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2024年最新5篇}

雅韵悠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23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0引言

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首要的教育任务,它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对德育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学生与学校双方来配合完成的,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1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工作应该是贯穿学生的所有学习阶段的,它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工作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阶段,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结构,会使其发生很大的变化,怎么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目前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结构的改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就是如此学生德育档案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招聘中对于学生的德育品质的考核被放在了首位,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在培训是可以很快得到提高的,但是德育品质不好那么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这样德育品质差的人是不被企业所接受的。

2.1不够重视

我国的教育活动中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专注的对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德育档案的建立则是属于长期的空白状态,即使有也只是对文化档案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完整独立的档案体系,发挥的作用很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档案工作与过去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只是在一些重点学校会有所涉及,且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对于此并不怎么关注,这也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关注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专门的《档案法》,但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而德育档案管理就是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它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并不是很完全与成熟,在部分地区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德育档案管理的制度与规定,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地区的德育档案管理处于空白状态,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种,即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

3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措施

3.1制定德育考核细则

在进行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德育教育特点再结合整体的德育教育方针来制定适合本院校发展的德育考核细则。德育考核细则中要明确的规定德育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方面、文艺体育方面、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纪律遵守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把每一个方面在进行相关的细化,列出详细的考核标准,以此来作为学生德育档案记录的主要方面与内容。

3.2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让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合理,就需要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这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在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的工作职能,使得德育档案管理工作长久有效。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加大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排斥与抵触心理,并且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严禁私自修改档案内容。

3.3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

可以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在班级里为每一个同学建立德育考核档案,并且在班级里组建考核小组,有专门的同学负责填写,而学生会下属的各个部门都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纪律遵守情况等为每个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将整理的结果与每个班级的专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如若某个学生觉得自己的德育档案记录有问题可以提起申诉,经调查确定情况属实的可以进行更改,而这些德育档案最后都要进行电子登记录入。

4结语

总之,在高校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得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了解的更加全面,以此来增加认同感,这也为毕业生的综合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也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对自我的一种管理锻炼,也是对其德育培养的有力约束,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既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3,05:40-41.

[2]马玉妍,宋巍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109-110.

[3]吴洁,李婷.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3:112.

[4]龙洁.通过“以人为本”分析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J].民营科技,2014,11:113.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 重要性 问题 实效 措施

一、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工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技校毕业生要从学校直接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非常重视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为此专门制定《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并在标准中把德育课的重要性提到战略高度。

二、新时期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技校德育课的教学,学校也意识到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把德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然而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具体原因如下。

1.学生不重视

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德育课,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来技校是学技术的,是来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只要学到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好工作。没有意识到德育课是教我们社会知识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适应职场。

2.教学方法单一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版德育教材虽然内容新颖,表现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设计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参观调查等,但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将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好地与学校实际环境和条件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进行二次开发,因此很难实施,以至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大多数技工学校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考试内容还是以教材内容的德育知识为主,考核成绩还是以卷面成绩为主,学生本身的道德水平与考核成绩脱节,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对德育课深刻理解、深刻感悟的积极性。

三、提高技校德育课教学实效的主要措施

1.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开展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案例中得到感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案例的内容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身边事,联系学生熟悉的事,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具有实际教育意义。例如在讲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一课中的“诚实守信”时,把技校学生中经常发生且容易出问题的“借钱不还”现象作为案例,并设定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由于这种案例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或非常熟悉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很容易进入情境积极发表观点、参与讨论,进而达成共识,起到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作用。

3.遵循德育教学特殊规律,提高育人实效

德育教学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规律,即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这就是:学生的良好品德要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之下,通过情境体验,得到感悟,然后自我内化形成。这里“引领”是前提,“体验”是关键,“感悟”是升华,“内化”是最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设置情境、列举实例时,其内容应该是学生能看到的或经历过的,这样才会有体验。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案例,内容与学生是零距离,学生的讨论学习很容易深入于“情境”之中,由于有了自身体验,从而得以真正感悟、认可,最终容易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统一。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模式,即采取多元评价模式。比如将德育考核分成几个模块:德育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班主任对学生的考核、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实习工厂对学生的考核、学生之间的考核,各个模块设定各自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比例,综合得出学生的德育成绩。同时学校要提高德育考核成绩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优、推荐就业等重要活动中把德育成绩作为必要条件。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一、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治精神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单纯的法律条文和法理知识的灌输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其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和驾驭法律知识的能力。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模拟法庭能够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法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德育建设的目标指向。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应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法律应用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思辨、创新等综合能力。传统的德育建设模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理论灌输和情感交流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能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和诉求,更不可能对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带来帮助。模拟法庭将学生置于主动地位,将学生分成法官组、原告组、被告组和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搜集资料、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模拟法庭真枪实弹的演练中以切身经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对情操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2.模拟法庭能够提高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模拟法庭是将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它实时地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彰显,进而使当事者得到更深刻的感悟,使其他参与者受到更强烈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法制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单纯的道德说教不足以发挥其震慑作用和社会规制建设的应有效果,高校德育往往显得苍白乏力。模拟法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模拟法庭每一个法律实务中的具体案件都会既涉及法律知识,又涉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德育建设贯彻其中。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两个倾向性,一个倾向性是重法律而轻道德,另一倾向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种倾向性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点或案例讨论相对孤立地局限于部门法的内容之内,不能将所学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不能在法律事务中凸显道德的力量。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分角色投入庭审中的各项工作,直接独立开展法律事务,这既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使学生逐渐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融合,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3.模拟法庭能够激发高校德育工作者内容方法创新的积极性。广泛意义上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教师等,严格说来,每个高校教师都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狭义的德育工作者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团学宣传相关部门的教师,他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各种观念的变迁,给德育工作者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创新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需要和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主要关注自己所准备的教案和所设计的活动以及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因此,模拟法庭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有着透彻的理解,还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要有熟练驾驭理论、学生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要有对学生表现的敏锐观察力,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的能力。模拟法庭对高校德育工作者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将有效推动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二、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模拟法庭是高校德育工作模式的新路径,模拟法庭的实施开拓了高校德育工作新渠道,实践也证明了模拟法庭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模拟法庭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制度引领乏力、方案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创新中实施模拟法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形式设计要多样。模拟法庭形式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够使每一个参与者知识和能力得到丰富、提升,德育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同,模拟法庭形式设计也应有所不同。可以让学生把发生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典型案例自行设计为模拟法庭的题材,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撰写脚本、创设案例,并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或社区普法宣传的需要,把模拟法庭纳入社会普法活动之中设计案例内容,并与有关机构联合加以实施。这种形式可营造法治环境,便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和学生与社会的实际联系,增强社会效应。

2.案例选取要典型。切实结合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接触社会较少的实际情况,在模拟法庭案例选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选取案情过于复杂、重大的案例,以及超出大学生认知范围的、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并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探讨和模拟、演练。因此,模拟法庭实施成功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典型案例选取。选择的案例既可以是已经判决生效过的,也可以是未经审判的现实案件。选择已判决案例可以使学生把模拟法庭审判与法院法官的实际审理相比较,在对照中检验他们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选择未经审判的案件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法庭的审理过程中可充分展示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3.社会资源要整合。模拟法庭的组织和实施,单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展示模拟法庭作为法庭审理案件的真实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利用并开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德育工作覆盖面,增强德育工作影响力。在模拟法庭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实践基地或实习单位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行指导与专业点评;可以通过在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建立实践基地,提高模拟法庭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通过与校内外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相联系,扩大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学生德育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93—03

新时期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遵循发展规律: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必须遵循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提升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主要有:

1.环境、教育、主体三因素综合互动规律。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外在条件。当前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造成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致使工作中出现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体制落后、领导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受重视、工作不被认可,严重削弱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教育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组织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主体施加有针对性的影响,从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起定向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主体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能动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环境、教育、主体三因素综合互动主要体现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1)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一方面,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状态,并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对环境具有反作用,教育者不仅可以改造环境,而且可以有意识地促进环境中积极因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避免消极因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时候,既要认识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要善于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教育引导作用。(2)环境与主体的互动。一方面,环境因素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状况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对环境施加影响,可以选择和改造环境因素。(3)教育与主体的互动。一方面,教育对主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的影响作用,引导和促进新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另一方面,主体的能动作用对教育因素又有反作用。受教育主体可以影响教育者,还可以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之适应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要求。因此,应充分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是有效提升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环境、教育、主体因素综合互动,为提升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建构了动力机制。

2.主体性、能动性、超越性相互作用的生成规律。首先,主体性是影响能动性发挥的决定因素,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要求。主体性分为角色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和认知主体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主体的道德觉悟程度、道德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能力。没有主体性,就没有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动性。其次,能动性是主体性发挥状况的真实反映,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水平。“道德由己”,当道德成为主体一种自觉自愿的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提升才是可能实现的。最后,超越性是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理想目标,反映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主体内在追求。超越性是道德自我的一种高追求,实现善和美的协调统一。对于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价值、在无私的奉献中赢得尊重、在真诚的服务中享受乐趣,这就是道德超越性的体现。

3.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实践相适应规律。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作为成年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已具备一定基础,其发展主要就是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进一步完善、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的完善。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实践相适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更新、方式不断变换,影响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也发生改变,使得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时无刻不受着影响,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与其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制度建设:高校档案管理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主体内部因素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制度建设的外部保障则是加速或延缓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制约性重要因素。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