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集合5篇}

青春如火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86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职工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企事业单位案例培训使得学员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授课人为主导的培训模式相比,案例培训优势明显。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由于行业性质所限,决定了其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工作,受训者都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职工,是需要职工亲身经历的一个自觉的反思、感悟、内省、分析、评价、改进、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公路职工教育培训中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教学的价值

近年来,各行各业已开始逐渐探索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价值。价值一是传递知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肩负传递知识的使命。用于培训的案例因其自身的思想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它本身必然带有知识传授的功能,跟传统教学法一样,这是案例培训的基本作用,但又跟传统教学法相区别的是,案例培训中学员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也不是被动地充当知识的“储存器”,而是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从案情本身中学习,从学员相互切磋的分析中学习,从授课人阐释评析中学习。价值二是升华经验和指导实践。案例培训的终极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

职工教育培训与全日制学生培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而职工则需要在工作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这就使得规律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培训难以在日常工作期间进行等。如若采取现代传媒依托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现代传媒的特点与优势

大众传播媒体目前主要有报纸、期刊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当前,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正已逐渐成为公众信息传播的重要的渠道。现代传媒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点外,还具有交互性、全媒体、超媒体、超链接、超地域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其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培训时间更加自主,学习效果及出勤率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如可以利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等模式进行培训,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在网络平台客户端设置听课时间记录,准确记录每个学员的听课起始时间,保证培训时长。多媒体与网络的应用,使得低成本地分批、多次学习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职工教育培训中。无论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还是培训的时间和空间,现代传媒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职工的自主能动性,满足职工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而更有效的促进了培训效果的提高。这些全新的优势和特点为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现代传媒的视野下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全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

四、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加强案例的编写及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对所选案例背景的熟悉程度,如果所选用的案例脱离公路系统的实际工作环境,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案例背景不熟悉而影响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效果。对培训组织者来说,来自二手资料的案例素材远不如亲身参与调研所编写的本土案例那样熟悉。因此,日常工作中应注重观察和积累,好的案例多数都来源于日常的工作。公路系统应建立统一的案例库, 在各地区之间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 方便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和下载。

第二,注意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现代传媒教学有机结合。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手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培训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干部;教育培训

1.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概述

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首先可以带动教育培训形式创新,且可以为教育培训内容的丰富提供很多支持。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媒体传播形式总称,其在教育领域内的运用价值越发多元,干部教育培训中很多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也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个有效载体。正是由于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价值较为多样,很多高校在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中也积极进行着新媒体运用尝试。但也要看到,学生干部教育培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且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对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角度,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在开展上的规范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些因素影响和作用下,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受到了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如何高效运用新媒体,发挥出其固有运用价值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2.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现状

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有了一定程度好转,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行了新媒体运用尝试。从干部教育培训中新媒体的运用状况看,新媒体运用层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新媒体运用形式较为单一,新媒体往往只能充当简单的教育培训内容展示工具,其它层面的运用价值也受制于固化的运用形式无法较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内容依然较为固化,新媒体的运用并未较好弥补这一干部教育培训不足,在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十分固化时,新媒体的运用也会带有一定局限性,这也成为了干部教育培训中新媒体运用层面的问题表现。最后,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较为机械,很多教师缺乏新媒体运用经验,这也导致新媒体的运用很难转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新媒体运用事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在这些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扭转时,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新媒体运用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3.新媒体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策略

3.1借助新媒体强化教育培训沟通

从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上看,新媒体运用形式需要得到有效多元,借助新媒体强化教育培训层面的沟通也十分必要。教育培训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干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且教育培训服务的提供需要同学生干部群体的需求将相互适配。因此,通过新媒体与干部群体进行沟通,获取一些其对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看法较为可行,这对于相应教学培训活动开展形式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确立都能提供很多参考。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创设具体的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一些学生干部工作技巧、经验的分享交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获取到一些教育与引导,这也可以将新媒体同干部教育培训事宜更好联系在一起。此外,教师也应当在日常借助新媒体时代下社交软件同学生干部进行沟通交流,为其提供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培训、引导和帮助。

3.2依托新媒体扩充教育培训内容

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较好扩充,新媒体时代下,依托新媒体扩充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做法也较为可取。例如,教师可以在MOOC平台上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获取,并制作成课件,结合课件讲解更好把控教育培训节奏。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其它高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经验进行有效分析,在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干部教育培训实际状况与需求,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培训主题。确立出了基本的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主题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教育培训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教育培训内容的扩充。诸如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干部的沟通技巧培训相关内容十分多样,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教育培训资源,并在教育培训中进行转化也能有效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内涵,进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有效性。

3.3结合网络中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育培训

结合网络中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案例为主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较为可行,这种形式不仅十分新颖,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培训说服力。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程度较深,但部分学生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主流社会存在一定偏差。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干部需要接受较好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也为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干部教育培训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时,教师便可以结合这一反面案例素材,对学生干部言行进行教育、引导与规范,这也能够让学生干部更为直观的进行学习。网络中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与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相关的热点事件较为多样,新媒体时代下,这些事件的传播速度较快,结合这些鲜活的案例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也提升学生干部自主性,帮助学生干部更好规范自身言行与品性。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0引言

据统计201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就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应选择多条出路,为自己制造就业机会。多条出路中自己创业便是一种很好选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想解决的问题。郑州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新指认,而且是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新的伟大事业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走上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活动。曹胜利、雷家骑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根本区别是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它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将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创新是灵魂,创业是载体,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行为。它强调了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2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市场调研使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长期致力于调研分析并调校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建立基于人才市场需求规格、区域经济规划、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反馈、专业委员会专家建议、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生源素质的多要素专业定位。定期监测与本专业相对应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及规格,抽取岗位任职条件的重要指标,并结合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建议汇总提炼,形成本专业可能匹配岗位群,然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未来几年需求萎缩的岗位和不符合区域经济规划方向的岗位,最后结合往届生源的学习能力实际,准确遴选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目前我们定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多媒体行业所必须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从事多媒体素材采集、素材处理、多媒体集成开发、多媒体应用设计等工作,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面向的岗位为多媒体应用设计员。学生毕业后面向广告企业、传媒企业、多媒体设计制作公司、信息服务企业等从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开发、网站建设、动画制作、平面设计、广告制作,以及策划和管理工作。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形成“一个岗位群、两大能力、三步递进、四大模块、五个突出、六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讲就是形成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制作员这样一个岗位群;具备多媒体应用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两大能力;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引入项目模仿课程置换三步递进”;课程模块采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主干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四大模块;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的五个突出;以校内工作室顶岗、校内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为主体,定向培养和职业技能比赛为补充的六种实践形式。2.2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调研社会职位需求,访谈企业专家,优化整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该专业实践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的“四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样“四层次”的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调、盲目、随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自信。

2.2建立基于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模式

我系由于建系早,实验室条件相对完善,目前已有定格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和Web工作室。让工作室按公司经营运作模式,集“产教学赛”一体,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产,工作室提供设计制作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环境和项目,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供培训指导。教,工作室在总经理的指导和管理下完成客户订单(项目),实现产品设计制作。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提供商业化的设计制作服务,主要业务领域有:多媒体制作、多媒体演示制作、动画制作、互动演示、课件、摄影、摄像、图像处理、视音频制作、网站制作;学,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安排到工作室完成,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进度和产品设计制作并行。以工作室客户订单(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在工作室工作,可以获得专业技能训练和工资,兼备学生和设计师两重身份。对设计能力强,工作表现突出的,可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成绩,实现工作现场考核。专业教师可以安排工作室成员与其他同学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多,分配传帮带指标,协助任课教师开展教学。赛,通过工作室的经验积累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选择工作室表现优秀和设计经验丰富的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提供设计创意理念,提升学生个人声誉和工作室品牌。我们力将把工作室打造成“学子的乐园,多媒体设计师的摇篮”,让学生在工作室中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缩短专业技能与企业技能的差距,获得工作经验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来说,地方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探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新产生的电子文件及时归档保存,直接建立全文数据库,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开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使档案信息逐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以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目前,国内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刚起步,正处在探索与论证阶段,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也刚刚兴起,且主要集中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研究,以及一些专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

2.3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在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口益增强、数字化技术更新快速的大背景下,档案部门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已愈发撤得效率低下,且力不从心。鉴于此,国内的一些档案馆开始尝试将自身力量同社会力量相结合,实行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选择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专业公司来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这样既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保证档案数字化的质量与成效。虽然目前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工作基木上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然成为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内容业务外包是源于工业企业的一种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它是将一些传统上由组织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组织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策略。具体来说,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内容应包括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档案信息网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等内容。在数字化过程中,档案馆要积极做好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不定期进行数字化业务的监督与验收。(2)实施档案数字化外包的策略要选择专业、可靠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公司。档案部门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认真听取内外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外包商的技术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状况、对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能力等进行全而的评估与审核,选择业务能力强、信誉好的服务商。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外包商的专业实力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其是否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或证明,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资质证书与证明是否与外包项目的要求一致,证书的种类、级别、允许承接的业务范围要作为资格审查的主要内容;二是要对外包商的能力进行审查,通常判断专业公司是否具备外包的能力,就要审查其所拥有的技术设备和所开发的软件或其他信息技术产品能否满足要求;三是要对外包商的经验、品牌和信誉进行审查,通过该公司在近几年完成的项目表,评定其在软件工程工具、配置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人员、控制项目成本和质量的能力及水平,并针对其他客户对该外包商的满意程度,进行外包商的选择。

总之,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仃务。在数字化进程中采取档案馆与档案数字化专业外包公司合作的模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更能够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运行成本。对于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在推广中走向规范与完善。

参考文献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 舆论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舆论引导工作是一种主观目的十分明确的传播活动。无论是作为传者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是作为受者的企业经营者、普通员工,二者的媒介素养如何,必将直接影响舆论宣传的最终效果。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使用媒介或解读媒介信息时所需要的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关注较多,而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却重视不够。其实,两者的媒介素养对传播效果的取得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传者的媒介素养不足就难以选择正确的媒介渠道、运用合适的传播技巧,如果受者媒介素养低下就无法充分理解传播内容,准确甄别信息,及时提供反馈。

目前,针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者媒介素养状况尚缺乏专门的调查,不过有关中国公民、大学生、农民工媒介素养的调查结果却可以间接地回答这个问题。复旦大学“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公布的《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深度阅读、批判质疑、独立思考、核实报道四种能力之中,中国公众仅在独立思考这一维度的平均值超过中等水平,余者均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中国公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上还处于中等偏弱水平。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对媒介伦理问题认识不清。比如,在对“网络黑客是否值得崇拜”的回答中,持肯定的态度的比例占11.6%,“不清楚”的占21.7%。在“对匿名任意信息和图片”的看法方面,7.8%的学生表示“同意”,21.7%表示“不清楚”。200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尉天骄先生对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但学生对这一媒体的复合利用程度不够。学生在上网时,没有目标地随意浏览占40%,发邮件和娱乐占26%,看新闻等实用信息占23%,查找学术资料的只占11%。一项针对农民工媒介素养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总体状况不佳,主要表现在媒介使用不均衡,过于依赖手机与电视;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与批判意识;找不到媒介参与途径。

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状态决定的。媒介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学校教育。在很多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国家正式教育体系中。比如,在英国,1997年全国就有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截至2000年,全英国所有的中学都开设了媒介教育课程。在加拿大,从1999起,全国各省自小学到大学都设置了有关媒介素养的独立课程。在美国,已经有60多所大学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但是,在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却刚刚起步。目前,只是在个别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比如,2003年杭州市夏衍中学开设广电特色班,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第一个开设了媒介素养公选课,2005年,深圳市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一时之间还难以在各级学校进行普遍推广,但提升非公有制领域的舆论引导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个体、私营企业就应当率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官、企、学、研各司其职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借助官、产、学、研四方力量的鼎力配合。首先,政府应当做好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组织工作。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管理者、员工在短期内很难认识到它的价值,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创新推广的任务,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会牵涉到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等各个方面,也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其次,教育、科研单位是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播者。要开展媒介素养就必须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但是,如果借助政府、企业等方面的力量建设一支全新的教师队伍,无论从成本投入的角度,还是从时间急迫性的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整合社会现有资源。目前,中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新闻、广告、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一些科研单位也拥有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专家。以高等教育为例,2006年,全国高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点661个,2008年,这一数字又增至877个。而且,这些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分布极为广泛,即便在、贵州等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省份,也不存在空白。新闻传播专业网点的覆盖面大,专业教师数量众多,能够为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和便利的服务。因此,在各高校、教科院所选拔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组成教师团队,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第三,企业应当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物质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聘请、培训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等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些需要企业来出面解决。

二、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内外学术界均有详细论述。比如,John Pungent先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欣赏、批判和分别媒体产品的能力;媒介发展的历史;讨论、辨析媒体的用途;辨析媒体运用的技巧和语言;辨析与媒体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的能力;对媒体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理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自主选择媒体信息的能力;通过媒体表达观点的能力。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关注的是公民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因此他们在总结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目标的普遍适用性。而此处所提到的媒介素养教育针对的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者,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就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对象的具体状况,二是服从服务于舆论引导的大局。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者,媒介素养教育应将培养目标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是信息甄别力。信息甄别力包括两个:其一是观点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的区分能力。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掌握了观点性信息与客观事实性信息的差异点,不会把媒体中的代表一家之言的观点、判断与客观事实等同起来。其二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辨别力。具备这一能力的人会对日常接触的信息保持适度警惕,了解媒体、人群中常见的信息造假手段,能够识别一般的谣言、假消息。第二是信息传播参与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宪法等相关法律的讲解,使教育对象认识到自己在信息传播中权利和地位,从而产生主动传播的意识和愿望。二是通过对媒介渠道的介绍和技术培训,使教育对象掌握信息搜索、制作技术,不仅能够以最简捷、最经济的方式满足自己的信息接收需求,还能够将自己的所知、所思通过正当的渠道传播出去。第三是传播伦理法制常识。网络、手机媒体日益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平台。但是,由于缺少最基本的传播伦理、法律知识,一些人往往在有意或无意间进行着不良信息传播,从而扭曲了事实真相、误导了社会舆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者既懂得如何用正当的传播手段保护自己,又明白不能采用不正当的传播手段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三、长期培训、分段推广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采取长期培训、分阶段推广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第一,媒介素养理论体系的知识含量丰富,对于未接受过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来讲,通过短期突击培训是很难全面掌握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阶段地讲授,而绝不能急于求成。第二,媒介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将人类发展的100万年假定为一天,在这一天中的21时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23时出现正式语言,23时53分出现文字,23时59分14秒出现古腾堡印刷术,23时59秒55分出现电视,23时59分57秒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由此可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传播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而且,新媒体一旦出现之后,其普及的速度也变得十分惊人,媒体更新换代的周期间隔正变得越来越小。比如,网络进入中国至今不足二十年,但是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截至2009年底,我国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只能作为一种长期的终身教育,根据时展随时补充新知。第三、针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全日制教育,必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人员流动性强,长期的持续性教育很难实施。

因此,将长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分割成多个短期培训,而且尽量保证各期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样一来,不仅方便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者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四、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档案

在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相关信息随时记录下来,搞好档案建设工作。一方面,只有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档案,政府或企业才能够及时了解宣传对象的媒介素养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时间跨度大、覆盖人群广,要想实现科学管理、逐步推进,就必须准确掌握政府、企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进展情况,以便组织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在私营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确实存在很多困难。这是因为多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管理者对于档案工作的价值比较漠视,企业中既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也缺少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而非公有制领域的人员流动性大,如果不及时建立媒介素养培训档案,又必然导致日后媒介素养培训教育的混乱和无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面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一如既往地积极宣传建立档案对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保证生产安全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督促私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制度;二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借助电子技术随时储存教育对象的基本信息,开发一种开放性、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档案网。凡参加过媒介素养教育者,都可以通过档案网站查询到他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旦有人调换了工作或变更了居住地,政府和企业仍能很方便地掌握他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注:本文作者魏海岩为博士在读。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1年沈阳市统战部课题。

参考文献:

[1]周葆华,陆晔.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8,(4).

[2]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3]尉天骄.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郑素侠.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现代传播,2010,(10).

[5]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与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137.

[6]陈彬.学科30年嬗变之新闻学:从“分枝”成长为“大树”.科学时报,2008-11-25.

多媒体教学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一、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受区位、经济的限制,发展速度比较慢。

1.学校定位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设置专业,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中,部分学校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去发展此专业,定位不准确,这造成很多地方院校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竞争力不足。

2.课程设置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更新的速度很慢,多年没有更新调整,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课程设置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3.师资力量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城市吸引力不足,给人才引进带来障碍,造成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匮乏。

(1)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规模急速扩张,而师资并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培养选拔了一些非专业出身的教师从事播音主持教学,比如一些表演教师、中文教师被短期培训后,承担播音主持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看,非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例不宜过大,培养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2)有播音主持行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偏少。很多教师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学校工作,没有从业经历,缺乏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3)缺乏专业带头人。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太合理,缺乏高职称、高素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1.部分院校改革意识不强,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很多院校的市场意识不强,没有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对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能与时俱M,人才培养方案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要求。

2.实践条件不足

很多地级城市往往只有一家广播电视台,提供的实习机会比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利。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投入比较大的专业,需要提供完善的实训条件,相关的录音、录像设备,一定数量的演播室都是必需的。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投入经费不足,实验实训条件亟待改善。

3.教学改革的能力偏弱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缜密的教学改革研究。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是近几年创办的,相关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教学改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加快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数量庞大的地方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承担着培养大批传媒人才的重任,加快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适应全媒体时代,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融合,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播音主持人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因为所处的城市限制,在接受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案方面迟缓了一些。要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就要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增强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应对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现在,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比较多,仅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20多所。在这些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地处非中心城市,升本时间也不是很长。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都瞄准央视和地方卫视,这也是不现实的。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找好自身定位非常重要。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瞄准中小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小型传媒公司、互联网行业等,也要拓宽培养渠道,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和语言传播有关的岗位,如导游、讲解员、少儿口才教师、配音演员等,都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方向,都是大有可为的岗位。

3.引入项目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部分播音主持专业引入了项目课程的训练。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要求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衔接,直接与媒体和传媒公司合作,打通人才培养通道,让学生参与合作媒体的实际工作,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比如媒体和传媒公司的一些配音、主持、制作等工作,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对企业来说,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制作成本。

4.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前播音主持专业在创业教育这一块的教学设计上是一片空白,就业指导类课程也很少涉及这一内容。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后,很多行业都加大了创新创业的工作力度。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要主动适应国家的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创业教育,让一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学校层面,可以成立创业学院,加强创业教育,给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设备等,引导学生合理创业。在教学环节上,也要增加创业教育板块,让学生了解创业需要的素养,比如传媒行业创业特点,微小企业的管理,财务知识的储备等,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5.加强专业教师与传媒一线的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办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提供了较高的人才待遇,也看到了人才对于专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要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力度,比如选派一些教师到媒体和传媒公司挂职锻炼,增强教师与传媒行业一线的联系,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体素养。

我们正处在媒体技术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担负着培养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传媒人才的重任。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洁.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讨[J].青年记者,2012(23).

[2]郑勇,张阳.浅析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思考[J].新华文摘,2013(4).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