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精选5篇}

风吹麦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225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9分钟。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53-04

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013年,率先在南京、常州、南通等3个市的2012级学生中试点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起,无锡、苏州、盐城、镇江、扬州等5个市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2015年《关于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苏教职[2015]18号)决定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及研究组,正式启动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工作,2016年11月组织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反映学生主要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业水平考试在普通高中已经实施多年,颇具成效,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可谓方兴未艾、影响巨大。

一、建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加强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剑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规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岗位需求与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2015年12月起,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对省内相关外贸行业企业专家、全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专题会议和问卷调研。主要调研外贸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数量,尤其是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生类别(区分普通中专、综合高中、“3+3”、“3+4”)、学生人数、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完成情况、目前使用的教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一)岗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江苏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这三类岗位,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需求略少。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往往还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外贸企业对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外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存在,仍有较大的需求量。

(二)专业开设情况

我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相对较少,且学生数量不多。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3+4”)89人,江都中专开设商务韩语专业(普通中专)80人,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商务韩语(普通中专)19人,常州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普通中专)48人,苏州福纳影视艺术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9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4人。

(三)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各校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均能依据地方专业人才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滚动修改。两校均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除开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会话等课程,商务韩语专业还开设韩国语教程、韩国语听力、韩国语写作等课程。此外,南京工程高职校、南京商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不开设专业课程。被调查学校多选用省推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

1.开发思路

(1)统一规范。按照省制定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南》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的要求,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点,充分吸纳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系统进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2)实施项目制管理。国际商务专业项目组组长由笔者担任,全面负责本专业指导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本项目组开发团队成员8名,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6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每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团队5人,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3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

(3)强化过程性质量跟踪。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中心)、省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教科研中心组、国际贸易研究组之间需不断沟通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议、中期汇报会议、成果审核认证会议,确保开发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跟踪,确保开发任务按期按质完成。

2.开发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五个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坚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中等职业课程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强化整体设计。

(4)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支持,并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6)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国际贸易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4门课程标准。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基本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11个模块;课程标准分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七个模块。

(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开发

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是参照考试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说明既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考试大纲的核心要素。

制定考试大纲以明晰考查目标与内容,加强对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查。考试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应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由考试难易程度、考试题型或考查内容选择搭配不合理所带来的成绩失真,力求全面真实的考查和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重要的任务是以纲为始,在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点,制定出完善的考试大纲,并以此作为命题的直接依据。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国际贸易基础》《市场营销》两门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分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时间、典型题示例5个模块。

(三)试题库建设

加快题库建设以提高异年间的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用程度。由于当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考试命题等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年段间的成绩不稳定,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开发的试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尽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相应的成绩更具有参考价值。

在试题库建立的过程中,坚决杜绝简单的找题、拼题,而是要慎重选题,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标严格约束下去“测量创造”。关注基础、关注核心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公正性原则,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题比例,规范命题,确保试题库中每道题的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

监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性描述。出具一份具体、详细的成绩统计性描述报告是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的报告单基本都会包含各个科目下不同内容模块和能力的成绩认定,而不同模块和能力的标定都来自于考前设定完善的课程标准或考试框架;此外,考试成绩的认定都是在原始分值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换算,或对应等级,或加乘权重后取平均数,在最终的成绩报告上会将原始成绩与换算后的成绩分别注明。

评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四度分析,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为试题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培B目标

作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既掌握国际商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单证缮制、货运、外贸跟单、国际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借鉴。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都中专等相关学校开始与国外院校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地有针对性的设定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各专业方向相关岗位的共同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操作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目前,商务英语、商务韩语专业还可拓展相关特色课程。此外,还应注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软技能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最后,还要考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做好专转本衔接的前期课程设置。

(四)师资建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教师轮流进企业实习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保持较前沿的水平。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中职院校学生就业普遍面向操作岗位,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于外贸业务流程、工学交替紧密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这门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发展潜能的提高。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亟需不同层次的外贸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突出中职教育的技能性。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较薄弱

现在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家长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读书费用,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普通高中,也不会到中职学校读书,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基本上都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毕业生,或是不愿意读高中的问题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在教室里坐不住,不少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对他们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教师再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更不知道要怎样学习,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大部分学生来到中职学校,是因为家里人不希望他太早走进社会,或者是觉得自己在家里不好玩,在学校人多比较热闹。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

(三)自我认识不得当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失败的学习经历,他们缺乏自信,对前景十分悲观。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不少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来到中职学校,并不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而是被家长逼着来学校的。所以,他们干脆就破罐子乱摔,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

以上这几种情况都是很常见的。当然,中职学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动手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应与实际的贸易工作相结合。但是,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外贸工作经验,在讲课时仍然以理论为中心,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过程不够生动,互动性差。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加上课堂讲授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术语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各项交易条件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虽然现在不少中职学校都有多媒体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很多教师也只是单纯地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形式单调无趣,仅仅节省了板书时间,而缺乏对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二)考核方式书本化

很多中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比如考核一些书本上的概念、贸易术语、以及不同贸易术语下的价格换算,当然也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这种过于书本化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出现重分数轻能力、重背诵轻创新的倾向。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只要期末考试前“抱抱佛脚”,最后考试照样能考个好分数,而一考完就全忘记。这种考核方式下的学生虽然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以后参加工作时,实际操作能力却较低,职业能力很难与其考分相匹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完全忽略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实践强性的特点,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达不到考核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队伍学者化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操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中职院校的教师不少都是一毕业就从教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实际的外贸工作,也没有使用过各种外贸单证,因此在讲授实践环节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现在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不少案例分析,但是这些案例都是从网上或者书本上找来的,并不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因此他们的分析也只是帮助学生把书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中,而不可能把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操作过程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学到的还是书本知识。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也和他们一样,理论功底深厚,但很难适应外贸实战的需要。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职院校应改变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创于19世纪7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或集体讨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到交易磋商的程序的时候,其中关于发盘撤回和撤销的规定是:“一项发盘,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撤回,如果撤回的通知在发盘到达受盘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盘人,可以撤回或修改。”对于这个规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所以,在讲授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中国A公司的业务员李某于11月1日上午以特快专递向日本B公司发出实盘,限11月10日复到有效。快递刚一发出,A公司就收到总公司紧急通知:该商品自11月1日起提高价格20%。李某当即以电传通知对方撤回原发盘。2日上午A公司收到对方发来的电传通知,表示无条件接受11月1日发盘。试分析:根据国际惯例,A公司是否要以原发盘条件与B公司达成交易?”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有些同学还会主动纠正他人的错误。由此可见案例比纯理论的描述来得更为直观、形象,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但掌握了发盘的撤回和撤销这个知识点,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外贸场景,让学生扮演实际业务中的角色,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化课堂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到交易磋商之前,可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生意场上的较量,其中一人扮演卖方,一人扮演买方,模拟整个交易磋商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自己就可以讨论出交易磋商的内容,以及整个交易磋商的流程,最后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讲解相应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学过以后也不会那么容易忘记。又如,在讲授“货款的支付”时,可以指导学生分组,5~6人一组,各成员分别担任买方、卖方、银行等角色,模拟汇付、托收以及信用证等的业务流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各种支付方式的运用。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运用角色扮演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3.项目导向法。项目导向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来提高操作技能,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款的支付为例,可以通过设置项目让学生完成支付方式的选择。学生可分别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选择几种主要的货款结算方式,如信用证、电汇、票汇、D/P、D/A等。全班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结算方式,完成相关的业务流程,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修改信用证、撤销信用证等。最后,老师可根据每组的表现打分,点评各组表现好的地方和需改进的地方,这将大大激励学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就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技能。

当然项目教学法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相配套的实训室、实训设备以及实训软件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此外校外实习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找到乐趣。如果企业能同时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那就能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通常是闭卷考试,以分数定命运,以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机制只能考核书本知识,反映不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现在也有不少中职院校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综合考虑三者的比重,最后得出总评成绩,这种方法改变了单一的考核方式,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书本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可建立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并参照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核体系。还要注意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以实操能力的考核为主,理论知识的考核为辅。当然,可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每个项目的业务流程都要完成。到期末学习结束时,则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和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比如平时成绩以学生作业、课堂答问、出勤情况等为主,占总成绩的20%,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每个模块的操作与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最后的综合模拟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10%。总之,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增加实际技能的考核,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更体现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改革

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很强的实操技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能光有高的学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更为重要,因此,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中职院校可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到本地的外贸公司进行企业实践,或者外出进修、参加培训,这样一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能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从企业聘请一些专业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外贸从业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定期来学校举行业务专题讲座。通过采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最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参考文献

[1]卢大钊.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杨裕坤.浅谈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项目教学法[J].中国市场,2010,(23).

[3]陈玉霞,李树才.浅析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4]徐凤.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观察,2009,(8).

[5]周晓娟.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3).

[6]王胜学.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J].实践教论坛,2010,(17).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的内容往往以教材所述和课堂所讲的知识点为主,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实践技能考核。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能力的形成。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实务课程考核

一、现有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而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程度,记忆性的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占了较大比重,分析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题少;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的题多,不定答案的题少;书面作答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此外,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平时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投入状态以及平时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往往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的评价标准,最多也就是是把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如迟到、早退、旷课扣若干分这些纳入考核成绩里;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没有压力和动力,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师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考试前学生往往会互相复印学习笔记以及老师画过的重点要考的题的答案,然后临时抱佛脚突击地把这些知识点背上十天八天基本上就可以过关,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存在投机心理,不择手段地借助作弊侥幸取得好成绩。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其在比较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却与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拉不开距离,从而在学校评奖、评优、以及就业时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因此说,只是注重学生期末考试,其考试结果不能真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检验不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不利于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培养。另外,考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社会相脱离,无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竞争需求,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大大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如何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就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改革的举措

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同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考核方式上,作者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开放、全面的考核措施。

1.形式多样化。国际贸易实务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考试方式主要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发言、小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思考问题等形式。随堂测验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讨论发言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问答,包括分组讨论、自由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平时作业、小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当尽量通过分解小项来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进一步可以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合理。此外,每学期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包括题型和试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每套试卷至少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标准化题型,注重合理划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的同时要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合理搭配;另外期末笔试命题要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个部分:统一命题是是从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本学期所有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都要参加考试的共同部分,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知识点,分值可占卷面分值约60%;机动命题则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相关命题,通过这部分命题可以考察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并且要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以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分值约占卷面的40%。

2.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是检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可见,职业资格考核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开展业务的基层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以证代考,以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并能具备较强的交易磋商、制单结汇、规避风险等三大关键能力,把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就业增添筹码。

3.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人工命题容易造成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过于集中,题型不够丰富,以及试卷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己的试题库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拟制考核题目,并依据不同时期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考核内容的重点,更新试题库,确保考核公平。这样,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便可以大胆突破教师讲授什么考试考什么的传统方式,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实施常规教学和平时考核,不负责期末试卷考核,期末考核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任意一套试卷, 彻底杜绝教师期末变相划定复习范围的现象, 同时也大大减少学生期末考核作弊的可能性,较好地满足了教考分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年来试卷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及时掌握各课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4.注重平时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完每章内容后给学生做做平时测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地学习和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从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此外,还可以采取速测的方式,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试题形式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填空题,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最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国外,没有哪一门课程会只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测验的成绩做为这门课程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每学期的考试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平时到课堂,而更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程度,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学习态度。平时考核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作业、国际贸易案例(比如商务谈判)分析的作业等。然后在每个学期期末时也要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以上所有的要求及测验都做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除期末考试重点灯对学生掌握的书本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识记以外,其他考试形式的重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平时考核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在心存侥幸心理,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这种平时性测评,不再对考试产生惧怕心理,也不过分担忧和紧张,从而学生的考试心理也很健康。

5.借助软件考核。在国际贸易实习教学软件TMT平台进行模拟操作能力考核,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的感性认识。每名参与TMT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TMT 外贸实习平台,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法,其特有的评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TMT软件功不可没。

三、总结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都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27):52-54

外贸业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21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其核心内容是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学生学习工作的“导演”,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均得到了验证,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就能体验到职业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2 传统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分开。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各个高职院校也做过多种探索,如:在课堂上讲理论、在实践场所讲操作;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实训课的教学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等,但总体来讲效果欠佳,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平而不尖,不可否认上述几种方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但其本质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现场又重新摸索的情况。

2.2 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缺乏“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外贸企业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收教师有关从事本专业实际运用的操作经验。而高职院校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缺乏来自一线行业企业工作的经验,上课只能照搬书本,采用的仍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情绪高,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业务实战环境。

2.3 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综合应用型科学,不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会使国际贸易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虽然大多数老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也仅仅是几张简单的PPT,课件上文字多于图片,如讲到海洋运输的特点是,老师一二三地讲其特点,学生只是在学一道“论述题”而已,难免听起来昏昏欲睡。这样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导致一方面学生觉得理论知识课程较枯燥,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培训提高,从而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产生较大差距。

3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索

3.1 建立“1233”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所谓“1233”课程内容体系,指“一单工作、二角并行、三大模块、三项技能”。本课程模拟外贸实操中完整的“一单工作项目”流程,向学生介绍某货物对外贸易全过程。“二角并行”指教师扮演企业“老员工”,学生扮演企业“新员工”两个角色,通过“老员工”带帮教“新员工”,实现教学做完美结合。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模块二合同条款;模块三对外贸易分岗模拟实训。“三项技能”指通过对三大模块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上得以提升。

3.2 建立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国际贸易课程“1233”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宏观和微观的“教学做”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宏观的教学做一体化,我们仿照外贸企业新员工培训的特色,企业会安排一名旧员工带帮教新员工进行业务操作,最后新员工掌握了详细的操作内容后,再让其独立完成新业务操作。因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的三大模块,模块一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以“教”为主,类似于新岗位介绍,模块二合同条款“学”为主,类似于企业带帮教,模块三国际贸易分岗模拟实训“做”为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整个流程和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流程是一样的。

其次,微观的教学一体化,则是体现在“二角并行”提升进阶教学模式,以一项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老师以企业老员工的角色向学生介绍任务、示范操作、解答问题、分配任务、指正错误、评价效果,同时,学生以企业新员工的角色向老师了解任务、观察提问、学习知识、模仿操作、查漏补缺、总结提高,同样也是和企业老带新的模式是一样的。

3.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3.1 项目驱动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根据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合同条款、分岗模拟实训三大模块设计若干个项目,学生们共同致力于该项目的完成,为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商品数量、包装条款时,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真实的企业进出口商品实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商品的性质和特点,学生自行拟定该商品的数量、包装条款,之后让学生见识真实外贸合同中的商品数量、包装条款,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总结提升;再比如,在学完出口商品报价核算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真实业务资料进行报价核算,然后一起分析总结,评价效果。

3.3.2 探究式

比如案例分析法,教学中,引用很多来自企业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再比如角色扮演法,老师扮演旧员工,学生扮演新员工,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轮流扮演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岗位角色(外企、海关、商检、船代、银行等),反复操作达到熟练。

3.3.3 合作式

比如小组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外贸公司,小组之间互相扮演进出口商,进行商品的磋商谈判,合作完成一单业务的完整进出口流程。

3.4 构建“高徒”标准课程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其中形成性考核占课程考核体系的60%,主要借鉴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将企业对员工的出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素养四方面绩效考核纳入形成性考核中,鞭策学生主动学习调动积极性,提升其职业素养;终结性考核占课程考核体系的40%,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占20%,技能操作占20%。同时,通过“高徒”标准课程考核体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此,通过“高徒”标准课程考核体系,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考核的职业化,激励学生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02):100-10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