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汇总5篇}

风中独舞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8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6分钟。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展;修建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修建性详细规划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源: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操作性要贯穿于整个规划体系当中,在不同的规划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对于整个研究范围来说,都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例如总体规划阶段所研究的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了旅游区开展宣传促销的重点地域和潜在消费群体,提出了旅游区营销策略和宣传口号,在旅游区经营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旅游区内部交通布局、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旅游区建设时序等内容,也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修建性详细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并不意味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取代施工图设计。拿建筑物来说,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总体规划研究旅游区内部各个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一个特定建筑群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施工图设计研究每个建筑单体的建造方案。具体地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该根据旅游区功能分区和建筑景观系统,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建设需要,明确旅游区内应建造几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坐落在什么位置,应该具备哪些具体功能,规模有多大等。然后根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区建设时序,对于当前要建设的地段,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这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规划对象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确定建筑群主轴线和副轴线的设置方案,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组成,每个建筑物承担的具体功能,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主要建筑物的体量、风格,以及各个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建筑景观轮廓线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应完全代替施工图设计。当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时,最多达到施工图设计前期的方案设计即可。

3.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3.1熟悉上位规划相关内容。做好一个特定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不仅需要了解上位规划对该地块作出的各种控制性规定和引导性意见,还需要了解周边各地块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与本地块的关系等问题,以及本地块在整个旅游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序列等。

3.2精确划定规划范围。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旅游区内特定地段的空间利用方案进行部署,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应有明确的边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已经根据各类用地的不同性质,详细划定了一些地块界线,这个界线就是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范围的依据。在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中,有时委托方要求在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后,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此时仅轮廓性确定了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没有精确划定各功能区的边界,而且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般会小于总体规划阶段所划分的功能区,其用地范围界线不明确,需要规划人员重新确定用地边界。划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边界,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使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土地利用主题突出、功能完整、空间集中、协调统一、方便建设。

3.3准备基础图件。编制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用的基础图件,包括外业调查底图和规划设计底图。在编制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些图件成果,但总体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图件比例尺较小,一般情况下难以满足修建性规划编制阶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收集、绘制较大比例尺的基础图件。现在可供利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已完成1/10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另外通过互联网也可获得一些高清晰度的卫星影像图。但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比例尺应达到1/500~1/2000,有时需要对预定的规划用地范围进行重新测绘或补充调绘。为了做好后期规划工作,基础图件必须正确而明显地反映规划范围内地理环境各要素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

3.4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对规划区内所有旅游资源都进行过调查和评价,但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还需要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承担规划工作任务的单位可能发生变化,或者即使仍然由编制总体规划的单位继续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但专业结构要求不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人员会有一些调整,需要通过现场调研,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特征;另一方面因为规划侧重点和规划深度不同,对旅游资源分析的角度也会有所区别,在前一个规划阶段做过资源调查的规划人员,也需要根据修建性规划的技术特点,重新认识和评价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围绕旅游资源单体或群体形成的背景、旅游资源单体的细部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在开发利用中的相互关联性等,进行重新调查和研究。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结语

目前现代城市的发展,要靠多种生产力来带动,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导致的城市交通烦乱、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建筑无亮点等问题。所以,城市想要有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加强城市的规划。努力的走出各城市独有的路线,展现每个城市的特色,选择城市修建性规划将是个很好的选题。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都市旅游;重庆;对策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风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 [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三)旅游时空问题及城市旅游设施规划与供给的不足

重庆的都市旅游近几年明显地表现出时空的局限性问题,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来了,笔者也深有感触。时间问题表现在人们出游多集中在白天,空间问题则表现在出游的地方多集中在城中心,甚至是个别中心,如解放碑、观音桥步行街。时空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热点地段的旅游供给严重紧张,人均占用空间和使用设施设备量缩小,从而使游客的体验质量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城市的容量,影响到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也使得“重庆三宝”之一的夜景旅游资源和城市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南滨路是市民和游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但是这个休闲带的旅游设施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重庆人都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解放碑,密集的高楼大厦与身旁矮小的破烂旧式建筑完全不协调,与“购物天堂”的美誉也不协调。另外,各个城区的过渡连接区域,尤其是山坡上杂草丛生,树木无人管理,甚至在山坡墙面上有从山上流下的难看水流,严重影响重庆的都市形象。

(四)重庆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重庆发展都市旅游以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已经有了显着改进,但是综合素质仍然不高,旅游从业人员与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饭店、宾馆、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者在景区景点入口的滞留、游览过程中对景区主题不清楚,大多停留在观光层次。旅行社及导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各旅行社的价格竞争中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质量,而导游服务质量也同样是旅游者评价都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庆都市旅游市场定位思路需更新

市场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的成败。都市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

检验。而无视市场之手,盲目开发产品,最终将遭到市场的报应,这已经为许多地区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人们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重庆都市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相应的有所变化和调整。

三、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都市旅游开发意识。将都市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都市旅游涉及的行业众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发展都市旅游必须抓紧培养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持续培训。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3.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的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都市旅游形象[8]。加强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论证,协调利用各方的旅游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管理,为都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把都市旅游培养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认真思考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加强自身特色

定位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因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要素是非常多的,具体就重庆而言,就体现在“重山重水的山城风貌”、“高峡平湖的三峡风光”、“几度迁徙的移民文化”、“朝天汇流的码头文化”、“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直辖重庆的新兴成就”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重庆独有的旅游资源,但要在短短的一句形象口号中体现出来,不可能。我们可以建构起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结构。如果要为重庆都市旅游提出三条形象口号并不太难,譬如“风云际会的二战远东名城、雄伟豪壮的山水园林城市、热力四射的西部经济中心”,但如果要提出一条形象口号,“西部风采,热力重庆”更为合适。如果把三峡这一重庆最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包括进来,则可用“神奇西部、热力重庆、风光三峡”这一形象口号[7]。

(三)解决重庆的时空局限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城市风光建设

要解决时间问题,可以充分重视夜景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庆夜景是重庆的一大名片,也是重庆一大“宝”,既然白天的旅游供给不足,就应当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分散游客的流量[4]。在城市建设上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应注意整体效果,达到完整统一。对一些影响整体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四)提高重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质量

首先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但由于沿袭码头文化和山地意识,重庆人相对来说言语较为粗野,不够文明,与直辖大都市的名气还不太相符[6]。其次是都市文化形象,由于特殊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它的文化发展还较为落后。比如重庆市区的路标、站牌,甚至是搞宣传拉出的一些横幅,会出现拼音错误,更严重的是还有错别字,这大大影响了重庆人的文化水准。再次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内涵。如火锅,不但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让人们感觉吃火锅是种文化体验,这点重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如“棒棒军”,这是重庆特殊的文化

现象,他们的出现曾经为重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重庆既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还是现代都市,“棒棒”穿梭在城市街头,甚至经常出现在解放碑等中心商业区,如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纽约百货”大厦的门口,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重庆某报曾提出一个建议,要给“棒棒”找个“家”,给他们一个被统一管理的地方,让他们有自己的稳定的人力形式的职业,如“棒棒服务站”或“人力服务公司”之类。对此观点笔者也很赞同。

(五)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近年来,重庆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却明显地表现出“遍地开花”的情形,使得重庆的旅游产品小、散、弱、差的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因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2]势在必行。我认为思路是:以城市景观为龙头,以山城夜景为重点,以生态自然资源为支撑,以文化积淀为基调,把整个城市都作为旅游产品来考虑、规划、开发和经营,着力塑造“山水都市旅游”形象、“休闲都市旅游”形象、“绿色都市旅游”形象、“文化都市旅游”形象,形成都市旅游产品配套体系,塑造融山城、江城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把重庆都市旅游做成对海内外游客的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级品牌。

sp; (六)加强针对性宣传与促销,市场定位要准确

作为西部城市,重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需更大力度促销。必须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促销投入,同时要注意促销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多参加各级旅游博览会,利用声像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促销,增加促销的科技含量和效用,要在全国各主要客源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宣传重庆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市场运作上,根据市场结构有关理论,积极恢复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稳步恢复出境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确定重庆都市圈旅游市场运作及调整的重点是[3]:把握好本地及周边都市旅游市场、城镇居民近郊短程旅游市场和国内及海外商务观光旅游市场等三大市场。

四、结语

都市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地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庆都市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它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长期以来,重庆在中国或世界旅游市场上一直就被认为是三峡旅游的过境性旅游目的地,而重庆自身旅游吸引力并未展现出来。从以上关于在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重要机遇和巨大潜力,从政策加以鼓励,加强规划、提供保障,积极提升产品文化质量内涵和精品战略,并加强市场营销的运作,必能将重庆都市旅游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怡然,姚昆遗,陈建勤.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精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院出版社,2007:1-3.

[2] 陈佳强,马山水.大都市发展之现代版[M].北京:经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4:245-252.

[3] 陈新业,熊伟.重庆都市旅游市场规范运作探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2004 (2):83-86.

[4] 毛勇.重庆都市旅游亟需进行时空拓展[J].江苏商论,2005(4):83-84.

[5] 杨娇.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优劣势及对策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150-152.

[6] 罗青苗.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SWOT分析及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版),2008(4):119-122.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1研究思路与方法

因为缺失旅游统计数据,外加旅游公路交通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并不适用于旅游公路网规划研究。该文针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和旅游交通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利用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构建旅游公路网布局的规划方法。总体思路为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指导下,参照旅游线路类型和旅游行为空间模式,综合考虑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定位,先行提出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再以所得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为基础,融入景区旅游需求、景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及地理形态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路网重要程度和路网运输功能进行路网层次划分,进而最终提出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

2.1设计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旅游线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故而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游客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法则。

(2)不重复原则。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慎重选择构成旅游线路的各个旅游景点,而最佳旅游线路应是由一些旅游依托地和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联而成的环游路线,以力避往返旅游造成的线路重复。

(3)特色性原则。由于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形式以及各地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各不相同,旅游路线设计一定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4)季节性原则。旅游活动具有显著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量悬殊。旅游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点,以旅游旺季游客量的最大波动率作为旅游路线设计依据,注意季节波动,保持客流时空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旅游线路设计时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注重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6)机动灵活原则。在旅游线路设计时,行程安排不宜过于紧张,应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充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灵活掌握,允许局部调整。

2.2旅游线路组织模式

一般而言,游客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行为表现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旅游线路设计不仅要把旅游客源地(此处将其界定为区域旅游客流中心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所在地)和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有效地组织串联起来,还必须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交通可达性等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游客行为意愿和外界市场对旅游线路产品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该文借鉴和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模式。模式一(线形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线路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原路返回,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二(直达式):沿某一条旅游线路直接到达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后原路返回,以疗养度假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三(链环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环线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回到旅游客源地,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四(基营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以该目的地为根据地,分别游览与该目的地相邻的旅游景点,再从该目的地返回旅游客源地,以大型、具有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的目的地区域为主要对象。模式五(环路式):游客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顺次环游多个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模式六(混合式):上述模式中的若干个不同模式的任意组合。因组织类型极为相似,故而将链环式和环路式旅游线路模式合并统称为环通道式旅游线路。这种模式下的线路重复利用可能性小,基本不走“回头路”,接触的旅游景点较多,类型也丰富多样,游客会因此感觉游览行程最为划算,在中国也最受游客欢迎。

2.3旅游线路组织类型

旅游线路按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研修型、专题型和奖励型等。不同性质的旅游线路在组织上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内容详见表1。上述多种类型均是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发展理念的实践积累,对研究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

旅游公路网从服务主体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外旅游公路网和区域内部旅游公路网两大部分。为了充分发挥路网对外集散效用,吸引各方潜在的旅游客源,应超前规划布局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对外旅游公路网络,其主要由区域内各对外出口高速和国省干线构成。同时,按照规划路网的重要性和路网运输功能,可将区域内的旅游公路网再细化为多级路网,以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譬如下文所探讨的4级旅游公路网络结构。(1)一级旅游通道(旅游骨架路网):满足既定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目的,并加强区域中心与各旅游区组团的快捷连接,强化中心客流集散效应。(2)二级旅游通道(旅游衔接路网):加强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连接和交流,并满足区域内各次中心和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快速连接需求。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并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3)三级旅游通道(旅游支线路网):连接一级旅游通道和各旅游景区(点)的主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连接线道路,以充分完善整个旅游道路网络,切实增强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可达性和易达性。(4)四级旅游通道(旅游储备路网):具有潜在的旅游运输功能,构成主体一般为区域内其他尚未列入对外旅游公路和以上三级旅游通道的其他通行状况良好的地方干线道路,其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连接区域各客源发生点与三级旅游通道,服务于本地游;其二是预留足够的道路资源以备未来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和灵活应对旅游紧急突发事件。

4案例分析

邢台市旅游资源存量巨大,类型多样,山水兼备,资源组合比较好,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旅游资源中,邢台市8大主类皆有;有22个亚类,占31个亚类的71%;有48种基本类型,占155种基本类型的31%;共有旅游资源基本单元231处。境内拥有9处国家级景区,12处省级景区(含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数众多的一般性景区,且占总量约2/3的景区分布于邢台市西部山区。邢台市域内资源品类繁多,涵盖原始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沉迹旅游资源、民俗宗教旅游资源及新兴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等诸多类别。不少旅游资源十分奇特,其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均较高,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颇具开发潜力。由于邢台市特殊的地理地形,旅游业和旅游交通的“绳子”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旅游发展完全建立在旅游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其旅游公路网进行规划研究,促进其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显得极其必要,也势在必行。

4.1邢台市旅游线路设计

基于前述理论与方法进行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构建了邢台市“321”格局的旅游线路设计总体模式,即三个单一式(含一个线形式、一个基营式、一个链环式),两个环路式,一个混合式。具体设计方案为:(1)线形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白雀庵、邹氏墓群、沙丘平台、义和团旧址、武植墓,至羊绒之都。该条线路为访古购物文化旅游线路,沿途景点均为文物古迹或民俗文化,符合邢台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历史文化旅游战略的意图,且线路的末站为羊绒特色工业城,能充分满足游客猎奇购物的欲望和需求。(2)基营式。线路设计为从邢台市区出发,以秦王湖风景区为大本营,分别游览临近景点,包括广阳山、小西天、观音寨、北武当山景区、九龙沟等景区。该条线路综合性较强,其以国家3A级景区秦王湖景区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游客可享受到纯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怡情养性,且游行日程安排较为灵活,适宜人群广。(3)链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郭守敬故里、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云梦山、天梯山,至张果老山,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观光旅游型线路,串联邢台“四古”,有生态文化浓厚的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有古代农民军起义历史遗迹黄巾军寨,有被誉为“北方的九寨沟”的云梦山,有称之为邢州八景之一的张果老山中的“仙翁古洞”,也有综合性的郊区公园,不失为一条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环线。(4)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汉牡丹、宁晋温泉康体休闲度假区、普彤塔,至邢台抗震纪念馆,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人文历史气息十足,休闲意味洋溢,古今交融,休闲度假级别较高,能让旅游者获得较高的舒适度和满意度。(5)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太子岩(扁鹊庙)风景名胜区、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至丰乐园,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沿线分布均为国家级景区,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加之崆山白云洞和丰乐园已达国家4A级,高级别的服务能带给游客更高层次的行游享受,对旅游客流吸引力大,应予以优先和重点开发。(6)混合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出发,沿线游历子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白云山景区、天河山景区、太行奇峡群景区、紫金山旅游区等景区。该条旅游线路沿途所有旅游景区(点)均达省级及以上,自然与人文景观搭配,环境绝佳,还有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座成功注册的中国爱情山,同时拥有华北最大的峡谷漂流基地———中国情侣第一漂,可组织观光农业游、生态游、文化专题游,堪称黄金旅游线路。邢台市东部区域旅游景区相对稀少,旅游线路设计亦相对较为简单;而西部景区数量众多,类别与层次亦相差较大,故而旅游线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

4.2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

基于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充分考虑邢台市现实发展状况,统筹各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研究(图1)。为了实现旅游活动在各旅游干线间的快速转换及邢台东西部区域间旅游交通的有效连接,实现环城而不进城,将邢台环城路(城市快速环城路)亦规划为一级旅游通道,以减小对市区造成的交通压力。二级旅游通道主要由邢台市域内的“三横(a)对外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b)市域内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N至昔阳至和顺至左权京珠高速青银高速邢港高速308国道邢临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107国道图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邢汾高速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沙河市新河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平乡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南和县临西县南宫市柏乡县邢台市区巨鹿县N内丘县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巨鹿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和县沙河市临西县清河县南宫市新河县临城县邢台县邢台市区图例邢台市区县级城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国家级景点省级景点普通景点一级旅游通道二级旅游通道图1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五纵”国省干线及部分迫切需要改扩建的县道构成,三级旅游通道为通达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支线。对于一、二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一、二级;对于三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二、三级;对于连接高级别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应予以适当提高;考虑到山区地质地形条件,对于连接地处西部山区的一般性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可酌情降低为四级。规划所涉及到的旅游道路均需达到等级及以上,以充分保障旅游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区域旅游服务品质。对应于旅游道路网络,还应在景区密集的西部山区中心城镇匹配建设旅游公路客运站,方便游客在城区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无缝换乘以及游客在各景区之间的游览;且针对高等级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在其入口附近建设停车场,开行景区内部环保观光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在景区内部的游览,同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理论;点轴理论;区域旅游规划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经济在四川省GDP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四川旅游事业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体育旅游是新时期四川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重点,然而以往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休闲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较少涉及运用空间布局理念、方法对体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

一、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1.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划研究

郭来喜(1985)、孙大文与吴必虎(1990)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基于范围框架下的全国性旅游区划范围的旅游空间规划,杨冠雄(1985)进行的是行政区域地理范围视界下大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陈传康(1987)保继刚(2000)对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区划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与通达状况为基础,根据某旅游区上一级和次一级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依据相关原则确定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主次及先后关系,来规划与协调旅游的总体空间结构。这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评价,从而对旅游区旅游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支撑。

2.空间布局理论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

跨入21世纪,随着我们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热点。李蕾蕾(1999)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就构建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模式展开研究,卞显红(2003)对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秦学(2003)、陶伟(2002)针对具体城市个案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这类研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为城市旅游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极具学术价值。

3.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旅游地(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发展中出现交替转变,导致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变化或渐进的过程。许春晓(1995)以湖南省主要旅游资源为例,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进程和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不仅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实证研究,而且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的因素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另一些学者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理论渊源,汪宇明(2002)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通过构建模型阐释旅游地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演变机理;刘锋(2001)、赵亮(2009)借用“点――轴理论”论述了散点的、彼此隔离的、孤立的多个旅游地如何整合资源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机的相互关联共赢的旅游系统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尝试。

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与设计案例实证研究

1.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张洪(2011)在梳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利用社会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引力模型,对安徽17个地市的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城市旅游中心性确定,认为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之间并无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受地理、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具有“南强北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与设计宜采用双核联动,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沈惊宏(2015)和程晓丽(2013)均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前者研究了安徽皖北、皖南、皖中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差异,在顶层设计上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轴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后者研究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得出旅游区空间规划与开发要以核心示范区有机串联旅游区域的重要二级和三级旅游节点,形成特色旅游轴线,构建特色旅游区域,从而优化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业科学、快速发展。

2.水陆交通带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交通连接是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互惠发展或城市群体效应的至关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浩(2011)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相应时段发展节点和交通建设指标,通过构建珠江三角区城市群体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型,研究城际水陆交通连接率、通达性、交通运载量的变化与城市群体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由单极格局转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两极格局,再到城际轨道交通与水陆交通体系连接的完善发展为多格局的“点、线、面”区域旅游立体空间体系,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趋于平衡,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有研究认为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催化剂”作用和“时空压缩”效应。汪德根(2016)选取“首位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社会网格”分析法,研究了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有利于强化首位分布态势,对集聚性旅游空间结构发挥出有益的催化效应,同时得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极化作用,使得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有利于缩小边缘区域旅游差距,但是总体上武广高铁将导致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发展差异扩大化,建议湖北省在旅游空间设计与开发上注重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连接,充分发挥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促进旅游空间发展均衡化、最优化。

王录仓、杨志鹏等(2016)和刘丽娟(2008)分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景区旅游资源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空间规划,认为现有旅游空间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限制了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与提升,研究指出要改变以往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加强区域旅游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规模效应。

三、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1.体育旅游资源结构布局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至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要素的前后演变,空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特征、旅游容量、交通连接、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政策与规划等要素。李W(2013)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高尔夫旅游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同时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在时间序列上,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呈由中心城区转向多区多中心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区聚集化,城郊区域逐渐密集,但是在场地的空间容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于城郊区域,即高尔夫资源分布密度与空间容量成反比。丁蕾(2015)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得出规模指数和优越度指数方面主城区明显大于城郊区域,主城区水体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水体连接度和通达性较好,但是南京市水体资源关联度不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空间整合增强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许政红(2015)运用“点轴”理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发展,将优越的区位资源、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海洋、岛屿、港湾及沙滩、区域特色文化与风景名胜)、良好的交通设施、相关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多层次、多维度规划发展海峡西岸城市体育旅游。刘晓明(2013)借用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圈层布局模式和网格布局模式规划发展不同时期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与旅游线路设计。轩大岭(2015)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认为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切合度、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资源网络,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研究

2.1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这类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建中(2009)对四川省山区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山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川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云学容(2008)将四川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一一分析,分布寻找对应的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充分利用四川现有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四川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学者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钟灵波(2011)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文化性、区域性、传统性、适应性、多样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其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体验。韩勇(2006)等详细考察了凉山州彝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要结合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地域与时节设计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产品,包括娱乐表演型、活动参与型、休闲健身型、运动训练型、主题节庆型,开发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

2.3城市(城镇)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在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功能越来越被学者和政府重视,体育是城市名片的观念成为共识。城镇及城市新区建设中,体育及体育旅游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胡用岗(2015)分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冰雪与草地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况,指出要“以人为本”来优化配置新区体育旅游资源,建立立体多元的系统化的体育旅游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开发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要在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相互竞争打压的怪相,才能使资源配置科学优化,发挥出最佳效用。

2.学者、体育旅游的相关技术与职能部门、政府智囊团等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要做好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归类分析,通过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旅游建设规划理论、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设计方案。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旅游管理与服务要素、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活动、体育健身与休闲、赛事策划、会展表演等活动与体育旅游相衔接。

4.充分利用新城建设和城市经济圈、文化圈的效应,有层次、科学规划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与布局,发挥现代交通建设的催化剂作用,加强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区域经济的联动效应与规模效应。

5.重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沈惊宏,余兆旺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180-186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