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甄选5篇}

知识的力量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674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7分钟。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涉水行政事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支撑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

一、高效的原则。整合涉水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统一管理,建立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水务管理体制;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全面统筹城市、农村的水务建设和管理,推动水利进城、供排水下乡,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水务管理格局;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握好改革的时机、步骤和力度,积极稳妥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主要任务

全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全面整合水务管理职能,调整完善水务管理机构,切实解决职能分散、城乡分割、权责分离等问题,建立健全职能集中、城乡一体、责权明晰、协调高效的水务管理新体制。

(一)职能整合

将各级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承担的水资源管理及涉水事务管理职能整合归并,集中由新组建的水务部门统一管理;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水务管理职能配置;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区之间的事权划分,以及水务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

现未单独设立农机管理机构的市和县区,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到位之前,暂由水务部门代行农机管理职能。

(二)机构调整

将市水利农机局、各县区水利农机局或水利局改组为水务局,列为同级政府工作机构,统一行使本级政府水务管理职能;进一步调整完善涉水事业机构设置,规范经营服务职责。

(三)人员安置

按照“编随职能走、人随编制走”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涉改人员的划转、安置工作。

(四)资产处置

原水利(农机)局所属单位、机构的国有资产整体划入水务局管理;规划和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所属涉水单位、涉水机构的国有资产划入水务局管理。

(五)搭建水务投融资平台

由市、县(区)政府批准分别组建市、县(区)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水利(农机)局、国资委等部门监管的国有涉水企业资产进行整合,履行水务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推进水务产业化,为水务发展提供融资平台,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三、统筹安排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度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底,为调查摸底制定改革方案阶段。由政府领导牵头,水利农机、人事、编制、财政、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参加,成立市、县(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清理涉水行政职能、编制、人员情况,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改革文件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市本级和县(区)的改革方案,并按要求报省、市政府批准。

第二阶段:2009年6月1日—2009年6月30日,为水务改革实施阶段。根据省、市政府批准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开展职能划转、人员调配、国有资产清理和移交,编制水务局机构“三定”规定,分别报市、县编委批准。

第三阶段:2009年下半年,为水务局完善职能阶段。按照批准的水务局机构“三定”规定,做好职能职责的调整、人员的定编定岗、资产处置、水务投融资平台建立等工作,按照省、市的要求完成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项目标。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2009年农村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抓好抓落实。为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以吴连奇副市长为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解决、协调、指导全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市水利农机局负责全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及市本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市人事局、市编办负责指导市、县(区)水务局“三定”规定的拟定和报批;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国资委负责对经费测算和国有资产的清理、评估及水务投资集团组建的指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改革中涉及的社保工作;市规划和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分别负责配合水资源管理及涉水事务管理职能划转的相关工作,并确保职能划转过程中涉及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和稳定;市物价局负责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的审定;市法制办负责改革相关文件的法律把关;市政府督办室负责改革工作的督查督办。

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已成立水务局的县区要进一步理顺水务管理职能,完善水务体制改革工作。未实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县、区,要加快推进改革工作。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至2011年底,基本完成全区二、三级管网建设改造任务;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理顺我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的目标,有效遏制地面沉降。

(二)工作原则。在全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守“以镇为主、依法处置、有序推进、安全供水、平稳过渡”的原则。

二、方法步骤

(一)组织领导

1.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局、区纪委监察局、区公安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区规划与建设局、区水利局、区人口计划生育与卫生局、区审计局、市地税二分局、区国税分局、区工商分局等部门及各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由区水利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对在具体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指导、督促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2.各镇(街道)是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相应成立镇(街道)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工程建设

1.由区水利局按照《市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牵头负责指导督促二、三级供水管网建设任务,使管网达到承受市区水厂的正常供水压力,为城乡一体化供水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各镇要严格按照《关于下达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2011年度三级管网建设计划任务的通知》的要求,完成2011年度工程建设任务。2010年12月底前完成的工程项目,要按照《关于下达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验收计划任务的通知》的要求,抓紧组织验收,确保工程建设的资料齐全,质量合格。

2.由区水利局根据省、市、区政府全面禁采地下水的计划要求,牵头负责在2011年7月底前做好全区地下水全面禁采工作。除留作监测井外,全部封堵,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的目标。

(三)资产处置

1.供水企业的资产回购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具体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回购供水企业开展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区国资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审计局配合,负责做好各镇回购供水企业的资产清查及审计评估等回购指导监督工作。此项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2.各镇人民政府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回购企业的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在选择中介机构时应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确定。选定中介机构后,须与其签订委托业务约定书,明确工作内容、完成时间、委托费用及履约责任。在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工作时,应明确工作纪律,规范操作程序。同时,各供水企业在资产清查和审计评估中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确保资产清查及时,专项审计真实,资产评估合理。

3.评估报告初稿出具后,各镇与评估机构要与供水企业(经营者)对初稿内容进行交换意见,达到一致后双方正式签字确认,形成评估报告书。在此基础上,各镇应与供水企业(经营者)签订回购合同,明确回购资产项目、支付价款、支付时间及方式等。经区国资局确认的评估报告书及合同应及时报送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此项工作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4.对2007年以来,已建成和在建的二、三级供水管网全部列入各镇固定资产,建账立册。

5.各镇2011年12月底前与嘉源集团签订一体化供水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明确相关职责。

6.对于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涉及资产处置过程发生的有关税费,由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给予配合支持,并根据有关政策及时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四)人员处置

由各镇负责做好供水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对各镇供水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职工身份置换及富余人员分流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

1.分流安置原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条件的现有职工,在征求本人意见基础上由嘉源集团接收,其余人员由各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2.实施步骤

①各镇对供水企业2010年12月31日底前在册人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摸清企业职工的工作年限、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养老医疗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及工资收入等基本情况。

②供水企业应提前将相关情况与职工作好沟通,充分征求职工本人意愿。在各镇完成回购后,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劳动合同主体及时与职工协商进行变更。

③对符合条件但又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由各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④供水企业在移交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和在移交过程中办理退休的人员全部列入移交人员手册,一并移交嘉源集团接收。

(五)考核验收

2011年12月底前各供水企业和管网整体的移交回购准备工作全部结束,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镇进行初步验收,迎接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验收移交工作。

验收的具体标准是:

1.镇供水企业的产权全部为政府所有;

2.供水企业登记或变更为供水营业所的工作结束;

3.债务已经清偿;

4.富余人员分流结束;

5.企业管理机构基本合理,供水营运已经正常(两个月);

6.地下水禁采完成,并与市区供水管网联通;

7.按规划完成三级管网建设改造,并能承受市区水厂的正常供水压力;

8.二、三级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6%-18%。

(六)财政补助

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所需的资金由市、区、镇三级共同承担。市和区两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补助分固定补助、规模补助、奖励补助三种形式,缺口资金由各镇财政解决。

1.固定补助。市政府补助的1500万资金,待市政府验收合格后,按每个镇300万元的固定数额补助给各镇。

2.规模补助。区政府按市政府补助资金1:1比例配套的补助资金,根据各镇的受益人口、回购款项等各项因素,按权数的大小确定补助金额。(具体补助办法另行制定)

3.奖励补助。对在2011年12月底以前完成移交验收的镇,给予10万元奖励。

4.财政补助资金付款时间为二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又是加快“两新”工程建设的需要,也是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和区域供水安全,实现地下水全面禁采,确保全区生态稳定安全的需要。各镇、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推进该项工作。

(二)严明纪律,规范操作。各镇、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精心准备,健全程序,规范有序运作。要根据实际,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增强工作透明度,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广泛接受各方监督,预防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此项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区纪检监察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责令其限期纠正,并依纪依规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分步落实,加快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镇、各部门应各负其责,按照任务和分工,制定周密计划,分步落实,加快推进,确保2011年底前完成。区政府将把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列入2011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和督促,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宁波市 水务管理运营 现状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6-02

一、宁波市水务管理运营体制现状

(一)水务事业快速发展

宁波气候适宜、降雨丰沛,水资源总量为75.31 亿立方米,但因流域水系自成体系、过境水量少,以及人口稠密等因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050立方米(按2009年常住人口计算),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57%和全国平均水平的50%,仍属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城市。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水资源保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1.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宁波市始终坚持内部挖潜与境外引水并举,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周公宅、四明湖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24座,小型水库379座,加上河网可供水量,水资源供给能力已经达到23亿立方米/年,略高于全社会现状21亿立方米/年的用水需求。跨流域、跨区域的引水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启动的曹娥江引水工程和钦寸水库的建设将进一步保障全市今后的供水能力。同时,通过组建原水集团,积极探索原水供应市场化运营机制,对白溪等8座大中型水库及姚江河道水源进行集中调配,实施多库联合调度供水,保障了宁波中心城区的供水需求。

2.城乡一体供水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一五”的发展,宁波市通过投入巨资,推进了重大供水工程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资40多亿,先后实施了白溪水库引水和皎口(周公宅)水库引水两大引水工程,建设东钱湖水厂、毛家坪水厂两座50万吨/日的现代化水厂和一条城市供水环网,以及鄞州、北仑、江北区域供水工程,基本形成了水源联调、水厂联网、管网联供的格局。同时,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施乡镇供水管网改造、装表到户,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3.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宁波市利用世行贷款加大投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排水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4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85.21%(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7.4%),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日,中水回用能力3万吨/日。

4.“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为提高城市供水品质和满足工业企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大力构建分质供水体系,将大型耗水型工业供水与城市公共供水分开,组建宁波工业供水有限公司,新建大工业专用供水系统。城市公共供水采用水库优质水源,工业专用水厂水源取自平原河网及境外河道引水,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水价机制逐步完善。水价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调节水资源供求、维系供水企业保本微利经营、维护消费者基本生活权益等多种功能。宁波市自1988年以来,经历了10次水价调整,历次调整都对提高城市供水质量、合理开发配置利用水资源、增强市民节水意识、确保污水处理费征集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水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政府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涉水企业的生存发展、消费者基本权益的维护三者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二)水务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宁波市中心城区水务事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建设,总体上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但目前在政府管理体制、企业运营机制、水资源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企业运营机制亟需完善;二是政府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三是水务能力建设任务艰巨;四是排水管理体制亟待理顺;五是节约用水、优质供水理念有待深化。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适应宁波市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新形势,顺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水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政府对水资源的综合调控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水资源统筹管理,对从原水、制水、供水到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水链条”进行系统整合,建立水务一体化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为宁波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筑现代都市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二、宁波市水务管理运营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方案选择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六个加快”重大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职责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探索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运营机制,逐步建立发挥体制优势、强化行政管理的水务政策法规体系,为宁波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三是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四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三)改革方案及利弊分析

根据上述水务管理运营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结合宁波实际,我们认为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实行“一体管理、一体经营”改革。这个方案的主要特点是:构建“大水务”管理模式,即同时推进市级水务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区涉水企业运营机制两个层面的改革。具体方案框架如下:一是调整市级部门职能。整合市本级涉水行政职能。二是组建水务集团。在市国资委的统一协调下,组建宁波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务集团)。三是明确水务集团主要职责。水务集团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实施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和供排水规划;按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下达的水利基础设施、供排水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用事业项目的开发投资任务,承担水利项目和供排水设施的开发建设。并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通过市场筹资融资,加快建设进度;负责原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运营和管理。四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新组建的水务集团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妥善做好人员调整和安置工作。涉水行政职能整合过程中,人员编制按照“人随事走”原则调整安排,职责划转的部门,承担划转职责的人员,连同编制一并划转。六是利弊分析。上述方案改革较彻底,从长远看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将有利于政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防洪防涝、供排水系统完善等一系列水务活动中,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利于整体谋划并优化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减少部门磨擦和扯皮,降低管理成本。

但按照这一方案实施改革,目前需要正视和化解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第一,部门职能归并难度较大。第二,涉水企业人员身份复杂。第三,实现改革目标耗时较长。第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几乎没有。七是对策建议。若采纳上述方案推进改革,实施过程中,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理顺各方关系与职责。理顺政府涉水行政管理职责,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和部门涉水建管职责,理顺市、区涉水企业资产关系,理顺涉及职能划转部门的人员编制关系,理顺企业相关涉水管理人员的编制关系,特别是要理顺原水集团的人员关系及其与县(市)区在水库管理局的人员关系。第二,明确步骤,把握节奏。在整体方案的统一指导下,先着手进行政府部门相关涉水职能的调整,并将相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成建制地划归调整后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待磨合一段时间、各方面时机成熟后,再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改革实施方案着手组建水务集团。第三,规范操作,措施周全。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规定的目标任务和程序,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妥善顾及并处理好各方的利益诉求。针对改革中可能产生的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务必统一思想,始终坚持以满足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为首要目标,确保建设项目按照既定目标推进。

方案二:实行“分段管理、分段经营”改革。这个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从宁波市水务行业管理和运营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对水务行政管理体制不作大的调整,并保持原水集团的股权结构、运作方式、主管部门、考核办法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着重于改革城区供排水企业的运营机制,对自来水、排水、工业供水等下游水务资产实行整合,组建以供排水一体化为目标的水务企业,并与原水集团按上、下游水务资产实行“分段经营”,分别完善和理顺原水集团自身管理经营体制及其与县(市)区关于水源地的管理体制、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运营体制。一是组建供排水集团。由市国资委牵头协调,将现有的市自来水总公司、工业供水有限公司和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的资产通过划拨、购买或参股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组建宁波供排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供排水集团)。供排水集团本着“精简高效”原则,科学设置内部工作机构,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供水有限公司、排水有限公司、工业供水有限公司、水务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独立运作的子公司。二是明确供排水集团主要职责。供排水集团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中心城区供排水行业运营服务、资金筹措、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实行制水、供水和排水一体化经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平台,逐步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提高城市水务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明晰政府部门职责边界。四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五是利弊分析。这个方案相比于方案一,其主要优点在于阻力小、易操作,见效快。第一,有利于解决宁波市水务行业的当务之急;第二,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第三,有利于涉水建设项目的推进。

本方案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在近期不利于上游与下游之间水务环节的统一调控和管理,原水集团和供排水集团两家企业可能在供水调度上发生一些矛盾,也可能在水库建设和水厂建设的相互匹配上产生一些矛盾。第二,在面临重大气象灾害时,水利与城管两个部门有可能会从各自职责和利益出发,在水资源调度方面产生意见分歧。六是对策建议。若采纳方案二的思路推进改革,实施过程中,建议通过制度设计,促进两个部门、两家企业的权、责、利融合统一。第一,健全规划对接机制。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依照宁波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编制完善全市原水、自来水、污水、排水、防洪排涝等涉水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的水务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协调衔接会机制,全面加强水务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水务各专项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市、区水务规划的衔接,推进规划的有序实施,发挥水利设施的综合效应。第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为了综合协调各涉水管理部门工作,建议加强领导,建立“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分段经营”的水务管理运营体制顺畅运行。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水务事业重大发展和改革事项进行集体讨论和决策,同时,研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三,强化协调互商机制。由于按照方案二思路改革后,行政管理上仍然由两个部门分别负责,建议改革中要着重构建“四项沟通协调制度”,实现各部门职责充分对接。第四,规范责任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目标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引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把精力集中到加快水务事业发展上来,重点加强对原水集团、供排水集团各自在水资源安全和战略储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供水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考核。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在完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各单位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全市水务行业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五,构建协力推进机制。在原水集团和供排水集团按各自职责对上、下游水务资产实行“分段经营”的过程中,按照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需逐步理顺各自体制机制。原水集团要重点推进境外引水工程,加强水源地管理,保障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安全供应,进一步理顺与县(市)区在水源地管理方面各自的职责,完善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供排水集团要重点推进下游涉水企业的整合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大工业用水、中水、自来水“分质供水、备用保障”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继续深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供排水集团与原水集团之间、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涉水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水和供排水管网的投入及管理体制、老三区与新三区的供排水一体化管理运行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污水处理费分配机制等,加快构建协力推进水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比两个方案,方案一注重于前瞻性,着眼于水务事业的长远发展,符合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总体趋势;方案二更倾向于可操作性,注重于解决宁波市水务能力建设和涉水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从宁波现阶段水务行业运营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充分调研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水务管理体制现状,考察学习外地做法的基础上,现阶段方案二更符合宁波市当前改革条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宁波市水务行业的主要矛盾和当务之急,而且有利于减少改革带来的震动和由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拓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宁波实践与探索.河海大学学报,2010第38卷

2.钟玉秀.深化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问题与对策.水利发展研究,2010(8)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1)扩大城镇职工医保覆盖面。,将现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濒临破产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20__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在85%左右的基础上提高到90%以上。

(2)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困难企业在职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参加城镇居民医保。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在79%的基础上提高到90%以上。

(3)进一步巩固提高新农合参合率。新农合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20__年,新农合参合率在93%的基础上提高并稳定在95%左右。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合补助。,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20元;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国家要求落实,个人缴费标准按省政府制定标准实施。

(2)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在3.5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4.5万元;提高到5万元;20__年提高到5.5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在1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20__年提高到18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我州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启动,最高支付限额为1.6万元,在1.6万元的基础上增加0.4万元达到2.0万元;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万元。通过逐步推广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力争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我州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20__年,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万元以上,达到我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左右。

(3)提高参保人员住院费报销比例。20__年,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从的69.5%提高到75%左右。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平均报销比例从47%提高到60%左右;新农合参合人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乡(镇)级明显高于县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38.16%的基础上提高55%到左右。

(4)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在全州三县(市)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3、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

(1)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层次。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州级统筹。

(2)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机制。按照国家各类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使用的监管,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当年统筹基金收入的15%左右,累计结余原则上控制在6个月—9个月均支付水平。合理控制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的结余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医疗保险政策落实督查评估制度和基金监管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资助城乡所有五保户、低保家庭成员、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以及边境一线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居民的参合费和参保费。按照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的原则,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取消病种救助限制和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封顶线,扩大救助范围,简化救助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到20__年,城乡医疗救助最高限额提高到5000—8000元。

5、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1)健全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州、县(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制定我州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健全完善新农合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操作办法,简化到县域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管理制度,启动新农合建卡及全州统筹“一卡通”工程,在全州“一卡通”的基础上,实施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一卡通”工程,逐步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直接结算,20__年实现全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目标。

(2)创新医疗保障服务制度。研究探索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 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一网通”经办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整合经办医疗保障经办资源,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探索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6、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补充机制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保险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探索开展城镇职工、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试点、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试点,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实施,逐步解决城镇和农村各类参保人员按规定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仍然过高的问题。继续抓好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完善职工医疗互助金管理。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人群要求的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7、制定我州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及我省实施国家基本制度方案,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机制,制定我州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等各项配套措施。研究制定我州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8、逐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向农村配送质优价廉的药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以村卫生室为主体、农村零售药店为补充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建立乡镇药品协管站,做到人员、场地和经费三到位,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过期失效药品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药品。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通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除品、、免疫计划用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疟药以及计划生育药品等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执行外,全部纳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目录的,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方案,由确定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

在国家规定的零售指导价格幅度内,省物价局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等政策,确定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按照购入价格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

制定和落实财政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政府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制定基本药物储备管理办法,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

9、完善补充我州增补目录,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结合我州地方用药特点、地方病用药需求、地方财政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云南增补目录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州增补品种。把我州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品种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补充进行增补,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有关规定,调整我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将我州增补品种纳入州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报销范围,把州傣医院的傣药制剂纳入我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完善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年内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举办的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目录作为首选,并按照规定比例使用。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患者可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1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争取将我州符合国家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纳入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年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县医院、县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制定、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到20__年,按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每个县至少有1个县级医院、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建成覆盖全州的村卫生室服务体系,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使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布局合理的格局,方便群众就医。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到20__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建设3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审定的规划继续加大地方投入,逐步完善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状况及农垦系统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调研、摸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的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1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1)组织实施国家、省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规划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加大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实施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项目,使我州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执业医师。受聘医师服务期限为5年,享有中央财政每年2万元和省财政1万元的补助;按国家、省政策规定,受聘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转入单位编制内人员正常管理,不再核发项目经费。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训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投入支持,力争用3年时间,培训680名在岗乡村医生。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内儿、外科、妇产科、麻醉、医技等专业骨干医师和村卫生室骨干村医;完成40名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3)完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等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高等 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对志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由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公立医院退休专家、专业医师到私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继续工作,缓解私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紧缺问题。

(4)建立城市卫生服务资源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制度。组织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市)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州、县(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州、县(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关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实行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新聘用人员在获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年,同时在申报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利用“西部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在县(市)选派基层卫生人员到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5)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并启动试点工作。到20__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20%以上。

(6)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20__年完善已覆盖的州、县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会诊体系,发挥远程会诊体系的作用,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13、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1)改革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照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补助政策,补助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经费纳入县(市)级财政预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价格,按照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农村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积极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2)完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补偿机制。对村卫生室医生的补助在现有收入基础上适当提高。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低于现有收入水平。收入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政府补助3个渠道获得。

14、转变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1)转变服务方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以傣医药为主的中医民族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方式,以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完善新农合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巡回医疗,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服务水平。优化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病人流向趋于合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和经费的县级管理制度。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卫生人员执业资格准入规定。健全完善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全员聘用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做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州、县(市)医院双向转诊和委托管理机制。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1)规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为依托,逐步建立以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为基础的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使用便捷、利于监管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行实施规范的管理模式。20__年,城镇居民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规范化建档率达到50%以上。

(2)实施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婴幼儿保健服务。为0-36个月儿童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3年至少随访8次,管理率达到80%;对每名0-28天的新生儿家庭访视1次,访视率达到85%。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对0-6岁儿童建卡建证,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孕产妇孕期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为每名孕产妇孕期至少提供5次保健服务和1次产后访视,管理率达到85%以上。

开展老年人健康指导服务。对行政区域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50%以上。

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指导管理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防治和健康服务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随访4次,管理率达到30%以上;每季度至少对糖尿病患者测指血1次,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和病情监测,管理率达到30%以上。

对重病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每年度至少随访1次,同时进行病情评估和督导服药,管理率达到60%以上。

(3)增强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登记并报告行政区域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及治病管理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报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负责可疑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

(4)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宣传材料,针对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主题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明确每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利用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加大对健康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16、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按省统一部署和要求,为8岁至15岁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按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数,为47500名35岁至59岁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宫颈癌早期检查;按省政府要求,完成对乳腺癌早期检查任务;为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医疗补助,并最终达到免费住院分娩的目标;实施“光明?微笑”工程,按照国家、省计划为全州具备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康复手术。

(2)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按省安排,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普及率达到20%以上;建设完善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质量和卫生防疫效果。

17、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编制、完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对设施条件重点加以改善;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 ,!

18、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五)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9、研究制定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的有关政策

编制、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各级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等。对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布局欠合理的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或积极稳妥地转制为民营医院。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和落实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多元办医格局。鼓励发展规范的民营医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院建设;允许保险机构参与州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重组。按省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民营医院在土地、税收、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考评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的同等待遇或优惠政策,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管等方面一视同仁。

20、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构

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探索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开展医院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和执业方式。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推广实施“一本通”就医管理模式,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研究建立州、县(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办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把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延伸到基层。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发展医疗执业保险,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按省安排部署,稳步推进改革。

21、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2个渠道;由各级政府承担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定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特色优势医院的投入政策和具体补助办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规范医疗和收费行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核定我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完善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10%。鼓励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有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各项改革工作。州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和州委、州政府的有关要求,抓紧提出相关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药价格核定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工作。财政部门要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政投入的落实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积极组织推进各项重点改革,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统筹协调

各县(市)、各部门要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项重大医改任务。加强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相关部门医药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全州医药卫生信息共享。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建设为着力点,探索研究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并网互联和“医疗信息网”与“医保信息网”并网互联等技术方案,并研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各种资源,适时推进“一网通”工作。

(三)加强财力保障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严禁违法违规使用资金。初步测算,—20__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投入医改经费8500亿元。

(四)加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手段,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意义、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政策的宣传,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认真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开展改革试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总结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要研究制定具体改革的试点方案,从开始,选择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重庆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并举方法和原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钟宜

摘要:重庆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并举方法和原则,以工业化、城镇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为线索,围绕民生改善,努力探寻符合重庆实际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是重庆实践要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还必须加强综合性、系统性研究,还要认真研究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统筹城乡;治理范式;重庆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3-0179-04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就是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变革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重庆在社会治理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总结经验和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试以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改革为例进行一些分析思考。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的阶段性发展

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考虑之一,就是要发挥重庆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直辖以来,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主要是进行体制调整和先期探索,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从2007年开始进入了全面、整体推进发展阶段。

2007年3月8日总书记明确提出重庆的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是三大定位之一。同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重庆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由此拉开了重庆全面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范式的大幕。在建设试验区第一年,重庆完成了《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报批,制定了《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五年规划》及年度试点工作计划,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以“加快”、“率先”为目标,以“一圈两翼”为战略平台,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为抓手,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扩大社会保障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消除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障碍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力争在西部率先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2009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加快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步伐。围绕户籍、土地、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连续推出新举措,着力研究和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居民住房、扶贫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圈”帮扶“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土地流转、建立土地交易所、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等措施,深化和拓展了统筹城乡发展道路的探索,“重庆范式”在实践探索中渐行渐成。

二、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的范式特征

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是在“省域”范围内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广延性。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探索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奉行改革、开放、创新并举的方法和原则,围绕民生改善和老百姓认同,努力探寻符合重庆实际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道路。

(一)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平台,推动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庆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由政府牵头整合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组建投资集团,推动重庆国企和金融企业重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政府投资集团成为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重大公共项目的投融资平台,6年来重庆75%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由其承担。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重庆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坚持走创新改革的开放发展道路。在招商引资方式上推出“垂直整合一体化加工贸易”模式,成功引进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电子产业巨头,创造了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庆模式”。组建外经贸集团推进本土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外派劳务上取得积极进展。三是立足长远大手笔超前规划,确立大开放战略思路。重庆规划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内陆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等三大举措,已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初步成效,正在成为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基地。重庆还争取成为了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之后的第五大全国铁路枢纽,核心就是在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配置国家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加上规划中的全国唯一铁路保税港,为西部物流园打造中国西部最大铁路国际口岸带来不可复制的铁路物流资源优势。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已经产生了实际效果,去年重庆利用外资达40.4亿美元,增长47%,总量跃居西部第一,增幅保持全国第一。大开放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去年重庆GDP增幅达14.9%,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

(二)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与“两翼”发展战略,探索“圈翼”互动新格局。为解决“两翼”发展滞后状况,在“一圈两翼”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组织实施“圈翼”互动新战略。即以“一圈两翼”为支撑,以农民增收脱贫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和农民非农化。其一,实施城市扩张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一圈”领头领跑。在重庆主城,一个20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正在形成。主城经济圈突出产业带动、研发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同时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沿线城镇群,规划和布局产业,加快对“两翼”的产业转移,构建“圈翼”联动发展机制。同时出台政策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改革试验,将资源、要素引向乡村开发建设,形成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其二,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为抓手,开辟城乡联动、农村脱贫致富新路径。“两翼”地区集聚了重庆51%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确保“两翼”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尽快缩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三,以农民非农化为突破口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庆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确立了以农民的流动转移和农民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立足农民流动转移中的基本环节,这就是在转移前,着力培育农民内生机制,搞好职业培训、就业引导、跟踪维权和权益保障;在转移中,推动农民工非农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劳动用工、企业监管、养老医疗保障、住房、社会权益保障;在转移后,积极创造社会条件,促进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观念及文化心理融合,最终完成农民市民化转换。其四,创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地票交易制度。2008年12月重庆在全国率先成立土地交易所,目的在于既要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满足城市化进程对新增土地需求。通过地票交易制度设计,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解决了远距离、大范围土地置换,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偏远农 村土地价值,扶持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三)以建立民生政府为切人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把民生改善作为政府改革的中心环节是重庆探索中的精彩之笔。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抓民生,积极探寻“民生突破”新途径。首先,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新理念,倾力打造“民生政府”。重庆市委提出“改善民生是执政之要”,其立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出民生不是孤立的,“民生的改善是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民生发展与经济增收密不可分,是促使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工作,规划的“民生十事”总投入高达3000多亿元,“民生重庆”已成为重庆执政和发展的新理念。其次,抓好国资增值,构筑民生政府新的财力基础。宏大的民生计划需要财力作保障,重庆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抓好国有资产的经营和增值,使之成为除一般税收和基金外政府的“第三财政”。重庆市政府掌握的国资总量从2003年的1700亿增长到2009年的l万亿,6年涨了6倍。重庆国资和财政的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体,这是重庆能在有限财力下,但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比其他省市发展更陕的原因之一。再次,以民生为导向推进综合体制改革。重庆改革的基本设想就是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缩小城乡民生差距入手,围绕就业、住房、上学、就医、养老及精神文化等领域,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建立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政府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完善。重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推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并进行相应的综合配套改革。重庆还要求尽快建成民生政府的新机制。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重庆采用“唱红打黑”作为扶正祛邪、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为了培育积极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重庆启动了大规模群众“唱读讲传”活动,从组织推动到自觉参与,各界群众广泛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不仅激励了群众的“精、气、神”,而且提升并改善了重庆的文化软实力。为了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重庆提出“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发现有些治安案件属有组织的黑恶势力犯罪,背后还有“保护伞”,由此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斗争。这场斗争净化了社会环境,维护了社会基本经济、政治秩序,受到老百姓和外来投资者的普遍欢迎。其次,转变干部作风,化解基层矛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为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重庆在村、社区探索建立“三项制度”,之后又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从“三项制度”到“大下访”,从“三进三同”到“结穷亲”,重庆走出了一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公共权力回归民众和重塑党的执政权威新路。一是正本清源,澄、国家政权同人民群众的渔水关系。市委提出―个新观点,就是群众上访“无罪推定”,把“大下访”作为回归民众、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二是正确分析和判断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决。重庆赞同群众方面“三个80%”的判断,即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经过努力,共解决积案10万件,涉及人员近200万。

三、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治理范式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重庆要完全实现“314”总体部署,真正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还应从多方面拓展改革思路,在健全和完善治理方式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应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机遇,运用好中央赋予的改革试点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等方式和手段,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探索。

(一)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动政府转型。(1)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基础。要探索建立经济调节科学、市场监管有力、社会管理协调、公共服务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为手段促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包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尽可能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该立的立、该进的进、该管的管,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完善“问责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责任和公务员岗位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扩大首长问责范围,完善行政问责程序,构建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针对行业和各区县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探索将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构编制、财政、审计、环保等部门的干部监督、效能监察、职能履行检查、财经审计监督、环保实绩考核相结合,实行综合性的绩效考核机制。(2)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一是在公共政策目标上,要以社会公平公正理念为基础,完善以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再分配政策。二是在政府公共服务内容上,要涵盖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制度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三是要着重加强对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探索。包括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加强制度安排与设计、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3)抓紧研究和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劳资矛盾和关系问题、分配问题、农民利益和农民工权利保障问题、就业问题、居民财产权问题等等。

(二)协调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与统一。协调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现阶段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当前在两者关系上需要研究的问题有:(1)功能互补。之所以强调政府作用,就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多或少地存在市场失灵和关系变异,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之所以肯定市场地位,就在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市场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和拉动力,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实现方式。(2)功能借用。即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支持,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离开了制度和政府监控市场关系可能出现失控。同样的道理,一些政府行为也需要借用市场机制和方式。当前要从宏观制度设置的角度改革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共服务的规制体制、增强公共服务改革的透明度、建立相应的社会安全网络,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性、公平性、公益性和责任性。加快社会领域市场化进程,确立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市场主体地位,促使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服务的提供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上,要在区分纯公共服务与准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基础上,进行底线公平的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即政府主要提供纯公益物品性质的纯公共服务,确保底线公平,对于准公共服务可交由市场完成,但政府需要为公共服 务的私人供给提供制度激励,并运用政府规制手段保障公共服务质量。(3)两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在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历史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关系结构中其所占比例更大些,而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发育相对比较健全条件下,市场关系和机制将发生更明显的地位作用,政府更多地通过政策、法规等间接方式和手段进行引导和调节。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中的研究难题。当前要按照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和突出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真正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三)构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方式。目前我国治理方式正由单一政府主体,向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转变,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政治及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课题。多元治理方式的必要性在于: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调动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三部门参与有助于政府转型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在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上,既要遵循国家与社会关系布局一般理论,又要依据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作综合性研究。当前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一是政府与自治组织合作内容和方式研究。政府要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在经济领域,研究行业组织承接政府经济职能转移,协助政府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研究自治组织沟通、协调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聚合、表达民众意愿和维护群众合法权利,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领域,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功能整合展开研究,加强对学会、自愿者组织、社区互助组织等在多元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二是要在法治基础上规定和调节多元治理关系与行为。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自治组织性质、地位、权利和义务、审批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培育和支持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基层民主和自治的社会组织。要在资金、政策、信息、任务委托等方面为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农民组织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以健全社会体系和功能。政府要更新理念,改革对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方式,明确政府与自治组织各自的职责权限,加强行政行为监督,完善政府指导方式。三是要建立开放合作的政策体系和机制。从实现公共政策目的出发,在政策准备环节,扩大行政决策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规则和程序;在政策制定环节,要广泛征求自治组织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民主;在政策的执行环节,要建立公众对重大决策的评判制度,搞好政策信息反馈与修订完善。

(四)增强改革的法制化推进。目前我国改革已经由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革,步入到自上而下的自觉性改革阶段,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改革的制度化转化和推进。一是改革要纳入法制化轨道,一些已经明确的改革成果要通过法律界定下来。二是一些改革举措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推行,增强改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目前一些改革措施由于体制、环境、利益等原因,在实践中出现迂回变通、落实不力或改革回潮,改革的随意性导致了改革不到位,出现了一些“半拉子改革”或改革的“形象工程”,使某些改革沦为摆设而失去意义。三是正在制定和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尽可能通过法制的途径和渠道,以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推行。一方面研究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尽可能慎重,对于可能出现的正负效应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要有备选方案,另一方面将要出台的方案尽量通过人大或有人大的参与,以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尽量防止因执行者个人的利益、喜好或抵触或走形变样。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法制办.以体制创新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EB/0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4-08-23.

[2]李殿勋.重庆市人民政府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法治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报道之一[EB/0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6-10-12.

[3]华建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