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30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国家博物馆是2003年2月在原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其定位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现在的馆舍,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张开济的手笔,和人民大会堂同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落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并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起构成天安门广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但这座为国人十分熟悉的博物馆,历经几十年的使用后已经日益陈旧落后,无论规模、条件、内部设施等都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博物馆的需求。因此,从国家博物馆挂牌之日起,改造扩建工程就同时起步。据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高崇理介绍,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将充分利用位于天安门地区的现有建筑,占地向东扩建约70米,并在原来的室外庭院上加建天顶。改扩建后,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15万平方米,其中改建原有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8亿元,工程将于2007年完工。
????高崇理说,根据初步规划,完成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四周环绕绿地和道路,馆内将根据博物馆的功能划为展览展示区、文物保管区、宣传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和地下停车场等。其中,各类展厅面积将达到3.5万平方米以上,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厅、国际交流展厅和捐赠品展厅等。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3]刘宗轩.中国园林,我们理想的家园——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J].中国勘察设计,2013,23(7):62-65.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要讲大会堂的故事,必须先从天安门广场说起。
过去的天安门前是个丁字形的封闭广场:“丁”字的一横是长安街,以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作为两端收口,清朝又在这两座门外建了东西“三座门”;“丁”字的一竖是南北走向的千步廊,最下面那个“勾”则是正阳门北边的中华门。明清两代,这戒备森严的广场被形象地称为“天街”,普通百姓若想涉足其间,只有一个机会――每年霜降日前,死刑犯会被带入长安右门之内等待“勾决”。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立即着手打通天安门广场: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拆除千步廊,用拆下来的木料建起了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南墙上南长街、南池子两个门洞也是那时候被打开的。那次改造后,东西长安街正式沟通,天安门广场由“封闭型”变成了“开放型”。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安门广场又经历了几次“微调”:东西三座门以及长安左、右门被相继拆除,原为国庆阅兵临时搭建的观礼台被改为永久性建筑。比较大的一次动作是在1955年,随着东西两侧的红墙被推倒,广场面积一下子扩出了将近1万平方米。
天安门广场的丁字形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新广场究竟该建成什么样子,谁心里都没数。
新广场的规划第一次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是在1955年末。那一年,北京市政府聘请苏联专家联合组成了“都市规划委员会”,开始谋划整个旧城区的规划改造工作,天安门广场是其中一个子项。此后几年间,“都规委”陆续拿出了10种广场规划方案。在苏联专家的所有方案中都没有出现万人大会堂的影子。
突出政治,大剧院被拿出广场
由于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方案,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一直是“纸上谈兵”,直到1958年的秋天,这件事陡然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1958年9月5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即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所谓的“十大建筑”概念就这样产生了,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份名单中并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北京站和民族饭店,将近50年后才真正竣工的国家大剧院却赫然在列。今天我们总习惯把“十大建筑”中的大多数归为“俄式建筑”之列,其实,“十大建筑”设计与天安门广场规划的过程中没留下一点苏联人的痕迹――“国庆工程”开始的时候,参与规划的苏联专家已经全部撤出了。
此时距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十座庄严美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这个任务究竟有多难?对比一下同期世界上其他著名建筑的施工时间就会明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用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用了8年,比“十大建筑”只晚一年开工的悉尼歌剧院则足足建了14年。
关键时刻,中国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北京市政府随即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名义向全国建筑界发出邀请――短短三天之内,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三十多位顶级建筑师就云集北京。在名单上,我们几乎看到了中国建筑史上所有最光彩夺目的名字: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
大师们要做的,不只是“十大建筑”的设计,还有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根据中央的意见,“十大建筑”中至少有三座,即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要安排在天安门广场之内,它们的设计与广场规划也就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据曾参加过大会堂方案设计的陶宗震先生回忆,此时经过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讨论,天安门广场的大致轮廓已经确定了:广场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正好符合黄金分割率――据说,500米的宽度是195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听彭真汇报广场规划时亲自定下来的;从人民大会堂北墙到中山公园南墙间的距离则为180米。
广场规划刚一启动,“都规委”的副主任佟铮就把一位军官带到了规划局。此人名叫辛毅,是电影《停战以后》的编剧,指挥过国庆游行。辛毅给天安门广场规划提了三点要求:一、广场和长安街要无轨无线;二、路面要经得住60吨重的坦克;三、道路和广场要求“一块板”,不能有任何“沟沟坎坎”。
于是,西单与六部口之间的古建筑双塔和经过天安门的电车轨道都被拆除了,长安街边所有的架空线也改走地下――北京的第一条地下管线走廊就此诞生。而许多年后人们才知道,“无轨无线”不仅是出于游行集会的考虑――“紧急时刻,长安街上要能起降飞机。”
好在,除了这些功能性要求,中央和北京市没有在广场形式和建设用地规模上做出任何限制。建筑师们大胆放开手脚,没过几天就拿出了七种方案。这些方案充满了不拘一格的想像。
规划局把这七个方案分析、汇总之后,最终拿出了一个“四建筑方案”上报:广场两侧的建筑为国家大剧院、历史博物馆、万人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两两相对分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四座建筑各自独立,占地面积均为150米×220米,体型都是东西长、南北短。
不料,这个方案连北京市委这一关都没过去,问题就出在了大剧院的位置上。
在规划局的这个方案中,国家大剧院恰好是大会堂的“对门”。据说,方案向市委汇报时,时任市委秘书长的贾星五就明确表示:“国家大剧院不能对着大会堂,要拿出广场。”很快,规划局便接到正式通知,为突出天安门广场的政治意义,国家大剧院要迁出广场,移到大会堂西面。
大剧院的意外迁出,倒使广场内的建筑布局逐渐明朗了起来:西边安排万人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则合二为一,放在广场东边――今天人们提到天安门广场,总爱说建筑布局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来安排的,然而遍查当年的文献资料,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个思路曾经影响了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左祖右社”的布局,更多是有赖于大剧院的“成全”。
曲折的方案设计过程
“下一轮设计,我希望看到广场基本成形。”明确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1958年的9月底,距离十周年大庆只剩下整整一年。
除了定下“左祖右社”之外,大会堂与博物馆的具置在哪里,占地面积有多大……都还是未知数,“成形”又谈何容易?
广场500米的宽度早已确定,这样一算,东西方向留给博物馆的宽度就只剩下了区区140米,博物馆的体型只能是南北长东西短了。为求对称,西侧的大会堂也照此办理。两栋建筑就此确定了建设用地规模:140米×270米。
参与大会堂设计的建筑师们发挥了无穷的创意,有采用中国传统琉璃瓦顶子的,有采用攒尖顶“大帽子”式的,甚至还有很超前的设计,把大会堂设计成了完全透明的一个“玻璃盒子”……
与“百花齐放”的外立面设计相对应的是,在大会堂的内部设计上,建筑师们被死死钳住了手脚。
从初稿到定稿,大会堂的设计方案足足进行了七轮评比论证:叫大家来的时候只说做一个万人大礼堂,第二轮就加入了五千人的大宴会厅,第三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也加了进来……建筑师们苦心设计的方案,往往转天就被全盘。最令人头疼的是,大会堂的功能被不断扩充,建筑面积却不能相应增加,“最多7万平方米,一点也不能放宽”――这个数字,中央“咬”得很死。
果然,大家“精打细算”做出来的设计受到了外交部礼宾司近乎刻薄的批评。因为面积所限,所有方案都把宴会厅安排在了大会堂的一层。礼宾司认为,这样设计,贵宾进门之后没有回旋余地,没有休息场所,立刻“登堂入室”,显得过于寒酸,把国宴场所搞成了“大灶食堂”……
就这样,大师们的方案纷纷落马。
眼看再拖下去,天安门广场和万人大会堂就难以保证在国庆十周年之前完工,1958年国庆期间,焦急的做出指示:进一步解放思想,除老专家之外,发动青年同志参加国庆各大项目的设计。
著名建筑师赵冬日当时正担任北京市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宏气势的,是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
1958年10月14日,北京市规划局忽然接到国务院的通知,刚从外地返京的将连夜召开会议,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经过刘仁的筛选,当晚10时,共有三份设计方案被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除了规划局方案之外,还有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份方案――最终,北京市规划局方案雀屏中选。
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大会堂下面压着永定河故道,大会堂能装进整个天安门城楼
1958年10月28日,距离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还有11个月的时候,万人大会堂终于破土动工了。
负责大会堂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即今天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此前参与了大会堂全部七轮设计的著名建筑师张,随即被市建院任命为万人大会堂的总建筑师。
张的家世颇为不凡,他的父亲就是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广州起义的起义军攻破总督府之时,张刚刚出生半月,多亏革命党不伤妇孺才逃过一劫。长大后的张并没有如父亲一样从政,而是拜在了建筑大师杨廷宝、梁思成等人门下。我们今天说的“十大建筑”中有三座都是张的作品,除了人民大会堂之外,还有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
1958年的11月,大会堂的施工速度十分惊人,马上就要推进到万人大礼堂的部分了。一天,在大会堂西南角施工的工人挖出了几块鹅卵石。最初谁也没在意,不料挖出的石头却越来越多――渐渐地,一条古老的河道竟显现在大家面前。据侯仁之先生考证,这条两度“神秘”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古老河道,就是辽、金时期的永定河故道。
从圣彼得大教堂到紫禁城,古今中外,大空间、大体量从来就是为了衬托高高在上的威仪,我们的大会堂要让每一个普通人走进它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个主人――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建筑史上找不到答案。
大会堂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一个万人大礼堂就占去了将近二分之一――一间能装进整个天安门城楼的大屋子,怎样才能让所有人都看得见、听得清?如何在保证顶棚绝对安全的同时,还不让人产生压抑感?张几乎请教了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家却众口一词――太难。中科院的马大猷教授甚至撂下这么一句话:“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学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无奈之下,1958年12月初,张又一次敲开了西花厅的大门。
听罢汇报,陷入了沉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消除巨大空间给人的压抑感,大礼堂就会是个失败的设计。片刻之后,忽然开口,轻轻吟诵了两句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见张一时摸不到头脑,笑了:“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落霞孤鹜’这一句,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处理呢?”
说得兴起,一边打着手势,一边拿过纸笔描画起来:“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形,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谁能想到,大会堂设计中的最大难题,竟在一千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了答案。为了体现“水天一色”的感觉,张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灯亮之时犹如波光盈盈。建筑师们还在整个穹顶上开了近500个灯孔,人坐在观众席内,抬头就可见“繁星点点”,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丝毫不会感觉压抑、沉重。
其实,在大礼堂巨大的穹顶上,还藏着许多我们看不清的小“星星”――那是几百万个小小的吸声孔,有了它们,大礼堂的屋顶整个儿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吸音板,主席台上发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没有回声还能留点“混响”,让坐在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大空间带来的问题,又被大空间自身解决掉了。用马大猷教授的说法,中国人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就在大会堂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原本安排在它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却迟迟没能开工。人们纷纷传说,由于大会堂面积的扩充,投资大大超过了预期,大剧院只能被“牺牲”掉了。
传言很快得到了证实。1959年2月28日,在中南海畅观楼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压缩国庆工程。
“我们推迟一些建筑,是要把材料和劳动力省下来,去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说,“1959年北京新建30万平方米住宅,我看太少了,至少要建50万平方米,争取在国庆节前完成。”
最终,“国庆十大工程”被确定为:万人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和华侨大厦――和半年前定下的“十大建筑”比起来,差异确实不小。这是因为,此时“能在1959年10月前完工”已经成为进入这份名单的首要条件了。
1959年9月24日,历时11个月建设的大会堂工程宣告完成。就在竣工前的几天,给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正式定名――人民大会堂。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展示 文案策划 施工设计
沈阳五爱市场始建于1983年6月,因地处沈阳沈河区五爱街而得名。经过多年规划改造,五爱市场已经成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最大的流转型轻工产品交易中心,是中国著名的批发市场之一。五爱博物馆整体构架是基于展现五爱街形成、发展、壮大的一个综合性专题现代展馆,全馆1500平方米,位于五爱三期五楼。
五爱博物馆共有7个主题展区,分别为足迹篇、贡献篇、文化篇、关怀篇、荣誉厅、未来篇、留言区。设计与策划分两部分展开:一是展示创意设计方案工作,二是展示布展工程工作。
一、展馆展示创意设计方案
现代专题展馆的整体设计的展出格调、设计品位的高低要取决于前期的定位与整体的策划的先进性,主题展馆所要陈述的基本内容关键是以什么主线来贯穿主题思想,以什么立意来创意、构思,并用以指导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整体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博物馆主题定位为通过展示让参观者了解“五爱”人的创业历史,“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衍生出来的系列主题——创新求生存、创新求发展、创新求辉煌。
基于视觉硬实力与内涵软实力建馆原则,从视觉感官上力求做到具有现代时尚、经典大方、精美实用、构思精巧、疏密有致的风格,体现出具有独特品位的硬实力;从内容感受上力争做到具有内涵深刻、主题突出、脉络清晰、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的特点,体现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软实力。根据主题创意的具体要求,通过美术的造型、场景、色调、布局等表现手段,将各主题系列渗透在各个具体的元素之中。在造型结构设计上,按照主题要求创意设计的基础造型与美术表现相呼应并分配在各个馆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某些元素运用上的经典特性;通过艺术夸张,让参观者在第一视觉冲击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主题创意的总体要求设计的参观亮点——主题雕塑,分布在一些主题馆中,运用场景的艺术创造,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让参观者驻足留步、凝目静思,让艺术的遐思在参观者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升华到更深的精神境界之中,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在色彩的基调运用上,根据主题创意要求,将不同系列主题从其共性上总体把握。在总体色彩基调的把握上要求与各系列主题文化背景相呼应。特别强调“五爱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要求的文化背景特点,即在总体设计上把握运用健康明快的基调,同时,注意细部调节,即在局部上运用色调的特殊性,充分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的氛围。
在场景的氛围营造上,根据主题创意要求,设立一定的场景更好地烘托展示氛围和突出主题。
方案细案的形成过程就是大纲具体化的过程,是将骨架赋予血和肉的过程,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生命价值的“活”的有机体。所以,按照创意理念的要求,用素材加以填充,形成按照某种线索进行穿引,具有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语言流畅、风格突出、观点鲜明、疏密得当的文案特点。
二、展馆展示布展工程工作
五爱博物馆三楼专题展馆展示创意设计方案定稿后,接下来进入展示布展阶段,即进入具体繁琐复杂的展品准备与布展实现程序。
第一,理念细化
展馆整体创意方案通过后,真正进入展馆的创意深化阶段,即将整体创意进行分解和细化,然后分解和细化各展区的分类理念,在其指导下进行展品实物征集与布展。
第二,布展创意及实施阶段
将已经选定合格的展品进行布展设计(二次设计),即原创意设计进行深化设计阶段,其程序如下:
1.对各展馆已选定展品进行文案定位;2.对展品初步进行电脑整体空间模拟定位;3.对展品再次进行美术设计定位调整;4.对展品规格进行定位调整;5.初步对展品进行展柜或挂件量体设计;6.出展示样稿;7.带部分实物展品到现场进行初步定位;8.对展品空间及美术进行定位调整;9.带工匠到现场进行布展准备;10.进行现场布展(此阶段经过几次循环调整);11.最后完成布展;12.布展验收。
由于五爱博物馆的功能特点规定了图文展板类展品是展馆空间布展的基础,它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复杂、信息含量最大,占整个展示面积的60%以上,是充实展示空间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是展馆信息的核心表达方式。展柜用实物展品特点突出、个性强,具有更高的可视性,是展馆不可或缺的形式。作为五爱博物馆的展柜展品,主要是展板展品的配套与补充,并互为说明,使布展形式灵活、变化,成为参观者的兴趣点。它占整个展示面积的10%左右,是提高展示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方式。艺术类展品展饰是五爱博物馆实物展品拔高层次的部分,它的存在使整个展馆展示给人一种蓬荜生辉、大放异彩之感,让参观者止步凝思。它占整个展示面积的10%左右,是整个展示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整个展馆档次的标识。由于各类展品性质、功能的差异,因此在后备数量准备上不可统一把握,只能大体衡量。展柜用实物展品的后备与选用,要看实际征集的实物与展示要求是否一致,并视实物的珍贵性、代表性、唯一性等特征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还要根据规格、材质、颜色等因素进行展位空间、色彩基调定位。
上一篇:博物馆调研方案{汇总5篇}
下一篇:博物馆安全工作方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