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1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的建设有着更多的优势,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上更加的快捷,对于医疗档案的快速检索,提升档案检索的准确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医疗档案的共享等,此外对于医疗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是极大的提升。(一)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医疗档案管理者的手工劳动,每天医院都会需要为大量的患者建立医疗档案,其中也会经常性地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医疗档案的信息化推行,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对医疗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慢慢地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提升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操作十分复杂,当医疗需要调取一些医疗档案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寻找档案的保存目录,然后去库房中进行档案的查找,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偏低。而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档案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来进行档案的多种查询,例如分类查询、模糊查询等,网络化的医疗档案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方式,提升医院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乡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标准化。乡镇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将医学病案、医学研究、药品信息等内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编制医疗检索工具,医务人员就可以快速地实现对医疗信息的检索,实现医疗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和标准化。首先,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储存,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做好档案信息数据的保护工作。其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检索的效率。最后,实现乡镇医疗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制定医疗档案的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二)加强对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医院部门,围绕自身的日常医疗工作进行调研,了解各个部门对于医疗档案信息的需求,进而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完善。通过对工作部门信息需求的搜集,挖掘医疗档案信息中的价值,为各部门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要注意对医疗档案的信息反馈工作,了解当前医疗档案的使用情况,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完善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地域、部门之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满足医疗研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实现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各种医疗档案的检索和下载,这样就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医疗研究提供案例支持。(三)提升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就对于医疗档案工作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于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医疗档案工作者必须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还要求医疗档案管理者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备扎实的医疗档案管理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可以熟练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尤其是网络传输工具,医疗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上传、保存、管理、共享等。因此,只有加强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升自身的医疗档案管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结束语
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有着极大的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医疗档案的信息化也成为必然。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医疗档案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更好的挖掘其自身价值。加强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和档案管理的相应知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提升利用率。最后,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周娟.基层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档案与建设,2015(12):80-81.
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 档案管理 档案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一、前言
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不及能够全面且真实的将医疗机构本身的管理水平与领导人的整体素质反映出来,同时还详细的记录了医疗机构自成立至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与成长历程,进而为其日后的发展与进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参考经验。医疗事业的经营无论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国家经济的提高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医疗信息档案的收集和记录又同样是医院最为宝贵的财富。基于此,针对我国医疗机构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一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笔者乃至所有医疗工作人员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任务。
二、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一)档案信息化是顺应时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当中,国内的医疗机构必须要去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而对原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首先,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水平,有效减少医疗工作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其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更加贴合大众就医群体对现代医疗所提出的更高标准与需求,在无形当中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二)档案信息化能够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在国内的各个行业中都掀起了一股“信息革命浪潮”,而关系到国民生活水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医疗行业也自然不会例外。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到了国内医疗机构管理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从而让很多医疗工作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档案管理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经过大量的实践工作证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医疗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从而让其可行性在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增强了医院的知名度。除此之外,信息化档案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让院方的竞争能力与综合实力排名同时实现“双升”,为医院未来的业务开展与规模扩大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档案信息化可以为医院日后的决策活动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
在传统类型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中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医院从开始到现在的所有资料信息与成功经验都全面的记录和储存在信息建设平台当中。此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让医院领导与医疗管理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全面且真实的掌握医院当前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医院日后正确经营决策的制定。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落实还可以将医院本身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机密资料和重要信息进行保密处理,通过各种先进存储技术的应用会在无形当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医疗工作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也要经常性的在院内举办一些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培训和教育活动,让所有档案管理人员与医疗人员都可以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应用,从根本上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笔者针对此项问题总结出了如下的几点应用方法:首先,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由院方所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当中,在形成良好服务观念的同时来进一步的增强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达到应有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标准。
(二)进一步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
如今,纵观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诸如信息种类过杂、使用价值较低以及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对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医院管理者要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包括医患的个人信息、治疗过程的详细记录、检测化验的信息数据、并利与处方以及医疗机构的设备与后勤管理记录等等。
(三)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档案类型的种类较多,如果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即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首先,医疗机构的很多档案信息都存在着较强的保密性,其中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档案以及病例治疗档案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到患者的个人隐私,同时还包含了很多医疗机构的的独家研究数据。为此,医院的管理者要专门设置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的监督人员,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立档案信息的公开级别与档案系统的查询级别。此外,院方管理者还要经常性的更新和优化当前档案系统的身份验证与防火墙技术,一旦发现有非法入侵和盗窃档案信息者要立即联系公安部门来严肃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的不仅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价值应当是在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向前发展的同时,让我国民众的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均得到较大幅度上的提升。展望未来,在通往现代医疗的路上,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如同时徐徐吹来的一股东风,它的出现必定会让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的更加顺风顺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医疗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一定会为医疗事业的进步翻开一页崭新的篇章,进而为人类社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不容小觑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欢.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目前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多数单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主要体现在:
1、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科室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2、由于认识程度不同,各科室的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丢失、归档不及时、个人留存不交的情况时有发生,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3、由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档案的分头管理和分散保管现象严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装具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物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二)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社区医疗服务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创新和活力。
(四)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偏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发利用档案仅满足于“查阅文件”的被动封闭式的状况,只是发挥其简单的自然属性,使大部分档案信息处于“沉睡”状态,从而失去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同时档案的分散管理也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档案室也就不能提供综合性、宏观性、整体性强的档案信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利用率的低下。
(五)档案管理尚未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无法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一些单位由于医疗用房紧张,挤占档案用房现象普遍。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阶段。档案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档案信息的开发不足,并最终导致医疗服务丢失档案信息保障的后果。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
社区医疗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由县卫生管理部门档案机构负责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工作的具体监督和指导。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各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配备1-2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档案工作各环节的运行有章可循,使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归档范围进行收集、积累和整理。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加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编制统一的分类大纲,把各门类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系统地进行整理,统一分类编号。完善的制度与职责,将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档案人员管理档案更加规范,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制度,并纳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每项重要的医疗、防疫、科研、教学、药品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
(二)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各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领导、管理者、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三)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规划,促进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投入,提高配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种类,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有文字、照片、录像甚至光盘等电子档案,而且利用方便,逐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计划,应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及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专职档案人员及兼职档案人员都应做到持证上岗,学历层次应在大专以上,有条件的应参加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考试,取得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痛苦指数 医疗服务费用 控制措施
接受医疗服务毕竟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过程,形成的往往是一种痛苦感知,尽管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不同就诊人员对诊疗方案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当诊疗方案低于患者期望的标准时,患者便产生一种痛苦的感知。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同时对诊疗方案的选择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医疗费用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1、医疗服务利用痛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的解释有五种:一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是指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三是指疼痛苦楚;四是指使疼痛苦楚;五是沉痛、深刻。在医疗服务利用中,既有因期望未得到满足的精神痛苦,也有因诊疗方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的身体痛苦,因而可以将卫生服务利用痛苦定义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诊疗方案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使患者产生的某种心理不适,或者损伤性诊疗措施对患者造成身体的器官损伤超过期待水平造成的疼痛苦楚。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诊疗方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产生的负面感知超过预期,就会产生痛苦现象。
2、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
由于痛苦属于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感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针对相同的诊疗方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痛苦感知。造成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与患者的经济压力、对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文化感知、生理损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等相关。以上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如疗效越好的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但价格也就越高,高端诊疗技术对生理损害的程度较小,但相对医疗费用支出也越大,同样对中医与西医的诊疗措施、药品的感知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
如果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和影响关系综合成一个指标,反映在一次诊疗过程中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的痛苦感知,就是卫生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痛苦指数的构建,首先是要明确影响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感知的要素,如经济承受力、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的认同、预后生存质量损失、就诊过程满意度和心理期待要求等等。然后根据要素的影响作用,确定不同要素的感知方向,如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经济承受力越低,其痛苦程度越大;诊疗方案和文化习俗的认同越高,痛苦程度越低。最后利用有关的统计学指标量化方法确定影响要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
3、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意义
任何一位患者总期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较理想的救治效果,尽力避免在诊疗过程中不期望事件的产生,这种就诊心理会影响到患者最终的就诊评价。从表象上看,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如果患者不得不接受痛苦指数较高的诊疗方案,那么患者预后的满意度就会偏低,进而会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二是影响患者对就诊方案的选择或者是诊疗方案的修改,对诊疗方案的选择或修改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重新选择诊疗机构,要么对诊疗方案的措施进行调整,其最终走向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多元化走向;三是导致延伸性的医疗服务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对诊疗项目和药品处方过于基本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会增加自费项目比例,或者医患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协议,对诊疗项目和药品进行分解、替换;四是因经济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造成的,还会导致未就诊率和自我治疗比例增加,影响患者医疗服务利用。
因而,通过分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可以分析患者未就诊率问题、医疗纠纷的产生问题、医疗成本变化问题、患者就诊机构选择倾向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患者的痛苦指数,涉及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问题。另外,与痛苦指数对应的是幸福指数,即患者参与医疗服务利用以后的某种满足感,这对于研究改善和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
通过对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和意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痛苦指数可能会影响到医疗纠纷、医疗成本和就诊机构选择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改善患者痛苦指数,最终的结果是医疗费用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推动医疗服务费用的增加。
1、痛苦指数诱导的医疗纠纷会导致医务人员服从患者意志
从医学专业性角度来看,患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正常的医疗服务行为假设下,医生所给予的诊疗方案具有较科学的针对性。但由于患者经常从自身的痛苦感知情况,对医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干预,在缺乏有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的情况下,医生为了规避医患纠纷,就会根据患者的意志和要求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医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会造成医生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增加,这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期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起首要责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2、痛苦指数感知的群体差异性导致诊疗方案的多元化
由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影响要素构成的复杂性,使得患者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异。感知差异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患者对诊疗方案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进而使患者最终可接受的诊疗方案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诊疗方案多元化为医疗费用控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单病种限价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阻力,增加了统一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对医生诊疗方案合理性的评估难度。在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和一切为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宗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方案的可接受问题,无疑对医院的服务规范化管理战略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痛苦指数的双向调整破坏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均等化
为了改善痛苦指数,诊疗方案往往会在医患之间进行博弈,诊疗方案的调整无非是使医疗费用向两个方向变化,对于经济承受力较低的患者,可能会要求更为保守的诊疗方案,尽管这种调整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甚至是预后的生存质量,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比较常见;对于经济承受力较强的患者,多数会强调疗效更好、诊疗手段更先进和对身体生理损害更小的诊疗措施,这种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就会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医疗服务费用的两极化发展,与我国当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是相背离的。
三、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缓解机制与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可以看出,患者对痛苦指数的感知会影响到诊疗方案的正常实施,不仅影响到自身医疗服务的利用,也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因而要减少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缓解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近年来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对于大部分的群众来讲,造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而要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痛苦指数,就必须提供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做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项功能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基本药品目录实施工作,加大政府保障力度,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也能够有效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
??????? 另外,强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不仅仅是指医疗基础条件的完善,还应该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扩大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将更为舒适性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支出范围,特别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项目要逐步扩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因素造成的痛苦感知,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则是改善因就医不适、生理性损害造成的痛苦感知。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二次分配调节机制
社会医疗保障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疾病风险抵御能力,而且也通过医疗保险基金的调节平衡医疗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制度,还有民政部门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但是在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间,保险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公务员医疗保险和附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居民医疗保险,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的均等化是不利的,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城乡统筹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对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进行适度调整。
3、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
除经济因素以外,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差异,特别是带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的怀疑,也与近年来医患双方缺乏信任有关。另外,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以及患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排队等候等问题,也是导致患者形成痛苦感知的重要因素。因而,医疗服务提供方首先要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患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和谐就医环境中完成诊疗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助于医患之间的真诚沟通,使患者能够从内心接受医生的诊疗方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是前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是寻求理解并降低患者痛苦指数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即使面临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也不会造成医患纠纷,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也就最终得以实现。
4、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
医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患者之间就诊疗方案产生冲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疗纠纷问题,在没有医疗费用控制硬性标准,并不会对诊疗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时,除首诊制度进行特殊的转诊规定以外,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往往会采纳患者降低痛苦指数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患者要求提高诊疗待遇的方案更容易被医生采纳,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受到一定的抑制。患者单纯追求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诊疗方案的干预,往往会增加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加上医疗机构本身对经济收入的追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也就缺失了医生这一道控制阀门。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可以缓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被动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坚持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达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主动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医患纠纷的产生也是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的一个博弈过程,即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也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博弈均衡,使双方最终受益实现相对平衡。
5、建立先进诊疗设备价格监管机制和共享机制
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形成,也与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基本药品目录,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轻微的痛苦感知以外,具有微创伤和较小生理损害的先进诊疗设备,也是患者降低痛苦感知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部分无痛苦诊疗设备也往往是伴随着高额医疗费用的,无论是从医疗保险机构控制保险基金支出,还是国家宏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需要,都在相关文件政策中对高端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避免因大检查、大处方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要在患者的痛苦感知与医疗费用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则需要建立一种先进诊疗设备的价格监管机制,并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一方面防止医疗机构垄断性高额收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高先进诊疗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其单次服务的收费额度。
总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对痛苦程度的感知不尽相同,通过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构建分析,可以对患者的就诊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但是,痛苦指数毕竟是一个负面指数,也不能期望利用痛苦指数实现全方位的医疗费用控制,还必须同时配套其他相关的控制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出现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部分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牧、潘益兴:痛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j].江汉论坛,2010(7).
[2] 王鉴岗:医疗费用世界难题最优解的博弈论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35-02
双向转诊作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全医疗体制、提高医疗资源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双向转诊机制的运行与实践中,因信息化建设力度的薄弱,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构建的缺乏,造成双向转诊信息共享渠道不畅,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无法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有序对接,进而导致的患者在转诊过程中难以避免医疗机构的重复检查而延误诊治,或因信息偏差而引发的医疗事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也成为制约双向转诊医疗机制效率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优化建设,提高双向转诊信息化程度是完善双向转诊医疗机制的关键。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综合医院双向转诊机制中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方案。
1 设计双向转诊信息系统框架
双向转诊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的设计方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通过该浏览器在任意信息节点快速、便捷的获取共享双向转诊相关信息数据。
数据库设计:
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在数据库的设计上,主要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转诊业务数据库。
1)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主要统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送的需上转治疗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通过该数据库,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就医状况等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和查询。
2)电子病历数据库:主要统计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疾病诊断结果、病程记录、病情描述、会诊意见、疾病检查检验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及诊疗指导等。
3)转诊业务数据库:主要统计患者的转诊信息,包括转诊原因、转诊指证、转诊时间等。
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上,主要包括既往信息查阅、转诊标示提示、转诊资源预约、转诊会诊医疗信息、合理用药提示、检查影像等数据查阅、双向转诊流程管理等。
2 明确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目标
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的主要理念在于解决上下级医院转诊过程中信息难联通、难共享、难衔接的问题;其主要建设目标在于:
1)实现患者转诊信息在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共享,以尽快实现转诊申请审批流程的网络化与电子化,简化转诊流程,保证有序对接;
2)实现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诊疗过程信息的交互,避免医疗机构的重复检查而延误病情诊治,保证医疗安全;
3)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为建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医疗服务格局提供技术支撑。
3 规范双向转诊业务流程
3.1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是借助计算机等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将个人健康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并储存于互联网服务器的电子化记录。在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中,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业团队,采集患者个人健康信息及每次就诊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长居地、血型、药物过敏史、疾病既往史、家族疾病史等一般资料,并通过中心现有的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同时,电子健康档案随患者每一次就诊予以更新,在双向转诊中由社区及上级医院共享,为健康风险评估、疾病诊疗、健康指导及转诊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3.2 制定转诊指证
实践中,因医院、社区业务流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双向转诊机制中也将面临转诊指证不一致等问题,而统一、合理的转诊指证是双向转诊医疗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在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实践中,建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综合医院共同制定转诊指证,实现转诊指证的统一和规范。
3.3 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程序
上转流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患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导入双向转诊信息系统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将患者的病历信息导入电子病历数据库,将患者的转诊信息导入转诊业务数据库中,并生成转诊标示,实现与上级医院的信息共享;同时,经信息平台向上级医院进行各种医疗资源的网上预约,如门诊、科室、实验室检查及住院等。上级医院经转诊业务数据库对患者的转诊信息进行导出,并作出相应的接诊安排,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对社区的预约进行回复并告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预约单打印出交给患者,患者凭借预约单可直接于综合医院就诊。且就诊后,上级医院可从信息系统平台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共享到患者在社区的诊疗经过、结果等病历信息,以作为转诊治疗依据。最后,患者在上级医院就诊的经过(包括会诊意见、检查结果及诊疗指导等)由医院专业信息管理人员予以信息采集并生成电子病历信息,将其导入双向转诊信息系统的电子病历数据库,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
下转流程:患者于医院治疗病情得以稳定后,经医生会诊可回社区进行下转康复治疗时,由医院相关转诊负责人先将患者的转诊信息导入转诊业务数据库,并生成转诊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负责人经转诊业务数据库导出患者的转诊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接诊安排。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对上级医院的下转进行回复并告知。上级医院将转诊单打印出交给患者,患者持转诊单回社区行相关康复治疗。且社区接诊后,可从信息系统平台共享电子病历数据库获得患者在上级医院的诊疗经过,包括诊疗及康复治疗指导意见,以作为康复治疗依据。
4 结论
针对双向转诊医疗机制运行中“信息不共享、转诊不衔接”的问题,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上下级医院转诊信息的共享,使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患者就诊信息,对于简化转诊流程,促进上下级医院转诊的有序对接,解决患者就医困难以及避免医疗机构重复检查及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芳.信息化建设在我院双向转诊工作中的优势[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5).
上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方案{精选5篇}
下一篇:医疗业务合作方案{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