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汇总5篇}

梦幻书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36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范文第1篇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成立一年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本刊特别采访了甘华平主任。

|您怎么看待“智慧医疗”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甘华平:“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是当前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区域医疗信息化”,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化”, 什么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我认为后两者是一致的,是同一提法不同表述,而“区域医疗信息化”只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描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特征中,没有提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可见“区域医疗信息化”仅限于医疗范围,作为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我更愿意谈“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比较漫长的系统工程,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依托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卫生信息网络并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等相关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应用过程。

2013年原卫生部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后,区域卫生信息化增加人口计生信息化内容,卫生信息平台将连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和计划生育管理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故区域卫生信息化改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国家、省、市、县四级卫生信息平台改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这里我仍沿用原提法描述,但已经包含新内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市和县级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是: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分级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业务目标是: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摘要)库及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和数据利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卫生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智慧医疗,区域共享” 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也是发展方向。我认为这里的医疗是泛指医疗卫生行业,而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从数字变信息,信息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的憧憬。“区域共享”,这里的“共享”是指实现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字共享、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阶段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便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智慧医疗”。

|作为行业的资深专家,您对“针对如何建设区域卫生应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设评价标准”怎么看;从政策倡导和行业发展两方面预测,您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怎样。

甘华平:2003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之后,上海市闸北、闵行区和福建省厦门市等率先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始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09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投入8500亿元用于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是以福建、安徽为代表的省级综合平台和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二是以四川、河南为代表的以省为单位建设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供应,构建涵盖居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监测与服务,规范化诊疗、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该当由地政府主导、整体规划、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各地不能再各自为阵,形成新的大“孤岛”。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已经出台不少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关键是要落地,要贯彻执行标准。去年卫生计生委已经在上海、浙江、重庆、四川等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符合度测试,将来会逐渐推广到全国,促进国家标准落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评价标准将会很快出台。随着逐年加大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投入和卫生计生信息资源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区域平台大数据挖掘利用、区域移动医疗协同、区域平台物联网应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和建设效果评估等。

未来区域卫生信息化将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使卫生计生服务达到“智慧医疗”。

|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专委会成立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将要做的工作。

甘华平: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医改、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扩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面,提高联网水平,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专委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专委会围绕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开展工作,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平台为基础,跨机构、跨区域、跨系统的卫生信息共享与卫生服务协同,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实现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模式的优化,以提高医药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专委会的业务范围一是技术研究,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研究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健康档案数据集成;研究区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应用研究;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数据标准应用、与外部系统的共享等。二是学术交流,召开学术交流会、组织国际国内考察学习。三是技能培训,举办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信息化有关的技能、标准和规范、新技术新产品、相关政策和法规培训。四是新技术和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新IT技术、新产品、适宜项目的推广应用。五是协助有关部门信息系统方案论证、项目验收、应用效果评估、现场调查。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HL7 RIM 健康档案 卫生信息

Based on the HL7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Platform

Abstract:Objective Built a HL7 Based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information-sharing network platform through the digital hospitals clinical systems. Methods Based on SOA architecture, using the XML and Web Service technique to achieve the system functions. Result Build an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relaying on Tianjin Renmin Hospital network. Conclusion The platform realizes the medical resource sharing, improves the secur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store data, and contents the healthcare departments’ requirements.

Keywords:HL7 RIM; health record; health information

引言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个阶段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如医院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第二个阶段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网络直报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医院内部建设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如HIS、PACS、LIS等。第三阶段是区域化卫生信息阶段,包括社区服务、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电子政务等,这一阶段更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来实现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应用。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与交换协议,这些应用系统大多是由不同的软件厂商或者医院内部研制,相对独立运行,有各自的应用目标,自定义的信息格式,医院之间的网络环境也处于割裂的状态,信息不能互通,犹如孤岛。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也给今后全国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全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接轨,全面发展和建设数字医院,都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各医疗机构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使得异构的医疗信息数据能够更直接、无障碍的被共享、交换。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借助于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立的诸多信息系统,参考国际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建设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卫生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实现业务系统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增进业务协同的重要手段。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是依据现代信息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经验,明确其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设计思路与目标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选择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具体方案设计提出基本设计要求,保证分散系统的灵活性,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思路是:统一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和规范工作,避免各系统数据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统一问题;采用现有的信息标准,逐步形成和完善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在这方面积极采纳了HL7 RIM以及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HL7主要是针对临床信息的共享而开发的,是一个成熟的关于医疗应用的信息模型。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目标是要服务于不同角色用户:服务于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并且信息内容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服务于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服务于居民个人,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统计分析信息和预测报告,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组成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是由注册服务、医疗信息存储服务、医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信息接口服务、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数据仓库、健康档案浏览器。其中注册服务是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比如:个人的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数据交换服务以及数据调阅服务,见图1,下面主要对这些基础服务进行分析和功能描述。

1.注册服务

注册服务包括对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服务,系统对这些实体提供唯一的标识。针对各类实体形成各类注册库(如个人注册库、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等),每个注册库都具有管理和解决单个实体具有多个标识符问题的能力。注册库保有一个内部的非公布的标识符。

(1)个人注册服务

个人注册服务是指在一定区域管辖范围内,形成一个个人注册库,个人的健康标识号、基本信息被安全地保存和维护着,提供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使用,并可为医疗就诊及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系统提供人员身份识别功能。

个人注册库主要扮演着两大角色。其一,它是唯一的权威信息来源,并尽可能地成为唯一的个人基本信息来源,用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确认一个人是某个居民或患者。其二,解决在跨越多个系统时用到居民身份唯一性识别问题。个人注册服务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以确保记录在健康档案中的每个人被唯一地标识,他们的数据被一致地管理且永不会丢失。该注册服务主要由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来使用,完成居民的注册功能,见表1。个人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PIX规范。

表1 个人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个人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个人

2 获取个人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个人信息返回个人ID

3 注册新人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个人信息

4 更新个人信息服务 根据个人ID更新其它信息

5 个人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个人身份进行合并

(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库,是一个单一的目录服务,为本区域内所有卫生管理机构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实验室医师、医学影像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及其他从事与居民健康服务相关的从业人员,系统为每一位医疗卫生人员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并提供给平台以及与平台交互的系统和用户所使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该功能的基本流程为,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机构提供所辖医疗卫生人员基础信息给医政,医政完成审核并将这些医疗卫生人员信息在平台上给予注册,见表2。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2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操作 描述

1 查询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卫生人员

2 获取医疗卫生人员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人员信息返回卫生人员ID

3 注册医疗卫生人员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人员信息

4 更新医疗卫生人员信息服务 根据卫生人员ID更新其它信息

5 医疗卫生人员身份匹配服务 根据模糊身份匹配算法,对数据中心医疗卫生人员身份进行合并

(3)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

通过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提供本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综合目录,相关的机构包括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系统为每个机构分配唯一的标识,可以解决居民所获取的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唯一性识别问题,从而保证在维护居民健康信息的不同系统中使用统一的规范化的标识符,同时也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层与下属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层的互联互通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主要由医政(卫监)来使用,完成医疗卫生机构的注册,见表3。医疗卫生人员注册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EUA、XUA、PWP规范。

表3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医疗卫生机构场所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场所列表

2 查询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机构

3 获取医疗卫生机构ID服务 根据所有符合要求的信息返回机构ID

4 注册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机构

5 更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服务 根据机构ID更新其它信息

(4)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服务

建立术语和字典注册库,用来规范医疗卫生事件中所产生的信息含义的一致性问题。术语可由平台管理者进行注册、更新维护;字典既可由平台管理者又可由机构来提供注册、更新维护,见表4。

表4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涉及服务组件

序号 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操作 描述

1 列出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条件返回满足要求的术语及字典列表

2 查询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根据部分信息查找术语和字典信息

3 注册卫生术语和字典服务 添加一个新的医疗卫生术语或字典

4 更新卫生术语和字典信息服务 根据术语和字典ID更新其它信息

2. 医疗信息存储服务

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是一系列存储库,用于存储健康档案的信息。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可包括七个存储库:个人基本信息存储库、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存储库、疾病管理存储库以及医疗服务存储库。

存储服务除了对POS和业务协同平台提供健康档案的访问服务,也承担将来自POS和业务协同平台的业务文档按照健康档案的数据模型解析和封装为健康档案

文档。健康档案存储服务建议遵循IHE ITI XDS规范。

3. 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

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基于健康档案存储服务,提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服务。

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和服务需要,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分为七个域:个人基本信息域、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儿童保健域、妇女保健域、疾病控制域、疾病管理域以及医疗服务域。这些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域,例如医疗服务域可以分为诊断信息域、药品处方域、临床检验域、医学影像域。

(1)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域对外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共享服务,其提供的主要服务组件如下。。。。。。。

(2)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

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的一个核心部件,它将所有与个人健康相关基础摘要信息进行汇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域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血型、过敏史、慢病信息等,这些的摘要信息汇集不是从某个基础业务系统中单独获取,而是从众多的基础业务系统中抽取汇集而成。摘要域的主要服务方式是为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种通用的、及时的、可信的调阅服务,为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时能够及时、快捷的了解患者、居民基础健康信息提供一种技术支撑。

(5)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是用于临床信息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的,包括诊断信息、药品处方、临床检验、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

诊断信息:诊断信息――也被称为临床诊断信息。临床诊断信息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信息,提供完整的诊断记录,并为医生开处方和医技医嘱提供支持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诊断信息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或医技医嘱提取患者临床表现和诊断并进行显示。

药品处方信息:药品处方记录处方和药物治疗信息,提供完整的患者用药记录,并为医师开处方和调配药物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卫生信息平台药品处方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药品处方存储服务提取患者临床数据并显示。

临床检验信息:临床检验信息是一个管理患者检验申请单和向临床医师患者检验结果的系统。在不同的卫生管理区,实验室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规模。关键在于要将浏览检验结果的解决方案与为了获得结果而涉及的与医嘱信息相关的一系列支持数据的方案的区别开来。

可以汇总化验结果及伴随数据,这样可以向医疗卫生人员提供结果汇总信息视图。在最简单的状态下,检验系统会自动从源系统中采集检验相关事件,如申请、标本、检验结果,并且允许基于标准消息查询这些数据以提取其中的任何信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除提供这些基本功能外,也将支持流程自动化和申请及结果生成状态的管理,同时也会以一个更加积极的方式与源系统交互,生成警告和通知,以加快处理。

检验信息服务通过基于标准的消息与产生和管理申请的实验室系统进行交互,同时也与系统中用以产生结果的采样和检测机构进行交互。

这些应用系统,通过与信息平台相连接,能把关键相关结果数据或提升到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中。

医学影像:医学影像用于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的医嘱和结果信息,医学影像检查是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容量图像和其他二进制文件的管理和高效传输的技术要求是使得这部分服务独立原因。

该服务允许集中获取和共享大型分布式网络中符合DICOM(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 的对象。这些网络包括在医院或诊断中心实施的图像归档及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及产生图像的诊断设备。通常情况下,与医学影像检查相关的数据有两部分,一份用于说明概要结论的书面报告和影像。影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视频或声音,但多数时候会采取一张或多张影像的形式。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用来达成结论的关键影像都可从数据中心服务中获得。

结语

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参考了HL7标准与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满足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使用需求,增进了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

参考文献

[1] HL7 Resources. 省略.

[2]国家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省略.cn

[3]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范文第3篇

在6月7日于郑州召开的2013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海峡两岸医院信息化论坛(CHINC2013)上,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飞利浦”)了三类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发展趋势的创新高端临床IT解决方案:心血管临床数据仓库,基于云平台的3D高级影像诊断中心解决方案,以及深度临床决策支持(CDS)能力的重症监护诊疗监控IT平台。同时,作为专业的临床信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飞利浦围绕Clinical IT@ Work的主题,向行业展示了患者从诊疗到康复所经历的全流程场景模拟:通过移动、远程、互操作性等科技方式和技术标准,将医疗服务从门诊、影像诊断中心、心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病房,延伸至社区和家庭,覆盖了诊疗全流程,生动诠释了“全方位关护支持、临床深度和惠及全民”的3C理念。

同日,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安逸信(Tom Andriola)接受了《e医疗》等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安逸信表示对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非常看好,并表示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看好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安逸信表示非常看好。他的一个理由是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另一个是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把提升医疗质量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而后者,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显然更为重要。另一个信心来源是,中国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方面做得不错。

安逸信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飞利浦与很多政府机构、客户以及行业意见领袖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希望结合飞利浦在国外的最佳实践,通过与中国医疗机构和行业专家的合作,逐步引入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并通过本地化的努力,将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带进来,并对解决方案坚持做持续的优化。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中国团队已经有130多人的规模,形成了从研发、实施、解决方案到营销的“端到端”本土业务链条,为飞利浦继续深耕细作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奠定了基石。

深耕优势领域

作为全球知名的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飞利浦在重症监护、心血管疾病诊断、肿瘤学和影像诊断等方面,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利用既有优势深耕医疗信息化市场,显然是一个明智而可靠的选择。

安逸信说:“临床深度是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IT提供商的特质所在。随着中国电子病历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医疗信息化下一阶段的重点将围绕临床信息化展开。飞利浦将会率先选择在重症监护、心血管、高级影像诊断等,飞利浦具有深度临床应用优势的领域展开。相信IT技术和飞利浦优势医疗诊断设备的结合,会在这几个领域产生相得益彰的应用效果。”

事实上,飞利浦在心血管IT领域已经有所动作,其心血管IT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几家心脏中心进行试点,并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重视基层医疗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范文第4篇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起步的,是上海市较早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区。长宁区在发展信息化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本区的基本方针: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解读了这三点:基础信息系统做好是第一位的,否则就谈不上交互,也无法打破孤岛,更无法共享;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带来的问题,都需要重点突破;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使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长宁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包括了建设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信息网,有机地整合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经济等信息系统,实现多种信息模式的协同,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和居民健康在线资讯门户,从而实现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家庭卫生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满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建设需求、满足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机构决策管理和评估分析的需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向记者介绍了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他说:“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建设,这三项是长宁区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随后,王洪清从“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出发,为记者介绍了“数字长宁”是如何打造的。

搭建一个平台

2006年在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区域医疗卫生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支撑下,整合了全区6家二级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的长宁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该数据中心整合了居民在长宁区区属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包括医嘱、检查、检验、病案首页、出院小结等)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并实现了信息在区属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共享。

到目前,以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信息委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展为契机,通过1个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健康云的建设,长宁区建立了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长宁健康信息网,实现了对区域1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整合、异构医院HIS系统整合,与区各医院、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以及与外部机构(市卫生局、市医保局、市申康等)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的协同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信息与健康档案信息的互通整合、更新和利用。通过1+18个数据云,信息网络覆盖面超过70万人口,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云的共享和交换。

王洪清表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长宁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了进一步重点加强业务支撑系统和数据中心数据利用的建设。

长宁区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目的,在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平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宁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集中管理为任务,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全面覆盖公共卫生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卫生管理数据、卫生应急指挥数据等,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为政府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权限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范围、权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体制,满足社会各界对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

开放两大门户

这里提到的两个门户,其中一个便是开放区域数据中心管理交互门户。任何一位患者在区属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程中,患者电子健康信息、诊疗信息都能被医务人员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慢性病患者指标全程监控,各级医院慢性病患信息及时自动传递给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管理率。每个医生工作站实现近期重复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轻居民负担。

第二个则是开放长宁区域居民健康在线资讯平台门户。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相关的诊疗和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区域数据中心的汇聚,能做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人人拥有、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居民通过约定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全面查看自已的健康信息,包括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控制情况、既往病史、检查检验报告、处方记录、出院小结等信息。如果在医院做了检验检查,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取报告,节省了往返奔波。门户网站提供帮助居民找到家庭医生、根据慢性病控制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服务、设置自助健康提醒来提示及时服药、与家庭医生进行健康互动、开通医疗健康知识的“医健通”搜索引擎使得医疗健康一键即通、设置网上预约等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健康资讯”,“健康杂志”等功能,作为个人的健康大管家,为居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服务。

关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王洪清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由最初以医疗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包括了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和支撑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的全科团队信息系统。同时,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服务场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居民家庭,服务内容由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计划到2015年,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起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安全可靠,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开发三大应用系统

长宁区通过三大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

第一是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全科团队依托诊疗信息所整合激活的完整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网站、短信和市民邮箱等手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特别是诊疗检验结果的查询和使用,实现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在诊疗环节提供健康档案调阅、提醒及建档;床位管理、预定;不合理用药判断示警。在挂号收费环节提供挂号收费的前端显示;在发票空白处提供诊断、处方及健康教育打印等各种服务,居民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全科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居民健康服务应用子系统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人性化”目标。

第二是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妇幼保健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精神卫生业务管理集成应用、慢病干预信息化业务联动系统、双向转诊管理协同系统、计划免疫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卫检验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专业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与专业机构之间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联动。

第三是决策效能的提升。通过区域经济决算管理系统开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平台;通过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对区域内各项卫生、管理等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与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传染病协同管理及预警GIS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辅助支持。

针对这些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王洪清告诉记者,在长宁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化社区”的计划非常明确。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TIS系统)基础上,在全区社区卫生机构服务中心推行家庭责任制医生工作站,全面整合,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为实现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信息化支持。数字化社区卫生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基础医疗、健康检查、计划生育等健康信息,实现“多档合一”,积极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有效集成和补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档案活起来,业务应用无障碍。同时,系统建设中,积极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部门协调,建设符合各项业务功能需要的统一软件。截止2015年,实现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名副其实。基于此,还要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全市计划免疫、体检信息、疾病收集的联网管理。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医疗机构实现疾病网络检测和预警,同时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建立平战结合的信息共享方式,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题数据库模型。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的条线特征现状,与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如CDC直报系统整合,消除“信息烟囱”。

王洪清强调,疾控平台的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长宁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问到“四”这个字,王洪清对记者说:“这个四就是拓展系统四大功能。”

一是公共卫生功能的拓展:根据疾控系统急性传染病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传染病个案报告、管理、监测,实现开展传染病监测、调查分析与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因素,制定控制与预防对策措施,预防控制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的目的;通过移动百分位数模型和自动预警域值计算,达到对疾病,症状预警的效果。根据精神病管理、慢性病干预、妇幼保健需要,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纸质工作量和不同系统数据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二是基本医疗功能的拓展:出院病人随访系统利用平台实现了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自动识别传输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二级医院出院病人信息进行出院随访工作。实现了包括住院医生调研、二级医院出院、社区医院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

区域医疗信息化方案范文第5篇

广义数字化医院是a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三甲”医院的支持。建设广义数字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设广义数字化服务体系

广义数字化医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结合国外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国情,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应用深入、管理科学,且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数字化医院体系。比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计划以实施此项目为契机,努力与国际水准接轨,在现有数字化医院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专门针对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道路。在系统架构、数据结构、功能设置、标准规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可示范的信息体系。

建成包含“三甲”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实现位于中心的“三甲”医院信息体系向社会拓展。完善中心医院现有信息平台,使其具备向拓展的功能和空间,探索总结完整的数字化医院体系应用规律,为建立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三甲”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实现医院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和协议化,制定院内和院间信息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方案。包括医疗记录和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医院信息编码标准化和规范化、网络协议和网络医疗信息协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三个方面。

牢牢锁定医院信息化需求

数字化建设能够强力推动医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必然性。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带来管理学、医学、以及仪器设备制造业的革新;另一方面现代医院如何在规模、人员、质量、管理和效益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已摆在每一个医院建设决策者面前。

就医院而言,引发医院数字化需求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医院社会品牌的提升,医院的工作标准和床位规模均在扩大;而同时,军队精简整编的形势也给医院自身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规模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呼唤数字化的出现。二是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诊治过程中信息量成倍增长,精确性、实时性、整合性要求不断增强,技术多样化与质量保障之间的难题需用数字化破解。三是患者就医需求在增长,受医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增长,对医疗保健信息对称的要求也在增长,服务质量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差距可用数字化弥补。四是医院业务建设快速发展,管理内涵及外延都在扩大,数字化管理成为科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五是新军事变革使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给卫生勤务工作带来数字化要求,军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将极大提高完成军事任务的效能,这首先成为军队医院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数字化医院的新热点

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医疗改革。2009年4月6日,酝酿三年多之久,并经多方论证和全民参与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信息化内容作为二十四个章节之一,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医疗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新医改方案的核心思想)的“八柱”之一。新医改将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并给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医改政策,中国数字化医院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整体的标准化还比较差,目前国内包括西南医院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标准的。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中国卫生部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2009年5月19日,卫生部推出了一大批试行的卫生信息标准和数据字典,包括门诊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住院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个人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50余项。这些数据标准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今后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打下坚实基础。

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PHR的发展较为迅速。中国卫生部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最近,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以新医改为契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