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25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0分钟。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促进作用,为全县“翻番升位”目标顺利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县委决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翻番升位”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工程,遵循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优化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机制为关键,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二、主要目标
力争用5年的时间,通过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全县人力资源总量供求相对平衡,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步优化,配置和布局更趋合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环境更加宽松,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体制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个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人才资源集聚力大幅提升,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增加人力资源总量。到2011年,全县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4万人,年均增长4.5%,其中:本县人力资源达到7.3万人,年均增长4%,吸纳引入人力资源0.1万人,年均增长50%,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总需求量达到7.5万人,基本实现人力资源总量需求平衡;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万人,年均增长10%,其中:本县人才总量达到1.47万人,年均增长10%,吸纳引入人才300人,年均增长20%,人才在人力资源中的比重达到20%。
2、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到2011年,人力资源知识结构逐步优化,初中、高中及中专、专科、本科学历人力资源队伍比例达到68:16:3.5:4.5:0.5,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队伍比例达到1:10:20;人力资源分布结构趋于合理,农村与城镇人力资源分布比例达到3:1,党政人才队伍总量保持在1000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达到5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0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达到8000人;人力资源性别比结构相对稳定,男女性别比达到53:47;人力资源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得到遏制,45岁以下人力资源队伍增加,人力资源队伍老、中、青比例适当,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结构得到优化。
3、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到2011年,人力资源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达到15000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20%,大学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00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80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人力资源队伍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各领域、行业、岗位职业道德规范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并形成体系,人力资源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覆盖面达到95%以上,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率达到100%;人力资源队伍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程度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舆论和社会风尚。
4、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效益。加大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工作力度,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明显提高。到2011年,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达到全县国民经济总收入的7.2%,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0%。
三、保障措施
(一)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努力形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把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新政策和新经验,推动实践创新,加强典型示范,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社会共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责任单位和成员单位的作用、职责,细化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聚集全社会的力量,采用综合开发的手段,建造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人力资源整体开发主体网络体系,形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大合力,做到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工作优先投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推进。
(二)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1、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素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探索推行干部社会化选学,确保每位机关干部每年集中培训、学习不少于40学时,提高培训实效;改革培训内容,在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同时,加强以提高创新能力、以胜任工作为目标的更新知识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加大挂职锻炼和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力度,每年选送30名县、科级领导干部到国内知名大学、党校、行政院校接受培训,每年选派20名干部到上级部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知名企业集团挂职锻炼,每年选派10名干部到企业帮扶工作,每年选派10名年轻后备干部到村、社区锻炼,每年选派10名县直部门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每年选派10名乡镇干部到县直部门挂职,每年选派10名村支部书记到乡镇挂职。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干部上派下挂、对口帮扶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
2、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条例规定,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采取由用人单位报销学费等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自学、函授、脱产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公修课和不少于42学时的继续教育任务。以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水力、电力、交通、经济管理等行业为主,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每年选派30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深造,每年引进高等专业技术人员60人,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技术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竞赛活动,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我县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为重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按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计划,每年组织2期厂长经理培训班,每年选送1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学习培训;采取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2万元,用人单位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办法,每年公开招聘10名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以上的优秀大学生到企业工作;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及时、广泛地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以职业化专业化为标准,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把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摆在重要的位置,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心理疏导、司法矫正等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职业资格评定。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社会工作人才岗前培训率达到100%,职业资格持证率达到95%以上,并每3年进行一次轮训。
5、以增收致富为目标,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培训机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抓好“再就业技能培训工程”、“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城乡劳动力创业培育工程”、“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和“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利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党校、人才劳务服务中心、农广校、农机推广站等机构,重点培养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有职业资格,掌握一技之长的城镇劳动力。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城乡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培训持证率达到85%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每年使三分之一的城乡富余劳动力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新生劳动力就业前技能培训率达到100%,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以创新机制为重点,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1、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坚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占到新提拔领导干部总数50%以上,坚持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期制。注重从企业选拔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对由县上统一招聘派到企业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工作满3年且个人愿意的,聘用到事业单位工作,经过1—2年的实践锻炼,按照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将创新能力强、工作水平高、实绩突出的选拔到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经济管理人才和有企业工作经验人员的比例。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男57岁以上、女52岁以上领导干部全部转任非领导职务,制定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占编不在岗,在岗不干事的问题。坚持公务员交流制,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任职超过10年的,必须进行轮岗交流,单位内部中层岗位任职超过5年的,必须进行内部轮岗,单个岗位任职10年以上的跨部门、跨行业进行交流。每3年进行一次机关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每2年进行一次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拔,建立分级、分类的党政后备人才库,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积极研究探索机关部分岗位实行聘任制的政策措施,以打破身份界限,促进优秀人才合理流动,发挥效益。
2、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探索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政府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以直接聘任、推荐聘任、推选聘任等方式为主,全面推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度,每3年进行一次选聘;事业单位内部每3年进行一次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公开竞聘上岗,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任职资格终身制,注重真才实学,全面推行“评聘分开”、“择优聘任”、“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的职称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以工资收入二次分配、多次分配等多种形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鼓励和允许用人单位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急需紧缺人才可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按项目定酬等分配办法。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坚持分配与业绩、贡献挂钩,允许事业单位实行档案工资和实际收入分离,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和有偿借用,鼓励事业单位高薪聘请拔尖人才。要积极研究机关、事业单位竞争和竞聘上岗过程中落聘人员妥善安置处理的政策措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采取加大投入、配强师资、校企联合、扩大规模等有效措施,切实办好职业教育。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采取政府资助、部门协作、企业订单、市场运作等办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人事、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要探索建立适合就业需要的办学模式,积极与一些信誉度高、效益好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原则,扩大培训规模,以更加灵活的办学方式开展各类培训,扩大生源,提高职业培训对象的就业率;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设施设备和基地建设,采取合资办学、分类办学等形式,逐步实现订单、定点、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和就业的良性互动,使其成为全县各类人力资源的培训基地。重点做好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办学规模达到*0人以上,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0人以上。
(四)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重点,不断引进各类急需人力资源
1、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以本县学子回乡创业、西部人才计划和青年志愿者项目为依托,每年吸纳100名急需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我县工作。积极牵线搭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人员送培等方面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在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每年选拔2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每个村选派的大学毕业生达到1至2名。根据我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单位赴外地高等院校和人才市场招才引智,每年举办一届“*人才招聘暨人力资源推介会”,积极引进*紧缺的教育、卫生、科技、水利、交通、环保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2、建立柔性引进机制。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打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进出更自由、渠道更畅通、方法更灵活的流动方式,充分体现单位用人和个人工作的自主灵活性,发挥人才流动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做到“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出自由、择业自由、迁徙自由的创业环境,把专家教授、县域外知识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引进*,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实施“人才绿卡”政策,鼓励紧缺急需人才在不迁户口、不转人事关系的情况下,通过从事科研和技术合作、投资兴办企业或其他专业服务等方式来*工作。
3、制定吸纳引进优秀人才优惠政策。制定加快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和引进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引进的专家型人才,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补助费,并尽力帮助其解决随迁父母、配偶、子女的落户、就业、上学等问题。对采取辞职或自动离职的方式来我县工作的急需的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承认其原有身份、学历、工龄及专业技术职务,重新建立人事档案,实行人事,视同正式调入,并由用人单位到社会保险机构为其补办养老等各项保险手续,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建立本县考上大学学生信息库,设立*学子创业基地,建立学子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回县大学生资助办法,加大对回县学子创业资助力度。鼓励终身接受教育、岗位自学成才,研究制定鼓励各类人员自学、培训成才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4、抓好急需劳动力的有组织输入。加大劳动政策法规和劳务服务的宣传力度,督促、监督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以书面形式签定劳动合同,增强用工双方的维权意识。严厉打击哄抬中介收费标准及虐待务工人员的违法行为,提高用工的信誉度。各用工单位要尽力改善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待遇,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吸引大批的劳务人员到我县务工。通过驻外办事处、外县劳务办和劳务输转基地,每年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向我县输入急需的建筑、矿山等行业的务工人员3000人以上,秋季季节性摘棉工2.6万人以上,变无计划、无组织的劳动力流动为有计划、有组织流动,变外来人员盲目进我县寻找职业的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用工紧缺的问题。
(五)以创设新型载体为重点,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
1、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加大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力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规则,完善市场配置机制,打破行业、单位壁垒,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培育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按市场运作原则鼓励发展中介性组织,成立中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设多层次、多渠道、互联互通、城乡结合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把市场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途径,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完善落实各类人才评价使用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现人才使用的双向选择,调节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人才效益。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加强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审批、指导和监督,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做到统分结合,在深层次上实现两个市场的相互贯通。
3、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收集和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和信息定期制度,形成人力资源供需导向制度,加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建设,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建成全县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主要人才信息网络对接,实现资源共享。
4、建立固定的县域外人力资源输出基地。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派遣、人才培训等业务,积极拓展人才测评、人才信用评估、薪酬咨询、择业指导等业务领域,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快速构筑*人力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大力开展县外人力资源协作,在重点地区设立工作站,在新疆、北京、广东、江浙等地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输出基地,每年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有组织输出5000人以上,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岗前培训率达到100%。
(六)以目标管理为重点,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
1、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县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配备专职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
2、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责任制。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目标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范围,定期予以考核。各级党政正职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要树立强烈的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人力资源开发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全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3、建立人才规划分级负责制。县上统一编制《*县“十一五”人力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各乡镇、部门、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自身实际出发,组织力量,加强调研,编制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规划,制定个体的实施办法和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4、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规划,增大投资额度,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转变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加大各级财政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预算支出,设立“*县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积极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上一篇: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
下一篇:加强食用油质量安全监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