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6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初三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一、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本质
苏教版数学中“有理数的减法”一节课上老师讲得很明白,学生也很认真的在学,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背减法法则,习题都按预定的教学案例设计处理得非常到位,教学进行得非常完美,然而就在离下课还有一分钟时,老师问:“还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一位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的4-(-5)=9不对.”老师于是问:“为什么呢?”这位同学说:“书本上说过我们减法的结果应该比被减数小,而9是大于4的.”老师接着问班级上其他的学生:“认为这位同学说得正确的请举手?”结果有六位同学都举了手.
人们都说透过本质看世界,才能展望未来.苏教版初中教学案例研究亦是如此,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是数学教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和组成,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之间起沟通桥梁的作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是促进初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向知识不断转化的最主要的途径,它的过程可分为领悟知识、表述观点、共享经验、创新结果四个阶段,这种数学教学历程在本质上也是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创造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过程.我国目前以数学教学为本的苏教版初中数学案例研究就需要加强数学教学研究的有序组织与制度建设,并加以学校层面知识管理意识的强化和完善.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对“自主探究”的教学广大教师和数学工作者都做了许多有效大胆的尝试,这是让人十分肯定和值得学习的.但是我们使用大量的实践案例来剖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数学教学探究活动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或困惑,这也直接导致课堂探究活动缺乏一定的有效性,极易走入数学教学探究活动的误区.在此我们要转变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学习方式,倡导并推广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核心任务.而我们真正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措施能否实现,又是我们现阶段苏教版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又一攻克难题.
二、苏教版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的重大意义
1.新课标有效实施的需要
苏教版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形相似问题就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指引,某校三角形相似课上,老师在对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行证明以后,有一名学生就发现了相似三角形都存在一定的比值相等问题,这名学生把这个自己发现的理论告诉了老师,老师发现这名学生头脑灵活,而且勤于思考,就把一些本不需要初中数学掌握的知识点传授给这名学生,这名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方面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现在我国的新课标所倡导的苏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们传授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思路、方法,不是单纯的需要他们懂皮毛,而且还要知究竟.例如,新课标中重新定义初中数学教学的含义,数学教学就是教与学之间的密切交往、互动,老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交流、进而启发、最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与态度观念,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效果,实现老师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教学有序增长和共同发展.在数学教学研究中,新课标所倡导的积极学习方式,也是数学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老师在进行数学一次函数讲解时,学生提出y=1/x是一种什么函数,数学老师对此不能进行完整的描述,有的含糊不清解释这个问题,更有甚者一句带过.
初中数学教研组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老师年轻化,成长过程缓慢;(2)老师科研能力较弱,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知识捉襟见肘;(3)苏教版初中数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我们老师接受的能力还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4)学生对于苏教版初中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他们更多的是以任务、完成等心态来面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老师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变成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作为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他们往往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研究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死记硬背起不到学生们想要的效果,他们又不愿意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专门研究数学.新一代学生,国家强调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素质型人才,当德、智、体、美、劳需要兼顾的时候,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研究所展开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3.信息技术使用和发展的需要
在电教媒体技术使用中,媒体所展现出来的几何图形是老师在黑板上客观展现不出来的.在某校的一次电教媒体数学教学中,老师所展现的立体几何图形和学生平时在黑板上所看到的立体几何图形存在差异,学生于是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这时老师就运用所学电教技术对图形进行详细分解,最后让学生们在电教中学会了该种图形的几何画法.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电教媒体广泛地应用在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学中.
在信息化教学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所存在的某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学生更加需要信息化的过程,使其快速有效的接收到数学知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1.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老师成长方面:初中数学老师成长的最新数学教学途径――案例研究与反思教学相结合让老师得到最快的成长.
(2)学生发展方面: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课堂上听老师细心讲解之后,自己回家买了一张坐标纸,把例题中的所有一次函数图象通过自己标点的方法重新画了一遍,在一次函数的后来测试中,他总是能得到满意的分数.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他们自己来发掘.
(3)课堂教学方面:寻找一种最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并探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这些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2.苏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主要方法
(1)研究文献法:先明白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并借鉴有关成功经验并进行细致、及时的总结、形成最新结论.
初三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创新能力;培养;浅论
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改革自我的学习群体,学生对事物、事件的见解和观点,总是表现出不拘一格的认识和看法,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更是表现的尤为明显。创新能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素养之一。初中生在探知解析数学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中,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培树。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总遵循”和“方向标”,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性,搭建锻炼实践平台,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本人现浅显论述新课改下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情感意识教化,让初中生愿意创新
创新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较高形式,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深厚的“底气”和充足的“勇气”。而初中生学习群体学习能力与现有学科学习要求之间存在“距离”,导致初中生面对数学学科组织开展的数学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心理上存在畏惧心理,情感上存在消极情绪。教师首先要做好创新思维情感激励工作,发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和教具的情感促发作用,克服心理阴影,主动愿意创新。首先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激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初中生讲解“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勇于否定权威”、“五易画风的齐白石”、“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等创新方面的名人故事,同时,采用鼓励性教学语言,激励初中生树立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其次要运用好评价教学手段,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勇气。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活动的不同观点、不同解法等创新思维活动,要给予肯定评判,积极评价,保护初中生创新思维积极性。再次要运用好情景创设。教师要搭建与初中生认知相符合,与初中生生活相贴切,与初中生情感相促进的教学氛围。如“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要划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现实案例,以此打下初中生数学创新内在能动基础。
二、积淀数学解析技能,让初中生能够创新
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所持数学解析策略进行统筹考虑、综合提炼的过程。教师一是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工作。在教师认真传授的同时,教师要组织初中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活动,深入研究分析数学知识点内涵,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认知的深刻,掌握的程度。二是要做好解题方法策略的讲授工作。在初中阶段数学解题活动中,解题方法主要有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反证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等,解题思想策略为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建模、划归和转化、分类讨论等。教师在平时课堂案例讲解中,要渗透融入案例讲解之中,以案例讲解,体味和感受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的内涵和运用方法,让初中生根据解题过程进行深刻认知和掌握。如“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y=-■的反比例函数与一个y=-x+2的一次函数,他们两个图像有两个交点,分别为A、B两点。试求出A和B两点的坐标,并求出SAOB”问题讲解中,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要求A和B两点坐标,实际就是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构建成方程组,进行解方程活动。此时,教师对学生探析思路进行肯定,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一探析过程中,实际运用了化归解题思想,将原来的函数问题,转化为了解方程组的问题。教师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解化归解题思想的特点和本质,使初中生能够从感性上面深刻认知,并设置“四边形ABCD是梯形,AD与BC相平行,并且AB=CD,他们的对角线相交并垂直,如果现在已知AD,BC的长度分别是3,5,试求出AC的长度”案例,进行巩固强化练习,从而提高初中生解题技能和素养,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水平。
三、巧借案例发散特性,让初中生有效创新
数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多样、解答方法多样,是数学案例的显著特性。加之数学案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更是为初中生创新思维活动开展和能力锻炼提供了“沃土”。教师应发挥案例这一特性,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教师要将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融入教学活动实践的点滴之中,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发挥案例特性,注重思维创新能力锻炼,逐步锤炼和提升初中生创新求异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秀贤.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微[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年Z2期
初三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案导学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89-02
初中数学学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学案导学的方法为过去的数学教学模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思路,改变了过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直接性讲解变成了间接性的辅助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必须要肯定学案导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争取为学生奉献更好的教学方法。
一、数学学案的特点
1.学案的导向性
数学学案首先必须拥有清晰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愿意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的目标和内容逐渐地向学生展现,既体现出了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也可能暴露出在课堂知识学习中所遇到的某些阻碍,学案逐级深入的导向特点明确。
2.学案的探究性
学案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提问思维,调动起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设计学案的过程中凝结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是教师探究思维的成就。在具体的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案还要兼顾数学辅导书籍和练习作业的情况,仍然值得探究。
3.学案的灵动性
在学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必像以往那么死板僵化,但学生仍然是可以学有所依的。并且在教师灵活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更能够找到学习的灵感。因为学案内容上开放无限制,针对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可以制作出多种学案进行导学;学生在学习上也是十分灵活的,既可以利用学案来代替书本,也可以将学案作为预习或复习参考资料,具体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另外,学案使用的时间也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余任何时间。
4.学案的发展性
使用学案导学,教师以及学生处于共同的良性发展循环中。学生在利用学案自行学习的时候,不仅仅对于所学习的知识加强了相关的理解程度,更是将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二、数学学案导学意义
数学学案导学融合了学生自学和讨论创新两个方面的内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知识讲解方式完全颠覆,有效连接起了教材和教案之间的桥梁,使两者能够相互协调。对于学生来说,学案导学方式良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志,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增加对于数学阅读和学习的掌控能力。此外,还能够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数学学案导学既能够帮助教师减轻教学方面的负担,也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是值得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良好导学方法。
三、数学学案导学案例探究
数学导学学案需要使用多种题型来构成整个学案,我们经常使用的题型有填空、选择和例题等等形式,在良好的学案中往往将集中题型巧妙结合起来。下面我们利用不同的学案类型来进行相关的讲解。
1.概念课学案设计
在设计数学概念课的导学学案时,我们往往需要先回忆原来学习过的概念,找到新概念与之前所学概念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从实际情景方面来阐述相关概念,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明白概念的深层次含义。此外,学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分类整理,分清概念之间异同。
例如,我们在学习有理数的概念时,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学学案。在准备阶段,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先回想我们已经学习的正数的概念知识点,然后设计相关的生活情境,例如生活中的温度、方向等等实际问题引出负数的概念,尝试让学生首先对负数做出自我理解的定义,让学生们来区分正负数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导学过程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的界定两个概念,不会将两者相混淆。同时,学生们对于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之后教师的教学负担也相应减小,更好进行有理数按定义和符号的分类教学工作。
2.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
数学定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设计命题定理导学学案的时候应该着手于实际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案例的感悟了解到学习定理的重要意义。学案还要鼓励学生先行进行猜测,在经过尝试来验证定理,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范围。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其生活应用来证明其实际价值。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抛出这样的问题:在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菜地边,同学A跟同学B说:“如果我知道这块菜地的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我就可以计算出第三条边的长度。”同学B则表示不敢相信。那么同学们相信A同学的话吗?学生们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能像A同学一样自信能算出第三条边的长度,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勾股定理上。接下来,教师的导学学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数据上的假设,将菜地的两条边赋予一定的数据,并且要让学生们严格按照数据将菜地示意图画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首先通过勾股定理算出第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再通过测量对比发现算出的第三条边长度与测量出的第三条边长度没有差异。这样的探究导学过程让学生们自我明晰了勾股定理的神奇之处,对于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另外,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定理时,教师可以指定两个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两者间隔一定的距离,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这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要怎样测算才能得到最短的数据呢?”学生们联系到即将学习的定理作出大胆假设,测算两者之间的线段能够得出最短距离。这样的小小应用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这一定理。
3.公式课学案设计
公式相较于定理来说是更加直接的数学知识,学生应用起来更加方便自如。但学案导学设计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并且能够自我推导出公式,了解公式的具体应用情况,否则学生很容易在强记一段时间后不能准确地使用公式或者是将公式套用在错误的环境下导致整道题目出错。因此,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明晰整个推导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数学思维。
例如,我们在学习乘法公式的时候,如果直接把平方差、完全立方公式的代数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记背以后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应用公式顺利解题,但学生内心中可能潜藏着对于公式的一些疑问,不把这些疑问解决,学生们的公式记忆并不会牢靠,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在遇到公式的应用就会产生犹豫。所以,公式课的导学学案应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主归纳出公式,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遗忘率。
再如,在学习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学案就应该设计为让学生们通过一步步地仔细地自主推导,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遇到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和请教老师等方法将疑惑解除。即使以后时间一长将公式的细节处遗忘,学生也能快速地将公式重新推导出来,不会有任何疑惑。
4.技能探究课学案设计
技能探究课要求师生用一节课探索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若把解决方法直接告知学生,将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即使在当堂课理解了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容易在一段时间后遗忘,所以技能探究课的学案应将整个方法探索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将探究经过变成学生的经历,既能保证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又能长久地记忆。
例如,在八年级《轴对称》一章中,有这么一个问题:点A、B在直线a的同侧,在直线上找出一个点P,使得点P到点A、B的距离和最小。此问题经常在中考的综合题中出现,而且有相应的拓展。该节课学案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一步步经历探究的过程,第一步先由学生大胆猜想,再通过测算发现疑问,从而引发学生对解决方法的渴望,激发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除测量外,我们学过哪些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对此问题的思考,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对称性找出其中一点A关于直线的对称点C,画出前面所猜各点到点B、C之间的线段,比较大小,再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导学方案设计时打开初中数学学习的钥匙,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好这把钥匙的轮廓,并且在实践中仔细将钥匙的细节之处仔细打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利用导学学案这把钥匙顺利打开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大门。时至今日,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已经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数学课程的必要工具,在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下,导学学案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帮助教师减轻数学教学负担,更为重要的是锻炼出初中学生勤奋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调动起初中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绪,保障初中生在正确的数学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并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勇.“学案导学”背景下中学数学学案设计[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6)
[2] 周福刊.课堂教学模式之“学案导学”[J].中学数学杂志.2007(05)
[3] 常丽伟.现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3)
初三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由传统的技术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型,为了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教学领域不断更新变化,教育者明确地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近几年,导学案已经广泛运用到数学教育中,导学案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导航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组成及作用
(一)导学案的组成
任何学科的导学案都由课前预习、课堂探究以及能力训练三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的设计方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第一,课前预习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制定课时学习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大致的课时学习框架;第二,课堂探究阶段。该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开展课堂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第三,能力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课后习题巩固已学的知识点。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导学案的设计要坚持课时性的原则,教师所做的每一项设计都必须围绕45分钟进行,在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学习方法以及拓展延伸等内容的前提下,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最大。其次,导学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导学案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主要原因是导学安具有明确目标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减少因盲目学习产生的逆反心理。最后,导学案的运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导学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互动环节,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愉悦地学习,也是提升学生团队写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运用导学案,打造和谐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导学案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导学案以教学方案为出发点,制定法合理的教学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该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另外,合理的教学方案还应该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在课堂上注意引导
运用导学案,打造和谐高效课堂还需要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伴随着教学的改革,启发式教学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导学案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导入问题、导入内容以及导入学习方法等,例如在从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日常生活中各种图形的运用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减少学习盲目性的同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知识的巩固与总结
导学案设计的第三环节是知识的巩固与总结,这一过程是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学习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巩固与总结的重要性,发挥自身引领者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导学案的重要性。例如,在从事三角形特性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发现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二)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点进行预习,例如在从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结合生活是及判断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动脑思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为了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导学案通常要提前发放,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预习,有助于学习效益的提升。
2、课堂交流和演示
课堂交流和演示由交流预习成果和问题和展示共性疑难问题两部分组成。运用导学案,打造和谐高效课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导学案在课堂交流和演示中的作用,争取在这个过程中将导学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交流预习成果和问题需要教师安排相关人员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报告,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导学案的设计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课后巩固深化
运用导学案,打造和谐高效课堂还需要教师重视课后复习的作用,课时结束前,教师应该留设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布置课外作业,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后,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最后,教师还应该安排学生对阶段性的导学案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于日后复习使用。
结束语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充分发挥导学案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数学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在明确导学案组成元件的前提下,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注重知识的巩固与总结以及重视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等,为我国数学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爱菊.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打造和谐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初三数学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学案 初高中数学教学 衔接
一、要点紧密联系,在初中的基础上渗透高中教学
导学案的构造板块清楚明了,其中包含了自学目标、知识要点、归纳反思、预习自测、知识巩固等等。每一个板块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每一个板块各司其职,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疑难杂症。在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上,导学案也发挥了自身的强大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批学习资料应运而生,顺应知识时代的潮流,学习资料的涌现成为必然。但太多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完全找不到重y点,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学生刚进入高一,看到繁多的数学资料,令学生头疼,里面的要点要么过于简单,纯属初中知识;要么太难,学生看不懂,完全脱离了初中数学。这些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而导学案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均衡的问题。
比如说,翻开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导学案资料,仔细看一下编写的要点,不难发现,这些要点基本都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入高中的新知识,联系紧密,具有高度连贯性。对于函数学习的那一章,导学案上的要点也是如此。其中有一个要点为: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定义域。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导学案上的这个要点,前半句话的表达重点是“解析式”三个字,而后半句的重点在“定义域”上,解析式是初中时代学生经常接触的问题,初中时候的数学考试动不动就是让学生求解析式,而定义域则是高一学生需要新学习的知识。通过解析式求出定义域,加强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导学案的要点指出正符合了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要求,推动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展。
要点紧密联系,在初中的基础上渗透高中知识。这是导学案促进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大特征,导学案开门见山地指出要点,又不缺乏对初中知识的巩固和再现,完美地诠释了数学是一门具有高连贯性的学科特征。
二、归纳反思清晰,初高中知识并举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归纳和反思的过程,导学案中涉及到的归纳反思,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归纳反思点,都加入了很多的知识,其中有初中阶段的知识,也有高中的新内容。归纳令学生的思维清楚,不会紊乱。反思让学生懂得回顾,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思想和内涵。导学案中加入归纳反思这一板块,并不多余,它有规律可循。最重要的是,导学案归纳反思中将初高中数学教学巧妙地衔接在了一起。
举个例子,还是关于函数学习的。函数学习中,归纳反思里提出:学生要通过函数解析式正确做出函数的图像,利用描点法做出准确的函数图。提示学生注意定义域和解析式特征。所有读过初中的学生都知道,函数的解析式和图像是初中数学中常常涉及的问题,这在数学学习中已然司空见惯。导学案的归纳反思里着重强调了函数图像的画法,其实,简单的函数图像初中生都能画,但是导学案把初中学习中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反思,中间加入高中的描点法,而这个描点法就是解析式对函数图像的形成途径。导学案这一归纳反思板块,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
归纳反思清晰,初高中知识并举。导学案的归纳反思板块,结合了高中数学教科书大纲,并在初中简单的知识中赋予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学习,这是广大编写数学资料者可以学习的地方,它的意义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连贯性。
三、自学目标明确,强化初中知识,导入高中新理念
无论是语文、英语,还是数学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使学生有意预习也无从下手。但不是所有的自学目标都能让学生接受,如果翻开一本数学资料,学生看到的自学目标里都是一些难懂的文字或是占了三分之二的新内容,那么,可能学生连预习的心情都没了。可见,关于自学目标的设置,在数学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展情况。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这个问题上来看,由于初中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思维和思想还不能真正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再说,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学习本来就大相径庭。高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要求,比初中超出太多。由此可见,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理应渗透到数学资料的每一个板块。当然,自学目标也在其中。导学案自学目标板块中,将初高中数学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高一学习集合的那一章自学目标中,就明确地展示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这一鲜明的特性。其中的一个自学目标为:数轴在集合中的应用。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里没有直接点明数轴在学习集合中的重要性,但是导学案对学生的自学目标提示中,就清楚地提出了这一点。
自学目标明确,强化初中知识,导入高中新理念。导学案的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了解广大学子的心声,以儒家温故而知新为原则,在初中的知识框架体系里,加上高中新理念,二者统一战线,相互促成,锦上添花。
上一篇: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精选5篇】
下一篇:创镇先锋促和谐发展党建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