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汇总5篇】

青春无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3034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22分钟。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研发区;高品质;泰州市创意生活园;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1.1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1.2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2.1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2.2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3.2 基地选址

3.3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3.4 方案构思

3.4.1完善的功能结构

3.4.2特色的功能布局

3.3.3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杜德斌, 周天瑜, 王勇等.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1)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业部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总体安排以及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落实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投入,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有序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基本情况

2009年10月19日农业部农办农[2009]121号文件通知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根据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相关文件的精神,2010年全市拉开创建工作帷幕,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考核验收办法和实施意见等,有序推进了全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据统计,2010-2012年共创建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9家,面积263.9 hm2,其中,2010年创建2家,2011年创建3家,2012年创建4家;共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53家,面积1 500 hm2,其中2011年创建13家,2012年创建40家;此外,部分区县还组织区级标准园创建,总计25家,其中2011年创建7家,2012年创建18家。2013年参与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总计56家,其中部级4家,市级40家,区级12家。

2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

针对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结合蔬菜生产及技术指导工作的组织推进,市区各级相关部门通过业务工作媒体平台、工作会议以及标牌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市农技中心组织编写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宣传文本,并利用上海农业网、蔬菜信息报、上海农技推广期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区级部门专门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创建精神、解析创建任务、组织创建推进,并举办针对性技术培训;镇级部门配合组织创建单位召开工作启动会议,全面解读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奖补措施及绩效影响等,引导创建单位积极组织创建;创建单位按照相关要求有序开展创建工作,树立相关宣传展示标牌,并统一举牌,展示标准园创建的各项内容和目标,接受社会监督,示范带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此外,为了调动创建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奖补措施,目前市级政府奖补50万元,区级政府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配套奖补,如嘉定区通过对企业评奖等方式给予10万元的奖励,松江区对每个标准园奖补30万元用于开展废弃物处理场地建设等。全面多样的宣传引导,引起了各级政府、农技人员、蔬菜专业合作社、菜农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营造了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明确目标方案,层层落实推进

在农业部的总体部署下,市农委成立了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及时制定编发《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蔬菜标准园创建管理办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蔬菜标准园创建考核验收办法》等相关文件,就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组织程序、部门职责、内容要求、验收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区、县农委分别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通过不定期指导、会议交流和检查等形式督促创建工作推进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乡镇农技部门委派专人参与创建单位的各项工作推进,创建单位制定创建规划和目标任务,由企业负责人牵头成立创建小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并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全力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2.3 全面指导服务,提高创建水平

市区各级技术部门全面组织开展指导服务,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指导提升创建水平。市级部门成立标准园创建专家指导组、建立了技术指导员联系人制度,选派主要技术人员分别与9个区县对接,并制定地方标准《蔬菜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DB 31/T646-2012)、编制《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指南》等标准园创建技术依据。区级部门成立蔬菜标准园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人总体负责工作推进,技术人员分别开展创建指导,不定期现场指导阶段性工作落实,定期交流工作经验措施。乡镇相关人员多采取蹲点入场的形式,全程协助各项创建工作的组织开展,指导督促创建方案各项内容的如期开展落实。在指导工作中,有计划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解析标准园创建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奖补措施等,讲解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和要求,指导各项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落实每一项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完善每一项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在市区镇多级部门的全面指导服务下,积极创建展开硬件配套、技术应用、制度完善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推进了标准园各项措施的落实。

2.4 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创建

根据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市农委联合市财政组织制定了《关于2011-2015年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本市蔬菜标准园创建目标和计划,2011-2015年将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150家,创建面积2 0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4 666.7 hm2以上。各区县根据该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区县蔬菜标准园创建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蔬菜标准园的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些区县为了顺利推进市级标准园创建,还制定政策引导创建区县级蔬菜标准园,为后期创建打好基础。

3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实效

3.1 生产配套设施配套完善

针对标准园创建的“五化”要求,创建单位全面整改硬件配套设施,包括投入品管理、生产应用设施以及质量保障措施等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多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完善。道路、沟渠及水电供应设施得以修缮,农资仓库加以划分管理,农残检测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产品保鲜等冷链设备得以提升,微滴灌等高效生产技术措施得以扩大应用,生产废弃物处理条件得以建设健全。

3.2 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创建单位通过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分等分级标准,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田间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可追溯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并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了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3.3 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生产中全面推广应用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生物农药、高温闷棚等十项生态栽培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上市,在农业部、上海市组织的例行抽检中农残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3.4 生产综合效益明显增加

通过标准园创建,创建单位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所有标准园创建单位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其中SYL、星辉蔬菜、城市超市、HAYP、新健绿等创建单位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放心度和经济效益。此外,各创建单位通过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整个蔬菜生产面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发挥蔬菜标准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4 上海市蔬菜标准园创建思考

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发挥指导督促作用,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等,在生产设施、标准化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综合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仍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4.1 创建主体单位需完善管理团队

在上海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市区镇各级部门发挥了全面的指导督促作用,而真正的创建主体是蔬菜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从方案、标准的制订,到材料申报、技术指导等需依赖和借助多方力量,从长远考虑要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等,必须培养组建技术和管理团队,以确保创建中水到渠成、创建后顺利运营,从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体现标准园创建的价值所在。

4.2 创建奖补机制需完善

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创建300家蔬菜标准园,资金由部、市、区三级财政提供,对每一个创建验收通过单位给予50万元奖励,根据财政资金拨付的相关规定,标准园创建是当年申报当年评审,50万元的创建资金需先用后补,并通过审计合格。这种奖补机制在创建初期较为实用,以扶持创建为主要目标,但缺乏后续管理支撑,易造成为创建而创建,因此在创建模式、考核管理、资金奖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我们想能否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中引进流动创建机制,由企业自主申报,政府积极推动,发挥专业评审优势,创建评审总量有所控制,奖补资金适当调整,财政可控又有利于持续发展,建议每2~3年评审一次,不达标即摘牌,确保上海市蔬菜标准园成为行业模范。

4.3 创建主体主动性需提高

目前还处于蔬菜标准园创建初期阶段,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推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需将被动创建变为主动创建,使创建实体真正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蔬菜标准园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2024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xx年以来,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具有xx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发展大局,强化战略谋划,服务决策能力水平有新提高。

1.聚焦全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明确“四个城市”发展定位和“五区九基地”发展格局,重点发展x个产业。编制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任务书,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确定x项工作任务,压茬推进工作开展。抓好“四新”“四化”重点项目库建设,推进市级x个项目落地实施。制定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办法,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力推进良好局面。紧密对接省方案和规划编制情况,争取x余项重大事项初步列入省总体方案、规划。

2.着眼长远,做好重大事项谋划。编制xx新城产业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规划、国民经济动员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增强发展规划引导。

3.咬住目标,抓好经济运行调度。每月调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编发《宏观经济监测内参》报市领导参阅,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经济质效指标增幅总体快于生产总值增幅,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聚焦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有新举措。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意见,联合高区编制国家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促进形成“1+3+N”创新研发格局。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研究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意见,持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推动工业上档升级。推进碳纤维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等高端产业园区建设,谋划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x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加强与中国航天十二院合作,中国航天军民融合产业转移中心、中国xx航天科技博览基地已揭牌奠基;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提升。积极探索农业“新六产”发展模式,鼓励全市x个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聚焦发展短板,狠抓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新作为。

1.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x项市级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x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x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近x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2.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新机场选址取得阶段性成果,xx大桥获批立项。稳步推进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备案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超过x兆瓦。

四、聚焦区域优势,突破蓝区建设,促进统筹协调能力有新提升。

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对接“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组织开展“一带一路”顶层战略设计政策解读及业务培训,协调部门、企业参加世博会XX活动周“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推介洽谈会,组织企业参加哈斯塔纳世博会,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

2.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编制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金海岸规划,推动海洋特色小镇建设,提升蓝色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蓝区重大事项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聚焦瓶颈制约,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重大改革任务有新突破。

1.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起草全市20xx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严格细化公车使用具体办法。组织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逐步理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

2.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继续推进“放管服”工作,严格执行上级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有关要求。正式运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项目审批、核准、备注等均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查、网上办结。积极开展模块化联审联批,实现一门受理、同步审查、显示办结。制定《我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分工方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3.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信用推广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办法,推动在x个部门的x个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中查询使用信用记录,实现行政、司法和公共服务单位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常态化的数据归集和信用应用机制,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六、聚焦民生福祉,强化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有新成绩。

1.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将x个省定贫困村列入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方案目标任务,帮助x个省定贫困村建设农田水利等设施。研究制定x个联系村帮扶方案,协调争取各类资金x多万元,为xx村创造就业岗位x多个。做好援青、扶贫协作等工作。

2.改善提升农业设施。投资x万元完成年度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建成面积x万亩。

3.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做好节能环保项目示范推广,为拓展纤维、文登热电厂x个项目争取扶持资金xx万元。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提高企业减碳意识和碳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为x个污水处理项目争取中央资金xx万元。

【2024年工作计划】

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按照“1+3333”的工作思路,切实把目标和责任落实、产业和项目培育、园区和平台建设、政策和机制创新、环境和能力建设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坚持聚焦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1.抓好重大任务落实。编制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围绕“四个城市”的定位,着力抓好五区九基地、重点产业、重大事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尽快取得实效。

2.抓好重点项目落实。打造“四新”“四化”重大项目库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推动首批储备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重点抓好大项目、好项目的储备入库,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支撑。

3.抓好政策落实。研究制定全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密切跟踪国家、省工作进度情况,全力争取我市重大事项、重点任务获得上级政策支持。会同财政局研究设立新旧动能转换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4.抓好经济形势分析。与省保持密切对接,做好明年主要经济指标的统筹谋划安排,同时,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分析预警,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省排头兵的位置。

二、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任务。

1.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编制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碳纤维、休闲体育用品等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着力推进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园区实际开发和项目落地,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性,按照“一园一特色”思路,加快“5+2”高端产业园区建设,精心谋划好园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引进x个左右项目。

3.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加快环翠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荣成市“十三五”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培育我市服务业特色小镇。筛选储备我市服务业专业人才,做好现代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管理、申报工作。

4.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深化“健康中国与助推XX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活动成果,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专家建议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和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推动康养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

三、着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以创新促转型、增优势、强后劲。

1.加快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督促高区抓紧组建国家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尽快开展相关工作。将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意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建立月调度通报机制,全面加速推进各项任务,全力打造立足XX半岛、以“两化”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区域创新中心。

2.抓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构建“高校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双创特色链条,以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园区为主体,建设集研发、生产、检测认证等于一体的双创示范载体;xx集团双创示范基地加速形成集设计研发、市场营销、产业招商、项目合作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型平台。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医疗器械、新材料、海洋制造等优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择优建设x家左右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获批x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市级创新平台评价年活动,修订完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加强在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调度管理。

四、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有效投入,实施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优质项目。

1.推进重点项目加速投产。实行联动推进机制、挂图作战办法,持续加大对工业项目、大项目的考核力度,督促引导各区市多引工业项目、大项目。

2.规范管理加快项目实施。研究修订市级政府类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过程,持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建立项目月调度通报机制,督促单位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施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制定年度项目稽查工作方案,对行政执法事项实现100%全覆盖,确保项目不出纰漏。

3.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会同财政局加快研究制定全市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依法合规、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流程,明确具体的实施步骤和部门分工,推动项目规范实施,争取全市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着力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坚持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化发展典范。

1.推进重大区域开发建设。深化“四个突破”战略,进一步完善xx新城产业规划。着力支持双岛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推动城区的对接,实现同城融合发展。出台深入推进乳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引导各部门为乳山引进一批重点项目。

2.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xx新城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配合做好重点区域周边城镇市区化改造,推动产业聚集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配套建设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和宜居适度生活空间。

3.谋划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抓好全市特色小镇的谋划,以集聚特色产业为核心,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参与编制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培育“新六产”,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区先行先试。加快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项目建设,争取再开工万亩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等。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推进xx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验收。

六、加快突破蓝色经济区建设。着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推动海洋产业向深蓝、高端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占比和附加值。

1.推进海洋经济转型提升。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休闲渔业、海洋物流、海洋金融、涉海服务等海洋服务业,重点推进x个左右蓝区重大事项,加快推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智慧海洋”工程示范项目。加快推进x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和x个重点培育园区建设。

2.深入开展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xx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及荣成市东部、北部部分区域,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产品精深加工三个产业链条,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园区示范区。建立全市海洋经济指标体系,编制海洋经济运行手册,督导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

3.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召开“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会,指导企业用好沿线国家政策。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福祉。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1.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抓好行业扶贫专项方案落实,落实好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长效增收产业。积极做好扶贫协作各项工作。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技术;规划;创新;产业园;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emphasis on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eco-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eco-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studies.

Key words ecology; technology; planning; innovation; Industrial Park;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主创新型高新区建设生态产业园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园区通过物质交换建立工业共生网络,它是从建立高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能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有效的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系统、绿色创新生态孵化机制以及高效的生态管理保障等方面来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对于以非工业型经济为主的区域开展生态产业园规划和方案设计具有示范意义。

1、生态产业园的概念

目前,生态产业园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列出的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几种说法。

1995年,Cote和Ha11从4个方面给出了一个生态产业园的定义。“生态产业园是这样的一个工业系统:最大限度的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减少企业在对物料、能量进行利用、管理和处理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提高产业园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以及员工的健康水平和企业的公众印象;通过废弃资源的再使用或出售获得经济效益。"Lowe等提出的定义是:“生态产业园是一种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群落,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水和材料等环境资源管理的合作来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这种合作,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各企业效益之和更大的集体效益。"1996年10月,在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PC,SD)关于生态产业园的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两种定义,这两种定义分别着眼于生态产业园的社会角度和技术角度。定义一为:“生态产业园是由相互协作的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群落,它们通过有效地分享信息、物料、水、能源、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等资源,达到企业群落以及区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定义二为:“生态产业园是一种通过规划系统内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达到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最小、废物产生量最小的工业系统。并且系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关系、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态产业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管理”,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园区的发展与当地区域的发展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产业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群落,还涉及该区域内的农业、服务业、居民及基础设施等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所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与周围环境一体化,使整个区域的信息、物质、能量、基础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创新型高新区生态生态产业园

自主创新型高新区是以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构建的高新区类型之一,其区域特点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以我国某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区为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主体不同。自主创新型高新区内 80% 以上的企业为自主创新型的研发类企业,目前正处于孵化阶段,是未来华苑产业区或周边区域的新经济增长点。

(2)产业链基础薄弱。高新区的特点决定了区内企业多以高新技术研发或服务为主,一些处于产业链上游、技术含量低、污染可能性较大的企业不可能入驻高新区。

(3)外部辐射能力较强。部分盈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多将其技术研发、销售、服务总部设于区内,而将生产部门设于区外,华苑产业区成为辐射周边的技术中心和服务中心。

(4)区域环境基础较好。由于区域范围小,地理位置优越,区内自身不必建设水资源、能源、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依托天津市社会整体的基础设施资源即可实现这些功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可见,自主创新型高新区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它是集办公、技术研发、服务和企业孵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搭建以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交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寻求物质闭环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类区域发展生态产业园的重点应该是寻求区域整体的资源、能源消耗最少,垃圾资源化程度最大,排放最小。

3、生态产业园的特点

与传统的工业园相比,生态产业园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界定了一个具有相互利益关系的企业群落,并且将其纳入到规划设计中;通过使用有毒材料的替代品、减少或杜绝co:的排放、副产品的交换和废弃物的综合处置等方法减少生态产业园对环境的影响或生态产业园的生态足迹;通过采用灵活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热电联产和递级利用等方法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采用灵活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再利用和再循环等方法来减少资源的消耗;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与其周边地区的供给关系的连接,将生态产业园融入到区域发展的网络之中;从企业群落整体考虑单个企业的行为,环境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不断地提高;为鼓励企业达到既定的环境表现目标,制定灵活的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经济手段限制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流动;建立面向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体制,以适应为提高园区的系统表现而不断采用的新的策略、方法和技术;吸收新的企业,以填补企业群落的“生态位”或为已有的企业提供补充。

4、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4.1生态产业园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卡伦堡生态产业园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西部大约100公里的卡伦堡城镇是目前发展比较完善的生态产业园。这一工业群落包括发电厂、练油厂、生物技术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室内种植园等(图1)。卡伦堡生态产业园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从1982年起发电厂就把多余的工业用热变成蒸汽提供给炼油厂,在同一年里发电厂又通过蒸汽管道与卡伦堡的生物技术企业康采恩连接起来,这些热水对生物反应器起到消毒杀菌作用,同时发电厂通过一个远距离供热网为卡伦堡镇上的家庭取暖提供热量。1987年炼油厂开始把自己用过的冷却水提供给发电厂,用做发电厂预热锅炉的用水,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液化气被送到发电厂和生产石膏的工厂。火力发电厂1993年开始使用脱硫设备,产生的硫酸钙直接卖给石膏板厂,用来代替天然的硫酸钙生产石膏。据资料统计,在卡伦堡工业共同体发展的20多年时间内,总的投资额为6 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每年大约为1000万美元。

图l卡伦堡企业群落图

E1g.1Enterprise community of Kalandborg EIP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2016年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一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松山湖(生态园)深入贯彻省委书记莅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新常态、新形势和新机遇,充分整合两园统筹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0.54亿元,同比增长24.01 %;预计税收总额79.73亿元,同比增长83.56%。

一年来,管委会上下围绕年初既定目标和全年工作部署,着力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稳步推进两园统筹,增创园区发展新优势

一是稳妥推进人员、机构整合。在两园统筹之初迅速启动办公室等4个部门整合,成功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对外合作为核心,其他部门为辅的组织框架,妥善完成管委会728人的工作安排。在7月1日前全面实现人员集中办公,圆满完成两园人员、机构整合。

二是规范完善两园制度建设。制定了松山湖生态园统筹发展战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指导文件。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框架目录和管理办法。《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松山湖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已报省委备案。

三是深入谋划两园规划研究。启动了以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为主线的创新中轴线的规划工作。开展完整社区规划设计,并以华为小镇为抓手,积极推动东莞科学城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两园总规修编等6项专题规划研究工作。生态科普馆已确定选址并开展了前期设计工作。制定了《松山湖(生态园)产业选择和发展策略研究工作方案》。

四是加快推进两园控股整合。完成了两园控股公司办公写字楼、厂房等的清产核资。理顺了控股与管委会往来机制,并逐步清理控股与管委会资金往来的历史问题。完善了公司机构编制、薪酬方案和绩效考核制度。

二、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是加强项目督导。全年组织项目协调会98次、服务保障会12次,并组织了2次全体班子成员巡查督导重大项目建设的活动,共计解决企业提出问题201项。17个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4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7.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挂点承包负责制、项目经理全程跟踪服务制、快速反应机制等。有力推动中集二期、中移动、瑞鹰、生态园公租房、东华校区和生态园长盈等一批项目如期动工。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服务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简化建设审批手续,积极承接上级部门放权,顺利办结重大项目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共计611项;优化规划审批服务,全年受理各类规划审批事项144批次,累计审批面积约862.16万平方米。

三、力促招商引智工作,实现引资聚才新突破

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全年共引进项目294宗,协议引资205.38亿元,其中年度引进重大产业内资项目超额完成100%,成功引进了东阳光药业总部、长盈精密、建升电子、深圳城投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以及引进了普门科技、大连机床、智云、慈星等一批代表性产业项目。推动普联二期、凯欣、海能达、阿尔派等项目增资扩产,以及正业科技总部及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华为终端公司把电商业务切换至东莞公司。赴全国先进地区以及欧美多国开展招商引智推介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可穿戴产业推进联盟大会,拜访了赛伯乐、海斯坦普等知名企业。

二是营造良好产业氛围。进一步完善了园区4+1产业体系政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顺利通过广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申报评审,辅导远峰科技等5家企业分别获得省级服务外包重点培育企业、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成功支持举办了20xx年东莞经济年会、黑马会东莞会员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路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三是加快人才集聚。成功举办了20xx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暨松山湖创新驱动与人才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创新实行了一对一经纪人制度。借助上海浦东人才研究院以及千人计划专家资源进一步拓展了招才引智渠道。起草了《松山湖(生态园)鼓励创业小额贷款实施办法》。积极推进东莞市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及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华南分中心等高层次人才服务载体建设。全年引进人才创业落户项目34个,包括千人计划专家2名,市领军人才7名;协助41个项目申报市领军人才。

四、深入实施提升计划,实现经济提质增量

一是加快处置闲置土地。全年共推动雨林木风、华灿等18宗地动工开发,部分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盘活土地总面积约1002亩。完成了32宗闲置土地的听证工作。

二是加快盘活空置物业。积极对园区在建和已投入使用企业的物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积极推荐意向项目与物业业主接洽,指导成立特色产业园区。全年协助企业完成累计22.8万平方米物业招租,累计进驻企业约400家。筹建松山湖(生态园)城市会客厅,打造产业载体招商平台和综合社区服务平台。

三是促项目早日动工、竣工、投产。制定了企业保证金处置方案。出台了园区建设领域工人工资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园区建筑企业黑名单制度。推动海洋王(二期项目)等23个项目办理报建手续,促进安迪科正等16个项目顺利动工建设,促进红杉生物等11个项目提前办理竣工验收。

五、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产业集聚。全年累计引进24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42.88亿元,促成了广东东阳光药业总部项目等3个用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莞榕计划成功引进互贵、晋弘等6家企业注册落户松山湖。推动育成中心二期和产业化中心一期项目落成,红珊瑚药业总部等9个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联捷生物医药全分析平台等四大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平台。制定了《关于大力引进台湾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实施办法》,成功获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二是加快推进中以产业园建设。中以产业园1至9号楼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协议引进了威泡智能投影、以色列MDC等12个高科技项目,5个项目已注册落地。成立了驻以色列联络处。搭建了以色列优质科技项目与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互动合作平台。成立了水处理研究院。落实1.5亿元财政配套资金,积极推动风险补偿池和创业投资基金的筹备工作。

三是高水平打造重点产业片区。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片区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已经开始装修,正加快推动创业学院和智造坊等项目建设;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已完成注册和装修。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编制了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前期调研成果,设立专属招商展厅。基本完成生产力大厦的整体外包和学术交流小报告厅的改造工作,打造全市首家文化产业创客基地莞深创梦工厂。

六、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制定了对接深圳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工作方案以及扶持科技服务体系项目的管理办法。推出了高企培育、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松山湖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梳理了创新科研团队配套资助政策。

二是营造浓厚科技服务氛围。组织开展一周一约活动。协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解决注册、办公场所等落地问题以及办理各项手续。推动园区载体与深圳云谷等市外创新资源合作,成功引进了加拿大溢思德瑞集团。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银行授信余额共计7.66亿元,促成东莞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园区第三间科技支行。新增瑞柯、葫芦堡等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4家东莞市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和挂牌企业总数达18家,上市后备企业总数14家。

三是大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骨干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人才共建孵化器。全年共有21家孵化器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及评定,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6家市级孵化器,8家孵化器通过了20xx年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认定。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高科技企业约500家。成功举办了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731个项目报名参赛。

四是加快高企培育申报。建立了高企申报倒逼机制和梯队式的高企申报项目库。全年新增高企申报30家,园区高企总数累计107家,并有51家企业进入广东省高企培育库。

五是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通过深创投等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源拓展招商渠道。大力推动粤科风投、信中利资本等投资公司在园区设立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市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目前承保额达51.54亿元。设立了科技金融松山湖(生态园)工作站,打造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在线服务系统。

六是做好知识产权培育和管理工作。成功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出台了促进发明专利申请行动计划和奖励办法。全年专利申请总量3662件,授权专利总量2135件,分别同比增长24.98%和35.81%。有序推进松山湖(生态园)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成了281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征信评级工作。生益、国云、易事特、东阳光等4家企业进入20xx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评审结果公示阶段。

七、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完善城市配套。启动北部10项配套工程的建设,其中,篮球广场等7项工程已顺利完成。幸福花园等3个居住配套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实验中学如期建成开学,新增2所幼儿园开办招生。与第三方合作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新开通并优化调整多条公交线路。

二是开展智慧城市系列工程。完善东莞无限APP应用,多功能公交电子支付终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并开发了公交实时查询管理后台。公安高清治安视频和交警高杆高清项目顺利验收并交付使用。积极开展全市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建设项目以及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全年投入1.18亿元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完成绿化保养面积1228万平方米、环境卫生保洁533万平方米以及一批市政设施整治。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对松山湖水库及生态园水系的环境监测,主动协调周边镇做好水污染整治。积极推进月荷湖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目前燕岭湿地和中央岛群的大部分科普解说系统已经实施完成。

四是提升人文环境。成功引进松山湖生活学院、唐宁读享空间体验中心等项目,积极对接台湾诚品书店等项目,重点开展乐享松湖文体惠民卡项目,开展松湖LIVE系列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惠民活动40多场,成功举办第七届漫博会,全面提升园区人文氛围。

八、狠抓园区管理工作,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加快办公物业的招商运营,创新科技园年度签约面积14928.24㎡,清理载体面积5309.35平方米,收回长期欠款363.6余万元。调整优化了现代企业加速器二期等厂房物业的客户结构。积极寻求合作共建孵化器,与中集集团、深圳招商局集团、中科院就合作建设专业孵化器达成合作意向。探索创意生活城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台科花园等6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绿荷居被评为首批七个东莞市样板社区之一。深入开展3+2+2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全年接有效违法犯罪警情574宗,同比下降5.9%,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1宗;查扣交通违法机动车849辆;办理案件400宗;22家企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是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劳资纠纷案件办结率超过95%,涉案金额约1670万元。完成32个项目竣工验收。

九、深入整改存在问题,理顺园区管理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顺利完成了68项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落实整改事项25项,对群众入学难、看病难以及园区商业配套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督办。

二是切实抓好土地审计和巡视问题整改。妥善解决了园区涉嫌违规开发房地产、部分用地项目未批先建等八方面问题。多次协助市纪委调查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及时上报阶段性整改成果,获得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

三是深入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整改。顺利完成对金多港的全面接管,落实整体退出整改标准,截至12月31日完成100个会员补偿以及球场人员遣散和补偿。大力加强闲置地管理,目前已完成园区内大部分地块清理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十、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狠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突出抓好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赴黄江镇星光村等基层联系点开展三个一专题体验活动,建立三不问题整改清单,扎实抓好39个机关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高标准召开党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二是创新干部队伍建设。调研形成了《松山湖、生态园干部队伍情况报告》。全年选派463多名领导干部职工参加了86多期省市培训班的学习。选取办公室等6个部门先行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三是完善管委会内部建设。积极梳理园区权责清单,现已梳理出权责清单共计十大类、3504大项。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管委会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失误率以及部门执行力进行年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和指导意见。

四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重新组建25个机关党支部。邀请园区党建师走进企业党支部调研指导党建工作。开展 七一系列党建活动,联合理工学院举办3期党员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在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全市首个星火党员创业基地。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81场次。

计划

20xx年是我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生态园)全面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更是落实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为总目标、总任务,努力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人才引育、配套完善、管理提升、服务升级等工作,力争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助推东莞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崛起。

一、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获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松山湖(生态园)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双创环境打造、高企培育、孵化器建设、科技金融支撑、企业征信体系等方面建设,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工作,力争实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

(一)加快顶层设计。做好框架设计。按照东莞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2+9总要求,迅速开展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生态等前期调研,制定空间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根据《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4年)》、《东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4年)》等文件要求,做好松山湖(生态园)园区企业信用体系顶层建设,推进企业信用报告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政府采购、财政资金使用、奖励补贴、政策性贷款以及商贸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得到全面使用。根据省科技厅近期起草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框架,结合东莞和园区的实际,我们将协同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园区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在20xx年春节前后制定出台《东莞市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高水平地抓紧编制发展规划纲要。开展政策探索。抓紧落实推广中关村的14条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支持园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40条政策,加快出台40条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设计,借助中关村管委会、深港发展研究院、长城战略研究院等力量,研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叠加政策,东莞特色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松山湖政策体系清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企业梯队集群,形成结构性较好的创新企业矩阵。充分利用国家调整高企认定办法的机遇,大力实施高企培育计划,力争20xx年新增高企40家;积极引导华为、生益、东阳光等龙头骨干企业把更多创新资源投放到园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探索众包、众扶等四众新模式,加大力度培育和引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大力扶持复安科技、锐顶科技等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加快推动大学创新城以及北大光电研究院、云计算育成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的建设,深挖新型研发机构的潜力,催生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天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

(三)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全产业链创新创业载体。继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加快转变孵化器盈利模式,强化孵化能力,力争20xx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5家。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松山湖控股公司、市生技公司的作用,加快组建创投母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等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商业组织、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的力度,加强政企联动,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主导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打通从技术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政产学研资介融合发展。加强与新型研发机构、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合作,实现园区内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全年力争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RD投入等科技指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力争专利申请达到3500件。

(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通过沙龙、座谈、论坛、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举办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器经理人大赛、松山湖机器人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园区创新创业品牌。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松湖华科、中科云智、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以及蜂巢咖啡等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布局双创型企业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落实环境。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政策的宣传推广,让企业深入了解有关政策,主动参与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分享政策红利,形成共识和合力。强化制度政策的执行和跟踪,对已落实政策,建立工作台账,对尚未落实的,明确时间表。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布局是明确的,就是要以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拓展布局周边9个镇,实现1+2+9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拓展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加快规划建设创新中轴线。设立创新中轴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创新中轴线开发建设。在创新中轴线开展PPP模式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配套设施、科技创新载体等建设。提请市直有关部门对创新中轴线予以优先配置资源,优先研究创新中轴线决策,优先协调创新中轴线事项,优先保障创新中轴线要素,全力支持创新中轴线建设发展。加强与中轴线沿线镇的合作,制定利益分成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共享发展。

(二)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与过境高速公路的衔接,新建连接通道,构造松朗南部地区与深圳等地的快捷交通连接。改造虎岗高速大岭山出入口,增加收费车道,提高通行能力;增加华为小镇莞长路匝道直接连接高速出入口,方便华为小镇快速接入高速路网,与深圳等地快捷连通。加快规划建设连接市区以及环园轨道交通建设。积极争取推动深莞快轨建设,请求省政府将深莞快速轨道纳入十三五规划,加快实现深莞穗三市中心城区快速联系。主动协调省有关部门,争取中虎龙城际线路在松山湖南站与市域轨道3号线站交汇,并在东部设置站点,打通园区与珠三角的连接。

(三)积极打造主题园区。完善产业规划,编制4+1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主题园区的划分和空间布局研究。围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水处理、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加快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航空航天科技城等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打造园区的产业亮点。

三、狠抓企业引进和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体系

围绕园区4+1产业体系,要以招引研发型企业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招商手段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经济实力提升计划,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体系。

(一)创新招商手段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出台科技楼宇分割转让实施细则、产业用地管理办法、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审议机制。拓展招商渠道,成立专业招商团队,利用台湾电电公会、国际青年商会台湾总会等中介机构开展招商。充分发挥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中以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的作用,主动接触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力争在招引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围绕4+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力,在做大做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推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积极招引深圳等地的创新资源,重点引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园区超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积极申报海峡两岸生物科技与产业合作示范区,大力实施莞榕计划,大力引进生物技术、医疗器械企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主体,加快机器人企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整合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争取在纯电动汽车整车、三电关键部件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引进实现突破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对接港澳资源,开展港澳青年创业计划和基地建设,推动创意公园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更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进驻、打造3-5个电子商务成熟电商园区,建成全市乃至珠三角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推动出台市一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

(三)深入实施经济提升计划。今年是经济实力提升计划实行的第二个年头,要全力以赴推进项目的促动工、促达产以及盘活物业等工作,确保取得新突破,为明年的总结盘点打下良好基础。要大力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尽早竣工投产,产生效益,增强园区发展动能,全年力争促进康音电子等8个项目复工、4个项目竣工验收。要全力推进二次招商,通过完善载体信息上报系统、建成城市会客厅、招商和服务团队下沉一线等措施,加快盘活空置物业,全年力争盘活物业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米。要依法依规强力推进处理闲置土地,按照先限期开发、后引导退地、再无偿收地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闲置项目处理工作,全年力争盘活闲置土地项目24个。要强化促企业达产达效工作,逐一约谈企业,明确投资强度、产值、税收贡献等指标,探索建立税收达标企业奖励机制,努力提升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要完善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保障经济实力提升计划有序、有效实施。

(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华为终端、东华学校、云计算育成中心、大学创新城等2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确保落实东阳光总部、光启源头创新区、玖龙纸业等6个新增项目开工,全年力争完成投资总额60亿元。建立重大建设项目手册制度,切实落实周报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园区的发展力量

人才是园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要以提振干部创业精神、激发人才创业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实现干部人才体制机制新突破,夯实园区创新驱动发展力量,推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抓领导表率,分管领导要做好带头作用,一级带一级,提升干部队伍作战能力。要抓制度建设,探索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以高薪聘请的形式,引进有经验、有能力的精英人才,充实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工作,发挥鲶鱼效应。要抓绩效考核,完善先行先试部门绩效考核管理方案,加快在园区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激励干部队伍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实效。要抓自身建设,强化培训学习,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创新驱动发展、执行力再造等专题培训班,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做严做实各项工作。要抓典型榜样,要定期评选先进部门和先进个人,树立典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库,通过科技手段,与东莞市人才发展研究院合作打造招才引智大数据库。以建立东莞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工信部华南人才培训中心为抓手,打造人才聚集交流的载体。举行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扶持松山湖创新创业促进会,联合海内外知名协会等机构,举办2期千人计划东莞行,办好留创活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活动。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以新的特色人才为基础,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出台《东莞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加强对创新创业特色人才招引。落实优才卡制度,帮助高层次人才在享受国家、省、市优惠扶持奖励政策同时,叠加园区补贴和优惠。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为园区企业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牵线搭桥,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招聘桥梁,组织企业前往高校比较集中的武汉、西安等地区招揽人才,依托松山湖青创基地打造两岸新一代创业者聚集群落和创业摇篮,通过美、英、德海外人才工作站延揽高层次人才。力争20xx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其中引进千人计划人才6名,引进由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40家以上。

五、优化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功能不完善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恶补这一课,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抓紧推进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一)完善重点片区城市功能。要重点完善松山湖北部、中部、东部、南部以及生态园片区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要升级改造创意生活城,完成北部现代服务产业带公共配套设施项目首期工程,建设邻里中心。提升和优化中部核心商业区的配套品质。结合现有的代管饭堂资源,利用集中派餐优势,打造松湖中央厨房,完善园区配套。加快台科花园商业配套的招商,力争引进嘉荣超市、全家便利店等项目,解决生活配套不足的问题。借助华为终端、中集集团建成入驻的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人才房以及各类生活设施,启动两岸生物基地公租房建设,将南部片区打造成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品位、高品质国际社区。提前谋划生态园产业布局,初步完善生态园主要片区基础生活商业配套建设。

(二)优化园区综合配套。完善教育配套,20xx年完成中心小学分校、东华中学生态园分校、幸福花园幼儿园的建设,确保秋季顺利开学,加快推进实验小学扩建和松山湖国际学校的建设,启动新小学的筹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和东华医疗项目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倡导家庭医生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进一步提升园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优化调整园区公交线路,完善北部片区及南部片区公交线网,协调加快南部公交枢纽站配套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园区与市区、两园公交线路规划建设,畅通交通连接。

(三)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推进免费WiFi建设,结合智慧东莞公共WiFi全覆盖试点要求,尽快完成智慧东莞公司的组建并投入运作,启动园区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建设工作,年底前实现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逐步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对接智慧东莞建设在云空间平台的应用与推广,并积极思考云空间的运营模式。

(四)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全力以赴办好20xx年科技马拉松,充分展现园区的魅力和实力。办好第八届漫博会。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文体设施,完善松湖造梦空间,提升松湖Live系列活动品牌,支持唐宁书店发展,着力引进诚品书店,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文化精品项目。

六、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借助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立足园区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知名度,服务好园区总体发展需要。

(一)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探索城市管理新思路,以北部为试点,用两年时间建立以城市网格单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辖区内负有城市管理职责的社管、城管、公安、规划等各部门监管力量及其相应的管理资源,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建设,以现代手段强化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成熟社区创建工作,打造中心区精英联盟社区、北部邻里互助社区、南部国际交流社区、西部产学研联盟社区,搭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拓旅游业新渠道,加大科技游的资源整合与推广。

(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加强治安管理,强化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加大对建筑工地等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稳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大力实施科技强警,完善园区高清治安视频、治安卡口建设。加大对与周边镇交界部位防控,提升路面巡逻防控、便衣伏击密度,充分发挥视频天网的作用,严厉打击及压缩两抢违法犯罪。加强水域安全巡查,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快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园区。加强对餐饮、食品流通、药械等方面的监管,保障园区的安全。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水十条》为抓手,加快推进松木山水库截污工程建设和污染源治理,确保松木山水库周边截污管网全面建成、污水全面截流。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准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核制度,切实加强污染物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入园环保审批关。推进生态园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一期工程,开展松山湖、生态园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构建园区生态监测体系,推动燕岭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松山湖、月荷湖和生态园水系水质监测,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启动5A景区的创建工作。完成马拉松景观提升工作,继续提升园区的园林景观和绿化养护,强化园区的生态优势。

七、提升经营能力,发挥园区国有控股公司作用

国有控股公司是园区发展的另一只手,要充分发挥另一只手的作用,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地产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为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理顺公司运作。推进两园控股公司统筹发展,迅速整合和调配各种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管团队,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决策、项目运营、评估考核等机制。理顺市生技公司管理机制,尽快发挥市生技公司对园区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公司未来5年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结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将公司发展与园区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发挥公司资源撬动作用,加速园区产业要素的聚集和资本累积效应。

(二)创新发展思路。控股公司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从全能公司向专业公司转变,从资产性公司向资本型公司转变,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和业务,通过市场化的手,突出发展公司核心主业,服务园区发展。要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对接镇街载体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挖掘有潜力有意愿的资源开展各项合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孵化器,年内建成不少于3个孵化器。生技公司要建设生物技术检测等公共平台,服务园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做大做强业务。控股公司要组建创投母基金及3到5支专业子基金,实现对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企业的扶持全覆盖。正式运作科技担保公司,向省金融办申领融资担保机构牌照,至少完成3家分行以上银行的合作授信,储蓄业务1亿元以上,发放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加强闲置物业投资和运营,提高物业资产收益。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能力,做大做强公司各类业务。生技公司要进一步加快招引生技企业的力度,争取取得突破。

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执行力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园区实施驱动创新发展,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优化行政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升执行力。

(一)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服务,优化服务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对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立一个窗口受理、内部协调办理的新政府服务模式,简化企业的办事程序,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建立重点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围绕缩短审批流程,打破常规,重新梳理权责清单,实现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再造,助推园区产业快速发展。

(二)打造更廉洁规范的政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落实重大决策相关程序规定,推动公众参与决策常态化。主动压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营造干净做事的环境。加强对管委会决策执行情况的的监督检查,确保管委会决策落实到位。主动接受市直相关部门的授权,加强业务培训和监管,确保担负起责任,经得起审核。

(三)加强督促检查。创新督查督办方式,确保管委会各项部署落实到位。全面推行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提升专业机构测评科学性和全面性,强化民意测评,加强对管委会重大决策和部门业务水平的考核和评价,全面检测管委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部门的执行力,倒逼执行力的提升。

2016年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二

岁末临近,新春将至,不知不觉xx年的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免不了会在年终岁未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过去的近一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也是我加入公司从陌生到熟悉的一年。这一年中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地学习、成长着。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及各位同事的支持协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要求,较好地发挥了行政部服务基层、以文辅政的工作职能,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

一、1x年的工作回顾。

1.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行政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相对熟悉的工作领域。作为行政部的主管,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行政部正是一个公司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方的枢纽,是推动各项工作朝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细数行政的工作,可说是千头万绪,有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文件批转、会议及活动安排等等。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我努力强化自我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处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行政工作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重点,充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近一年的工作、学习,在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去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行政统筹工作的关键事物控制和内部管理。行政事务性工作的内部分工、前台文员的管理、办公室保洁、资料的分配整理等工作以及物流和售后、维修等的监管。

2)切实抓好公司的福利、企业管理的日常工作。按照预算审批制度,组织落实公司办公设施、办公用品、劳保福利等商品的采购、调配和实物管理工作;联系办公设备的维修保养合作单位;与饮用水公司洽谈优惠条件及赠品;对比办公用品等的采购渠道,寻找高性价比供应商。

3)爱岗敬业,严格要求自己,摆正工作位置。以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开展每项工作,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4)做好协调工作。行政作为后勤服务和办公协调的核心部门,在理顺各部门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等方面具有枢纽作用。过去的这一年,行政部以沟通协调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在做好办文、办会工作的同时,更注重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5)认真做好公司的文字工作。草拟综合性文件和报告等文字工作,负责办公会议的记录、整理和会议概要及重点的提炼,并负责对会议有关决议的实施;认真做好公司有关文件的收发、分递和督办工作;及时传达贯彻公司有关会议、文件、批示的精神;公司的重要文件资料、批文等整理归档,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6)制度建设。配合总经理在原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包括行政人事类、财务类、售后类、业务类等等,以及根据企业现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7)落实公司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公司的劳动、人事和员工的考勤控制监督工作,根据人事相关规定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做好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及劳动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依法到劳动管理部门办好录用、缴纳社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各项手续。体现公司的规范性,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8)做好公司主管会议及其他各部门会议的组织和后勤服务工作。落实各类会议的会前准备、会议资料搜集等以及会后的会议记录、整理及重点提炼汇总等工作。

2.凭借个人经验,传授方法,协助销售部逐步建立、健全客户档案,并强化管理。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作为行政部的主管,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决定办公室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发挥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方作用的关键,对推动各项工作起着决定性因素。随着时展和新形势的需要,我越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公司的要求及想要达到的工作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不敢掉以轻心,也正在持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总经理及其他部门主管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总体感觉自己近一年来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并且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积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任职以来,深切的体会到:地位来自成绩、创新提高效率、学习提升效能、比较缩小差距。回顾行政部过去的工作,虽在工作开展上有一定的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公司是我身处的一个全新的环境,其原有的制度包括同事们的做事方式方法,对我而言都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许多工作我都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有时对一些日常事务的缺失瑕疵熟视无睹,不够细心,

不够敏感,有些工作的协调不是十分到位,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问题应该更周到详尽。3)自己的管理水平离公司的高效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部门人员的管理不够细致具体。以后在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多注重对下属的培养和管理上的进一步加强。

三、20xx年的工作计划。

1.充满希望的xx年到来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决心不断学习,认真提高工作水平,为公司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到:

1)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加强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同行业的了解、学习。要对公司的统筹规划、当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2)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加强沟通,了解各人的工作进度和问题反馈给总经理,以便公司各主管及总经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交付工作,真正做好领导的助手。

3)注重部门工作作风建设,加强管理,团结一致,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部门工作氛围。

4)在工作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后勤人员素质,提高办事的实效性,不断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赋予办公室工作新内涵,持续改进行政部对其他部门的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工作主要实现两大转变:一是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办公室的工作突发性、偶然性、被动性强。因而,对待各项工作,要未雨绸缪,以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增加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实现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超前服务转变。办公室的服务必须注意服务的全面性和主动性,不能只为领导决策提供简单的对与答的单项服务,而应该在领导决策前动议、参谋,在决策中关注、关心、调查,在决策后总结、推介,从而提供超前、全过程的主动服务。

5)全面提高执行力度,狠抓决策落实。保证公司各项决策全面、有效地落实。

6)遵守公司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公司利益,积极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

2.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做好招聘及录用等各项相关工作,保证企业人员因素的稳定性。长期的经营实践告诉我们,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六大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最关键、最宝贵的是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世界上只要有了高素质的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方法,也是构建和谐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2)明确岗位职责,严明劳动纪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办法。从劳动纪律、岗位履职、沟通协调四个方面进行细化,提高操作性,为人力资源的评价和考核提供有效的依据。

3)加强组织人员结构优化创新,为推进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组织结构设置进一步科学化,人员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合理调整设置机构,力求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综合考虑人员素质、工作性质、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等因素,科学实施管理流程优化,畅通横向纵向工作渠道,设计管理幅度和跨度,确保组织有效运作,合理调整现有机构,逐步优化管理层级,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加强定员定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薪酬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劳动力市场为参照,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工作绩效为导向,以企业效益为前提的薪酬制度和体系,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创造高绩效。在薪酬制度设计中,以职位为基础,以清晰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科学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规范的职位体系为前提,紧密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开展工作,并通过绩效考核向员工传递组织压力以激活整个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健全员工薪酬增长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激励约束机制。

5)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引进人力竞争,形成内部良好的竞争氛围;建立完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努力为员工提供充足的个人发展空间,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避免从源头流失,同时做好骨干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

6)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创建学习型、知识型企业。作为行政主管,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加大全员培训力度,紧贴工作和岗位需求。认真落实培训需求分析工作,做好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将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重点加强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传递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等知识的培训。做到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所以,今年行政的一个工作重点将放在内训的系统化开展。

3.强化协调能力。

协调,是行政协助领导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在现行的机构设置中,一项工作多家负责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职责交错、利益相兼的问题,往往是导致部门之间意见分歧和相互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做好协调工作意义重大。行政在协调工作中,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后在全局利益上达到协调统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