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70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1分钟。
出国留学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去年底,北京市出台了汽车限购令,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大中城市的汽车承载的饱和度已达高峰。限购令的推出,使中国汽车市场提前步入成熟期,对营销者来说,不但提高了激发初次或二次购车者的营销复杂度,更加速了营销渠道的整合多元化与对营销效果的精准评估。
营销挑战:
在惊人的数据与巨大的市场背后,中国汽车厂商及经销商常常陷入一种困局:如何在众多的客户中精准地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并准确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信息传达给他们。这也就成为摆在汽车营销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营销主体:中国邮政集团 安客诚
解决方案:
中国邮政集团和美国安客诚公司联手推出针对汽车行业的直邮营销解决方案。这一专为中国汽车市场度身定制的直邮营销方案包括四个方面:
最佳客户挖掘服务
借助邮政集团的海量数据资源,利用安客诚的数据整合匹配和分析技术,通过多渠道营销的方法,系统性地提供对汽车厂商的产品、服务感兴趣且有采购意向的最佳客户名单,支持汽车厂商的渠道和销售团队获得更多高价值的潜在客户。
试驾邀请服务
通过数据筛选,配合直邮,电话、短信等多管齐下的营销方式,帮汽车厂商找到既符合目标车主特征、又对购车有意向及预算的潜在客户,同时把最新的试驾活动邀请精准地送达他们。基于精准需求的试驾邀请能够出色结合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开展的新车上市和销售推广活动,成功提升营销效果,帮助实现预期目标。
客户数据管理及优化解决方案
中国邮政所有的国内庞大的实时动态更新地址数据库,结合安客诚以CDI-X数据质量分析、数据清理整合的产品,为有大存量数据的汽车企业提供包括深度数据有效性评估、数据清理、唯一客户视角的建立及维护、数据质量提升及优化等服务。
售后客户保留解决方案
通过对现有客户售后行为的分析,建立客户细分、流失预警等模型,结合模型应用的结果来形成科学的客户保留策略和执行方案,保留住最有价值的客户,有的放矢地提高厂商售后利润。
汽车行业的多样化,消费者需求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所需制定的营销策略与组合更是千变万化。以客户数据管理及优化解决方案为例,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够精准预测客户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需求与类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直邮策略。通过管理和分析汽车行业客户现有车主的数据信息,以直邮配合短信、电话为手段,帮助汽车厂商更有效地和目标客户沟通,例如向车主发送年检提醒,车主生日或节假日祝福,提供各种基于每个车主实际需求的促销信息或定期的车主回访等。
出国留学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某白酒销售公司李总近日很是心烦:又到了策划春节促销活动时,可自己心中还没有把握。谁都知道,做白酒营销,只要抓住了中秋、元旦和春节三个节日,就等于抓住了全年销售的一大半。可是刚刚过去的元旦促销活动好像让人吃了根鱼刺如鲠在喉,总也无法释怀。
下属“叛变”之痛
在元旦来临之际,公司形成了以引导经销商大力度做终端的促销支持方案,促销力度前所未有。支持经销商的政策涉及酒店、团购、名烟名酒店等各个渠道,应该会给公司带来销量的快速增加。
然而,临近元旦,并没有出现销售额的井喷,只是个别客户在自己的亲自拜访下有了少量进货。李总思考自己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便要求市场部迅速检讨促销方案,总结经验和教训,毕竟春节的活动还有机会。
看了市场部提交的元旦促销活动执行评估报告后,李总的心里随即沉重起来。该报告的第一句话便是:再好的促销方案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一切都是空谈。该报告从方案执行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营销人员不愿意执行,经销商也不愿意执行,因为所有的方案执行下来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换句话说,是营销人员和经销商对活动执行不力,导致了促销方案的全盘失败。营销人员与经销商站在一起和公司讨价还价,营销人员彻底成了经销商的代言人。
笔者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碰见上述现象,有时甚至成了企业整个营销管理中的最大障碍。笔者将上述现象归结为下属“叛变”,这一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营销人员站在经销商的立场上与公司或上级进行谈判或博弈,公司对营销人员失去了控制。
下属何故“叛变”
员工和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问题。那么,这些基层营销人员“叛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营销人员技能不足,缺乏必要的市场运作思路和方法。
如某白酒企业大部分营销人员的技能以招商为主,普遍缺乏做市场的技能。在完成招商之后,营销人员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完全依靠经销商提供信息,市场运作也以经销商为主导。这样,当经销商提出某项要求或者公司要求营销人员与经销商沟通某些问题时,营销人员最后往往以客户的意见或要求为主导,完全成了经销商的传话筒。这是典型的下属“叛变”。
二、营销人员没有管理权威。
由于营销人员或企业的原因,承诺经销商的销售政策没有兑现或没有及时兑现,造成营销人员没有威信,说话没有分量。营销人员成了经销商的出气筒,在经销商面前挺不起腰板。失信多半是由公司管理造成的,于是,在公司新的政策出台后,营销人员自然地要打上一个问号,在传递和沟通政策时,也就缺乏足够的底气。
三、营销人员工作心态不正。
企业营销管理精细度不够,会给一些心态不正、心术不正的营销人员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机会,这些人员在企业浑水摸鱼,拿着企业的报酬却干着自己的私活,或者通过和经销商合作赚取利益。营销人员已然“叛变”,还怎么能够有效执行公司的政策呢?
四、市场运作简单地以经销商为主导,缺乏对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国内经销商队伍与制造商队伍的培育相比明显落后是个基本的事实,集中表现在市场运营、方案策划、队伍管理等方面。如果企业和经销商合作模式过于简单,在销售上以经销商为主导,在费用的使用上管理粗放,资源全部由经销商掌控,会造成企业钱没少投,市场建设却并没有达到目标,最后必然带来营销人员对经销商的失控。营销人员成为经销商的附庸,自然地“叛变”成了经销商的代言人。
五、营销人员工作不称职。
由于营销人员懒惰、人手不够、工作条件不具备等各种原因,造成营销人员对市场基本情况不掌握、不熟悉,营销人员对市场缺乏必要的操作方案。当营销人员与经销商沟通工作时,经销商提出问题营销人员无法解答。这种情况下营销人员自然会按照经销商的意见向公司反映或要求。营销人员被迫“叛变”。
六、企业的战略没有能够有效指导战术执行,或者战术没有按照战略指导来执行,或者战略或战术本身问题很大。
这些都直接造成了营销人员在实践中无法执行,导致营销人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尽人事”。企业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基层营销人员无法执行,因此在具体的执行上,必然要系统地考虑。
七、企业变革期。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变革问题,变革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非常复杂。变革的关键是人的问题。变革涉及企业既得利益者与变革者的利益博弈,是渐进式还是激进式,怎么变、哪一部分先变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企业变革的事情急不得,需要结合企业情况进行创新。
八、营销队伍的管理文化。
文化是个性的东西,不同企业有不同文化,企业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文化。当企业文化不再支持企业的战略时,企业需要重塑文化。上述案例中,李总作为职业经理人刚刚加盟,需要研究企业原来的文化,重新确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提升员工对政策的执行能动性。
六招破解下属“叛变”
原因找到了,解决方法自然不成问题。员工“叛变”,最终也要通过管理来解决。企业老总只要深刻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肯定会事半功倍,效果应该不会差。
一、 把握企业总体方向,适时适度妥协或强化。
有时,适度妥协恰恰是管理的智慧。企业要确立这样的判断标准:没有好方案,只有执行得好的方案。上述案例中,既然企业队伍暂时不支撑理想方案的执行,营销人员没有积极性,公司在制定方案时,就追加对营销人员的激励方案,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时,对渠道商也进行适度激励,这样才能保证方案的有效落地。
企业对经销商要采用合适的模式,保障支持的有效性,如将粗放管理模式调整为以企业为主导或半主导的营销模式。当前中国经销商队伍的现状决定了企业在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上,必然要以企业掌控全部或部分资源为主,而不能简单地将资源下放给经销商。企业在掌控资源(部分)的前提下,对经销商进行监督和考核,在费用的使用上指向性更强,分解得更细,从而确保市场基础工作的落实。通过强化企业的职能,避免营销人员的“叛变”行为。
二、 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杜绝“身在曹营心在汉”、“出工不出力”等现象。
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可以通过员工座谈会、私下沟通、总经理信箱等形式,了解员工的想法,帮助员工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通过多口管理,避免员工和经销商私下牟利,如健全市场督察职能,最大程度避免厂家与经销商一条线打交道的现状、缺陷等。
三、 加强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全面提高营销人员操作技能。
营销人员的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学习培训要日常化、制度化。企业应该明确建立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工作标准等,使员工适应工作要求,强调营销人员的第一要务就是调研市场、制定方案、执行政策、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内部学习氛围的营造,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在营销队伍的打造上,有休克鱼说、末尾淘汰的狼说、赛马机制的马说等各种理念,但无论哪一种理念,最终都涉及一个基本原则:毫不留情地淘汰破坏分子。在队伍的打造上要大张旗鼓地彰显样板的示范作用,打造一个高效执行的队伍,防止员工的“叛变”行为。
四、建立流程和制度,防范对经销承诺不兑现的问题。
作为企业,要建立规范的授权制度,严密的费用申报、核报流程。杜绝因为人员的变动或某些人员的乱承诺形成遗留问题。同时,建立经销商问题追踪制度,严防营销人员乱承诺。企业要有责任意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造成的经销商损失不能由经销商来买单。在遗留问题的解决上,要理清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经销商是在和企业做生意,企业是合作主体,而不是营销人员。因此一切遗留问题最终都是企业的责任,而不能借口人员变动进行推诿。企业要言而有信,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方案、费用批报流程,树立管理权威。这样,就确立了营销人员在经销商面前的管理权威。某大型企业啤酒集团在新营销人员培训时,第一内容就是,学习该集团董事长亲自颁发的《营销人员五条禁令》。该禁令第一条就是“禁止向客户乱承诺”;同时强硬规定,任何营销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时,必须和新人员进行交接,领着新人逐个走访市场和客户,并签订《市场政策交接书》,明确正在执行、已承诺的政策。通过制定和学习《五条禁令》,以及签订《市场政策交接书》,企业的市场遗留问题大大减少,同时也避免了一些客户的“趁火打劫”。
五、加强营销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确立主流企业文化,防范“叛变”行为。
中国的企业在用人制度总体上都还不完善,很多时候强调人情而忽略法制。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在原来雇主企业工作时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聘任员工的基本信息。企业应该教育员工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维护自己的职业信用,不要轻易透支,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叛变投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依法进行处置,决不姑息。
六、不断强化和修正公司的战略与战术,让营销人员参与制定各种方案,提高员工执行能动性。
出国留学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物流企业提供的是若干单项物流服务或综合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国内传统储运企业转型改制后形成的物流企业多数仍未脱离过去经营服务垄断时期的陈旧思想,在已有固定的大量业务面前很少考虑宣传营销战略,居安思危,这不匹配在物流产业国际化情势下走物流综合服务路线的发展道路;一些富于竞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虽考虑了宣传营销市场的发展,但多数做的不够,且策略与国际物流企业营销水平相差甚远。问题表现在:
一、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国内现有的广告媒体中已越来越多的看到国外物流企业的身影,比如TNT物流在国内电视传媒领军单位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王牌栏目——《绝对挑战》的黄金时间档的广告宣传及通过节目招聘人才扩大企业知名度;DHL在国内媒体均广泛重视的法网、世乒赛等体育赛事中的高价广告牌位宣传等。而国内物流领军企业基本未涉足广告传媒营销市场,传统的中远物流、中邮物流等企业也仅通过经营运作中运输车辆等的醒目标志给受众留有简单的运输业务印象,没有形成综合物流企业概念。现有通过电视传媒宣传的仅有1999年与Fedex合资组建的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等受国外物流企业理念影响深远的几家企业,至于国内重大活动中的广告营销,基本很少见到国内物流企业的身影。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网站的国内物流企业为数不多,有的也多以物流业务操作板块为主,极少重视营销宣传的部分。
二、营销宣传创意不够。Ups,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在大举进攻营建中国物流网络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物流业务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大打亲情牌,优质服务牌,在广告词中大量渲染服务质量成分,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与业务流程的有效接合也使与用户接触最紧密的营销人员给用户留下了良好的服务印象,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群体。另外,其广告宣传中也多使用人性化理念、团结协作为用户奉献最大能力等内容,较易打动国内受众。这正与国内物流企业仅有的通过宣传运输配送速度等初始物流服务质量指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其至于不利的营销境地。
三、宣传营销手段单一。多数国内物流企业仅针对现有固定用户群供应链关系的维系,极少考虑扩展用户范围,根据企业发展的经历、经营的主要特色业务等提出富于创意的营销策略与实行措施。企业面对利润较高的配送、流通加工与包装、物流咨询等增值服务没有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方案,多数的经营着眼点都放在生资等的传统储运这样业务量大但单位利润较低的物流服务上,而将这块“大蛋糕”拱手相让于国外竞争对手。
国内物流企业宣传营销策略的几点建议
首先,国内强势物流企业应在宣传营销策略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在企业营销部门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制定方案,企业高层也应在营销资金方面充分考虑,在现有的资金储备中科学决策,确定一定数额的宣传营销资金支持。
其次,企业应本着“如果有宣传营销投入就要达到满意效果”的原则做好之前的计划与创业设计,紧扣企业文化与公司经营理念,重视结合国情和传统文化,取国内受众的喜好选择创意点。比如在春节、中秋节等特殊时期强调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为顾客营造圆满和谐气氛;针对我国奥运、航天事业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等大事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制作公益性广告等。不要将宣传营销只停留在明星策略,广告数量“轰炸”等传统低水平的层面,进入市场时应重视品牌效应,亲和力效应,提高营销质量,把物流服务与保险业、通信运营服务等看作是一样的服务理念,借鉴中国人寿保险、中国移动通信等企业的营销宣传策略为我所用,提高营销档次。
出国留学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国收购;管理整合;产品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17 -02
一、两个结果截然不同的跨国收购案例
(一)一次失败的跨国收购
民营企业L是一家从事照明灯具制造的家族性企业,在民营企业家D的领导下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发展为国内照明行业龙头企业,十年前家具市场上的L灯具几乎和飞利浦、欧普等国际品牌分庭抗礼;2005年,某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看重了L公司的发展前景,斥巨资收购了L公司,希望利用该跨国公司优秀的国际销售渠道打开L公司的国际市场,同时也能够利用L公司国内的客户资源在中国地区推广自己母公司的产品。收购完成后,从2012年开始,L品牌的照明灯具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财务指标无法完成母公司的要求,目前市面上几乎很难找到该品牌的灯具。2015年,该跨国公司内部宣布关闭L公司最大的制造工厂,预计2016年底彻底脱离照明市场,本次跨国收购宣告失败。
本次收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点,L品牌的销量变差是从2012年开始的,而2011年L公司的创始人D从该公司退休,在这之后的一年时间里,L公司的决策层经历了一次大的洗牌,财务、人事、销售、市场部的高层几乎全部进行了更换,原L公司是总经理下管理所有部门,包括市场、人事、财务、制造等,在工厂里总经理拥有完全的决定权;组织变动后,在工厂内只保留厂长管理制造、质量、技术等部门,其他支援性部门全部汇报给总部的职能部门,如市场部经理汇报给H公司总部大中国区的市场总监,人事部经理汇报给H公司总部华东区人事总监等,工厂内不设立可以决定所有事项的集权性职位;类似组织变动还发生在了一线的销售团队上,其某区域的销售团队在2010年有30个人,到了2012年底只留下了4个老的销售员,这么大的组织变化不仅造成了公司内部业务部门的管理混乱、效率下降、没有人愿意或者说有权力做大的决定,同时还随着销售精英的流失丢失了大量的老客户,直接导致订单下降。
第二点,该跨国公司收购了L公司以后,急于推行母公司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流程,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将LN的企业文化和H公司并轨。其主要措施包括:1.取消计件制,实行计时制。L工厂位于珠三角地区,产线员工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对企业归宿感不高,主要看重的是计件制带来的额外收入,企业改成计时制后一方面员工收入减低,流失率加大,熟练工越来越少,二是员工失去了提高作业效率的积极性,导致产能下降,间接导致员工成本上升;2.供应链整合。母公司对供应商的基本要求是付款周期90天,大多数L公司的原供应商都不能接受该付款周期,母公司因此砍掉了很多原始供应商,采用了和母公司中其他分公司有多年合作关系的大型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虽然付款周期可以满足母公司要求,但从交货期、最小包装甚至包括价格方面都不如L公司的原始供应商,同时反应速度上也赶不上这些小供应商,也直接导致了材料成本的上升,同时还影响产品的交货准时率,对客户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3.加强了指标管理。原LN公司主要看重的是财务指标,包括销售额和利润,只要这两个大的指标没问题其他方面不会抓的太细,而母公司的要求是除了销售和利润外,还必须每周汇报安全、质量、交付、成本和库存指标,成本指标中又细分出十几个分支指标,每项指标飘红相应的职能部门经理就必须做出解释,各个职能部T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指标管理和达成上面。这样的管理方式虽说可以更加细致地对指标进行管理,但同时也限制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导致各部门过于关注数据,缺少战略规划,同时也不敢进行战略性投资。
第三点,由于该跨国公司自身拥有世界级的LED技术,但是没有转化为产品,由于这次收购的L公司正好属于照明行业,拥有现成的制造产线和客户资源,因此该公司决定从2011年开始对L公司的产品进行转型,希望由传统照明转到LED型照明,但由于母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需要经过约18个月五个阶段的漫长内部验证流程,等其主打产品上市时市场已经几乎被竞争对手分干净了,虽说该公司最终推出的LED产品质量相对较好,但客户并不原意为此买单,家庭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要求并不需要达到该公司所设计的那么长,如果使用寿命过长也会影响后续的更换和维护市场,这也是L产品丢失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一次成功的跨国收购
这次收购的买方是以上跨国公司的另外一个事业部,卖方是国内某扫描枪制造公司。这次收购发生在八年以前,经过八年的调整与整合,收购后成立的新公司业务量增长了160%,并从之前的扫码枪单一化的生产型企业发展成为集扫码枪、打印机、扫描仪等产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中等规模企业,该公司成功地推行了母公司先进的运营管理系统,并在母公司数百个制造工厂中第一个通过了总部运营系统卓越银牌的审核,成为其他兄弟工厂学习的典范。
纵观这次收购后八年内的整合过程,我们发现以下几点明显与上一次收购有很大区别:
首先,这次收购以后该公司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原来市场部和销售部的核心人员,甚至保留了原来的销售总监并提拔为母公司分管该事业部的销售副总,虽然该副总不讲英文,跟母公司的高层都需要通过翻译进行,但在他的带动下,绝大多数的销售精英都留在了公司,并没有跟着出去重新开公司的原民营企业公司老总离开公司,从而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客户源。
其次,为了顺利完成运营管理模式的整合,该分公司派出了数十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公司总部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先进管理模式培训,并且让这些原来公司的管理人员自己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改进,改变了以往总部外派专家到工厂进行流程改进的做法,这样一来,虽然该公司流程整合用了快四年的时间,但最终他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该分公司的运营管理流程,切实地帮助分公司的各项指标日益增长。
最后,母公司利用其在工业行业内广泛的客户资源,推动了该分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该公司的市场部通过大量的客户走访,发现大部分客户除了使用扫码枪以外,还希望该公司能够提供从扫描、分析到打印的一整个解决方案,该公司迅速成立专项组,利用现有的产线再加上母公司的扫描和打印技术,成功地在原分公司的基础上拓展了扫描和打印业务,同时优化新品验证流程,在短短6个月内就将新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从此该公司可以把扫码强、扫描仪和打印机形成一个整体的处理方案,解决了客户痛点,成功地开拓了市场。
二、跨国公司收购民营企业成败因素浅析
以上的两起收购案例发生于同一跨国公司的两个不同的业务部门,然而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笔者对这两起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管理整合和产品整合这两大方面探讨一下类似收购案例想要成功的关键要素。
管理整合是指依据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战略、计划、组织结构、领导层、行动计划、整体协调等各种要素的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在收购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其一般包括:组织整合、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财务整合等方面。其中财务整合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以内,而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跨国公司在两次收购过程中对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存在很大差异,收购L公司的过程中,母公司急于对公司组织价格进行洗牌,在原公司的企业创始人离开以后迅速对高层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换,同时没有能够或者说重视挽留核心的市场和营销人员,新上任的领导层把原来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经营理念直接搬到收购来的民营企业中,导致很多新的政策不能落地,而原来通过多年摸索出来的适合该民营企业的管理流程又被彻底,最终的结果就是各项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而第二次收购过程中,该公司极大地挽留了原民营企业的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并对他们进行长期针对性的培训,这些原有的核心人员熟悉该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受到国际先进管理流程培训后能够带入自己的想法,寻找到适合该公司的独特的管理方法。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收购民营企业之后的管理整合中,要寻找适当的方法使得组织和人力平稳过渡,挽留关键的管理和营销人才,同时要在法律条款中设立适当的协议减少原公司老板带走核心人才的风险,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空降整个领导层使得公司的管理、营销体系受到大的震动。
产品整合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指收购方将被收购方的产品整合到自己原有的产品领域中来,收购方利用自己原来储备的产品知识,对被收购方的产品进行改进、调整或规格化。在收L公司的过程中,由于母公司本身具有LED多项专利,因此希望通过收购过来的L公司的产品线和客户资源开发和推广LED产品,但最终的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低,无法获得足够的研发投资回报,同时还影响了原来产品的资源配置,导致市场流失。而后来完成了对扫码枪公司的收购之后,公司的市场部充分调查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最终发现很多终端客户希望该公司能够在扫码枪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一整套扫描、处理、打印流程的解决方案,从而开发了打印机和扫描仪的产品,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这两个公司的产品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储备并不是产品整合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最关键的要素是要了解市场需求,找到客户的痛点,这样才能真正开发出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
三、总结
跨国收购所需要关注的要点是方方面面的,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限制,本文只能从管理整合和产品整合这两方面进行一些浅析,毫无疑问,财务互补、市场互通、区域发展甚至是信息准确性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一次收购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上,信息错误往往会彻底影响一个收购决策的结果,这些都是需要收购的决定者和执行人关注的。但平稳进行管理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整合,也是跨国收购的关键成功要素。
出国留学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方法有很多,比如地推,内容传播,论坛炒作,病毒营销,换量等等,说白了,就是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找到精确的目标用户。这是一个又苦又累的脏活,如果你亲自操作过。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要么找的用户不精确,要么数量太少效率不高,最后甚至还会发现,用户来了留不住,不活跃,最后都走掉了。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并通过一些理论和实操经验,来分享一下新产品快速启动的秘诀。
日本护肤品牌DHC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秘诀在于体验式营销和口碑营销。
体验式营销主要体现在免费试用,任何人都有可以在官网进行免费试用申请,从而打消了消费者在新产品购买决策中的疑虑;
口碑营销体现在代言人现身说法其使用心得,同时申请试用成功者可以帮助或邀请好友与家人申请试用,大大提高了口碑传播的效果。
通过上面两个策略,DHC迅速在中国得到了一批种子用户,然后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大面积曝光,利用数字媒体和新媒体与用户进行互动,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与服务,牢牢占住了市场。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叫roseonly,由著名天使投资人莆易开创。“信者是爱,爱是唯一“的信条写在进门的玻璃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讲述了一群爱花之人对爱的信奉与理想。
13年我在SOHO的某栋楼,见到了这家公司,当时办公地方还很小,几个月后就听说在望京的高端商业中心开了实体店,并拿到了风投。
从李小璐到杨幂再到林志颖,各路明星纷纷晒单,最后在李思带上roseonly上《非诚勿扰》后一飞冲天。通过KOL营销冷启动后,roseonly专注于口碑营销,利用社交媒体让用户主动邀请,分享传播,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新产品的冷启动中,分别用到了体验式营销,KOL营销与口碑营销。其中KOL营销在前期的用户扩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有干货!
我们总结一下这种传播的方法论:通过体验式营销与KOL营销,前期收获一批种子用户;通过口碑营销,继续积累种子用户;继而启动大众传媒,进行大面积的曝光,触及更多目标用户;最后通过数字营销与新媒体营销与用户互动,牢牢占据市场。
事实上,生活中的体验营销与KOL营销随处可见。比如超市里的新品试饮,新产品推出时的名人代言,都表明在新产品推向市场时,体验式营销和KOL营销受到重视。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来支撑这种营销方法?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
理论中给出了五种传播对象,分别为:
①创新者: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更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用者: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众多跟进者: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众多跟进者:疑虑较多,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压力
⑤滞后者: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比较闭塞,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那么,通过体验式营销触及创新者,利用早期采用者(可以看做KOL)去吸引早期众多跟进者就有了理论依据。
下面通过一个实操案例来讲述利用体验营销与KOL营销完成新产品的冷启动。
冷启动的步骤:分析目标用户特征—扎到核心目标用户—找到核心目标用户在哪—制定营销与传播策略—完成冷启动
真实案例:此处全是干货!
我曾接触过一款智能硬件,我们调取了用户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画像,用户行为,使用场景等,发现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有一个特殊要求,必须出国。这款智能硬件的核心使用场景是在海外,可以是欧洲人来中国,也可以是中国去美国。总之,必须跨境。那么什么人会经常跨境呢?
华为的技术支持工程师,经常要跨境;腾讯的海外市场负责人,也经常要跨境;旅行主持人,旅行媒体人,旅行爱好者,土豪等,也都要经常跨境。
在用户价值层面,由于该产品按使用时间收费,那么跨境后逗留的时间长短也非常重要,以一年来算,跨境三次,每次停留一个月;跨境五次,每次停留一星期,用户的arpu值相差较大;在产品优势方面,该产品支持全球通用,对于一些跨境并且转机较多的用户而言,该产品非常具备吸引力。
究竟哪种用户更适合作为前期的核心种子用户目标呢?选择跨境转机多的用户,似乎更容易被接受。选择跨境逗留时间长的用户,等于选择了金字塔尖的用户,收益明显更高。但这两种用户都太窄,采用体验式营销时难以触及。
如果选择旅行主持人,旅行媒体人,旅行爱好者,还有爱旅行的土豪,那么用户群广的多,用户属性和标签更清晰,制定的营销和传播策略就更容易落地。
选择好目标用户群后,开始找渠道。用户属性标签为旅行,那么我就锁定了一批旅行渠道。蚂蜂窝社区,面包旅行,百度旅行社区,携程旅行社区,穷游旅行社区;豆瓣旅行小组,知乎旅行贴及热门问答,本地同城社区旅行版块;微博,微信,博客等。
锁定好渠道后,制定了两个营销主题。第一个是寻找100个旅行梦想家;第二个是梦幻新品,伴你旅行;写文案,定规则,做奖品。接下来就开始找用户了。
一开始,我注册了许多旅行社区的ID,找到目标用户,私信他们,去热门精华帖留言,互动,第一天就被封了两个账号。持续一周后,有两个旅行达人愿意试用我的产品,并主动告知使用体验好会在微博上进行宣传。
形势比较鼓舞,继续前行。但封号非常严重,最惨的是,努力公关下来的一个精华贴主在文章中植入营销了我们的产品,却遭到了封号。两个星期下来,进展比较缓慢,几乎所有的热门旅行社区对营销打击非常严厉,私信都非常困难。
转变方向,去豆瓣和知乎上做内容,通过打造相关性精华帖去吸引目标用户,进展依然缓慢,对内容有优秀的把控的人才也不足,继续前行。直到利用微博定位,相关达人等方法,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微博的标签属性非常清晰,并且对营销的打击没那么严厉。
我们通过微博的标签属性,找到了大量的目标用户,通过直接私信,或相关性微博留言回复,联系到了他们。同时,通过相关达人,更快的找到了更多目标用户,效率迅速得到了提升,触及到的目标用户数像滚雪球一样暴增。
与此同时,不断的调整文案,图片,沟通话术,不断的提升体验式营销的流程,并且制定了体验式营销的后续服务跟踪。在前期的冷启动过程中,文案的修改高达几十个版本,大多文案是我亲自改动,过程很艰苦,但意义很非凡。
目标用户的质量越来越高,不少名人加入到我们的体验式营销运动中来,自发的利用微博和微信宣传我们的产品,不断的积累了人气,各类真实图片与文章,许多旅行达人都是搜狐、网易、腾讯等旅行自媒体联盟成员,其在自媒体方面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后面组建了QQ群、微信群,自媒体联盟小组,我们跟许多微博达人开展合作,由于有了前期的体验式营销积累,合作非常顺利。我们提供一些奖品帮助微博达人积累粉丝,他们帮助我们宣传产品,互利共赢。
前期的积累,为了后面的飞跃。在整个用户群的扩大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发展点。
第一个是,100个旅行梦想家顺利集齐。这意味着体验式营销顺利落地,后面有了第二期,第三期,都非常顺利。
第二个是,顶级自媒体达人加入进来,如某知名旅游卫视的节目主持人,承诺将在其千万级的微博上推送多条产品信息,并在某热门全球旅行拍摄栏目中植入我们的产品信息并在优酷微博置顶。
这意味着KOL营销开始发挥作用,创新扩散理论将发挥效果。
第三个是,付费用户增长迅速。有不少体验式用户开始变成付费用户,而一些得知体验式营销的用户,拒绝了我们的体验式优惠,选择直接购买,因为体验式营销与KOL营销带来的口碑信任。
冷启动完成后,我们分别在核心渠道建立了传播矩阵,如热门精华帖植入,豆瓣小组活动置顶,旅游社区广告位,与KOL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如赠送产品,赞助活动,赞助各类线下聚会,后期在高端杂志,旅行媒体等方面深耕细作,市场迅速打开。
对于KOL的作用我们充分挖掘,完成冷启动后,我们希望他们能帮助我们在口碑营销和用户拓展与维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如通过KOL组织各类线下交流会,关于旅行与梦想,关于旅行与生活,对旅行的思考等,邀请KOL为我们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与潮流,分享一些书与心灵的慰藉。我们希望通过KOL,来维护我们与用户的关系,这是KOL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冷启动过程中,通过与核心用户的交流,我们利用金字塔模型划分出了用户群,分为五个等级,并根据各等级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差异性,做出了改进。
后续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制定了相应的产品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于产品而言,通过市场拉新,获取新用户,通过运营,提升用户ARPU,用户活跃度,留住用户。对于KOL这样的特殊用户,同样既要做好拉新,也要做好留存。
KOL的价值非凡,就像roseonly的成功秘诀一样,因为莆易作为天使投资人,其投资方拥有大量的娱乐资源,资本+KOL,迅速将roseonly推向市场。
上一篇:出生实名信息网络化管理方案
下一篇:出口经营方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