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蓝色幻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3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1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lO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2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实行学校导师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因为农业推广硕士是在职教育,研究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因此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实施“双导师制”的难度较小。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单位,缺少相关职业背景,实施“双导师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校内导师“专业”性不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校内导师主要是由农学硕士的指导教师担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但在许多方面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择程序及指导方式有待完善。校外导师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但具体资格确认尚未统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因其与校外导师的学习实践时间有限,就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要求。

4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

生源背景复杂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相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我国,学术型学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一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多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而实践式和案例式教学比重较小。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适用于农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的提升有限;研讨式教学不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最终影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能力培养,无法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学制缺乏灵活性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不同,两年制的学制安排并不能充分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推进学制改革,提高学制灵活性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对策

1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个人培养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不能否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应允许并鼓励科研能力较高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避免培养目标僵化,在坚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多元化的个人培养计划,以适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2完善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本身为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生源不足,调剂门槛较低,反而影响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通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为此,必须调整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一方面,完善调剂方案。培养单位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自主设定调剂要求,基于此,培养单位应从保证培养质量出发,适当调高调剂条件,比如要求调剂生的本科专业应属于农学科类。另一方面,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特色,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知名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就业政策倾斜,加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增加生源数量的有力支持。

3改革培养体制,推进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应重视指导教师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推进“双导师制”,开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培养工作。一方面,提高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鼓励校内导师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培养单位应明确校外导师来源途径、保证导师资格,可以由农业推广或农业管理部门2024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可以由培养单位对外公开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此外,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做好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4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研产结合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即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案例教学即运用本领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实例研究。要根据社会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研产结合的锻炼,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必要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研产培养模式可采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联合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间的联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发项目,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我国的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996年国家颁布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4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专业学位定义为:“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与农科相关的领域有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兽医硕士和林业硕士。这三个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农科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农科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性举措。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引导当前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向农业和农村,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专业技术人员有935126人,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仅占3.1%,中级职称也仅占18.7%,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而同年美国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亟需技术能力与经营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快高学历、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推广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法国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的特点是拥有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职业学士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LMD新学制”颁布前实施“高等专业学习文凭”教育,之后逐渐向“职业硕士”(MasterProfessional)教育过渡。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将专业学位(“专门职学位”)看作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列的研究生教育的第三种学位。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直接借鉴美国,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此,本文将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一)以职业为方向的分层发展路径

国外学位制度中,职业学位归属的学位体系不一,有的是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有的是硕士学位层次虽然没有专门划出职业性学位,但有科学硕士与带专业名称的硕士学位之分,可以把后者视为职业性工作服务的学位。加拿大农业教育可分为三类:一是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学历教育;二是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CareerEducation);三是直接面对农场工人、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GreenCertificateFarmTrainingProgram)。第一种类型是代表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学历教育,后两种类型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2]法国综合性大学不实施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于独立建制的单科性高等专科学校。[3]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大学的二元模式。在综合性大学中,高等农业教育以农科学院、农学院或相关系科形式存在,主要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德国涉农专科大学(也称高等专科学院)主要进行农业应用技术教育。[4]

(二)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类型不一,各个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也不一样。主要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各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些专业差别较大。课程选择的灵活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耶鲁大学林业硕士培养目标是“训练从事林地经营和管理的人员”。加州大学林业硕士培养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在资源的含义和环境计划范围内熟悉林业专业管理的本质”。[5]俄勒冈州立大学将农科专业学位描述为:“农业硕士”是“一种职业性终结性学位,他们必须接受3个或更多的与农业2024领域的广泛训练”;“农业管理硕士”是“向动物生产及其服务产业合适的从业人员提供在管理水平上的综合和严格的训练”。

(三)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多途径培养模式

美国不同的学校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有不同的毕业考核要求。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农业推广园艺硕士生两年全日制学习,不做论文;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分为论文(A类)硕士、学术报告(B类)硕士和课程(C类)硕士三种类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非论文硕士研究生,其课程体系与科罗拉多大学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研究生基本相类似,它要求全日制学习学生学习阶段修完学分后,还需要完成一个教案,并通过硕士生口试考试方能获得文凭。[6]

三、对我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政策上,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准确定向职业类型

从以上几个国家高等农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来看,各国都是通过对大学的分层指导发展,明确各层各类大学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我国农科类院校理应是培养农科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力,但普遍都是以发展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还未能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靠拢。尽管一些高校在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中都2024于培养目标的规定,但因缺乏分类指导发展思想的引导,更多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述,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完全得到体现。职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是发达国家职业学位教育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相区别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取得法律博士学位是获得律师资格的重要前提;日本的教育硕士学位则是专为教师设置的职业学位。与之相比,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站中202439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表中,农科类的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的对应的职业类型一栏为空。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与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联系,农科专业学位的名称与培养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培养目标的不清晰性及职业定位的不明确性使得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势必影响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根据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有效政策。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学位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该条例中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因此,有必要将专业学位列入国家学位条例,明确其与学术学位同为高等研究生教育,从而规范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及水平。国家应在宏观层面给予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政策上保障各类院校有效的分层发展,制定有利于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法规,科学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分层次、分类别建设,分层次、分类别的投入,明确培养目标。各地方院校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学科,并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原则,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制度上,规范学科目录,细化培养目标

我国应加快制定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从规范上明确农科类专业学科目录,在制度上充分体现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规范称呼,以正其名

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培养领域可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涵盖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置方案中提到农业推广硕士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专业学科目录的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推广”这一名称所覆盖的范围也过窄,“推广”一词更像某个领域的名称,不能较好地表达农科专业学位的含义。此外,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不仅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还有公共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因此,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从1999年设置至今已发展了十余年,国家应该制订正式、规范的专业名称,以正其名,以便更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2.细化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有的15个培养领域中,有的培养领域存在内涵过于宽泛等问题。例如,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信息化领域从概念上理解更倾向于一种知识、技术的推广及普及,而《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表述为: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又如,同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中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更易理解为某一课题的研究范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也未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培养目标进行更为具体地表述。

(三)内容上,因需因地设置课程,探索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1.培养路径多样化

根据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我国的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可以专业领域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工作需要而设计四种培养路径,即:课程路径、研究(实习)报告路径、论文路径、档案袋路径。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培养路径,但无论是何种路径,扎实的课程学习是前提。针对不同的培养路径,不同的课程要求,院校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同中有异、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块。课程路径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职业背景的学习者,满足其对相关领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需要,扩充其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培养路径只需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不需进行答辩。研究(实习)报告路径适合跨领域学习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没有接受过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的同时,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研究(实习)报告,最后进行研究(实习)报告的论证,可参照答辩的形式。论文路径适合既无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也未学习过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后,需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档案袋路径是指学习者的毕业档案中包含着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适合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方可毕业。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1]。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3]。(1)该领域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年龄及知识结构差异大。(2)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较少,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3)高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普遍不完善,不能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4)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普遍存在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及创新性明显不足的情况,且论文评审和质量评估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

由于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开办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因此,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式与管理制度构建

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背景及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行归类,并按照国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导师要求相对较高。高校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但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构建多样化的导师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一方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即一名研究生由高校导师和校外研究员共同负责,其中校外导师以辅助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条件以及在学位论文选题和指导中能够切中现实生产问题,从而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4]。

2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及专业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拓宽基础,突出应用,同时可以开设多方向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发挥学分制的作用[5-7]。此外,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结合学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切合高校农学建设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听取农业推广委员会与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已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等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制订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比如,在公共课程构建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并注重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可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案例,农业推广项目的评价以及科技论文写作、推广口才与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构建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和交叉知识的传授,还要适时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学术研讨及科技前沿讲座等多样化形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与校外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岗位。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以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是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4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如图1所示的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研究生、导师、专家的配合到位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4]。论文选题需要研究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中选题,也可以从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中选题,还可以自行选择课题。提倡选题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

确定选题后,研究生应全面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预研究,探索课题的可行性。然后在有一定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在导师及开题答辩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开题环节。开题后进入正式研究阶段,应全面深入详细地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大量研究,撰写中期检查报告,在导师及中期考核专家小组指导完成中期考核环节。专家小组在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充分论证,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1]从发达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热爱农村,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类人才,这个任务应该由农业推广硕士的相应领域来完成;需要一批集产品生产、加工、运销联成一体,把农业建设成为一体化经营的综合产业的人才,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要培养一批懂得科学管理,又有市场管理理念的综合人才;更需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型产业,这就需要农业推广硕士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性人才;新农村建设更需要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把农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产业,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一批林业和农业机械化,农村和区域发展领域的应用人才。从以上几个方面足以看出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应用性人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二、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招生考试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执行的入学考试是通过GCT考试,然后参加各招生单位组织的专业课程考试和面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这样势必会有一些人会因为对数学、外语、语文和逻辑知识的淡忘而使其失去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

2.招生单位偏多,使得生源分散。目前我国有招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有73个[2],这里既有高等院校,又有科研院所;既有农林类高等学校,又有综合类院校。因此,在招生单位的布局上,2024职能部门要有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业推广硕士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区域性布局上可否考虑一区一所或两所,另外在各个学校的招生领域上也要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求多求全有时未必是件好事,这样保证农业推广硕士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不至于造成生源的过分分散;只有保证规模,才能有效益,才能最终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在有的招生单位每年的招生数量很少,有的领域只招几个人,很难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案例教学偏少。据笔者了解,各个培养单位在农业推广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想了一些办法,但目前来看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的任课老师还是按照全日制硕士的授课方式来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尽量的教授与农业推广2024的知识和内容,但是苦于目前一个老师的精力有限,涉及的研究课题有限,所有案例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保证农业推广硕士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改革招生入学考试的模式,使那些真正从事和热爱三农问题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有机会提高自己。农业推广领域的各个协作组配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调研,研究出一套适合农业推广硕士入学考试的科学合理的方案,使招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又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使这批人经过农业推广硕士阶段的学习,无论在理论上和能力上都能有提高,更好发挥各自岗位的作用,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建议能通过宽进严出的方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现在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单位多,在区域上的布局等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有一些自律性较差的招生单位不遵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一些规定,存在跨地区办班现象,更有一些单位不执行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偏差,造成对考生不公平的现象,使一些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既浪费了我们的教育资源,又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这部分考生混得了文凭,进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建议各个招生单位加强自律,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生源,录取合格考生,使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上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道路。

3.加大案例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农业推广硕士不同于科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别于全日制研究生,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直接切入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组织在农业推广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3]。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以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对象,结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实践探索,围绕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导师制队伍建设以及高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为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渔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4-03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其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调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较高的实践教学质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决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着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属性与定位。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与综合型人才,具有职业性的特点,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的重中之重。为保障渔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全面有效的专业实践是关键,高校必须建立起与其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渔业硕士培养实践基地,为渔业硕士完成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华中农业大学基于自2009年以来开始招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这几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模式。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前身为水产系,创建于1970年,是全国农业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水产系,1972开始正式招生。1993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撤系建院,开创了我国淡水渔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渔业专业人才,为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在立足于现代渔业发展对高哟稳瞬判枨蟮幕础上,确立了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熟悉我国渔业事业的现状,较好地掌握渔业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承担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渔业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此渔业专业人才培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育目标,即以渔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行业实践等措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新性地从事渔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基于“将论文写在池塘边”的理念,培养有科学理论知识的“渔民”,有实践经验的“科学家”,学会应用科研成果的“渔民”并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从而培养“下的了鱼塘、上的了实验室、进的了企业”的渔业专业人才。

二、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相对稳定、运行规范、有一定学生容纳能力且生活保障条件良好的实践基地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教学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2014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了《2024评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教指委发(2014)07号],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公布了详细的“评选办法”,高校可参照其中对示范基地“评选条件”的标准来遴选及建设基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与多家知名水产企业都有广泛深入的合作,包括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大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这里以海大集团为例,1998年企业成立之初,就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设立了“海大”奖学金;1998年,针对本科生的培养,企业在学院建立了“海大班”,其在本科上建立的培育模式获得了湖北省教改项目二等奖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学院与公司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公司投资约500万元,在水产学院协同建立了“海大研究院”,双方签署了海大研究院合作协议,并安排研究生到公司在广东的各基地开展实践研究;2012年,双方合作的研究生的培育模式获批了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了使实践地点更稳定,实践基地与学院实验室更近,双方协商,2012年公司投资在湖北省团风县团风镇白鹤林村建立了湖北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作为学院研究生可长期稳定开展实践研究的基地。目前该基地每年能接纳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人数15人以上,可为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研究课题,涉及鱼类人工繁殖及孵化,包括团头鲂、草鱼、鲫鱼、鲢鳙、鳜鱼、黄颡鱼等大宗及名优鱼类;鱼类苗种培育关键技术―开口饵料、饲料、培育环境、病害防控等;鱼类成鱼养殖关键技术―饲料、养殖环境、病害防控等;总体贯穿了渔业的整个环节。从每年的2月份到11月份,研究生都可在示范基地开展实习实践和研究,从而能保障了实践的时间。每年来自于学校、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对基地的投入经费不少于20万元,主要用于基地研究生实践工作室建设、研究生优质精品示范课程打造、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生生活住宿基本保障以及硕导培训等方面。该实践基地已获批“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鄂教研[2011]1号】、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首届“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农业教指委[2015]8号】”。

三、建立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实践环节,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制定了《全日制农业(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了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环节、培养要求、实践时间、论文要求与学位授予条件等环节。其中实践理论学习6个月,基地实践6―14个月,其余时间从事工作总结、撰写论文等,要求提交专业(渔业)硕士实践记录本,完成专业实践报告,并修满实践教学6个学分。通过培养方案的完成,使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具可行性,从制度上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与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专业实践,确保渔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对实践教育各环节也需要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在选题方面,实行“渔业发展问题+科学研究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由5名专家和1名企业高管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其次,建立“两本”制度,要求每名学生实践全过程填写“华中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实践记录本”和“实验记录本”。每半年组织教学督导员检查一次“两本”,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和延期答辩的处理。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岗位实践为主,针对水产养殖产业各个环节的内容,包括鱼类人工繁殖及孵化,苗种培育的开头饵料、饲料、水环境、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成鱼养殖的饲料、水环境、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在此过程中还包括涉及苗种和成鱼的销售等。此外,基地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操作技能竞赛、就业岗位培训、各种专业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利用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势,为学生提供企业管理、运营方面的讲座和培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第四,实践总结检查答辩制度,由5名专家组成的实践教学答辩委员会,对每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总结报告的检查和答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与申请答辩的环节阶段,不合格的学生将被要求重新实践直到达到目标要求。

四、加强双导师制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对于保障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双导师”制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大部分高校也都聘任了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学校一方面遴选既具备扎实的渔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和指导,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渔业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管理部门高水平的专家开设学术前沿课程或讲座,使学生职业领域的知识纵向加深。同时,学校根据《华中农业大学校外合作导师聘任办法》,在渔业硕士培养实践基地所属的企业选聘了近二十位校外合作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专业实践方案,具体负责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确保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导师主要是从课题设计的科学意义、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把握;企业导师主要是从课题设计的实践意义、具体实施可操作性、结果的可利用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在渔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五、建立高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题的有效实施,针对基地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实践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考核原则由传统的单纯考评“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兼顾,既要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考核主体也由学院变为学院与实践基地共同担任。综合学院、实践基地、校内导师及基地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最终确定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制定实施了《华中农业大学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责任以及研究生实践培养的管理办法。将企业作为实践教育基地的前线,从事基地实践(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发现产业发展问题与技术难题);将与基地共建的海大研究院作为实践应用研究的校内科研资源,从事实验室科研(学生利用研究院科研条件,解决从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解决技术问题),两者结合形成“生产实践―发现问题―科技研发―生产应用―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此外,针对实践课题,建立了常态化的经费投入体系,包括来自公司、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投入。

华中农业大学以渔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探索并建立起具有华中农业大学特色的、符合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在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坚持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原则,注重政府的协调引导,兼顾企业和地方的综合利益,从而实现了实践基地有效、长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闭建红,肖瑜,靳振江,魏建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付开强,田文儒,曹荣峰.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模式探讨――对畜牧生产与管理方向兽医硕士的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7).

[3]梁德东,于爱国,雷连成,李棕松.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32).

[4]李珏.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

[5]姜松,刘晗,黄庆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其应对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

[6]曾阳.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c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1).

收稿日期:2016-11-04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