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9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公共卫生整改方案范文第1篇
一、新医改提倡政府主导的原因
从医疗卫生服务的属性来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新医改方案指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包含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内容,以促进群体和公众健康为主要目的。从经济学观点看来,公共卫生在产品特性上具有公共品的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效应,其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难以负担的。也就是说,在公共卫生领域市场是失灵的,而且其保障效果直接涉及广大公众利益,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政府责任不可推卸。强调政府责任是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国家也并没有把公共卫生责任抛给市场。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方面,许多国家都采取政府垂直管理体系,较典型的是美国的CDC(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系统,通过构建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网络来进行控制管理。由此可见,政府主导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是毋庸置疑的。
2、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疗机构。该体系提供的医疗服务产品虽然不具有普遍公共品性质,但也与其他一般消费品不同,具有特殊性。其一是价格弹性低,市场难以调节需求,患者不可能因为医疗服务的价格波动而产生明显的需求波动。在市场主导情况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可能用高价敲诈医疗服务消费方。其二是信息不对称,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时,需要什么服务和需要多少服务,患者无力决策,而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说了算,即便是医生提供方案供患者选择,往往患者也是依赖医生作出决策。医疗服务存在着天然的供方垄断,即提供方掌握了比消费方更多的信息,所以前者可以欺骗后者,例如滥用药、滥做检查等。由于以上两点特殊性,单纯依靠市场提供医疗服务时,可能出现低效率。要改善医疗公平,在医疗服务体系还需要政府主导。
3、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不属于公共品,而且其中的商业健康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但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下,若单纯依靠市场提供医疗保障,个人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便会转化为享受医疗保障的不平等,中低下收入阶层则会被排除在起码的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其结果不仅是贫困阶层的健康恶化,而且必然对全民的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要保证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覆盖性,仍需政府主导力量的发挥。
4、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毫无疑问,药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但同时又具有一般消费品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药是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必需品,必须保证人民有药可用、用得起药。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其一般商品的属性所要求的,是正确的。但考虑到其特殊性,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力量,弱化政府作用,药品供应就很难达到以上要求,将严重影响国民的用药质量和健康水平。因此,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必须重塑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商品的特殊性,单纯依靠市场主体势必导致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畸型,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影响,这就决定了在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克服市场缺陷,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新医改方案中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
基于以上分析,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为了解决目前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必须突出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在《意见》中,政府作用的回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总体导向
新医改方案在指导思想中提出“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这两处对政府主导作用的肯定明确体现了本轮改革要将上轮下放市场中的权力部分收回政府的大方向。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医疗改革这一重点民生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将政府主导作为一个理性务实的指导原则,让民众重新拾起了对本轮医改的信心,而公众的信心也是改革成功的催化剂之一。
2、制度构建
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目标,在2024四大体系基本制度的构建上,方案处处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方案中列出的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六项主要内容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与实施。在公共卫生层面,政府责无旁贷,必须要承担起主要责任。第二,在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上,方案提出要“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这种以非营利和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模式也集中体现了政府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但也并没有忽略市场的作用,而是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医原则。第三,在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上,提出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三大原则是依靠市场作用无法保证的,这也体现了政府在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第四,在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上,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在药品保障体系制度建设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3、政府投入
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并提出了“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目标。这些提法首先明确了卫生投入机制仍将会走多元化方向,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还保证其他市场主体的共同投入。其次明确了政府在投入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增加政府投入是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机制、经济政策能够体现公益性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4、政府监管
新医改征求方案中多处提到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其中,在“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中提出了要“逐步建立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生产流通等内容的监管作用。其他具体监管职能在方案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要实现政府有力监管,政府部门职能调整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历时三年的新医改讨论中,卫生领域机构改革一直伴随其中。在2008年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大背景下,卫生部于9月1日对外公布了其“三定”方案,其中医疗服务监督司和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醒目地成为亮眼内容。这两个新司的设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医药卫生体系监管作用的加强趋势,与新医改方案的方向不谋而合。
三、2024新医疗改革中政府角色的思考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本轮医改的重要方向――政府主导,也在许多细节部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趋势,但方案中多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意见。以下是笔者对如何强化政府责任、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效率等问题进行的一些思考。
1、2024新医改办的定位思考
新医改涉及的部门过多,其间的复杂博弈和难以兼顾,严重影响了方案的后续执行。2010年,中央编办终于批复了国务院医改办公室的机构设置,但挂在国家发改委下,并由发改委副主任兼任主任的格局,似乎并未改变医改办的临时特征。
图1是新医疗改革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示意图,我们看到,医改办距离最终方案执行者――卫生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是很远的,医改办的临时特征,以及缺乏人力、财力等实际要素的支配权,使之无论对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市场中的各类参与者,都缺乏控制力度。
相对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较为严格的市场来说,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机构,在我国国内市场是被弱化甚至缺失的。2009年12月,国家标准《公共服务评价》已经通过审查,其中包括对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人员和服务设施的评价原则、评价要素及评价方法与程序等内容,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果新医改办能承担起这一市场责任,并改革目前形同虚设的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年审制度,不仅能改变自身的临时机构特征,而且对各类医疗卫生市场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力也将极大地增强,有助于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有利于实现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2、依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表1是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年鉴整理的2004、2005、2008和2009年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入院人数比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以及执业(助理)医师数的需求供给效率指标。
数据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上述需求供给效率呈增长态势,但并不均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均诊疗人次数是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的两倍以上,但人均入院人数则不足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两成。2004年,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均入院人数还略低于县及县以上医院(以下简称医院),至2009年,在人均诊疗人次数和人均入院人数两项指标上,农村乡镇卫生院都超过了医院两成以上。妇幼保健院在人均入院人数上与医院持平,但入院人数床位比指标是最高的。
我国政府的卫生投入一直是以向供方投入为主,在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时,如果能够根据需求来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将有利于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2010年公布的新医改执行方案中,提出了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这正是针对需求提高供给效率的举措。新的机制,能够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乡镇卫生院在定点医院和医师培训下,提高初级诊疗能力,提升供给效率,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市场经验,在医院医护团队的指导下,为社区或乡镇病人提供医院标准的病床服务,更加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3、2024政府支出效率的思考
图2是不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弹性下的公共卫生支出效率分析示意图,市场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在A处达到均衡,均衡价格为P1,需求量为Q1。若政府给公共医疗卫生提供补助,均衡点将调整至C,均衡价格和需求量分别变为P2和Q2。可以看到,在政府给予相同补助P2―P1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量Q1Q2BA和需求弹性成反比,当然,政府干预市场亦存在效率代价ABC。
根据王梅(1997)、龚向光(1998)、梁维萍(2005)、杨静(2008)等的研究结论,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需求平均弹性绝对值明显小于1(0.1―0.4),且农村低于城市。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医疗产品和服务目前还属于必需品的范畴,政府的投入能产生较大的公共福利;二是在投入的方向上,向弹性较低的农村和基本医疗倾斜可以提升公共支出效率。
在实际执行中,我们需要注意因医改制度而导致的需求弹性增加。如按照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真正可供乡镇卫生院诊疗使用的常用药品只有200余种,较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减少了200余种,和新农合规定的药品报销品种600种也存在很大差距,基本药物制度的不连续和不匹配增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的增加,使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被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下降所抵消,造成了资源浪费。
公共卫生整改方案范文第2篇
公共卫生监督股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按照局里工作安排部署,明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有效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等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
(一)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现场审核验收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章、标准、规范2024规定,对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现场审查验收,并现场填写《东营市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现场审核表》,对于达到量化标准的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报局领导审批;对于未达到量化标准的,说明情况和理由,并下达监督意见书,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共验收公共场所单位350余户次,下达监督意见书200余份。
(二)公共场所日常监督与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把日常卫生监督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相结合,实现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并继续推进商场等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东营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各类公共场所进行评分,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发放等级公示牌,要求被监督单位悬挂于经营场所醒目处,接受公众监督。共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单位1000余户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800余份。
(三)“双随机”监督抽检任务。根据市卫计委《2024落实国家监督抽检计划的通知》(东卫监督字[2017]10号)要求,按照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监督平台下达的监督抽检任务清单,结合我区实际,完成了公共场所双随机监督抽检工作。一是重点监督检查了游泳、住宿、沐浴、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二是严格按照抽检任务中的检测项目及要求,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山东安健源检测评价技术有限公司抽检各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顾客用品用具、水质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共监督抽检游泳场所5家(任务清单7家,处于关门停业状态2家),其他公共场所55家(任务清单71家,处于关门停业状态16家),合格率100%。对于卫生不达标的单位,我局已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督促其限期整改。下一步我局将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到位。
(四)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工作。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对日常监督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二是对于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如发现有违法行为立即立案查处。目前,共立案查处公共场所单位违法案件9起,结案9起,罚款总额32500元。
(五)“四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审要求,开展四小公共场所专项整治。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开展辖区内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工作。
1.集中式供水单位。一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等法规规范为依据,重点检查卫生许可证持有情况、水源卫生防护状况、水质消毒设施配置及运转情况、涉水产品索证情况、供管水人员健康体检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质消毒、自检开展及上报情况。二是配合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检测抽检出厂水水质。共监督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2家。
2.二次供水单位。一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二次供水卫生规范》等法规规范为依据,重点检查设施卫生防护及定期清洗消毒情况、供管水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质定期检测情况。二是配合区疾控中心抽检二次供水水质。共监督检查二次供水单位10家,其中宾馆、饭店6家,事业单位3家,居民小区1家。
3.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重点检查了生产、经营的涉水产品是否取得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产品标签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等。共监督检查市局发证的涉水产品生产企业4家,经营单位4家。
四、重大活动保障
圆满完成2017年XXXXX国际马拉松赛,XXXXX第八次代表大会、XXXXX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一是与各接待单位签订《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责任书》、《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承诺书》。二是活动举办前对各接待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卫生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卫生监督员入住各接待单位,进行不间断巡查。
五、投诉举报处理工作
六、其他临时性、事务性工作
根据《2024印发《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监督巡查实施方案》的通知》(XX监督字〔2017〕XX号)、《2024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XXX发〔2017〕XX号)、市卫计委《2024印发《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XX字〔2017〕XX号)等文件要求,完成工作并及时上报数据。????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股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股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和执法力度还不够。部分公共场所经营业主配合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公共场所行业整体层次不高,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反复性强,监督管理难度较大;三是监管业户多,执法人员、车辆相对不足,部分公共场所经营单位仍存在证照不全、不亮证经营、卫生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公共卫生整改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新医改情境下,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与政府“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基本制度设计的体制冲突,再次引起对其政策去向的思考。“医防分设”模式运行后,农村三级服务网络结构和相关领域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并使卫生体制形成一些明显的特征。其与新医改精神的对接,可有不同的政策方案组合。以现存体制特征和政策优势为起点,从理论层面理解“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的理由,并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可能更有助于定性推导“医防分设”模式政策终止、调整或延续的政策去向。
乡镇卫生机构“医防分设”模式,主要是针对当时“医防一体”模式积重难返的现状,提出的一种改制模式。这种模式以由政府办乡镇的公共卫生机构承担预防保健和管理职能,和以民营化的乡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为特征。医改大讨论已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申政府应“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表现出的体制冲突,又重新摆在决策者的面前。本文以曾被评论为找到“政府”和“市场”最佳接合点,是实现卫生服务“帕累托最优”可能途径的江苏省如皋市“医防分设”实验模式为案例,对其“医防分设”模式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回顾,分析运行后卫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变,以及运行多年后形成的体制特征,并讨论在新一轮医改情境下,“医防分设”模式可能的去向。
1江苏如皋“医防分设”实验模式简述
如皋市为江苏省南通地区的县级市,现辖19个镇、2个经济开发区、333个行政村,面积1 47 7km2扩,总人口140. 92万人。2001年,由于当时面临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危机,南通市和所辖各市(县)政府酝酿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改制之初,如皋市坚持“卫生防疫不能卖”,“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不能卖”,优先考虑公共卫生的理念,采取政府办乡镇卫生所后,再将卫生院民营化的“医防分设”的方案,制定了《如皋市乡镇防保体制改革的方案》、《乡镇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乡镇卫生所《首批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办法》等配套办法。各乡镇卫生所2001年7月起正式对外办公,卫生院改制从2001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改制后,形成地理位置呈三角形的市立医院和两所公立中心卫生院,与47所民营乡镇医院共存的医疗服务格局。乡镇卫生机构则表现为公立卫生所和民营乡镇医院的“医防分 设”模式。
改革后,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人力度, 医院民营化后卫生资源也迅速增加。政府工作重心 向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医疗市场监管、医防整合和新农合制度建设转移,同时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思路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医防分设”特征的宏观卫生管制体系。
如皋的实验模式,从以优先考虑公共卫生为起点,到以整合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思路,总体上体现了在市场改革背景下较为稳妥和清晰的改革思路,做法和经验曾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陈家应等学者,也对包括样本县如皋在内的、以设立独立卫生所为特征的南通市卫生服务体系做过研究。
2医防分设后的卫生体制特征
“医防分设”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枢一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使原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运行数年后相关领域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演变。这些演变也使“医防分设”模式较“医防合一”模式,在卫生系统体制特征方面具有了一些明显的差异。
2.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结构变化中枢的变化使原先的三级网演变成两张网:即以“市级医院一民营乡镇医院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医疗服务网”和以“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一乡镇卫生所一村级卫生机构”为层级的“预防保健网”。在预防保健网络,形成一个从市卫生局经公共卫生机构,由乡镇卫生所(卫生监督分所)向外部延伸的监管体系,县乡村三级的垂直关系明晰。而在医疗服务网内,各市场主体相互独立,关系模糊。卫生所与民营医院表现为监管和整合关系。
2. 2相关领域功能的演化改制后,政府将对原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投人,全部投人分设后的卫生所,保障了卫生所运行的事业费。如皋市2000年投人于全市乡镇卫生院的事业费为420万元,而2009年投人卫生所531. 51万元。卫生所不仅承担预防、保健职能,而且承担政府赋予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设的卫生所使三级网中的枢纽功能得到恢复,关联重建,新的网络结构关系激活。
改制后的乡镇医院均注册为民营非营利医院,定位仍是基本医疗服务,均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民营化的医院利益诉求空间增加,纷纷增加投人。改制前,2000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97台,2009年民营乡镇医院达11 505台,增长22倍。民营医院在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发展更高层次的服务,服务能力超过原乡镇卫生院的定位。
在乡镇卫生院已民营化的状况下,如皋市以整合的思路,突破体制,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 系。依托镇卫生所和辖区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一2006年,整合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22家。独立设置的卫生所以更多的精力,致力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恢复与建设,以“六位一体”为理念建设高于村卫生室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网底得到全面升级。
政府通过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和卫生系统监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市场等领域的监管。2009年经由乡镇协办的卫生行政执法立案数达490起。卫生所在医疗市场监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3“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卫生体制特征网络结构关系和功能的演化,使“医防分设”模式运行数年后的卫生系统体制特征,与“医防合一”时相比有明显差异:政府办卫生所使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易于体现;医院民营化的体制使医疗服务的提供更具效率;政府更有精力致力于网底建设,在卫生服务提供上通过整合和购买服务得以实现;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上则需要强有力的管制。这些特征显示,在“医防分设”模式下,政府主导公共卫生更有利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的实现,而通过整合、购买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可能更是一种有效途径,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有一种走有管理的市场化道路的倾向。
3“医防分设”模式的去向讨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办医原则”,“政府要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乡镇卫生院”制度设计要求,与现实存在的“医防分设”模式发生体制冲突。在新医改的政策情境下,如何对接有不同的方案组合。现从现行体制出发,在理念上定性推导,对可能会有的不同的政策选择进行探讨。
3.1政策方案的不同组合单纯从是否对接总体制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政策方案。
3.1.1政策终止回购民营医院,撤并乡镇卫生所,重建乡镇卫生院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复旧。这种方案需要政府足够的财力和决心,同时要付出数年改革的学习成本和积沉成本,已有的政策优势可能会丧失,原有的政策问题可能会重现。体制复旧的代价巨大,但它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体制冲突问题。
3.1.2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控股或租赁民营医院,实现对民营医院的介人干预。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设想,实际运作几乎不可能。
3.1.3政策调整保持现行模式,政府增办基本医疗服务,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似建一个小的公立体系。政府付出的财力相对较少,但能实现体制上的对接,同时保持原有政策优势。
3.1.4政策延续放弃体制上的对接,实践有管理的市场的市场化道路。这条道路,管制将成为关键,而购买服务成为整合的基本形式。
3. 2不同政策去向的选择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路径依赖;同时,政策去向必须以政策效果为前提。所以,讨论政策去向必须在判断现行政策优劣的基础上,以现体制为起点,推导新医改情境下的可能的改革延伸思路。
政府办好乡镇卫生院的理由,首先应该是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医防分设”从实施的必要性探讨,到初步效果的评析,正是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责任上,有其独到的政策优势。从保持这种政策优势角度,“医防分设”模式具有政策延续的理由。
对“医防分设”模式质疑,可能便是民营化医院基本医疗的提供。公立医院的两个历史责任之一,就是保证群众医疗服务的经济可及。政府必须办卫生院以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制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又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类,理论上而言,公立医院和民营非营利医院可以归人一类。非营利医院和公立医院只是投资主体不同,而它们在运作模式上是类似的,都有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同时对营利性医院医疗费用起到制衡作用。所以,如果通过一定手段达到使非营利医院保证提供低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那么即使没有公立的乡镇卫生院,这种模式显然也能存在,而使政策延续。
现实的问题可能是医防分设模式已经实施数年,已经形成了民营化的格局。当地从政策磨合到形成秩序,已经付出了相当的学习成本,形成了不同于“医防合一”的卫生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办好卫生院,显然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现实背景是有区别的,而且所面临的政策问题也已不一样,新的政策问题可能是医疗服务的管制问题。
公共卫生整改方案范文第4篇
2017年我站工作在区卫计委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开展基本医疗护理工作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调整了人员配置,优化组合,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现将我站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995份,其中高血压管理档案210份;糖尿病管理档案100份;儿童保健管理档案565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档案18份;老年人管理档案199份。
(二)健康教育我站紧紧围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以及预防、保健、慢性病人管理为重点。服务站门前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及不同季节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并将健康知识讲堂深入到社区,截止目前累计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9次。发放各种健康知识宣传单2千余份。
(三)儿童健康管理
加强了对辖区内0—6岁儿童管理工作,对565名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按照2017版服务规范要求共对565名儿童进行免费体检工作工作,并及时将随访情况进行电子档案信息及纸质档案的录入工作。
(四)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199人,截至目前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99人次。
(五)慢性病管理
对辖区内35岁以的人群的高血压和二型糖尿病筛查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共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7人,并先后进行了随访管理,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并进行面对面随访工作,共随访417次。高血压患者免费体检210人次,糖尿病患者免费体检100人次。
(六)重性精神病管理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将重型精神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档案,并对已发现的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工作,共随访12人。
(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我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条例》,,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制度。并积极配合区疾控加强死因调查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八)卫生监督协管
建立各项基本资料,认真按要求开展巡查工作和信息上报工作。
(九)死因肿瘤病例
认真2024死因和肿瘤的病例并及时上报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站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考核、督导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职责分工不明细,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是措施不够扎实。虽然都积极地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督导发现工作流于形式,在档案建立、儿保管理、妇保管理、慢性病随访等方面工作滞后。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柜宣传资料混乱、不全,质量较差。
四是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工作尚需规范。慢性病人管理有的随访不及时;有的在随访的同时未做随机血糖检测;有的未对辖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及实施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
三、2024年工作计划
全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重点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我站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2024
上一篇: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案
下一篇:公共关系调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