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体育教学方案(整合5篇)

梦里花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4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6分钟。

体育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农村教学;教育理念;基础设施;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一、体育教育对于农村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各类球类运动,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50m跑、400m跑、跳高、跳远等田径运动,学生在这些运动中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还提升了运动技能、增强了身体素质。同时,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增强自身的意志力、抗打击能力,养成勇敢、坚强、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1]。二是能够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由于农村家庭环境较为复杂,不同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大,加上近年来很多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使得一些学生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养成了孤独、自卑、自闭等不良性格品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通过体育教学,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具体活动中,增加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沟通交往的机会与时间,更好地促进他们敞开心扉和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很多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在编排课程时过于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内容,留给体育的课时较少,甚至出现了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问题,一些体育教师也对教学不够重视,常常是上课10分钟、自由活动半小时,这都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次是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和教学方式单一。中国东西部、城乡差异巨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校情况差别很大,很多学校在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等方面有很多问题,表现为没有塑胶跑道、没有足球场地、运动器械不全等;同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充分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展开教学[2]。最后是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不是专业出身,需要进行培训。

三、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重新树立良好的体育教育观念

解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从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上进行改变,不论是学校相关人员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改变对体育教育的传统认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新树立良好的体育教育观念,将体育教育摆在同文化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切实地改变体育教育观念[1]。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和创新教学方式

体育教师应该互相联合起来,积极地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人员沟通,要求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铺设塑胶跑道、设置标准足球场和篮球场地、添置足球、篮球等基础的运动器具。同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将民间游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比如“贴烧饼”、“扔沙包”、“滚铁环”等,将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民间游戏引入到教学中,结合田径运动等对其稍作改变,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在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灵活机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2]。

(三)加强教学培训和自主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小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教学培训,除了对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培训外,还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膳食与饮食健康、运动防护与危险自救等培训内容,从而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该通过阅读、查阅互联网资料等方式持续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3]。

体育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探索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一、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率,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善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

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等。使每位教师认识到职教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改革怎么改?一体化教学是方向。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应采取理论教师到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要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

3.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大纲的校本教材。

一体化课程建设,就是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我们为一体化教学准备的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去实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工种按等级分别制订课程设计方案。其中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周期、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材选用、师资配置、教学场地配置、训练课题、教学提示、教学资料积累等内容。这样的课程方案的实施,才能有效地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控制教学质量目标,达到一体化教学的预期效果。一体化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推行十分重要,在没有现成范本的情况下,开发一体化教材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过去,职教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以借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

4.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2024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5.重视一体化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教育应以人为本,良好的德育教育更要贯穿于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德育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四、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实现教学设备、教材不断更新。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设备及教材中。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教师要自我加压,关注科技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媒体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边听、边看、边想、边做的一体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感觉,对教育产生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对学习萌发出浓厚的兴趣,激发出更强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应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途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以充足的实习材料、时间和岗位。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而且使我们的教学能与企业紧密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同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在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总之,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学科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应用于专业课和技能课的教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一些对学生技能形成相关性不大的专业理论要大胆舍弃,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尽力体现直观性原则、够用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的前提下,切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教师岗位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体育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建设周期内,体育教育专业力争拥有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同行业院校进行专题学习交流,或中短期的顶岗工作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二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完善队伍结构。三是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教练员、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实体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体育教育学院现有的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基地、市级学术组织、省级教学团队等实体为主要平台(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基地、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培训基地为省级基地,辽宁省田径裁判员培训基地为省级培训基地;沈阳市体育教师培训基地为市级培训基地,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市级专业学会;体育教育学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以校级实体性学术组织、院级教学团队(体育教育研究中心、心理研究中心、体操教学团队)为辅助平台,组建若干学术研究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传帮助引”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特长和优势,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训练经验,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确立科学研究方向,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师范专业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密切关注和科学预测社会、行业的变化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始终将学生必须做到“把握一个规律(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两个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全面适应”(适应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研、管理与社会体育指导多项内容)为基本准则,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培养中小学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顶层设计。以全方位信息反馈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及家长组成的立体型的信息反馈平台,依据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以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学生毕业后的跟踪培训,延长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培训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持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学院是沈阳市教育局指定的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要对沈阳市近2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已完成7期),通过培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网站。网站包括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对在校学生和本专业的毕业学生免费开放,同时能够互动。通过这种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延长了培养过程,拓展了培养的空间,为广大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坚实平台。以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依托,整合省内同类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联合培养。2011年9个体育教育专业院系组成的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学校体育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先后在沈阳体育学院成立。体育教育学院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正在积极倡导和筹划学会成员单位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事宜,得到了成员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行动支持。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院系之间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过互派优秀教师到校讲课、互派学生代表到校学习、组织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组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报告会等多种途径实现。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师范专业技能为基础、以体育专业技能为根本”,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竞技化、理论化给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课程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以课程内容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符合当前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前提下,适时地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社会适应性高、发展前景广阔、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大的新兴课程,删除社会适应性低、发展空间狭小、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低的陈旧课程,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课程的更新与改造。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强化师范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为目标,加强对传统课程(尤其是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构建符合师范专业特征、体育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策略。以课程内容更新和改造为突破口,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以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传统课程(尤其是传统术科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删除部分竞技化、理论化过强、社会适应性较低的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强、社会适应性强、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特色教材建设打好基础。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尝试开发研究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导向,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从就业岗位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若干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实施有计划的建设工作,督促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一般性社会实践与专业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课内实习、教育见习、教法观摩、教学体验,掌握体育专业必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掌握师范类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裁判等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掌握专业必备的技巧与方法。加强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教育实习。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末端环节,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实习的关键在于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指导过程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双优评选活动(优秀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和提高实习过程指导的质量。2012年,联合共建基地建平县实验中学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强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岗前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2012年4月,我院与深圳菲普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并于当年9月共同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加强学术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学术论坛、听学术报告、参加论文报告会等都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并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目前已经完成了8期沈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1期的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与沈阳市教育局达成协议,体育教育专业辅修教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分批次在沈阳市所属区县进行顶岗实习。

5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师、课件+教师”等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符合体育类课程本质规律,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具体措施如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符合条件的学科类课程教学中尝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在强化运动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本位目标的指引下,在术科课程的教学中探索“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最佳实现形式,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保障。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知识技能运用的针对性。

6教学管理改革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的教学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学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学管理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学管理干部到综合性院校参观学习、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落实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查制度、教学工作的办公会例会制度、教职工教学例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专家治学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竞赛制度、科研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门组成的行政监控体系,以及由教师、学生、社会组成的社会性监控体系。两套监控体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

7小结

体育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94-03

学分制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一种管理体制,是以选课作为核心,教师的指导作为辅助,最后通过成绩点和学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的教育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以及导师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是在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在我国北京大学率先推行的“选课制”,1978年开始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普遍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已全面推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制定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各国高校十分重视学分体系的构建,欧洲学分体系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是高等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一个最宜于量化的手段,而且承载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政治性使命。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突出学分体系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我校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专业于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措施,在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

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分为载体,通过学分计量、学分分配、学分修读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描述、转换、累积的一种方式,以完成的学分量反映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学分体系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构建要素组成的整体,研究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对制定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标准是学分体系的基础要素

学分标准是指学分计算的标准,是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学分标准通常包括单个学分标准、总学分标准和限修学分标准。单个学分标准一般与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相联系,是指1学分承载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是计算学生学习数量的基本单位,量化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通常以单个学分在1个学期内每周1课时的课堂学习量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总学分标准与单个学分标准相互联系,是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总量,表明了学生完成学业所需修读的学分,学生完成总学分标准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单个学分的课时标准与总学分标准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一般来说,单个学分标准所包含的课时增多,总学分标准则会减少,反之亦然。限修学分标准规定了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里修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量和最高学分数量,是对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修读学分的要求。最低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故意过少选课的现象,最高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过多选课的现象。在不同的学校里,学分标准可以不同,应以科学、定量和经验的综合考量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二)学分结构是学分体系的刚性要素

学分结构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分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应修读各类学分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并由此组成学分结构表,是学校对学生修读学分的刚性要求。学分结构可分为静态学分结构和动态学分结构,静态学分结构要求是大学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对人才培养目标从具有法定效力的规章上进行的规范,也就是说,它是大学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本描绘,动态学分结构是指学生实际所修课程学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学分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也是教学改革中进行调整和监控的重点,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的动力要素

学分分配是将若干学分分配给认证/项目或教育成分(例如模块、课程成分、论文、实习和实验室工作)的过程。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素,学生可以按照分配到每个学期的学分进行学习,也可以提前选修学分,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分分配中要注意各类学分安排的数量和先后顺序。在高职教育中,首先应该注意实践性学分的数量和安排的学期,在学分分配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技能的培养;其次是学分分配要将学习成果分解,安排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获得学习成果的学分,这样有利于进行跨校、跨教育层次的学分互认;最后是学分分配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均匀分配各学期的学分,保证学生学习的均衡性。

(四)学分评价是学分体系的保障要素

学分评价是指对学生修读的学分进行检验,对在校外或其他教育层次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是承认学生学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组织考核进行检验,一般以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非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评定的方式进行。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学分评价中,应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改变传统单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做到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结合,校内学分与校外学分结合,使评价手段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职业教育为根本,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

(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者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应设置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分,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学分体系,明确技能培养的学分要求。

(二)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实施双证书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又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时,除了取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经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后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为了提高待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两者都是以职业活动需要为基本的依据。但他们又不能相互等同、相互取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构建中,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分的设置,也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学分的设置,两者不可偏废,做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校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合作,高职院校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所培育人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等目标,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自身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同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设置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做到工学学分结合,校企学分互认,构建符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体系。

(四)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训是高职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内进行的各类实验、实训、设计、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包括了在校外进行的职业考试、见习、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学分,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学分,单独设置实训学分,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好学分分配和学分安排,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学分体系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确定学分标准,完善学分结构,注意学分分配,规范学分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按照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规划学习进程,自主完成学业。

(二)学分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课程为核心的学分体系。在学分体系中,通过学分分类、学分分流等途径,构建不同类型的学分,一般分为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和任意选修课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相应的学分归到这三类学分中,注意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保证实践课学分,构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学分体系。

(三)学分分配符合选课制的要求

为了方便学生选课,在学分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修读学分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要按照学生选课的要求,合理分配各类学分的开课学期,特别是要分散必修课学分的开课学期,不要形成在低年级时挤满必修课学分,在高年级时基本都是选修课学分的现象。每个学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课学分,使得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学分更具目的性和操作性,完成自主规划的学习进程。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途径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关键环节,应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分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是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首先是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设置符合职业培训的学分;最后是营造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实习实训内容,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能顺利实施。

(二)按照培养目标构建学分体系

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以学分标准为基础,以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任意选修课学分为类型构建的。必修课学分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限定选修课学分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任意选修课学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置。在培养方案中,一是要规定各类学分的修读数量,指导学生选课;二是要设置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限定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修读;三是要设置一定量的任意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以培养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安排适合学生选课的学分修读进程

在学分制的教学安排中,除了考虑学分安排的连续性和先后顺序外,还要考虑学生灵活选课的需要,特别是在选修课的安排上,要改变学年制的排课方式,做到课程开设学期周期化,以一定的周期循环开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课。例如修读人数较多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每个学期都开课,而专业课则可每学年开课一次,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期中选到自己应选的课程。

(四)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分标准通常是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为主要依据设立的,除了一些学校组织的到校外进行的见习、实训和实习外,对于其他在校外和其他各层次教育中获的学习成果不能进行学分认定和记载,限制了学生扩大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难以全面提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的各种技能教学,而这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可能会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环境并获得学习成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学分体系中要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对学生在校外和各层次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参考相应的学习水平进行认定和记载学分,以增强办学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39.

[2]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3]王文礼.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6):51-53.

[4]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5-7.

[5]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18-20.

[6]乔昕.论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9-33.

[7]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4-8.

体育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时间安排:2024年3月

二、发扬优良学风,严肃学习纪律。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着信仰、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开展学习教育,同推进我社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防止学用“两张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造“盆景”、走过场,防止消极对待、敷衍应付,防止不切实际下指标提要求、增加基层负担。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落实办法精神,力戒铺张浪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习教育,确保学习教育安全有序。对学习教育中出现问题偏差的及时提醒、批评,对造成不良后果的严肃处理追责。

时间安排:贯穿全过程

三、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要求,坚持运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以我们党2024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2024精神为遵循,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发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时间安排:贯穿全过程

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

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重大部署、工作要求,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

时间安排:2024年3月

五、深入研读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逐篇学习、深刻领会。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4党史学习教育的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同时学习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2024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

时间安排:2024年4月

六、深入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深刻领会百年来我们党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初心宗旨、重大理论成果、伟大精神、宝贵经验。

时间安排:2024年5月

七、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坚持学党史和悟思想相统一,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时间安排:2024年6月

八、用好《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筒史》等重要参考材料。同时,用好根据党员干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编写的学习辅导材料。

时间安排:2024年7月

九、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树牢正确党史观,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系统把握,更好地知党史、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继承传统、立足当前、开创未来。

时间安排:2024年8月

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成果、宝贵经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时间安排:贯穿全过程

党史学习教育贯穿2024年全年,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穿始终,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具体如下:

(一)从动员大会到“七一”庆祝大会

全面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基本时间线索,对学习作出全面系统安排。

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专题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篇目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从“七一”庆祝大会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学习贯彻,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宣传阐释、基层宣讲,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

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7月初,以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发出通知为准,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贯通起来。通过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理解,深化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学习掌握。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要见人见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向全国“两优一先”获得者学习,向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革命英雄、杰出建设楷模和杰出时代先锋学习,以典型为引领,向典型看齐,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到总结大会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用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做好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总结为新的起点,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

(四)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

“七一”前后,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名党员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充分交流思想,开

展党性分析。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一起学习讨论、一起交流心得、一起接受思想教育。领导班子要坚持兰考标准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充分运用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提升党性、推动工作的效果。要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并上报上级党组织。

时间安排:按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部署推进

(五)开展效果评估。学习教育基本结束时,我社要灵活运用会议测评、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从党史素养提升、党性提高、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客观评估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时间安排: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区委部署推进

(六)召开总结大会。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工作安排,我社适时召开总结大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并向区委报送总结报告。

时间安排: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部署推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