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推荐5篇)

风中追风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43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6分钟。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Abstract: "two change fus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tas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talent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实施“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两化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三、“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取胜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当前企业工商类管理人员中,许多人不能将自身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较小,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0 引言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发展前景及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工商管理类人才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自身知识及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鉴于企业当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匮乏,企业应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1 学生为本的原则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证,而对其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必须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培养。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以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制度,注重让学员在实践中习得技能,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应用能力。

1.2 灵活性原则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并结合培养对象的特点,灵活采用培养方式,使培养对象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3 系统性原则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落实整体优化思想来实现。第一,应努力实现培养体系中的每种培养方式间的配合和分工,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第二,应以整个培养规划方案为出发点,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处理。

2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2.1 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现阶段,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实际上,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这样的定位,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因为有理论型与技术型之分,结果无益于实际工作的进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原本的人才定位已不符合当前的市场需要。

2.2 培养机制存在不足

企业制定的培养机制本身存在较多不足。第一,培养方式的结构单一,缺乏核心力;第二,理论与实践不衔接,系统设计和操作占的比例较少;第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特别是对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传授,结果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仅具备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应用能力。

2.3 不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几乎为零。然而,企业要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足的生存与发展,要依靠工商管理类人才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并结合企业本身的情况、外部因素等进行自主研发。

3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术型及氛围研究型两类,这就需要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各种类型的人才进行培养。对于理论型管理人才,应使其既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能根据企业特点进行理论的自主创新,并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生产实践,使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对于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其有过强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使理论与应用实现完美结合,才能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有先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开展一系列的行动。

3.2 合理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合理设置培养课程。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结合其他工商管理专业对课程进行设置,这样才能与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可根据实际对一些不重要的学科作出删减,使培养尽量往专项能力方面倾斜。

第二,采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较重视,且注重实现社会、科学及经济的共同发展,并注意满足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趋势。在对培养课程进行设置时,应以企业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尽可能制定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注意将相关学科和企业的实际管理联系起来,并补充相关的管理技能培养内容。

第三,采用系统的模块式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人才是要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的,故对其的培养方式应与满足企业需求相符。在企业中,各部门的分工不同,而岗位的职能要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应先对系统学科及专业作出合理的划分,并注重对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实践表明,采用模块式培养方案,管理类人才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有大部分会发展为高端的专业型人才。

3.3 注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才,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如何,与企业实现与社会、经济及科技同步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应注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企业应有这种意识,并能有效处理及借鉴一些有用的信息;第二,设立专门的培养机制,以丰富理论为基础,注重深入实践,并能对市场中的有利信息及先进理论、概念等进行灵活运用,创设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培养制度,再根据企业中不同岗位对职能的要求,及时改进及完善各种培养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均较强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及变通能力等。因此,企业必须立足当前的不足,注重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帮助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求得更好地发展,创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瑞全,张合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15):109.

[2]党玉.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186.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承担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任务,遵循国家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河南省情,充分发挥郑州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创建一流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立足河南,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持”为目标追求、教育理念和服务定位,通过“基本知识+专业特色+创业精神”的教育方式,确立了以培养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

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将以扎实的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郑州大学的综合资源和良好声誉,突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实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上创新和突破,培育能够满足河南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复合人才。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定位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型创业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口文/李冰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因此在人才培养工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潜质,培育复合型的创业人才。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在注重学生全面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需要注重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创业性复合型人才。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实验和实践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精神。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具有拼搏、冒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学生的情感、道德、艺术、体格、事业心、行动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等,事实上都是创业素质的培养。

郑州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创业人才。郑州大学“企业家潜质创业人才培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建立,不仅能够培养大量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优秀创业人才,满足河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而且其研究教学成果与教学实践还能够为其他学科和高校提供示范。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对河南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煤矿物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网上营销、项目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人才。

3、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部分由学生、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完成的课题获得了省市创新大奖,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4、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如教师案例讲授和分析讨论、实验室模拟案例训练、学生不同企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企业家真实案例剖析,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得到了显著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师资队伍。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学院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将科研应用于实践,或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企业兼职,然后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一如既往地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到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用他们创业成功的生动案例,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6、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一执行一评估一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实验区建设将形成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成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同类型高校尤其是中部高校

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通过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范和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设立创业创新学分、开展创业诚信教育,努力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终实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创新和突破。具体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如下:

1、制订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将采用渗透模式,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调整完善,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2024的内容和知识渗透在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不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秩序,又通过专业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师资队伍是保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因此,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聘请一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和培训,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创业观念,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目前,已经有多位老师创业成功或在大型企业兼职。

3、科研创新促进创业创新教学。实行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创新教学与专业建设。在创业创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在成立管理工程研究所、控制与决策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等的基础上,适时成立工业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转化为创业创新教学内容,达到科研、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院系将继续对教师高层次的创业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4、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理论教学是先导和基础,案例教学是深化、继承和发展;理论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而案例教学则显得生动形象。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其创业思想和能力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企业家创业真实案例的剖析,学生们不同企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教师案例讲授和分析讨论,实验室模拟案例训练,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对比等。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就感、创新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得到了显著提高。

5、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设。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须通过演示、操作、仿真、模拟等实训过程(如ERP沙盘推演、系统分析与仿真、模拟决策与经营等),学生们才能够领悟其中的要义和诀窍,才能够把握现代管理的要领,才能够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目前,正积极筹资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和完善管理实训实验。同时,将不断改进与更新实验项目,开发创业创新实验项目,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由验证性实验向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创业创新性实验转变,提高学生们的运作实务、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6、加强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和演习场所。在已经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最大客车生产企业)、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皮卡车生产企业)、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国最大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许继电气集团公司(中国最大继电产品生产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卅『白鸽集团公司(中国三大磨料生产企业)、河南省豫鑫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物流实验基地,4A级物流企业)、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4A级物流企业)、双汇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平煤集团、永煤集团、瑞贝卡发制品集团、黄河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郑州金蝶软件有限公司、中华粮网、商都信息港、河南思达超市配送中心、河南建业集团、河南龙湖置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同实习基地的关系,通过共同开发实验、共同指导实验、企校合作建设实验室等方式,提高同管理科学与工程实习基地的合作深度与合作水平,满足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业创新的实习实训要求,并通过实习实践,激发同学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7、开展不同层次虚拟创业活动。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题创业设计方案大赛,如人因工程方案设计、校园超市配送方案设计、物流规划设计大赛、电子商务竞技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公共策划大赛、社团立项大赛、企业管理软件大赛、旅游线路创新大赛、薪酬设计方案比赛、模拟期货贸易等活动。通过虚拟创业活动,使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微缩”社会环境中得到创业锻炼。

8、建立创业孵化器(实验室)。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对其实行“院领导一主管教师一创业小组负责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院领导从总体上负责孵化器(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提供创业基金和各种资源,为孵化器(实验室)的发展搭建沟通平台;主管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创业小组负责人负责小组的学习和日常事务管理。同时,注意形成梯队,每年在新生中招收有热情和潜质高的学生进入创业小组,保证孵化器(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创办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9、设立“创业创新学分”,鼓励创造发明。结合学校出台的《郑州大学创业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学院正在制定本院的实施细则,授予创业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各类竞赛奖励、公开发表的作品、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人文实践成果等。鼓励学位论文、毕业论文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创业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将被列入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2024免试研究生的2024条款。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恩,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2024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2.1.3适应服务面向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2.2.4就业创业板块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2024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