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85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企业盈利方案范文第1篇
引君入瓮法。所谓引君入瓮法,就是先由企业推出一款较为畅销的产品,待产品在市场上较为风行之后,推出捆绑政策,以此让盈利产品得到切入的方法。采用此方法的要点是:1、先期推出的产品一定要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市场上较有竞争力,因为此类产品最容易让渠道商以及消费者欢迎和喜爱,最容易在市场上一炮走红,从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品。2、畅销品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利润空间设定,能够充分地考虑渠道各环节的利益,并能够按照金字塔型从经销商、分销商、终端商利润空间由小到大,保证产品在渠道的畅通无阻。3、盈利产品要在合适的时机快速跟进切入,在渠道商对产品最依赖的时候,便是产品最好切入的时候,因此,一旦该款产品风生水起,在市场上“火”起来的时候,就要马上捆绑盈利产品。因为此时渠道商正处在“欲罢不能”状态,通过捆绑,可以实现借助畅销产品,来推广盈利产品的目的。运用引君入瓮法,畅销品只是一个“诱饵”,而导入盈利产品才是企业的战略目的,对此,企业要有清醒认识。比如,某家电企业推出了一款性价比较高的微波炉产品,该款产品由于性能优良,价格便宜,因此,上市后就得到各级渠道商的热烈好评与追捧,产品供不应求,借此声势,该厂家推出一项举措,即凡销售该款产品的分销商,必须配比20%的同类的高档新产品,否则,不予发货,因为前款产品的畅销以及较大获利,很多分销商不愿失去,因此,高档盈利产品顺势进入销售渠道,逐渐被各级渠道商所接受,该厂家实现了推广高价盈利产品的目的。
暗渡陈仓法。这里所说的暗渡陈仓法,就是企业表面上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客户必须去主推盈利产品,但却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曲径通幽,暗渡陈仓,不动声色而又巧妙地达到推广盈利产品的目的。这种方式就是将企业的各种返利、奖励、促销等,不给结算现金,而是折合成盈利产品兑现。盈利产品的推出须有配套推广措施,尤其是作为厂家要大肆渲染,通过“逼迫”客户必须将折算的盈利产品实现销售后才能变现现金或利润的方式,从而也达到推广盈利产品的目的。运用此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将盈利产品作为返利、促销品而引起客户反感。一定要给客户讲清楚盈利产品的种种好处,比如,利润空间较大,较有刺激性的进货政策,配套的促销、广告、地面推广措施等,从而让客户能够不敌视,并从心理上能够接受。2、盈利产品一定要有新的卖点。有了新卖点,经销商才有新的利润点、盈利源,从而才能让客户逐渐将推广的重点向盈利产品方面转移,让盈利产品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推广。3、盈利产品一定要提前在市场上出现。不能让下游客户仅仅将其看作“搭赠品”而忽视或轻视其价值。通过先期在市场上推演、陈列、展示,从而树立产品的档次感以及大气形象,为盈利产品的后期动作做好铺垫,从而首尾呼应,让盈利产品快速切入市场。比如,某彩电厂家在推出一款盈利型的数字电视后,一方面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造势,在卖场做促销、演示,一方面将该款产品作为客户的促销、返利品予以搭配,“强制”客户予以销售,并严格限定价格,不能低价销售,否则取消所有奖励政策。通过此举,企业实现了盈利产品的快速进市。
钱景展示法。所谓钱景展示法,就是通过给下游客户巧妙算账的方式,来达到引导客户销售盈利产品的方法。此方法的关键是,作为上游客户,或厂家业务员,必须学会给客户作经营分析账,通过销售盈利产品能够给客户带来丰硕的利润,从而让客户心动,最终实现让客户主推盈利产品的目的。此方法操作要点是:1、要学会跟客户算经营账。会算账以及善于算帐是让下游客户主推盈利产品的前提。2、要明白投入产出比分析,跟客户分析主推盈利产品的最大收益。畅销产品虽然好卖,但却不赚钱,利润空间也较低。盈利产品虽然前期推广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难度,但一旦推广开来,利润非常丰厚。3、给客户做盈利产品推广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消费环境,让客户明白盈利产品推广是行业方向。通过年销售量或销售额最低、最高设定,以及最低的利润率来核算一年的经济“收成”,然后对比分析如果销售一般性产品,所能带来的较低收益,从而让客户通过给他核算的账单,以及较为具体的数字分析,让客户对盈利产品充满期望,进而认可和接受盈利产品。比如,某家电的一位业务员在推广企业高利润产品时,就通过给客户两个不同的账单,一个是常规产品年利润账单,一个是销售盈利产品的收益帐单,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让客户口服心服,最终接受了业务员的建议,大力推广盈利产品,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推介效果。
榜样带动法。榜样带动法,就是通过建立样板市场、样板店等形式,让事实说话,通过现实的案例以及借助榜样的力量,从而起到让客户销售盈利产品的目的。榜样带动法的实施要点是:1、推广ARS营销战略。即通过区域滚动销售,实现在某一区域市场成为第一品牌,打造成熟的战略根据地市场,即要树立起榜样。2、打造样板市场。通过资源聚焦,资源倾斜等方式,重点推广盈利产品,让它成为市场的拳头产品、标杆产品,借此树立下游客户的推广信心,进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盈利产品推广水到渠成。3、向客户重点推广成功的样板市场案例。通过样板市场,让客户明白盈利产品的推广是可行的,也是可以推开的,是能得到较大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客户参观样板市场,现场观摩等方式,借此鼓舞客户信心。比如,某饮水机厂家在推出一款高价盈利产品时,就选择了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普通饮水机较为流行的某县级市,通过广告投放,地面宣传,门店促销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展开铺市和推销活动,最终让产品在市场上红火起来,借助这个样板市场,该厂家很快就撬开了附近几个县级市场,让盈利产品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企业盈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历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William 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经理人在不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 and Whale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从而达到误导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的目的,或者达到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早期的盈余管理研究往往集中于研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Defond and Jiambalvo,1994;Jones,1991;Teoh,Welch and Wong,1998)。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随着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日臻完善、监管层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公司“与时俱进”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 Cohen et al.,2008)。这些结论得到Graham, Harvey and Rajgopal(2005)的支持。Graham,Harvey and Rajgopal(2005)通过对401位财务高管的访谈调查发现,为了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的确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
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研究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四类:(1)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与否的实证研究;(2)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3)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4)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下面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能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早期文献往往都是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某一种类型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比如Bens,Nagar and Wong(2003)发现公司为了降低员工行使股票期权带来的每股盈余降低会进行股票回购计划,而为了筹得股票回购所需的部分资金会削减公司的研究支出。Dechow and Sloan(1991)研究发现CEO在任期内最后一年倾向于减少公司的研发支出,借以提高公司的短期盈余表现。除了最常见的费用操控外,学者们发现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其他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比如提供销售折扣、放宽信用政策、过度生产、出售资产等方式。这些方面的文献比如Thomas and Zhang(2002)发现企业会利用过度生产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进而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目的。Jackson and Wilcox(2000)发现管理者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倾向于在第四季度进行打折促销。
2006年,Roychowdhury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式,并发现经理人为了避免亏损存在着利用销售折扣提高销售收入、过度生产降低单位销售成本、削减酌量性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同时作者还发现一些证据表明经理人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期,也会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的这篇文章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真实盈余管理领域研究的繁荣。后来,该领域大部分的学者都参考Roychowdhury(2006)提供的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Cohen and Zarowin(2010)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Mizik and Jacobson(2007)研究发现面临增发的企业会同时利用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当期收益,从而促使股价上涨,进而帮助其顺利实施增发。
至于国内文献方面,林永坚等(2013)发现新任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总经理变更当年,如果董事长也发生变更,则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程度更大,在变更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程度也显著更大。李增福、郑友环和连玉君(2011)研究发现增发企业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现象。其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引起公司业绩的长期下滑。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资本市场动机的角度证实了管理层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企业盈利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值
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因为,业绩报酬体现了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信念:如果想激励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必须按照他们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奖励。实践中,通常是以会计净收益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核心,对企业(包括企业所属部门或业务单元,下同)业绩进行财务评价。然而,由于公认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企业目标和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这种传统的财务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1.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建设、顾客与市场开发、雇员技能培训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公认会计准则却不赞成将每年耗资巨大的大部分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而是要求作为当期费用计入损益。这样会使企业每年用于无形资产的支出与由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入大体相等,而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的盈利能力(用净收益、投资报酬率评价)被低估;此后,企业盈利能力又被高估。这将导致管理者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案例:假设某企业拥有5台同样的,但已使用年数各不相同的设备,每台设备成本3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0,5年内每年现金净流量(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和可归属固定成本)为10000元。该企业目前处于平稳状态,每年有1台使用了5年的设备报废并购买1台新的同样设备。为简化分析,可忽略税负的影响,并假定所有的现金流动和投资均发生在年度的最后一天,企业资本成本为15%。同时,假定企业使用直线折旧法。
5台设备,每台设备年折旧6000元,则该企业全年折旧费用为30000元。从每年的净现金流入50000元中减去30000元折旧费用,得到净收益20000元。每年资产账面价值为90000元,则该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约为22.22%。
案例分析: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该企业每年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为3000元,但在此后的5年中,每年会产生1000元的现金流入。如果将研发支出作为当期费用,则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便于前后比较,一并计算列示了经济附加值指标,下同):
从表1中可看出:在收益平稳期(第3年,支出和收入均为3000元),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了真实水平;之前,企业盈利能力被低估;之后被高估。后期较高的盈利能力源于先前的被低估,即绝大部分2024无形资产的支出均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现在正处于先前投资的收益期,而这些收益却没有和先前的投资联系起来。
2.租赁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公认会计准则对租赁资产支出资本化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符合条件的租赁资产支出只能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租金支出费用化会导致投资报酬率快速上升,然而,投资报酬率的这种波动,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任何变化。公认会计准则对租金支出资本化的限制,促进了管理者采用租赁代替购买的方法取得资产。然而,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与其购买并占有资产具有一致性。因此,即使企业面临的购买或租赁具有相同的价格和资本成本,这种方法也明显没有任何经济优势。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设企业年末没有购买新设备,而是向设备供应商租赁1台同样的设备。假定设备供应商的资本成本也是15%,则设备供应商会采用使用期为5年、年资本成本为15%的年金系数3.352来计算每年相同的租赁费,即:年租赁费=30000÷3.3522=8950元。
一年后,该企业拥有同样的5台设备及年收入,只不过多了8950元的额外现金费用。同时,原先的投资基数减少了30000元,相应的折旧费用也少了6000元。计算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随着租赁资产的增加,净收益逐年等额减少;而投资报酬率逐年快速上升,当全部资产均为租赁资产后(第5年,投资基数为零)将会无限大。
3.通货膨胀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评价基于币值稳定假设,发生通货膨胀后,通常会使企业盈利能力被较大程度的高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与现金成本是以现时货币价值计量的,而投资基数和折旧却以取得资产时的货币单位计量。净收益的高估与投资的低估会导致投资报酬率明显高于真实水平。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率是每年10%,企业资产的价格也以每年10%增加,净现金流量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产品售价的增幅通常会低于资产成本和投入变动成本的增幅)。4年后,该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应为:50000÷(1+6%)×4=63124(元)。
投资和在过去每年中取得资产的折旧费用如表3所示。
4年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4最后一列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经历了4年的通货膨胀后,企业的净收益和投资报酬率分别为26493元和22.67%,均超过通货膨胀前的相应指标,盈利能力似乎显著提高了。然而,这样的报告显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改进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为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
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渐进,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每年3000元的支出被资本化,并在随后的5年收益期内摊销,则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看出:无形资产支出当期费用化与资本化并摊销两种方法最终能实现相同的净收益(22000元),但后者却能使变化更平稳、渐进。再从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来看,这两种方法却产生了不同效果:前者使企业在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处于不利地位,此后又产生一个比实际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而后者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
2.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
为避免管理者人为操纵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评价指标(租赁而不是购买资产),可以通过将租赁资产以其公允价值计入投资基数来加以调整。如果得不到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租金支出的贴现值来计量该项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年租赁费用8950元实际由利息费用和折旧费用两部分组成,且各自金额在年度间不同。利息费用逐年减少,而折旧费用逐年增加,如表6所示。
3.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
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假设第4年末通货膨胀突然停止,企业将维持第4年年底的现金流量,同时以第4年年底的设备价格43923元更新1台应报废设备。则该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看出: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后,企业的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均低于通货膨胀前,其中经济附加值还出现了负数。这与未经调整时的业绩水平截然不同,但遗憾的是,这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盈利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营效益;企业价值
一、中国五矿并购澳洲oz的背景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澳洲oz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财务危机,资金链断裂、股票被迫停牌,oz矿业董事会开始寻求合作伙伴。由于早期就与澳洲oz合作,危机发生不久,中国五矿就开始行动起来。08年12月,中国五矿与澳洲oz就收购行为进行了首次谈判,次年2月正式提出方案,利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此次并购。
二、中国五矿并购澳洲oz前后的价值评估比较
(一)市场途径的评估方法分析
企业价值比较法:目标公司与处于同一领域行业的其他公司,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二者或多者的同类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与被比较公司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目标企业的价值。
本法将中国五矿与中铝进行对比。
中国五矿成功并购澳洲oz在矿产界算的上是一大震撼案例。而处于同行业的中铝来说,其并购之路可谓荆棘丛生,以失败告终。
市盈率=每股市值/每股收益
1、中国五矿。市盈率反映的是单位收益的价格,包含了企业的风险、当期盈利与期望未来盈利的差异。市盈率高,表明收益低,是风险高的代名词。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未并购前(2008年)与并购实施年(2009年),中国五矿的市盈率高达9.05与30.52,每股收益占每股市值的比例偏小。虽然每股市值与每股收益的绝对值高,但是营运能力好的企业在这种水平下,每股盈利应该更多。对于大企业来说,这样的比例确实说明了近几年其经营成果不是特别理想。但2010年以后市盈率大幅下降,这说明在并购行为发生后,由于整合有效管理到位,中国五矿的经营水平已经逐渐回归正轨,经营风险也降低了不少,其股票的“含金量”也大幅上升。
2、中铝。从上表可以看出,中铝的每股盈利很少,相比处于同一行业的中国五矿要低的多;市盈率高且表现的极其不稳定,行业风险非常高。最重要的是,中铝没有因为并购缓解了自身的囹圄,反而变得更敏感更谨慎,所以财务状况财每况愈下。中铝想要像五矿那样成功地走跨国并购还需进一步整合提升自身的综合运营能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收益基础的评估方法分析
收益基础的评估方法理论以动态评估为主,衡量一家企业未来的价值水平以及其可以从现在既定的资产资源中创造出的未来财富。企业的税后利润通常代表其经营状况与盈利水平。将企业税后利润折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确的反应企业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状况。
公司价值=收益×资本化率
收益=EBIT×(1-所得税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五矿在并购澳洲oz后企业价值增长率一直呈负增长,但是降低幅度在慢慢缩小,这说明企业整合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日后如果调整得当,一定会是个成功案例。
三、并购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对于五矿来说
使得中国五矿迎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并购,可以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资产使用效率,不同生产销售环节的高效契合,降低了成本;纵向并购上下游关联企业,加强了自身实力,并购之后中国五矿所享有的金属及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这样无疑拓宽了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
(二)对于澳洲oz来说
澳洲oz的自身条件虽然足够优越,但是资金周转出问题是个致命的危机。在紧要关头中国五矿对其实施并购,无疑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澳洲oz。其所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最终也能得到合理地利用。另外,oz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资源输出从而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案例总结
本文从动态财务指标对中国五矿并购澳洲oz做出分析。从上文指标的分析来看,就市盈率而言,近几年经营成果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在渐渐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了在并购行为发生后,由于整合有效管理到位,中国五矿的经营水平已经逐渐回归正轨,经营风险也降低了不少,;而企业价值虽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稳定安全地增长,有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波澜,但是其发展势头终归是良好的,其波动幅度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J?福瑞德?韦斯顿,动态财务管理案例:购并及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文宇,公司并购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9
企业盈利方案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盈余管理 涵义 目的 防范措施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会尽量去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此外,管理者在卸任之前通常会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增报告利润,以获取最后一次高额奖金。同样,业绩较差的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将到时,为防止或推迟被解雇,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粉饰真实业绩。但是,一旦管理者的变动得到确定,管理者便可能降低当期利润,以增加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在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中,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的可能性更大。
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
私人利益,而股东、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上一篇:企业礼仪方案(汇总5篇)
下一篇:企业的营销方案(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