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1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

张锋:“互联网+”与医疗改革

?

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以PC互联为主到移动互联为主,再到以产业互联为主导的一个新阶段,全球都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以互联网代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起突破的一个爆发期,信息基础设施将加快向智能化、综合化、高速化的演进升级。互联网日益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融合正在深化,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持续变革。

?

最近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从信息化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来看,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果;第二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流程。

?

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很多模式或方式,同时也催生着新型的医疗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数字化医生的培养、远程虚拟家庭出诊、移动互联的云咨询应用等,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整合型协同的医疗模式正在积极地探索当中,这可能也是未来全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点。

?

从规划的基础来看,公共卫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是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同时,中央在“十二五”时期投资也比较大,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近一半的省份和不到一半的地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基本上搭建了这个平台。

?

同时,医院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技术应用水平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同步,但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对还比较薄弱。因此,将来主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基层基础,重点是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事业和公众2024健康医疗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来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

?

从阶段性目标来讲,到2024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的平台,推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完整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医药医保的协同和居民服务的整个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应用新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

?

2024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做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咨询,如果没有医护药剂的电子证照系统,是不可能做互联网的。网上怎么去做这样的咨询?怎么认证一个医生的执业资质、执业范围、注册机构呢?同时对居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居民健康卡,没有身份识别,如何调阅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涉及到隐私怎么来解决?所以安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取得和网络数据安全。

?

这些应用的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规则性问题和重大政策制度的取向问题,目前正在梳理。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指导意见,相信很快就会出台,就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的方向予以明确。我们还将探索行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核心重大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把医疗卫生作为下一步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纳入了国家的网络保障范围。

?

同时,国务院四套2024“互联网+”的文件中,明确了下一步将主要在智能应用、远程医疗,还有互联网+新业态方面,做一些试点和示范。

?

今后我们还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着五中全会的部署,在统筹、应用和体系保障上下功夫。考虑补短板,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均等化、普惠化的人口健康服务的信息基础条件和基本应用差异性问题,提升整体的应用水平。再就是突破瓶颈,主要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方面介入。比如说标准化,大家很明显意识到现在的瓶颈和短板是术语、编码、接口和规范等,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胡建平: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和方向

?

医院信息化推进了医院业务的变革,把医院的业务从关注医院和临床本身,逐步进入到关注对象的阶段。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服务患者的网上APP预约等平台,逐步走向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医院业务的阶段。

?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应用还需要加强,主要是信息共享以政策法规为主体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第二,建设的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资金的投入还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和建设。第三,人口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安全互联网化以后面临着很多挑战,所有设备基本上都是网上运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很多信息,但一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互联网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一方面还要看人们有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因此,应该加强研究,安全要可控。第四,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协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来改变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此外,我们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手段应用不够。

?

实际上健康的目的,是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三个全面。

?

第一,全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健康中国的内容里面涵盖了医改的内容,现在正在制定建立2030年健康中国的纲要,还有健康事业的规划和医改的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二,医疗全面信息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的大背景。第三,全面实施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

?

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一个大的要求和奋斗方向。具体还应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相结合,注重标准化和数据安全,创新模式,促进医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这是目标。

?

从总体框架来看,一是采集,主要是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思路,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另外,以前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临床的电子病历、健康病历、个人健康档案,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要做精准医疗或者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数据的采集,采集的数据怎么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如何可视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把基因数据、健康数据结合起来才形成个人的健康大数据。

?

第二,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国家平台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云,另外一部分是公有云。公有云主要是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患者的服务。同时平台建设要跟社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联合和形成资源互补来服务广大百姓。同时,还要推进各级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的建设。目前,只有一半的省份初步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医院里面的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医院各个系统间实现互通互联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技术方式。

?

第三,在方式上要强调模式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

要实现分级诊疗,离不开我们信息化的支撑。比如,通过信息平台的注册,来促进医师的多点执业,下一步要推出电子执业证照,也就是所有临床医师如果通过了国家的考试,都会得到一个电子执业证照。还有医院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对医院信息采集之后的综合分析,对医院运营管理进行强大的支撑。另外,要加快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还要推进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推进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出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指导意见,制定一些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应用来促进数据的规范和应用。

?

王以朋: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

?

医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病痛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到医院来,他要得到医生的治疗,从开始进来然后到检查、到拿到药、再到最后康复,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医疗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什么叫经验科学?就是医生的从医时间越长,才可以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变成一种行医的能力,才能逐渐变成一个好医生或名医。

?

另外,医疗的过程是一个面对面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质疑:能不能在互联网上不见面或者通过网络的这种“见面”就下一个诊断,然后治好患者的病痛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有疑问、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就目前的医疗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面才能下诊断的过程。

?

医学的三个模式中,从传统模式,也就是讲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有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加上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不管现在是用DNA,还是其他的基因组或者蛋白质的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现在逐渐进入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把医学变得更加广泛。

?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医学得以创新、进步和发展。CT、核磁、PAD、生物学、基因学检测的方法等相继出现,医学得到了进步。但是,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医生的脑子里,还没有转换成一种IT语言,也没有转换成IT技术,所以说,IT技术或者互联网,要想替代医生或者是能够替代医疗的话,这个路还很长。

?

再说医疗资源。实际上,IT或者互联网,它是一种技术或者手段。患者看病是要靠医生的。为什么优秀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首先是看培养医生的能力和文化底蕴。第二,就是严格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一日之功。第三,有创新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出现医院的品牌和医生的品质。这个过程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时间非常长,不可能做到互联网或者IT开始进入医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复制。今后,随着我们IT技术的进步,如果人们可以不坐在学校的教室里来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优质资源成长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

?

2024医疗与互联网的姻缘,我探讨三个模式。

?

第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方法,不管这个互联网技术是用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上,还是医联体上,它都是有一个大型医院或者优秀的医疗群体作为支撑的。

?

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医生的参与。这是近两年IT界的人士做的,拉医生进去,然后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确确实实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有多少优质资源或者大牌医生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品质等,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

第三种是医生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群体,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或者是可及的一些服务。这样一个组织,在医生组织里肯定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服务,也受到了法规、政策以及医保等因素的限制。

?

那么,医疗和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

首先,让优质医疗资源产生效益。用什么方法怎么能够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它的效益,这需要整个社会出主意、出点子,医院一起努力,才能使得优质资源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第二就是医生的属性,医生现在是单位人。第三是互联网医疗现在还有诸多的未确定因素。第四是2024公益性、公平性与商业化的问题。另外就是医院格局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

今天谈“互联网+”,就是说,怎么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未来这个会实现,但是多长时间能实现?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不需要医生,百姓自己打开电脑就可以自行诊断,或者自行决定买什么药吃,这种事情是可以出现的,但是在哪些范围、哪些病种,有个时间的问题。

?

“互联网+”这个模式应用到医疗,如何“锦上添花”,这是个睿智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技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

?

刘积仁:通过技术解决医疗变革问题的根本

?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医疗的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医疗费用的问题,第二是医疗资源的问题,第三是医疗公平性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IT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变革背后的核心是医生。

?

在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是缺乏的,这个缺乏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医生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生数量更是不足;第二,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好医生都在大城市;第三,这些优秀医生资源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被某一家医院所独占,分享性也不够。当任何一个服务的需求群体远远大于提供者的时候,看病难是一定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医疗变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一个技术当成医疗服务本身。

?

互联网能够颠覆医疗吗?颠覆不了。原因就是,医疗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医生。哪一天互联网把医疗颠覆了,前提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不用医生能看病了,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可以不见营业员就买货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见医生就敢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判断和决策。

?

但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所以,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但是医疗的变革和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互联网。谈到医疗的公平性,现在要做医疗的分层服务,要使更多的流程标准化,要提升基层的水平,要建立医疗档案等,这些,互联网都起到很强大的作用。

?

事实上,当谈到互联网要颠覆医疗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时候,要先理解互联网的概念,有几个因素对医疗是很重要的,对医疗的贡献是传统的IT不能够解决的。

?

谈到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普及性。任何一个医院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连接到每一个人,普及性可以带来的教育、管理,今天大量的群和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智能手机大量的传感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能够更加准确、连续、细致地搜取到个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信息,这些东西对医院传统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

第二,就是协同。它能够把不同的人、不同距离的人、不同知识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协同。首先是诊断,再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决定了未来治疗的结果和成本,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那如何在这些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两个问题在协同医疗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解决。

?

互联网还可以把标准的医疗路径、最佳的实践传到最基层,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变得更多、使别人不信任的医生变得更好,我认为这解决了医疗的根本问题。中国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百分之多少,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最差的医生已经达到现在的最好医生的水平的时候,患者还是会去找那个时候的百分之几的最好医生。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可以使不被利用的医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充分地利用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最好医生的思想、方法论、最佳实践和由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数字化的标准流程。

?

我认为未来的好医院应该是“两个医院”的结合,一个是地面的医院,一个是“天上”的医院。地面的医院,解决“天上”的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天上”的医院,为地面的医院供应足够的医疗资源。天上的医院的规模,是“地面”医院10至100倍的规模,一个医院拥有5万张床、10万张床应该成为现实,当然这“床”在家里或者社区。

?

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方面的变革也十分重要。标准化的过程是医院未来能够提升质量、扩大业务能力,医院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开放给基层的医院。另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支付方对医院的变革要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物联网也是一个大趋势,另外个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也是我们要追求的。

?

郭启勇:“互联网+”如虎添翼的效应

?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代替医生或者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把健康产业作为未来最有生机的一个朝阳产业,在等待着、在期待着、在开发着。

?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创新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而不是互联网主导的模式。

?

医疗有它独特的特点。医疗行为的实时性。明天有多少患者来,医院都能预测到吗?因此,医疗的实时性,是永远准备着,这是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医疗过程的私密性。在医疗行业里要保障每一位患者的隐私,这大概是医疗和其他行业最大不同的地方。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到商店买东西,不太好可以换,但是买错药呢?所以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输液输错了,永远不可能再拿出来,开错的刀,这个疤痕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这就是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成本控制的必须性。这点对于在市场中运行的所有经济体,都是必然的。制度适应的必要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和经营。此外,还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

?

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多的质量控制,以电子病历为轴线来做事前、事中、事后这样三个层面的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医院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原来可以写病志,现在用的是电子化,来实现我们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乃至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原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员,现在有互联网、有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使我们能够如虎添翼地、无缝隙地实现一个医院的闭环管理。

?

实际上,“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了便利、给医生提高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给医院管理增加了一个抓手,也给医院运营提供了保障。

?

实体医院、医院集团、医疗联盟利用互联网手段,形成“互联网+”的平台将大大提高信息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水平;“互联网+”大大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科学评价医护人员医疗业绩;“互联网+”和物联网联合搭建的平台,为实现医院全流程闭环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实现了医院精细化、全流程管理,并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基础。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尤其,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病人想要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往往都要涌向大城市,甚至出现全国某类病人扎堆一两家医院的现象。

而更常见的是,候诊区等候时间长,专家号窗口一大早就开始大排长龙,经常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焦急的病患不得不到游走在医院周围的黄牛手里买号。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开始尝试帮助医院缓解这类问题。

云医院即把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科医生、社区医生以及第三方机构,包括药店、保险公司等都接入平台。患者只要登录云医院平台,注册后,就可以预约医生,开展咨询、诊疗。

顺势而为 首家云医院成立

2015年初春,全国首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启动运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启了医生通过互联网视频给患者看病的时代。可以说,宁波云医院就是医疗界的“天猫”。

据悉,宁波云医院已构建四大平台:医卫协作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医疗服务平台、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四大平台的构建带来了工作协同的改善,首先是医卫协作平台实现医卫协同,即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协同。

另外,宁波云医院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传染病平台智能直报的单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协同,且区域心电、病理、检验、影像都已打通;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实现医管协同。

可以说,宁波云医院已经实现了云公卫、云检验、云病理、云影像、云护理、云药房、云医疗、云管理体系。

大小急缓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云医院,实际上是在逐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去大医院诊治,一些慢性病、感冒之类的常见病症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治疗,甚至通过家中的网络直接在云医院中诊治。另外,尤其是一些复诊的患者,完全可以不用再辛苦地来医院排队挂号,通过云医院进行诊治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云医院可以将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诊疗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把以治疗为主,变成以预防、康复为主;可以将以医生为中心的局面,变为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服务场景。这对于缓解医患矛盾也有一定的帮助。

得益于政府对“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倾斜,互联网和医疗信息化的持续深入,以及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转变业务模式的“内需”驱动,云医院正逐渐成为分级诊疗、医联体等落地的有效路径。

政医民企 云医院遍地开花

目前,云医院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牵头在一定区域内成立的互联网医院,代表为宁波互联网医院;二是医院主导模式,即以大医院或大医院为主的医联体为基础成立的互联网医院,代表为浙一互联网医院;三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医院,代表为乌镇互联网医院、银川互联网医院。

当然,模式不同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政府主导的云医院更注重民生;而医院和企业主导的更多要关注盈利。究其根本,不管是政府主导、医院主导还是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最终的服务目标都是患者。政府主导的互联网医院直接服务于医疗机构和患者,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服务于患者,而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服务于医生和患者。

三大服务 医疗体系全覆盖

按照服务对象和层级的不同,我国首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将服务分为基层、医院和居民三部分。

1.面向基层的服务

首先是指家庭医生签约和在线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云平台,家庭医生可以管理签约服务的患者;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签约患者包括健康档案、日常咨询在内的信息自动上传至云端;而在药品配送方面,宁波云医院已经与本地连锁药店等第三方机构实现互联,通过云HIS系统电子处方可以方便地流转到连锁药店,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取药或享受配送服务。

其次是为基层医生提供随访。利用随访包和可穿戴设备,将健康数据上传并导入个人健康档案,云医院平台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及生活数据为他们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推送健康相关知识和智能分析报告。

最后是基于云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宁波云医院在二甲以上医院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云诊室,采取远程医疗服务流程和网上医联体的服务模式,开展大医院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由签约管理患者的家庭医生提出申请,在大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和基层云诊室之间开展协同门诊,医疗处置由家庭医生完成,患者主要是大医院出院的随访患者和家庭医生处置中的疑难患者。

此外,宁波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目前中心的远程病理会诊平通了全市15家医院,并接通了云医院;可完成11个亚专科病理诊断,1GB的数字病理切片几分钟就可上传完成。

2.面向医院的服务

全市搭建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各个医院在上面开设云诊室。目前,云医院已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心血管康复、骨关节病、前列腺疾病、眼科疾病、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专病专科云诊室53个。2016年,宁波云医院开展线上医疗服务5万多例次,开具电子处方和送药上门服务17000多单,开展协同门诊2100多例。

3.面向居民的服务

针对医生在线下诊所接诊过的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常见病复诊患者,通过线上问诊和移动生命指标检测等手段,做出续方、药物调整、健康指导或线下诊疗预约等处置,并提供线上结算和送药上门服务。

争议尚存 线上线下一体化

现今云医院遍地开花,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但作为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医疗活动,互联网医疗是否合法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和讨论。

在现有政策下,包括全国首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坚持采用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做互联网医疗。线上有云医院,线下又找得到实体医院,线上专家能在具体医院找到对应的医生,只有这样在病患心中才更有信服力。

虽然,宁波在医疗资源上与北上广等地区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但在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上却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17年3月,宁波市所有的医院、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在通过宁波云医院来实现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功能。

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医疗当前的发展路径并不明朗,规范、标准甚至政策、法律均存在不完善。所以,对互联网医疗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并尽快建立云医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成为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云医院”是一种尝试和起步,医疗信息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试图将医院之间的壁垒打通,使医生更容易接近患者,医生和患者更容易获得信息为“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康体佳顺应医改在中国启动

康体佳健康联盟主要专注于慢性疾病管理、老年人健康与自立、以及医疗保健三大领域。通过把人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互操作解决方案和信息交换,以促进公众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010年8月20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英特尔、东软、爱康国宾等多家企业和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朱庆生,原“康体佳健康联盟”总裁兼董事会主席Rick Cnossen以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白知朋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致力于建立一个可互操作的基础及个人医疗生态系统,实现各种终端与各种医疗系统间的关键信息共享,支持个人及医疗机构更好地管理人们的健康,实现更高品质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间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中国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间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国内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国内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康体佳健康联盟概述

2006年6月6日,多家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医疗机构及保健器材公司在美国旧金山共同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音译自:Continua Health Alliance)。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行业组织,“康体佳健康联盟”致力于建立一个由高度互通的个人健康、医疗产品与医疗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医疗产品提供商的不断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最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康体佳作为非盈利组织,旨在促进通过建立一个可互操作的个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帮助人们或机构更好地管理个人健康和保持连续性。

康体佳认证是基于高标准检测手段的,确保符合康体佳设计标准及基础架构要求的产品,能够获得康体佳标签的使用许可,以及确保经过验证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连通。

康体佳健康联盟的工作将主要专注于三个领域: 亚健康与慢性疾病管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需求的监控,以及前瞻性健康检查。通过在线的保健与医疗设备构成的网络,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就能够与他们的医生共享医疗数据信息;子女能够远程查看居住在异地的父母的情况,主动帮助他们在家中进行安全的健康管理;关注饮食与体形的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健身顾问共享其体重与锻炼数据。

国际康体佳健康联盟由数百家全球领先的医疗保健机构与技术公司组成,相关产品涉及家用监护仪器、诊断仪器、慢性疾病治疗方案、医疗合作网络解决方案、远程医疗、智能家用无线网络技术等。康体佳联盟基于业界现有的蓝牙、USB、Wi-Fi等通用传输方式,通过规范信息传递标准,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同时,联盟通过产品认证计划,授予消费认可标志,表示该产品能够与其它认证产品实现互操作。为消费者使用家用和基础医疗设备提供可靠的互操作性保障,使其更便捷地与医疗、护理和服务机构现实信息共享。

自2006年成立以来,共同创立该联盟的海外成员包括英特尔公司、思科系统公司、GE医疗集团、IBM、摩托罗拉、松下电工、三星电子、夏普、飞利浦电子以及美国最大的医疗保健机构Kaiser Permanente、美国最大的医疗联盟集团Partners HealthCare、生产可穿戴健康监视器的美国BodyMedia公司、致力于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终身治疗方案的美国美敦力(Medtronic)公司、脉搏血氧计生产商美国Nonin公司、欧姆龙健康医疗设备公司、运动器械及心率监测器生产商芬兰Polar Electro公司、医疗合作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RMD Networks公司、个人及家庭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英国Tunstall集团、医疗诊断仪器生产商美国Welch Allyn公司,以及致力于智能家庭控制的无线网络技术提供商美国Zensys公司等,截止2011年1月已加入国际康体佳联盟的成员已超过260家。

盛京熙康走在健康管理的前列

盛京熙康健康管理公司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与东软医疗集团联手打造的提供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监护、医疗就诊系列服务的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

盛京熙康致力于让专业健康服务走进家庭,结合强大医疗技术优势与领先IT信息技术,利用远程医疗监控设备,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既往病史、目前身体状况、体检、远程医疗设备监测等方面出发,为客户建立终身电子健康档案,对客户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预测、跟踪,对疾病早期预警,并提供全方位地健康教育,健康干预,药品配伍禁忌提示,个性化体检方案,远程健康设备监控,专家会诊,全程就医等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熙康用户使用感受

慢病会员王先生:刚开始使用熙康健康监护一体机时,一体机人性化的界面马上就吸引了我,它的触摸屏,让我感觉很方便。当时我的血压处于临界点,我将测量结果上传到系统后,一体机马上给出我一些很实用的运动建议,让我多散步。到目前为止,我还一直保留着散步的习惯,不仅身体受益,心情也好了很多。

企业会员张小姐:我现在已经很愿意去健康小屋了,测测体重、体脂,再量量血压、血氧,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还极力地2024我周围的人去体验熙康健康监护一体机,毕竟身体健康是一件大事。

糖尿病会员吴总: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我患糖尿病已经十几年了,眼睛也不好,浑身瘙痒,家人非常担心我的身体。但我每天总有很多应酬,还经常熬夜,根本没有时间住院,家人也帮不了我。2010年初,我购买了熙康的一体机和一年期的健康会员服务。熙康的健康顾问每周都会打电话提醒我测血糖,并根据我的血糖状况帮我分析病情,并在饮食及运动方面向我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果我需要上医院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熙康会员服务部门还会为我预约专家,陪我到医院看医生。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分级诊疗格局仍未形成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铺开,国家出台许多惠民利民的医改政策,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进度缓慢、运行效果差,仍未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看病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李秋代表分析说,当前影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层诊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基层首诊”严重缺位;二是上级诊疗机构向下转诊接诊积极性不高,致使“康复转诊”难以落实。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五方面――

一是分级诊疗制度设计不完善。我国分级诊疗政策制度的设计不够精准,实施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困难,主要体现在:①各医疗机构的分工不明确。各类疾病分治标准不明确、医疗服务行业混乱。②医疗体系的资源分配布局不完善。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未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调机制,大医院过度占用社会医疗资源,致使医疗体系名义上“分工合作”,实际上仍然是“各自为营”。③“三医联动”动力不足。医疗先行后,医保和医药政策配套力度不足以支撑其大力发展。医保政策宣传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受限严格,使许多患者不得不选择在大医院就医。

二是分级诊疗激励机制存空白。①政府补偿机制不完善。在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后,政府的财政经费补助不到位,部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损害,出现推诿患者、效率低下的现象。②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机制。绩效工资总量不足,导致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做多做少一个样,无法调动医疗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

三是患者基层首诊实现程度低。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的《2016年1-10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二、三级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数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6.1%,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诊疗人数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1.1%。二、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9%;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则只有60%左右。

四是信息建设数据交换未成型。缺乏国家标准和顶层设计,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兼容、不共享、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出现彼此独立的信息壁垒,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目前,国内许多地区还未建立起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平台或转诊平台。

五是分级诊疗政策宣传不到位。多数群众没有获知该项制度实施的信息,其宣传仅仅是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的,大众媒体基本没有涉及。群众对分级诊疗内容知晓率不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不足,部分群众就医仍首选大型医院。

五项建议建言我国分级诊疗

制度建设

李秋代表认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为此,李秋代表建议――

一、首先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细化分级诊疗标准,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制定指导性规范标准,细化各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卫生主管部门应设计出有详细病种及疾病程度的目录,指导各阶段医疗机构的诊治范围。②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规范和标准,制定完善各医疗机构间转诊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上下联动”。③加强“三医联动”,助推分级诊疗政策尽快落实。建立医疗、医保、医药统一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加大不同级别医院间的报销比例,拉开差距,同时要提高对参与分级诊疗的患者报销比例,降低未参与分级诊疗的患者报销比例,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间的用药衔接,逐步扩大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比例,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非基药占比。

二、改革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工作热情。①要尽快出台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特别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为承接分级诊疗奠定基础。②要出台边远乡镇医务人员工作津贴、补贴机制,让工作越远的人员收入越高,保障基层人员队伍稳定。③行结余留用激励制度,对业务差的基层医疗机构由当地财政进行扶持,对业务好的基层医疗机构可由当地财政保基本,收支结余按比例提取职工奖励性绩效,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多劳多得。

三、多方努力、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强化基层医疗诊治能力,让基层“接得住”。①利用政策引导,可通过临床医师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政策,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因编制导致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同时解决医师的后顾之忧,使医师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②实施医疗联合体建设。可通过医疗联合体牵头单位带动基层单位,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合理配置。③增大政府和市场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构建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配齐基本诊疗设备,并对陈旧的设备进行定期更新。

四、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分级诊疗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①整合资源,应将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整合,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平台以及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平台。②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各地区建立统一的市级医疗机构和部分区县三甲医疗机构向基层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系统,实现公立医院与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异地双向转诊患者跨辖市即时结报与双向转诊医疗机构及时结算,提高患者转诊就医的积极性。③强化卫生信息保护和网络监管体系建设,保证患者隐私与医院信息资源的安全。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分级诊疗政策。①要强化分级诊疗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分级诊疗制度的意义、内容、标准和程序,患者就诊、转诊以及医疗保险报销政策。②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认可度,转变群众就医习惯,合理引导患者基层首诊,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义诊进社区活动,广泛进行健康知识的宣讲工作,向群众普及常见的防病治病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让群众对疾病分类有基本的了解,引导群众在基层进行常见病的首诊。

网络寻医问药存在诸多问题

李秋表示,近年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医、网上购药现象应运而生,以提供网络医疗咨询和药物销售为服务内容的网上医疗机构也与日俱增。这种足不出户便可寻医问药的模式因其便捷、高效、低花费,受到不少人的青睐,日渐流行。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已达3000多个,83.2%的网民有过网络问诊经历。但她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网络求医问药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规范。

一是医生资质难以保障。有的网络医疗咨询网站对“在线医生”的资质没有做好审查,只要在网站注册就能当“网上医生”开展医疗咨询等业务;有的网络医疗咨询网站,除了寥寥几名自称医生的人在做咨询解答,其余大多数是一些热心网友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寻医问药者进行答复。曾有记者在一家号称医生队伍齐全,资格审查严格的网站,5分钟内没经过任何审查就注册成功,当上了该网站的网上医生,可以开展咨询等服务了。

二是药托医托充斥泛滥。一些咨询问诊类网站“挂羊头卖狗肉”,看病是假,卖药是真。所谓的专家,事实上就是药托、医托。有的网站借健康咨询推销自己的产品,甚至是非法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的网站打着“医生在线”咨询的旗号,实则链接到某些医院,并在咨询中说服患者到自己医院就诊;而这些“在线医生”还可随时根据患者咨询的病情给自己“更换”科室。

三是用药指导不够严谨。虽然目前一些正规大型的求医问药网,对注册医生采取了实名认证措施,严格管控平台广告、医托、药托现象。受医学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影响,相比于医院就诊,网络诊断在准确性和严谨性方面仍存较大差距;同时,网上求医还容易出现对病症判断失误,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四是医疗纠纷维权困难。目前患者通过寻医问药网络平台咨询获取医生建议这一过程,不属于诊治范畴,而仅仅是健康咨询,加之不少咨询患者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双方未建立起法律上的合同关系。一旦病人通过网上看病服药产生严重后果,举证投诉会很困难,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李秋代表总结说,网络寻医问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①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目前,对于“网络看病”这一新鲜事物,除了原卫生部曾颁布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有明确规定外,其他未有相关的法规细则,这使得不少网站打着“健康咨询”的球,行网络诊疗之实。②相关监管把控缺位。目前对于网络寻医问药中的非法诊疗、药托、医托等问题,相关部门还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及监管方式;对正规平台网络问诊中出现的纠纷,主要还是依靠平台自身调解,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有介入。③传统就医方式存在麻烦。选择网络寻医问诊的人,一部分是为了省去在医院看病的许多程序和费用,一部分是觉得病情有难言之隐,不希望被熟人知道,还有一部分是受本地医疗条件限制,便想通过网上寻求良方。可见,到医院看病这种传统的就医诊疗方式存在一些麻烦,是催生网络诊疗及产生乱象的主要原因。

规范网络求医问药势在必行

网上求医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能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医疗知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规范网络求医问药势在必行。故此,李秋代表建议――

首先,尽快完善网络寻医问诊相关法规及操作性细则。当前,应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两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制度及实施细则。一是要着手完善网络寻医问诊的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网络寻医问诊的法定边界,杜绝一些网站打“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对网上医疗疾病的适应证、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审查备案、设备技术标准、医生资质注册、网上医疗如何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医疗纠纷处理、患者维权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对违反2024规定开展网络诊断的相关网站、微博平台等,应明确处理办法及处罚标准,并厘清各部门所负权责。三是尽快明确网络健康咨询纠纷处理办法。明确主管部门及适用处理办法,在法治框架内对网络健康咨询引起的纠纷进行合理化解,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其次,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寻医问诊联合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开展“寻医问诊”类网络清查工作。对当前国内所有的健康咨询和求医问药的网络平台进行集中清理,对打着求医问药、专家咨询幌子的医托、药托性质的网站实行强行关闭,保留大型的有官方认证的专业平台以及一些大型公立医院开设的网络诊所,并明确监管责任。二是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高门槛、严要求”为原则,建立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对平台医生除网站自身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外,还应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注册备案,以便监管。三是进一步规范网络健康咨询行为。明确相关疾病种类和诊疗规范,并定期不定期对医生线上咨询行为进行抽检,尽量降低风险。

互联网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036-04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这些新技术的新名词也层出不穷。智慧医疗就是最近兴起的一个专有的医疗名词,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1 智慧医疗简介

近期,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逐渐成为IT界热议的话题。人们在医疗上的需求以及现实中医疗条件的不足形成冲突,医疗健康信息化市场已然成为一片蓝海。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移动互联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实际上,这种医疗技术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也包括医院、制药企业,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卫生监督和重大疾病态势防控提供决策支持。在医院内部利用移动互联网也可以使从业医生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生、医疗研究人员、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在将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技术将拥有功能:一是医疗资源公开,如医护人员状况、门诊医生配置状况、医疗设备器械状况、住院处床位、医药和器械检验价格,以及各种疾病医疗技术方案等,使患者可以预先选择医院、医生和医疗方案;二是可以接受患者门诊预约,患者可通过网络、电话、现场等多种方式实名预约;三是具有门诊预处置功能;四是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在三甲医院推广根据患者病情,以医保卡和预储值为主要方式的“一站式付费”,可避免多次交费和反复排队;五是检验报告上网,在医院做相关检查后,患者就不必再次去医院拿报告,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查询检验报告;六是检查结果共享,推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了患者的费用和麻烦,特别是可减少放射性的检查对患者的伤害;七是患者可以进行知情权查询,可以实时便捷地查询本人的医疗方案、医药价格和医疗费用等信息;八是具有监督评价功能,医保机构可以实时查询各医院和患者的医疗情况,监管部门也可以实时监督。

2 智慧医疗系统应用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带来的慢性病人群增长等情况,依靠现有的医疗条件没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医疗产品、服务才会受到如此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智慧医疗系统的呢?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借助3G甚至4G移动互联网来提供的治疗服务和信息。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来解决医疗问题。移动互联网下的医疗应用和服务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实际上,移动互联智慧医疗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本质上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如医护人员把临床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录入于电脑;二是智能化阶段,本质上是通过对机器的操作,获得机器对人的服务。比如医院移动护理等系统的应用;三是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人不用对机器进行操作,便可实现机器对人的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上这三个不同的智慧化阶段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络的支持。“智慧化”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2024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