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6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求职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还清楚的记得12月1日城市学院举行的广州生源的招聘,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招聘,里面什么工种都招,简直把我们这些社会新鲜人当成了廉价劳动力。就在满怀激情排队的时候,从广播中传来了这么一句话:“各用人单位注意了,各用人单位注意了,招聘会结束之后,请各用人单位一律把投递者的简历带走,请勿遗弃在田径场上。”看着手上的简历,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的伤感。
那天,我投了三份简历,两间学校,一间设计公司。因为我只有三份,所以我非常明确自己投递的方向——学校,尽管我所学专业涉及的东西可能更加适合在设计类公司工作, 但我还是想当老师,老师这工作很稳定,很平实,就是教书育人,却非常踏实。广州中学要招美术老师只有3间,也只是招代课的。面试的时候我挺紧张的,回想起来,缺乏平日的自信,语言由于紧张不自信,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没有一点逻辑。第一位面试官应该是这间中学的女校长,她要我自己介绍一下,就在我介绍自己情况的同时,她快速翻阅了我的简历,她问了我的实习情况,我简单的概括了我实习去的技工学校,所在班的情况。问我上美术课用什么方式上,还问了我简历里面提到的奖项。面试好象进入到朋友的聊天,最后她说,你准备好要试讲。就这样,结束了,感觉并没有什么,就像聊天。开了个好头,感觉还不错,又去排队了。这次就碰到二对一,连环轰炸,没有丝毫让你呼吸的机会,先自我介绍,你觉得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怎样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两个又空又大的问题,真的让我无从应对了。连闯两关后,我来到一家设计公司展位,人不算多,很快就轮到我了,看完我的简历后,她说,你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怎么玩具、广告都涉及了,太泛了吧?我答到:“设计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她还要说:“太泛了就不精了!”她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肯定没戏了。那天投递的三份简历,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叫我去面试的电话,难道我的简历真的被遗弃在田径场上了吗?
12月8日华师的师范类专场招聘会,让我感受到就业形式与我所想的差距甚远,为了弄进场的门票,我出动了所2024系,甚至在网上开价买门票。在招聘现场,一条条望不到底的长尾巴,不知道该在那里排队,足球场上站满了人,寸步难行。为了把简历交给面试官,同时和让他在3分钟内了解我,我花了3个多小时才递交了一份简历。现在回想真的佩服自己,排3小时的队,竟然没有怨言,因为我知道,在这里除了要和自己班的同学竞争外,还有广州其他高校,省里的,甚至外省的人竞争。到处是在211工程学校里毕业的学生,到处是人才,别人都在排,别人都没有怨言,我又算什么呢?看着展位,我告诉自己,近了,近了,坚持……现在看来,这种毅力到底值不值得鼓励?想法可能偏激,其实就是事实。
参加招聘会其实无奈,就等于排队卖身,上前脱衣服等人,之后再给面试官玩弄一下,完后还有一种大难不死,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势,结局其实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求职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职工找工会解决的事情,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比可以说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家庭困难等等。那么职工的“小事”到底算不算回事呢?答案简单而惟一:职工的事不仅要算回事,而且不算小事。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小事连着大事,解决职工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包括点滴小事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二是因为小事连着民心,职工群众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积聚成大问题,正所谓:“蚁穴溃堤”。如何在工作中具体落实职工“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探索和研究职工的事“再难也要做好”,对于新时期烟草企业工会工作具有深层的实际意义,值得工会工作者深思。
求真务实 体恤“民”情
落实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就要切实关心和解决与职工密切相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关心职工疾苦,体察职工情绪和心态。及时把集团党委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做职工思想的第一知情人;解决实际问题,做职工困难的第一帮扶人;加强民主监督,做职工利益的第一监督人;注重心理疏导,做职工疑惑的第一化解人;注重文化引导,做职工生活的第一关注人。
2012年2月底,大理烟厂工会协助红塔集团工会和营销中心工会为一名带病坚持在营销一线、最后因病去世的职工办理后事,集团工会主席和营销中心领导、大理烟厂领导出席追悼会,云南省中烟公司主要领导、集团副总裁以上领导、省内烟厂、各中心都送来花圈表示慰问。一名职工的去世对于集团的发展而言并不算什么大事,但这名职工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不仅感动了红塔集团的干部职工,还感动了云南中烟公司的高层领导,他们送来花圈表示哀悼。集团工会、大理烟厂工会、营销中心工会自始至终配合这名去世职工的家属操办后事,对家属提出来的要求,能做到的就及时解决,做不到的也做了解释说明,整件事的处理让家属十分满意并对工会感激不已,工会通过具体的实事让集团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得到增强。
曾有七名职工一同到企业工会办反映一名职工长期酗酒,行为异常,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经过工会办调查得知:这名职工性格孤僻、自闭,从不与其他同事来往,由于家庭不和谐,媳妇带小孩离家出走,所以酗酒无度。了解这些情况后工会办的同志每天都到这名职工家中与其谈心交流并找到其家属,共同拟定了这名职工到医院诊治的方案,并向厂领导作了报告。随后工会办向集团工会电话报告了这名职工的情况,集团工会主席做出批示。厂党委书记专门对这名职工的情况做了分析研究,并决定认真贯彻集团工会主席的批示意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力争送这名职工到医院就诊;事前进一步咨询相关法律部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此工作。厂工会主席安排厂经济运行科科长及法律事务员对此情况进行咨询,厂法律顾问建议,治疗应本人愿意或由其直系亲属安排,单位不可强制。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工会办的同志轮流与这名职工交谈,使其解开了心结,情绪开始稳定正常,并主动向邻居们致歉,主动向仓储科领导交接了工作,同意去医院治疗,并开始戒酒。至此,一件影响部分职工正常生活秩序的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力求安内 促进发展
为落实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工会紧紧围绕集团“解放思想转方式,突出重点提结构,深入推进‘5211’发展战略”这个重要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勤奋工作,有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职工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要想立身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团同样如此,没有经济基础做强有力的后盾,谈何去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谈何去为职工谋利益,又谈何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只有在职工思想中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条主线,才能使职工的生活更加殷实,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工会组织要紧紧地扣住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宣传发展理念,使其深入到每个职工中,让职工自觉地去接受并将其变为实际行动。同时,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职工的心与集团的发展紧密连在一起,让工会真正成为集团党委与职工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关心关爱职工是党对工会工作的一贯要求,是工会性质的自身要求,是企业发展对工会的要求,更是职工群众对工会的要求。工会组织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自愿自觉地、实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好。
工会组织在发展中具有桥梁作用,因为工会组织既是集团发展的宣传者和贯彻者,同时又是职工意见、建议的反馈者和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工会组织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使企业的决策、领导的意图能及时向职工宣传,使职工随时了解企业的方针目标以及规章制度,及时征集职工意见及建议并反馈至企业决策层,做到政令通畅;工会既要贯彻落实企业方针目标,组织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生产发展之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又要及时反映职工的愿望和呼声,通过多种民主管理形式,保证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力,从而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每位职工都善于思考,敢于进言;同时,工会还要加强职工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其中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理烟厂工会关注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尽力为职工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建机制、搭平台、抓落实,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按照集团推进“两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健全办事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修订完善《大理卷烟厂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实施办法》,制订了管理监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以及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信息联络员等六个配套性制度;建立健全车间部门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运作机制,制订了包括三重一大、三项工作等事项在内的11个大项、40个小项的二级公开目录,公开的方式、渠道不断拓展,公开的内容、范围不断完善。重视职工思想工作,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上报制度程序化、规范化。
营造环境 丰富生活
为落实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工会还要不断努力为职工营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良好氛围,提供一个综合的多功能舞台,使职工凝心聚力,团结向上。
开展文体活动无疑是职工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职工文体活动受到了一些非议,一些人认为“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会工作的需要,还有一些人认为职工文体活动劳民伤财,既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又分散职工的精力,影响正常工作和休息。对此,笔者认为,职工文体活动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会工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工会搞好职工文体活动可以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集团的发展形势喜人,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接踵而至的是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中国工会章程》明确指出,工会会员有权享受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的优惠待遇。职工文体活动作为工会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应当得到维护的。
工会搞好职工文体活动,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参加活动让身心得以放松。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过劳死”“亚健康”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过劳死”现象主要是由于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所导致。在西方,“压力管理”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热点。职工文体活动是“压力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职工不注重锻炼身体,对自己的健康关心不够,不参加任何文体活动,一到休息日,不是在麻将桌上就是在酒桌上,长此以往使得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会组织通过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动起来,这也是工会对职工负责任的一种举措。职工文体活动包括文化和体育两个方面,文化活动可以愉悦精神、陶冶情操;体育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只有使职工身体得到锻炼,思想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才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提高了生活质量的职工也才能以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工作效率就会进一步提高。
求职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生 一般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道德教育
高职生作为教育部门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劳动者,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人格魅力、适应能力、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要素,其中专业知识为技能要求,其余部分则为职业道德要求。为使每一个高职生都能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年制高职生由于入学年龄较小(初中起点)、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一般职业道德教育
《国务院202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这点在高职校的德育课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内容比较全面、系统。表现为重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注重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成人”之本。而许多毕业生轻易地自行解除就业协议、频繁跳槽的现象,使用人单位利益受损。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前一些高职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心想做“白领”,缺乏吃苦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从中可以得出,高职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先成人,再成事。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这需要学校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管理。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把此项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以“六心”教育(孝心、爱心、责任心、诚心、忠心、同情心)为主线“文明伴我每一天”活动,使同学们的文明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此类的活动在各类高职校中均有体现。通过这些活动使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转化为在活动中受教育,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敬业意识教育
敬业意识教育即事业心的教育。敬业意识主要表现为明确目标选择后,具有忘我投入的意志,认真负责、勤奋工作的态度,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之心。具有了敬业精神就能够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保大家,为了集体的利益舍弃个人利益,这样的学生肯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教育。
由于高职生在校时间较长,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不多,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是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前提和保证。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勤奋刻苦、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方式,必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
3.团队意识的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表现出分工精细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任何一个劳动者均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工作,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与支持。而目前的高职生在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人价值观上提倡个性独立和张扬,喜欢过独来独往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与可行的。
4.做实事的教育
高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介于体力型“蓝领”和技能型“灰领”之间的工作,要使学生在毕业初期能够心甘情愿地做平凡普通的工作,就必须进行做实事的教育。而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开展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愿上台回答问题的6名同学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涯,有5人选择成为企业老板或成功人士,希望生活富足。只有一名同学选择成为科技明星,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造福人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构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这要求在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拥有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相结合,要求学生把从小事做起放在第一位,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处理好每一个问题。今天的教育,明天的希望,只有从眼前做起,才能实现抱负,实现个人价值。
5.承受挫折教育
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承受能力强的人,会把挫折当作垫脚石,战胜困难,创造辉煌;承受能力差的人,会把挫折当作绊脚石,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心灰意冷,丢掉未来。现在的高职生大多在顺境中成长,温室里长大,对于挫折的体会不深。而到了工作岗位后,缺少了家长、老师的细致的关心与帮助时,在遭遇挫折、面临困境时压力时,如果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肯定会逃避矛盾,丢掉未来。
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的共性教育,规范教育。但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专业都与社会需求有密切关系,具有专业分工的特点,而每个行业其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1.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
只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其特定的专业中体会独有的职业道德。注重在专业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这比只在德育课上空洞地讲某一行业的具体要求要好得多,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2.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训相结合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点,仅凭专业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灌输还是不够,还需要在实训中加以体会。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与锻炼,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一般都是“理实一体化”,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其成为明天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3.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学交替相结合
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定不同的专业,从此种意义上说专业的设置要与社会的要求零距离接触。今天的学习,就是明天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中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而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基地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许多职业学校都进行了工学交替的尝试。
每一个行业总有自己的规范,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行业规范,感受企业文化,对于优化学生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好的作用。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认清行业职业道德,可以使其工作后,快速地融入企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
五年制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因此,对五年制高职生不仅要进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即共性的教育,更要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够了解行业特点,快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韩剑颖.高职生职业道德认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第8卷,(4).
[2]熊礼杭.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机械职业教育,2007,(7).
[3]张建南.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色.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求职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发展心理学
作者简介:秦澎(1984-),男,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34-05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专业建设的适应性需进一步加强[1]。基于此,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以生本视角对课程设置加以审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构与专业适应性强化或有裨益。
一、发展心理学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征分析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阶段特征与所处的时代特性出发,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利于从生本的角度审视课程设置。
(一)中职生寻求自我独立阶段的心理表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了年龄特征。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16—19岁),不仅在身体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脏机能趋于健全,而且性成熟,标志着人体全部器官接近成熟[2]。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中职学生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在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1.排他性心理强烈,自我意识高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增加,中职学生自我意识高涨,主观较为偏执,感觉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总是用尖刻的态度对待他们,难以接纳其他人的意见。
2.神经过分敏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急切想要获得证明自我独立的机会,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于活跃,对别人的态度又过分敏感,在某些想法或行为不被现实接受时,会产生偏激的想法,形成逆反心理。
3.自律性与心理辅导缺失,心理抗干扰能力较弱。中职学生由于存在生源层次各异、学习环境多变、专业差异明显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3]的特点,而且接受心理辅导普遍不足,导致了其群体依赖过强,感觉跟随在群体当中会更有安全感,造成了心理辅导与自律控制的双向缺失,使得中职学生心理抗干扰能力普遍较弱。
(二)中职生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归因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心理发展相辅相成,遵循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最近发展区考虑,最大限度的实现认知能力向知识能力转变,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外部建构,并依赖内部建构形成知识结构,达到将表象经验内化为个体知识的目的,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中职学生年龄阶段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其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职阶段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处于发展形成的关键期。在客观条件上,中职学生只有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和生理趋向成人化,才有可能体验到区别于儿童“感知”的“独立个体的我”和“发展而来的我”,并最终体察到“自我设想的我”与“社会人眼中的我”的同一性(如图1)。从社会视角来看,由于中职学生受到社会轻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学习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频度又较高,导致了其受外界影响的增强,从而在对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定位有可能被外界刺激“催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
2.中职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发展形成期。根据皮亚杰的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理论,中职学生(16-19岁)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主导方式已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抽象逻辑思维[4]。抽象逻辑思维是认知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知阶段,中职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本质规律分析、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使其在同化与顺化的调适中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
3.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控制走向成熟。正如Ruckmick(1936),Hunt,Cole和Reis(1958),Schachter(1959)以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认知因素可能是情绪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5]。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的健全人格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学生个体可以进一步地以从未经验过的事项,运用因果关系等逻辑理论构成命题、建立假说,即表明其认知能力已逐步成熟[6]。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步成熟,将使得处于青春后期的高年级中职学生从偏激的情绪化阶段慢慢趋向于自控与理性。
(三)中职生个性彰显与社会价值的博弈分析
博弈是各对局者在充分或者有限理性(Full or Bounded Rationality)条件下依据自己的边际成本选择策略,进行盈利最大化的生产过程。在博弈论中,“理性人”是博弈论众多变量中最为关键的假设,所谓“理性人”是指“从参加博弈的局中人眼光看来,他们试图去实施自己认为可能最好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损害了其他局中人”[7]。博弈的过程,即是对局者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双方或多方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规则下进行利益的追逐与冲突,并通过选择与决策寻找博弈均衡解的过程。因此我们知道,博弈的对局过程,不仅需要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还需要存在对局者之间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而寻求对局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解。
1.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已经具备了理性认知的条件,可以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假设,并选择相应的博弈策略,在生理层面符合“理性人”假设的要求。
2.中职生由于受到心理发展、认知程度、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容易形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二元对立”观,在认知层面有“理性人”定位趋势,并构造了博弈的对局者。
3.中职生以“零和博弈”认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认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个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势必会对个体价值的追求造成损伤,于是造成了两者冲突的利益关系。
4.在特定条件下,中职生即使寻求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暂时的NASH均衡策略,但由于学生较为贫瘠的社会经验,此NASH均衡往往被视为“具有不可信威胁性”的均衡解。一般而言,解决“具有不可信威胁性”均衡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选择寻求子博弈的完美均衡;二是采用后退归纳法剔除这种“不合理”的NASH均衡。由于寻求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社会复杂性,中职学生一般会选择剔除此种“不合理”均衡,以消极逃避的态度加以对待,造成了“负和博弈”效果。
中职学生存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零和博弈”的观点,虽然其原因具有年龄阶段的客观局限性,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获取途径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至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价值观的偏失,造成“负和博弈”现象。
二、生本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课程审视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生本视角审视课程设置,将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实现课程的优化建构。
(一)集群式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特征
1.集群式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由此可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青春期的叛逆、排他等行为,正是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外部表征。中职生心理敏感而又个性张扬,自我意识高涨而社会经验又不足,表明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困惑,是心理由矛盾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面向就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课程进行设置。集群式模块课程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基本构建,以宽泛的基础知识接纳学生张扬的个性,以灵活的模块设置吸引学生表达“自我的独立”,并将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为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教学效果。集群式模块课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既要借鉴国外的行业导向型(如MES、CBE)和阶梯训练型(如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8],又要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才能符合教育内在规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要求。
2.集群式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此时,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假设进行推理,而不只是把思维固着于具体物体之上,他们建立了新的命题逻辑运算,并获得了新的结构——“群”水平的认知结构。基于此,集群式模块课程应通过从多个相关职业中选择一群通用的知识,构建较为完善的“宽基础”群知识模块,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集群式模块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况,从具体职业的岗位特征出发,以强调专业领域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和技术等级、上岗资格的获取为主要目标,设立了“活模块”课程,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市场、教学与就业的接轨,体现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宽基础,活模块”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分别实现“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发展过程中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个维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集群式课程应体现“个体”与“社会”双赢的价值观
集群式课程的“宽基础”与“活模块”对学生的要求虽各有侧重,但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从课程发展看,“宽基础”是“活模块”深层次发展的必要途径,而“活模块”的探究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又将激活“宽基础”的知识系统,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构造起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发展与衍生体系(如图2),实现了学生“知识的涌现生成”(个体)与“课程的衍生发展”(社会)的双赢效果。
1.集群式课程实现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涌现生成。正如霍兰所表述,涌现反映了大来自小,或多来自少,或者复杂来自简单的各种形态的趋向。集群式课程设计以“宽基础”向“活模块”的发展递进为方式,使学生从以输入为主的课本知识学习转向以输出为主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对“宽基础”知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小块知识结构进行统整、归纳和创新,实现信息整体增量的过程,体现出学生知识的整体涌现性效果。
2.集群式课程实现了课程的衍生发展。集群式课程的实施过程,既符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要求,也实现了课程本身的发展与衍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宽基础”向“活模块”的发展,使课本知识从理论层面具体到技能层面,知识在专业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活模块”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为寻求获得更为全面的技能途径,形成了“新宽基础系统”,进一步拓展了“宽基础”的知识外延;第三,随着新系统的衍生并发展,在基础拓展的同时,由于技能提升的需要,又将促使模块升级,从而激活了“模块”与“基础”的跳转程序,形成了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环路优势。
集群式课程整体涌现性与发展衍生性的双赢价值体现,不仅从课程实际上为“学生”和“课程”营造了互惠互利的价值体系,而且还以“双赢”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做出标榜,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和博弈观点。
图2 集群式课程发展衍生体系
三、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模块课程建构的四重奏
中等职业学校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建构,既需要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更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课程设计、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三维体系中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课程的优化建构,彰显职业教育本意。
(一)课程的旋律:中职学生心理发展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所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较为活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特征,还应符合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要通过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技能的客观性,使得教学过程切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需求,避免学生由于主观臆想、逆反心理等因素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第二,通过实际操作与理论讲解,将专业技能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以现象来表征抽象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知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以学校为纽带构建学生成长基站,开展以工促学、学以致用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做、研”联系起来,构造“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联合发展模式,为学生成长铸造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平台。
(二)技能的协奏:中职学生全职发展与关键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化生产的劳动技能分工进一步细化,职业类型划分也更为专精,任何劳动成果都不再只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许多人一起合作的获得。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和日益紧凑的生产环节中,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技术工人要做好本职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劳动岗位所必须的技能知识,还需要对自己工作内容的外延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才能在团队合作中更为融洽,这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即是我们称之为的“关键能力(Schluesselguali-fikation)”。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合作劳动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跨职业、跨岗位的能力要求,更是学生社会性发展和多元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我们需以“面向所有专业的公共课”和“面向一个专业或数个相近专业的公共专业课”[9]作为“宽基础”的教学内容,从而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再综合,为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环境;第二,我们要依靠和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活动。原因在于,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能力”存在的前提条件。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对外部事物进行认知、应用和经验提升的主观态度因素,它决定着学生角色的定位与方向,并为后续发展性学习提供内部动机;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能力”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观能动性作为学生发展的内因,在与客观知识、工作环境相协调的情境下,使得原有的“关键能力”继续发展,对学生质的转变具有决定意义。
(三)时代的强音: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能力训练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培养目标能否达成,是学生专业发展是否有效的直接指标。“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的习得能力蜕变为社会认可能力的必然途径,应使学生个性与专业能力发展相结合,体现多模块选择的发展构架,让学生通过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完成学生从习得的能力向社会认可能力的蜕变。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区别于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是受教育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两个方面探讨如下:首先,中职学生要体现的是包含职业操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交互能力等四个因素协调发展的综合能力表征:一是,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应对岗位职责、义务较为明晰,强调了敬业精神;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懂得利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强调应用性与操作性;第三,是方法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逻辑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第四,是学生的社会交互能力,反映学生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从受教育者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适应性来体现。其次,学生需要具备职业能力发展所需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而“职业能力”又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一方面,创新能力是改进职业方法、拓宽职业领域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它不仅需要大量职业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更需要依靠“职业能力”这一载体对创新思维与方法付诸于职业实践才能开展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直接目的就是优化与改进已有“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获得升华是“职业能力”在创新发展带动下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社会的和弦:中职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体的发展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亦是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过程。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是学生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与社会联系,展现个体中的社会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交互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逐步成长,并形成了人格特征,掌握了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包括通过学习、适应和交流,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的基本规范,并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形成社会职能,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才能获得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具体而言,为顺利获得中职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回归,达到“双赢”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第一,需要为证伪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零和博弈”而证实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正和博弈”,即价值加量具备整体涌现性效应。第二,在个体价值加之于社会价值之后,其个体价值盈利(非绝对物资)符合帕累托最优,即获得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的效果。第三,需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部门应该在舆论引导、校园环境建设、社会就业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营造学生价值观健康成长的大环境;第四,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机制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通过提高相关教师素质、开设专门课程、建立专项教学管理机制等,积极开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第五,家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引。通过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将对学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EB/OL]..
[2]林崇德.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3]李慧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4]俞晓林.略论皮亚杰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1).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4.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204.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求职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职工;体育活动;动机
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是企事业组织中以职工为主体开展的体育活动。它是由一定的组织、按一定计划开展的,并由职工自愿参加,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一种社会性体育活动,已日益成为我国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企业职工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如何有效满足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提升职工满意度、幸福感,增进企业合力是值得探索的。
职工体育服务也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然而,在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过程中,由于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服务模式单一,缺乏有效资金保障,职工参与度等问题,在有效开展职工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因而,有必要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实现丰富职工业余体育文化活动的服务目标。
一、企业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是指通过激发个体,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并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动机可能会增强或减弱,有时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动机作为一种内驱力,能够指引人们实现所渴望的目标,这种内在行为会伴随着个体目标的实现。公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动机因人而异,一方面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一方面也会随着人们各异的需求而不同。
为了对企业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进行归类,本研究根据调查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聚类,进而分析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不同目的和动机,最后通过不同动机模式刻画出群体的特征。从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与动机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为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情绪调节、社交需求、其它等方面。数据显示,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强身健体,所占比例为85.2%;第二类是缓解压力,所占比例为63.7%;第三类是情绪调节,所占比例为42.6%:第四类是社交,所占比例为26.9%;第五类是其它,所占比例仅为15.8%,具体是消磨时间、塑造身材、休闲娱乐等。另外,从职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观感受上看,认为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减轻疲劳感,包括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从调查问卷数据中分析,产生这些目的的动机分别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而产生的追求健康的动机,因运动而产生的精神振奋、心情愉悦等精神愉悦的动机,为了增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动机以及为了追求新鲜、追求时尚、追求乐趣、追求健美等其它动机。
二、企业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分类
通过对职工参与体育活动不同目的及其背后的产生动机的分析,发现通过体育活动而获得健康身心的动机在职工的行为中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的动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职工开展的体育活动已接近健康运动型。同时数据也表明,追求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已成为职工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动机之一。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职工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生活质量追求意识的增强。总体而言,职工开展体育运动的动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突出体育活动强身健体转向追求身心健康快乐的双重目的。
根据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与项目特征,我们将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划分如下几类:
(一)健身型动机
体育的本质就是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参与者通过运动可以练就灵活敏捷的反应、轻巧灵便的双手和强健有力的臂膀,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更可能转化并形成于劳动或工作之中的基础性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导致了人们日常的体力支出均在明显下降,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征,因此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增强,也深刻的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调查发现,职工通常会选择一些运动强度弱、简便易行,对增强身体健康有明显效果的体育运动,例如太极拳、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
(二)娱乐型动机
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从过去以满足物质需要的层次迈向了精神享受和个体发展需要的层次。由于现实生活的快节奏,为了缓解现实中所承受的紧张感、压抑感,许多人愿意在闲暇时间里过一种高雅的、艺术化、审美化的闲适生活,怡养性情,达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因此,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的要求,而更加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以追求娱乐为主的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会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其主要目的是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份乐趣,让身心充分地放松,并产生愉悦的感受,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要高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研究学者也认为,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育的功能之一,体育无“乐”,就会缺乏活力。
(三)竞赛型动机
本质上,竞赛型体育活动不同于竞技体育比赛,相比于后者更强调输赢结果,前者则侧重比赛的过程。人们在开展这类运动时,将竞技体育竞赛的形式进行趣味性、娱乐性变形,进而演变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来体现了人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达到弘扬集体主义,增强集体向心力、凝聚力的目的。
(四)拓展型动机
体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用于拼搏的品质、超越自我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人们在拓展型体育运动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例如,登山、攀岩、蹦极、远足、野外生存等。
三、小结
企业通过明确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能正确引导职工参加体育活动并进行科学地锻炼。与此同时,开展企业职工体育不仅能增强职工的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密切人际关系,强化团队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泗,龚德贵,谢和刚.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2]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2)
下一篇:求职广告(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