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44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2分钟。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怀着期待的心,来到省分行青年骨干培训班,开始了短暂但充实的校园学习生活。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培训班的一点体会,同大家分享。
一、机会难得
有人把大学校园比作“象牙塔”,纯粹自由。已经毕业多年的我增多次梦想着还能回到校园,但工作和家庭的牵绊让我只能把这个梦想藏在心底。这次的培训班,在省分行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来到了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校园的秋意让我忘却了工作中的烦恼,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5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李行长为我们精心挑选的课程却充实了我的内心,在课堂上老师的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为我们讲述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解读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等等,使得这些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二、收获颇多
这次的的课程不但有和平时业务有关系的“银行也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及乡村战略解读”“PPP项目营销实务”等,也有“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职场夜里与情绪管理”,听着这些在各自领域可称为专家学者的老师对当下政策的解读,第一次可以面对面的向他们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听到解答,犹如醍醐灌顶。例如一直都似懂非懂的PPP融资模式,总是不理解它和传统的政府融资模式有什么区别,直到听了老师生动的讲解后才明白PPP融资模式不但解决了政府投资效率问题、债务问题、产业转型问题,更是政府治理简政放权治理现代化的体现。又例如以前起草公文的时候,总是把握不好用什么文种,到底要不要抄送,大标题和结束语要怎么写等等,通过上海政府办公厅巡视员王永鉴老师用生动的上海版普通话讲解完后,不但弥补了我在起草公文方面的不足,更是让我知道了在公文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和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对自己的反思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3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科学的工程。探索建立与创新其培养机制,拓宽培养途径,对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建设思路和原则
1.1 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首先注重阶段性培训。各高校要根据最新的时政热点、思想理论、目标和任务,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做调整,制定出短期的培养方案,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其次重视“青马工程”的长期培养。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培训对象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各高校要对所培训过的学生骨干进行跟踪培养,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使“青马工程”的推荐、选拔、培养、考核形成长效机制。当然,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阶段培训是长期培养的基础,长期培养是阶段培训的最终形式。我们只有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和原则,才能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1.2 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青马工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的度。既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容分割。具体说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骨干,深入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培养教育工作。比如通过热点新闻、时事政治、影视资料等方式拓宽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坚持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使大学生骨干在听讲座、看视频、做实践中体会“青马工程”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并化理论为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充分调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的目的。
1.3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需做好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学生骨干,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培训对象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社会,亲身感受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真正地做到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干部还要将所想、所感、所悟应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成为具有丰富科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 完善“青马工程”内容体系
2.1 理论内容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①我们要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特别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我们要跟进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扩展新视野,将理论成果及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之中,使培训对象在政治思想上保持敏锐度和先进性,保证其思想政治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与进步。
2.2 实践锻炼形式多样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实践锻炼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培养内容。“青马工程”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既要符合实际需求,操作性强,又要形式多样,具有教育意义,使大学生骨干在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因此,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全面统筹、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真正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人心。例如:各高校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色,组织培训对象深入到企业、社区、农村中去,将所学专长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针对某一理论政策或时事热点,组织学生骨干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懂得感恩,针对这类群体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等。
3 健全“青马工程”管理机制
3.1 构建分级管理、分层培养的工作格局
根据团中央的整体部署安排,各省级团委每年推荐优秀的学生骨干参加全国的青年大学生骨干培养,并对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和跟踪培养;各省级团委也参照这一模式,从各高校遴选大学生骨干参与省级“青马工程”的集中培训;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构建以团课、党课、“青马工程”为主要形式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开设相应的课程,从而形成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在分级管理方面,各高校要按照“青马工程”上述培养模式,形成校级领导指导-校团委领导负责-专职团干具体实施-指导教师参与培养的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地为“青马工程”的实施保驾护航,使“青马工程”的工作格局更加条理、细化、便于实施。
3.2 完善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健全推优机制。各学院要综合考察推优学员的能力素质,扩大推优范围,确保优秀的青年骨干能脱颖而出。其次,重视短期培训的考核。在学习过程中,要突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综合表现等方面的成绩考核,树立优秀典型,便于学员们相互学习。第三,坚持长期培养的考核。建立“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信息库,根据以往参加培训的考核记录,对大学生骨干进行跟踪考察,并结合学院、老师、同学的意见给出合理的评价。第四,建立奖惩机制。各高校对综合表现突出的学员给予表扬和激励,为其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平台;对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学员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其转变态度,以保证“青马工程”的培训效果。
3.3 深化保障落实机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长远实施,需要我们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阵地保障、物质保障。各高校需要引起重视,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形成党委领导、团委主抓、院系分工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开设专题学习网站,了解学生骨干的思想动态变化,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保证培训效果;建立广泛的实践活动基地和挂职锻炼基地,为大学生骨干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展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平台;高校应为“青马工程”的实施配置专项经费,既要保证理论学习过程的各项经费支出,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
4 创新“青马工程”继续推进的新举措
4.1 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路线图
首先确定培养对象。各高校可以将各级团校、党校等培训班作为依托,对基层团委、团支部推荐的学生干部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使培训对象具有团课、党课、“青马工程”等培训学习的多重经历,为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其次突出培训过程。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课程安排是全面科学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员应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②第三,重视跟踪培养。各高校在完成学员的阶段培训后,及时发现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继续跟进学员的后续培养,使培训对象学习先进模范,改变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2 实施高校导师培养制度
“青马工程”的指导教师既要关注培训对象的理论学习,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任务艰巨。在日常教育中,导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启发式教育,结合培养对象的特点进行辅导。并观察培训时期的综合表现,了解、掌握培养对象的思想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培训内容,带领学员进行社会调研,并在实践过程中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成长经验与培训对象分享,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帮助学生快速成长。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与已培训过的学员保持联系,进行跟踪培养,对其学习、生活、工作、自身发展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化解,确保高校导师培养制度落到实处。
4.3 建设网络平台,推广典型经验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网络成为青年大学生认知世界、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中,必须充分运用好这块网络阵地,实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各高校应紧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建立“青马工程”专题网站,及时上传理论学习资料,完善网上培训的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大学生骨干的联系,实现培训对象学习、交流、讨论的网络化。在利用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及弊端,各高校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升网络运用的典型经验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释
① 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113.
② 白建民,方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34-37.
参考文献
[1] 文件.中青发[2007]27号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对“青马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将“青马工程”与学校维稳工作紧密结合,探索“青马工程”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方法,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学院建设,整合培养资源,优化考核机制”为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青马工程”的长效培养机制,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学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
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青马工程”的顶层设计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骨干。这一群体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综合素质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突出、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分子,是学校和广大同学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未来领导者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对象,也是学校维稳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为此,学校制定“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紧扣“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培养目标,建立校、院两级培养体系,成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建设“青马工程”主题网站和建立“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以理论培训、高端论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为主载体,形成一套长效培养机制。
(二)大力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学校率先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以下简称“青马”学院)。学院由校党委副书记任院长,成立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及外事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院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相关重要工作进行指导,团委负责学院日常事务。学院下设培养规划工作组、理论培训工作组、实践锻炼工作组、活动创办工作组、对外交流工作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网站和CIS工作组等七个工作组,负责对学生骨干的成长进行具体规划和指导。在学校“青马”学院的影响辐射下,各学院也纷纷建立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地和组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逐步建立领导决策、议事协调、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和活动,推进本学院各类学生骨干的培养。
(三)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团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青马”学院发挥学校学科综合、师资力量雄厚和社会联系丰富等优势,狠抓导师队伍建设。组建了“专业导师团”和“成长导师团”队伍。学院聘请以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为主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导师团”,聘请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授、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成长导师团”,以校内为主、校外兼顾、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规模适中的开放式“青马工程”两支导师队伍。由导师团根据校院两级培养对象的需求进行理论培训、课题研究以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从实践中寻找努力方向。[1]
(四)建设“青马工程”主题互动平台网站网络是大学生群体最易接触且最易接受的事物,要适应信息时代青年的思维和行为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运用。“青马”学院为适应网络学习的新形势,提高学习效率、加大学习成果交流,在互动平台建设上,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综合性、开放性网站,将主题教育网站和“青马”学院网站进行整合建设和开发。网站点击次数已近10万余次,已成为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强有力的一个辐射源。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青马”学院加强网络队伍建设,还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管理队伍。
(五)制定标准化考核机制浙江大学“青马工程”实行学院(或学园、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学校(校级“青马”学院)培养两阶式,注重与学生组织和各级基层党团组织的双重联系,经过院级(校级学生组织)培养并考核优秀的培养对象获得举荐机会参加校级培养。总体培养分为院级(或校级学生组织)培养阶段(初阶段,1年)———校级培养阶段(重点阶段,1年)———动态跟踪培养(长期)三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对每一阶段浙江大学“青马工程”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管理,“青马”学院在指导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考核机制,使“青马工程”各个培养模块能够整体联动起来,进而全面反映学生骨干学习成效。学院注重跟踪培养,把接受校院两级、三个层次培养的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技术平台,开发建立“培养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种子库”除反映校院两级“青马”学员日常学习记录外,另一重要的功能就是动态反映培养对象的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优秀学生骨干电子信息档案。
三、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高校稳定工作上的成效
(一)把握培养对象的群体特征,加大稳定意识培养,进一步夯实学校稳定工作的思想基础浙江大学“青马工程”以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培训为重点,立足国家、社会发展和青年需要,不断深化对“青马工程”体系的认识,正确引领青年人科学规划自身发展,构建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鲜明的青年骨干培养体系,加强学生骨干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骨干队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独特作用,为夯实学校维稳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学院编写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读本》,将《浙江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作为规定读物,组织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等专题理论培训,通过聘请知名教授专题理论培训、学员集中学习、课后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员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时事讨论会,进一步验证理论学习,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几年来,共印发1000多本理论读本,开展了140余场专题理论培训,学员完成理论学习心得近800篇,影响、辐射4万余名学生。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和创新培养机制,进一步稳固学校稳定工作的组织基础浙江大学“青马工程”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将学生工作实际与青年学生时代特征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素质拓展相结合,以增强先锋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为重点,通过专题报告、互动参与、素质拓展、学员展示、参观调研、交流讨论、社会实践等途径,追求高品位,注重实效性。将学生骨干个体培养与增进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相结合,推动个人稳健发展与团队跨越式发展的统一,从而探索一套彰显时代特点、深具浙江大学特色、富于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学生骨干培养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固学校稳定工作的组织基础。学院从开发、引进到管理、利用,全方位入手,实现资源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巩固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打造“大学院”概念,努力将校内各个系统的培养对象集结起来,从空间、时间、内容等各个方面实现不同院系、组织培养对象的整体培训。重视评估考核环节,激活竞争激励、优化榜样激励、引导自我激励,认真分析考核结果并反馈到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去,使培养效果落到实处。校院两级“青马”学院成立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青年中传播和接受规律研究———以浙江大学“青马工程”为例、大学生村官、农民及农民工权利保障情况、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情况,共立项各级课题62项,完成调研报告454份,开展各类实践、对外交流活动350多次,2000多名学员顺利结业,400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活动。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理论骨干; 现状; 原因;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85-04
当前,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理论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理论学习骨干,探索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培养路径。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思想导航、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健全人格、夯实大学精神、彰显办学特色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内容、方法、手段、措施、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影响因素。如何客观科学分析其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路径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现状
1.主流意识形态层面强化一元引领又不同存在主题性、主体性缺失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集团乃至国家,以核心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依据,为了自己阶级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自觉遵守和践行的具有强烈实践指向被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理论主张、实践战略、行为定向等一系列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实践层面,是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实现的目标、途径及手段。它对其他意识形态发挥着引领、包容、规范和践行的作用。[1]在大学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强化了精神支柱,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地位。另外,各高校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理论骨干长远发展,注重探索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如哈尔滨理工大学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依托、以网站和各级学生学理论研究会为载体,以网上网下互动为主要学习模式,以课题制、社会实践为手段,以制度及基地化为保障的多层次、立体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复旦大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卓越计划”;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蒲公英计划”。大部分高校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都能从教育的目标和教育主体的发展出发,紧紧围绕时代主题,立足青年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教育。
但是,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中,缺少核心目标设定,在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过程推进、总结提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主题性和师生参与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不明显,一些大学生理论骨干实用性和功利意识倾向突出。大多数学生理论骨干希望通过理论学习收获到看得见、用得上的成果,在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毕业分配过程中有突出的作用。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
2.目标内容设计层面凸显核心价值又不同存在科学性、有效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就实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鲜明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与其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2]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广大理论骨干。依托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方式活跃的培养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理论骨干中更具感染力和熏陶力,使其更容易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爱国创新意识,规范和提高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于广大理论骨干之心,富足他们的精神,健全他们的人格,鼓舞他们的斗志,创新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精神风貌的时代先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等。此类活动从青年发展和国家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角度,找准了教育目标与青年成长成才、青年学生理想追求与祖国需要的现实结合点,在凸显时代主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参与,有力促进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些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工作还需要进行改进,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内容和实现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培养的过程缺乏对大学生理论骨干的思想变化规律的研究,理论培训的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的辐射面不够,各高校每年200-300名的培训规模跟不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影响。
3.骨干培养实践层面突出特色养成又不同存在手段方式创新不够
高校在办学和教育活动中能够立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和目标,突出学校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来培养大学生理论学习骨干。。近年来,各高校紧扣时代主题,秉持学校文化传统、精神内核,不断创新培养样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培养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社会资源以及新兴媒体等新的手段和载体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中的作用,以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如大连理工大学多年坚持的针对新生开展的“六课教育”,即校史校情课、人生哲理课、学习计划课、奋斗目标课、行为规范课、意志品德课,在多部门协同配合、整合校内资源、突出文化特色、探索教育路径、教育青年学生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河北大学的航标网和武汉理工大学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等,都在红色文化进网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有些高校在大学生理论学习骨干培养过程中载体手段创新明显不足。一方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有些高校存在着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化转型认识不清、形势判断不准确、手段创新不及时等问题,进而影响对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水平。
4.教育评价体系层面建立机制保障又不同存在层次设计不够完善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理论骨干过程中中能够立足自身实际,重视培养的评价,构建机制路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培养体系,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团省委成立了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培养省级大学生骨干200名,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和专题研究等形式,使大学生骨干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基本的领导艺术、沟通技巧、管理技能以及自我调适方法;通过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大学生骨干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增加基层阅历,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群众观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果。各高校也依托团校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完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协调机制、运行机制,不断稳定、完善、发展和固化培养成果和模式,为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但是,有的高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理论骨干的理论素质本身,很少注重顶层设计和体系建构,更是很少注重大学生理论骨干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存在着对于大学生理论骨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组织领导不到位、目标导向不明、针对性措施不强等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不足的原因,既有主体思想意识上的主观因素,又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准确把握其成因,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构建有效的路径和模式,更好的推进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
1.思想认识方面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没有形成全员的高度重视,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合力。同时,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部分高校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投入不足,实践路径不完善,导致培养缺乏持久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重视不足,定位不够清晰,缺少大的格局和基调把握。虽然较之以前在经费、机制、队伍上投入有所提高。但是,对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内涵把握不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有的高校领导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存在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有的教师对理论学习、理论骨干培养以及作用发挥等功能认识不够正确,只把其作为简单的学习活动看待。部门学生也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义,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其自身单一的基本形式,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标很好的融入到其过程中,存在方向性、目标性、根本性的认识不清,从而影响效果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2.培养方式内容创新不足
虽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不断拓展,但部分高校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大,培养过程缺乏新意,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近几年来,大学生骨干培养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面实现了新拓展,但在志愿活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这些需要大力投入的方面还不够。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当前大学生骨干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锻炼平台,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如何针对大学生骨干的特点,深入研究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内容的落实和创新是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难。部分高校投入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骨干培养形式的创新不足,仍然沿用单一的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未能很好的利用网络信息化教育手段,也没有较多的采用考察调研、导师带教等更为新颖的方式,这样势必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制度设计缺乏合理规划
虽然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的重点培养效果明显,但培养的制度措施还有待完善,如何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如何使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有效兼顾,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体系的搭建应体现教育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注重功能的互补和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骨干培养过程中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对大学生思想变化以及大学生理论骨干的思想特点等主体本身的内涵价值、功能发挥考虑的不多。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培养培训实践都存在系统设定层面的不足;再次是缺少制度和操作过程的顶层设计,没有真正将目标需要在指导思想、融入机制、推进机制、刚性规定中很好的体现。
4.推进过程缺乏有效衔接
有些高校仅把学生理论骨干培养附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将其看作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或者等同简单的学生学习活动,忽视了广大师生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组织上单一作战、形式上单一乏味、衔接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学校缺少整体规划、缺少协同作战,缺少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合力推进,各种力量、方式和内容之间缺少有机衔接,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力度和效果。
三、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路径
1.做好培养对象的培养层次衔接
大学生理论骨干自身具有主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理论骨干应该分类培养,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好大学生理论骨干、各级研究会成员、青马工程学员、党员的培养层次衔接。按照大学生理论骨干主体性和差异性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措施,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理论性社团骨干、对理论学习有浓重兴趣的学生、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对象,结合其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各高校要制定分类实施方案,达到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追求者、发现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导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初具觉悟者的目的,特别是通过日常生活及人生成长向广大在校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人生成长。
2.做好教育主体教育合力的衔接
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人员、党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如何使教育主体有效衔接,既关系到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实效,也关系到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合力的有效发挥。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最为重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通过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生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工作人员,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思想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做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教师也要以立身、立德为基础,更好地立言、立教”[3],专业教师作为第一课堂的教育主体,在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课前人生辅导、课后关怀成长等方式,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广大服务人员,通过优质的服务、高尚的职业操守、亲情式的体贴,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其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理论骨干培养的系统体系。
3.做好培养内容的衔接
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培养中要综合考虑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实践等诸多方面因素,实现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培训内容、服务引导等培养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及其他专业课堂的成长支撑、素质拓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4]在实践内容上,除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外,还要对这一群体进行专项实践锻炼,以课题式、调研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实践形式对大学生理论骨干进行培养,以实践促进其理论的深化提高;在培训内容上,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科学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培养内容的形式与深度,培训的内容要与大学生的理论诉求及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相一致,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服务引导上,服务引导的内容既要与教育的内容紧密相连,有机衔接,更要突出大学生理论骨干自身的成长需求以及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迫切要求,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做好培养方式、阵地和平台的衔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需要有效的介体,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过程同样需要阵地平台等有效介体的衔接,即做好党校、团校、理论社团、教育基地、网站等教育阵地和平台的衔接,形成互动。培养的内容需要以培养方式为依托,有不同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是保证培养效果的需要。要针对大学生理论骨干的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规律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工作和方法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学科为依托、以网络和党校、团校、各种学生学理论社团、基地为载体,以网上网下互动为主要学习模式,以课题制、社会实践为手段,以制度及基地化为保障的多层次、立体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利用好高校团党组织这片土壤多培养素质过硬的理论骨干,就要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利用学生自治组织进行理论宣传,引导其进行自我学习,是其完成理论提高、理论内化的重要途径;整合、优化实践资源,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理论骨干”提供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平台;引导广大理论骨干掌握传统网络及新媒体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转型。达到组织平台、实践锻炼、网上网下的有效衔接,实现培养手段的创新和培养环节的闭合。
参考文献
[1] 陆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6):39.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0.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骨干教师引领;方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生力军,同时,青年教师又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成为学校的“短板”。如何有效规避“短板”,使教师群体均衡发展呢?每所学校都会有一批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带头、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师徒结对,互助成长
青年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但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带教。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可选派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骨干教师进行“入门”带教。对部分参加工作3―5年的青年教师,可挑选校内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等,进行“稳定期”示范。提倡一位“名师”带几个徒弟,也可以一个徒弟拜几个师傅。在“师带徒”的过程中,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刚开始可完全“拷贝”师傅的做法,一段时间之后再融入自己个性的创新;同时师傅也要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专业成长情况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在期末考核时,实行师徒捆绑评价。这样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就会迅速成长起来。
二、“四课联动”,示范引领
所谓的“四课”,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即先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学校骨干教师团队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青年教师观摩后逐人交流观摩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是“跟踪矫正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练、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四课”活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青年教师通过参与 “诊断课――示范课――跟踪课――汇报课”等“四课”联动研讨活动,能迅速激发起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加快成长步伐。
三、个性备课,突出实效
为保证让骨干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拿出主要精力培养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个性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备课制度的改革,减少机械、重复性的备课,研究实用高效的、新的备课形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抄写备课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学校可根据教师的教龄和授课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备课要求,青年教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有所区别;一直从事某学科教学的和刚刚改教某一学科的也要有所区别。这样分层要求就使得骨干教师有了更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与教学反思,他们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也成为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开展集体备课。以“生成备课”为着力点,采用青年教师个人备课和年级组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法,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教案,由年级组集体讨论修改后作为执教教案,实现协作备课。
四、各展特长,做实培训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的擅长组织教学,有的擅长阅读教学,有的擅长写字教学,有的作文教学最拿手。每学期开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向教师征询培训内容,就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及目前在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培训专题。也可通过调研让教师自己选择培训者和培训对象,青年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培训导师,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教师也可自我推荐,并确定自己培训的对象。
学校可根据教师的需求组织本校在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全体教师做讲座和专题报告。让骨干教师介绍自己平时积累的教育教学小技巧和金点子,使青年教师直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样一来,作为培训者本身是一个梳理、总结、升华的过程,对于受培训的教师也是一个收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的过程。
五、以赛促教,搭建平台
上一篇:静心净心尽心心得体会
下一篇:防校园欺凌策划书(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