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调研心得体会{2024年最新5篇}

时光漫步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7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调研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第三产业调研心得体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创三产发展的新局面今年*月份,县委县府按照有关会议精神,对全县的三产发展做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对全县娱乐、休闲、餐饮、农贸、气修气贸、建材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第三产业做到详细划分和清醒认识,并制定出全县三产发展的总体实施意见和规划设计蓝图。通过这一阶段的市场调研,领导座谈,现场查看,以及征求有关人员的综合性意见,结合单位的实际,形成自己的一些初步性看法。一、当前的产业发展形势近几年来,随着***县工业强县方针的实施,我县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捷报频传,第二产业比重增幅迅速,一、三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第三产业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来说过于缓慢,造成三产发展滞后,经济比重下降,难以适应当前二产的发展要求,也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镇地处老县城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近几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强劲,经济总量年年攀升,但也面临三产发展缓慢,有滞后性的问题。这也成为办事处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二、发展三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产的发展需要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带动,并需有一定人口的积聚地存在,形成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我镇位于县城老城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县城区域经济形成,经济发展迅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源头,这都为培育三产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区城市的扩建建设,以及办事处工业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崛起,解放了我办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农民转换成为市民。截止目前,我镇**个行政村已有**个村成为无地村,其他*个村或多或少保留部分土地,无地、少地的村民加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大壮大了第三产业队伍,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达到了农民增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的三产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工业经济的再上台阶,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单位对现有三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政策以及后期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性政策的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等方面。我镇需充分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三、个人对我办发展三产的认识及建议1、结合全县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办事处抓住当前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契机,利用各种便利因素,再接再厉,努力开创三产发展的新局面。2、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区规划、市场规范、交通条件、城市形象提升以及满足群众需求等一系列问题配套结合起来。3、规范、整顿老城区的三产服务业的同时,并根据单位实际,制定我办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政策和优惠措施。4、通过政策引导,提供第三产业投资平台,引导相关企业、相关资金投向三产领域。

调研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时刻甘当小学生

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党章的最后一条就是为了党的事业时刻准备献身,甚至牺牲自己。毛泽东也曾教育我们要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蕴藏着无限智慧和力量,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使我们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宝贵源泉和不竭动力,无论什么人,什么身份,多高职务,都要放下身段,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真意求教于民;农民朋友、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在最基层,他们生产生活和发展中遇到问题,如果因为工作不细不实或者疏忽,就可能被忽视,造成上不知下情,为政者不知民困民忧,其实许多就是不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琐事,群众路线就要求我们甘当小学生,并善于从中悟出道理,总结出规律,为以后工作做决策、定计划、执行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做事心中才会有数,才会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善学群众语言

群众语言就是通俗易懂、贴近民心、符合民意的语言。学习群众语言就是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更是改进我们的作风,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懂不学群众语言,不知不愿和群众交流就是脱离群众,和人民群众心里距离越来越远,形成一堵墙隔离了群众,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领导讲话要平实、通俗、易懂,具有针对生和操作性,易行、有效、管用,不要照本宣科,群众语言是最具活力,“眼睛只向上看会掉进粪池”,是讽谏那些只唯上的干部,“撞露水让河涨”比喻只提不解决问题的干部,“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是群众对有些干部执行政策做变通,使政策缩水的不满;学会群众语言才能和群众拉近距离,联系好群众,接好地气,改进我们的作风,这从长远上有益于我们的事业。

掌握资料要翔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沉下身子,亲力亲为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农民的梦想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指针和方向,帮助他们减少消除实现梦想的“梗阻”,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了解到小额贷款助推创业、无息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缓解经济压力,实用技术培训因针对性不强做的还不够好,60岁和70岁以上老年人社保局和民政局重复年检,基层文化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管理等问题,暴露了我们日常工作有弊病,不了解农民朋友的需要和实际困难,使农民朋友办事不方便,党和政府惠农政策大打折扣,调研中就有人说现在干部官僚作风、衙门习气不少。一个没有农行的乡镇老年人要领60元社保基金需要到县城,一月一次,来回20元路费,到基层群众手中又有剩多少钱。我们有些部门平时定政策,搞服务因为不调查、不研究导致惠农政策落不到实处,寒了群众的心,使服务成为梗阻,上级政策打了折扣、缩了水。这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群众路线教育调研活动情况看,只有亲力亲为做好表率才能发现实情,只要方法正确讲求实效,我们平时的工作才更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党员干部一定能在活动中受教育,群众一定能得实惠。

解困了事促发展

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推动发展是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事了困解是衡量的标准。我们搞过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日子红火起来,每天都有新变化,不管搞什么活动都必须着眼于让老百姓富起来,早日实现小康目标。年年提出问题,年年解决不了,群众是有意见的,防疫体系建设滞后,猪贱伤农,医疗药品价格高,土地流转政策不明确等问题,要求我们长期准备,下势解决;生猪养殖就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我们正确引导就是灵通信息,给出扶持政策,最终让农民把握市场、适应市场,达到赢利目的;合疗药品价格要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有关职能部门也要长抓不懈;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又遵循《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调查研究,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办法分类有步骤解决存在问题,让群众享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

老百姓最感恩

调研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老百性的质朴、谦诚、感恩,只要提起共产党,大家总体上还是怀感恩之心、思感激之情。姬家河80岁高龄姬老汉说,现在不交粮、不纳税,每月还有160元的工资,他很欣慰,虽然儿女都在外打工,他一个人操持家务,但是他不感到累,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扶贫搬迁后,孙子能娶上好媳妇,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期盼和要求;向我们反映合疗部分药品价格高的王老汉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咱国家大、人多,拿出这么多资金投资医疗事业,解决群众看病难真不容易,他就是怕国家经费被浪费,没有用在刀刃上;我在林川村调研时,老太太直夸党的政策好,由于腿脚不灵便,她希望年检时能进村入户,并且少些不必要的手续;赶上吃饭时,一位村民非常热情地留我在他家吃饭,他说,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就是共产党人和农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

新农村建设问题不可小视

解决好问题的前提是贵在发现问题。我跑了19个村,涉及七大类30多个问题:一是“三委会”建设问题(村支部、村委会、监委会)表现在不重视制度建设、监督效果不明显,班子的合力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村级组织薄弱,开会还需要“误工费”;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增收增效仍然是头等难事大事。一村一品没有形成,仅有药材,还处于初级原料生产阶段,加工销售产业链没有形成;三是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需要整合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农村书屋书籍利用率低;四是土地流转政策不明确。土地能流转,但如何流转,怎样效果好,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五是扶贫开发任重道远。扶贫开发要选准村镇,选准产业,有重点,有先后,有梯次进行,不能是“唐僧肉”,谁都想吃,都吃不饱,效果不明显;六是小城镇建设政策不明确。群众对如何搞心中没底,自家小院该不该扩建,会不会被拆迁或移民开发有担忧;七是便民服务措施不够。医保、合疗、低保、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惠民政策要加大宣传、简化办事程序,以便捷高效作为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的承诺。

调研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当前,城镇化进度大幅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深刻变革关键时期,新思潮、新矛盾逐渐出现,面对挑战,农村宣传信息工作必须先行。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既能为党委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又能为政府各部门拓宽信息渠道,还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舆论支持,让广大农村群众充分了解党委政府农村发展方略部署,了解农村干部为促进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不懈努力,让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农村工作的有效渠道,是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要。农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宣传信息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把握当前工作重点,深入挖掘主题,大力宣传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部署、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才能让农村党员干部全面认识工作新任务,让全区人民群众了解农村发展新形势。

首先,要树立信息意识主动采集信息。单位领导要强化宣传意识,围绕中心工作主动开发信息,及时发现、搜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呼声。在平时工作中要做好影像记录,保留相关文字资料,并及时总结提炼和挖掘,形成精准全面的工作记录和宣传素材。

其次,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务实求真的精神,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识别和核实,务必做到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反应内容事实确定、资料数据权威有效,坚决杜绝虚假失实信息。突发公共事件按规定就是向上级报送。

调研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农村,1026人、316户、水田820亩,其他耕地150亩,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每三户拥有一辆汽车,已是一个富裕村,不但公路户户通,村里建起了综合楼,有图书馆、电教室、卫生室,还建了汽车站,是全省小康示范村。

石峰村地处新化西部山区,全村548人、142户、452亩水田、42亩旱土、1600山地,亦是一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是有名的贫困村,村里虽通了公路,因住户十分分散,到各家交通亦不方便。

两村相比,人均耕地均在1亩以上,在湘中地区算多的。均无别的资源,同属单一农业村。但村地处城郊交通条件好,石峰村处在偏远的山区,虽有路,但距城远。两村按常理不应相差如此之大,究其因,除了交通这客观原因外,有三大根本性的差距:

一是文化基础差别大。村20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学历有190人,而石峰村不到50%,且村拥有农民技师职称15人,石峰村无1人。

二是村支两委的核心作用相差甚远。村以支书为核心的班子,一心为民,长时间有良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且有良好的组织意识。引导农民成立联合体,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共同发展。石峰村则是一个仅能被动应对上级要求的村支两委。

三是对劳动和富裕的认识不一样。石峰村外出打工比例为壮劳力的50%,而村为85%,石峰村55岁以上劳力基本不出村。而村最大打工人员高达69岁,石峰村有几位赚了几万元,回村里建了房子后再不外出,而村在城里和农村均有住房的大有人在,仍在打工。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是政府解决农村教育的长期必然坚持的行之有效的战略,科技兴农是上策。加快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稳定、农民全面小康紧密相连。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靠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其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健全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为最终实现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新,更好地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转移服务。

调研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争做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做保持定力、坚定不移的“引领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突出“定”字,做保持定力、坚定不移的“引领者”。“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前召开的七次座谈会到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再到此次江苏考察时强调的“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处处彰显着战略定力。当今世界正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正确道路的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在保持定力中育先机、开新局。

突出“新”字,做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不畏失败、敢闯敢试”的干劲,才能走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超越自我、再创佳绩。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江苏考察之旅,无论是在南通滨江片区对“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的要求,还是在扬州“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的嘱托,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要求、新提法、新举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新”字。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思想上认识到大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愿意突破常规、突破藩篱,行动上创字为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在改革创新中创出新绩。

突出“实”字,做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空口白牙”喊出来的,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永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践行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以“滚石上山”的拼劲、“钉钉子”的韧劲、“啃硬骨头”的闯劲,涉险滩、闯关隘,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攻坚,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学习张謇精神 增强爱国情怀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国家危难之际,张謇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救国之路,这当中是张謇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也是他一生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的根源所在。而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张謇这份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为国家繁荣昌盛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学习其坚定不移的报国热情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高中状元后,面对当时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他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办起了大生纱厂,开启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饱含着浓浓的为国情怀。广大党员干部也当如此,要坚定不移地将国家发展前途和人民切身利益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不断锤炼服务群众的干事本领,面对各种诱惑时做到不为之动容,努力成为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砥砺前行。

学习其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

张謇的一生,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他从商的大部分红利都被其用来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作为党员干部,从事的工作都是利国利民之事,对于个人而言,更应当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要时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刻将人民利益之事放在工作首位,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为群众解决更多难题,做好人民群众的“引路灯”和“勤务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不悔地奋斗终生。

学习其迎难而上的真抓实干

白手起家的张謇,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和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这当中要经历的艰难难以想象,但他都挺了过来,还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党员干部在工作上也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是“拦路虎”,是“硬骨头”,是“深水区”。越是困难越不能退缩,要学习张謇精神,拿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去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他虽是商人,却心系家国天下,用他的方式去报国、救国,这份爱国热忱,值得当下的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张謇何以成“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张謇,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江苏海门,光绪二十年考中状元,我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为何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呢?

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清末民初的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办好企业的雄心壮志。立志从商之后,张謇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张謇是办好一流企业的榜样。

言商向儒的侠骨柔肠。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先是兴办实业,尔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鉴往事,知来者。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标志性先驱,他勇担责任、救国图强,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我们要从张謇等中华民族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并转化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无穷力量。

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四

奋力开创生态文明新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长效机制,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中华大地添花草锦绣,为美丽中国绘生态长卷。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先污染后治理”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悖,短期行为只能带来短时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自然规律,经济效益的“单兵突进”最终损害的是人类自身的利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线”与“民生线”是内在一致的并行线,生态保护是“民生事业”,更是“一辈子的事业”。端牢“生态碗”才能吃上“长久饭”,保障“好生态”就是保障“大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发扬“右玉精神”,以民为本、以新应势、以实创优,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举措和决心写就中华大地“大美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形势下,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路牌”,更加注重保护与开发的统筹性,局部与全局的系统性,当前与长远的协同性,以全面、辩证、客观的眼光,科学、系统、规范的理念平衡好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巩固原有优势、加快补足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倡导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加速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革命,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发展动力。要推动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水十条”“土十条”深入实施,探索实践城镇治污设施建设、水生态保护和农村垃圾分类、垃圾超市等鲜活经验,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行动,为大局服务、为长远谋划,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价值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等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两山”理论走稳走实走深,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青山绿水赢未来、为子孙后代谋利益。

绿色,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也是人民幸福的鲜明底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既要从秦岭违建、腾格里沙漠污染、延安削山造城中汲取惨痛教训,也要从云南腾冲、浙江余村的“生态经”中汲取发展经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中谱写“十四五”生态篇。各级各地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强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社会引导,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生态旅游,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打造星空璀璨、青山叠翠、花香鸟鸣的生态宜居环境,让宜人山水点亮幸福生活、擦亮小康成色,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

推动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非一时一日之功。强化制度保障是切实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制胜要诀。要着眼各级各地实际列出问题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以更大的力度、更严的尺度、更密的频度防范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要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拓宽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管的渠道;要“亮剑”企业“小散乱污”、降尘除噪、垃圾分类处理、水环境治理等环保问题,不折不扣地推进整改措施全面落实;要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审批、建设实施、绩效评价等全链条的监督监管,树红线、守底线,扎紧制度篱笆,集聚环保督察力量,防止“掠夺式开发”,为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要让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成效的有机统一中,在全民共建、全民共享中落地生根,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走出生态良好、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发展道路,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

江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

在节约水资源中汇聚“幸福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情况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大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导全社会在节约每滴水中汇聚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树牢节水理念,筑牢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江河湖海保护治理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田无水不收,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节水理念,筑牢构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河湖长制”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坚持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使节约用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