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12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近期收看“云岭先锋”夜校访谈第二十九期节目。本期节目以“提高政治站位履行主体责任,从严从实开展主题教育”为主题,邀请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同志作为访谈嘉宾,就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方法措施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本期节目对前期主题教育进行总结,对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个举措方面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做详细介绍。节目还对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效进行了介绍,讲述了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前应认真研读的知识内容,在学习教育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保证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全体党员非常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认真记录,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教育初心和使命激励我们永不懈怠。这次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做到: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名合格党员,不忘初心,在新起点,新征程,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齐成长。自觉融入新时代新发展大局,善于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师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微薄之力。
今后,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师,合格的教师。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访谈法;调研;深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26-02
同志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要亲口尝一尝。”沿着这种模式,想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我们就要亲力亲为搞调研。而调研当中的访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听其言”的方法。不仅简单的是“拜访”和“谈话”,它还需要重视“问”的策略、谈话的技巧。调研访谈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是外观与举止。在外观上访谈员的穿着应该尽量与被访者的相似,例如我们去城市进行访谈,那么就穿得正式一点、讲究一点;那么去农村进行访谈,要穿得朴素、自然、大方一些,这样就容易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一种融洽的访谈氛围。调研过程是一个艰苦过程,可能走的路比较多,对女士来说,应该提倡舒服得体的装扮,避免穿短裙、高跟鞋、拖鞋。
2.准备访谈提纲。调研之前,准备到哪个部门去,要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访谈提纲,带着问题去,不然,很可能登门拜访人家时一进门领导就问,您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如果我们事先没准备好想了解的问题,这样就很不礼貌,做事也有不周全的感觉。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尴尬;所以要事先准备好要了解哪些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调研;如果有时间可以提前熟悉下调研的问题,不一定说一定是按事先准备好提纲的顺序进行,可以根据推测调研对象的心理,聊到哪个问题,很自然地提问,视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3.带好调研准备的材料。笔、本肯定是必备,访谈必须做好记录;手机,以便外出时互相联系;优盘,访谈中了解到调研对象还有很多电子资料,我们可以随时拷贝。
4.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包括访谈对象做事风格、谈话方式,尽可能多了解。用访谈法进行调研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对方如何称谓的问题。称谓对了,被访者觉得亲切自然,会跟你迅速拉近心理距离,访问也有个好开头;称谓错了,不仅会闹笑话,甚至会引起被访者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影响访问的顺利开展。
二、访谈不深入的现象分析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但是实际访谈过程中还存在不深入的问题,导致调研虚假浮夸,劳民伤财,粉饰太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浮光掠影式。有的同志调研就像一片浮萍漂浮在水面,停留在表面,不深入观察问题,只是在分管部门转悠转悠,在干部圈子里兜来兜去,要点资料,拼凑整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看问题停留在表面,发现个案问题以一当十。
2.闭门造车式。有的同志脱离群众,为了早出文章,多出文章,容易急于求成,不下基层搞调研,走不出“文山会海”,闭门造车,坐在办公室里拿着材料写调查报告,不仅思想变得麻木,身子也变懒,闭门造车。“对照上面的,估计下面的,参考外面的,凑出一个自己的”,当“二道贩子”,这样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对策往往不切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单纯堆砌材料,给人感觉空,缺少真知灼见,没有什么创新,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3.兴师动众式。用警车开道,记者成堆,耀武扬威,惊扰百姓,忙坏基层。“下基层”变成“吓基层”、“乱基层”,上级到下级调研给下级造成了严重的行政负担,有些地区调研,调子很高,生怕别人不知道,前呼后拥,层层陪同,严重扰民。
4.排练表演式调研。调研线路、调研对象、调研流程,都事先预备,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形势大好,往往都是假的,这样的调研不但没有价值,反而会给领导决策提供虚假信息,贻害无穷。
5.游山玩水式。有的以调研为幌子,下基层到一些风景名胜地区搞免费游,钓鱼观赏,兴致高昂,无视基层工作困难,看的都是墙上功夫,听的都是嘴上政绩,容易被形式主义的假象蒙蔽。
三、访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查研究,它贯穿我们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访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直接表明身份和意图。如果调研前先跟部门领导沟通好了,约定好去哪个部门,他们都很热情,都愿意与你交谈;如果事先没有沟通好,我们一定要先表明身份,说明来意。被访者对我们不信任或怀疑我们访问的目的,这个时候,为消除疑虑,使得访谈顺利,要先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比如身份证、工作证;同时要说明来意,直接告诉被访者“我”是谁,我代表哪个部门,“我”来干什么及为什么要来;“我”需要您的合作。如果被访者性格开朗,顾虑较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省访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设计好提问方式。很多人一般与陌生人第一次交谈,对方很可能有距离感,第一次见面,被访者有可能紧张或不自然的情绪,会有戒备心理,这都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说话语气要委婉、缓和一些,或者不要马上急于切入正题,可以先以聊天形式进行,使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或者说访谈气氛比较沉闷的话,我们可以换一个新的话题,这个新的话题,可以与访问无关,但是一定要引发初次交谈兴趣,等到被访者的紧张感有所消除,再正式开始访问。但要注意交谈过程中时间的把握,不能漫无目的离题太远、长聊,耽误太多时间,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友好的气氛,使被访者感到舒适和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提问方式的选择上,要选择开放式提问。提问的方式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是由简单是和不是来回答,而开放式问题没有具体的固定答案,可以自由发挥。到企业调研,涉及商业秘密、竞争情报的话题,我们应尽量少触及,尽量选择好问题角度来提问,避免受访者产生一定的压力,他们有戒备心理,往往不愿意谈及。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不是用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具体数字来回答,不限定答案范围,这样被访者可以畅所欲言,提问者也捕捉到广泛的信息。
3.把握提问时机。被访者发言的时候,一般不要急于提问,不要因为时间限制或者认为对方“跑题”而强硬地扭转话题。因为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容易引起反感,这个时候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不要打断对方,要尊重对方,可先把问题记录下来,等被访者说完;如果被访问者实在言辞冗长,实在漫无边际离题太远、答非所问时,可以使用一个过渡型问题,使访谈在一个较流畅的氛围中进行。比较好的访谈记录,都可以看到一条主线贯穿访谈的全过程,而将这条线连起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提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该自然、流畅,与前面受访者的回答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访谈问题应该以受访者的思想作为起承转合的主线,如果我们顽固地坚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不管对方说什么都按部就班地将自己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去,那么这个访谈不仅在形式上会显得十分地生硬、僵化,而且在内容上也没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反之,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与对方情感和思想的共振之中,用对方的语言和概念将访谈的问题像一串珍珠似地串起来,那么这个访谈便不仅会如行云流水,而且会展现出自己生动活泼的生命。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1访谈式课程的三要素
访谈式课程,一般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启发经过精心选择的访谈对象就特定主题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学员从主持人与访谈对象的交流谈话过程中获得启迪,引发思考。访谈式课程要求主持人与访谈对象、主持人与学员、访谈对象与学员之间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之上,通过交流、沟通、协商、互动的良性循环,达到不同观点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碰撞。访谈式课程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在彼此互动间形成多方输入和输出,奏出“多言堂”和谐乐章。访谈式课程需具备“三要素”——主持人、访谈对象及学员,三者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访谈式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是灵活性。访谈式课程的灵活性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方面是访谈主持人所要提出的问题,除在前期准备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随着学员的关注点进行及时的调整,改变了从访谈对象到学员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是学员就访谈过程中感兴趣的内容可随时提问,主持人根据学员反应及时调整访谈的内容和时间,改变了从学员到访谈对象的沟通效率。无论哪种情况,事实上都体现了访谈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即以学员为中心。二是互动性。访谈课程形式上比较开放,营造了互动交流的浓厚氛围;访谈对象现身说法,鲜活的事迹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无形中使得学员沟通交流的欲望得到提高,促进学员的深度思考和现场互动。三是操控性。访谈式课程从最终呈现形态看很轻松,对于培训师来说实则是个挑战,需要培训师即主持人精确把握访谈主题,深入全面地了解访谈对象的个性特点、工作状况、主要成绩与经验,对学员有可能关注的问题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充分的准备,对课程目标与节点的设计和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把握。四是引导性。访谈式课程中培训师变成了主持人,既要引导被访谈者的思路,也要引导学员在倾听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使访谈过程的组织实施服务于培训目标。通过访谈建立起学员对访谈对象的信任,帮助学员在访谈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问题得到启示,或找到答案,最终回过头来结合自身谈感受、订计划。访谈对象的这种标杆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就产生了。
3访谈式课程设计的流程与关键控制点
结合天津石化“初入职场训练营”中“对话出彩石化人”访谈课程,梳理访谈式课程设计流程,
3.1明确目标
企业新员工在初入职场时都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如何帮助新员工解决问题,尽快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是整个“初入职场训练营”的重要培训目标。经过前期调研,项目组聚焦新员工在成长路径、努力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能通过在入职初期帮助他们树立榜样的力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个人成长观和价值观。为此,项目组决定引入访谈形式,将课程目标确定为:通过典型人物访谈,为新员工树立榜样的力量,让新员工认识到只要踏下心来,努力学习,扎根一线,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帮助新员工树立个人成长观和价值观,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未来计划。
3.2选准对象
访谈对象一定是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在企业有作为有业绩的优秀典型。项目组首先把访谈对象范围锁定在企业的劳动模范代表上。在选择访谈对象过程中,公司工会提供具体的帮助。项目组根据新入职员工的身心特点,按照“近两年的公司劳模、至今工作在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新员工培训、较善于表达”等条件初步确定了访谈人选。经过综合考虑,项目组以“3+1”的模式确定了最终人选。3位正式人选是:09年入职的青年代表,其年龄和成长环境都接近新员工;公司主要生产装置车间副主任,他也负责车间的新员工培训工作,更了解新员工在一线的培养;还有二级单位副经理,他爱国、爱企业、爱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曾受到过时任总理吴邦国的接见。1名备用人选从培训中心教师中选定,要求表达能力、课程把控能力超强,最终培训中心委派了“金牌教练”作为备用人选。设置备用人选的目的,一来是可根据学员情况临时调整;二来如正式人选因紧急任务或其他原因不能到场,备用人选可以“救场”,做到万无一失。
3.3确定路径
围绕着课程目标,确定访谈课程实施路径。将访谈课程设计为八个环节:
(1)视频导入,播放由电视台按照课程需求提前为每位访谈嘉宾制作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员对访谈嘉宾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2)主持人抛出问题,引发学员思考,为什么视频中的主角会成为劳模,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他们在成为劳模的过程中获得过哪些帮助,有哪些地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等等;
(3)学员总结提炼,对视频和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并提炼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4)主持人与嘉宾访谈,主持人就前期沟通好、学员关注的问题与嘉宾进行访谈;
(5)学员与嘉宾互动,学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嘉宾进行互动;
(6)嘉宾寄语,由嘉宾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寄语和祝福,学员代表献花并送上对劳模的祝福;
(7)课程点评总结,学员对课程进行总结,主持人做最后课程总结;
(8)学员个人计划输出,学员对照劳模的经历对自己进行分析,制定可实施的行动计划表。每个环节设计紧密连接,环环相扣。
3.4设计内容
一是目标向内容的转化。访谈式课程中,培训目标的达成不仅取决于培训师,访谈对象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访谈对象一定要认同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师要了解被访谈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点很重要,是后期愉快合作的基础。例如“对话出彩石化人”的课程目标是,树立榜样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访谈内容上需要呈现劳模的成长路线图,让学员发现劳模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成功、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都吃过很多苦,都有过困惑,他们是靠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整个访谈过程都应该以此为主题,突出该内容。二是内容向问题的转化。课程内容确定后,需要将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访谈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准确转化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成。例如在“劳模的成长路线图”这个内容上,主持人设计了如下访谈问题:
(1)进入企业后发现大学所学的知识用不上了怎么办;
(2)一下子适应不了企业的倒班生活怎么办;
(3)车间关于新员工的导师带徒活动具体是什么形式和内容,对于新员工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4)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了,身边的领导、同事能给予哪些帮助;
(5)当问题来临时自己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
(6)当自己取得了些许成绩的时候,会不会感觉不一样,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让学员了解劳模成长的同时也联系到自己未来的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情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引发思考。
3.5做足准备
一是背景准备。学员在正式访谈开始前应对被访谈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项目组提前做一些工作,可以用PPT来介绍,也可以选择用视频来呈现,形式不限。“对话出彩石化人”课程最终确定用视频来做背景介绍。项目组结合每一位访谈嘉宾的劳模事迹,为每一位嘉宾开发了视频脚本,把每一位访谈嘉宾的精神个性和工作特点鲜活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视频时长8分钟,有的以时间为轴、有的以业绩为轴、有的以变化为轴,但都围绕并诠释以下问题: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干得怎么样?他怎么干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二是主持准备。培训师在访谈式课程中是以主持人的角色出现,在课程开发阶段,主持人要想尽办法更多了解访谈嘉宾。例如项目组在准备课程的时候正好赶上公司庆七一活动,举行劳模的事迹报告会,听劳模讲自己的故事是非常好的了解他们的机会;收集阅读劳模获得各种奖项时的评选报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更是了解近期生活的有效途径,主持人关注劳模转发的内容和近期状态,去了解他关心的问题和生活的态度。总之在访谈课程开始之前,课程主持人要与被访谈嘉宾建立起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氛围,让课程的实施更顺畅,更自然。主持人对访谈中的问题也要有所准备。主持人采用结构化研讨的方式,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并对此进行总结提炼,同时提出个人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访谈环境做好准备。访谈课程实施的环境,区别于传统的授课教室。讲台换成沙发,茶几上摆上一盆鲜花和两个水杯,移走桌子,把椅子摆放整齐,教室灯光用暖色,这些准备都让人觉得更舒适、更放松、更快进入角色。
4访谈式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视访谈类节目 前期策划 选题价值 文化意识
自20世纪90年代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访谈节目《东方直播室》以来,电视访谈节目在中国电视领域形成了一股热潮,《实话实说》、《对话》、《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厅》、《锵锵三人行》等节目相继出现,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目前,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独立公司制作发行的电视访谈节目总量已达两百多个,关注度之高使电视访谈节目日益成为电视台增强媒体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做好电视访谈节目成为各级电视台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前期策划是电视访谈节目成功的基础
策划意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渗透在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更是电视节目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电视访谈类节目不仅要对场景设置、灯光设计、机位摆放等环节进行策划,还要对节目的风格定位、嘉宾的沟通、预定方案的实施等做出统筹安排,更要考虑如何调动和激活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使观众在愉悦气氛中受到启迪和感染。对于电视访谈节目来说,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将会为访谈节目成功奠定扎实的基础,因而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性。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访谈节目必须进行准确又清晰的定位,以个性和特色明确自身在现实中担负的任务,这是电视访谈节目富有生命力的关键。《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之初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大众话题评说,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后来的定位为“用事实说话”。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焦点访谈》聚焦新闻热点,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鲁豫有约》的节目定位是“寻访昔日英雄和有特殊经历的人群,它将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新闻调查》的定位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等等。由于定位准确、个性鲜明,这些栏目家喻户晓、关注度很高。
在访谈前完成资料的搜集和对嘉宾的采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持人要尽可能地搜集节目内容涉及的各方面资料,如嘉宾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并善于通过一些细节问题分析掌握嘉宾的心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往集编、采、播于一体,如果主持人访谈前能充分搜集相关材料,做好和嘉宾的沟通,做起节目来就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反之,如果对前期资料不熟悉,对嘉宾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之甚少,就很可能造成谈话双方交流不畅的问题,妨碍访谈节目顺利进行。
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节目主题鲜明,切入角度新颖独特,访谈内容呈现出逻辑性和条理性,有必要确定好节目的大体框架。整个节目分哪几个版块,主要围绕什么内容展开,节目高潮设置在哪里,怎样展现感情冲突,节目最终以怎样的方式结束,等等。经过合理地策划安排,一台精彩的电视访谈节目就会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选题社会化是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前提
电视访谈主要包括新闻事件访谈、人物访谈、观点意见访谈等。新闻事件访谈,是就某一新闻事件对相关专业人士或事件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人物访谈,是以在社会某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的人物为对象进行的语言交流;观点意见访谈,重在通过对嘉宾的访谈,以独到、深刻的观点引导观众认识社会。无论哪种类型的电视访谈节目都必须注意选择的话题要社会化,具有新闻价值。选题是否社会化主要看其是否具有接近性、真实性、重要性、时效性、典型性等。一般来讲,电视访谈节目应结合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的工作要点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设定选题,同时要关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人文历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太原教育电视台《观察》栏目以“一费制,向教育乱收费宣战”、“让网络与未成年人同行”为选题。这些都是广大群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选题内涵深、立意新,具备了接近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征,因而节目播出后赢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选题社会化是访谈类节目成功的前提,节目创作者要深入生活,了解社会,选取受社会普遍关注的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话题的社会性还要求节目创作者有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来自于开阔的视野,超凡的政策能力,以及强烈的职业激情。具备了这些素质,节目创作者才能高瞻远瞩,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事物,深刻切入问题的核心,进而捕捉到事件潜在的价值,做出令人称赞的电视访谈节目。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访谈;深度访谈;定性研究;个人生活史
接触社会学,我们都知道应该去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其中如何去做访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翻译Earl Babbie的《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中提及:“访谈(Interview)是收集调查资料的一种替代方法。这种方法不是让受访者亲自阅读并填答问卷,而是由研究者派遣访员口头提问,并记录受访者的回答。”
但是如何去真正地完成一个相对成功的访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初学者,往往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到的困难,甚至受访者会直接拒绝接受访谈。笔者以自己亲身的访谈实践(亦曾在北京大学杨善华老师带领下,进行过多次访谈),从社会学初学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克服做访谈中遇到的困难,希望对广大的社会学初学者有所启发。
一、访谈之前
(一)虚心诚心的学习态度
众所周知,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一定要有虚心诚心的态度。如果我们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是研究者,而被访问的对象可能只是个农村来城市谋生的小商贩,是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因此觉得自己可以高人一等,那么肯定不会有好的研究结果。被访者甚至都不会愿意与你接触,当然也就更不可能跟你推心置腹地交流了。正如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里说的一样“一旦被调查者发现你的调查态度不那么诚恳,或者你的调查会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损害,他们就不愿意接近你,不肯说出真心话。”
(二)和被访人打成一片才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必须知道,我们对社会中的很多方面其实是茫然无知的。正如威廉?富特?怀特在《街角社会》中谈到的一样,“当然,在大学里,我结交的是中产阶级的学生和中产阶级的教授。我对贫民区(或者还有高级住宅区)一无所知。我对工厂、农田或矿山中的生活的了解仅限于我从书本上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渐渐感到自己是个大傻瓜。有时候,我十分强烈地感到自己很愚蠢,以致根本想不出还有什么可写的。我开始觉得,假如我真打算写出点有价值的东西,就必须设法跳出我以前一直所在的那个狭小的社会圈子。”“有时,我考虑到要回到这样一个地区去,真正学着去了解这些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我意识到,如果我不住进这个社区,我在那儿就将永远是个局外人。此外,我知道,要在科纳维尔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就要投入时间,但我发现这谈何容易。科纳维尔的生活不是在正式约会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和人们会面,要了解他们,要和他们打成一片,就需要和他们一起消磨时间――每天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每天到科纳维尔去,你也许在某个下午或晚上去了,却发现你相见的人刚好不在。或者,即使见到了他们,你也许会觉得是白白花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你也许只是站在他们旁边,而这些人的唯一工作就是为了解闷在一起闲聊或到处闲逛。”因此,要了解我有兴趣去了解的人们,就必须像威廉?怀特那样,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让他们信任自己,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化成即时提问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得到更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资料。
(三)与研究对象搞好关系是达成访谈的前提
当然,像北京大学杨善华老师编著的《亲历现代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体验》提及的在北京市妇联支持下所做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文化与人际关系”,他们的访谈大多是和政府相关负责部门接洽来做的。而本文主要是探讨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初学者如何在不依靠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努力去联系研究对象,并让被访者接受访谈。
我们去做访谈不要太有功利性,即不要把自己看成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自己服务的“老爷”,因为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无代价地把自己的生活琐事一一跟你谈起。所以,正如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里提及的那样,首先不要给自己太直接的目标。但是,我们在做事情前,一定要和访谈者搞好关系。比如,我在和受访者联系时,往往会等待合适的时机(比如说发现他们今天情绪好)再去接触他们,然后慢慢地和他们熟悉起来,最后才进入访谈的相关话题。
中国社会在急速的变迁中,乡土本色的“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正在逐渐地变为“半熟人社会”(贺雪峰),但是正如杨善华在《社会底蕴》一文中所说,熟悉是中国人彼此打交道的必经过程,也是访谈得以成功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总之,不要小看这些日常的接触,这是熟悉被访者的第一步。而“熟悉被访人”则是访谈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曲线救国”:访问愿意接受访谈者来达致既定访谈目的
有的时候,即使你和受访者接触,受访者还是不愿意跟我正式地完成一次访谈。因此可以用曲线迂回的方式,甚至是放弃和原定受访者的访谈,通过寻找新的与他相关的受访者来达到既定的访谈目的。
比如我和卖水果的老刘聊天,希望他能接受我的采访,但是他拒绝了。即使我抬出北京大学的教授,说是教授想和他一起聊聊天,但是他依然以自己忙为理由加以拒绝。当时我很沮丧,但是为了完成访谈我又必须找到类似的被访人。这时我发现他的老婆倒很愿意和我们沟通和交流。我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给她们买套餐盒饭,一起吃。这样,我逐渐地获得了一些被访者的基本信息。比如叫什么,比如老家是哪里人等等。她知道我是为了写论文的时候,表达了让我可以写写她的愿望,因为她不识字可是又很希望能把自己的前半生的经历给写出来。结果我们很顺利地做成了对她的访谈,又通过她进一步了解了老刘。
(五)尽可能地做好准备,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
在初步接触中,我们可以从受访者透露出的部分信息获益,据此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被访者告诉我是河南周口市的郸城县。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就应该去查阅地图,了解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该地的历史名人以及有无矿产等相关信息。如果知道了他当过兵,那么应该查查各种兵种以及军衔的信息,甚至是他家乡曾经发生战役的信息。比如知道了被访人老家在河南省信阳市的光山县,那么就可以从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区去了解光山的特色:贫穷,但亦是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闹革命的地方。
(六)注重自己的外观与举止
正如Earl Babbie在《社会研究方法》中提及:遵循“整齐清洁,衣着得体”来打扮自己的外观是合适的。如果太标新立异,染着绿色的头发,穿着破洞的牛仔服,估计很难被被访者接受。同时,“在举止上,访员起码要表现得神情愉悦。”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为被访者接受。
二、访谈之中
(一)学会引出话题
杨善华老师在和水果店老板娘访谈的时候,寒暄过后就以“一开始我觉得,你们一定是有很多的困难”作为开场白。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话题。而受访者也愿意给研究者倾诉自己当年所吃的苦,这样就进入了从生活史切入的访谈的自然状态,保证了访谈的顺利进行。
(二)学会积累常规问题
访谈中,我们也会有很多常规的问题要问被访者。虽然它们整体上看来比不上那些制作精良的问卷调查表。比如在首次带我参与的访谈中,杨老师问了很多问题,我逐一地进行了整理。经过老板娘的同意,我对访谈全程做了一个录音。访谈之后,杨老师对我们做的访谈做了一个详细的回顾,慢慢地我知道了原来访谈里面的门道还真是多。通过对访谈文字的整理,从中我也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如何去做访谈。我也尝试着去整理了一下访谈的提问方式。比如我把杨善华老师的提问和访谈的内容总结整理了一下:
1.姓名,老家在哪里?有无工厂企业,又无矿产资源
2.家庭父母,兄弟姊妹情况,自己所受教育情况
3.婚姻情况,何时结婚,彩礼,婚宴等,和老公或者老婆是否是同乡
4.怎么想出来到北京的,几几年到北京的,以前有无其他地方打工经历?做什么交通工具来北京的?
5.家庭的成分?家里经济情况,分地多少亩?家人总共多少?
6.目前摊位几几年租的?多少钱一个月?大致上能挣多少?
7.孩子几个?男孩女孩?在家还是在北京?
8.自己的运输工具?板车,三轮车,电动车,汽车?
9.房产情况?几套,在哪里?办理贷款了没有?
10.雇人了没有?为什么想做买卖?
11.家里谁做主?钱谁来管?
12.家里的不动产?电脑,手机,
13.每天作息时间?开张时间?
14.养老问题的处理
15.孩子教育的问题?
16.有无兄弟姊妹,侄儿侄女等亲人在北京?
17.打工的经历,还是自己做小本买卖?
18.担忧的事情,以后的打算?
19.听他们的心态,个性,性格,自己的信念?
通过这种整理,我大概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做一个访谈。访谈里面哪些要素需要涉及。其实每一个信息都包含了自己的意义所在。比如“有无兄弟姐妹在北京”这样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它其实问的是被访人在北京的关系网络组成以及他(她)是否在自己立住脚之后有提携家乡亲友的想法或者家乡亲友来投奔他(她)的行动,由此折射出初级社会关系在城乡社会流动中所起的作用。
(三)适时地转换话题
有时被访者可能在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刹不住车,但是和我们的访谈意图却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把话题转开。但是直接打断会显得没有礼貌,甚至影响被访人继续叙述时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在被访人讲述稍告段落时插入其他话题,比如:“您可否给我们讲讲您记忆当中的在这边打拼最难的事情是什么?”等等。
(四)善加引导发掘亮点
事实上,访谈对象很难出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他讲出来的可能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是作为研究者,要学会去引导并善于发现受访者的人生亮点。如果被访者很兴奋地谈及一个话题,而同时这一话题也是我们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那么就可以引导被访者详细地讲述。比如:“嗯,您给详细讲讲。”或者“嗯,我听你给说说。”老刘的媳妇就曾讲到她做买卖时孩子扔在家里无人看管的辛酸,这一段特别能反映他们这些“流民”商贩异于常人的素质,我们就引导她展开讲,她说出了八九岁的大儿子领着五六岁的妹妹就在院子里(被父母教导不敢出去,因为儿子小时候差点被人偷走)呆着,想着给爸爸妈妈熬粥,熬着熬着就睡着了,等到老刘媳妇晚上收摊回来,发现粥已经变炭了,锅也熬坏了。这个细节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当时生活的艰辛。
(五)察言观色,谨慎选择交谈词汇
在一次访谈中,水果店的杨姐在谈她老公年轻时不听话,喜欢打牌的时候,开始都不使用“赌博”这个词,而只说她老公爱打牌。我们当时虽然清楚她说的“打牌”就是赌博,但是知道被访人对是否就此直言还心存顾虑。为担心刺激被访人,所以杨老师在访谈时,一直用“打牌”这个词汇去描述她老公的赌博行为。直到后来她自己才说:“要不是他赌博,我们在北京就买房了。”我们才跟着她的话头将此事挑开。如果我们不察言观色,不谨慎选择说话的词汇,那么访谈就有可能不能顺利的完成。毕竟从人情世故来说,总是自家人说自家人当事人会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要是外人贸然来评论,当事人就可能会觉得没有面子,从而心生反感。
另外,被访者可能在访谈进行到中途时临时有别的安排。如果看出来被访者已经有些心不在焉、不耐烦了,那么研究者就应该知趣及时结束访谈,或者和被访者联系准备下一次的回访。杨老师在访后指导中也提到,根据经验,在被访人不耐烦的时候仍坚持访问,访谈效果势必不会好,而且这也是对被访人的不尊重。
(六)善用电子设备,做好语音记录
目前,电子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方便,通过使用录音笔,或者是手机等电子设备,那就可以全面地记录受访者的访谈内容,使我们的调研资料充满现场的真实感,当然前提是要征得被访者的同意。
三、访谈之后
(一)文字整理
访谈录音应该在第一时间整理成文字材料。经过笔者的实践,一个为期一个小时的访谈,整理完毕需要近8个小时的时间。当然如果受访者有方言的话,这个时间跨度可能还得拉得更长。
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加深自己对于访谈对象叙述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抓住访谈材料中的要点,当然也能体会到做一项研究个中的辛苦和艰难。
如果能养成写访谈日记的习惯,那么积少成多,于学习者而言,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这是因为日记可以记录我们的所见(观察)、所闻(听到的被访人的话语)、所感(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便于我们反思。而我们都清楚,“观察”和“访问”在访谈时,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对初学者来说,因此不免常有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之感,这会影响研究者对访谈的把握。
(二)善于分析叙述的“意义”
比如,和受访者访谈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语言的字里行间看出他们希望讲述的内容,但他们同时也会规避一些内容。
比如在访谈中,受访者一般不会去主动谈及自己的不好的地方。比如,杨老师在访谈后对我的辅导中提到:“没有表扬就是批评”。被访者陈姐在访谈中一直闭口不谈自己的老公,一直讲她自己去批发市场进货时的努力和打拼,同时也特别表扬了她儿子帮她卖货。所以在访谈开始的时候,使我们误以为她们家是个单亲家庭。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陈姐对其老公是存在着一些不满的。
(三)田野日记的整理
杨善华老师在《亲历现代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体验》中提出:“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在访谈结束后,应该将田野日记当成作业来完成,……(而且)有了田野日记的压力,就会鼓励参与访谈的学生有更多的投入,使他们一进入访谈现场就全身紧张起来,做到口问、笔记、耳听、眼看、脑想,从而获得对被访者的讲述和访谈现场的更深刻的感受,达到使“深度访谈既是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这样的目的,完成对被访者讲述的意义以及被访者赋予访谈场景的意义进行探究的任务。”我也以此为要求,在每次访谈结束后,认真整理访谈资料,撰写田野日记,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
四、结语
访谈是特别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把握。按费老的说法,获取资料靠的就是观察和访问。所以笔者提及的访谈前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对初学者而言是应该掌握的。
但是,正如费孝通教授在《社会调查自白》里提及:“要知道任何一种社会调查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别人从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调查中获得,并加以总结提高的。而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现象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有着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
杨善华老师在《亲历现代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体验》中,也提及“成功的访谈”的典型及其四大特点。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一次访谈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件即兴创作。”即它不可能被以后的访谈所复制。
所以,我的最深刻的体会是,访谈水平的提高,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M].知识出版社,1985.
[2]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William Foote Whyte.街角社会[M].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
[4] Earl Babbie.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5] 杨善华.亲历现代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体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上一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甄选5篇}
下一篇: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精选{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