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美育心得体会{整理5篇}

时光倒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11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5分钟。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在学习了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老师的先进事迹之后,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中领悟什么呢?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吉思妞老师之间的差距,身为老师,我们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错了不要紧,只要能知错改错,就仍然是个好学生。我想,这句话放在教师身上也同等的重要。既然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那就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认真地反思自己,这才是智者所为。吉思妞老师扎根智障学校,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因此,为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技艺,争当一名优秀教师,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

吉思妞老师参加工作以来,用她全部的热情和勤奋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通过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我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牢记使命,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 我要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我们要学习她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二、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

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学生的衣食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生活。恪尽职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一曲爱之歌。用自己的行动唱响一曲爱的奉献。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我以后要这样做到以下三点: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我感觉我的学生对我总是敬而远之,虽然口服但心不服,阻碍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同学生交往时,不摆盛气凌人的气势,也不要动不动就厉声斥责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放到宽松、平和的气氛中来和他们共同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不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探究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关爱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在工作中我总是会不自然的对某几个学生特别偏爱,而忽略和冷淡另一部分学生。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或者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后,在和这些学生接触时要以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母爱般的微笑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3、把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实、做细。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除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担负着育好人的责任。怎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这盏明灯所指的方向不能偏轨,让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当学生趴在桌子上写字时,要及时提醒,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避免近视、驼背的形成。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让其选择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随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白哪里有安全隐患,怎样做是安全的。我相信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三、学习她勤奋向上,追求卓越的崇高职业理想。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动美

体育运动主要以全身各肌体的有机活动为主要表现形态,进而产生节奏、韵律、线条的美感,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阶段,大多以休闲类、娱乐类、健身类、舞蹈类项目的学习为主,因此,学生在可接受的体育运动中以形体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形态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中学生本身天真活泼、身体柔软,经过简单的徒手体操、基本功调练、基本形态控制练习以及舞蹈、艺术体操等各种形式的综合练习,渐渐优美的形体语言能够让他们自得其乐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训练中挺胸,收紧臂、脚,走直线,神经的每一个细胞都投入到了对身体的每一次弯曲和伸展,没有任何余地去偷懒,静静地,缓缓地,身体绷紧,到位--这种表演力求舒展、流畅、准确,富有美的神韵,以促进学生形成美好的直观动作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积累体育美学的知识经验,并将这种知识经验又带入到自己练习活动的一切环境中去,以最终形成美的动作和技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健康分开,"而形体运动不仅能使人获得健康美,还能使人获得体型美、姿态美、动作美以及气质美。

从美学效应的视角来看,复杂的动作更客易刺激人的心理和神经,从而产生强有力的审美心理活动,动作的品级越高,其审美的愉悦性就越强,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形体运动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经常看一些体育冠军做的高难度动作,产生震颤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因羡慕而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

二 中学体育竞赛中的成就美

体育竞赛的成就美学主要是指人通过在某些体育活动进行比赛,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从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获得运动享受的一种美感体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体育运动的初级阶段,对体育这门学科怀着极大的憧憬心理,这种心态如果遇到障碍很可能被消磨,但如果得到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则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是推动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尝试:

1.对于那些不具备太大难度的体育项目,如跳远、跳高、拔河、跳绳等,教师要刻意适当提高难度要求和水准,使得学生要加倍努力才能通过考核,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具有攀比的心理,都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如果1米远的跳高要求所有人都能通过,学生往往会觉得没有难度和挑战性,就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但如果教师用1.5米的跳高要求来考查学生的话,难度加大了,通过的人少了,自然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来完成,一旦实现,他们的成就感便会立即表现出来。

2.对于那些难度太大的体育项目,如扔铁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适当降低难度要求,使得少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进一步努力来通过,否则,学生觉得老师的要求望尘莫及,必然会失去求胜的信心,这点同样是心理学的共同规律。

3.对于中学生来说,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获得的荣誉上,同样体现在集体或他人获得成就给自己带来荣誉感的心理感应上,特别是我国的教育,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一旦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世界上获得了辉煌的成绩,便能立即刺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产生集体荣誉感,如刘翔在奥运会上获得田径110米栏冠军的事实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学生奋发图强!

因此,体育运动在给学生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成就美感和快乐,教师充分发掘这一点的内在激励资源,是成功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 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表美

中学体育教学的美学基因不仅体现在体育运动的本身和所带来的成就感上,也体现在中学体育教师自身所孕育的美感上,即师表美学,这主要包括教师的形体示范、语言、学识等多个美学层面。

教师的形体示范之美,形体语言是展示美感的主要元素之一,特别是对于体育运动与教学来说,基本就是靠形体语言的表达来获得审美享受的,健与美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示范中自身的动作是娴熟的、优美的、规范的,能够让学生为之动容,为之陶醉,从而产生获得新知的进取心理,这是因为娴熟、优美、规范的形体语言最能充分地体现体育的效能,成为符合规律的美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由衷的钦佩与共鸣,如果在舞蹈类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得更好的话,学生心目中的羡慕、向往、实践自不必言说,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明确体育与美的相互关系之后,应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美学教育让学生处处感受美、发掘美、欣赏美、表达美。

教师的语言表达之美,体育课堂活动的特点是具有大量的身体练习,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技能大都是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然而在练习之前必须要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学生才能学好、练好,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语言的表达同样重要,同样能够产生美的感染力,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术语、短语,因而特别需要语言鲜明、准确,避免含糊不清和词不达意,对于中学生来说,本身对体育涉足就不深入,对体育惯用的专有名词和术语了解就甚少了,教师如果不能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解释意思,学生听起来很容易迷糊,感觉枯燥,因此,语言生动,简洁明了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语言既要遵循语言规律,符合语言规范,又不能因词害义,削足适履,要运用好语言这门艺术,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力戒空话、废话,坚决杜绝粗俗不堪的语言,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逐步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 一、体育舞蹈

??? 体育舞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为主要内容,将音乐、服饰以及运动者的表现内涵融为一体,抒发人的内心情感的身体运动,以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早期,体育舞蹈被称为“舞厅舞”或“舞会舞”,作为人们自娱自乐和交际的一种工具,多出现在西方的大型聚会场合。现在,体育舞蹈又被称为“国际标准舞”或“国际体育舞蹈”,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国标”。这是从最早期的“交谊舞”演变而来的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运动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它将艺术、体育、音乐、舞蹈、服饰设计等内容融为一体,包含了生理力学、运动训练学、解剖学、舞蹈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服饰学等。

??? 二、美育

??? “美育”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人席勒提出的,他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和美学家。到了20世纪初期,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将外国的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并将“美育”的外文译为“美感教育”“美育”和“审美教育”。我们的许多学者认为,美育是对人在美学方面的教育,让教育对象具有感受美、辨别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从而能够感美、知美、懂美,促使受教育者追求人生的精神层面的情趣,提高理想境界。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美育以其他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为媒介,在高校中有序、健康地开展,体育舞蹈就是其重要媒介之一。

??? 三、体育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 体育舞蹈在高校不断普及和发展,体育舞蹈的美育功能也不在断显现,并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体育舞蹈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 欣赏美是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思考和辨别的一种能力。欣赏美除了与文化素养、教育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有关之外,还与自身条件有关。欣赏美是可以通过美育进行培养的,主要是让学生对美具有感知能力。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让学生除了接受身体锻炼以外,还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参与艺术的表演和创作,从而逐步欣赏艺术并热爱艺术,懂得什么是美,以及美与美之间存在的不同。长期的体育舞蹈教育会逐步强化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受益终身。体育舞蹈各舞种的艺术造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人们所获得的欣赏美的效果也不同。体育舞蹈的风格有的典雅、大方,有的热情、欢快,有的舒展、奔放,与优美的音乐相配合,给人以高雅的美感。高雅的气质配以华贵亮丽的服饰是体育舞蹈的另一特点。舞者身着华丽的服饰,显示出不同的风度和气质,更加衬托出舞者优美的身体曲线,让人欣赏到舞者健康向上的精神和美丽的舞姿。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身体得到了锻炼,形体得到矫正,更加具有美感,在舞蹈优美的音乐和高雅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想象、理解等教育活动,可以提高自身欣赏美的能力。

??? 2.体育舞蹈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 体育舞蹈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同样参加体育舞蹈练习的学生也会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创造出健康、积极、乐观的各种艺术美。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的仪态要求严格,做到一举手、一扬头、一迈步、一起身等都要传递美感。例如,教师在训练中经常要求学生:眼平视、颈要直、肩展开、腰立直、腹微收、膝要活等。学生从头到尾都要保持着优雅的、美丽的身体姿态。这些姿态或动作不仅给欣赏者以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而且也让学生本身精神饱满,体会自身美的一个过程。另外,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编排的戏剧性的舞蹈场节或情节是学生感受体育舞蹈魅力的重要环节。男女学生在舞蹈创作和表演中,运用肢体语言和内心情感的流露,让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产生视觉和心灵上美的震撼。学生在给群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体会到创造美的快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愉悦。

???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舞蹈学习和训练,也会亲身感受到自身从内到外的变化。学生的外表形象更加端庄秀丽,气质变得高雅大方,形体健康优美。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生活中寻找美的素材,发挥想象力,可自身编排舞蹈动作,设计舞蹈表现形式,创造表现美的机会或舞台,从而达到自我发现美、创造美的目标。

??? 3.体育舞蹈让学生学会传播美

??? 在西方,体育舞蹈一直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更新了早期的交谊舞,并融入了时代气息,更加具有时尚性和前瞻性。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体育舞蹈不仅成为学生之间建立友谊和交流的形式,而且成为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技艺、参与舞蹈表演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舞蹈俱乐部、广场表演,参与体育舞蹈义务教学、比赛、舞台表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优美的人体动态艺术,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引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参与社会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不断增加。体育舞蹈有着极高的健美、健身、健心的价值,在参与舞蹈练习和俱乐部活动时,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不仅学会了舞蹈技能,还懂得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体育舞蹈成为高校大学生表现美、传播美的重要介质。因此,高校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在传播体育舞蹈独特美的同时,也使体育舞蹈的内涵更具思想感情和韵味,再加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体育舞蹈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性,这也将鼓励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去传播这种艺术美、形体美。

???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发挥着巨大的美育功能,对经常参与体育舞蹈学习和训练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对其外在气质、形体,还是内在心理、思想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舞蹈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重要介质,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上,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 [1]孙俊生.体育舞蹈的健身及美学价值[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 [2]王丹.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

??? [3]陈燕.体育舞蹈的美学艺术探讨[J].电影评介,2009.

??? 作者简介: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美育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体育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决定了体育不应是单纯的身体教育,而应该是以运动参与、运动技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为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克服过去仅强调以传统生物科学为基础的身体本身的教育而忽视教育中包含着的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注重与美学等人文学科相结合,向主体性教育转化。通过分析体育教学中的美学因素及其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来探讨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1. 美学与体育教学的基本关系

1.1传统的联系和渗透

自古以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互相联系,互为渗透。如我国古代的乐舞是集体育、音乐、舞蹈、诗韵于一体,并成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既是情感的宣泄,又是身体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春秋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包括了政治、道德、体育、美学、科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在古希腊,体育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强壮的身体,作为军事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健美的塑造。当时的体育运动会都是展览和炫耀的场合。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美育与体育结合的主张。这种健与美、肉体与精神浑然一体、完美统一的文化传统,一直是后来体育和美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将美育融入体育的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

1.2认知过程中的共性

从认知过程上说,体育与美育都具有一个共性,这就是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取知识的价值。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除了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以外,还有一种以行动体验为根据的难以用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知识,前者我们把它称为明言知识,后者把它称为默会知识。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默会知识,他们通过自体对客体和自体与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综合体验而获得的身体认知和心理认知。同样,在美育中,学生主要也是通过自体对客体、自体对自体的综合体验获取的默言知识。

1.3体育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体育教学中无不渗透着美学。美既可以从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又可以诱导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教育为载体,促进全身心的协调发展,美育是以情感(心理)教育为主,促进着全身心的协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的运动促进着心理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过程中,能通过运动经验感受到运动中的美感和由于运动所获得的健康的生理所产生的良好的心理体验 。审美能力提高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感受性增高可以丰富情感,使情感深化到理想、信念、意志、品质之中,内化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对美的感受性的提高,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加浓厚,积极性更加高涨。

2.体育教学中的美学

体育教学中审美,是通过对人的塑造,特别是塑造出德、智、体、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而显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美学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客体和主体这两个方面。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体育教学的客体,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过程、学生这些方面所包含着的美学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并使他们达到有机的统一。

2.1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美学

孔子的学生子贡评论自己的老师时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此后,“温、良、恭、俭、让”便成为儒家做人形象的风范。教师之美,不仅以其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更以其育人和文化作用影响着社会。体育教师的言语美在教学上主要是通过精练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口令组织教学;教师动作示范美是指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具备自然优美、准确熟练、舒展大方,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向往、期待,力求把动作做得和和老师的动作一样美;教师的形体美是指教师的外形要素与内部各种器官、系统的活动所形成的要素要符合美学的要求。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掷铁饼者使人感受到力与美的高度统一。教育者健美的外在形象,构成教育者魅力的要素之一。

2.2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美学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环境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依赖的并对其产生影响的一切客观现实。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周围空间,以及与体育教学相联系的一切事物。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从范围来看,体育教学环境分为体育教学外部环境(即校园体育环境)和体育教学内部环境(即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从性质看,可分为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如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教学设备)和体育教学的精神环境(如学校体育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无论是物质的环境还是精神的环境,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意义,体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审美意识,同时渗透着美学的诸因素。

2.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美学

体育教学过程的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创造性活动。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二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动态中形成的具有美的特性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如组织教学、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和讲解等。三是指教学内容的美。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由具体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决定的,它是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科学美的内容,也有部分经过教师的加工之后具有美的特征的内容。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以表演的形式表现韵律美、节奏美、姿态美,展现出形体美和精神美的高度统一。

2.4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美学

“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学生美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在于寻求身体美、运动美等这样一些外在美,还需要追求塑造人所需要的精神上对美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我体验,感悟到身体表现方面的美和自身精神方面的美。身体表现方面美的体验,是指与身体运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体验,如肌肉本体感觉、空间感觉、节奏感觉等。精神方面美的体验的要素,有感知美的体验、情感美的体验、意志美的体验等。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对自身健美的追求,使身体既健康强壮又具有人体美。学生身体活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审美的情感体验。当人体抛弃各种多余动作,摆脱各种束缚而协调自如地运动的时候,自体往往会在内心里惊奇地感受到表现的自由状态,同时他的情感也随着流畅、协调的运动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

3.美学与体育教学再思考的几个问题

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材、教法)、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结构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只有将教育者、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三个客体美的因素作用于被教育者主体,提高被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才能达到实现体育美学的目的。

3.1美学与体育教师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思想、个性心理品质等等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略美的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分子或要素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由于学生具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向师性”,因此,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榜样,不仅向他学习知识,而且向他学习做人。教师的这种示范作用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是其他任何影响都难以比拟的。而体育老师更具有独特示范作用,从清晨早操开始到课间操、到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在这些过程中体育教师始终与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3.2美学与体育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体育教学环境,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对教学环境产生美感的客观必要条件。学生在美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练习,他们将会对即将学习的技术动作产生亲和力,这不仅会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陶冶着他们对环境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直接地影响着他们对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独具审美特色的教学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既可以形成师生良好的心境,以唤起教师、学生愉悦的教与学情绪,又可以在更高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使其全身心地进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去。

3.3美学与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体育美的规律,充分展示美的因素,刻意强化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体现教学内容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将需要与能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育与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要要符合教学规律,遵循教学原则,体现科学性。

3.4美学与学生体育审美意识

“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马克思)。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与其他领域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要通过自体(学生)对客体(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自体对自体的综合体验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客体或主体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美感的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往往体现为他的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又落实在一定的活动中的需要和能力的提高。就主体活动和发展的内部关系来说,一方面,需要是能力的内在规定,需要的水平决定了能力的水平;需要的发展与丰富推动着能力的发展与丰富;没有内在的审美需要,主体就缺少投入审美活动的内部动力,审美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种需要只有凭着各种活动能力,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与发展。因此,能力的水平也规定了需要的水平,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也促进了需要的发展与丰富;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主体就不可能投入审美活动,审美需要也就不可能得到满足和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不仅对体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依据美学的要求和体育教学的规律构建美的体育教学模式,将能从学生内心深处改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小林信次.体育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杜卫.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胡小明.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与科学,2004,(1) :28-29,23.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启示

我国2011年颁布并试行的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标准把“以审美为核心”明确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自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立,外因是现代社会对于美育的重视及对于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充分利用的人类社会环境;内因就是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所以,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确定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总是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让人们拥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使人们善于发现、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还能够使人们通过“美”体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创造自身和社会的美。

普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根本原因还是要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我国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衍变中寻找。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大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此,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解释:“‘兴’,起也。诗言浅而易感,足以兴起人心,故曰:‘兴于诗’。礼以恭敬辞让为本,所以立身,故曰:‘立于礼’。乐所以调和情感,足以成性,故曰:‘成于乐’。”[1]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有时被占统治地位的领导阶层重视,有时被打入冷宫,但却得到古往今来众多音乐教育家、音乐思想家所共识,并对其进行研究、论述。随着现代社会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进一步重视,我国2011年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又把“以审美为核心”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怎样步履艰难的走到今天,并出现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我们只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根据。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所以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与“礼”紧密相联,于是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也就有了“礼乐”一词。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认为“《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未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礼乐思想,实质上就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始终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重视音乐对于人民的潜移默化作用。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音乐这门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意义上来说,儒家的“礼乐”思想却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遗留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儒家乐教重教化、轻审美,没有真正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更谈不上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完整的人格塑造为目的。它是以培养为封建社会等级制服务的社会成员为目的,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使“乐”仅仅成为礼教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

另外,作为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颇有影响的道家,他虽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崇尚自然,推崇“大音希声”,对中国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但是,道家的音乐思想也没有真正的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根本上只是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道两个流派,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没有从音乐这种审美的艺术形式自身去寻找音乐教育的功能。儒家强调符合“礼”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封建礼教;道家强调“希声”的音乐,本质上重视的是修身养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儒道两家只是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看作为其实现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极其明显的功利性。后来,两汉时期出现了糅合儒、道、阴阳各家思想的音乐美学著作《淮南子》;魏晋至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摆脱儒家礼乐思想的束缚,探索音乐的内部规律及音乐的特殊性;尤其是《庄子》、嵇康、李贽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反对束缚、反对礼教、追求自由、反对异化、要求解放、蕴涵确立人的主体性原则,探求音乐自身的规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确立现代音乐课程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但在这一历史时期,又同时出现了李贽的以“童心”说为基础的崇尚自由的美学思想,还有《溪山琴况》对于琴学意境、琴学审美的要求,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争得一席之地。正如蔡仲德先生所认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孔子如此,孟子、荀子大体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主要是《老子》)、阴阳、杂家大体也是如此;汉儒如此,宋明道学家及其他文人大体也是如此。”[2]

纵观上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音乐教育审美功能很早就为人所认识,虽然由于封建“礼乐”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音乐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始终与政治关系密切,成为统治者达到其统治目的的工具。但是,仍然有许多音乐思想家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超越了功利实用的一面,并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挖掘与真实、细腻的阐述。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自身所独具的审美魅力,在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音乐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仍然受到了音乐思想家、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步加以重视。在少数论述音乐特殊性、论及音乐教化作用的实施途径的古代文集中,如《声无哀乐论》、《乐出虚赋》等论著,仍能够认识到音乐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殊作用。

从整个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其对于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1、音乐的审美功能

自古以来,音乐让众多教育家有所感慨,孔子所谓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还有《乐记》中所说的“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3等等评论,其原因就是在于音乐具有一种其自身所特有的美的品质。音乐的美一方面存在于音乐本体,离不开音乐自身这个作为客体的感性对象;另一方面,其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就不能使审美主体对音乐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其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一个人要培养和形成完美的人格,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和造就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要进行富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长期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之下,不仅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音乐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去作用于人的身心,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可以说,音乐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审美功能。

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反映,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审美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在于“人”有其特定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人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领域总是不断扩大和深入,于是越来越丰富的“审美客体”涌入“审美主体”的视野,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

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一种真正具有审美特征的教育,其自身规律告诉我们,必须突出音乐的审美特点,而不能够将其视为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审美的音乐教育。早在周朝,当时的统治者就利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防万世之情,而教之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上的、审美水平上的教育了。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直接性结果。音乐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经验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规范、引导、净化,从而得到控制、调节,把它进一步引向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塑造。通过审美境界的塑造使受教者对艺术的形式及内涵有了更加丰富的领悟和感受,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最终使受教者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建构。

音乐教育具有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塑造审美人生。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力。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使人类超越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审美对象的非实用层面进行感知,达到非功利的、非实用的状态,形成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审美开端。音乐教育所建立的审美境界是在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较强的生理因素,但又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理解和想象,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通过音乐教育,受教育者的理解、想象等心理功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使个体能够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之中领悟到无限的本质内容,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和谐共进,引起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感受。音乐教育对审美人生的塑造,对人生态度的构建,是以理性来净化人类感性中动物特质,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渗透,将其转化与升华;同时,音乐教育还运用感性的方式避免理性说教的抽象性,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音乐教育的美可以打开人性之“真善美”的大门,引发人类对于人性、对于世界的思考与感悟。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只重视理性发展而不重视感性发展的教育,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二、审美体验、情感、创造和个性化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早在《尚书·舜典》中“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等论述,都已经透露出有关音乐教育在对人的情感、人格塑造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氏族“乐”的教授过程中,人的情感在音乐的学习中成为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原始乐舞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审美意义。在季札的音乐评论中,其对音乐的欣赏并未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形”或音乐的“意”,而是把音乐意与形相结合,并结合自身经验知识,通过想象把握住本质,抓住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在意蕴。即由乐音过于细碎急促的“美哉!”想到了使人民受尽苦头的苛刻的政治制度;由《齐》中声效洪大的“美哉!”而想到了大国之风,以及大国之无量的前途。另外,《庄子》中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4,明确的把音乐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自然之情,并对这种表现自然情怀的音乐加以肯定,高度肯定了音乐审美应该具有主体性,认为审美主体应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嵇康在《琴赋》中“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憯凛惨凄”,“平和者听之,则怡养悦愉”[5]等等评论,都是从音乐审美主体的体验来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不同感受,认为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从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心满意足、快乐愉悦。嵇康突出强调审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主张一种自由发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明代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必须出于真性情,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更是肯定了音乐以自然为美,要求音乐内容上抒怀不应该受到“礼”或“天”的束缚,形式上应该自由发展而不受成规制约,音乐的发展变化应该完全服从于表现不同个性的需要。后来在徐上瀛所说的“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6],认为演奏的技巧应该借助想象与内心的审美、内心的音乐意境相结合,不应局限于技巧,主张琴乐演奏者—即审美主体应该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并在审美的创造性活动中建立起个体人格的肯定与完善,达到技艺与审美的谐和统一过程中的最高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四个关键因素: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和审美个性化。

1、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内容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意识中,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等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受教育者意识的直接体验。审美体验能够使个体在对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某种理性的内容,并进一步在个体的情感等内容中得到感性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如数学问题、地理测试等,都可走捷径找到现成答案。审美则不同,审美不存在“答案”,只有体验。受教育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体验就是对审美对象——音乐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只有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完美的审美体验。如体验音乐的音响,我们可以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并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内心中形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在乐音高低形成的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完成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由欣赏作品或演奏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之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归宿。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反应,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愈深刻,其获得的情感就会愈真实,最终得到的审美效果就会越好。可以说,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把自身情感、经验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肯定了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其中认为诗乐之发生效用,其根本的原理即在于以情感人或以情动情,具备情感的人接触到表现情感的诗乐,极易产生共鸣而为之感染,而绝不能诉诸理念的直接说教;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否认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认为音乐中没有情感,音乐也不能表现情感。这就可以说明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素有争论。但是,这些关于审美情感的观点都是由于我国的封建制度下思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如此,其中还是肯定了审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的地位。所以说,审美情感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审美获得的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对于“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能称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情感和美感在音乐体验中常常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为融和的状态。情感的介入是美感产生的前提。“美感是感知、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种心里过程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其中关键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情感。”[7]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并且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情感的最佳载体,是情感无限强有力的杠杆,情感融于一切音乐审美活动之中,整个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

3、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审美主体用音响动态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感受的审美活动。人们通过审美创造,可以把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把内在听觉所做出的的审美判断表达出来,是一种极为主动的审美活动,也是音乐美育的重要审美手段之一。“审美创造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造形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8]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 所以,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音乐的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的“不确定性”特点,使不同的听众欣赏不同音乐作品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审美创造是使学生进入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引导他们动手尝试音乐创造活动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同时,应该个性化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另外,审美活动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审美情感的释放和升华的过程。我们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也就是使个体的情感生命得以伸展、抒发、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得到解放和提升,并开创新的人生,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

4、审美个性化

审美个性化是指音乐美育应该关注如何更充分的保持并发展人的个性,鼓励人在审美活动中全面开发自己的潜能,多方面表现自身的具体追求和才能,从而使审美创造真正成为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标志。音乐审美应该表现出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个性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也应该饱含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由于享受音乐美感的个体不同,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性。审美差异是由于审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的,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具有一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他只能以这个独特的心理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展开心灵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带进去。因此,审美活动的整个审美过程都是个体的活动,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予以限定。

在我国,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等也很早就被我国的教育家所认识,而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自古以来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从我国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来,音乐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很多历史时期经常被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教育功用所掩盖,成为辅德益智的有力工具与有效手段。但是,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以及人们音乐理论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完善,人们终归还是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审美意义与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发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认为音乐的美可以使人发现生活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丰富情感的审美效果。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改革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智能化的未来社会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课题。音乐审美教育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与学科环境下,也在积极的参与到浩大、壮观的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多次的音乐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对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大胆地畅想。

一、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教育的民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憧憬的目标,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诸多进步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由此,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也将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从审美教育机会民主化与审美教育管理民主化两方面理解。

(一)教育机会民主化。

教育机会民主化,既每个人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上应该是均等的、全民性的,这种均等性与全民性不仅仅是在音乐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本领等方面。民主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做到不分民族、性别、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收入,所有的社会个体都能获得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同等优良的教育渠道、环境、师资等受教育条件。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民主化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与分布不均、教育质量不高等。

(二)教育管理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民主管理是保证音乐审美教育体制的正常运转、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主体与客体,人人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并能够自由的进行阐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尊、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

另外,在整个音乐教育机制、音乐教育体系的管理上,我们也应该讲求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音乐教育的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层的责任与权利,更是全民的责任与权利,人人都应该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管理活动中。

二、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出于社会个体生存的需要,终身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推广,许多国家将终身教育思潮转化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教育终身化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乐章中的强者。那么,音乐审美教育的终身化也必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

对于社会个体来说,终身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的生存环境中保持信心。同样,终身的音乐学习也能够不断的锻炼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挖掘人类的潜能,不断的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观念。所以,终身化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必然能够使审美个体在持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对于“美”的理解、把握,感受时代的进步与“美”的变化,不断的体会“美”的内涵。例如,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学校教育,而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可以运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氛围教育等多种形式,使音乐审美教育持续地对社会个体的成长发挥作用。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将进一步更新,将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其结构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交错的网络,成为人们认识美、感受美、理解美的窗口。

三、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对于人性、个性的进一步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致力于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教育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坚决反对整齐划一与思想僵化,倡导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应该重视个体的能力、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其自己的教育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音乐课程也应该随之建立一套适合可行的音乐教材、音乐课程结构、教学评价机制与音乐课程管理机制,从而能够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去衡量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音乐教育就能够充分关注人性,重视个体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尊重个体的审美创造,就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审美教育。

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发展个人特长和闪光点,又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捕捉个人智慧的创造之光,能够帮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以,未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改革仍会在人性化方面做出努力,人性化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育

随着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人们能够日益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独立的存在,只是构成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应该是具有国际意识的多元性人才,那么,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教育。于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的教育改革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但是,目前音乐审美教育的多元化仍存在管理体制、经费、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不能够适应世界教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渠道的多元化便成为未来音乐审美教育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音乐审美教育应该是放眼于世界的教育,全球音乐的相互理解并不会带来文化的混乱,而是带来有益的文化风暴,所以未来音乐教育一定应该是开放性的、世界性的和多元性的。但是,任何民族的音乐审美教育更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体,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点,只有民族与世界相结合、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国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多元化形式,才是未来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越具有民族性的音乐审美教育,就越能够在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在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全面实现音乐知识的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民族个性,又能够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的国际性人才,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成为国际化与本土化、民族化相统一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在人的感性能力、理性思维培养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这就注定其必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中国要稳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就绝不能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与人类教育的核心,在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9月北京第二版;

[3]曾洁珍《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一版;

[4]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5]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

[6]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8]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次印刷 1993年12月第一版 ;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