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03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9分钟。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充分熟悉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竞争上岗的迫切需要,在人口出生率不断降落、中小学生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减少,必定给教师的上岗带来严重的危机。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应做好“能者上、庸者下”的思想预备。一个教师要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上岗中处于上风地位,就必须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适应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复杂的客观要求,为了不学生误入歧途,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错误的),正确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应用先进的德育方法,消除学生遭到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不断虚心学习、调剂、充实、完善本身的知识结构。
完善教学能力,明确熟悉到教育不单单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邻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构成的一整套操纵技能,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公道的教法,学法,灵活地应用讲授、提问、练习、温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类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乃至学术能到达正确、鲜明、生动的境地。使学生不但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三、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教学的生成性》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教学关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通过这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学习这些新的知识理论,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为今后更好地工作储备了知识。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使新的知识能够为我所用。“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才代表未来。”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工作,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掌握了许多以往学习中所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现将本次教育学习的总结归纳如下:
一是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1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实施,替代2005年开始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有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也标志着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体系日趋完善。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会计科目设置明显较少,简化了部分业务的账务处理,兼顾报表使用者决策和编报的成本效益原则,满足税务部门与银行的需求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主要行业划型标准,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1.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小企业的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3. 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 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5. 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6. 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7. 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特点,主要内容,能够按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了解新旧准则制度的变化,领会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二是学习了企业合并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
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按照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划分,企业合并可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基本类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或合并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无论同一控制还是非同一控制均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一)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模式: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二)持股比例变化对企业合并会计的影响: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持股比例变化不改变企业合并性质,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的处理,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
(三)企业合并中的所得税事项:购买日编制合并报表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事项,购买日后的资产负债表日编制合并报表涉及到的递延所得税事项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掌握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分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于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核算的差异,理解非同一控制控股合并下持股比例变化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的编报方法,领会企业合并报表中的所得税事项的处理方法。
三学习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
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最频繁、最琐碎的管理,也是体现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营运资金决策,虽然不像筹资决策那样韵味无穷,也不像投资决策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同样需要细腻、一丝不苟和精耕细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战略决策得以落实,也才能使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效应放大。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学员全面掌握营运资金的含义及特点,熟练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各种管理方法
(一)营运资金概述:营运资金的概念,营运资金的特点
(二)现金管理:现金的含义,现金的持有动机,现金的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三)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的功能,应收账款的成本,应收账款管理政策(信用政策)
(四)存货管理:存货的功能,存货的成本,存货的控制方法。
本章主要讲授营运资金的含义及特点;现金的含义、持有动机、持有成本及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应收账款的功能、成本及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存货的功能、成本及控制方法。
四是学习企业重组与价值评估
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资产、管理、债务和组织结构所展开的改组、整顿和整合的过程,以便从战略上和整体上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企业重组的方式很多,包括兼并与收购、剥离和分立等
(一)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的定义,兼并与收购的意义,实现兼并与收购的方式
(二)剥离与分立:剥离与分立的定义,剥离与分立的意义,剥离与分立方式的选择,剥离和分立的其他原因
(三)企业重整与清算:企业重整与清算的定义,企业重整与清算的意义,企业清算的程序
(四)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企业整体经济价值的类别,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
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重组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通过对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的再调整和再组合,提高企业自身运行效率,还能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企业重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式,包括企业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企业重整与清算等,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
五是学习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的制度,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正处在由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法定审计的要求源自于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安然事件后,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萨班斯法案要求,除了企业自身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外,注册会计师还要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进行披露,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莫茨和夏拉夫指出:令人满意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排除了发生舞弊和差错的或然性。[1]
(一)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概述:内部控制定义及框架,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变迁: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标准化形成,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辨析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控制环境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控制活动审计,信息与沟通审计,内部监督审计
(四)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及方式: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方式,内部控制审计的风险控制
2008 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 年4 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制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作为新的审计制度,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即将正式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将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对此,我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
六是学习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也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的大省,黑龙江省靠资源发展的路径越来越窄,而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是提升黑龙江经济增长和民生指数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目标。从近些年黑龙江省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开展情况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在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风险预警、政策建议、监督保证三个方面的作用显著。
(一)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含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二)黑龙江省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实施及效果:水污染防治项目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生态环境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绩效审计实施与效果
(三)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创新: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制定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标准,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拓展审计内容和创新审计方法,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08-04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中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论题并上升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层面。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在继续教育章节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包含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内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此指导下,上海、江西、陕西与湖南等省、市在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也做出了同样的规定。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较多高校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中的建构则刚刚起步,并在建构中面临诸多的困难与制约,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有序健康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特色、可操作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基于一系列的程序和规范,方便继续教育学习者在学校内外积累和转换学分的制度,它一方面能使继续教育学习者在经过中途休学或停学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时,原来积累的学分仍然有效,另一方面是当继续教育学习者打算转专业或转校时,接收的学校或学院将对继续教育学习者原先积累的学分进行评价并承认部分学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这一制度在引领终身学习、扩充高等教育、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受到许多国家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的重视。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无论是对实现终身教育目标、追求社会公平价值还是对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终身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终身教育由于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及对象的限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共识和教育选择,是人一生完善自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活动。我国终身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某些误区,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文凭,不需要文凭的人不用再继续学习;继续学习者被固化在某一学校、院系或地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不被认可与不能转换等。这些误区的存在必然影响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此进行克服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有研究者认为,它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核心”、“中心”和“重心”,“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普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形成实施终身教育的‘母体’和核心;通过高等农业院校建立校外教学站(点),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类学历班和培训班,形成实施终身教育的‘中心’;通过选派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到乡镇成人学校授课,到现场传授农业高新技术,形成实施终身教育的‘重心’”。而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不仅仅能对这些作用进行强化,同时还能消除专业的限制,实现“农”与“非农”专业的结合,能突破学校的边界,实现农科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互通,能革除学籍的制约,实现学习者的强制性农科学习与其他科类兴趣学习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我国终身教育目标实现得以促进的重要途径。
2.追求社会公平价值的重要体现。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套所有人都认可或接受的社会价值规范,其中,社会公平是核心内容。社会公平价值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深受人们推崇和追求,但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无论在分配领域还是在公共事务领域都存在较多的缺失,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重建社会公平价值的重要基础,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的继续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价值中更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继续教育具有实践性、实用性、终身性,有助于弥补劳动者先前所受教育的欠缺,实现教育公平,并通过教育公平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方面的公平,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最终推进社会公平”。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以农科为主的继续教育学习者在不同学校、院系与地域之间进行学分积累或转换,特别是以灵活的学制以及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他们在精通涉“农”知识的同时拓宽了其他知识视野,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与专业的人才需求,同时,由于这一制度还通过充分考虑个别差异,使继续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使自由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从而不仅实现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均等起点和均等选择机会,还实现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均等权利,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重要体现。
3.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成为高校间竞争的焦点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及非学历高等教育等在内的继续教育体系,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教学形式单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也同时存在,从而制约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能通过其本身具有的机制作用的发挥使继续教育服务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一是通过实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使优秀非“农”教育资源向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进行流动与聚集,有效解决师资、办学条件缺乏和最大限度地节省教育经费,为提高继续教育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硬软件基础设施。二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立足和面向市场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发展目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特色和品牌,为提高继续教育服务质量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强化服务与管理机制,促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树立为继续教育学习者服务的意识、方式与方法,形成以继续教育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继续教育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更注重为继续教育学习者个人发展服务,为提高继续教育服务质量创造了内外驱动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现实条件
尽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如上所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样也如其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一样,由于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特别是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和社会上人们错误观念的引导,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规模缩小,质量下降,功利化与市场化取向明显,体制机制的改革更是步履维艰,表现在普遍认可的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学分制改革,在很多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中也是难以贯彻执行或者干脆束之高阁。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阻碍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构,但从国内外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实践现状和理论预设来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已具备建构这一制度的现实条件。
1.国外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较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在欧洲,主要通过采用统一的学分标准、设定高校间课程评价等级的转换方式、制定学分水平分类等级、制定用以清晰描述学习结果与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等级等信息的工具及在学生短期出国项目中通过签订三方协议达到学分互认等措施实现了学分积累和转换,推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在北美,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实施办法是签订课程认证协议、签订文凭证书转换为学分的认证协议、在跨校选课时,通过签订选课前的协议,保证学生在其他学校获得的学分被认可等,提高高等教育学生的公平性和流动性。在亚洲,韩国的学分累积制度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所以及各省的办公室负责管理,内容包括学分认证、学位颁发、课程标准、学生服务系统、教育项目鉴定等,增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日本京都地区28所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签署了“学分互换一揽子协定”,实行校际“学分互换,共同授课”制度,规定协议参加校的学生,可免费到另一协议参加校去听学分互换的特定课程,学生所在校承认其在他校取得的学分,促进校际交流与竞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相类似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较多国家和地区在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上不仅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系统,而且理论实践的效果也已经显现,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
2.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建构和推行适应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较多研究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极为深入的研究。郭艳霞结合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设想了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具体功用,构想了本校型、区域型、全国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类型,试图以本校型作为试点逐步实施,以保证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开展起来,并逐渐取得成效。同时,她还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制度建设和实施保障做了探讨。胡荣琳借鉴了储蓄银行的运行机制,探讨了学分银行制的存分机制和兑分机制,并立足于江西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学分银行制设计为学分审查委员会、课程标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学分兑换系统、学分银行系统、学分诚信系统等六个组成要素,从政策、组织、技术、师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对策。马敬峰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构建需要确定学分互认的范畴,要包含对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学分、不同教育机构间学分、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办学层次间的学分、各类资格和能力证书的学分进行认定。王贺元从学分转换互认的对接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对接体系中提出学分转换互认范围应控制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和局限在成人教育内部,在评价体系中提出尤其要重视课程标准和成人教育分类分级,在保障体系中提出学分转换互认需要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学分转换互认操作规范及监管制度来提供制度保障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研究尽管没有以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题直接命名加以研究,并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在研究中或多或少涉及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构建应该重视的理论问题,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形成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为促进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我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学分制这一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随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综合起来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改革尽管由于各校情况的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细微区别,但在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上没有很大的差别,涵盖了学制与在籍年限、课程结构、学分计算、课程修读、课程的免听与免修、选课方式与导师制等。这些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推进了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还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相对而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在学分制改革上却起步晚得多,再加上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其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存在很多难题,如学分制教学计划制(修)订就存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修)订缺乏统一标准;课程结构不紧密;在学分制教学计划制(修)订中忽视实践教学,技能性课程开设较少;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修)订中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修)订中,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教学计划区别不大,特色不明显;在学分制教学计划制(修)订中,各门课程学分的设置缺乏科学标准,人为性较大等问题。因此,注重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形成的实践经验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重要任务。
三、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主要举措
综观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国外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构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相比之下,我国这一制度的建构尽管研究者和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探索,但从整体上来说,既未形成完全成型的理论体系,更无具体可操作的总体性方案。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虽然具备上述建构的现实条件,但这些条件只是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可能,同时,这一制度的建构灵活而富有弹性,需要因时、因地、因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配套服务才能彰显其职能,从而使得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建构这一制度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须积极探索建构这一制度的举措,以此适应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
1.优化管理体制。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创新和优化管理体制。一是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选择。接受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个性及学习基础、家庭与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适应这些差异化或个性化特征是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时首先要予以考虑的问题,相应的,在管理上就要改变过分突出外部规律和服务社会的体制,树立以尊重学习者个性选择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二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构只有使教育教学资源在不同类型教育机构中得到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高校或院系之间壁垒森严,师资、资金和实验设备等难以在不同区域或学校中自由流动,要强调管理的制度设计,促进这些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三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学科的运用,尽管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设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处(院)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处理相关教学教育工作,但较多人员缺乏胜任建构这一制度的能力,需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上一篇:继续解放思想心得解放思想永不僵化
下一篇:文化传媒公司策划方案(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