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6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和心得范文第1篇
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特点是审计结果“人格化”、审计涉及范围广泛、审计的风险较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我局刚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在审计项目中缺乏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是在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以此来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较大,更谈不上审计结果的应用。
自2004年2月审计署6号令后,我局为了提升审计队伍素质,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经济责任审计培训班、邀请市局业务骨干讲课、组织审计人员到经济责任审计搞的好的兄弟县区“取经”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每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准备阶段,都能进行审前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内容比较完善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能严格按照6号令要求收集和复核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报告阶段,能完整审计报告要素,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意见。审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些审计结果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县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审计结果得到了有效应用,经济责任审计步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局作为最基层的审计机关,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状况是武威市、甘肃省乃至全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缩影,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审计机关新时期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保证。
二、县级审计机关日益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
近年来,自上至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日益繁重,2000年,组织部门委托我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只有4项,2006年委托达到28项,几乎占我局全年审计工作项目量的一半。如此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没有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就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培养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一是贯彻落实好《审计法》的前提。新修订的《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二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没有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就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就不可能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更无从谈起审计结果的应用;三是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更好的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去实施、推动。
基于此,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审计机关只有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才能真正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目的。
三、整体提高县级审计机关队伍素质,全面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新形势下的任务和要求,作为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素质上存在的不足,想方设法缩小差距。李金华审计长强调,审计队伍素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知识面太窄,必须培养一批“宽带式”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成为复合型审计人才?笔者认为要着力培养审计人员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厚实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合作素质。首先要具备政治、职业道德、协调艺术、文字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这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是审计人员正确履行审计监督的重要保证;是每个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是对审计人员的政治要求、作风要求和法纪要求。协调艺术关系到审计机关的形象与威信。文字能力反映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健康的体质,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态,耿直的性格是审计人员发挥德、才、能、识的基础。再次,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共同为团队的整体利益与目标的实现而尽力。
二是知识结构上的立体交叉整合。复合型审计人才,知识结构应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财会经济专业为主干,以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政策和法规。首先,审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功底和了解相关业务知识。审计人员财会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发挥。其次,审计人员应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博览群书,广泛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才能达到一专多能、精益求精、适应时展的需要。再次,审计人员应具备熟练应用法规制度的能力。法规制度是审计人员判断审计项目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只有熟练应用法规制度,才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审计事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才能经得起法规制度和历史的检验。
三是能力结构上的多元复合。复合型审计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宏观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首先,审计工作要发挥宏观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就必须具备宏观思维能力。力争多出高层次的“成品”、“精品”审计报告,努力使审计监督发挥更大的价值。其次,要会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没有原则的灵活是失职,没有灵活的原则是教条,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算正确地把握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客观公正地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使违法者得到惩处,使过失者受到教育,使蒙冤者得到解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审计工作。再次,要加快实施“金审工程”。加大AO系统操作培训力度,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人员的素质只有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才可能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全面探索开展效益审计,才可能摆脱揭露处理一般性问题的低层次水平,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参谋和预警作用,为党委政府提交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利用。
四、建立健全县级审计队伍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经基层济责任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工作的发展,审计队伍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县级审计机关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代化,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开展管理创新,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要达到以上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整合审计资源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首先就是要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使审计机关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系统内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夯实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县级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此,作为基层的县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多反映情况,多提供信息,多提出建议,多交流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良好、和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局面。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审计行为
“法”是审计的依据,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开展的制度要素。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因此,作为基层审计机的经济责任审计行为,首先,以《审计法》规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既不能越权进行审计,也不能不履行法定职责。其次,以审计准则为依据,严格执行审计署6号令,全面规范审计程序、作业标准和审计行为,防止审计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再次,以审计实践为基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自身特点,不断制定和完善审计作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审计质量为中心,加强业务建设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的中心环节。首先,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要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地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其次,要树立宏观意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质量,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通过向党委政府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的形式,为领导和组织部门用人决策提供依据。
〈四〉、以开拓创新为取向,打造地方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和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所负责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签证和评价的活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种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取得很大成果,积累了不少的有益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不长,各种评价体系还未建立,加之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必然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何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因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例如,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符合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特征,审计人员却认为具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出具了肯定性意见;或者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基本具备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人员却认为不符合,从而表达了否定性意见。实际上,前一种情况发生的次数要比后一种情况发生的次数要多。当我们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大了,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大了。相反,如果说审计风险降低了,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减少了。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说审计风险没有,或者说完全被消除了。因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时刻潜伏在具体的业务事项之中。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成两大类,一是环境因素,二是自身因素。
一、环境因素
从经济因素分析,当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对被审计人的控制越来越弱时,审计风险就越来越大。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是政府和同级干部管理部门对被审计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越来越强,信息处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或同级干部管理部门对审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时间跨度大,所审计的内容广,范围大,往往存在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不对称,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难度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例如,基层审计机关一方面要完成组织部门委托的审计任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都对经济责任审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审计部门在对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及政绩的认定和检查方面具有专业性的操作,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围绕地方党政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扩大审计内容和评价范围的情况,却加剧了社会及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而对被审计单位,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许多单位内控制度不严,再加上被审计单位规模大,业务复杂,技术性强等原因,所有这些,使经济责任审计处于两难境地,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和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领导 经济责任 审计
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独立性极强的经济监督工作,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对企业领导人就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它的审计结果充分体现了审计过程的人格化,并为企业今后的经济管理明确了方向。人事部门不仅可以根据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所得到的审核结果对领导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还可以参照审核结果对企业领导人进行聘用。审计部门在实施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参照合适、充分的评价系统,并通过各个角度对不同领导人所承担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公证的评价,以确保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和充分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指导。
一、我国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一般是以《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所规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的,审计部门自身没有出台专门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以下问题发生。
(一)审计过程没有充分的参照标准
目前,我国在进行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是参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标准执行审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由审计署各部委办和各审计厅所的文件,这些标准仅仅从几个宏观的角度对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作出规定,只是作为一个较大的框架供参考,并没有详细规定具体详细的评价内容,也没有将各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缺乏实际应用意义。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的操作难度,审计人员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与以往经验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不同审计人员所审计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规范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审计过程中所参照的评价标准缺乏充分性
上面一段中已经提到过了,目前我国审计部门并没制定一套专门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现行的审计都是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而进行的,该标准对固定权重进行了确立,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但是这种分级并没有考虑企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当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时所涉及的重要指标是会有一定变化的。例如,一个企业在初期创业阶段,主要考核指标为市场占有份额;当逐渐进入成长阶段后,关键指标会由市场占有份额转向销售增长率。除此之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所规定的评价内容偏向于财务方面的指标考核,对于其他与财务无关的指标则没有进行规定,因此综合考虑,该标准缺乏充分性。
二、对于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几点建议
根据调查和以往经验可以发现,企业领导人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安全责任、企业资产保值责任、企业资产增值责任、投资决策责任、融资决策责任、企业可持续发展责任、社会责任。因此,结合以上所总结的经验,笔者针对这几点主要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对目前的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企业安全稳定责任相关评价指标的建立
企业领导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人的能力、素质、意识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领导人用具有较高的安全责任意识,才能使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根据通常的经验可以得知,任何一种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缓解任何安全隐患的量变速度,并防止质变的突然发生。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得到领导人的支持,因此,领导人必须以一个端正的安全意识去知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立安全稳定责任评价指标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指标:是否建立安全委员会、是否为企业设立具有资质的安全技术人员、是否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经济资源、是否为各岗位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规章、是否将安全责任分解到个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除此之外,还应将一些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便于更好地考核,例如:员工交通事故次数、员工工伤次数等等。
(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相关指标的建立
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资产的法定代表人,承担着企业资产保值和企业资产增值的责任,针对这一点,企业应该设定专门的考核指标来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落实情况。例如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审计,若保值增值率大于零时,说明企业领导人已经完成了企业资产的增值;若保值增值率等于时,说明企业领导人已经完成了企业资产的保值;若保值增值率小于零时,则说明企业资产有一定程度的流失,此时企业领导人应提高警惕性,加强企业管理。
(三)企业经营绩效责任相关指标的建立
在企业领导人应承担的诸多经济责任中,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及获得可观的经营效益,是企业领导人最主要的经济责任。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可以直观地反应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所取得的业绩好坏,由此可见,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指标,是需要得到详细建立的。从围观角度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体现企业所得利益的财务指标,例如利润率、经济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二是衡量企业资产运营管理状况的财务指标,例如企业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率、企业资产损失额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宋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9(2)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和心得范文第4篇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是一对既联系紧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实务中,对于二者及其关系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理论上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加以辨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会计责任是指会计责任主体对其会计行为及会计活动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审计责任是指审计责任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以及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应承担的责任,即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既相互联系,也存在差异。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是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产生的共同前提。根据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在二者之间形成委托与受托责任关系,所有者只享有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分红权而无权干涉企业内部的经营,企业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则应尽力经管好所有者的财产,不断使其保值增值,同时,还要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通过会计报告说明自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但会计报告所表述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否属实,客观上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予以证实,这样产生了另一种受托关系—审计关系,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依据审计准则,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并出具审计报告予以证实,履行审计责任,可见,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是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产生的共同前提,但由于审计活动是要对会计责任履行情况予以审查证实,因此,审计责任的履行对会计责任主体履行会计责任是一种约束和促进。二是广泛的责任对象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共同特征。责任对象即对负责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资料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基础,是评价管理水平和经营情况、防范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检查和监督经济行为的依据,会计责任主体不仅要对投资人负责,而且要对债权人、政府部门、职工团体和个人以及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尽管法律保护的责任对象主要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它才可以在人才招聘,产品销售、材料供应等方面取得一定优势,为此,向社会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以求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企业职工、一般社会公众、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财务分析和咨询机构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能成为会计责任对象。
同样,审计责任对象不仅局限于客户,还包括依赖和利用会计资料和审计意见进行决策的第三者,即债权人、政府部门、企业及职工、保险商、咨询服务机构等社会公众,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莫茨.夏拉夫在1961年出版的《审计理论结构》中阐述到注册会计师“不仅对其委托人和信赖于他的意见的人负有责任,而且作为职业专家,他们理应对经济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恰当地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在国外及我国的有关法律中,对多元的审计责任对象都有相关的规定,实务中,由投资者以外的第三者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及其判例已司空见惯,可见,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对谁负责的问题上具有相同特征。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责任主体不同。会计责任是由各单位承担的,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等,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同时也明确了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在履行会计职责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责任是由依据约定承办审计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其次,责任性质不同。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报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主要承担正确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责任。审计目的是评价被审单位所作出的选择是否恰当,从而评价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主要承担评价鉴证责任,前者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负责组织目标产品的生产,后者是会计信息的检验者,负责目标产品的审验,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责任。
再次,责任内容不同。会计责任的内容包括选择和应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的会计记录,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其中,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法性指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也就是说,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被审单位责无旁贷。审计责任的内容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其中,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证实性和不偏不倚三个方面含义,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可证实性是指事后可以验证,要求有根有据、脉络清楚,其他注册会计师需要时都可按既定程序与方法对审计证据进行重新处理,并获得相同的结论;不偏不倚是指审计意见的表达应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对影响财务信息公允表达的所有重要信息均予披露。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可见,二者是两种不同内容的责任。最后,责任衡量标准不同。衡量判断会计责任履行程度的法律标准是会计法、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法规,衡量判断审计责任履行程度的法律标准是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辨析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现实意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表明,虽然二者具有相同特征,但相互不可替代,我们既不应该由于其共性而将其混淆,也不应该由于其差异而过分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正确认识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对于消除有关各方认识误区,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被审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近年来,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会计造假足以让人瞠目,其中原因不乏被审计单位对自身责任认识上的模糊,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琼民源原董事长马玉和对公司造假帐的事实供认不讳,但他仍然不服,认为“大家都这么干,为什么单单抓我”可谓代表了造假者的典型心态。2000年7月1日,尽管国家实施的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会计责任,然而会计造假的大案仍有发生,表明会计责任主体意识在当事人心目中的淡漠。此外,有的被审单位存在转嫁责任的不良心理,认为产品(会计信息)合格与否,全靠检验员(注册会计师)的检验,只要检验过关,产品出厂以后出现质量问题,在于检验员失职,大家会追究检验环节的责任。这种转嫁责任的心态会使其利用审计的自身局限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疏漏挺而走险,助长其造假之风。正确认识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有助于被审计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增强责任感,自觉接受会计法规的约束,提高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水平,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有助于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执业水平。尽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将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审计报告,并要求被审单位出具声明书以示对会计责任的强调,同时在业务约定书中强调审计的局限性及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作用,但这些防范责任风险的措施只能防范注册会计师承担不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并不能减轻其应负的审计责任、成为推脱责任的借口,规避责任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规范执业行为,谨慎执业,只有正确认识和切实履行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事业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3.有助于司法部门和社会公众合理确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维护其合法权益。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控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人们称之为注册会计师的“诉讼爆炸”时代。我国控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虽然始于近几年,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注册会计师被控告的原因可能是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也可能是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责任,也可能是使用者认识差异所致。如何合理确认各方责任,做到司法公正,把握和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就显得尤为关键。
实务中,受“深口袋”理论及法院判例的影响,往往会加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此,这一理论问题并非只有职业界才予关注。明确二种责任及其关系,能够为司法部门合理判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提供前提,同时可以减少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误解,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海民.对单位负责论文人和会计人员行为责任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 2000, (3)
2.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第2版).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08
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和心得范文第5篇
现行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没有达到一定的法律层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均表现不足。内部审计法律不足,就无法使审计人员获得到足够的法律依据,审计结论也缺失足够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①内部审计结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得不到足够重视,往往依附于财务部门而损失了客观独立性,限制了审计工作的作用发挥。②规章的制定与落实不一致。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一些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审计工作完全是依照个人的经验来实施;而一些事业单位虽然有章可循,但在工作中并未全部履行,久而久之变成了应付上级的摆设。③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无法保障。当前,大多事业单位还未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宏观层面的对策1.加大法制建设法律社会强调依法行事,有了法才能规范和约束相应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法律的支持。①建立与《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相同级别的内部审计法规,形成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三足鼎立的局势,实现优势互补。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客体、目标比较特殊,所以制定专项的审计准则十分必要。③在新准则未实施前应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践、经验总结新的统一的暂行办法。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全面的认知是顺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①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起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和合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②对于负责人的选聘,一定要将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环节纳入到干部任用依据中。③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向相关人员宣传达到沟通畅通的效果。
微观层面的对策①建立内部审计规范。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统一整改,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审计规范。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医院等还可以建立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审计规范,当然规范应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之上。②落实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由被审计机构、组织部门及领导进行打分评价,而对审计人员考核的重心应放在审计质量上而不是审计数量上。③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重大违规或责任事故追究,形成必要的威慑力。④实施项目管理,做到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化。通过项目管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统筹、科学的安排,争取做到数量与质量两个统一。另外,审计任务与审计时间出现了矛盾,所以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该矛盾的协调。⑤建立质量控制制度。要合适地分配审计人员,争取做到各尽其长;审计方法要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方法;除三级复核外,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方法及责任;审计取证要侧重于重要事项,审计人员对取证承担责任。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越有效,审计的风险越低,对此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账目;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尽早实现审计信息化;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对于保护国有资产和广大人民利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经营管理部门廉政心得体会
下一篇:经济学习心得{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