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工匠精神策划书

梦幻城堡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8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师培育的时代背景及现状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每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工匠精神上已上升为决策层共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有所作为。目前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思考不多。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众多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持续高位,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力不足凸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路径

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首先就应具有工匠精神。从二级学院层面来思考,就是要鼓励专业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本领。对此,学院可以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等方面探索激励机制和教师培育路径,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好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工匠精神培育。

三、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育

(1)建立激励机制。二级学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通过走访合作企业、历届毕业学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政策范围内,结合绩效管理要求,确定基于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育的保障措施,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在鼓励教师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的同时,对现有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强化教书育人技能的同时,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前往企业培训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完成专业技能实践;引进新教师时,优先招聘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员工,并培养其重视课堂、学会沟通、传授知识技能,提升育人本领。二是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如教师职称晋升,除完成好基本教学、研究外,强调参与工匠精神培育者优先,并纳入相关制度。(2)厚植工匠文化。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通过墙报、网络QQ群、微信群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营造、积极传播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结合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工匠精神研讨、交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其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工匠精神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不能急于救成,需要长期积累,用制度培养工匠习惯,培育工匠文化。(3)恪尽职业操守。作为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传播正能量。一是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二是强化思想教育,督促计算机专业教师将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严谨、专注、耐心、坚持、钻研创新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职业素质,践行德技双馨。(4)崇尚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持续专注。从计算机相关专业特点来看,教师拥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技能,良好的软件研发、网络工程或计算机运维等能力,要从以下几点予以落实。一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才能全身心融入工作当中,在平台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在教育事业中践行工匠精神。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严谨细心的态度,无论是计算机硬件维护还是软件编程,都不能出一丝差错,比如说编写程序,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以造成整个程序的失败。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专注精神,无论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还是平时的各项工作,每一项任务接受后都要全身心投入,以确保工作质量。要落实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每一章每一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点和难点。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学习并掌握对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改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工匠精神;技能培训;专业化成长

2016年,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匠精神”,指出:“要在2025中国制造中实现产品的升级提质。”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工匠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能对新时期学生人格、学识、价值建构产生影响。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应抓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强化或树立高职教师的工匠大师意识,精进教师的技能技术水平,帮助和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职院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兼具传统内蕴和现代价值的精神系统。古语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论是传统的师徒还是现代的职院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首先关注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师傅和教师。“工匠精神”包含“工匠”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特质。在高职院校,“工匠”指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精神”指的是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技术技能上的“授”和“受”的责权关系,学生天然的对教师有一种权威式的认可。工匠精神体现在高职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地追求提升教学质量,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与完美。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教师“以德育人”的作用进一步被强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识储备有限,精神体系也尚未建立或完善,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除了授受的技术技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通过人格精神的“示范”或者“榜样”,感染和影响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促进高职学生工匠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从而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相比一般教师,高职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这既是高职教育精细化发展的必然,也是职院教师发展成熟的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联这一群体工匠精神的状态。因此,简要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或者职业发展困境,是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前提。(一)入职前,专业技术技能储备不足。在高职教师中践行“工匠精神”,应明确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精神面貌。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过硬的技术技能。绝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而非企业,在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方面存在明显的储备不足。“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比例非常低。他们对于职业教育要求的工学结合,自己尚且缺少认知和体验,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指导常常只是纸上谈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当前普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教师,需要多一些专业的、职业化的实践训练或体验,以适应实用性很强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二)入职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晋级空间有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们也需要自我的不断学习和成长,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专业化发展。但是,高职教师入职后的自我专业化期望和追求与当下高职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存在很大差距。许多高职院校在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片面强调师德师风的教育,忽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高职院校极少建立起了教师联系市场、企业的岗位技能技术培训。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很少有机会去到企业、生产一线去考察学习,也缺乏与企业高水平工匠的沟通交流,屏蔽了对新工艺、新业务的了解。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再者,高等教育中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是以职称晋级为结果体现的,现有的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制度注重科研,对教师教学效果、专业技能的考察缺乏明确的指导标准。整个职业教育对于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成长、发展缺少科学、完善的规划。这些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对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受挫。

三、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让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职院校的教师们自己首先应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教学中专注认真、一丝不苟,不断挑战新情况,研究新课题,为专业教学的精进不懈努力,为学生做出表率。可以依托课堂实践、实习实训,甚至校内的各工种学生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开展手把手的指导。在带领学生完成技术人物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必须倾注全部的专注力,注重细节处理,力求尽善尽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教师的师德建设还要淡泊名利,潜心育人。摒弃社会的浮躁和诱惑,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做到为了工艺技术的进步求知若渴、诲人不倦,无怨无悔。通过大思政体系的建立,传播工匠文化,把工匠精神植入到学生脑中、心中。(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营造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环境。高职教育或者说高职院校需要构建起完善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让广大职院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质,找到适合的培训、上升路径。在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中,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深度融合。在入职培训中,把教师置于工厂环境中,建立起与生产工艺技术一线技术专家的联系,让一线教师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把握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形成教学育人的基本思路。另外,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教学比武、多媒体课件比赛、说课比赛等竞赛活动中反复锻炼,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成长。[2]对于在职教师,高职院校应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教师技术技能培训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安排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为工匠教师的成长、工匠精神的培育搭建平台。同时,也可以将一线的技术大师请进高职校园,以技术顾问、专家讲学等形式与教师们互通前沿信息。(三)健全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相应的,对指导、培养学生的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很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能讲”又要“会做”,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于他们的考核和评价方2017年第23期师资队伍建设68式却比较单一。因此,要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效能,健全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多重理论教学,对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较为便利和健全。而对教师专业技术技能的考核与评价却不够重视,同时,难度也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技术技能考核机制并不健全。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未曾“高看一眼”,待遇上也得不到体现。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和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健全的高职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则能引导教师做好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规划,提升他们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的升级改造,高职院校科学配套的考核和评价办法都应与时俱进,发挥高校的服务社会、促进技术革新或管理水平提升的职能。工匠精神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匠”,“产出”的应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高职教师的工匠精神既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也是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必然结果。高职教师们,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学习研究,让自己成长为“教育大师”和“技术专家”。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管理;课程活动;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16-02

【作者简介】钱音,江苏省无锡市甘露学校(江苏无锡,214107)副校长,高级教师。

2001年,伴随新课程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教师角色自然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不仅是课程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即课程,无疑突出了教师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面对“被选择”,每个教师不能不思考:我要怎样跟进、改变、强大自己,做一名好教师,成为一个好主体,给孩子一门好课程?

一名好教师,一个好主体,首先要有“领导的意识”。由于传统学校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一线教师最急需要迈过的坎,就是课程领导意识的缺失。习惯了遵从,习惯了课程是专家权威的编制,课程是教科书、教学科目的认识,长期的课程惰性早已根深蒂固。“领导”则意味着教师课程意念的唤醒,课程态度的改变,意味着一种有责任的担当,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觉践行。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程领导范式,是教师认定了“她”的心中得求,怀揣强烈愿望与梦想,从新课程标准出发,课堂上、教学中“心不换物,物不至”的积极行动,大胆尝试,纵使她虐我千百遍,我心依然当她最爱。“领导的意识”,彰显了教师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是课程的一部分,也隐示了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定位,将有助于发挥好主体在课程管理中应有的主动性。

一名好教师,一个好主体,其次要有“创客的视界”。好课程是创生出来的,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领悟,将个体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课程活动中,并将自身的人格品质、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理解等形象转化为潜在的课程,再运作实施,有效转化为学生层面课程的动态过程。创生需要创意,是一种“探索一切可能”的创造,最后才将自己的创见使出来,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发展价值。拥有“创客的视界”,才更有利于发挥教师主体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站在更高更远的视域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学科知识的整合,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等多因素的整合,契合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动手、探索、体验与提高,从而“解开美味的方程式”,知道这道菜怎么做才最好吃,直接将“米其林餐厅”开到家里。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第4篇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2024转发<2024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劳动模范”争创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公司积极行动,认真研究,结合公司自身实际,制定详实计划,明确实施方法,以保障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活动计划:

1、开展“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及“学习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全体员工大会或部门、班组会议向员工讲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和现实意义,树立“匠人之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以劳模事迹感召员工,增强敬业奉献意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现工作质量的新飞跃;学习雷锋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扎实奉献,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公司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2、开展劳动技能知识考核和技术比武活动。结合企业“四评级一评价”要求,根据公司实际工作情况,通过试题答卷、现场测评、随机抽检等形式,对在岗员工涉及到的安全、环保、节能及质量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实操考核;对电工、焊工等技术工种进行专项技术比武,增强员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革新创新活动。以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开展为引领,在能源节约、生产工艺智能化改造、生产模式实现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立项研究,重点突破,提升公司综合技术水平;大力提倡“五小”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公司的革新创新活动,提高公司创新创造能力。

二、实施方法:

1、“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和“雷锋精神”学习活动。

方式方法:全员集体学习或部门、班组组织学习;讲解书面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料;学习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参与部门:公司各部室、污水供热管理站。

2、劳动技能及化工知识考核。

考核内容:化工安全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工艺纪律、操作规程等;

方式方法:问题答卷;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环保部、生产部、办公室。

3、技术比武。

比赛内容:电器维修技术、焊接技术、设备故障排除、物料检测分析技术等;

方式方法:现场实际操作;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4、革新创新活动。

活动内容:能源节约、生产自动化改造、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模式改进等;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环保部、污水站、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三、活动总结。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契合度分析

中国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自农耕时期就出现了师徒相传的木匠、石匠、铁匠等行业,也涌现出了鲁班、李春、李冰父子等享誉盛名的工匠大师。如今,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造”的升级转型,蕴含着崭新时代价值的“工匠精神”应运而生。“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随即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工匠精神是“工匠”与“精神”的融合,工匠要具备“技”“精神”则追求“德”“工匠精神”实为一种“技德合一”的态度和境界。学界没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具体规定,兹以为,“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爱岗敬业。这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相印证。二是精益求精。对待产品要极度负责,用千锤百炼的工艺追求99%,直至100%的卓越品质。三是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提出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匠心”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思维、突破新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四是团队合作。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团队协作共进,共克难关,实现个人事业与团队成绩的“双赢”。综上,工匠精神,其实质即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职业素养是对职业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包括爱岗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合作共进的态度等。从这个层面上讲,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在对职业人整体内涵的评价上,具有异曲同工之效。高职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凸显职业操守的养成。

二、“工匠精神”视角下职业素养的构成要件

百度百科认为职业素养包含四个层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素质冰山模型”,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冰山以上”的表面部分和“冰山以下”的隐藏部分。根据“素质冰山模型”,可以将职业素养的构成要件划分为两大类:作为“软件”存在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可称之为“隐性素养”;作为“硬件”存在的“显性素养”——职业技能。后者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等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前者则属于德育范畴,必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持之以恒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成。“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较高水准的操作技能,更要求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具备以敬业、责任、合作为核心的精神态度。

(一)显性职业素养

显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技能,占据“冰山”的1/8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侧重于实践应用,重点在于锻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高职学生求学的应有之义。学生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以期具备“工匠”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技”。

(二)隐性职业素养

隐藏在水面以下看不见的7/8“冰山”,其实质为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等,支撑并决定着显性职业素养的优劣。隐性职业素养要求学生首先在意识层面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且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熏陶两方面完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工程。

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亦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期望依然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侧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虽然高职院校被寄予培养“大国工匠”的厚望,但通常又被视作高等教育体系的末端,社会中存在大量对高职教育认识理解上的误区。在针对本校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有85%的学生认为阻碍工匠精神发扬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因是社会中的“职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社会对工匠精神和各类职业意义认识不够”。尽管国家不断在政策制度方面给予高职教育强力的支持和倾斜,但是从社会整体观念层面来看,高职教育依然不被大众认同并看好,因此,高职院校在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获取上受到了很大制约。

(二)家庭观念的影响

受到社会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家长皆希望子女十二年寒窗苦读之后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这里的“大学”意指本科院校,因为“名企”与“名校”最是相得益彰。对本校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7%的家长“不喜欢”学生就读的院校及所选专业,另有33%的家长对学生就读学校及专业持“无所谓”的态度。这40%的比例说明了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入高职院校就读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父母态度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烈,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混”日子,对于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兴趣索然,对于职业中所需综合素养的培养更是漠不关心。

(三)高职院校因素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大批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填补了各行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对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今,4.0的工业时代不仅需要技能出众的“工人”,更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工匠”。但是,从高职院校现有的运行模式来看,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依然是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锻造,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仅扮演着“授业”角色,缺乏“育人”意识,没有将职业素养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的忠诚,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所需的兼具“技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差距甚大。

(四)学生自我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方面略有欠缺。部分学生来高职院校就读,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存有自卑、消极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心不足。在针对本校不同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5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校内外的技能大赛,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在乎专业学习,三年之后混得一张文凭了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或者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四到五个学期,最后半年至一年时间,学生会到签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根据调查发现,顶岗实习结束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选择重新找工作,有些专业的离职率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63%的学生就业时的第一指向是待遇好、工作轻松的管理岗位,只有14%的学生会选择专业对口的一线岗位。说明高职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的正确认识,缺少认真的职业态度和执着的职业精神。

四、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2024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进入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黄金历史时期。借着这一硬核文件的东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量”的需求,更要注重技能型人才“质”的提升,坚持德技兼修。

(一)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办学理念

近二十年来,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曾经走过一段规模高速扩大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短、平、快”,重技能轻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被长期忽视。因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调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办学理念中,秉持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手共抓的原则,主动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数量转向质量的变化。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前瞻性,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至少要在三年后才能应用于企业实践中,高职院校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早于市场3-5年的知识,这样,学生毕业之时所掌握的技能才能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实现职业价值。

(二)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从入校开始至进入职场,让“工匠精神”浸润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将与专业相关的大国工匠事迹、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授业、解惑”与“传道”并重。9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最有效的培养途径是通过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践,高职院校要制订与企业、行业标准相一致的实践操作规范和流程,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操作习惯,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协作共进的道德品质。再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等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学过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会贯通。

(三)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运作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所在。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委培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其成为校企“双元育人”的新途径。本校部分专业自2024年7月开始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第一、二、五学期以学校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四、六学期以企业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年时间的学徒制学习,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技能,再到素养的深度融合。此外,可尝试在本校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双导师”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导师。让这部分“工匠导师”言传身教,用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对职业的敬畏,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四)构建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