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优选5篇}

风中飘雪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62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9分钟。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微课的概述

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对教育领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微课是一种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手段,以视频教学为关键内容,借助视频这一载体,将重要的语文课堂知识点渗透其中,以实现对学生重要知识点的灌输。微课主要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就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加以记录,将其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微课主要表现为短视频,视频时间通常为5min~10min,利用简短的视频形式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与训练,是微课的基本特点。微课的应用,应重视教学设计、内容选择与训练等,其中还包括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同时还涉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借助短视频的方式辅助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尽管微课的教学时间变得更短,但是其都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内容短小精悍,视频对知识点的呈现更具体,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微课适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解读,让学生及时掌握语文课文的主题思想,深度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愫,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目标性强。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短视频的方式予以呈现,且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开展目标性的训练与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展对知识点的目标性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语文知识点。通常情况下,利用微课呈现知识点时,其主题性很强,知识点比较集中,将知识点直接传输给学生[3],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高。

2.趣味性强。

微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点转化为视频形式,实现知识点的具体化,是语文课堂创新与进步的重要表现。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更具趣味性,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审美与兴趣爱好,从初中生的兴趣出发,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体系中,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讨论与实践的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中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灵活性强。

相较于原有的语文课堂形式,微课更具灵活性,并未存在硬性的规定与约束,其摆脱传统语文课堂的束缚,实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4]。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辅导不再局限于课堂,可借助微信、QQ、微博等平台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且微课可以实现在线直播与离线下载,视频观看模式比较灵活,且学生可将其作为电子笔记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开展移动学习。微课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开展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做到随时随地地学习,将微课视频拷贝到手机、电脑或MP4等支持视频播放的电子产品上,能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三、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以微课为载体,开展趣味性教学。

通过对微课特点的分析,微课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与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开展模式、运行状态发生转变,使得整个课堂逐渐活化起来,在课堂融入微课色彩,为课堂增添趣味,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心理诉求。微课本身就是一项创意性、趣味性的载体,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之教师巧妙的引导,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形成强烈的知识点学习与探索欲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可将该神话故事利用视频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将视频时间控制在10min之内,保证视频内容突出主题色彩,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更具趣味性。教师播放短视频,学生会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好奇“人”的由来,思考女娲所造出的人面孔都不同,让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兴趣,进而投入文章学习中。

2.以微课为载体,强化学生课堂实践。

新课标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重大的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得到革新与发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重要目标。新时期,将微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加大实践力度,在全面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5]。创意性微课素材的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散发活力,借助微课将课本的情节进行设定,并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并讨论,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该故事选择《安徒生童话故事》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利用微课展示该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将其制作成短视频的方式,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得整个课堂更具吸引力与活力,每个小组都应予以展示,并开展小组讨论与探究活动,从中吸收重要的知识点。

3.以微课为载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培养广大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信息教育十分迫切。但由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过渡期,抽象思维尚不发达,对这一学科缺乏兴趣。因此,教学方式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其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教学工具。微视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比较成熟的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重视利用,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作用。

一、利用微视频,扩大教学容量

微视频之所以被称为“微视频”,主要是因其短小,时间在7-10分钟之间,简短的视频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视频的特点扩大教学容量,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通过清晰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向学生展现包罗万象的信息技术知识。

比如:在讲述“现代信息发展历程”时,教师把信息技术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加以梳理,录制成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向学生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及工作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无穷便利,同时,把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从课本延伸至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魅力,能够达成多种教学目标,微视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微视频展现了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发展等,画面流畅,整个发展过程清晰明了。其次,微视频中利用语音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一目了然。微视频的应用不仅清晰地呈现了教学内容,更让整个课程讲述更具逻辑性。最后,在微视频中,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家电、家居都实现了智能化,这些效果是口头表述难以实现的。

微视频可以把教师单调直白的口头讲述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变成真实可感的视频画面,在扩大教学容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就不会觉得累,还能学得好、记得牢,在这方面,微视频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认真加以研究。

二、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融洽的学习氛围里,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骤增,信息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垃圾信息。因此,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网络化,信息的来源主要依靠网络获取。

比如在讲解“如何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时,可以利用微视频的方式讲解和演示“如何在因特网上使用搜索引擎”,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现在,很多学生都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在微视频展示中,要结合学生原有认知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信息及搜索的理性认识。此外,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进行网络信息搜索,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让课堂知识在短时间内形成学生的能力。

由于学习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不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微视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利用微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过PPT或者口头阐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图片和文字资料,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微视频可以利用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微视频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以“走进信息世界”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但是,信息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受到很多信息,然而,信息是什么,极少有人能说清楚,如果只是由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快理解这一概念,教师通过微视频列举几种信息类型,例如:学校铃声响,告诉我们要上课或者下课的信息;看校园运动会,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比赛情况的信息;从网上可以看到学习资料、新闻报道、娱乐等信息;在报纸上了解国内外信息……这些都是具体的信息类型。通过条状图、关系图等多个图形来阐明信息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形象具体地对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通过这些例子,最终得出关于信息的概念――用文字、数字、图像、符号、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借助微视频,学生认识到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理解了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微视频中看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信息,不仅感受到信息的丰富多彩,更理解了信息的一般特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效率高低是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只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利用微视频,知识要点集中呈现,教学难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观看微视频后,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在增强课堂互动性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利用微视频,将知识化繁为简

信息技术对改变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初中生刚接触这门课,在理解教材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摸不着头脑。而微视频则可以直观、形象地阐明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变得简单明了。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微课应用与建设

引言

微课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产物,运用不到十分钟的短视频课程,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且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首先,短视频时代来临是必然,当今时代高节奏的人群必然更适合接受直接、有效的讯息,而视频是最直接的传输信息模式,以短视频的形式去为学生呈现数学教学,对学生而言,更加的直观立体。而短视频本身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充分的抓取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对难点进行重点攻关,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接受数学知识,让老师更好地进行数学高年级教学。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依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教授方式,平铺直叙,对课程内部所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而这种无差别性的讲解,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每一位学生所吸收和理解的点与量会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这让每一名学生接受数学高年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相同,并且,因为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毫无新意,且授课时间较长,也导致了学生极容易分散精力,学生的专注时间较短,当专注点过去了之后,对数学教学兴趣泛泛,甚至有些学生到最后对数学教学产生抗性。针对于以上的传统模式教学弊端,微课应运而生,它能针对当今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友善解决,未来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与微课相结合成为了必然。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如果教师想要了解到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必要性,就必须要先了解微课教学的两个特点:首先,微课教学采用的是短视频教学形式,视频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这属于快餐式教学模式,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本身注意力就很难进行集中,一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段只有十到十五分钟,所以短视频这种快餐式的教学并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接受微课所输出的信息内容;其次,微课其本身根植于互联网,视频内容简单、针对性强。根植于互联网,就决定了微课的信息库相对来说十分丰富,多样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吸收知识更加的全面与丰富,而视频的内容相对简单、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某项知识点、难点进行重点的针对性学习。有深度的专项的练习必定比全方位的无针对性的讲解更具有教育效果。因为以上两个关键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一定是必要的。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更应该结合时展,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加以微课辅助,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科教兴国的伟大教学理想。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具体途径

(一)数学教学,微课先行

微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可以起到先导性教学作用。教师在备案过程中,可以提前准备出与课程相关的导语视频。以提问、举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先导性微课主要目的是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并且渴求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的专注和投入。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节《负数》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插入先导性的视频,以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小张原来有十块钱,那么他的资产计数为“10”,但是他买东西的时候花了十二块钱,这就意味着他还欠卖东西的老板两块钱,那么现在小张的资产又是如何计数的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去给小张的资产记个数。这样的先导性视频是微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去首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充分的调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接下来教学课堂学习良好发展。

(二)课程总结,针对讲解

由于微课短视频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当学生经历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之后,教师采用微课短视频进行总结,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抓取到课堂之中。运用五到十分钟的课堂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框架,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并且对教学内容中遗漏或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地方进行自我认知。教师将整个课程中的精华内容,凝结成一个微课总结,就可以更大幅度的上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教师也会通过测验、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渠道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这时候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教学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微课之所以能符合当下时代教学,就是因为他能最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学生最高的注意力,以微课的形式进行针对的讲解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难点进行攻关,帮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三)微课件,实时复习

微课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其具有传播性以及复播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一般无法复制,学生只能通过课堂笔记以及课堂所吸收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掌握,而微课最能帮助学生的一点是:微课是一个信息内容载体,它是可以重复进行播放的。教师在录制完微课之后,可以将微课的内容,也就是微课件发送给学生家长,在家长辅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如果一旦发现有某一知识点没有完全的进行掌握,可以即时的将微课件重新进行播放,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可以实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而数学这一门学科是一门偏理性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很多学生无法学好数学,最大的问题是数学难点无法单纯通过课堂笔记进行攻破,而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最大程度上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这项方法论是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重视。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课程设计;教学模型

引言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炼、片段化的呈现方式,其特点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互动性和冲击力。随着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首推“微课”模式,学校教学同样步入了“微时代”:2012年9月份,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面向高校举办微课教学比赛。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了“凤凰微课”APP,内容覆盖众多学科,有力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此,“微课程”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事实上,继E-Learning、M-learning之后,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基于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包含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了微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教学应用,以期对微型教学视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微课程的起源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国外的相关文献。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m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伴随微课程的是结构化的任务活动,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他看来,45分钟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几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根据认知科学规律,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普遍较短,于是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2011年4月佛山市教育局向全市教师征集微课作晶,在短短一个月共收集到一线教师提交的1621分作品,点击率突破5万人次。与此同时,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也提出了“文字+音乐+画面”的“微课程”的形式,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抽出方法策略,将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变为富有视听效果的微课程。

微课程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黎家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就在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等几所学校进行微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探索,开展了“微课程助推教学变革”的教研创新活动。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重点打造推出了“博爱微课程学院”,建设的微课程资源几乎覆盖语数外、音体美以及德育、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十大类小学课程科目,并获得师生的认可。微课程相关的专题网站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代表性的有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五分钟课程网和专注于中学生学习的微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被推向全国各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 微课程的概念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根据胡铁生等人的已有研究以及教育部的微课参评项目要求的文件,文章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他辅教学材料,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如图1)。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微小的片断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中,微视频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微视频的设计时长应该在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教案是微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同时也指导整个微课程教学活动;微课件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微习题是根据微课内容设计的测试题目,形式可以多样,重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微反馈是学习者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总结评价,也是教师对学习者的点评,是微习题环节的延伸;微反思则是教师在本轮微课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教学感悟及教学经验,用以指导后续课程的开展。

2 微课程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一般微课程的持续时间在都不超过十分钟,相对于以往40多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高效地利用短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知识建构。

(2)教学内容微型化。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进行足够的铺垫和准备。相比之下,微课程主题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知识内容进行切割,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

(3)使用灵活。微课程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此外,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

(4)资源组成构成的情景化。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包整合了课件素材、习题反思、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体来说,微课程以其微言大义、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传统课程与微课程教学活动各要素对比情况见表1。

三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视频课程是微型学习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呈现形式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微型学习资源细小粒度、松散连接等特点。基于微课程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边缘性注意和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期优化视频内容,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微型学习体验。

(1)明确定位原则

设计良好的微型学习资源首要解决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明确定位的问题,微课程的设计也如此。由于内在认知负荷受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当前知识水平的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而提供相应的微课程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采取不同的材料设计策略,例如良构性知识认知负荷较低,对知识点简单分割处理即可;而非良构性知识由于内部交互复杂度高,需要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策略。

(2)小模块呈现原则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最有利于大脑的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程学习资源时,应该采取结构化、短时间、知识粒度较小、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尽量使单次学习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通过系列化的小模块学习实现宏大知识意义的建构。

(3)界面简单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然而微型学习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微课程内容的呈现界面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对屏幕呈现的信息元素要聚焦要意,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此外,屏幕中的图文结构应大小适中,教学内容的解说词应准确精练等。

(4)双通道原则

根据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视觉处理器和听觉处理器分别占用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能独立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降低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一认知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非实录的演示性微课程设计中,应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提示文本和精炼的同步解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5)适当排序原则

根据Haido Samaras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安排适当的信息序列”来降低。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交互材料时,应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在微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对微内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达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 微课程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内容设计、媒体设计和可用性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1 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要制作视频教学频资源必然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程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小结构的视频内容也并非是碎片化、繁乱无序的,而是要依据某一学习主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课程,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原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者的粘度。此外,在访谈调查中也发现,具有某种情境性特点和针对实用性需求的微课程备受学习者关注,例如可在暑期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聚焦蛙泳的微课程,或是针对研一新生提供一套学术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的微课程等。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

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具体实践上可以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处理:将传统教学中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主题~话题一学习对象”三个部分,最终的视频设计与制作将落在学习对象模块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以初中地理课程“地球的自转”为例,教学内容的分割设计如表2所示。制作视频时应以学习对象的具体知识点为单位,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2 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微课程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和非线性编辑制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媒体设计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微课程作品最终的成败。

(1)课堂实录型视频

对倾向于课堂实录性的微课程来说,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只是因为微课程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多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景别以避免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字幕的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镜头调度应更加准确,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视频录制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微课程视频的拍摄中。例如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iPad并借助一定的支架来拍摄某一实验的规范操作流程、对微型知识点的推演运算、篮球教学中正确的投篮动作等,然后再对字幕、声音等做简单的编辑处理。这种制作方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更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2)内容滨示型视频

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程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制作时要先打开录屏软件,然后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播放教学PPT,教师解说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耳麦与PPT画面同步的记录保存。在后期制作中,通过Premier或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前期录制时画面和音频方面存在的缺陷做更加精细的编辑处理,并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简单的片头片尾信息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一些个性化制作形式,如可汗学院的微型教学视频,除采用以上两种工具之外,主要采用了电子黑板系统,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等。教师不出现在屏幕中,而是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通常是简洁的教学符号)带领观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样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产生了一种犹如教师坐在其旁边的亲近感,拉近了学习者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3 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是从优化学习者学习体验的角度提出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极为丰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优秀的学习资源并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可用性设计。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以及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用户体验,把学习者需要放在首位。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带有艺术气质的美感或闪现智慧火花的幽默;让微课程中的小故事和小策略能够设计的更为巧妙深刻:能够科学合理的实现最小粒度原则控制学习任务负载:能够更好地实现声画匹配、噪音控制、镜头转接以及流畅播放等。五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及优势

1 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

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了学习单、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的微型主题资源包,对基于微知识点的视频片段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微课程“针对具体问题、推崇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微结构化的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国内微课程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如图2)。

(1)课前自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习者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观看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加强或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

(2)课堂活动

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学习者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情况提炼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后交流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至此学习者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2 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随着微课程特别是校本微课程的大量建设,微型教学视频可以经过标签化处理组成一个巨大的视频资源库。学习者能够获得不同学科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微课程既可以作为开展正式课堂教学的支架,也可以供学习者课后随时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强化巩固。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微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在电子备课、课堂指导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中,都要求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此外,随着微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基于微视频的校本研修、区域性网络教研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六 反思与展望

短视频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短跑训练 学生

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而忽略了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应该提高对体育健康的重视程度,通过体育课程完善身体素质训练。短跑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本文将重点就高中体育课短跑教学与训练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短跑教学成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身体锻炼。

一、优化短跑教学与训练设计

在高中体育课程当中,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短跑训练和掌握学习技巧,让学生感受到短跑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全面优化短跑教学与训练设计,通过具有引导性的方式揭开短跑课题。在为学生导入短跑课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展示短跑运动员的名人事例,并用实际生活当中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对短跑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短跑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在短跑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引导师生共同探讨短跑运动的学习和训练经验,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感受短跑训练的乐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教学法,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短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加速跑和冲刺跑的训练要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榴弹游戏,用浓厚的竞赛氛围和游戏色彩,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另外,教师在进行短跑教学训练设计时,要将健康和安全原则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短跑技术训练,帮助学生打好短跑学习基础,用短跑的实用价值鼓励和吸引学生,为学生接下来的短跑学习和技术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短跑中的耐力训练

短跑花费的时间较短,但是却会消耗人巨大的体力,因此高中体育课短跑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耐力训练,不仅要锻炼身体的耐力还要提升心理耐力。在短跑耐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告诫每一位学生都不要产生放弃的念头,从而真正发挥自身实力。耐力训练是对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需要通过有氧活动和无氧代谢训练提高身体机能,从而为短跑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短跑中的耐力训练中,教师除了安排柔韧性练习和专项技术练习之外,还可以安排中长跑耐力练习,同时也要控制训练的强度,并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身体能力,来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确保训练的效果。短跑中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否则学生极容易产生运动后肌肉酸痛无法缓解的情况,这都是由于不能适应缺氧环境造成的。为了强化耐力练习,中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安排发展灵敏度、速度、弹跳力等身体素质练习,如追捕游戏、障碍跑、接力跑、跨栏跑、单足跳、双足跳等,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短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三、加强短跑中的步伐训练

为了提高短跑的速度,在高中体育短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步伐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步伐频率与人自身身体节奏紧密相关,如果缺乏步伐频率训练,很容易因为节奏打乱出现脚步不稳定和岔气等情况,从而影响到短跑训练。为了确保短跑的成绩,保证较快的步伐频率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将步伐频率的测量方法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短跑训练中自主测量步伐频率,并在实际训练当中逐步缩短频率,提高短跑速度,快速的跑到终点。在短跑训练中,如果学生的步伐间距较小,同样可以通过步伐频率训练来弥补不足。当然,为了确保短跑训练的有效性,学生在步伐训练中要进行步伐频率训练,同样也要不断提高步伐间距,进而提高二者的配合程度,确保短跑的效果。高中体育短跑教学训练当中频率的训练需要的时间较长,也需要每一位学生能够努力坚持。例如,在实际训练当中,学生要尽可能通过加快双脚落地速度及减少腾空时间的方法,训练跑步频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