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甄选5篇}

时光隧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46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0分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摘要体育方面的文化建设需要理论与实际能够相结合的人才。如何搭建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的平台,真正使体育成为人们受益终身的活动,缓解目前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对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得到有效地衔接,使之达到终身体育为目的的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理论实践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体育的文化建设,体育方面的文化建设需要理论与实际能够相结合的人才。如何搭建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的平台,真正使体育成为人们受益终身的活动,缓解目前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同时在城乡统筹中加强体育城市化建设。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搭建体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平台。

一、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平台的搭建,任务复杂而系统。依托学校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发展计划,并结合社会实际对体育人才发展目标的需求。通过近几年,国内实际调查和相关的一些数据研究来看,经济学专业(体育产业方向)体育社会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的缺乏。出现学生只会生搬硬套经济学原理,用人单位与学校培养之间出现不小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体育管理方向引以为戒,不要再上演同样的现象,在制定体育管理教学计划时,笔者就将实践教学体系分成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对于课内的实践,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课外的实践,笔者采用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可以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讲演教学法使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施讲演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课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带到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去理解消化,让学生课下分成小组对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彩票中心、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中心、星级宾馆的体育康乐部等企业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源内容,然后,带到课堂上进行讲演、进行集体讨论。通过上网和看报刊杂志等形式获得的信息与体育产业方向课程有关的新观点、新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讲演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在演讲前期都足准备工作。即教师确定好有代表性的演讲题目――搜集参考资料和可供讨论的不同学术见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脱稿讲演时间――确定评分标准――选任评委。深度挖掘培养目标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建立从课堂教学到自觉健身能力培养模型。

三、通过启发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台

大学体育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平台的搭建注重客观性和实用性。从学校教育发展出发,从人才的竞争状况出发,从学校未来的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运动能力现状、教学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出发,思考应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丰富、多样化的典型案例,模仿体育经营管理的实际场景,由同学进行必要的角色扮演,展开激烈的课堂实践和研讨。在这样的讨论和扮演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其梳理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更为扎实,而且能够建立起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其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课外社会实践体验大学体育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一些健身俱乐部、网球羽毛球中心、省体育彩票中心等众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笔者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和体育俱乐部管理与策划等方面的实践,将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这些实习基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更深层次的掌握理论知识。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效的结合,学生们勇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习企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成效显著。

总之,大学生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应遵循科学客观的构建原则,从本校的现状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际出发,综合调研分析,选择最适合本校的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现状,培养终身健身意识,立足现实,为学生塑造发展模型。真正实现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2] 张洪潭.对体育教学的知识类属与理想课形[J].体育与科学.2007.02.

[3] 马勇,鲍勤.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J].体育与科学.2008.5.

[4] 吴伟.关于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本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与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出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宣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具有创新创业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面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2.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业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业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出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本”的学习。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做好“三个实字”即:面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面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基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养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已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

3+1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书,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大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不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目全盘开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大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习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某商学院课程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单位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

2.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开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等。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实践教学 立体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8]方翰青.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20-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理论建设 科学发展观 创新

?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产生一种新的理论,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新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种正确的理论一旦被实践主体所掌握,并付诸实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便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

1.实践中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理论创新不是凭空杜撰,异想天开,更不是闭门造车,脱离实践。人类社会的无限性决定人们实践的无限性,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当这种认识与实践一致时,人们就能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实践,否则便是自由的、盲目的实践。这说明,理论是来自实践的,而实践是第一性的,但如果这种实践没有一种正确理论的指导,人们自由的、盲目的实践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元序甚至灾难。所以,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以保证这种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否则所谓的理论就是元病呻吟,就是空洞的理论,实践也就成了盲目的实践。

2.提出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理论体系。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理论体系”,不能是一两句话或者某一方面的简单理论。因为它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重大挫折等重大问题,否则就把理论庸俗化或者简单化了。

3.这种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理论是用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这种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和实践相一致,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这种理论如果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能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则说明是正确的理论,是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这种理论应该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任何一种理论的创新,是不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讲必须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也可以说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三、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建设上的创新成果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任务。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那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诸多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理论建设上的创新成果。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理论建设 科学发展观 创新

论文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相关原理,理论创新可有四个检验标准是:实践中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形成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应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党理论建设上的创新。

??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产生一种新的理论,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新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种正确的理论一旦被实践主体所掌握,并付诸实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便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Innovativ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Yong-lian ZHOU Pi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26103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main form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Key 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要求将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目前,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说来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系统工程,要使之得到正确的加强和实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前提。

1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及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误区。误区之一: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对实践教学内涵认定过窄,只承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误区之二: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等同于实践课程。一般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广义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涵义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2]简单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种主要形式。课内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比赛、案例分析、学生模拟教学、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学生辩论赛等。校内实践教学是以校园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专题报告、技能大赛、勤工俭学等。校外实践教学是以校外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类活动等。课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它们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又带着实践问题回到课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2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往往肤浅或片面。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理论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对主导理论的认同。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强化和升华。

2.2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较强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生活素质,不但要养成科学精神,而且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使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培养品格,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思想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3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进行许多年了,但仍然普遍存在空泛讲授和一味灌输的倾向,学生没有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理论学习与思想行为相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功效得不到充分体现。很多学校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即:“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增强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4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促使大学生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并以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学生们能够解除思想政治理论上的困惑,让他们在切身的现实感受中去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但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正确引导,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确证、深化和升华。

3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创新思想观念,廓清认识

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同志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4]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廓清认识,与时俱进,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由学校党委统一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和领导体制,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纠正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投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中来,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需遵循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一般还没有正式列入计划安排,活动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还停留在教师的探索阶段。思政课任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前,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要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具体的内容或主题选择上应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将课程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调查、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要大胆进行组合创新,构建开放式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5]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同于课堂知识学习的测验和考试,而要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动态性、发展性、过程性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不仅体现重视主体解决教学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重点评价学生参与过程、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等。评价方式应注重多样性,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把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有机结合,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学生才会真正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3][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04).

[4].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9.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