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46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6分钟。
班级管理之道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班级管理之道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方式,促进生命自由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班级管理权还给班级主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出来的产品。学生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解。为此,班主任应思考用怎样的管理语言才最适合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怎样的课堂情境才最令学生思绪飞扬?怎样的活动方式才最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通过探究、辩论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班主任凭借精炼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体态语言进行点拨、诱导、激励和促进。学生始终处在浓厚的探究辩论之中,以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班集体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班集体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将视野投放在广域的空间,迁移语文、地理、历史、时政等多学科及至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赋予了班集体以全新的发展内涵。
二、创设平等对话的情境,促进教育民主化地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我们不妨在班级管理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班主任与学生形成一种“我—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班主任不应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活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种平等对话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些接纳,缩短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从其理,能使学生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整个一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班级管理更应如此,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级管理的领导人,要不断的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自己的落后的、陈旧的管理思想,打破传统管理中的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训导者的身份,从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内在的需要和兴趣,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提升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审、自控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水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人,必须做到关爱学生。一切成功的教育,究其根源,皆出于爱心。爱心构筑真诚,爱心孕育希望,爱心激发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将是贫乏的、干枯的、冷漠的,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的,最终也将是无水的池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只有爱学生才会在事业,爱事业才会全心全意干好事业。热爱学生这也是检验班级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班主任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爱学生呢?
第一、关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也就是班主任要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呵护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爱护学生就是爱护他们身上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保护他们心灵中对美好事物向往的那种情感和追求。
第二、尊重和信任学生。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都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但是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就像一颗颗幼苗,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力,并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们能慢慢成长起来,同时要相信他们,给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就一定能够优秀的学生。
第三、要理解和同情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可能会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理解和同情学生,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漠,这样班级管理就变得顺利多了。
三、创设睿智选择的自由,促进主动择优地发展
现实生活中,表现成人感、胜任感和自尊的正当方式很多,一些学生却偏偏要选择抽烟、酗酒、斗殴、犯罪;满足好奇心、控制欲的正当途径很多,一些学生却只愿选择对电子游戏的沉溺;在许多解决生活危机的可选择途径面前,某些学生却偏偏只选择轻生……为什么学生会作出非理性、不正确的选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与学生单一的、强制性、填鸭式、灌输式的班级管理不无关系。一定程度上,学生在生活前途上没有丝毫可选择性,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
班主任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对讨论发言,每个学生的发言又可激发其他学生强烈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学生发言后,班主任作为“学生中的首席”可进行总结: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所谓对与错,当然在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最优最佳的方案。但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一种价值观在指导人们的行动。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当你需要作出抉择时,指导你抉择。教育必先肯定人是自由的,有权选择怎么做,包括拒绝和接受。教育的最大力量在于学生自己,班主任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张开思考的翅膀,自己向前走。
四、创设真理辨析的氛围,促进自主感悟地发展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是善于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经常发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尽力在班上让学生自主地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辩论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而要增加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的发展目标是全班同学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总概括。确立班级发展目标,就是要让班级全体学生明确班集体的发展前景,知道共同的努力方向,并为目标实现统一行动。班级的发展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时要注意和本班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这些方面:第一、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符合班级的需要以及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第二、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班级的发展目标是全班同学共同奋斗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在制定班级的发展目标是要做到目标具体明确,应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和自己的小目标结合起来,如要创建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等这样让学生知道了目标,从而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不要做到“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这样学生就没有了动力,就没有了积极性了。
在制订班规、开展大型竞赛活动的方案设计时,在讨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时,组织学生辩论,正反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经过激烈辩论,教师点评,双方统一了认识。这样拓宽了班级管理思路,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种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立体作用。在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会上,学生之间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接纳。有了质疑批判的胆量,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意,有了标新立意的观点,相信柏拉图的那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金钥匙。
五、创设多元生成的境界,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班级的“刚性”管理,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应是一种“柔性”管理,这种“柔性”表现在班级管理内容的多元性和生成性。所谓多元性,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班级这个小社会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所谓生成性,就是班级管理内容能给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保证班级管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活动。
对于班级的重大活动,通过设置情境,热烈讨论,学生独到的见解得到多数同学认可后,班主任点题集中并指出注意事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宽阔多行道上思考并解决问题,达到思如泉涌的地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拓展了学生思维,达到在管理过程中提高认识、培养情感、增强自觉性的目的,更能使学生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创设生命体验的空间,在体验激发情感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默默接受,而是在活动、亲历中的体验、感悟。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确实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应当思索的问题。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节水的必要;体验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参加军训,体验军人的艰苦,更加热爱我们的钢铁长城;听了企业家的创业史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听了劳教人员的现身体验法制教育,才知法律的威严。在这样的感受、体验中,学生的认识才能得以提升,情感才能得以激发。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关注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关注各种形式和渠道所传播的鲜活的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各种政治现象,关注民族的、国家的、人类与社会的命运,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七、加强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也就是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小群体,它的特征是人数较少;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头领”或“核心人物”;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大概是所有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乐于接受,并且求之不得的,它能够和班级融为一体,有助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对于其负面、消极的影响,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加强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那么如何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呢?我认为要注意到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要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从而找到他们的优秀的一面,好的一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第二是关心。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得对班主任而言,不能因为其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是要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第三是耐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于这部分同学不要操之过急,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是一定能够改变的。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地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学生一定成为“真人”!
八、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促进生命和谐地发展
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因此,要求班主任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这需要进行分层评价。传统的评价机制把作为班级主体的学生往往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班级管理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单独让班主任评价外,也该让学生评头品足,提倡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不仅要评价欠缺的地方,更要评价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更细致、更具体的内心真实感受,让学生在对比、反思、互评中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新课程实施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如果一个班级没有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那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班级管理中评价学生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去分析、综合,作出系统而完整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评价。
班级管理之道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体 建设 新课改 创新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立体现人文关怀的班集体奋斗目标
一个班集体成立后,首先要有班级的奋斗目标,因为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而具有人文关怀的班集体奋斗目标,更是新时期、新理念下学生所追求向往的。以前,这种目标常常由班主任自己制定,再向全班布置下去,不重视学生接受的态度如何。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常常使较落后的学生感到这是班主任制定的条条框框而被动地接受管理,也使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认为与己无关,加之事先征求学生意见少,所以有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实行起来很困难。
以前在我们班有三、四个同学常年不做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我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觉得必须使全班学生都参与班集体的建设,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叶澜教授曾说过:“要把班级还给学生。”于是在制定工作目标之前,我先要求每位同学制定本学期班级的奋斗目标、设计班徽、制定班规、设想班级口号、拟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等,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修定成文。最后我班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人人做一个崭新的自我、班级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班徽、班规、班号也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浓缩了全班同学的精华,全班同学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在班徽、班规等的规范和感召下,班级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灵魂,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以前一些不规范的同学也渐渐走上了正轨,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竞争”机制,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和核心,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团结协作、富有活力,能独立工作的干部队伍。传统的班干部都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觉得班主任偏心,导致个别同学抵触班干部的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步做法:
1、班干部公开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先告诉全班学生班级有哪些职位,有意竞选者要先做个“假如我是……,我要……”的演讲,在班会课上进行竞选,同学们根据其演讲、计划、平时你的表现及能力进行投票选举,最终选出大家认可的班委会。这些当选的班委还要就其职位做份更详细的学期计划及提出要求,全班同学对这个计划进行认可、建议修改。
2、严格管理,多加指导。定期对班干部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不合格的及时调整。每个月召开一次“班评会”,班干部对自己本月来的工作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学们对他们进行肯定及指出不足,并评选两名当月的“最优秀班干部”。
3、精心爱护,放手使用。凡是能让班干部自己组织参与的集体活动,班主任明里一概撒手不管,暗中观察,班主任还要注意维护班干部的权威,要充分信任他们,支持他们,为他们撑腰,让他们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一措施极大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班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的作用,推动了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领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细致化
班级管理工作如果事无巨细全由班主任操心,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自主性”与“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当好主人,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我班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开放、民主的班委轮流值日,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目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管理)。他们从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和进步的同学,对违纪现象进行批评,并从学习、纪律、卫生三方面评各小组的流动红旗。对较大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和提出处理、解决的建议。
四、运用QQ聊天工具、E-mail的功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沟通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传统教育只靠教师平时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因此无法实现新课程这一目标。我本身就是教信息技术的,而 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不仅方便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实践和巩固了教学内容。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可以就某一问题、某一重大事件、某一解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也可以对学校工作、班级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一些心里话或敏感的话题,困心存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针对这点,我运用E-mail,开设心理咨询信箱,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曾经有一位内向的学生向我倾诉,说自己由于对某件事情处理不当而误会了同桌,自己却又不敢当面向他道歉,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了。我鼓励他利用E-mail去道歉和沟通。果然,他的同桌同学收到了道歉信后便原谅了他,两个人的友情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样,也有很多同学向我发来E-mail,其中有的是要向我道歉,有的是给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还有的是“喊冤”或者心理咨询等等。当然,老师也会有误会学生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我当面向对方道歉,有时通过E-mail向他们道歉。
总之,利用QQ聊天工具、E-mail等网络技术,让学生多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途径,懂得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由此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友情,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课改成功的路程。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引入新课程的理念,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断进步,改变了以往班级工作过于僵化、千佛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总之,我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班级的建设与管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之道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严”与“爱”结合起来,树立威信,对班级进行全体管理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现代教育学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应用“爱心”去教育管理学生;而古人强调“严师出高徒”,唯有严格的教育管理,才能使学生成才成器。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使我认识到,不论单独使用哪条都无益于教育,只有二者兼得,用“爱心”去感化,用“严格”来约束,让“爱”而生“信”,“严”而生“威”,使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这样才能对班级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管理。
1.“爱”而生“信”
俗话说得好“生活不能没有爱”,教育亦然。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只有将全部的爱献给学生,让学生感到真诚的信任、热情的关怀和无时无刻的爱护,学生就会因为理解班主任对他们的爱而变得信任、支持班主任。那时,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就像我带的班级,我从七年级接这个班后,每天早晨5点半就跑到学生宿舍,一个个的叫起床;自习时在指导他们温习功课;缺水时送水,没粮时送粮;到天寒地冻时,每天我都在他们进教室之前生着炉火等着;他们生病,我会静静地守在他们的床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学校以“我爱……”为题的征文大赛中,我班有95%的学生写的是“我爱我的班主任”。他们行文的内容显然大不相同,但在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们对我无比的爱戴和信任。
2.“严”而生“威”
当然,除了献给学生全部的“爱”,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严”,因为“严”会使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威”。班主任的“严”不是学校给予的权利,也不是瞪着眼睛训人,板着面孔批人的理由,而是对学生纪律行为的点评,道德表现的约束,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心,让有越轨行为的学生的良知受到谴责,从而感到班主任威不可言。像我班的马明同学,以前,班级出现的坏事中准有他。我也曾想用单纯的帮助和爱护改变他,可他因为成绩差,竟然想出了在上厕所时被“黑影”吓晕的方法逃学。我为这 “黑影”费了不少的周折,结果当我弄清他在设法逃学而并无“黑影”时,我犹豫了,茫然了,平时对他那么的关心,家长也费尽了心思,他怎么会这样呢?当时我就想 “对该生也该严一点了”。于是,我就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指出他的种种不良行为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给他一次留校察看的机会,结果我发现他真的开始反省自己了,慢慢地改变自己了,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渐渐的上升了。
3.“严”“爱”有度,和谐管理
常言道:“物极必反。”过分的爱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多余的“严”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作为现代班主任,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严”和“爱”,严中有爱,爱里藏严,才能在班级中确立威信。使用威信对班级进行整体管理教育,那是一种绝妙的管理技巧。像我对马明同学的教育管理,“严”在于能讲道德规范,对其言行时刻指正;爱在屈膝谈心,讲做人的道理,结果成功了,并且在班级中确立了威信。也正是这种威信的确立,学生对我才有了更真诚的尊重和信任,也就有了心悦诚服的服从和主动地接受教育管理,班级才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蓄意待发,随机应变,进行分散教育管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无声的行为教育管理。所谓无声的行为教育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或教育者在突然发生的教育管理事件中默不做声,只是用具体的行动去做一些符合常规教育,但又和学生的不规则行为相反的事。这种教育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谴责而感到不好意思,并决定以后不这样做了或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我也常称它为心灵迁就法。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有位女同学在座位上嗑瓜子,瓜子皮扔到了地上。当时,有好几位同学瞅瞅我、看看她,可她视而不闻。我只好让另一位同学去拿教室后面的卫生工具把地上的瓜子皮清理干净,然后就继续上课去了。自始至终,我对那位同学的行为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从那以后,我发现她上课比谁都听得认真,嗑瓜子的毛病再也没有了。又如,有位学生在交给我交的作业中只写了解题过程,却没有按要求画出符合题意的图,我就拿出铅笔和尺子认认真真地给她一个一个的补上,那位学生从那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这类错误。没有声音的教育,竟然比批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三、启发诱导,因势利导,发扬学生的管理意识进行管理
对于一个班的学生,因为家庭、社会和所受教育不同,他们在同一个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道德品质、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也大不相同,自然他们会有好与坏,优与劣。作为班主任,除了以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为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引领外,更应注重发现班级中优秀的学生或学生在某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品德,并引之为榜样,及时启发诱导,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人格、良好的品格,是作为学生、作为人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从而使他们在班级中自觉寻找偶像或以自己比较优秀的品格为偶像,自觉地、自主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为班集体中以至生活中所需的那种品格、人格都比较健全的、受人崇拜的人。
就拿我班的后进生张远来说,曾因语言不礼貌伤过老师,欺侮过同学,使我们班的学生和教师对他的议论颇多,甚至有被学校给予处分的可能。我也曾进行过多次的教育,但收效甚微。可在一次“学习班级先进,争做礼仪新人”的主题班会上,我对班级品行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让我难于理解的光芒,也是自那次班会后,很多学生向我反映:“张远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从他的语言中找不到脏话、坏话了……”其他教师也奇怪地问我:“你对张远是怎么教育的?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后来,我用类似的方法多次进行启发引领,结果有好几位学生都改掉了自己的恶习,并和班级融为了一体。我才真正感悟到那些学生在自己身边找到了自己该学习和崇拜的偶像,同时在自己的内心展开了自觉的自我监督教育管理的缘故。
班级管理之道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无为而治 平行教育 深度 力度
新课改要求班主任成为学生学习的全能型引导者,成为班级学生关系的协调者和平衡者。班主任的主要角色从管理者转移到了引导者,这需要班主任有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科学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机智。面对班级教育管理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如果班主任不能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容易使学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对立面”教育效果往往会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
朱小曼教授说: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性的展开,如果班主任的水准越高,他班上的学生的个性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展开。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放弃“教育是一种控制”的观念。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控制的方面很多,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唯恐出乱子,用诸多的清规戒律规范学生,时刻充当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对学生和班务管得过多过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一天到晚疲惫不堪。
在对待班级的一些小事上,班主任可以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安排给班干部,根据班干部的能力特长明确分工,授权负责,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让整个班集体“事事有人做”。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班级,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级出现的主要矛盾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在班级管理中把管理渗透到“不管”之管中,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二、距离才会产生美
新课改背景下建立“民众、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形象,以平等的视角,挚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才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必须积极探寻与学生心灵情感的交融点,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真正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
但是,从管理角度讲,师生之间也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如果片面理解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是零距离接触,那么,就会出现负面效应,出现学生与班主任称兄道弟,轻慢班主任应有的威信。所以,要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班主任在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对班主任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班主任也只有保持好这种距离,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洽起来,使班级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
三、平行教育原则的运用
平行教育的含义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著名集体教育原则的别称。意思是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平行教育原则”要求班主任在教育中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坚持两者的教育相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相互影响的。
如果班集体形成良好的风气,学生个体也会在这种集体的氛围熏陶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班集体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在学生的一定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同处一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思想认识、觉悟水平、学习成绩、还是智商情商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班主任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将做全体学生的工作和做个别学生的工作结合起来,即将存在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同时抓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班级管理工作符合新课改倡导的管理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教育,使班级集体整体的水平得到提高。
四、把握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深度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仅要抓住有利时机,还应该把握一定的深浅度,教育学生的深浅度要根据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具体情况和教育的内容、目的来斟酌,有时候要防患于未然小题大作,有时候也要似春风化雨一般大题小做。 教育学生的深度把握好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中学生受了多年的教育,他们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未必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出现问题批评一顿,这只能说班主任仅仅做了很表面的教育工作。接下来班主任应该帮助他做心理分析,自我评价,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学生思想有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或通过谈话、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实际的教育学生中,班主任一般来说喜好就事论事,不愿意给学生讲一些大的道理,有些大道理是永恒的,比如说爱国主义、崇高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些学生应该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东西。笔者认为不讲大道理,像团结、守纪、合作互助等小道理就成了无本之木。
五、把握处理问题的力度
在处理班级问题时,班主任总是想快刀斩乱麻,不注重梳理矛盾的源头,急于解决矛盾,或着拖着冷处理,最终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平稳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心态,做到缓的适时,急的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脾气暴躁且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用冷处理,让时间缓冲矛盾等循序渐进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反省。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引起学生激烈的反应,引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强烈冲突。
下一篇:大学生辩论赛策划书(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