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4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8分钟。
法治教育研修心得范文第1篇
1、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师德规范文件
1.11984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点评:侧重政治觉悟;(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点评:主要强调业务能力;(3)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点评:主要强调政治、业务理论修养和专业钻研;(4)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点评:主要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5)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点评:主要强调公民人格修养;(6)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点评:强调师德要求。概评:政治色彩浓,口号多;一般公民道德要求多;学识和业务要求少;表述含混,翻来覆去,逻辑感差;不易理解掌握,难以操作。)
1.21991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点评:强调政治觉悟和工作态度要求;(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点评:关注业务能力;(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点评:强调专业自修;(4)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点评:规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5)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点评:从公民修养角度规范;(6)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点评:强调师德修养。概评:政治要求和公民修养多,但政治色彩有所减弱;业务能力表达弱;层次感有所增强。
1.31997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点评:国家意识淡薄,政策法律意识增强;(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点评:工作态度表述充分具体;(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点评:师生关系表述充分具体;(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点评:专业自修;(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点评:关注公民修养中同事关系;(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点评:规范师德修养中与家长关系;(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点评:着重公民修养中品德要求;(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师德修养)概评:政策法律意识增强,但国家意识淡化;公民修养要求增强,但层次太多;师生关系表述充分具体,但业务能力要求淡薄;整体分得太细,详细欠当。
1.42008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点评:国家意识与政策法律意识统一;(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点评:规范工作态度;(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点评:学生观念表述充分清晰,增加保护学生要求;(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点评:关注业务能力,体现新的理念;(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点评:公民道德与师德修养统一;(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点评:专业自律的新观念出现。
2、从上述师德规范文件看师德规范表述的发展趋势
2.1层次逐渐清晰,凸显职业特色。1984、1991、2008三个年度版本上皆六条,只有1997年版八条,表述方式各有不同,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宽泛含混、层次不清、政治色彩浓厚的表述,走向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符合职业特色要求的表述。
2.2主体比较稳定,增加新的要求。在政治觉悟、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学生观念、人品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基本稳定。但08年版根据时展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依法履行教师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治社会对于教师作为公民的权利保障;“保护学生安全”,这与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出现“范跑跑事件”有关,也是与世界各国师德要求接轨,各国普遍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保护责任;再如“素质教育”、“终身学习”提法,皆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导向和专业成长的新要求。
法治教育研修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学科借鉴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迄今不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②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二是“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费斯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这个术语规定了以下范畴: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的事物,非语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境的功能体现在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的功能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从说话人角度看,语境的作用表现为: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境的功能包括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充实语义。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如何使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不同语境形式,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尽可能使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交流中的歧义、充实语言表达的语义。
3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西方对修辞学的研究路径不同,特点各异。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为各种形式的演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民聚会、礼仪场合以及法庭辩论等,都需要进行口头陈述和争辩,言辞应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事物的成败。④因此,人们开始了对话语论辩术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对修辞学有系统性研究的当数亚里士多德,其专著《修辞学》和《诗学》都是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对后来修辞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辞格,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是语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都以辞格的研究为终级情怀。自古以来,学者们对辞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通俗来讲,辞格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现代汉语中已被人们认知并定义的修辞方法共有63大类,78小类,我们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语、排比、对偶、顶真、拈连、双关、移觉、通感等等。辞格是使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强烈、爱憎分明、内容深刻、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⑤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修辞方法。好的修辞手法将赋予语言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好的修辞手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跨过逻辑的局限,让思维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辞手法可以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学习并掌握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这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新颖、灵活、富有个性,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会调动起受众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学是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和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被某一学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广播电视播音中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甚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富有节奏,声情并茂;体姿相助,通俗易懂的问题。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播音创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声语言是由发声和表达两大要素构成。发声要素包括: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都与气息关系密切。用胸腹联合呼吸的气息方式,给说话者较稳健的语言状态提供保障,避免发生情感激昂时“读破音”的现象。有利于丰富情感表达时的不同需要,同时对说话者的嗓音起到保护的作用。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状态,可以为说话发音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吐字归音,关系到字音的清晰、响亮、完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风格。平时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现象,都是因为吐字归音存在问题。有声语言的表达要素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部技巧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具体,情感丰富语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动态美感。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及对象感。情境再现,是创作主体的二度创作过程,能够激发表达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调动表达者的丰富情感,是对内容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的表情、眼神、体态、服饰等副语言,也都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在传播学中也被称作“非语言符号”。它是指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笑貌、颜色、气味以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副语言大多是以其辅助、伴随功能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对有声语言表达具有补充、强调、调节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亲切感,用紧锁的眉头表示愤怒,用大幅度的手势表达诙谐幽默等。副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的效果。运用好副语言,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够起到强化、丰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弱化或干扰信息的传递。
借鉴受众理论、语境理论、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语境和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掌握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⑤曹艳伟.政治语篇中的辞格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研修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实效性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界定与评价
1.1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界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的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更加值得关注了。一般课程的实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所取得的具体进步、发展或产生的实际效果。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及作用的特殊性,它的实效性需要时间甚至是较长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在对它评价时往往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而缺乏主观性的标准评价依据。
1.2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评价我们从其实效性现状来看,人们有一个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实效性不理想。这样的认识同课程的内容、教师授课艺术、授课形式、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等有很大关系。对于课程内容,其实学生从小便开始接受类似的教育,有些内容甚至距离学生的认识比较遥远或抽象,再接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发现内容似曾相识或一看便知或觉得假大空,于是便失去了兴趣,从一开始接触就没有抱有一种积极接受的心态,这就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较差。知识的接受效果差,学生内心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性指引,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就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改变。对于授课形式,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辅之以视频播放、讨论或社会调查的形式,授课缺乏艺术性及感染力,授课的体验性较差,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另外,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学习的功力性实用性的影响,共同造成了课程的实效性不理想。
从如何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标准看还是缺乏主观性标准评价的依据,大多采取人的主观性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效性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形成学生个人或班级的基本资料。第二,评价时间,就是从学生开始学习课程到学习结束或学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或半年等。这有助于学生在学完知识后,通过思考、内化再外化,从而使我们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标准性评价。第三,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认识层面,一个是行为层面。对于认识层面,我们同样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问卷可以同学生课程学习前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相同,也可以设计一些深入性的题目。对于行为层面,我们通过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总结和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深入挖掘,梳理学生的行为变化,或者是进步性的或者是发展性的,通过和学生本人基本资料的对比,进行主观标准性评价。当然,对于行为变化的程度,在主观标准性评价时应通过具体的分值量化,以体现出程度的不同。
另外,通过改变传统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评价,也就是改变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达到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的。即在对该课程进行考试时,不再仅仅采取单一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而是采用综合性知识考试、主题调查、小组专题辩论、行为表现民主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过程式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谓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的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对党的感情;树立共同理想,坚定信念,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身心健康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两者的目的均涵盖了政治素养、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法律规范、身心健康、做人做事及求知实践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身心健康与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等方面。
政治思想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国家法律学校规范教育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爱国传统与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与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等。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所有方面,二者关系紧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发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是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的重要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所谓理论性,是指它抽象概括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应用性,是指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抽象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经过思考,有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围绕做人、做事等进行使用或者教育者在遇到困惑后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种应用,一是学生主动的应用,一是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及其自身经历阅历的有限,使得学生主动应用发挥的作用较小,课程的应用性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实现。就是由教育者结合自身的知识、经历、阅历、感悟等等,通过谈心、班会、主题实践、团体辅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开展。
3 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方法——团体辅导
一般来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用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评估检查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及现代技术应用法等类方法,②每类方法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团体辅导就是心理咨询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新形式。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③在这个过程中有坦诚的交流,有无私的分享,通过交流与分享引起对自己更多的思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当然,这也包括对他人的重新认识。这个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而自己的收获也是宝贵的、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对于团体辅导有的人觉得它很简常,有的人觉得它似曾相识,但我要说它很神奇。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来源于我们对平时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设计方案是有计划书设计、团体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指导实施需要指导者不仅具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实际贴切的指导能力。团体辅导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实施或者叫活动的组织实施,这需要指导者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贴切,形式丰富活泼的活动或游戏,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并调动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体验式学习。
3.2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确定团体辅导的主题
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确定主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平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存在共性问题的发现与深入挖掘;一个是结合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提炼。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五类团体辅导主题。第一,大学生活类。主要有:走进大学新生活、我爱我家(宿舍)、心的启航等;第二,自我探索与管理类。主要有:我其实很独特、想说爱你不容易、我是时间小主人、压力伴我共成长等;第三、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类。主要有:我有一个理想、要做目标的主人、我的职业生涯之旅、铁达尼克号等;第四、政治情感类。主要有:我爱我的祖国、党旗飘飘、感动中国感动我心;第五、道德与法律类。主要有:道德是什么、我身边的法律故事、公平与正义等等。
3.3 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团体辅导是一门技术,它融入了积极倾听、复述、反映、澄清、提问、总结等一般技术;它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指导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潜能去带动去感染每一个活动的参与者。团体辅导很有效,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或上对下的命令式交流方式或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平等的个体之间,通过活泼的集体自助的方式,通过交流与分享,在寻求帮助、获得帮助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发挥了自悟与朋辈互助辅导的作用,获得了成就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对于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每个团体成员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改变。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新颖、体验、分享与行动。新颖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授课方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借助一些纸笔等简单的工具,通过游戏、系列主题活动等新颖形式,抓住学生喜欢新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体验是指团体辅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授课方式,而是充分调动团体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需要每一个成员参与到活动中,不仅参与而且投入。除了大脑、眼睛、耳朵要参与外,每个专题几乎要调动参与者的全身,包括情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触动参与者的心灵深处。分享是团体辅导技术中系列主题活动的中心环节。每个参与者要将自己的感受同大家进行分享,当然这种分享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且也能够分享大家的体会和感受。当然,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每个参与者积极寻找和对方的共同点,从而产生一种最初的共情,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信任感。分享得是否深入、是否充分是辅导效果好与差的重要评判标准。另外,在分享时,除了需要坦诚、信任外,更需要团体成员之间的保密,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分享效果。最后是行动,这是团体辅导技术的目的。通过参与、体验、分享等环节,最后要达到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对精神等等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调整自己、接纳自己,树立正确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的目的。这样一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探讨从时间上讲比较长,从角度看也比较丰富,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开展专门论述目前还不多见。尤其是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研究,将对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进行论述还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研究还是粗略的、肤浅的,有待结合今后变化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继续深入。
注释
①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教育部,2005.
法治教育研修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学前教育博士 培养比较
一、入学方式比较
(一)申请程序
若有意申请就读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博士课程,先要完成以下几个程序:首先申请博士学位者必须在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的网站上提出申请。申请者在递交申请的同时,要附有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两份官方的成绩单,五年内的GRE考试成绩以及三个推荐人(包括推荐信);其次,所有的申请者都需要将相关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发送,包括阐述自己申请博士学位的原因、近期和在博士课程阶段的研究计划、选择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缘由以及自我介绍;此外,对于国际申请者还需要提交托福或雅思(两年之内)考试成绩。
而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其申请的程序略有不同。申请者需要先在其研究生院网站上报名、注册、填写信息、下载表格;其次,要将相关资料进行寄送。这些材料包括网络报名时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二份、两份专家的推荐信、体检表、身份证复印件、应届毕业生还提交学生证复印件;硕士学位正式复印件、1寸彩色证件照、写有本人收信地址的信封两只。
与佐治亚大学不同,华东师范大学在申请的形式上是首先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考试通过这一门槛之后才能够进行申请,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还要求身份证复印件以及近期的证件照片。
(二)申请标准
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申请条件有以下几点要求:(1)获得由一所被认证的机构所授予的学士学位,并且GPA最低为3.0;(2)获得由一所被认证的机构授予的硕士学位,且GPA最低为3.5;(3)GRE总分1000分,口试和笔试成绩每项均不得低于450分;(4)拥有至少三年的幼儿教学经验。
而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则首先要求初试者的英语成绩不得低于45分、专业成绩不得低于60分;其次,实行在专业内按照导师对拟录取的考生进行排序,即对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科研能力、论文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后给出排序,排序工作由院系所组织进行。
(三)比较分析
从申请华东师范大学和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博士的情况来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首先需要参与全国统一考试,这一点是不同于美国的申请制度的。虽然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也同样具有申请的步骤,但这也是以初试通过为前提的;并且在申请之后,学生需要参加复试。对于博士课程的学习,首先需要申请者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知识储备,因而对于申请者而言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以及获得学位时的GPA则是作为衡量其能力和知识的标准。
另外一点较大的差异是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博士申请者需要有三年或以上的幼儿教育经验。可见他们更加希望来攻读博士的学生是拥有相关方面的经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和经验来进行研究;而相比之下,华东师范大学就相对忽视了经验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偏向应用的专业,实践经验的作用尤为重要,因而幼儿教学的经验能够在博士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从实际问题出发,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佐治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博士学位课程是为教育工作者拓展他们的知识,教学实践以及对于复杂的、动态的儿童、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外部的教育机构的了解。该计划的重点是对于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早期儿童教与学的研究。早期儿童教育博士课程的目的是发展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能力,提升对于早期儿童教育和相关领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培养聪慧的领导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略显中国特色,“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素养高,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精髓,深入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系统掌握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及其发展前沿,并在其中一个方向上研究深入,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独立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学前教育改革探索性实践,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佐治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虽然是不同国家的两所学校,同样的博士培养课程设置不同,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概括说来,是希望能够培养教育、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
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博士课程设置,主要有研究方法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论文和其他研究时间这几项课程。研究方法论一共要修满至少六门课程,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基础课程可以从院系内部或者全校中其他学院提供的课程中进行选择,基础课程需选择至少三门;课程的内容可从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妇女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和社会学课程等当中任意选择。至于专业课程,需修满六门课程,并且这六门课程须得从本院系内部进行选择;论文和其他科研时间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研讨会三小时、写作研讨会三小时以及研究实习三小时。
在华东师范大学则是以学分来规定课程的安排。其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和科研训练三大类,一共20个学分。在必修课程中,学位公共课共7个学分,包括政治理论和第一外国语两门课程;学位专业课共6个学分,包括学前教育理论的新发展、科学哲学与儿童哲学以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选修课程一共有6个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分,共有3门课可供选择;另外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也必须修的2个学分。而实践和科研训练一共占一个学分,要求完成相关的学术演讲、学术报告以及科研、教育时间即可。
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来说差别不大,而华东师范大学则多出了政治理论和第一外国语的课程要求,并且要求学生在攻读博士课程期间要有一定的实践训练,然而这一实践训练并非与学前教育相关,而只是担任助教的工作即可。
(三)比较分析
虽然华东师范大学和佐治亚大学官方的学前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概括来说就是要培养三种人才:学前教育教学人才、学前教育研究人才以及学前教育管理人才。而由招生时佐治亚大学强调需要有三年的幼儿教学经验来看,可以推测他们则更加偏向于培养学前教育的教学人才。然而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而对于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个别华师大的博士们交谈中,发现他们更加愿意从事科研活动而不去从事一线教学活动,所以认为“修行靠个人”,所以对现行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或是改革的建议。
三、博士论文的研究热点
(一)博士论文研究热点
对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中将其归类为实践研究、理论政策两大类。在对佐治亚大学的图书馆的资源中得到了2002~2009年10篇博士论文[8]归类后以发现,实验研究的论文有7篇,而剩下的3篇则是研究学前教育相关理论的。可见他们更加关注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在一线的教育中使得教育的效果达到更好,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例如,博士中有部分韩裔的学生,他们就很关注韩裔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幼儿园中的教育情况。
相应的对于华师大学前教育的博士论文也选取了2002~2009年答辩的论文,共计19篇。在对其关键词以及摘要的阅读之后,同样对其进行分类,涉及教学的论文有7篇,理论研究的有8篇,其他是关于一些政策等的研究。
(二)比较分析
同样是优秀的学前教育博士培养的机构,培养目标也基本相似,然而博士生对于实际研究的关注点却相差较多。佐治亚大学的学前教育博士生更加关注从实践出发,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华师大的博士生们则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探讨较为均衡,这或许是由于佐治亚大学在招收博士时要求教师拥有3年以上的幼儿教育的经验。
四、结论与启示
中、美两国的博士课程在申请程序上总体要求差异较大,在细节上的规定两国都有着各自的本国特色。美国习惯于使用参考GPA等的申请模式,而在中国各大高校之间GPA的计算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统一的全国考试正如高考一般,虽颇受争议但确实是目前最为公正公平的选拔方式。
对于人才的培养,两国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较为接近,而我国则要求博士生们在完成理论、方法论课程的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有所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并不是相关专业的实际操练,而是完成一定的助教工作;美国则是在一开始就设定了门槛,要求学生有三年以上的教育经验。两国同样是有关于实践的要求,只是一为入门门槛、一为出门栅栏,同时两个“实践”的内容却也相差较远,可见两国对博士生的培养目的略有不同:美国更加偏向于将博士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线教师或者是结合相关理论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学者;而中国则更加偏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虽说在科研中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也是颇为重要的,然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9]。若能够用更加严谨的手段、结合理论,则能够在育人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心性还未完全成熟,若能够合理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四两拨千斤也未尝不可。
两国在招生以及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虽然不是非常显著,但或多或少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表现则是在博士生们所完成的论文上。虽然论文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博士生们的心中所想,且本文中用来分析的博士论文数量有限,但毕竟论文是其所感兴趣之所在,由此或多或少窥知一二。由这两所学校的博士研究方向来看,美国的博士生们也更加的关注于“实践”,而中国则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局面。这也正与两国在招生以及课程设置上的差异相吻合。诚然在一个学科中,研究方法是重要的,而对于教育这类学科而言,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而,对于我国高校中的教育类的专业来说,应该更加关注实践的重要性,从实际经验中发现问题,并结合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解决问题,理论和实践两面兼顾,既发展学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7]http://grad.uga.edu/forms&publications/student/theses_and_dissertations.pdf.
法治教育研修心得范文第5篇
为了提高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安排,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八荣八耻”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笔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件。
四、达到的目标
1、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参加省统一考试,力争取得好成绩。
2、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则)
一、指导思想:
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计划目标:
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三、措施及方法:
1)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
2)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3)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4)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
5)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考核登记。
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
(三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市、县教育局有关教育发展和师资培训方面的文件精神,坚持“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理念;坚持“以教师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的理念、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首”的理念,通过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以“创造适应于学生差异的教育,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宗旨,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新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这“一德三新”为重点,以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三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批专业能力强、在市县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育质量上乘的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一批刻苦钻研、积极进取,能承担起“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学任务,产生几门在市县有一定发言权的强势学科,能为学校特色发展和铸造教育品牌提供优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工作任务
1、全员培训
对于市、县开设的基础性学习课程,要求全员参加并按时完成学分,以期提高全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于基础性学习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在全员参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岗位有所侧重地参加。
2、骨干培训
与市县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相衔接,以县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为载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学校市县校骨干教师团队的培养
3、学历进修
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和我校实际,三年内,80%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四、培训对象与任务
1、培训对象
目前,我校培训对象共58人,其中中教一级教师10人。专任教师55人。
2、学习任务
(1)总体上说各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基础性学习课程的研修任务,修满学分。
(2)基础性学习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是本轮培训任务的重点所在,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学校通过加分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完成实践课程的选修及研修模块。此类学习经历将作为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条件之一。
(3)鼓励中教一级以下职称的教师积极进取,在完成基础性学习课程的同时,主动参加发展性学习课程的研修学习。此类学习经历将作为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条件之一。
(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力量,发挥资深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带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完成各项研修任务。
五、实施策略
1. 组织落实
(1)校师资培训领导小组
校长是本轮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由校长引领,组建校师资培训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由专管员、网管员、校教科研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组成。领导小组每学期始末定期召开一次例会,布置任务,总结经验。日常事务由专管员辅助校长联络协调处理。
(四则)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新课程理念,具有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确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高效实施,课题实验的需要,为使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更加有序,特制定本年度个人培训达标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时期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结合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新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使自己成为公民道德的楷模,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三、培训内容
1、时事政治教育: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将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开创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政策法规教育:以《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懂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
3、职业道德教育:以《新时期师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优秀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4、教育理论学习: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点,加强教师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5、加强对《新时期师德修养》《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
四、培训形式:
以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为主,教师自学、反思为辅。采用上课、听报告、观看录像,开展专题讲座、问题研讨、案例剖析、师德论坛、社会实践、写反思体会文章等形式进行。
五、培训时间
师德的养成是教师终身的实践课题。师德培训只是利用部分时间理解师德的本质内涵,认识师德的实践要点。因此,初拟培训时间不低于5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20学时,自主学习20学时,反思学习10学时。
六、具体措施
1、专题讲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培训,了解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关心、参与我校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2、网络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坚持把师德师风的整改贯穿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对照《规范》的要求,针对整改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整改措施,建立更为细致的师德师风要求,加强新技术的学习。
3、自修反思: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前期贯彻实施的基础上,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教师法》和《规范》等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4、校本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5、课题研究:在参训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应用到教学中后要总结摸索经验,注重个案的研究,通过动手写作教学案例,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
(五则)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响应上级部门对教师要求的号召,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校及上级培训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现就我自己的继续教师学习作如下计划:
上一篇:法治文化心得体会{集合5篇}
下一篇: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