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7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劳动实践策划书范文第1篇
小学2024五一劳动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一
[活动思想]
以五月劳动节为契机,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为主线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去学习,去实际操作,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知道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和老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活动时间]xx年4月28日——5月3日
[活动内容]
一、快乐实践负责:各班主任
全校同学利用春假或双休日时间,来尝试“做一名快乐的小能手”。根据“实践活动反馈表”(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开展实践活动,五一春假结束后把反馈表上交班主任老师,各班进行班级比赛,推选出“快乐小能手”两名。
二、精彩展示
1.“创意我们的美食”负责:各班主任、大队部
三——六年级同学自愿参加《中国少年报》“创意我们的美食”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进行美食创意活动。假期结束后取好作品名称,拍摄下作品照片,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创意背后的故事+设计原因),将这些材料以电子稿形式交班主任老师。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交学生处后,学校择优2024给《中国少年报》。
2.“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主题摄影负责:各班主任、大队部
五六年级同学自愿参加以“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拍摄一组在节假日期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叔叔阿姨的照片,洗出照片后参加少先队“五一”活动橱窗展。
摄影作品要求冲洗7寸以上照片。假期后交班主任老师。
三、能手比拼负责:各班主任、年级组长
各班根据“快乐实践”活动竞选出班级小能手2名,参加年级“我是小能手”比赛,评选出各年级“快乐小能手”。
比赛内容:
一二年级系鞋带、理书包、叠衣服;三四年级钉纽扣、冷菜拼盘比赛;五六年级套被套、炒菜比赛。
奖项设置:各年级“快乐小能手”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5名,优胜奖若干(各年级自定人数)。
[活动要求]
1.各中队要高度重视,注重活动过程。
2.对每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处及各班班主任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时代小学学生处
xx年4月
“做一名快乐的小能手”庆“五一”实践活动反馈表(低年级)
孩子姓名:班级:家长签名: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每个人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唯一途径。小朋友们,你准备好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了吗?赶快行动起来吧!
活动内容
我的评价
爸爸妈妈的评价
很棒
还行
没做
很棒
还行
没做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菜);
3.学会自己系鞋带
4.学会自己整理书包;
5.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注:以上活动五项中选择四项即可)
小学2024五一劳动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二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当家”。
二、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知识
1、通过学校广播宣传劳动节的由来。
2、学生举办黑板报宣传。
3、学生自办手抄报。
4、学生自主宣传。
(二)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每个班上交6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三)我是劳动小当家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四)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2024“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演唱比赛。
小学2024五一劳动节的活动策划书范文三
活动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立,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
活动准备:
小品、舞蹈、劳动技能竞赛等。
活动过程
出旗仪式
一、整队2024各小组清点人数、征求辅导员意见、中队长宣布开始
二、出旗、敬队礼
三、齐唱队歌
活动内容
在《劳动最光荣》乐曲声中,主持人走上讲台。
主持人:《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现在开始!请听歌曲《好妈妈》。
全班同学听录音。
主持人:我们的妈妈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还得干家务活,确实很辛苦。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妈妈呢?
同学甲:我们应帮妈妈整理房间。
同学乙:我们应帮助妈妈抹桌,扫地。
同学丙:我们应帮助妈妈洗衣服,做饭。
主持人:大家说得都很好。假如今天我们的妈妈也来参加这次班会,一定很高兴,大家说是吗?
全班同学(齐):是!
主持人: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要说到做到。
全班同学(齐):对,说到做到。
主持人:下面我们看个小品,看看小品中的这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表演小品《帮妈妈做饭》。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主持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小品中的这位同学做法很正确。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个爱劳动的孩子。下面请看舞蹈《劳动最有滋味》。
学生表演舞蹈。
主持人:谁上来为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劳动者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故事。
主持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来看看伟人是怎么说的。
(投影仪出示名人名言)
(齐读)劳动是幸福之文。——富兰克林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行劳动技能进赛。现在请组织委员宣布竞赛规则。
组织委员:(1)服从裁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以计时的秒数为序排出前三名。(2)遵守比赛时间。(3)遵守赛场纪律。
文体委员:(举起第一个竞赛项目牌)
快速穿衣
文体委员:各小队选手上台,把外衣、外裤、鞋、袜脱掉。准备。完成时间;2分钟
计时员:(吹哨)“嘟——(时间到)”
(参赛队员紧张地穿衣、裤、袜、鞋……)
计时员:(吹哨)“嘟——(时间到)”
裁判评定,宣布第一名名单。
(接下来按同样的步骤进行“钉钮扣和摆用品”的比赛)
主持人:现在给获奖者发奖。(奏颁奖曲)
主持人: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获奖同学动作非常熟练,说明他们平时经常做家务活。他们既帮助了爸爸,妈妈,同时自己又学会了许多本领。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还需加倍努力。同学们,原我们把勤巧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画稿帮手。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退旗仪式
一、呼号。(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员:时刻准备着!
二、退旗。
三、宣布活动结束。
看了小学2024五一劳动节的活动策划书的人还看
1.小学2024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
2.学校2024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
3.学校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
4.幼儿园2024五一劳动节活动的策划方案
5.小学庆五一活动方案
劳动实践策划书范文第2篇
2月24日上午,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召开后,当天下午我局召开了局长办公会,确定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艳春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立由机关党委、监察室、人教科、办公室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着手制定我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3月3日,局党组再次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学习省委总结大会和市委同时召开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精神。会议决定,与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统筹安排,设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公室,明确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志国,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东升为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小组成员,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党政负责人分别列为活动办公室成员。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审核了《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初稿,并对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意见要求,强调二个方案要注重有机结合,开展活动的主题、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等要符合市委的要求,不走过场,真正解决问题。并且,要注重联系劳动保障职能任务实际,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务求实效。此外,还要突出各部门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确保开展活动与抓好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经过反复讨论、充分准备,3月7日上午利用周六休息日时间,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会后,各单位也按照局党组的安排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全面部署了两项活动。
二、精心谋划,突出重点
组织开展好两个活动,事关有效推进干部队伍思想解放,有效推进干部队伍作风转变,有效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对此,全局上下认识清楚、目的明确。为统筹好两个活动的开展,局党组在认真学习省委张云川书记讲话、市委王三堂书记讲话和市委两个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对照2月27日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反复讨论制定活动实施内容。提出不仅规定动作要准确到位、规范落实,而且自选动作符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指向明确。经过深入分析、集思广益,形成了立意深刻、内容具体、特点鲜明的活动实施方案。一是突出强调四个结合,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两项活动紧密结合,与巩固深化“树、创、促”主题实践活动成果紧密结合,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紧密结合,与推动全年劳动保障工作目标顺利完成紧密结合,用各项工作的出色完成来衡量和检验活动成效。二是明确了目标要求,通过两个活动力求实现:强素质,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提效率,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明纪律,锻造一流的工作作风;讲礼仪,塑造一流的文明形象;求突破,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三是确定了活动载体,重点包括实施四个工程、开展五项活动,即:围绕建立联系基层长效机制实施“双三十对接工程”,围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百项服务双提工程”,围绕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达标建设实施“窗口升级达标工程”,围绕完善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施“创新创业工程”。以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为重点,开展“提素质、重礼仪、强规范”主题教育活动,以抓实劳动保障四十项工作目标为重点,开展“迎挑战、惠民生、解难题”项目攻坚活动,以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为重点,开展“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服务延伸活动,以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为重点,开展“访民意、听民声、集民智”调研恳谈活动,以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工作热情为重点,开展“学先进、树新风、比贡献”创优争先活动。与此同时,制订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十条禁令”,结合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等五项制度,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严格遵守执行。这两个方案确定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受到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市委督查室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稳步推进,力求实效
(一)以提高认识、抓实学习为基础,认真做好起步阶段的各项工作。一是细化了学习安排,通过工作提示、召开支部书记会议,明确了阶段性安排,确定了分步学习计划,特别强调要落实学习时数、抽查学习笔记、组织体会交流。二是明确了宣传报道要求,先后编辑了四期活动专辑,对有些活动安排了省电视台、市电视台专访,并与*晚报联合推出了“就业快车道”栏目,开通了*就业服务热线。三是建立了情况反馈督导机制,一方面局党组在每周例会上听取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另一方面,结合研究确定的重点工作,对活动及时跟进提出指导意见。
(二)以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为载体,开展了“下基层、摸实情、办实事、促就业”专项调研和春风行动。从机关、局属单位、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抽调200多人,分设小组深入全市各街道、社区、乡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逐门逐户登记等形式,全面掌握了城镇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对政府出台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进一步完善就业与失业动态统计管理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以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定劳动关系为重点,广泛开展困难企业认定帮扶工作。成立了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2024开展受金融危机影响困难企业认定帮扶工作的通知》、《2024维护劳动者合法报酬权益严格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的通知》、《2024减轻企业等参保单位负担、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通知》、《贯彻执行<河北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暂行办法>2024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指导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转岗轮休、弹性工时、协商薪酬等,尽最大可能不裁员、少裁员。采取“送政策、送服务”等方式,派出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把2024缓缴、减免社会保险费、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目前,各项政策正在有条不紊地落实中,并且已经向渤海物流公司、山桥集团、秦冶公司、山船重工等企业发放相关补贴达170万元。
劳动实践策划书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practice, labor relations and dispute handling are important content of enterprise and public institution an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 of labor disputes dealing course in higher colleg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has been a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did a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positioning, demand, problem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labor disputes dealing course in higher colleg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劳动争议处理;实践教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ability;labor dispute processing;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08-01
0引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当今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最为核心的问题。而其落实点则是相应课程的建设问题。本文仅就我院劳动争议处理课程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做一探讨和研究。
1课程定位的理解
伴随我国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先行地区,长期需求大量的高素质、实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到一线工作中。随之,和谐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即成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2课程建设需求分析
2.1 法规政策需求2008年,以《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标志被称为劳动法年,此举引起了国内各界的重视。如何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并降低用工法律风险,成为业界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之一。
2.2 社会现实需求随着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劳动争议案件呈“井喷”态势。诸多用人单位努力规范劳动关系的管理,为避免或减少法律风险,需求大量熟悉劳动关系法规政策、能够规范处理劳动争议的专业人员。本课程则以此为能力目标而施教。
2.3 专业岗位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除了常规的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管理外,更现实、更复杂、更严峻的一个职能就是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面对日渐频繁的劳动纠纷,业界需求大量能胜任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本课程也就有了现实需求性。
3劳动争议处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问题
3.1 岗位“”问题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最核心、最敏感的岗位之一,其内容往往涉及用人单位诸多不愿外扬的机密事务。譬如,为了避免员工相互比较导致心理不平衡而普遍实行的“薪资保密制度”,为了避免或减少劳动人事争议对企业文化、员工队伍稳定的负面影响而实施“家丑不外扬”的潜规则,如此等等。
3.2 实践经验问题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岗位人员需要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积淀,更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沟通协调和问题决策能力。而这个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很难通过短暂的顶岗实习和校内理论教学所能解决。
3.3 就业压力问题从1999年开始的大学生扩招政策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日增。而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与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相比,在目前的就业大军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大打折扣。
3.4 人生体验问题在校大学生大都较少涉足社会,与社会人打交道不多,对各种人的理解有较大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复杂心态人员,一般大学生很难应对。
4培养模式
4.1 与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弥补“”内容我院作为高职院校,针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将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组建了由校内专职教师和市总工会2024领导、名企人力资源经理、劳动争议仲裁员与法院审判员组成的课程组,共同研究课程的框架和教学方式。
4.2 工作任务搬进课堂,获取实践经验教师将精心选择的真实、原始、典型案例进行有目的的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工作情境,由学生想象性地站在真实决策人的角度,按角色分组讨论工作任务、解读法规政策、交流辩论、编制文书、处理棘手问题、研究决策方案等行为过程,模拟完成预设的工作任务,最后由师生点评工作过程,总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参与处理工作问题的主动学习。这种模拟工作岗位的教学方式,既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处理各种文书和法律思维的职业能力。
4.3 落实“双师型”、“双证书”制度,扩展就业能力首先,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我院劳动争议处理课程组专业教师均具有兼职律师或兼职人才中介师资格,随时在教学之余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实现教师以身作则、游刃有余的实践教学目的。其次,拓展学生“双证书”就业能力。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群需求,全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人事上岗证书”等专业资格考试,合格率均在95%以上。
4.4 创造实践条件,获取人生感知我院借助工会的行业优势,建立了“女职工劳动权益求助热线”实践平台,开发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见习基地。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开设了职业心理课程。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真实工作中了解和感受工作氛围,见识各色人物、各种真实“内幕”,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感受。切实增强了学生人生与职业的体验感受。
总之,劳动争议处理是一门实践性、政策性极强的课程,高职院校要成功塑造这一专业课程,为社会输送较为成熟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必须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劳动实践策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教育;问题;市场;对策;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国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技术工人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从目前许多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结构看,农村劳动力中无技能的劳动力约占55%以上,初级技能的占25%左右,具有中级以上劳动技能的仅占10%强一点。中高级技术工人及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技工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最重要的途径。
一、技工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现状是,一方面部分工业发达的地区出现“技工荒”,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扩招和普遍的观念问题,很多技术类学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导致我国的技工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1.技工教育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近几年来,国家虽开始注重技工教育,技术学校教育环境逐渐宽松。但是由于初期国家投入力度不大,导致有些技工学校得不到财政拨款,缺乏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由于多年学历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观念影响,社会上存在只有没本事、没能力的人才去上技校等职业学校的看法,甚至歧视技工教育,使技工毕业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技校学历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不高
一是随着教育产业调整以及高校扩招,学生上高校的机会增加,再加上社会上对技工教育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技工教育学不到东西,不如早打工挣钱,很多中学毕业生不选择上技校,而直接去打工,导致招到的学生比较少。二是技校布局不合理,多而散,技校之间恶意竞争,造成了技校招生面临很大的挑战。三是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招到的学生良莠不齐,使得技校难以培养出高水平技工。
3.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应该看重社会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技校的办学必须与行业和企业相融合,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技术学校没能充分考虑市场和企业的状况,忽视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不时代同步,致使有些行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新兴行业却招不到专业的技术工人。
4.技校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一是技校采用的教材偏重原理轻操作,重理论偏实践。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动手实践的时间较少,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能力和技术的提高。
5.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大多技工学校专业课老师少,高端的专业“双师型”教师更缺乏,很少进行对外的交流,知识储备相对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多数机构技工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加上争取到的补助少,资金有限,设备数目少,导致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减少,影响了技工教育的质量。
二、技工教育发展的对策
1.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技工学校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原则,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及时把握市场导向,注意职业的多元化和多变性,及时开始设置市场所需的前瞻性新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选准与专业相适应的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并重,以实践为主”转移,对现有的教材及时进行补充,加入最新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科技技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跟随科技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新内容淘汰旧知识,提高学生对现代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革教学模式
制定长远的师资培养计划,优化教师结构。开展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技工院校之间的师资互动和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学校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即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及聘请相关企业单位、知名大学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教授来校做兼职教师,有计划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立竞争机制和鼓励机制,为技工教育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工学结合,增加社会实践
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和实用为前提。请企业参与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基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提高对专业适应能力。
4.推行“双证书”制度,增强技工教育吸引力
充分利用国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技工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使学生在就读技工学校不仅能获得学历,还能通过国家职业考核持有就业的通行证“国家职业证书”。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以成绩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这将对未上技校直接去打工的中学毕业生形成巨大吸引力:没职业准入证书、没技术,只能打小工拿低工资,这与上过技校、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蓝领打工族形成巨大反差,社会压力、技校吸力将逐渐“迫使”这些人重返技校。
劳动实践策划书范文第5篇
王霆在《教育与经济》杂志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以实现毕业生有效就业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动组织定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都从自身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开展了研究,并以此作为指导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各国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和模型研究中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的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根据分析结果,作者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技能要素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技能要素18个子项中,调查样本总体上认为业务操作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能力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业务操作能力是样本总体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就业技能,所选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2.职业技术学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职业技术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徐涵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7年第34期撰文指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en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首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弊端,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实际,引起了广大企业界、经济界的不满。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多层管理向扁平化的知识管理转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由传统对资源的占有转为对知识的占有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变化下,企业对员工,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界的需求,作为培训人才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回应。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指导思想是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其教学内容是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其课程开发是以资格研究转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其教学方式是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这一思想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学科体系职教模式,建构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对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创新
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赵志群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制造业发展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要想逐步缩小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绩效水平,其重要基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对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是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制造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中国现阶段具有更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制造业吸纳了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制造业职业教育成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二、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职业教育是一项极具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制造业职业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战备意义。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应完善职业教育的立法和管理,构建包含职业院校教育和各种培训在内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既为学龄人口提供正规院校教育,也为劳动年龄人口提供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这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应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辖区内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应从长远保护全社会和普通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应引导广大青年改变升学至上、文凭至上的观念,通过改变招生政策等措施,吸引优秀青年就读制造类相关专业。四、增加投入,建立公平合理的投入和收费政策。建立稳定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是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未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地位,如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4年的6.64%,不到10年下降了近一半,这与职业教育所承担的提供经济发展基础和实现社会基本公平的战略任务极不相称。五、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多方参与和支持,特别是经济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尽管功能不同,但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的体制下,应鼓励行业和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工作中来,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多方投入的多元办学体制和多种培养培训模式。六、资源整合,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和质量。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的设置对硬件投入要求较高,我国目前存在资金绝对投入不足和重复投入效益低下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多数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缺乏足够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又存在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资金等资源限制,职业院校不可能仅靠通过购买设备和扩大规模等外延方式发展,而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吸纳社会资源和优化配置等。可尝试建立社会化的质量评价机制,由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建立促进区域、行业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七、加强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应建立国家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证书和文凭体系,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和衔接,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建立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建立国家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体系相对应、等值的资格和证书体系,建立健全由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non-formal)、无一定形式的教育(informal)相结合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建议继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制度,建立严肃、严格的考核和证书发放制度,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建议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招收新职工,让未能考取高校的普高毕业与职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差别,从而鼓励初中生不再盲目报考普高,促使教育资源分配和学生流向趋于合理。八、健全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职业教育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应当完善法规和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建议选择条件好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专院校共同组建新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网络,并适当延长学制,在教师教育中实现学术、技能和教师教育的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教师实现国际普遍倡导的“职业化(professionalisation)奠定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九、建立多层次的职业院校服务管理体系。应建立健全各级职业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研究解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性建议,为职业学校提供教育教学的技术指导,为学生成才与就业提供职业指导,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建议和咨询。这些研究、咨询和服务机构的工作涉及职业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政府机构不好或不便于解决的问题,如协调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与企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等各方观点的利益等。
2024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定位的思考
李振陆在《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通过示范性高职立项建设院校进行综合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如何建设,关键在于建设目标的定位。建设目标的定位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精神,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职教理念,结合建设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按提高综合实力的要求建设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高位启动,全面提升,从而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以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按社会需求建设重点专业。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这一导向来建设重点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挖掘新兴专业,构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的专业集群,建立一个灵活、创新而又具弹性的教学系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展,及时调整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按健全人格目标培养学生。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目标定位时,要把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中最重要的方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将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和创优精神的“三创”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四、按职业岗位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要尽可能将专业课与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开发出适合时展要求并适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的校本课程和讲义。不断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课教学应尽可能在教学工厂环境里进行,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工厂合为一体,并且尽量按工作要求设置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五、按企业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各专业还要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尽可能将这些基地建成学生进行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教师进行科技协作的产学研基地,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现代先进技术,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六、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构建教学团队。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在方法上,应把价值认同作为师资聘用的重要条件,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师资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培训进修作为师资激励的重要措施,把专业带头人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突破口,以迅速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七、按工学结合模式开发项目课程。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十分必要利用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践,以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八、按产学研结合密切校企合作。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应按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寻找机会多与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企业项目。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产品性质分析
燕晓飞在《教育与经济》杂志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所谓产品性质,是指产品属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还是介于其间的“准公共产品”。作者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双不足的现状与此认识密切相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指针对非正规就业者这一特定人群所进行的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直接目的,促进其自身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劳动力素质,“是指以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总和以及劳动者的非智力品质的综合反映”。因此,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强调培训的职业性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职业技能外的现代生活观念、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目标,从而是一个既综合又有所侧重的概念。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更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性”产品。首先,从产品性质划分标准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的公共属性。1.外部性特征强弱是判定教育产品公共属性多寡的主要因素。2.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经济效益。3.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同样具有较高的外部非经济收益。其次,从教育费用分担原则上分析,强化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公共产品属性。第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从理论上提升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公共属性。总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产品是一种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性”产品,这种性质决定了市场不能保证该教育产品的供求均衡。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应尽的义务,通过直接提供教育培训产品,或者运用宏观政策调控市场等手段,使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实现均衡。
上一篇:精华大学生求职信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