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87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8分钟。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政策属性;体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最近的一些年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越来越关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然而,当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掌控仍然不是非常明确。在如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以及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新形势下,深入地探索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公共政策存在着政治性与公共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动态性和静态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城市规划作为典型的公共政策,既存在着公共政策的共性特征,又存在着其个性特点。具体如下所述。
(一)城市规划的空间性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元素就是空间,只有通过空间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城市规划属于应用科学,它的关键作用就是在进行资源分配特别是在分配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社会的需要,能够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能够实现平衡。所以,城市规划的空间性要求实现不同的空间的统一。
(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政策。例如,在时间方面,城市规划一方面必须对将来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于城市当前的状况做出适当的设计。另外,在价值观念方面,城市规划必须综合权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必须想方设法赢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城市中的每一个居民的公共利益。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方面,必须综合考虑到整个城市,做好城市的分区规划。
(三)城市规划的过程性
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主要涵盖了以下的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设置议程、设置目标、设计方案、决策方案、执行政策、监督和反馈。公共政策的关键环节就是“过程”,必须加强对于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
(四)城市规划的公益性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必须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公共利益。城市规划一定要展示出维护公共利益的特点,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于各方的利益主体加以协调,切实保证这些利益主体都能够获取它们应得的利益。
(五)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也日益展示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只有借助于合法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一)现状调研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现场勘察。现场勘察工作是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深入地掌控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的关键举措。基于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规划工作必须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变为同时重视城乡,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在现场勘察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结合他们所掌握的的城市规划相关的理论常识,综合、全面、客观、合理、准确地审查城市规划,保证现场勘察的效果。
2、资料2024。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资料2024涵盖了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对于中国来说,与城市规划相关政府机构存放着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前景的文档等等。与此同时,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我国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城市发展程度都具备了相应的个人见解,这也就产生了一定的2024城市规划发展状况的书面材料。由此看来,搜集城市规划资料的过程一方面涵盖了与城市规划相关政府机构所存储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涵盖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资料的搜集,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来更加深入地掌控城市规划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3、访谈调查。决定着城市将来的发展趋势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城市规划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能够设计出一个能够赢得所有人认可的城市规划目标,能够对于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给予综合的权衡和考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设计出来的城市规划目标能够反映出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特别是能够满足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利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对于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设计出较为具体详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材料。具体来说,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了政府(包括领导班子和行政职能部门)、企业主和投资商、公众等等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对于这些人群,也一定要设计出相应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控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
4、问题评估及利益协调。在进行了以上的城市规划管理环节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地分析城市规划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理好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现实需求以及看法建议,为后一个环节的规划目标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方案比选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服从区域宏观战略的需求。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着全局性和统筹性的特征,对于涉及到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利用等一系列的关键举措的内容,一定要保证下一层次的规划能够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城市中的不同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才能够防止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2、理性分析城市自身基础和发展的潜力。对于城市自身基础和发展的潜力,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结合城市的自身情况来合理地确定城市规划的规模,确保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地执行。
3、对于各方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产生统一的发展目标。因为城市规划方案涉及到众多的理论知识,因此,普通的老百姓是不容易理解的,而要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就那些,必须各方利益诉求进行协调,产生统一的发展目标,可以请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对于广大的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进行解释,以便帮助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选取最为合适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案。
(三)规划纲要讨论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1、明确规划主体内容以确定空间方案。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发展环节中,必须协调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在进行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城市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的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明确规划主体内容以确定空间方案。
2、分解总体发展目标以形成专项发展目标与规划。在分解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于国家政府、利益集团和其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有效地处理,在此基础上,也必须对于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与城市居住者之间的矛盾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
3、设计出强制性的公共政策内容框架。可以借助于对城市空间进行管制的方式来实现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所有人的看法建议进行全盘考虑,将其真正落实到城市规划区空间范围之中,得到城市规划管理图,对于城市居住者的住房、城市工业空间、城市排水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绿化空间等等都进行详细的设计。
(四)城市规划成果制作与公共政策制定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在进行了以上的城市规划管理环节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进行城市规划成果的制作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体来说,城市规划成果的制作环节主要涵盖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纲要环节形成的各专项内容的适度修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管理的现实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从而得到对城市规划文本具有解释作用的说明书。第二部分内容是根据确定的各项城市规划内容来设计出城市规划文本,作为最终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性文件。在2024城市规划内容的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工作是需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制定出城市规划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在设计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都必须密切联系、齐心协力,共同设计出政府部门、城市居住者认可并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实施实则,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城市规划实施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必须贯穿于城市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到选址定点;从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报建审批,到发证、放线验线,进行规划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等,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程序制度。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依据,二是报建审批,三是批后管理。
(1)建立依据
建立科学的合法的依据是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第一道程序。
(2)报建审批
报建审批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关键程序。主要是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超前服务,受理审查,现场踏勘,征询环保、消防、文物、土地、防疫等2024部门的意见,上报市政府和2024领导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3)批后管理
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绝非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终结,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负责对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的检验和监督检查工作。
(六)城市规划监督、反馈环节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
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公共权力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强势权力的存在,使得规划的合法性常常受到威胁,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对象一方面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行为,特别是一些拥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防止其在规划过程中的规范行为和谋取私利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对事件的约束,将事件的发生约束在特定的规范和程序之中,减少人为产生的任意性。
城市规划中的反馈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对问题的反馈,一个是对结果的反馈。
(1)对问题的反馈是指在规划的过程中,当某个环节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出现新的状况,必然要反馈到上一个或上几个环节进行调整,以使其在解决问题的框架中得以体现。
(2)对结果的反馈是指在规划的过程中,规划的制定者应该适时地掌握规划实施的结果,并进行连续的规划对策研究。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分离使得是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如果不能通过某种机制将二者联系起来,那么规划是否有用将继续受到质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学是社会学领域中发展最快速、影响面最大、应用领域最广、实证性最强、社会效用最为明显的科学,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政策属性的体现,在今后的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还会进一步向公共政策转变,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蔡克光.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及其在编制中的体现[J].城市问题.2010(12)
[2]王俊雄.综述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08(08)
[3]石楠.2024城市规划编研中心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6(10)
[4]穆会景.基于公共政策理论的城市规划结构初探[J].山西建筑.2008(19)
[5]单卓然.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新思维[J].山西建筑.2010(24)
[6]张武强,杜雁,俞露.从城市规划角度研究深圳水问题[J].水资源保护.2007(03)
[7]雷诚,范凌云.试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地位与制约[J].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2008(01)
[8]张博.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兼论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J].科技风.2008(14)
[9]蔡克光,陈烈.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10(11)
公共空间设计策划案范文第2篇
1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学科创造性工作。从设计方法来说,它有别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与一般工程物的建造目的不全相同。建筑首先是满足安全的目的,其次在于它还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建筑的价值包含适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总和。所以说:建筑设计=外界环境约束+功能+形式+经济。建筑一直被认为是城市构成结构的主体,因为建筑不仅是人在城市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与载体,而且是城市视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着重于表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重新组织建筑与周围空间以重构这种关系。其基本的观点即是建筑要服从城市形态,这意味着所设计的建筑应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构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构成城市物质实体结构还有道路,其它城市公共设施、树木植被等主要的系统要素,这里主要关注城市与建筑物质实体相关联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有下面几点: 1.1注重空间、景观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建筑创作通过对建筑体量、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比例、细部处理等,取得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使城市整体在空间连续性与视觉景观方面都保持连续与统一,建筑与城市空间得以自然过渡与交融。如黑川纪章所参与的西柏林南佛特烈地区再开发国际邀请设计竞赛,就是通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协调与连续,使该地区的再开发实现了与十九世纪柏林街屋的共生。 1.2通过立面设计表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以往常被看作是仅仅起到装饰与封闭作用的“外皮”,而现代城市建筑学则将其看作具有一定厚度感的空间来处理,并通过立面建立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立面空间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过渡空间,是建筑与城市的一种交流与对话,通过精心的设计,往往能够更好的表达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就是给城市设定一个底线,建筑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再创造,从单体或建筑群等微观层次上指导着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微观物质形态。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影响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形体空间设计,这既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明显的重合,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学者王建国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建设的诸学科在实施层面上构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形态的多层系统。城市规划是塔尖,建筑设计是塔基,而城市设计相当于塔身。”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的重要环节。 4城市建筑设计的支持策略 4.1建立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互动 当前规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差距,即城市与规划的脱节,并不单单只是建筑设计的问题,作为城市管理依据的城市规划同样存在问题。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具有清晰明确、便于操作的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型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角色,在这样的指导约束机制下“,恰如其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互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融合,真正做到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合理控制和指导。 4.2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的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 4.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3.1公众参与的意义。首先,积极性的确立。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让设计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公也理解建筑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良好的互动带来更高的积极性,有助于让整治效果达到最佳。其次,丰富性的保证。城市的魅力来自多样丰富的生活,在保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公众的参与能避免简单化和偏好化的问题。城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也才是整治的意义所在。第三,舆论性的引导。通过公众参与,让公众认识到建筑设计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整治舆论环境,有帮助提高整治的配合度,减少整治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变化影响
上一篇:公共策划方案(甄选5篇)
下一篇:公众号运营策划方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