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6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9分钟。
会展策划与管理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借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机遇,怀柔区提出打造国际会议核心区的宏伟蓝图。但是目前最大问题之一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会议、会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承接大型活动经验少。急需了解国际惯例、对会议、会展业有深入研究、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后文简称“京北职院”)是怀柔区内唯一的一所高校。在这一机遇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于2011年成立,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会展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会展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新专业建设,决不能盲目,工作思路一定要清晰、正确。笔者首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会展专业的内、外部情况进行了理智的分析。
(一)市场机会
1、从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会展人才需求总量大。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会展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会展专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据北京会展网信息统计,2010年北京市共举办大中型展会114场,而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展会,至少需要高技能会展专业人才100人,需要会展服务人员500人左右。这样看来,仅2010年北京市展会需要专业人才和服务人员约为68400人。怀柔打造国际会都,也为会展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从会展人才供给方面分析,专业人才紧缺。我国会展业发展虽迅猛但起步较晚,会展培训与教育更滞后于会展业的发展。从总量上看,2010年北京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总数不足600人。而且,从全市范围看,大多数会展从业人员是“半路出家”,真正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随着北京会展行业的规范和日益国际化,专业会展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供不应求为会展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市场威胁
1、本科院校的竞争。北京数家开设会展管理专业的院校,依托其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教学资源展现自身特点,毕业生呈现出高素质、外语好、理论强等竞争优势,但对薪金待遇要求也比较高。
2、职业学校间竞争。北京目前设有会展策划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三所。除了京北职院外,其他两所分别是北京经济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是在旅游系下,主要是依托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专业的课程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课程,属于“旅游管理+会展”的拼接,就业方向为旅游企业的会展部门。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下,主要是针对会展企业,开设会展策划、会展文案等,相对比较专业。但从其开设课程既培养目标上看,其专业侧重于会展管理方向,会展营销和设计环节比较薄弱。
3、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间接竞争。目前国际国内各类短期会展培训活动多为管理类培训,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托高校培训,另一类依托国外资源开展会展培训的国际合作,这些培训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但缺乏相应的学历证书作保证。
(三)主要优势
1、先发优势。京北职院在北京高职院校中对会展业的及早关注,可以在会展教育市场形成一种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结合自身核心资源形成产品差别化和核心竞争力,对潜在的会展教育者形成一种进入壁垒。
2、资源优势。从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课程安排和会展业本身的特点来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需要三个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撑:管理学、营销学和艺术设计学。会展专业设在管理系下,管理系专业数量多,各专业教师在这三门学科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依靠管理系平台,主要专业课程可以开设。
3、业务相关性。大会展的概念,不仅包括会议、展览,还包括奖励旅游和大型活动。因此,会展活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学校承接各种会议,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企业年会都属于会展范畴。因此,会展专业可利用的资源和素材易于获取。
(四)主要劣势
京北职院目前没有会展专业的教师,现有教师缺乏会展专业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企业实践经验,知名会展企业资源较少。就全国而言,会展教育、会展学科研究尚不成熟。专业教材中重复现象严重,高质量的高职教材很少。
综上所述,会展专业核心能力不是很突出,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三、会展专业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针对竞争对手及自身实际分析,明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关键词:
1、细心、踏实、肯干
2、专业知识够用、业务熟练
3、有一定外语基础
4、侧重会议营销服务以及会场设计
(二)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教师企业实习以及专业教师的引进。
(三)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控制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作为新专业,在学校及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初步构建会展专业多元实践体系。以下用八个字概括“实会览活,兼志招查”。
1、“兼”,第一学年,做一次兼职,锻炼学生的忍耐力和沟通能力,使其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具备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条件。2、“招”,入学第一学年,参加一次招聘会。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招聘会这种特殊类型的展会;另一方面,“90后”学生明显缺乏职业紧迫感,去招聘会感受一下就业的压力,更加珍惜在校学习时间,做好“职业人”的准备。3、“查”,调查专业展会。“调查”展会而不是以往的“参观”展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参展商沟通,让学生深度感受展会的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浏览展会形式,从而为做一个“会展人”奠定基础。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过从“赚钱不容易”、“找个工作真难”到“会展这个行业不错”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摆正学习及职业态度。4、“志”,做一次大型展会的志愿者。深度感受展会的氛围以及展会现场服务工作。5、“会”,筹备会议活动。与学院办公室合作,会展专业学生可参与在本院举办的各大型会议的策划、筹备及服务工作,如在本院举办的怀柔区政协会议等。6、“活”,策划组织一次大型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学生参与筹备新生开学典礼活动,初步体验大型活动的策划。其次,在毕业之前时,策划一次难忘的毕业典礼,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将传统的研究型论文的形式改变为综合运用的设计形式。7、“览”,举办展览活动。定期举办展销会、专业技能展等校园展览活动,也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8、“实”,企业顶岗实习。在最后一学年,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使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
综上,在资源有限和无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这个多元实践体系,易于操作、成本不高,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质量控制方面,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增加学生座谈的环节,让学生每次参观完展览后拍下照片、一起分享参观成果,让学生全部参与进来。
(四)开展具有高职特色课堂教学体系及教材建设
目前就全国而言,会展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其教学理念、目标、管理、内容、手段、师资、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研究探索之中。会展专业是新兴专业,尚无毕业生,无法接受社会检验,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后的课程体系的检验还有待时日。因此,会展专业应结合本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的特色,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策划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教学措施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学生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已难以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使得毕业生更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和在校生课堂反馈情况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换句话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参照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生产实践中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法则开展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1]。项目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训练技能[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企业实际工作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将真实工作场景导入项目教学中,以让学生能够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群为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其教学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其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从目前来看,项目化教学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不少学校将项目化教学理解为案例教学,其实质尚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缺乏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佳;另一种情况是项目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脱节,学生缺乏职业体验,导致很难系统地去掌握操作技能与方法,让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相衔接[3]。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项目化教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机械设计、运输等技术性较强的某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从专业的角度研究项目化教学的文献较少,并且,高职教育专业项目化教学研究缺乏科学的逻辑体系,倾向于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鉴于此,本文将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会展专业)为例,以教学论为指导,在借鉴课程项目化教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会展行业实际,构建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这对于新兴会展专业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项目化建设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探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项目化教学过程运用“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能力训练。项目化教学体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体系相比,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创新性
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取代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取代课堂灌输、重理轻实的教学模式,项目工作逻辑取代学科知识逻辑的教学思想。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基于工作过程的主要学习领域及每一个领域包含的项目体系,明确每一个领域在本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项目的教学方案设计,在项目标准中给出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专业项目化教学采取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会展专业项目的设置应注重会展理念的引入,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心理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的会展服务、策划、营销、运营与管理能力为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主线,以学生的会展服务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逐步提升会展营销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会展策划与管理能力。
(二)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与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突出的职业性。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必须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需求而定,突出典型工作情境下真实工作任务的职业性特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有利于学生考取会展策划师、营销师、会展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以及将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项目内容要体现实用的特征,项目实施要体现工作过程中的岗位工作任务。
(三)开放性
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不能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要随区域会展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需求进行不断地调整,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首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与传统教学不同,项目化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教学项目的探究;其次,在授课地点上,会展项目化教学不局限于教室和实训室,而是扩大到大型会展现场及会展企业办公地和生产工厂;再次,教学内容和过程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的一般适应性,也要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递进性,还要及时反映现代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最后,开放式教学还体现项目体系考核方式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例如会展在线实训项目资源库自学自选考核。
(四)实践性
专业项目化教学是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需求有机整合,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关照专业实践,项目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项目实践的过程。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具有双元制特征,分为企业和学校两部分,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企业工作的完整性和校内学习的重点性相结合;企业教师的经验传授和校内教师系统知识传授的虚实训练相补充;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和校内模拟情境的体验性相互补;企业工作流程的优化性和校内学习的规范性相呼应;企业工作的历练性和校内学习的引导性相促进。教学项目需要的设备就是实体教材,授课的企业教师就是企业项目经理,教学环境就是企业文化和氛围,教学纪律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项目运作就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任务,多媒体及纸质文档就是设备的使用说明,学习小组就是企业工作团队,成绩评定就是企业绩效考核[4]。
(五)交互多元性
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设计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阶段性认知特点,创新设置学习领域,按照各个学习领域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项目化教学体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学习小组分任务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共同完成总体工作任务,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常为学习小组的荣誉而努力。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和交流过程中增强信心,激发创意,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交互的方式还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平台,进行在线问答、测试和交流。在个体或小组间的交流中,讨论可以活跃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探究、实践,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充分想象[5]。
二、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立足区域会展经济发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满足学生个体职业规划,以培养会展业第一线所需的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策划与管理人才为目标,以解构会展运营与管理类岗位主要业务和普适基本素质内容为基础,以企业工作岗位为参照,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以“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会展运营和管理”四个岗位群为中心,以博览会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构逐级递进的学习领域及其教学项目体系。教学项目序列按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列,这样既遵循了工作过程逻辑,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教学体系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缺陷。
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分析企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炼会展企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拟定会展项目工作基本流程。聘请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建设、完善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中型展会实践和校企联合办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情境虚实融合,教学项目考核质与量结合,实施过程考核,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构建内容
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是以会展实操平台建设为基础,师生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全面整合的教学框架和教学程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6]。项目化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7]。
根据会展职业及学生就业岗位特点,结合会展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会展项目开发与运营过程的逻辑秩序,以项目教学论为依据,设计形成8个学习领域、51个学习项目、8项职业能力,2158个学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逻辑,分别安排在1至6学期开展项目教学,从而建立起以行动为导向的会展专业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情况见图1。
(三)教学模式
以项目教学基地为基础,以博览会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体系将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引入会展企业的岗位工作业务流程和管理规定,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践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思维、技能训练流程,引导学生独立或团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项目化课堂教学,首先由项目指导老师介绍项目背景,提出项目目标,分析项目任务,而学生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然后,在“项目一任务一知识点”的分解过程中,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整合其他相关项目内容,学生建立起项目之间知识点的关联,构建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化知识网络;最后学生提交、展示设计成果并答辩,教师进行点评总结[8]。在具体教学中,要对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主要的教学情境有:(1)以融入职业角色为主,了解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规章制度,认识企业架构、管理模式等必备的内容;(2)通过简单典型的工作,掌握职业流程、基本工作环节、职业规范、职业内容等[4];(3)通过开发和运作展会,让学生初步掌握会展策划、服务、运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学生进入会展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老师以企业项目经理的身份指导学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会展项目策划与运作,并按照会展公司实际工作定岗,定期轮岗,以方便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需求,而学生在参与项目策划与运作的过程中完成专业综合训练。
(四)教学组织
项目化教学组织不仅表现为教师、学生、教学项目、教学时空等要素的组合,而且是一个由教学要素多重叠加形成的网络复合体。主要包括: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形式和互动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步骤和秩序;教学主体和教学资源在时空中的组合结构。三重结构以不同的线索链条相互嵌入、共同作用,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组织形式[9]。
项目化教学组织除了利用好和改进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外,还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作为项目化教学的重要补充。一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学习体验室,通过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完成教师讲授、师生同步互动问答、生生同步交流讨论,改变课堂空间布局结构,扩充教学信息含量,丰富教学展现方式;二是实施个别化和项目小组教学,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团队意识,注重课堂外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方式的运用,从多方面构建多元化、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是构建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利用其实现辅助教学可以是课前发送授课信息,课中针对不能参加课堂互动教学的学生,可将授课信息及时编辑发送给学生,实现移动课堂教学,课后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0]。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项目设计有效性的验证,是一种以教学质量控制为目的的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该环节要求学生整理档案资料、完成个人总结、完成个人自我考核和团队内互相考核、形成个人学习报告书、团队集体展示汇报任务。同时,教师要结合实施过程考核、学生考核和对成果展示的集体考核,形成项目综合考核成绩[11]。
项目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所执行的六步工作任务流程,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团队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决定项目化教学的成果,可以是静态的书面报告,也可以是动态的现场展示。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1)评价标准立足职业岗位需求,做到项目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现项目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协调;(2)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评价[12];(3)评价过程注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建立评价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4)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更集中表现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评价。
三、实施会展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项目教学基地建设
项目教学基地是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场所,包括学校日常教学使用的教学基地、企业生产性工厂和校企联合建立展会项目平台三种。第一种主要建设内容有会展综合训练中心、会展项目策划实操中心、会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室、会展招商招展和宣传仿真教学中心;第二种主要是跟会展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会展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工厂直接参与项目运作和服务;第三种是通过采取校企联合开发与运作展会的方式建立项目教学平台。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学场地由传统教室或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转移至专业项目化教学基地。因此,需要学校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购置先进的专业教学仪器,创造一流的校园项目教学条件,大力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教学资源及其共同搭建新的市场化教学项目平台。按照真实的训练项目、真实的项目角色、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工作条件和真实的工作压力五个方面真实的企业环境标准建设项目教学基地,让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8]。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项目化教学团队,不但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艺术,能很好地组织与控制项目教学进程,跟踪学生对项目任务完成的动态,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能力。因为项目化教学是建立在项目基础上的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要对项目设计过程与内容了如指掌,而且要熟悉项目与项目知识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将项目理论与项目实践融为一体[8]。这种教学方式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企业经理兼职、教师企业挂职的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13]。
由于项目化教学体系具有双元特征,所以项目实施团队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师结构(学校教师+企业经理)、双面结构(教学教师+学生素质导师)和内容与手段(授课教师+项目设计师)等。教学团队在从技术到项目、从教法到学法、从目标到培养过程、从宏观课程设计到微观具体教学都有明确分工的同时,还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校本项目、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科研,最后教师个体将成长为既懂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既能把握学校教育规律又熟知企业职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4]。
(三)加强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需要,依托区域行业背景,科学设计资源库模块是专业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关键。以网络为支撑平台的专业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分为四个模块[14],即教学模块、学习模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模块、通用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支持模块。其中后两个模块属于资源库技术支持范畴,主要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实现,而前两个模块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教学模块建设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即项目教学标准库、教学素材库(文本类、图片类、视频类、音频类、虚拟素材类等)、电子课件及教案库、校本项目库、专业试题库和专业教学资料库(专业相关电子书、项目教学资料、专业技能培训资料等)。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设立教学指南,用以指导教学团队成员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方便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习模块包括七个部分,即专业标准库(从业岗位、业务流程、人才规格)、教学案例库(项目策划方案、项目组织和运作过程视频、项目事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等)、学习资源库(项目任务书、专业电子书、项目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项目考核标准和精品项目等)、学生优秀作品库、自测试题库和行业标准库(国际、国内和地方会展相关文件)、信息资源库(行业动态、行业介绍、企业介绍、学术研究信息、就业信息、企业链接等)[15]。此外,学习模块中还需设置“技能资格证考试专区”和“在线互动”两个功能区。
(四)建立项目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项目化教学质量监控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动力模型来实现,它不仅可以评价教学质量,还可以预测教学质量的发展趋势,模拟不同政策下教学质量的发展趋势,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决策支持[16]。根据这一模型,可以通过对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改革来实现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首先,从教学物理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两方面改善教学环境质量。前者着重是加大教学硬件资产投入、建立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后者是学风教风建设和校园职业文化营造。其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化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制定合理的项目教学计划,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加深教学团队对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理解,激发教师潜能,提升教学水平。再次,激励教学团队创新研究和开发教学项目和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组织队伍,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高效利用,建立项目团队特色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质量。最后,建设教学梯队,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发展,推动项目化教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 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J].职教论坛,2010,(2):45-46.
[2] 姚正武.对项目化教学课改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
(8):30-31.
[3] 胡春芳.2024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
2012,(5):32-33.
[4] 王京,吕世霞.基于职业成长轨迹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155-156.
[5] 施新生.浅谈职业培训中的“项目探究性”教学及教学
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35-38.
[6] 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
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21-22.
[7] 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30-32.
[8] 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化教
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
158-163.
[9] 李永刚,何云峰.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及择用
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12-14.
[10] 王星,杨文正.网络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发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50-53.
[11] 齐洪利,董玉菊.荷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应用
[J].教育与职业,2011,(25):97-99.
[12] 刘长英.能力本位教育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顶目化教学
研究[J].广西教育,2012,(3):48-49.
[13] 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
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1):17-18.
[14] 杨威.2024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以服
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1,(5):92-93.
[15] 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
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3):
30-31.
[16] 冯芬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
会展策划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大学 行政化 历史原因 改革
《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是依据会展企业岗位工作,以企业广告策划与品牌宣传工作内容为基础,将知识和广告策划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环节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参照广告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计。
1.《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设置目标
依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职岗位需求,充分分析《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进一步提炼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多数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智能,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懂得“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选取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学生的价值与潜能,发展学生其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不同才能的学习情境。
《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广告策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策划思维、创意思维,熟悉广告策划的基本流程,对广告策划的各环节、各因素的构成、特点、作用有基本把握,能够聚小组之力完成一个产品的广告策划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1知识性目标
了解广告策划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熟练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掌握广告策划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尝试制定广告活动的总体战略及策略,初步掌握广告策划案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策划性思维,并可以根据市场状况,为企业或机构发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初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满足企业企划部、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岗位工作要求。
1.2技能性目标
能够掌握市场调查的方式与方法,能够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具备分解广告策划方案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利用excel做简要的数据分析,能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广告策划案,满足企业企划部、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岗位工作要求。
1.3成长性目标
初步具备思辨能力,具有实事求是和创新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加强自主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演讲商品知识,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与教学效果比较
我院从2010年开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了《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反映出不同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类型得出不同的效果。
2.1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
通过对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组织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如下:
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缺乏真正的了解,认为会展专业与广告关联性不大。原因在于学生普遍感觉会展专业的面太大,专业性不强,对会展行业发展前景的顾虑;很多学生对会展专业具体的职业技能还未深入了解,对专业技能的了解程度不深,没理顺专业的规律性,希望能因材施教,对专业技能及细节等有系统的了解;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习较为迷惘;专业课程内容衔接性不强,感觉缺部分课并不影响继续学习,造成学生有旷课心理;部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较为枯燥,希望教学中引入“专题式”教学,促进课堂活跃程度;希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训课多组织校外实践,在外出参观的过程中,能有老师讲解和引导;希望学校能在学生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
2.2对《广告策划与实务》的教学效果比较
态度决定一切,认知度高,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好,适应社会能力强;反之,认知度低,没有学习态度,麻木直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为加深学生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度,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度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广告策划与实务》的教学效果前后作一比较分析,如下表:(1-2)
提高认知培养前统计数据表1
提高认知培养前统计数据表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能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从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务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理论与技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的运用,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通过《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告策划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服务建议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书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增强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
会展策划与管理范文第4篇
城市规划的元素自古城邦雅典即表现以“政治管理”为目的,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手段并使之成为一项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规划,却仅有百年历史进程。西方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城市规划首先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体现出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政策属性。二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传统规划思想只关心物质环境转向理性的综合性规划,更多地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从强调设计和实践转变到理论政策研究范畴,逐步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 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WWW.133229.COM
1.2 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 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 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http://2024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 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2024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 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 “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3.4 城市规划公共选择机制
会展策划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机制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1-02
城市规划管理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保障是建立与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而当前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认真解决。因此,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城市规划管理更加科学化、更加高效。
1 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1.1 公开、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
政府应该肩负起规划、建设与管理好城市的重要职责。只有做好规划,才能搞好城市的发展。政府2024部门的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从而指导与控制城市科学发展与合理建设。城市规划决策很重要,如果决策失误则会影响目前经济社会与社会环境之协调、均衡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到当代人之切身利益,以及影响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利益。因此,政府部门加大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是公开、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之新要求。
1.2 规划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重要前提
城市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来说,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以及交通与环境的组织与协调;从小的方面来说,涉及到小地块之开发、建筑日照以及绿地规划与布局等。而这些方面均跟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各种资源之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规划决策能够做到民主化,这是当前城市科学化发展之重要前提,也可以控制好“非公共性”利益主体之外部的一些不经济的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城市空间资源使用之公开、公平与公正。
2 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规划法制意识淡漠
有些城市的规划出现了发展瓶颈,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领导之法制意识比较淡漠,没有按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常常凭借自己的意志来规划决策,从而出现一些不科学的规划方案,浪费了城市规划的各种资源。也有些城市管理部门领导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在规划决策时往往满足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之商业意志来办事,进而破坏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给和谐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1]。
2.2 管理不够科学
有些城市规划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划方案的编制与审批的周期比较长,跟实际规划情况相互脱节,这样就很难紧跟时代建设的步伐,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远远落后于新时期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可以说,在对城市规划管理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则会导致城市规划失效[2]。
2.3 缺乏有效的督查机制
督查机制是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如果缺乏群防群策之监督机制,则会导致城市规划管理机制之监督缺位。同时,有些城市没有建立监督制度,使得2024部门的责与权严重失衡。
3 对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3.1 创新决策机制
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都要决策,可以说决策这个行为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整个规划行动目标的正确性、规划方案实施之经济性以及规划效益之科学合理性。要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益与质量,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创新决策机制,尊重科学、尊重城市规划行业的理论与专辑的建议。对于有些比较复杂的规划,一时做出不了决策,则要组织专家等人员深入调查与分析,只有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出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决策才可以科学决策。其实,城市规划涉及面比较广,既涉及到城市发展与布局学科,又涉及到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与塑造等学科,而这些学科在城市规划中互相联系、密切相关。一旦决策不科学,存在失误,则势必会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以及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决策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决策,一定要不断创新,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所以,要发扬民主、让公众积极参与,从而使城市规划之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3]。
3.2 创新政府机制
当前,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政府部门除了一些涉及机密的信息不适宜向社会大众公开之外,城市规划一些日常事务应该做到公开化。因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属于一个面向大众,服务于全社会人民的工作,所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公开化是合情合理,也是符合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需要。然而,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原因,有时会存在暗箱操作,这个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应该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政府机制给予创新,建立和健全公开化、规范化之政府机制。为了更好地让城市规划管理公开化程度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2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实际建立起一种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网络体系,同时构建信息反馈的机制。第二,坚持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公正、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之透明度与公开性,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4~5]。
3.3 创新监督机制
城市规划部门具有城市规划管理权,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但是,假如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则难以保证行政权利得到有效落实,难免会使权力跟责任产生脱节现象。所以,要结合实际建立与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全面监督城市规划管理之执法过程,杜绝任何违法违规规划行为的发生。由于城市规划涉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多个领域,也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则要求我们要通过建立各自规划法规以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之权威性与约束力。与此同时,应该运用法律授权的方式来进一步规范与理顺城市规划管理跟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其他方面之关系,从而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6~8]。
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在管理实践中证明了,加强法制化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因此,要花大力气不断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加强依法依规办事,扭转人治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让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朝着法制化轨道方向发展。
3.4 创新咨询机制
不断改革与创新,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咨询机制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城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并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专家咨询的机构以及专家人才库。在对城市进行重大规划之前邀请这些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在科学研究与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强抓一切良好地发展机遇,做好科学规划。第二,大力培育与发展城市规划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可以引导这个行业协会科学制定一些行业内部技术标准与规划行为规范,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效率与进一步降低城市规划管理各种成本[9~10]。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培育与发展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改革当前的行政性协会,使其逐步向服务型行业协会方向发展,并给城市规划管理给予监督与管理。
4 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坚持科学规划、依法规划,并将创新理念始终贯穿在城市规划管理各项工作中,进而不断提升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文涵,余凤生,朱志兵,等.武汉市城乡规划统筹管理的改革与思考[J].规划师,2010(12).
[2]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J].规划师,2008(5).
[3]李晓龙,门晓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规划师,2004(3).
[4]沈秋贵.福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瓶颈及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10(5).
[5]方华,唐良云.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7).
[6]孙海杰.浅谈城市规划体系的管理[J].科技信息,2009(11).
[7]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 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3).
[8]李浩.历史回眸与反思—— 写在“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提出50周年之际[J].城市规划,2012(1).
上一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优选5篇)
下一篇:众筹项目策划书(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