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8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6分钟。
休闲农业策划书范文第1篇
1. 目标: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占GDP14%左右
《纲要》对国民休闲给出了定义。国民休闲是指国民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必须消除人们对休闲的误解。多数人认为生产才是生产力,休闲不是生产力,专家指出,实际上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与投资相当于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平衡车子才能跑得平稳。从山东来看,虽然该省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偏重一、二产业,服务业一直是发展短板。中国科学院2011年7月的中国各地区GDP质量内涵与排序报告显示,山东列第八名。这一名次上的差异真实反映了山东服务业发展与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匹配的状况。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山东旅游休闲消费达1300亿元,占山东旅游总收入的42.5%,但仅为GDP的3.3%,仍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为此,《纲要》规定要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壮大休闲产业规模,丰富完善休闲产品,保障国民休闲权利,引导居民更广泛地参与休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纲要》提出山东国民休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山东省将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基本形成适应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使全省人民都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
2. 任务: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
《纲要》详细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的六大重点任务和六大政策措施。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开发乡村休闲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
其中,2024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方面,《纲要》指出,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按照“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要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加快大众型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文化休闲广场、城市公园、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生态自然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休闲设施,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等。加强乡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休闲小镇、休闲农庄,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适应散客成为客源主体的需要,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铁路站区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游客集散中心,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利服务。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休闲业态,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网络化服务,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
《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休闲产业,调整优化休闲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鼓励休闲要素和休闲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壮大休闲市场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实现休闲资源持久利用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休闲业态。开发专项休闲产品,建设一批滨海休闲、森林休闲、湿地休闲、工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科普休闲、文化休闲、影视休闲、网络休闲、动漫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养生休闲、修学休闲等基地,为休闲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山东投资,《纲要》提出,对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的度假区和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国家2024规定和各地实际,完善度假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开放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休闲企业来我省投资,在重点城市建设一批涵盖吃、住、游、购、娱等要素的旅游综合体,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农村有着大量的休闲资源,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纲要》指出,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规划建设,全面开发农村休闲资源。依托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规划建设一批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沿线休憩站、停车场等建设,搞好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推广“以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乡村旅游点为“瓜”,带动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人家”等,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
为了突出山东特色,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纲要》还特别提出,举办“国民休闲汇”活动,每年8月至10月,集中举办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蓝色休闲、黄河休闲、修学休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鼓励和引导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和优秀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休闲氛围。
3. 政策: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 职工带薪休假纳入考核
《纲要》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发展的六大政策措施,分别是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加大休闲投入力度、实施休闲促进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和强化组织领导。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当属休闲促进政策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为促进国民休闲发展,《纲要》规定,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发展公共休闲产品和大型休闲设施。制定实施国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国民休闲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休闲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划拨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同时,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努力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的公共化、社会化。原则上,凡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和产品,如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要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确有困难的,要在实行价格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免费开放;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游览参观点,要尽可能降低门票价格;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的,要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重点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将国民休闲逐步纳入社会养老福利范畴,鼓励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休闲消费券。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相关费用可优先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探索发行“好客山东国民休闲卡”,凭卡参加休闲活动可获得相应的便利服务和价格优惠。
此外,为了保障居民的休闲权利,《纲要》指出,严格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确保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实现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形成集中休闲时间。
4. 活动:山东全省范围内启动“国民休闲汇”
开展“国民休闲汇”活动,是认真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满足人民群众休闲需要,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性休闲文化活动。2011年8月13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健康休闲、
【图表说明】首届“国民休闲汇”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2011年将按照“休闲主题周”、“休闲系列(专题)活动”、“休闲购物打折季”、“组织评选”四大板块,设计“休闲汇”产品与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高潮,全民大参与”的目标。
幸福人生”的“国民休闲汇”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共推出包括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夜间休闲等9大系列的休闲产品,整个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此后,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至10月31日,山东都会举办该活动,以倡导继承优秀休闲传统,创新现代休闲内容,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休闲农业策划书范文第2篇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4“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2024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要求,扎实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有力推动我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据统计,截止2024年6月,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数达526家(含农家乐),其中:休闲农场195家,农家乐331家,总投资规模近235亿元,带动就业13500多人,年游客量近1080万人次,营业收入10.8亿元左右。上半年,采取几项工作措施。
一.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实地调查,点对点指导、帮扶,分赴连江、长乐、闽侯、福清、罗源、永泰、马尾等县(市)区进行休闲农业一线调研。一是指导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提档升级,跟业主面对面,商讨休闲农场景观的升级、科学改造。二是对新建、在建休闲农场进行辅导、指导,首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其次指导新建项目规划、策划。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共同研究、帮助解决,商讨下一步发展措施。三是撰写调研报告,在对各县(市)区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二.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壮大连江县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从创建初期的5家发展到30家。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继续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与116户贫困户签约帮扶协议。
三.加强榕台合作。我市邀请10位台湾嘉宾赴厦门参加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会上,台湾嘉宾陈宜金先生和永泰县农业局、淞富峰茶业(台湾)黄明富总经理和福清市碧峰寺山茶园业主郭鑫上台签约。接着组织台湾嘉宾一行考察了福清市渔溪镇碧峰寺山茶园、闽侯朝阳农场、神龙谷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休闲企业,并召开座谈会,就榕台休闲农业项目开展对接交流。并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以及春伦、闽榕、元泰、东来、雪峰、福州茶厂代表举行座谈,双方协会以及茶企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推动榕台茶产业合作交流。
四.着力打造精品线路。根据省农业厅《2024组织开展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的通知》(闽农加函〔2024〕476号)文件要求,我市策划打造了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线路设计突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突出农业景观游、水乡风情游、观光采摘游、农业园区游、农耕文化游、农事体验游、特色乡村游、民俗风情游、古朴村落游。有较完整的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有较强的适游性,对游客有吸引力。五、问题清单
一是休闲设施不够精致。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比较单一,而高品味、高档次、多功能的项目少。少部分企业请专门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规划,园区建设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畜牧养殖和游泳娱乐、烧烤上,多数休闲项目建设存在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二是体验项目存在同质化。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的休闲农业园区,缺少对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风格大同小异,形式模态单一,内涵不够丰富,缺乏特色,项目设计雷同,简单仿效。如休闲农庄中一般只重视采摘文化,农耕种植教育性缺乏。
三是产业管理人才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即使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仍只有极少量大学生选择在休闲农庄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四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虽然2013年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适时《2024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榕委发[2013]9号),但各县(市)执行起来存在差异,休闲农业设施用地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在宣传力度上,有待于加强。
五.建议清单
下一阶段,我市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业态功能多样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服务设施现代化、经营服务规范化。重在提升,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的休闲农业精品。
1.培育精品促提升
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镇);以集聚区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以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一批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精心组织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发布推介活动,向社会发布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举办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事节庆等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品牌。
2.完善设施促提升
加大对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强化服务促提升
加强对休闲农业设计、管理、营销、服务的指导。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人才培训行动,加强行政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培育一批积极性高、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鼓励从业人员就近就地参加住宿、餐饮、服务等各种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4.注重管理促提升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服务考核,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提升产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注重发挥休闲农业协会、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5.传承农耕促提升
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休闲农业策划书范文第3篇
由于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起点低、基础差,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规划布局不优。现阶段我县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休闲项目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低效,粗放经营,市场定位不明。
二是规模小。大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只有50-200亩地,一般是几十亩水稻,几十亩果(菜)园和一家饭店,普通存在松散性、随意性,各自为战等不规模的现象。
三是结构单一,档次低。大部分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为主,摘摘果(菜)、钓钓鱼、划划船、吃吃饭、打打牌等,经营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少,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一般只满足于低层次的享受乐趣,缺乏现代精神生活品味,缺乏生命力、吸引力。有少部分为观光农业。
四是扶持力度不大。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等多个领域,管理也涉及农、林、畜、旅以及工商、卫生、环保等众多政府部门。目前我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相关政府引导工作不够,政策和制度构建滞后,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缺乏通盘规划和全局考虑,不利于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宣传力度不够,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休闲农业的氛围不浓。
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田园特色。营造好的湘水、津工、九塘江、东泉水、长塘水串联交多湖、塘、池、井、渠、泉组成的“城市绿脉”,建设好的龙王庙湿地公园、掘政公园、濂溪公园、烈士公园、云头公园等十座城市公园组成“城市绿肺”,完善好的道路绿荫,休闲绿道组成的“城市绿网”,构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二是温泉特色。建设好的一批温泉度假酒店、温泉休闲农庄,使__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温泉之城”,湖南省首个挂牌“中国温泉之乡”县。三是文化底蕴丰厚。古祠堂、古民居等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修复,精心打造好的金山、土桥、外沙、石泉、先锋、沙洲等历史文化名村正在做大、做响、做亮。四是政策资源丰富,上级支持力度大。我县已列为国家罗霄片区扶贫开发县和苏区县,中央对农业扶持政策含金量高、项目多。五是农业特色鲜明。__是农业大县,有全县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田庄5000亩绿色蔬菜基地,土桥2000亩湘米优化工程基地,“龙峰”米粉、旱塘硒山茶、东岗岭“板栗”、乌春山“金银花”等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六是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好。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大型工业污染,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风水宝地”。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我县休闲农业的紧迫感
对发展我县休闲农业的认识,要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具体讲应从“五个有利于”来充分提高认识。
1、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我县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休闲农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
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传统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相对偏低。我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旅游观光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4、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绍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县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5、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生态农业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关键,努力提升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我县休闲农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把握关键,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与农业区域布局紧密相关。要按照“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做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有序发展。绝不能一哄而上,无序开发。要我县休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首要的工作是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与全县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等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休闲农业园区和建设点单体设计起点要高,特色要鲜明,功能定位要准确,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环保、农事体验等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一定要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做文章。我县休闲农业项目的确定,要根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综合考虑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等因素,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项目,打造我县的休闲农业品牌。
3、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一要创新投入机制。要着力构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动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套的品牌休闲农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二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我县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策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 海峡西岸 发展战略
1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与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意义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传统农业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建立在生产技术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农业,既与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联,更着眼于它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它的生产、经营目的。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二是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少,界限明显;三是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是一种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四是传统农业经验管理粗放,功能单一,主要为人们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消费品的过程;五是,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是进行产业资本积累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及原料的过程。
休闲农业除了具备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特殊先进性。从概念看,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农村自然、地理、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化、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手段,以吸引城乡居民进行乡村休闲消费为目的,以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功能为宗旨,实现农业和农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除具有一般现代农业发展能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等产业特性外,它的发展目标是在保证农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变化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最大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效益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所具有的重要产业特征决定了它是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模式。概括地讲,休闲农业有以下重要产业特征:(1)它是横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三生”农业于一体的现代新型产业;(2)它具有多功能性,可以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生活、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效用;(3)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不仅强调发挥农业外部性的作用,同时还重视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联系;(4)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它不仅依靠生产农产品直接获利,而且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极大地拓展了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空间。(5)休闲农业的产品特性是,它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能创造社会新价值;(6)休闲农业的资源特性,它除了主要来自农业本身外,还包括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环境资源、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方面资源;(7)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特性,它的目标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主要为城市居民是提供休闲产品、场所和服务; (8)休闲农业的最小经营单元是休闲农企业。
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间结合更加紧密,它不仅可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还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发挥综合功能的有效措施。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生态性、文化性、资源独特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外,它在未来的休闲经济社会里所创造出的社会经济附加值也将达到最高值。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是农产品,工业社会里农业提供的产品是商品,信息社会农业增加的附加值是服务,将来的休闲社会里农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其附加值增加还表现为享受服务,它所所创造的附加值最高,因此也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如下表所示。
总之,从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有利于维护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强城乡经济、信息和技术等交流,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2.1 它是人类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
从休闲农业发展的起源和动力原因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初衷是农业发展面临萎缩,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机。然而,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发展的根本原因还表现为以下4条,一是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三是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四是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农业战略发展转型的需要。
2.2 理论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休闲论、休闲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都市农业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理论等都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休闲论的核心思想是:休闲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休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经济理论认为休闲可以重新配置资源,可以产生服务并创造价值;体验经济理论认为体验可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花钱的目的是买体验;农业多功性能发展理论要求现代农业要往多功能性方向发展;都市农业理论认为农业要为城市居民创造第三生活空间;环境农业理论则从都市化地区良好环境的稀缺性进行论述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发展意义。
2.3 我国内休闲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气候已形成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转型符合农业发展阶段转变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4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办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理论界、学术界等各界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普遍提高,研究和实践活跃。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北京、四川、重庆、浙江、湖南、 江苏等已出台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区、民俗村、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相应行业管理标准,并开始规范经营管理。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北京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休闲旅游业的年增长速度高达36.0%。因此,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它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形式,也是整合联合农村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发展休闲农业有广泛的消费市场。乡村休闲体验已成时尚,深受人们的欢迎。
2.4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转型的国际机遇期
2009年10月25日在中国(安吉)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报告会上,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双重过剩”的战略转型机遇期.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符合了人类在“双重过剩”下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目标。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出现产业资本过剩与金融资本过剩的 “双重过剩”,造成的产能过剩和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共识。我国的农业发展已告别了产业资本形成阶段并进入产业资本扩展阶段。金融资本过剩,使金融不在有形产业中,诱发产生了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战略调整期,农业发展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中国1/3的中等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占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收入群体;农业的功能从追求单一的生产利润,转变为符合绝大部分中产阶级对农业生态化和功能差异化的需求。
3 强化闽台合作,建设海西生态经济旅游圈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最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海峡经济区建设,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不仅具有地理区位的优势,而且具有资源相似、产业对接和经济区政策等诸多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壮大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潜力巨大。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比福建早约20~30年,已取得巨大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促进闽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已取得巨大成效,但近年来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国际化发展的压力,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福建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备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条件,促进两岸合作和产业发展对接,实现互利共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是,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已经写入《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它是今后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两岸农业合作已由过去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台资休闲农业企业已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带动能力。通过加快建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办法,可以有力地促进海峡经济区乡村休闲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步伐。三是,有利于打造开发共同产品市场,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区域竞争能力。资源相似性、互补性是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基础,闽台之间农业自然、地理、气候、民俗、文化等资源相似,海峡经济区建设地理区位独特,合理配置两岸休闲农业技术、人员、资金、土地等资源,打造共同市场、开发大产品、 大市场,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对提升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意义特别重大。它对发展壮大海峡经济区实力,繁荣海峡经济区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业内人士分析,海南正在开发国际旅游岛,仅旅游免税旅游服务品一项可带动增加收入170多亿元,因此,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其战略意义非凡。
近年来,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类型模式多样,农林水渔及旅游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休闲农业表现覆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明显等特点。同时,台商投资经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台商投资经营由以往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并表现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由单纯的旅游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转变。尽管我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发展规划编制、发展规模和质量、行业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发展也落后于北京、广东、上海以及内陆的湖南、四川等省、市,与海峡东岸(台湾)相比差距则更大。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先行先试”,构建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对促进海峡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台湾及发展国家相比,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约落后2个发展阶段。目前福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自发行为严重;二是,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扶持力度小;三是,企业经营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开发凌乱;项目垒同;缺乏主题和企业形象塑造;四是,产品单一,与二三产业结合不紧、缺乏文化内涵;五是,发展水平层次低,与一般的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没有大的差别;六是,管理不规范,多头管理、权责不明;七,基础设施不完备、不配套。存在食、住、行、玩、乐不配套等严重问题。同时,也存在休闲观光农业的餐饮排污以及住宿、娱乐、餐饮卫生安全等问题。
4 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抓住机遇,提高认识,合理规划布局
一是,要在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把休闲农业当作一项新兴产业来加速引导发展;二是,要抓住机遇,在用好用足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同时,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来抓。三是,要合理布局,制定地区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把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生态经济旅游圈的建设之中,以建设福建生态经济圈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引导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在建设福建现有的3个生态经济圈(闽东南沿海生态经济圈、闽西北生态经济圈和海洋生态经济圈)的基础上,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产业带和产业发展类型、模式。四是,重点加速发展都市型、休闲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
4.2 强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建设闽台休闲观光农业合作试验区
以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基础和依托,选择经济、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市、岛屿、林区等,建立3~5个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都市型、生态体验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农业区、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示范点等。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资金、人员交流和合作,努力构建两岸一体化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合作体系与市场开发体系。
4.3 强化扶持,加快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在现有我省2024部门评选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鱼村(乡)”等试点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整合资源和部门力量,一是,可以集中建设100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点或(企业、基地),有条件的地市区也可以优先发展;二是,推出一批高起点、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招商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塑造精品,提升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四是,促进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4.4 出台行业标准和引导政策,引导扶持行业发展
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制定出台《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四是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出台《闽台休闲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管理办法》;五是对休闲观光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提供信贷、金融等支持。
4.5 整合联合部门力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规范管理
强化部门联合合作,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一是要加强规划、申请和认证工作。内容包括:休闲农企业(农场、示范点)申请设置、设施条件、审(报)批、规则设计、技术培训、辅导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与企业认证,享受认证待遇;二是要加强行业指导和辅导,重点培训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坚持机制创新,促进工商、外资等多元投入发展。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可以参照台湾以及北京、湖南、浙江等经验,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接受政府部门委托, 在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 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6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关联产业技术创新
重点加速发展以下农业技术创新:一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食物供给功能技术,二是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食品供给的关键技术,三是发挥生活功能的技术,四是发挥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功能的技术,五是设施农业技术及高新农业应用技术,六是现代营销与管理服务技术,七是休闲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与服务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2]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M].台北:台湾伟华书局,2006,(8):25-30.
[3] 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23-26.
[4] [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执行调查报告[R].2004.
[6] 陈昭郎,李谋监,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营销策略之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7] 林国华,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休闲农业策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范管理;提升发展;农家乐;浙江
引言
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五年来,给浙江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9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6 412.1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44.34亿元,游客在农家乐购买农产品等收入达4.7亿元。为了加强和改善对农家乐的管理,推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认定办法》、《浙江省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认定办法》、《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文件;还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制定会规民约,营造公平环境,规范竞争行为,充分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许多管理和发展问题还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或者是原有规定不合时宜;同时,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监管也存在许多空白。因此,农家乐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监管方式以及农家乐自身发展条件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农家乐数量不少,单体水平全国一流,但整体效果一般。因此,规范农家乐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是实现浙江农家乐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规范管理对提升浙江农家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育精品农家乐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兴起时间比较短,农家乐项目中成规模、有影响的还比较少,相当一部分旅游者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媒介上了解到,市民对农家乐休闲旅游缺乏感性认识,大部分农家乐休闲旅游区处于同质化,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培能精品及高星级农家乐有利于整体提升农家乐形象。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发展。零散发展只能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步履维艰,各级各部门要扶持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农家乐精品线路”等,推进农家乐集群发展,发挥集群效应。 健全协调机制规范服务监督。农家乐休闲旅游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对卫生、安全、消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涉及到农业、旅游、工商、卫生、消防、公安、环保、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还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服务不规范、监督不规范的现象。 加强环境保护解决清洁卫生问题。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这种发展状态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乡村风貌的破坏,产品质量的低劣。
二、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现状分析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多次专题开会、下发文件部署工作。2010年8月26日,赵洪祝书记在全省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吕祖善省长也提出,“要鼓励农民发展服务业,特别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浙江省各县市也普遍加强了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协调组织,出台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
(一)农家乐规范管理的积极作用
1.品牌培育有力。规范管理使得农家乐经营者品牌培育意识增强,大力发展品牌,促使一批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农家乐向精品农家乐发展,推进了浙江农家乐特色品牌创建。 服务水平提高。规范管理要求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培训,并设置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电话和意见簿,促进了农家乐人性化交流式服务发展。 安全管理重视。农家乐经营者根据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要求,制定游客安全事故及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使农家乐的管理更加规范和安全。 设施建设改善。农家乐经营者加强了对经营场地建设,改善了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使游客有了一个更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 环境保护加强。农家乐经营者对生活污水及垃圾进行集中2024有效处理,保护好经营服务活动周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特色建筑物。
(二)规范管理中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滞后。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而且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导致服务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区内参与性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在有些农家乐休闲旅游景区内游客只能“走走、看看”,不能亲身体会农业劳作与收获的乐趣,达不到农家乐休闲旅游全面放松、休闲的效果。 集群发展不足。目前,浙江省大多数地方农家乐布局比较分散,即使相对集中的区域,也缺乏整体策划和规划,缺乏明确的主题,各家农家乐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和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瓶颈制约严重。浙江省多数农家乐远离城镇,往往在建设用地规划红线以外,甚至在农用地中间,按照现有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成片出让都很难办到。 带动能力不强。一些农家乐纯粹是路边饭店,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也没有与农业、农民、农居等形成产业链,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仍停留在吃饭打牌的初级阶段,带动能力不强。
6.清洁卫生较差。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比较关心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对部分地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卫生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园内水池中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而且园内也没有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这些都会给景区的生态形象大打折扣,降低游客的旅游兴趣。
转贴于
三、浙江省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有利于调动农家乐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有序的农家乐发展环境,推动农家乐提升发展。本文在分析农家乐规范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农家乐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充实各级农旅办管理人员。近几年来,浙江各级农旅办的建设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完善机构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显着成绩。但是,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容涉及规划设计、信息宣传、报表统计、精品培育、评星授星、项目批复等,农旅办一般设在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经济发展处(科)工作量大,而人员编制只有三四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量事加强农办系统经济发展处(科)队伍建设,壮大农旅办工作队伍。有条件的可以在农办单独设立农家乐产业处(科),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工作活力,是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基础。
2.完善农家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首先要注重农家乐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对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经营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保证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农家乐的规范和提升应从准入制度入手,从颁布标准入手,将鼓励与发展相结合,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完善星级农家乐划分与评定内容和质量标准,分门类别细化评星内容,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不同类型星级农家乐发展的标准体系,提升规范化水平,引导和促进星级农家乐业标准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引导农家乐丰富营销手段。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家庭、商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对旅游时间的选择,多在双休日、节假日,因此,对国内旅游者来说,春节前后、元旦前后、“五一”前后、国庆前后以及学校放寒暑假期间,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时间。农家乐经营者要会选择时间宣传,采取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策划一些活动,扩大知名度。如与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做一些专题采风;与旅行社联手,组织主题旅游或亲子体验活动;到长三角大中城市,开展专场推介会,展示民间文化魅力;根据产业特点,举办四季农事节庆活动;利用“浙江农家乐”网站、浙江农民信箱和其他旅游网站等网络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与汽车4S店、车友会、俱乐部合作开展激情自驾游活动等,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农家乐,打响浙江农家乐品牌。 做好农家乐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拉动了农产品消费,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农业特色街等成为休闲消费的时尚。现阶段,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生产精细化产品。农家乐休闲旅游要与农耕文化、农民技能运动等融合在一起,抓好主题公园、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农家乐休闲旅游的产品,让消费者在玩乐中增加阅历、陶冶性情,享受人生、健全体魄。农家乐经营者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设计不同的产品。产品因每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爱好不同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优先,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农家乐休闲旅游需求。 着力从软硬件上下工夫。要根据不同地区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发展一批环境资源优越、主题特色鲜明、乡村风味浓厚、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农家乐经营点。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形成不同档次、不同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家乐业态。要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升规范发展水平。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投入,优化支持环节,创新支持方式,整合利用相关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对农家乐集聚发展区,要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跟进,加大交通、旅游、卫生、安全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农家乐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葛慧君.在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R].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
上一篇:休闲农业策划方案(推荐5篇)
下一篇:企划策划文案(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