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046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2分钟。
交流会策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务策划 策划文案 语用学 语境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79-02
商务活动中,商务策划指为达成活动目标,进行有效的价值交换,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活动目标研究、活动计划的安排和资源手段的组织。策划文案因为涉及材料的大量运用,所以商务策划时需要更加严谨和细心。商务策划所针对的环境和对象对于策略行动的目标,以及对有限资源的使用,需要科学的分析和逻辑论证,而这些,就涉及商务策划的思考和表现形式,即商务策划文案。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是对语言的使用,其目的是沟通和交流,离开了对语用环境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就无法进行。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子概念,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语用学家尤尔(YULE)认为语用学包括了四个方面:即说话人(写作者)的意图、语境、字面意及字面外的隐含意。语境是任何字、词、句和由字、词、句构成的篇章的具体限制条件。离开了语境,所有的字词都是没有具体所指的,没有意义的。因此,语境是对句子和话语具体化的意义规定。从这个意义上看,语境至少包含了说话人的意图、说话前的上文、特定的交流时间、特定的交流地点和场合、听话人的语气、特定的交流习惯和语言使用规范等。
比如,“市场”这个商务策划文案中使用最频繁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生产商品的企业和管理者,“市场”意味着商品集散的场所;对于一个出门买菜的家庭主妇,“市场”意味着出售肉蛋禽奶等农副产品的集贸市场;对于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士,“市场”则表现为某种需求的2024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语境的研究对商务策划文案写作的意义
语境的研究,对于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也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语言的表达都与具体的交流对象、交流意图、情景有亲切的关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一)商务策划文案中,语境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写作的目的和目标
商务策划文案的语境,既涉及文案写作的上一阶段所进行的交流和交流效果,也涉及文案阅读者的期待、阅读情景和阅读过程。在文案写作前,策划者与委托方进行一定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商务策划文案写作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语境研究能有助于材料和文字的快速组织
语境包括了双方交流的共同语言和语言表现形式,还要对语言之外的其他知识有所掌握,包括背景、情景和相互了解。商务策划文案是一个特殊的交流工具,更是一个特殊的交流过程。在阅读文案的过程中,文案的句子和词语,都是交流的话语。这些句子和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恰当,关键要看文案写作者是否对语境有高度的理解和把握。
商务策划的语境决定了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是具体客观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商务策划文案的语境,是商务策划文案写作的第一步。不同的行业、群体间有不同的用语规范和规则,遵循这些规范和规则就要求商务策划文案的用语和语言外有一定的程序规范。
二、对商务策划文案中用语规范问题的探究
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是为了阅读者进行沟通而进行的。遵循阅读者的用语习惯,按照阅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是减少阅读者认知障碍、贴近与阅读者间沟通的有效途径。
(一)专有名词和特殊表达方式对商务策划文案语境的影响
在商务策划中,委托方的特定行业背景、知识结构和认知习惯,对同类事物和现象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就构成了特定的属于群体的专有名词和表达方式。例如,在一个工厂中,对某个产品或产品线习惯的表达为“产品1#”,或者称“1号产品”,在文案写作中可以按照他们的习惯用法,简写为“产品(或产品字母类代码)1#”或“1号产品(或产品字母类代码)”。一般情况下,对某些特殊的专有名词,除非是特殊需要,非修改不可,否则就不要有大的改动。即使文案读的时候比较拗口,有时还会出现电脑字库中找不到对应汉字等,也要采取其他输入法将生僻字汇入文案中。
大多数时候,商务活动中专有名词是行业内的特殊表达,只有准确使用,才能说明写作者的商务策划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准。比如,在图书出版界,“码洋”和“实洋”就是该行业里专有名词,如果在策划方案中非写成“定价”和“实际销售价”就显得策划案十分不专业。得体地使用专有名词可以拉近与阅读者之间的距离,产生“业内人士”和“圈内人士”的感觉,也解决了词汇范围理解偏颇的问题。
(二)商务策划专业术语对商务策划文案语境的影响
商务策划人在写作中常会使用到策划领域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但这些术语并非使用得越多越好,使用专业术语的多少,要根据委托方(阅读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专业术语的使用,在文案写作中值得注意,要根据委托方与自己的共性进行词汇上的选用,而这些共性包括:教育背景、阅历、体验等。根据了解,委托方已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合作态度有所认同时,才可以酌情使用专业术语。因为,有一些专业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意思。比如“定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就不大一样。在市场营销中,“定位”指针对客户的认知与情感,在客户心目中确定一个有意义的差别性;而在战略领域中,“定位”指确立一个有利的心态。所以商务策划活动中,要考虑使用的术语是否会与委托方理解一致。
(三)习惯性表达对商务策划文案语境的影响
有时因为委托方个人的阅历、行业、教育背景、知识和认知结构的不同,有其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在商务策划文案写作中,要针对此种情况,予以充分尊重。
委托方是专家学者的话,需要注意他们的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讲究言之有据、字字有着落,在文案写作时就要体现他们的阅读习惯;若是政府官员,文案写作时语言使用就要高度凝练,语句结构要十分对称,讲究语义层次递进等;理工科背景的委托方,需要表达严谨,减少修饰性词汇,条分缕析,一丝不苟;有文史哲背景的委托方,用词用语上思路就可以开阔一点,表达要更加流畅,注意文字的表现力。
三、商务策划文案中语言外的规范问题
商务策划活动中文案写作者(即被委托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关系对语境有一定的影响。
(一)当委托双方关系平等时,语言叙述上约束较少,较轻松自然
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中,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者(被委托方)能够从容地进行写作。在材料的组织上,体现出尊重事实和事实本身的逻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直接针对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语言叙述上,能够基本按照自己的风格,自由发挥,约束和限制相对较少,也不必过多地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导致误读。
(二)当委托方强势时,语言表达应按照委托方的认知习惯进行写作
因委托方具有某种特殊权利时,使委托方在策划活动之初便处于强势地位。在这种委托方处于强势地位的语境下,商务策划文案写作将不得不完全按照委托方的认知习惯、认知方式进行表达。尊重对方的习惯表达,尽量少地使用策划人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对委托方的认同和尊敬。
(三)当被委托方强势时,可以按照熟悉的语言表达风格进行写作
有些被委托方由于长期的积累,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业务应接不暇或者借助于其他权利和影响力对委托方施加影响或在沟通过程中成功地控制了语境,使策划活动朝着被委托方希望的进程在发展,在与委托方的交际过程中掌握主动,获得了较强势的地位。委托方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被委托方的行为方式只能是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风格进行语言表达。当然,实践中最为理想的方式还是双方互相沟通,通力合作,以使策划文案能发挥其作用。
商务策划活动是在具体而又明确的语境条件下进行的,离开了具体语境,策划活动将无法开展。而语境对商务策划文案的写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商务策划文案写作的目标、风格、结构,乃至遣词造句都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温迎君.企业企划方案写作规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戴国良.企划案撰写实战全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杨德慧.策略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交流会策划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体系,决策方法
1 引言
轨道线网规划的评价是对轨道线网规划方案的网络特性、技术指标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相对满意度的判断,是方案优选与决策的基础。目前对轨道线网评价较多采用线路总发送量、日均客流量、客流强度等评价指标。由于这些指标仅针对线网本身,而不是立足于城市整个公共交通系统乃至城市综合客运系统,就可能造成线网局部效应分析最优,而从整体角度分析未必最优的结果。
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有如下特点:第一、轨道线网规划投资大,时间跨度长,通常远景目标年超过城市总体规划年限,属于不完全确定的状态;第二、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可以定量,有些是无法量化的,如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第三、不同的评价主体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多样的,有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如使用者希望出行费用低廉,而运营者重视经营收益性,希望票价高一些。
因此,对于轨道线网规划这样一种半结构化、非完全定量、多目标的复杂系统,不可能采用简单的项目评价法。本文提出一种轨道线网方案评价的组合综合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 轨道交通评价准则与目标
轨道交通系统的品质标准与目标,是改善居民出行可达性,推进城市结构的合理调整,扩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WWW.133229.cOM这些目标包括功能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1) 功能目标
主要涉及轨道线网交通质量,包括与城市规划的匹配程度、可达性、安全性、服务性以及满足交通需求的能力;
2) 经济目标
轨道线网的建设、运营、管理费用与运营收入的状况;
3) 社会目标
轨道线网对整个交通系统运营状况的改善以
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等;
4) 环境目标
轨道线网对环境方面消极影响及对人类有用资源的耗费程度。
3 轨道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应能独立反映线网规划的某一具体方面的特征,并与轨道线网规划方案选优的目标相联系; 评价指标的数量应越少越好,且每一评价指标应具有可量测性,或者可以通过定量法获得,或者可以用定性分级比较的方法获得。评价指标应合理公正,不能以主观判断一种方案形式有利而另一种方案形式不利。本文在进行轨道线网评价时分两层次5 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第一层次通过结构特征评价产生候选方案;第二层次是对候选方案进行交通功能、运营效益、社会效益及持续发展四方面应用组合的综合评价决策。
3. 1 候选方案产生
采用线网长度、中心区线网密度、非直线系数、换乘节点数、覆盖面积率以及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数量等指标,对轨道线网预选方案进行结构特征评价并产生候选方案。
(1) 轨道线网长度:规划区轨道线网各条线路长度之和。该项指标在功能相同条件下越短越好。
(2) 中心区线网密度:线网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长度与中心区面积之比,反映轨道交通线网在中心区的服务水平。
(3) 非直线系数:轨道交通线路实际长度与轨道交通线路起终点空间直线长度之比,反映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各线的顺直程度。环线的此系数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4) 换乘节点数:轨道交通线网线路相交点的数量,反映快速轨道交通静态线网提供换乘的灵活程度。
(5) 覆盖面积率:在中心区按轨道交通沿线每侧750 m 范围的用地面积,在郊区按轨道交通沿线每侧1 000 m 范围的用地面积,两者之和为轨道线网覆盖面积。其与轨道线网规划区面积之比为轨道线网覆盖面积率。
(6) 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数量:轨道交通线网线路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的数量,反映轨道交通线网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覆盖性。
3. 2 候选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
(1) 交通功能评价
采用日均客运总量、换乘率、线网负荷强度以及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等指标, 对轨道交通线网的交通功能进行评价。
① 日均客运总量:规划年度轨道交通线网各线客运量之和,以交通需求量分析结果为依据。
② 换乘率:轨道线网的换乘客运量与轨道线网总客运量之比,反映轨道交通线网对乘客出行直达的满足程度。
③ 线网负荷强度:轨道线网日均客流量与轨道线网总长度的比值,反映轨道交通线网单位长度承担的客流量,用以评价轨道线网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性。
④ 轨道交通方式占公交方式的比例:轨道交通方式日均总客运量与公交方式总客运量的比值,用以评价轨道交通方式在公交方式中的地位。
(2) 运营效益评价
运营效益评价系统主要从建设费用、运营费用、运营收入等角度对轨道交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
① 建设费用:各种轨道方式每公里平均造价与该方式里程之积的总和。从中可了解工程难易程度并判断投资的可能性。
② 运营费用:客流周转量与每公里人均运营成本之积,反映线网客流度及建设管理水平。
③ 运营收入:为日均客流量与票价之积,反映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3) 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评价主要针对轨道交通方式引起整个公交方式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缓解城市道路拥挤程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公交方式的出行比例、公交方式的平均出行时间、平均机动车速、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路网负荷均匀性等。
① 公交方式的出行比例:公交出行占全方式的比例,用以评价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变。
③ 平均机动车速:城市中心区高峰数段道路机动车速的平均值,用以评价轨道交通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速的影响。
④ 居民出行时间[2 ]: 路网出行总时间tt =
nn
∑∑nijtij + thc,其中nij 、tij 分别为( i , j) 点对之
i =1 j=1
间的客流量及出行时间; thc 为路网折算换乘总时间; tt 为路网中一天全部出行时间总和,包括折算换乘时间及路段出行时间。
⑤ 路网负荷均匀性[2 ]:路网负荷均匀性,ψ = 11 ∑(ηi-ηt) 2 ]1/ 2 , 反映路段负荷ηi ( qi/ ci)ηt[
m i =1
m偏离平均负荷率ηt 的程度。其中qi 、ci 分别为第i 条种路段的客流量及客流容量;ηt= 1 ∑ηi, 为
m i =1
m所有路段负荷率的平均值; m 为轨道交通路段总数。ψ值越小,路网负荷均匀性越好,行车组织越经济,运营成本越低,路网能发挥的总体运能就越大。
(4) 持续发展评价
采用与土地利用吻合程度、沿线土地开发价值、线网发展适应性等指标对轨道线网持续发展特性作出评价。
① 与土地利用吻合程度: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的土地利用吻合程度,可用轨道交通吸引范围内的人口岗位数与同期全部的人口岗位的比例表示,以评价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
② 沿线土地开发价值: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价值,以评价轨道交通线网对土地潜在开发能力的影响。
③ 线网发展适应性: 轨道交通线网的可调节性,以评价轨道交通线网适应城市发展变化的能力。
4 组合的综合评价法
对于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层次熵分析法以及模糊聚类分析法。但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又能全面准确衡量轨道交通线网方案优劣的评价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 1 已有评价方法分析
(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指标) 的相对重要性,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
ahp 方法的根据是评价指标对象的层次性, 得出的结果是各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顺序,适用于方案各层次指标的排序及权重分析。
(2) 灰色关联系数法
它是通过确定各方案指标与相对方案指标的类似程度,进而确定各方案的优劣。具体步骤为:
① 选择各方案同类指标中的最佳值,形成参考
数列: { x0} = { x0 (1) , x0 (2), ?, x0 (n)} (1)
② 求关联系数:
min min |x0 (k) -xi(k)|+ρmax max |x0 (k) -xi(k) |
ik
ξi(k)= i k
|x0 (k) -xi(k) |+ρmax max |x0 (k) -xi(k) |
ik
(2)
③ 求关联度ri :
1ri= n ∑ξi(k) (3)
nk=1
ri 反映了方案与参考方案的关联程度。ri 越大,方案越优。
灰色关联系数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没有掺入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对确定的定量指标进行比较与计算,保证了结论的真实性。因此,该方法适用于轨道线网规划评价过程中对确定的定量指标的评价,
也适用于轨道线网初始方案比较后产生候选方案的评价。
(3) 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不确定的信息用定量的方法加以处理,变定性决策为定量决策,增加判断的直观性、准确性。
4. 2 一种组合评价方法
候选方案综合效益评价是对候选方案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分析和考核,以谋求轨道线网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而不仅仅是某一项或几项指标的“最大值”,并在系统整体优化过程中,不断向决策者提供各种关系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组合方法是将已有的系统决策方法运用其各自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的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即:以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为框架,按评价指标类别,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的多级权重;利用灰色关联系数法求运营效益指标的评价矩阵,采用模糊评价模型建立交通功能指标或运营效益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专家系统或打分法建立持续发展指标的评价矩阵,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算子及评判准则,分别计算轨道线网各预选方案的广义效用函数值,以效用值的大小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和优选,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实现轨道线网方案的评价决策。图1 为该方法的框架图。
广义效用函数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各子系统“效用值”:
n
ui = ∑wij ·fij (7)
j=1
式中:fij — 表示第i 个子系统第j 个指标的效用值; wij 对应fij 的权重; n 表示第i 个子系统的指标总数。然后计算整个系统的“效用值”:
m
u= ∑wi ·ui (8)
i =1
式中: wi 第i 个子系统的权重;
ui — 第i 个子系统的效用值;
m 表示子系统的总数。
图1 轨道线网方案组合评价方法的流程
参 考 文 献
1 顾保南,方青青.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vol. 3. no1. 2000 ,3(1) :24~27.
交流会策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2024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2024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2024
上一篇:互联网的营销策划(推荐5篇)
下一篇:汽车求职信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