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74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7分钟。
时事新闻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前新闻播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教书育人要求很高的重要学科,她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教育使命,向青年学子灌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宣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排斥异端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增添“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树立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理想,同时可以更好地把几门思政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形势与政策”开课不足的现象,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1“课前新闻播报”的简述
“课前新闻播报”是指在上思政课前的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换上台播报最近一周的时事新闻,并由教师和同学作适当补充和点评,把新闻播报的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思政课的成绩考核之中。“新闻播报”主要是要求学生把从网络、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报道的新闻或自己撰写的新闻,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制成PPT或稿件,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进行口头新闻播报。给学生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学习、讨论时事新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前新闻播报”的步骤
如何顺利开展“课前新闻播报”呢?准备工作很重要,先定好规则,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第一,制定“课前新闻播报”评价表,让学生明白“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和规则。如表1所示。
第二,制定好轮换报道顺序。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意义及考核办法,要求全体同学全员参与,而且每人每学期只有一次播报机会。此项工作可交思政课信息员或学习委员负责提前安排好,可以制定一定的原则,两个人或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按组别安排好轮换次序,在班里公布,学生按课程和播报次序组织编写新闻播报材料,提前做好新闻播报准备。
第三,新闻播报内容的收集整理。包括新闻播报内容的选定,新闻材料内容的改编和新闻稿件的撰写,播报内容PPT的制作等等。要求同学必须依据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趣味性、关联性等原则,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选择播报内容,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所发生的事件,详细情况等基本要素进行整理,编写新闻提纲、改编新闻内容和撰写新闻稿。
第四,上台播报,点评打分。每次上课前,在班级按班级小组轮换表,由准备好的那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新闻播报,播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播报方式,可以个人或双人进行播报,可以站着或坐着直接口头播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进行图片新闻和图像新闻播报;在学生进行新闻播报中,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记,老师也要对新闻播报的内容同学们的现场表现做好详细的记录,等学生播报完毕,可以邀请1~2位同学就新闻播报的情况进行进行现场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总结优点和分析不足,填写好评价表,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平时成绩。
3思政课“课前新闻播报”的作用
3.1对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的课改要求。“课前新闻播报”还符合思政n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政课理论性非常强,学生不是很喜欢,必须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政课开展课前新闻播报,从学生选择新闻、整理材料、撰写新闻,到上台播报,都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中要学的知识、原理,只有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借助每节课的“课前新闻播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思政课中的相关知识点,等于不知不觉帮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锻炼了学习能力。有的时候,学生所读的新闻刚好是和本课知识相关,那就成了非常好的新课导入或课堂案例,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锦上添花。
(3)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时事,既是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与成才的内在需要,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为将来融入社会担负起国家建设重任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荣辱兴衰是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图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是每个公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就要知社会事。我们就是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并加以训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从时事中选择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当今社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对学生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有“趋新”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课教材虽然不断有改革和更新,但也不可能经常改革和更新,所选的材料再好再实用,过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旧闻”,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富有时代特色、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前新闻播报”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欠,满足学生们“趋新”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前新闻播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闻播报内容,撰写新闻播报稿纸,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前新闻播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新闻播报的准备过程中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有些同学还把搜集到的新闻制成PPT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就必然使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3对老师的作用
(1)“课前新闻播报”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前新闻播报”是由教师在教学中添加的环节,并非教材之必须,可既然要做,就必须要做好,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相应的准备,教师在“课前新闻播报”中担任的是导演角色,不是专看热闹的,学生准备的新闻材料在读之前,自己一定要先看看,重大的时事内容教师还要事先固定,以便随时为学生作补充;有些可以做扩展的内容还要强迫自己多看多听多想,久而久之就会提高教师自身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使教师将压力变为动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时事新闻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校园新闻”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所谓“校园新闻”,指的是利用课堂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课下收集到的新闻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校园新闻”可以是从各类媒体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允许没有“原创”,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所发布的“新闻”必须是自己发现、观察、采访得来的内容。“校园新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可以辐射到周边、社会。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通过这样的流程来进行:
第一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关心身边的大事,留心周围的小事,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并做好信息记录。随身携带小本、移动设备“备忘录”、录音设备留言、视频拍摄影像――记录信息的手段很多,但要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保存。最后将材料拿到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逐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当堂给予点评,点评时结合课程所学理论,从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报道思想、采访准备、提问技能、新闻语言等方面对“新闻”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设置“校园新闻”环节的作用
实践证明,“校园新闻”环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捕捉信息、发现新闻并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观察生活和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认真思索、反复练习、不断实践,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客观事物及其变动加以记录,自然地养成思维的应变状态。当然,培养学生“新闻嗅觉”的途径不仅仅只局限于该环节,但它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广电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会说话、会提问的记者面对新闻事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受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则让受众不知所云,阻碍信息的交流。“校园新闻”环节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新闻”,从最初不标准的新闻描述到最后初具特色的新闻语言,其口语表达基本功在不断提高。
再者,调动了学生学习新闻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校园新闻”环节是新闻采写课程每节课的教学切入点,学习的主要方式由教师授课变为课堂交流,让学生找“新闻”、说“新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对“新闻”进行挖掘、探索、思考,教师适时点评、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实效。该环节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从思维常态到思维活跃状态的过渡,在思维的转承启合中将学生引入教学,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自主地发现“新闻”、分析“新闻”,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比单纯讲采写理论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时事新闻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现阶段我国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体系十分巨大,知识点相当繁杂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新闻传播史学一直都是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当中,新闻传播史学基础课程自始至终都作为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充分发挥着通识教育的重要功能;新闻传播史学的延伸课程通常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存在,充分发挥着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的重要功能。前后两者一起构建了对新闻传播学科学生展开通识知识教育以及专门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教育技术含量非常高
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迈入了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合理运用,我们在教学技术的角度上面来看,新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为业务课程当中已进被大量引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习这一课程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度越来越高,因此,这就对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中的新闻传播史学课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方面,甚至互联网教学方面都不仅仅是一种表面工程,而真正成为了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老师教学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现阶段我国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明确新闻传播史学的当代意义
就实际而言,所谓当代性,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全部历史最为本质的特征。其实,从根本上面来说,建立成为新闻传播史学的主要基础就是新闻传播史实,对于它的认识伴随着新闻远比史学家思想意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于历史材料的不断理解而发生的动态变化。新闻传播史学家能够让新闻传播成为对以前事情的总结,对于现在以及未来的生动记忆。因此,作为一名在高校中从事新闻传播史学的老师,自身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学在当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在任课老师的角度认识到其真正的意义,才会在教学过程当中重视教学问题。
(二)重视社会史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史学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逐步重视社会史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史学。社会史学重视的是新闻自身的多重意义,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社会迁移变革以及新闻人士等因素和时展的紧密结合。它体现了新闻传播的时代特性。此外,在实际教学中,社会史视角下学习新闻传播史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全面展现一种比较宏观和有机的新闻状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增加这一课程的严密逻辑性和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
(三)积极引入与之相关的教学新技术
在这里笔者所着重强调的“引入与之相关的教学新技术”指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4]。就实际而言,通过计算机网络版的课件或者单机版的课件可以为教学课堂带来两方面的优势:①能够显著地增加科学性,使教学过程更加严谨;②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老师只用口讲的方法很难讲得清楚、很难讲得明白,学生理解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把理论性的东西变得实物化,能够弥补老师语言讲解上面的不足,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③上课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增强授课的趣味性,从而可以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显著增强。
时事新闻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闻传播史 教学 改革
一、新闻传播史教学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1.课程层面
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必修课中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用化和以实践为导向乃至以就业为主导思路组织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越发失去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参与主体们更多的是在市场需求及其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在不断地压缩史论课程,迎合纯粹的教育产业服务教育消费者的意识,加大力度扩充业务实践课程,使接受新闻学基础教育的科班学生在专业科班教育初级阶段就失去了本应具备的新闻传播史观,以及将来从事新闻实践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新闻传播史存在实践性差、事实久远等缺陷,史实叙述色彩强而哲思性弱、事实的时效性弱进而距离学生心理和经验较远,先天上缺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容和特性。
2.教材层面
首先,从编写理念和体例结构上来看,新闻传播史教材编纂总是力求面面俱到,并且以撰写国家发展历史的思路和体例结构方法来撰写新闻事业发展史,甚至将新闻传播史直接写成加了点新闻业发展内容的国家发展史,没能用新闻事业发展变迁的规律和特点来结构内容。因此,一部中国新闻事业史更像是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思想政治斗争史、中国发展变迁史。其次,从史实认定立场上来考量,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中关于新闻业发展规律、特点的表述与分析,更多的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政治标准来衡量新闻业的价值、地位和意义。
3.教法层面
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方法,仍然以史实陈述、课堂灌输的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技术,始终还是辅手段,不能成为教学手段的主体。另外,单向传播的灌输式教学依然没能因此而得到实质性改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少、途径单一、方式简单仍在继续困扰着新闻传播史教学执行者。
4.学生层面
(1)本科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
新闻传播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面向刚进校不久的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旨在其接触新闻学之初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树立正确的史观,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新闻学业务技能提供指导。然而,这批刚刚走进高校的学生,尚未脱离高中学习的思维方法和习惯,高中阶段记忆式历史教学法带来的抵触心理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大学阶段对新闻专业历史课程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首先,独立学院建立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于就业实践,培养的人才也是将来更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业务技能的能力。其次,独立学院生源在文化课基础上相对薄弱,缺少对专业史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深入研究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不断调整以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接受能力,将史论更加直观、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并紧密结合业务实践。再次,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才艺多元、实践意识和能力较强,如若在专业教学中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并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表现意识和参与热情,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史论知识、尝试互动参与式教学乃至活跃课堂气氛、开辟第二课堂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闻传播史教学的改革建议和策略
薄古厚今,古今结合,侧重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挖掘现实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再以政治对错为唯一衡量和评价新闻媒介与新闻人物成败得失的标准,在明确政治立场倾向的基础上,给予媒介发展和新闻人物的地位与贡献、得与失以公允的评判,旨在梳理总结出对新闻业未来发展、新闻从业者培养与队伍建设有参考乃至指导价值的理论经验,为新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进而为日后从事当前新闻业务实践提供些许启示。
2.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1)以人物、史实为核心,营造具有感染力的历史情境
将新闻人物、史实作以故事化和情节化处理,强调以人、人性、生命轨迹、事业轨迹为核心,对历史事实的描述要故事化、情节化,焕发出历史事实的生命力。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从讲述上制造悬念、设置高潮。以媒介和人物为主线,以媒介为线索,相对突出新闻学本位意识;以人物为线索,可以使新闻人物感性化、立体化。在突出新闻人物方面,要做到突出人物经历、人物性格、人物的新闻从业活动、人物的新闻思想、人物给与后世的经验教训。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
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辩论、观摩、实地考察相结合,制造课堂参与、课余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依托城市及其周边可资利用的公共教育资源,如新闻人物故居、纪念馆,搜索并重拾本市及其周边城市历史上媒介的发展遗迹,为学生制造观摩学习、亲临历史事件发生现场和媒介发展诞生地的机会。鼓励小班授课,避免大课大讲地放羊式教学模式,可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增加学生作为独立个体锻炼自己表达力、思考力和现场反应力的可能性。
(3)教学内容专题化、系列化,强化新闻传播史实的内在联系
用话题、专题的方式呈现,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完整,由一个话题、专题贯穿始终,全部内容围绕这条主线展开,使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延续性,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系统化。在保持时间顺序这条纵向脉络的同时,保证每个专题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在连贯性,重点突出,亮点突出。
时事新闻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闻采写 课程实践 义工活动
AbstractThe voluntary service is linked with the public journalism and develops the core qualities about the news-covering and writing. To make it a good match with the news-covering and writing, the course of the news-covering and writing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e stud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the local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be a positive reporter.
Key wordsthe news covering and writingpractice of the coursesthe voluntary service
一、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研究的局限
新闻采写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其中,新闻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式,但是关于新闻教育的实践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
(一)虽承认新闻实践是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多半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方法研究的改革上,如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式教学与案例教学,①或采取“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练习”等,②多受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如李希光教授提到的“大篷车课堂”,带领学生走访楼兰古国、内蒙古大草原,在现场架设课堂进行讲授,很大程度要依靠李希光本人的背景。李希光具有一年哈佛大学教学研究经历,一年华盛顿邮报工作经历,十年新华社采访经历,六年清华大学新闻教学经历,内地高校象这样的“三栖学者”凤毛麟角,所以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这种实践方式难免有些“孤单和冷清”。③
(二)提及的课程实践方式过于空泛,如“既要应该扩大与外面媒体的合作机会,也要注重内部实践基地的建设”,④实际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请媒体人员来讲座等方式,具体实施起来有困难,现实中媒体并没有义务与高校合作。校园内部的电视台、报社以及社团媒体又为设备所限,多半缺乏与社会的“大”关联,不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当然,新闻实习是新闻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但从时间上看,它临近毕业,很多学生面临求职与考研,为了完成任务而马虎为之的不在少数,效果也不能说很好。所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实践问题,一直困扰着普通高校新闻教育的一线教师们。
笔者提出设想:将义工活动与新闻采访写作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二、义工活动融入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可能性
首先,义工活动的宗旨与公共新闻学的理念有相合之处。“公共新闻学”运动是在美国兴起的一项新闻改革,是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的愿望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它深受哈氏理论的影响,力图摈弃以往传媒业在利润推动下忽视责任担当的做法,重新塑造传媒的面貌,把新闻业作为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利益。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⑤公共新闻学的理念就是告诉记者的报道要以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充分了解社会里的其他人的需求,从而展开合适的报道。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提倡的“公共新闻学”理念有相合之处。义工活动的提法来自于志愿者服务理论,义工也可称志工。有关志愿服务的理论,DavidScott认为志愿服务是非政府和志愿性的活动,主要源于民众对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需求日渐增加,“参与越普及,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越有效能”, “因此机构应提供多元化的渠道,使不同阶层、背景、动机的民众能够依其意愿参与志愿服务工作。”⑥从这段解释可以看出,当从事义工活动时,学生实际上就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之中,有助于他们养成公共新闻学的理念和为公众谋福利的信念。
其次,义工活动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应该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其核心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事物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一般来说,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越密切,事物所含的社会性越大,反之越小。所以,新闻价值的实质就是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及程度。与此相对,传播中的新闻能够直接满足受众心理的特性,则可以认为是新闻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当然也包括媒体用之来获取传播利益。⑦义工活动的对象就是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因而经常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以《苏州广播电视报》评选2007年候选新闻人物为例,20个候选人中有4个与义工活动有关,他们是《朱恩馀:把钱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义工妈妈: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暖流》、《张元全:身患绝症,默默奉献三十六年》、《杭彬:两岸髓缘 分享生命的美丽》。新闻涉及到的义工性质的组织或机构有“朱恩馀父亲朱敬文1942年创办的敬文义务小学”、“苏州福利院”、“苏州红十字会”等。义工活动、义工组织与和新闻的联系可见一斑。对从事义工的学生而言,义工活动的环境和内容是个巨大的新闻仓库。
再次,义工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在新闻采写时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交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首先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新闻系的学生不能枯坐书斋,而要主动投身社会,走进别人的生活、事件的现场,使自己成为生活、社会的一部分。要实现这个目标,从事义工是很好的方式。新闻采写课程的核心不仅培养学生的采访与写作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融入社会、热爱社会的理念和方法。“记者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⑧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原则是:第一条 责任。搜集和传播新闻与意见的最初目的是服务大众利益。这是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子的要求,也是未来记者的必备素质。从事义工就是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磨练个人意志、提升精神境界、不断进步成长。在这些实践中,志愿者可以培养敬业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义工活动还可以帮助新闻学子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与了解社会。“一个让你了解社区当前的生活的途径就是参与”,记者如果只与其他的新闻工作者来往,会“失去与社区中的日常事务的联系,他们写的报道就不能为大多数读者提供判断是非的信息。”⑨谢丽尔撰写的《新闻采写教程》中,有一道思考题:到图书馆中找一本关于社区生活或社区研究的书,并思考如何将书中观点运用到你对社区的了解中。⑩说明新闻采写应该与对社区的了解结合起来。在社会工作中,需要熟稔的技巧,如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社区规划与发展等方法与技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发展和锻炼丰富的采访与沟通技巧。
三、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结合策略
1.重组新闻采写课程
新闻采写课程课时有限,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以社区服务为主的义工活动的关注。学生们无法开展需求一定时间量的社工活动。同时,学生上采写课的同时,也要上别的课程,如电视构图、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较少,学生们反映“没有时间与外界接触”,更不要说参加需要时间投入的社工活动。于丹曾建议给小学生每周两个半天的时间做“义工”。 看来大学生也需要。这应该在课程改革中予以体现。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在新一轮系科并组中,社会学系与新闻系合并成人文学院,正好给了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结合的机会。义工活动正是社工专业学生实践的重要方式。新闻采写课程可以吸纳社会学系的相关课程元素,构建“新闻与社会学”的大视野,既在课程上互相渗透,又在课外实践(如社区调查、社区走访、社区活动)上彼此结合,进而培养新闻系学生对社区的关注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拓展新闻采写课程的时间,延长到一个学年,把义工活动作为必修作业写入课程,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接触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要求高校“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支教”。国外高校就充分重视假期时间,将大量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即“假期课堂”。其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整合教育,就是从过去的强调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学习相统一,将学生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相整合,让学生在不同场所,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学习,向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学生作为探索者一起参与项目或教师的科学研究。11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假期课堂”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为新闻系学生的义工实践拓展出必要的时间,并采取灵活的考评方式给予“新闻——义工”实践以发展机会。
2.与本土义工组织合作
在利用义工资源时,要注意“就地取材”,校内与校外都有丰富的义工资源可以利用。校内一般都有义工性质的协会,如苏州科技学院就有14个义工性质的协会,统一由团委指导下的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制度比较完备,有严格章程,活动比较积极,象“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常规活动有社工文化节、西环路的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爱心大环保活动、与苏苑街道长期合作,为社区免费服务等。校外有红十字总会、福利院、街道居委会等。还有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驻当地办事处。我们曾有机会与台湾的“慈济”12接触,并推荐学生进入“大爱电视台”实习。那次,他们因为曾经救助过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19岁少年,给他坚持送了半年的药,希望可以把这件事拍摄下来,放在岁末祝福晚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冒着大雪把片子拍摄、编辑完毕,获得了电视台的认同,也锻炼了学生的拍摄技巧。我们与慈济机构合作的目的有二:能有机会获得设备的支持;能在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负责慈济在苏州事务的陈慈雯师姐说,她们主张让学生们先随着慈济从事义工,再来拍摄,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感同身受的触动。这也符合我们新闻采写课程的理念。
3.在义工活动中“参与”报道
在学生从事义工实践时,我们提出新的理念:“自己报道自己,自己成为新闻”。既然许多新闻都关注“义工活动”,当学生也成为义工、慈善活动的主体时,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报道的主角呢?我们鼓励学生在从事义工实践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报道”职能。既在义工过程中了解社会、培养责任感,又能跳出“义工”看“义工”,主动与媒体机构联系,或者自己执笔,进行“参与”报道。从2007年9月开始,我们就推荐学生主动把自己从事义工的事迹报告给当地媒体《姑苏晚报》的新闻专栏:“吴子飙夜新闻”。学生们雨夜指路、雪天送水饺、帮助聋哑女孩找对象等令人感动的义工事迹纷纷登上版面。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把身边的义工事件写成稿件发表,如《城市商报》、《苏州日报》上发表《几个学生发起军训服捐赠活动 私人慈善举动引来众多质疑 没按规矩办好事差点弄巧成拙》、《大学生老师呱呱叫》等,就是学生从事义工时的反思结晶。
注释
何村:《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应重在实践与创新》,《教育探索》,2006年第3期。
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我是如何讲授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写作〉的》,《新闻战线》,2006年第8期。
李希光:《“新新闻教育”的成功突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熊红燕:《加强新闻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黄圣佑:《解说志工制度与志工特性之探讨——以台湾阳明山旅游区为例》,旅游科学,2005年第4期。
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JZYL/200502/5453720050225.htm.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上一篇:时间管理心得体会【整合5篇】
下一篇:早训心得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