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23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1分钟。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92-02
本文将结合苏教版小学劳技课程的特点,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特点,作一定的分析研究。
一、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探究性学习元素
新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进行最优化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做到以下三点。
(一)注重情感的传递,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就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知、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也会处于最良好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交流情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见解都得到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比如苏教版《劳技教材》四年级上册《缝制手套》这一课的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手套有感性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各式各样的手套,让学生积极思考之后进行探讨。又比如苏教版三年级劳技课上册第三单元《给节日增添欢乐》第一课《剪纸团花、花边》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两个:第一是让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初步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学习剪团花、花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一边用教学工具让学生欣赏各式团花、花边作品,一边介绍中国剪纸艺术,然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花边。在学生自由探讨几分钟后,再让他们动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层面来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二)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因为受到教学设备、具体材料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充分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着手,把教师的指导作用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协助作用,站在学生层面来引导。这样,学生的视野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逐渐开阔,思维才变得灵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思维定位,或提醒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学会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如《鱼香肉丝》一课,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用图片或文字交流课前准备的2024猪肉的营养价值情况,引导学生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究,从具体的菜肴拓展到对更多肉类的了解。
(三)增加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把学习内容限制在具体的课本知识方面,应该多层次、多角度来传授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出发,获得2024社会的、生活实际的全面性知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劳技第一课《洗餐具》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洗餐具的主要过程,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动手实践,掌握洗餐具的全部操作要领。但是,这只是知识的一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务劳动,争当家务劳动小能手这一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洗餐具这一知识点之外,还要从父母下班后的辛苦做家务的层面,点出父母的付出与劳动示范作用,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地减轻父母负担,并从父母的肯定中获得劳动成就感。
二、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强调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让探究效率得到提高
探究性教学不只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还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理念。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己总结,自我探究,以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学习,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则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发生变化,从学生学习状态中了解学生的心态,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控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
(二)积极引导,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自我分析和合作交流,在探究中获得生活能力的提升,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劳技第五课《擦玻璃窗》,学习的是生活中的小常识,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却是有价值的,因为学习这一课,能培养学生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也掌握了劳动技能。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还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动手对擦窗工具进行改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三)强化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达到应有的效果。这里强调的不只是对具体知识进行探究,还应当对探究态度以及探究精神进行强化。所有的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获得。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劳技第二单元第三课《塑丝毽子》,教师只需结合课本进行简单地教学,然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经过这样的讨论、探究,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动手,完成作品,主动性得到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三、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学习过程对探究性学习而言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总结,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保持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当然,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学习行为教师也要科学引导,及时纠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
1.学生自评。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明确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以及该如何纠正调整。
2.学生互评。让学生分组帮助评价。由于学生的年龄结构差异不大,关系亲密,互相评价更有益于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共同进步。
3.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对学生在家的生活技能进行评价,或进行指导。
4.教师评价。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明确学生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探究性教学 理论依据 原则 特点 运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自主探究性教学开始为教师课堂教学所接受。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的“填鸭式”传授性教学思想的束缚,即便在教学中采取类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甚至冠以“探究”名义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带有成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倾向,背离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真谛。探究性教学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学科精英,而是作为达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即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下面我就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理论、原则、特点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最早使用“探究性学习”一词,并对探究性学习作了大量研究的美国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授性教学、体验性教学一起构成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式。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2024、整理、利用,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初步提高。即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实践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真正的解释只能是由学习者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照搬书本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参与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灌输者。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历史探究性教学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象,思维活跃,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偏重于形象思维,容易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并将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把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三)把握探究性教学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是:情境感知―明确问题(任务)―计划准备―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
(四)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探究性教学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例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我是历史学家”、“我是考古学家”、“我是历史中人”、“我是小老师”、“我是学习的评价者”。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知识与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树立都发生于学习的过程之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探究、在过程中体验。
三、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就历史探究性教学而言,其特点到底有哪些呢?
(一)历史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要求。
获得历史意识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历史知识汗牛充栋,可供探究的内容俯拾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所以探究教学要求教师2024教学内容,保证激发大多数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也要求教师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考虑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达到了何目标。所以探究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德国范例教学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指出,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通过让学生借助选择出来的有限例子主动获得一般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历史探究教学采用范例主题形式进行,有利于创造一种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典型范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要达到下列要求:①范例应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②范例内容中含有史学争鸣的知识,便于学生多元理解和探索学习。③该范例知识蕴含的教育目标与课标规定的目标大体吻合,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能力的培养。
(二)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注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从史料或材料中寻找历史事实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历史探究,必须有思维、探究的材料。只有学生自主地运用史料、分析史料,才是唯一能将学生带入探究历史奥秘的途径。
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2024、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它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教师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教学,使学生拥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我就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来谈谈看法。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雅片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让学生分组2024资料,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既培养了学生信息2024与整理、口头表述等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对列强侵略的愤慨之情和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辩论舞台”,组成正方和反方,就辛亥革命是不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辩论,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印巴分治时,我联系当今的印巴冲突;在复习世界三大宗教时,我联系当代的巴以冲突等。
(二)任务驱动,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探究课题。比如《中国人工运河中的历史》、《中国考试制度变革史》等。
(三)组织历史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组织历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学会了基本方法,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方法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学生选题的能力。
选题应本着自主的原则,题目不能太大,尽可能与所学内容吻合,题目尽可能有教育意义,学术性不必太高。
2.培养学生的资料2024与整理能力。
学生不仅应学习在图书室查找资料、上网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2024资料的方法,而且应学习作笔记、建资料库的方法。
3.培养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的方法。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带好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向学生2024相关书目和2024资料的网站或网址;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我告诉学生:“武则天给自己死后立了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么我们今天也来对她评价一下吧!”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观点)。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2024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的说明,强调 “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创设,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使学生好胜心求知欲得到满足,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课前布置,培养探究习惯
学生对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探究性学习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的学生来说,突然有意识地让他去探究一种新知,这无异于让他建造一座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就成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方法指导,开启探究大门
1、在学习材料中探究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得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也可以是不唯一的,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2、在操作中探究
“智慧出自手指尖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前人的知识遗产,更多的是掌握了“动手做”的方法,提高了做的能力,同时获得了做的情感体验,是终身受益的法宝。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提问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用割补法,转变成一个熟悉的图形,再求其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商量,结果学生专注地投入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经过反复的变形、推敲,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得出结果:这个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割补变形而来,其面积相等。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的结论。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培养。同时,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了铺垫。
3、在合作中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从而使各自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在竞争中探究
小学生好胜心强,公平而有序的竞争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的动力。又由于小学生比较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以小组或大组为单位,开展适度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团队精神被唤起,被激发,被强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四、实践应用,拓宽探究空间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拓宽他们探究学习的空间。
五、成功体验,获得探究经验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04-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也因此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开设公开课时却“无探究不欢”,经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的探究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环节,“探究”味十足,但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际意义;也有少数老师为了节约时间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直接简化了课堂探究式学习,甚至连课本上的探究活动也不用。可见,探究学习概念界定的混乱和方式方法上的误区,是导致探究学习实效性甚微的重要原因。笔者将从思想品德课堂探究学习概念的重新界定出发,就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介绍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探究学习:思想品德课堂视域下的重新界定
什么是探究学习?对此,学界尚无定论。徐学福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卢少军教授认为: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的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笔者则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味地追求探究活动的完整性或准学术性,会导致探究活动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甚至在应试升学压力下还会惨遭抛弃。因此,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一种区别于接受式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我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必苛求完整的探究程序和环节,也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一切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而定。
二、探究学习:“条条大道通罗马”
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已成为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关注并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探究学习的一些尝试进行梳理,与同仁分享。
(一)从内容上,可分为主题式探究和无主题式探究
探究学习不是对思想品德知识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更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为探究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基于上述三维目标,笔者从内容上将探究学习分为两类:无主题式探究和主题式探究。
1.无主题式探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制约,教师习惯“讲”,学生习惯“听、记、背”,学生不愿也不会探究,其结果往往就是教师精心预设探究活动,学生思维冷却、表现淡漠,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因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吸引力和现实解读力,让学生喜爱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新闻播报、时事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找出的材料自由发表见解。材料可以选用当前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可以是书中的一些观点或材料等。发表见解可以用课本学过的理论去分析,或者自己的独立的新见解。观点无对错,关键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上述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爱读书、乐评论的好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主题式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探究学习很难涵盖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和环节,也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探究,而必须有所指向。因此,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体探究情境,辅以恰当的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完整表达和广泛交流,这也是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最多的探究学习方式。
根据探究活动时空和获取信息途径的不同,将主题式探究分为课堂情境式和课外开放式两种。
(1)课堂情境式。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蕴含于特定的场合之中,包括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在特定场合中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创设具体探究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时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探究情境创设必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宜采用故事、视频、时事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使之积极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比如,在讲授七年级第十四课第一框《情绪的多重世界》一课时,我抱着一叠数学试卷进教室,宣布本节课数学考试,同学们都唉声叹气,有的还很气愤,“又要考试”、“真郁闷”、“烦死了”……看到这样,我又说:“不考试,还是上政治”,他们马上又变得很开心起来,我说:“刚才我看到大家言行都有浓浓的情绪色彩,那人类有哪些情绪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情绪的多重世界》。”简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情绪变化,由此引出课题,并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其次,探究情境创设必须依据教学目标需要,凸显教学资源的指向性。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交往有度纯化友谊”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非常的野餐:某中学组织同学外出野餐。第一天,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席而食,结果是男生个个狼吞虎咽,女生则嬉笑吵闹,同样杯盘狼藉。第二天,老师让男女同学合席而餐,则出现了另一番情景:男生个个彬彬有礼,你谦我让,大有君子风度;女生则个个细嚼慢咽,温文而雅,大有淑女风韵。
提出问题:在两次野餐中男女生的表现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同?
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男女生差异这一知识点蕴含在这具体情境中,学生感性地解了故事,理性深层次讨论了问题,在讨论中明白了心理学所谓的异性效应,为后面的交往原则这一知识点讲解奠定基础。
再次,创设探究情境时要把握问题的梯度和渐进性。既不因问题难度太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挫伤学生自信心,开展不了探究;也不会因问题难度太低,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研读思想品德教材,使自己的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有效预设”,让学生想说、积极说,才能达到高效教学。
(2)课外开放式。除课堂情境式以外,我还经常辅以课外开放式探究学习,将课本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去分析、探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讲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与诚信同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诚实守信意识,以诚信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开展了“诚信有约”的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步骤如下:①准备好调查问卷,开展校园诚信问题调查,调查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诚信问题。②就同学间说谎话、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不守时、不守信、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诚实守信承诺书》。③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仪式,承诺书由学生、家长、学校各存一份。④大家交流对签订承诺书的认识。
这样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提出问题―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探究环节;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均有学生自行决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二)从形式上,可分为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更需要与他人的合作探究。因此,根据探究参与学生数量的多少,从形式上,我将探究学习分为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
1.个体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知识,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大胆猜想,自我矫正。这不仅仅是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更是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体验成功喜悦和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个案研究法、调查取证法、质疑问难法、感受体验法都是值得2024的探究方式。
2.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相互取长补短。为确保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开展,而非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发挥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协调探究学习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动态,但尽可能地保证成员性别、性格、能力的差异性和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并确定组长的产生方式和职能。其次,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加以分析。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图书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搜集第一手的感性信息,并及时对资料分类整理和加工。
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第一课“我国发展现状”时,结合苏州实际,我要求学生查找“苏州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制成一张表,通过表格资料整理分析,学生认识到苏州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这是成就;但城乡居民收入还有差距,这是问题。
三、结语
主动的探究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现成道德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道德知识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倡导者,学生更会以主人翁的态度把探究所得到的道德思想观念坚定地付诸实际行动。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懂得创新,获得信心,懂得生活,给思想品德课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思想品德课有了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4).
[2]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56.
[3]靳文静.“学生论坛”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4]陈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现在,我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即探索性学习。但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理解,因此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去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3)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已知的、清楚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刚开始时并不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4)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多为封闭的学业问题,而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多为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人们所遇到的、所关注的问题。
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中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才有更开阔的发展空间。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师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2)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高中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上一篇:探究肾穿刺活检手术的护理心得
下一篇:振兴美丽乡村心得体会(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