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优选5篇)

知识的翅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80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小学教学 课程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恩思想。感恩精神能积极引导个体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拉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距离;能引导个体发现生活中的爱和感动,帮助个体确立积极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感恩是个体品格生长的基点,更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秩序良性运作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一、把握好教材中的感恩源泉

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追踪到感恩教育的身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目标中,也有这样的定位: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内容标准“我与家庭”部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我与学校”板块: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我的家乡(社区)”板块: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说现行品德教材,也非常关注感恩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做到分层实施,螺旋上升。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感恩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生命之恩、养育之恩、自然之恩……翻开各册教材细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恩”、深深的“情”。

二、触动学生心灵,培养感恩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每教一课,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在一曲《感谢你》的歌声中,我首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童年时代及成长历程中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的点点滴滴,从心底里流露出对老师深切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声情并茂,牵动了学生的心,学生感激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油然而生。紧接着小结:“同学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我们,真诚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太多了。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世界会多一份绚丽的色彩;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份美丽的情怀。感谢应该成为人们歌颂的主题。让我们在歌声中,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对为我们提供服务或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的意义,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感恩并非一定得做那种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存感激,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尊重他们的劳动已足矣。

三、寻找时机,落实感恩行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找到感恩教育的时机。如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带领学生离开教室,来到校园里漫步,感受校园的感受校园的浓郁书香,感受校园的整洁美丽。放眼建设中的新校舍,更感受到校园的勃勃生机。回到教室后,教师随机提问:“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时,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新校园效果图,继续追问:“是谁让我们告别拥挤,告别陈旧,畅想未来,我们应该感激谁?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动落实于自己今后的行动之中,那就是“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四、留给学生思考,升华感恩情感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品德教育 教学方式

现在小学生的父母大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的环境就非常优越,而他们的下一代更是双方家庭唯一的小孩子,六个大人围着一个转。使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似乎他们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今天我们就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在小学的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让小学生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图报。

1确立明确的目标

学校要为小学生们树立一个“学会感恩,快乐生活”的目标,之后再进行一些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父母、同伴、老师、学校,还有社会、自然都是要去感恩的。要让学生们懂得“感恩”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修养,人之常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德。小学生年龄小,心智都还不成熟,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品德课上如何让小学生建立起感恩的意识,树立起感恩的情怀,让小学生们明白要记得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是老师的品德课目标之一。要让小学生爱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所有的人,感激那些给自己帮助和关怀的人。还要让学生们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关心、欣赏他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当自己想要向别人表示关爱与感激的时候,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2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实现感恩教育

设定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个具体情况来对教材进行改版,对教学过程也要改革。最重要的是让小学生们容易接受。所以说当老师们使用教材的时候,也要有创造性地进行使用,要以教材的大纲为基础,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要有课本上的东西,又要将现实的感恩实例穿去,学生才更能体会得到,让感恩的教育在学生的心里面生根。

向生活开放一些教学内容,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用心去经历、体验,只有经历、体验过了一些生活各种滋味、一些美好和艰辛,去体验自己父母的奋斗经历和幸福生活。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会更加丰富,心灵也会变得细腻、敏感起来。现在的父母还有家里的老人都很精心呵护孩子们,现在的小学生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拥有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关怀是自然而然的,小学生就体验不到长辈的辛苦。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品德课的实际例子,为了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组织大家搞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住一天小主人去安排一下一天的生活,比如收拾房间、收拾碗筷。在课堂的讨论上,学生们都积极发言,讨论一天的辛苦,生活琐事的不容易。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很辛苦、父母的不容易。之后就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哪些方式可以表现出自己对家里人的爱,同学们更是积极发言。其中一个小学生说:“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看见妈妈生病了,还躺在床上,妈妈告诉我自己去奶奶家吃饭,我就自己去了,现在想想,我应该问问妈妈要吃些什么,今天放学回家我会做一些好吃的饭菜给妈妈吃。”听学生们说了这些我知道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家人给自己的爱伟大、无私的,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人的情感就会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来。

教学的内容可以向社会开放,走出教室。这就意味着品德课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反思的超越;对品德课这门学科的教育,其实就应该选择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是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部能操之过急,这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可以培养得出来的,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反复的实践,反复思索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只有课堂的引导和实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变为行动。在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品德课之要求学生们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2024自己小时候的物品,和爸爸妈妈以前回忆自己的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在课堂上学生们把采访爸爸妈妈的录音都拿了出来,还带来了出生证明、胎毛、成长纪念册等等,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了一个新的感悟。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以小学生们的参与的实际行动取代了老师课堂上单一的说教方式,使小学生们感恩的这一价值观在社会活动中被逐渐的被培养出来了。

课堂上的一些教学创新,在品德课堂上来说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体验什么是感恩。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打动的是情,可以将学生感染的也是情,可以将学生震撼的还是情。当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些相应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所以在品德课堂上假设一些自然和谐的情景模拟,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使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小学生的心弦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一定会被触动,进而产生了一些共鸣,让学生的“感恩火花”被点燃,自然而然的感恩的情感被渗透到了小学生们的心里。另外一种课堂方式就是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在享受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感恩。在我们的大脑中会有一些事情或者进了的印象可能有些深有些浅,但是我们是会想起来的,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说的“回忆”。其实真情实感才能将人打动,其实小学生也是一样的,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小小的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内心的一些触动,使学生感受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值得去回忆的一些真情的回忆,去享受自己的成长,在这些回忆的过程中品德老师们要去引领他们哪些事情是值得去感恩的。在品德课堂上的教学上,作为品德教师不能仅仅是把自己的教学目的局限于教材的表面,而是应该为学生去搭建一个沟通真情的大平台,重新去回忆自己成长中的感人故事,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感恩。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 德育 感恩教育

“感恩作为人类美好品质之一,不仅是对亲人朋友的知恩图报,更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我国古代有许多的经典诗词是对“感恩”的认同与尊崇的,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说明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恩理应让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多元文化的传播影响,感恩逐渐被社会淡忘。特别是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灭,他们只知道一味索取,不会感谢,不愿意感激,甚至不会感动。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感恩”缺失而导致的自私冷漠的个性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初衷相悖。因此,早在2005 年,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语文课程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资源,向尚处于萌动而渴求知识的初中学生展示一个纯真、美好、善良、文明的世界。

一、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诗经?小雅?寥羲》就有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2024了父母给予儿女生命,并含辛如苦抚养成人,赞扬了父母之恩情深似海,教育我们要“欲报之德,昊天圈极”。 《孝经》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教育了人们爱护自己,尊敬父母,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脍炙人口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就记载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典故:“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都是记载我国传统优秀“感恩”文化的生动事例,说明了知恩图报、感恩报答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除了肩负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负有德育的功能。因此,把感恩教育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

(二)感恩教育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满怀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作为传播人类文化、智慧、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具备着独特的人文特性。经过层层2024出来的经典文本组成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上千年文化精华和母语的精髓,向莘莘学子展示祖国语文最为瑰丽之处。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势,渗透各种情感表达,通过欣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中人物高尚道德、伟大人格的熏陶,进而反思自身,影响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著名学者鱼霞认为,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因此,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还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三)感恩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不仅要教给初中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不可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不懂感恩或者不愿感恩,也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感恩教育列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社会的变化、发展,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教学资源,是学生德育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这类感恩教学题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会感谢,学会感激,更学会感恩。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能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经过国家教委编写委员会专家审定的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在讲授这类作品时,不仅要把语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结合感恩教育形式,把文章中优秀的审美观点和经典的感恩素材挖掘出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熏陶的同时,也提升了思想的境界,学会接受的同时,更学会感激、感谢和感恩。

陶行知先生认为:“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经过2至3年的生长发育就能达到成熟水平,然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期幼稚不成熟的标志,而心智上的不成熟又往往使得理想与现实脱节。因此,总是利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长辈的教导开始怀疑,甚至反感,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因此,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当是通过隐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逐步地渗透、熏陶他们,而不是通过灌鸭式的强行灌输方式。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践行感恩教育

杜威主张:“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得来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课程,不仅仅只在课堂上由老师说,学生听,还应当把感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间、课外,从课本拓展到家庭到社会。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在朗读、想象及思维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分享心得体会,对自身的精神世界、所思所想进行参照、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老师交流认知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感恩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写作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理解课本中的感恩话题来渗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其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对恩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强化了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融合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探究实践,深化感恩教育。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每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的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语文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辩论、对话、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主动地去接受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卷:400.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初中生感恩之心缺乏的现象描述及归因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失误。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会让他们吃苦。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初中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更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容易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正是家长这种没有原则的宠爱、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的初中生。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也逐渐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让很多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很多人认为“感恩”一词在早已过时了。“感恩”作为一种美德也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当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出现扭曲时,便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于是,他们不懂得感恩戴德、反而忘恩负义;不会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

第三,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制度。考试分数被当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将一切教学资源安排给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的培养。“三好学生”里的“品德好”逐渐成为一纸空谈。这也就难怪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不屑一顾、对父母的思想教导充耳不闻。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感恩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心态。因此,只有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不仅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更要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日常行为方式,使之养成相应的感恩之心和行为习惯,才能使感恩的心态内化成为行为模式。

(一)父母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凸显价值

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生活,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中学生的自身体验是增加德育品质的最好方法,体验过家务的辛苦,就会对父母多一份体谅;经历过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就会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交流,配合学校的感恩课程,鼓励孩子多参加感恩活动,写下自己的体验;同时,鼓励孩子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同学,帮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自己首先要怀有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榜样影响孩子是感恩教育常用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运用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环境熏陶濡染,校园文化彰显魅力

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汉书》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在道德良好的环境之中,学生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

1.抓住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课以社会公共生活为背景,囊括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为什么要感恩,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养育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感恩老师,要知道老师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国,要明白祖国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赋予万类生灵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2.整合其他学科感恩资源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不同学科为载体的德育,能促进学生认知与德行、人格素养两方都得到发展。比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语文学科可以与一些著名的2024亲情的文章相结合,如朱自清的《背影》,古诗类如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感受深深的父爱与母爱;历史学科以因孝顺而闻名的历史人物和古诗展开,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彩衣养亲”,“卧冰求鲤”,这些生动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音乐课可以赏析一些2024亲情的音乐,如韩红的《天亮了》,描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救出自己被困在缆车上的女儿的感人故事;腾格尔的《爸爸》同样唱出了中国最平凡的一位父亲的形象。音乐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调动听觉,更能感人肺腑。当这些音乐响起时,学生心中父母的形象也会被唤起,引起他们的共鸣。

3.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课程

感恩课程是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以感恩教育和德育教育为内容,由老师编排德育教育书籍制定德育活动,融入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件,以亲子活动,夏令营,诗歌音乐、德育作文比赛等为载体,使德育目标在课程中得以实现。与各种文娱活动相结合的新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式的灌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才华,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当他们全情投入的去表演德育主题作品时,他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优良的品德和人格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挖掘 感恩教育 真谛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思品课是老师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可当今,有的学生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出现任性、厌学、暴躁、自私等性格。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敷衍了事,学生在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教学也就没有明显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

作为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会学到做人的道理。初中思品课主要是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除了这些知识,还要灌输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句话说得好,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不懂得做人的人,何谈做成事、做好人。感恩教育能使人感悟道理,增强自已的责任,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三维目标中,要落实情感与价值目标,正如有句话评价当前有些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道德。初中思品课里面有许多内容融合感恩教育,在传授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感恩知识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目的。善于挖掘感恩知识,运用感恩知识,并且付出实践。一个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给你帮助的人,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

一、感恩集体,热爱学校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爱新起点(新学校,新同学和创建新集体)。一个新生来到新学校、新班级,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学生在那里得到班集体和学校的帮助,那么学生就会学到感恩集体和感恩学校,所以老师要运用感恩教育去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和学校。

二、感恩生命,尊重自然

在授课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生命,世界将是一片黑暗的,没有生机。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了生命才变得更加精彩。正如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教育学生要感恩生命,感恩大自然,善待一切动植物。

三、感恩家庭,孝敬父母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课程安排从前面知家、爱家,上升到现在如何报家。先从心里上要感受家的温暖,再到行动上如何去报家。要知道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更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自己的亲人。

四、感恩同学,珍惜友谊

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携手共进”。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同学之情是最难忘的、珍贵的、真挚的,没有同学的帮助是做不好的。珍惜友情,关心同学,是必须的。感谢同学,成长中带给自己许多泪水和欢笑,求学中给自己许多自信,生活中给自已许多帮助,和提供给自己施予帮助的机会,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同学。

五、感恩老师,不忘师恩

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学生要了解体谅老师工作的特点和辛苦。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要知道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感恩老师,教会自己知识,用温暖的双手抚摸着自已的内心,让自已的内心不再荒凉,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才换来自己优异的考试成绩。老师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典范。老师的恩情如泰山,恩师难忘。教育学生要感恩老师。

六、感恩祖国,国泰民安

比如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了解祖国的基本政策、了解祖国的发展、了解祖国的文化和了解祖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父母养育着我们这些祖国花朵,社会让我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祖国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就没有力量养活我们,那我们就没有办法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我们要感恩祖国,感谢它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七、感恩别人,回报社会

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平等尊重你我他。友善对待自已,对待他人,对待大自然。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教给学生感恩他人。

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爱无价的自尊――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要是没有他人的认可、宽容、支持、鼓励、表扬,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们能不尊重他人吗?教育学生要感恩他人。

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我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教育学生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感谢他人对自己生命健康权的维护,教育学生感恩他人。

而有的课程内容是多种感恩教育相结合。如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由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在法律方面明确规定,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学生在感受特殊的保护和特殊的爱的同时,应该懂得感恩学校,感恩家庭,感恩社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