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甄选5篇)

梦幻人生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9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2分钟。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四平保卫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并强调:“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不断开拓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总书记如此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因为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可以坚定信仰、固本培元。

那么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直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的任务,我们的信仰与信念价值导向作用鲜明,直接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关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因此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我们思政课教师要潜心问道,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科学的信仰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践行者,是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必须科学。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在原著学习中强化真理认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着力加强自身理论素养,潜心问道、刻苦钻研,在自我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学习,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教条主义和“本本”。我们要在原著的学习中明确“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体验经典蕴含的理论魅力,对当前诬蔑马克思的错误论调一一辩驳。二是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强化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价值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实质就是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体系的认同。一种理论有没有价值,要看它是否敢于直面时代问题并善于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世界,它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既要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还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发展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时展的脉搏中不断充实理想的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中强化价值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在科学认知新时代矛盾与陷阱重重的国际局势中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其次,强化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积极传道

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牢记于心,增强传播、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底气,对自己的专业充满自豪感,对自己的责任充满使命感。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筑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特性,要求其必须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理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四个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站在中国立场上分析中国问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自信,在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在道路发展比较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出发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心聚力的基石。三是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强化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直面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主动权,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在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分析解读中唱响主旋律,站稳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2]。

1.4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202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5专业性的教材不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的十余年时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部也针对其编写了教材,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教材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育部并未阻止专业的队伍进行编写,导致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处在散乱状态中,缺乏统一的教材。

1.6缺乏完善的业务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新型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多,他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一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但是,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也缺乏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于这一因素,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这一学科的发展有后背力量[3]。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4]。

2.3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2024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产生应有的成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要分析其接受心理,注意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人性关怀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

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类个体的尊重与关怀,具体的说就是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和需求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关怀。对于人文关怀来说,其表现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思想态度、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与文明的基本需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地位,把学生充当一切伦理的主体和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健康、自由、民主的教学。

心理疏导一词是来源于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疏导则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造诣,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能够利用语言或者其他沟通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给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使学生能够避免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心理疏导也可以解决大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影响

2.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一项能够改善人思想的教学课程,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点在于人性的发展上。马克思也曾经表明,人的综合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是有着必要的关系的,两者是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人能够发展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人的发展的,只有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才能够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机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必须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对教学机制与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人性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此则会起到扩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作用。

2.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开发利用,当今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必须走开放路线、多元化路线,以往单纯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时期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国家核心的价值观导向,也要适当的对的教学模式进行转换,逐渐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进发,不断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要政治性、思想性,也要在情感方面做到对学生心理上的呵护,让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培养专业技术强、心理素质高、道德观念强的复合型人才。

2.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多少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理念是否到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心理状态。所以在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当敢于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认清自己的教学地位,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心理需求,对教学手法进行创新,适当的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得学生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保持良好的积极态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三、探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中的应用体现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体现,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在此应当从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着手,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民主的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在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讨论课、探究课,让学生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学,在老师与学生的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做到充分的关怀,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要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大表扬激励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广泛的提高。

其次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时有着重大影响的,所以在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的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不能够放松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并且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创造,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就能够得到良好的熊涛,在潜移默化下得到良好的改变。

第三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耐心,也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接纳能力,在心理学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正确的给予学生激励与鼓励,促使学生的心理成长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当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润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1-0103-0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科学阐释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报告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实质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关注和解决人的存在所遇到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是指教师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关怀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人文关怀理解的核心基本是一致的。因此,2024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其二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其三是关心人的多样性需求;其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五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多种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也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目的上来看,“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是一致的,都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多方面的需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上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就是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是人的本性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原动力的表现,也是人的本性的具体表现。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3]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用人文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使受教育者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4]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报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5]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来使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树立、人文关怀内容的拓展、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不足,深入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不足

1.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成长的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特长以及不同的发展潜力。这种差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人而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感化人、塑造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但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状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趋同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统一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共性教育,而非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是不一致的。

2.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教学方法滞后

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进行教育,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对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人文知识缺失、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忽视从人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相适应。

3.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个性密切相连。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源于心理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且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高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不对称状态。例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会酿成校园惨剧,如有的高校的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而自杀。大学生面对压力却不懂得该如何去释放、化解,这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和边缘化有一定的关系。

4.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经受多方面锻炼和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树立信念,陶冶情操,增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提高报效社会的能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机会少,社会实践的成效不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

1.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程度地存在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突出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完成社会任务或解决社会问题,一切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要求人,往往只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而忽视了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6]。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漠视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个人应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教育导向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进取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尽管这种教育方式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主渠道[7],但是其主渠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组织形式不合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第二,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课时多,教学对象人数多,此外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过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使他们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3.对心理疏导工作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尽管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所重视,但并没有真正把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健全。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上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以及科研室的科研人员组成,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专业理论教育。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不准。一些高校把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触,对心理咨询中心畏而远之,心理咨询中心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庞大的工作对象,如果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就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对策

“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多元化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意识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功利化、集体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调适能力等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举措。

(一)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应当注重个性差异,突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很长一段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灌输性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压抑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又常常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等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尊重个性的创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人才。要改变传统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培养人才的思想。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重视个人潜能、特长和兴趣的发挥,不尊重个人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忽视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对个性创造的漠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性创造,使每个大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目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尊重人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以及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尊重人就是教育者要改变过去绝对权威的角色,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情感人,创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理解人,是说教育者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使各项工作都能充分反映学生愿望,考虑学生利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帮助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 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关心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创造基本的学习环境,解决他们的困难。

(三)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疏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据2024资料统计,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约为30%~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面对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要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稳定沉着的情绪、完善的认知系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8]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效应的,良好的环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呈现正效应的育人功能,恶劣的环境则是抵消教学效果的异己力量。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部、《2024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注重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建设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注重凸显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倡导和谐的行为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的理念,内化为和谐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宽容、理性、和谐的校园环境。

要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才能把和谐校园的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富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 苏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

[3] 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82-84.

[4] 朱冬梅.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9):217-218.

[5] 韩春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2):109-112.

[6] 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思政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摘 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式多样,其中,心理咨询方法更是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体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能同时解决多人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将此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文章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梳理团体心理咨询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以期丰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 :团体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成果(JG26)

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心理咨询法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心理咨询着重处理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品德问题,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能同时帮助若干个成员处理相同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积极的效果,在高校中得以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关系,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思路。

1 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从欧美最早发展起来,至今已有较长历史。1991年樊富珉教授将团体心理咨询引入我国,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团体心理咨询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下,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改变行为方式,以培养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团体心理咨询由一至两名咨询员(团体领导者)主持,若干个成员(团体成员)参加。团体领导者根据各个成员的相似性问题组成小组,再进行商量、讨论、指引,解决各个参与者的共同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的规模通常根据咨询目标进行相应的变化,五人以内,或几十人,都可以运用。“通过多次的团体活动,成员间互相交流,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1]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无论对于心理治疗,还是思想教育活动,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团体心理咨询特别注重发挥团体的优势,通过团体使各位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产生作用。团体心理咨询运用多向沟通的方法,使每个成员都保持有多个影响源。基于团体内各成员的相似性问题,在团体情境下,各位成员可以共同面对,共同商讨,进而得到启发,努力解决问题。团体心理咨询较个别咨询效率高。团体心理咨询属于一对多的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现今,高校里的专业咨询人员数量较少,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更多需求者提供专业服务。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的氛围中让成员发现自身的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表现,潜移默化,从而使自身行为得以改变。这种改变会迁移到成员的日常生活,影响广泛。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报告显示,“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脱离大学生实际’(48.5%),二是‘课程实效性差’(45.0%),三是‘授课方式陈旧’(41.6%)和‘教材建设滞后’(22.2%)。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与大学生完全一致。”[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结合实际,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实效性欠佳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学生在竞争、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发展需要方面的理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3]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虽然国内学者有很多益的探讨和尝试,如教育方式转变方面热议的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为了适应时展和教育观念转变的成果。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欠佳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思政教育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2.2 针对性不强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更新相应的教育内容,由于知识更替频繁,教育内容就会滞后。当思政教育内容难以突显时效性时,就会使得教育本身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现时部分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当教育价值难以被大学生所认可时,教育效果就不明显,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对抗情绪,难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

2.3 感染力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突显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作用在人的思想转变和思想改造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通过思想、理论的传递达到学生思想转变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者的灌输式教育,理性施教,会表现出强势特征,与受教育者在沟通交流的时候会形成一种非对称性关系,降低了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参与热情和对话能力,使教育感染力不足,较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2.4 吸引力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形态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断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得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在各种活动形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对认知对象的高度体认。”[4]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我国目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老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学生总以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内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虽然灌输教育法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没有相应的创新,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影响教育实效。

3 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较多层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两者的工作过程各不相同,但在目标、内容、方法、形式方面有很可的关联性,由此,也说明了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相当紧密。

3.1 目标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是有计划的咨询活动,最主要目标是使参与者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促进身心的健康与发展,从而使个人呈现更好的生活状态。团体心理咨询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各自给对方产生影响,发挥团队的向心力,以达到成员间的相互启发和引导。而这种互相认识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成员在处理问题上得到锻炼和提升。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到的结果,在培养要求上必然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思政教育从本质要去努力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下,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关乎目标的最终实现,而他们只有从各方面努力提升素质,才能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虽然团体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不同,但两者最终目标密切相关。

3.2 内容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形成对事物相对正确的认识,促进其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身心成长。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层次,“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7]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开展其他内容教育的根基,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而且能较好地解决某些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思想行为问题,同时它也能为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8]大学生相形成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他们在对事、对人、对物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2024。究其根源,也就是每个学生本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所表现的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三观培养上着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通过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化心理素质。因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3 方法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发挥相关功效。除了在个别咨询中会运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有的技术,如面质、示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说理引导法、自我教育法等。团体心理咨询用到的面质与思政教育的自我教育法,同样是让受教育者在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通过自身的主动自觉行为去产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团体心理咨询中的示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感染法同样是发挥团体中榜样的积极作用,用其言行举止默默感化团体成员,发挥教育效果。团体心理咨询的同理心和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引导法,也存在相同之处,通过团体领导者的带领和开导,逐渐化解团体成员内心的焦虑和困扰,从而解决问题。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方法上的共通,可以使更多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思政教育中加以运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4 形式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群体。“群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态,具有共同社会心理特点和较高的心理相容度,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9]而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也证明,一个人要改变和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最好到团体中去。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使成员间产生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里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团体,如学生所在的班级、宿舍、参与的各种社团等,都是可以开展相应教育的群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因素,如学校的育人环境、学习氛围等,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大学校园生活不可能脱离团体,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各种人生课题,会有相似的问题产生,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团体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内形成的各种团体环境,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同样可以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10.

(3)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10.

(4)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

(5)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26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