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69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3分钟。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第1篇
???? 进入大三后,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到了2024测控工程的专业课程。虽然之前对于测控工程专业有一些了解,但想用好这个专业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当真正了解一门学科之后,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去进入它、去学习它。然而对于我们的优良传统,却并非是从专业知识中学习到的,在去年开学之际,学校为我们每名学员分发本校编写的学习“七一”讲话口袋书;
打开学校校园网最醒目的是学习贯彻“七一”讲话专题网页;
而且2011级千余名新学员开训第一天,就在大礼堂集体收看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实况录像。
??? 回顾入校以来参加的“两好”教育活动,我的内心就有许多感触。
今年暑假,学校还结合正在开展的“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特色教育,组织“优良传统万里行”实践活动,使我们广大学员在实践感悟中加深对“七一”讲话的理解和把握。在全军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们学校可以看到,这里处处涌动着“红色热潮”。
??? 学校针对“90”后青年成为新一代大学生主体的实际,广泛开展“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教育活动,着力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忠诚于党的政治信仰,激发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夯实立身立业的素质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一直秉行政策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忠诚于党的政治信仰,力争让每一名学员的精神家园里,都有自己的“信仰高地”。学校坚持激发新一代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力争让每一个课堂,都连向战场。学校坚持夯实新一代大学生立身立业的素质基础,力争让我们的每一份人生答卷,都充满精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系列活动浸润着各个岗位,深入到学员的内心。
?对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没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在本专业方向有所成就。测控工程学科内容繁多,对于更高层次学习之前,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设想。在实践环节中,测控工程专业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术,因此理论实践对于自动化的学习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门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出其本来的面貌。对于工科学科而言,专业的学习最终是指向工作的,因此,在学习阶段就加强理论的实践环节,无疑对以后工作有百益而无一害。
测控工程,作为新兴的前沿学科,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真正要学好该专业,最起码得保证自己能跟上时展的进程。对于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感和终生学习的基本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不应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作为我们学习测控的人而言,应该真真正正将其溶进自己的血液里,始终以饱满的热忱迎接新思想的冲击。与此同时,时刻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能够调动起我们学习好该门专业的热情,让我们真正对这么转眼产生兴趣。
??? 在这个寒假,我为了学以致用,弘扬优良传统,结合加强专业学习,弘扬兵种精神,于是我在老家村委会深入开展调研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进展工作,遵照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我和村委会成员、全体党员积极置身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在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同时还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积极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进行宣讲辅导和座谈交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作了认真学习记录。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问题召开两委会议研究完成了人民路拓宽的前序工作,私厕、煤房的拆除,解决了多年来遗留的问题,群众比较满意。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多个层面征求对村委委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随时修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四开展谈心沟通思想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抵制不正之风,增强团结,使两委成员团结一致,全面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 在这期间,我工作中同样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我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和今后应该改进的的做法如下: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第2篇
0 绪论
高等工程院校培养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知识、创新精神和大工程意识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建设一个具有相当规模、设备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且能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办学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实践教学的发展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我国许多高等工科院校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相继成立了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国内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均是在原有金工教研室、金工实验室、校机械工厂和电子厂或电工、电子工艺实习中心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先进的加工设备、教学手段和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后整合组建而成。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于2007年元月将原机电总厂下属的教学培训中心与挂靠教务处的电子实习培训中心合并组建而成,目前是我校大学生开展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及创新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心”大楼的建筑面积达到2.1万余平方米,按教学内容划分为先进制造技术、切削加工技术、热成型技术、电子技术实践、大学生竞赛专题、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业工程实践、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及运行管理等九大功能区域。“中心”拥有各类教学设备和仪器1074台套,固定资产6476万元,主要承担全校57个本科专业以及一定数量的外校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以及高层次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实践指导和制作任务。“中心”年接待各类训练学生6500名,年完成训练任务55万人时数。
2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应建成达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具有优异的教学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质量工程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近期建设目标为:
(1)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综合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2)承担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
(3)服务于学科建设,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硬件支持。
(4)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使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
3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工程训练中心倡导“体验教学”的理念,遵循“过程”就是“结果”的评价原则,教学建设取得了丰富的建设成果。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中心的各层次项目训练,使学生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初步建立起“大工程”意识,同时要求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使工程训练中心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内涵建设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实施以能力为本的文化建设战略,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以能力为本的体验教学建设,基于未来工程师能力的需求来打造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平台,开展大学生团队项目训练,组织专题设计竞赛,支持未来工程师协会,加强技能培训服务,开发实习、实训课程以及产学研合作教学项目等,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
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工程实践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工程训练教学的新模式。
(1)建立一整套先进、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系列化、模块化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及大工程实践环境。
(2)制订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指导书、实习报告册、实习图纸、工艺卡及考核规范等教学文件。
(3)自编并出版发行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机床数控技术及编程》等。
(4)制订并完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岗位职责文件及各项管理制度。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规划和培训措施,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5)对理论教学、实习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理论教学学时,使其能满足我校办学目标及专业特色。
(6)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配置齐全的挂图、模型、教具、陈列品、投影仪、录像机等,要有一定数量适用的CAI多媒体课件及电教设备。
(7)2024、完善传统制造技术,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加对制造工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注塑成型、线切割、冲压、陶艺、钳工装配等训练项目。
(9)改革优化实践环节。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10)作为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比赛基地,机械系同学利用工程训练中心设计制作的产品参加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制作大赛,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一个。
(11)正在开发机械制造训练多媒体课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利用此系统自主研发开设的“金工实习”课程荣获“江苏省优秀精品课程”称号,目前正准备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精品课程。
5 今后工作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2)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办成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3)不断增加现代技术实践训练项目,如激光加工、快速成形等,增加数控机床,使传统技术实践项目与现代技术实践项目的时间比达到1:1。
(4)精心设计综合训练、创新训练项目及研究性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122-05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当前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最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均己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年前后正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已经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6年。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参加认证试点的专业点均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专业。2007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18所高校参与开始着手研究和试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参与华盛顿协议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012年,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开展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修订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通信类知名高校,七十年来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享有中国信息通信人才“黄埔”的美名。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启动了以通信工程专业申请加入专业认证的工作,并预定于2012年10月接受包括华盛顿条约组织观察员在内的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针对专业认证等开展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工作,包括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和完善学生实践性教学工作,以及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基础的个别训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目标与定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心训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
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性。
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
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心训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
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
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图2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
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中心提供的实验实践训练架构如图3所示。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年7月在“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定、2024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12人次,国家级奖项50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
从2006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性学分10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OBE;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于要求具备很强实践性的土木工程专业不言而喻,该环节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否成功的关键[1]。根据辽宁省《2024推动我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作为辽宁省第一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如何培养面对本科层次具有较高工程实践素质、具备适应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随着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已经得到共识并陆续推广[2-3]。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原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成为普通民办本科院校,随着社会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应用型转型的需求,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土木工程专业必须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以当今社会及土木行业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研究OBE工程教育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针对传统土木专业实践教学与OBE理念不适应之处,研究构建基于OBE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其教改成果做到为学生就业服务,使学生具备适应土建行业各方向岗位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为企业需求服务,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专业及院校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1社会及土木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计划,为专业顺利转型奠定基础。通过走访调查省内外多家土木相关企业,包括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以及与土木2009届—2024届十余年本校毕业生的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主要从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课程内容改革方向几个大方面深入调研[4],共同探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哪些工程素养和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经调查研究,一线土木企业更需要工程实践型人才,需要实践性强的课程,而毕业生反馈也建议增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当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以及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企业需求的人才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不上,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具体,而在大学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广泛并偏理论[5]。例如从事施工技术员岗位,学生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施工图识读、现行规范国家标准等各方面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毕业之后不满足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如何与土木行业需求相符合,已成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当务之急。
2OBE工程教育理念
OBE工程教育称为“Outcome-basedEducation”,主要是以成果为导向或以学习产出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重点强调一切教学设计过程均基于学习产出,从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即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与掌握的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保障体系并不断进行持续改革,通过一系列教育之后判定之前所定目标与要求是否能够达成[6],该教育理念改变以·581·第48卷第8期2024年4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48No.8Apr.2024往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学生不是为了学而学,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适应了当今社会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培养何种学生,学生“学习产出”何种技能,可见,OBE工程教育与倡导接“地气”应用型转型教育理念相符,可以作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3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OBE理念不符合之处
根据行业需求、人才培养与OBE教学理念的逻辑关系,即行业需求为“学习产出”出发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习产出”的标准,经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OBE教育模式并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实践教学教育理念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仿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相对成熟体系,没有突显鲜明办校特色及专业定位;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没有围绕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的宗旨,更没有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有一定脱节。
3.2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传统大学教育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很多专业教师2024实践教学环节中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等方面花费时间少,内容做不到及时更新与创新,无形中弱化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7],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很容易获得成绩,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上,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内还是集中实践环节主体意识比较薄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学习表现比较被动,应付考核成绩,无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更不能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3.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以最终成果材料为获得成绩的条件,实践教学过程没有评价准则,监控力度不够,并且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使得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技能不能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停滞不前,而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毫无意义。
3.4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
随着向应用型转型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硬性条件及保障措施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更新不及时,实习实训场地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操作,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机会,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流于表面,无法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掌握的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因各种原因无法发挥应有的实践效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很多都是在喊口号,简单签协议就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4基于OBE理念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树立OBE理念,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学习产出”标准。基于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调研反馈,结合土建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符合国家标准办学特色以及本校与本专业定位基础上,经过多轮论证之后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这些目标需要的毕业要求,确定专业层面“学习产出”标准,然后通过毕业生追踪观察,得出产出标准存在问题,再根据持续调研,重新制定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如图1所示.2)统筹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适应“学习产出”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逆向设计各实践环节,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各类实习、课内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基本环节,对所有实践环节统筹安排、有机组合、合理衔接、整体培养[8],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构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三层次分阶段培养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3)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设计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及行业对土木工程专业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逆向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导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产教融合”为准则,制订实践教学文件,更新设计适应“学习产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要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应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将关联性强的课程附属实验进行整合,合理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改变过去那种以巩固课堂知识而进行实验的做法,以实验辅助理论,按需设计内容,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方向转变。改革并完善传统专业课程设计及课程实训内容,与企业合作,根据实际工程确定题目,例如原来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选题采用内框架结构形式,而实际工程中这样的结构形式已经很少见,课程设计内容与时俱进,在设计条件中尽量使工程背景真实而清晰,设计内容不但可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也可以达到“学习产出”的标准。课程设计或课程实训应该与课程内实践相结合,学会综合利用不同课程知识,打破课堂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学会查阅与利用相关规范及其他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为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应学会如何通过查阅相关图集获得设计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相关规范,通过在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制作单层工业厂房模型以及参观了解实际单层工业厂房,了解厂房构件组成及构件作用,学会构件选型及构件布置,为课程设计奠定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融会贯通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知识,学会绘制及识读施工图,对实际工程中单层工业厂房更加了解,为毕业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源于实际工程项目,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内容改革,并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专业实习之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因材施教,选题突出多样性,诸如建筑设计类、工程施工类、项目管理类、科研论文类题目,带着题目去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内容有直观了解,例如选择建筑设计类题目可以去设计院实习,选择工程类题目可以去施工单位实习等,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实践中使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突出工程技能训练在毕业设计中作用,通过毕业设计及专业实习,促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把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引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例如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引入《钢结构课程设计》课内实践中,把混凝土材料设计竞赛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中,把测绘竞赛引入《工程测量》实验及实习中,成绩优异者2024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科竞赛带动实践课程建设,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动手能力。4)以学生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硬件环境。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硬件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人为本[9]。近几年学校以转型评估为契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虚实结合”现代化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即以建筑实体比例模型为核心,虚拟仿真为技术手段,各类实验实训室为辅助。本专业现有3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涵盖结构、材料、力学、工程检测、工程测量、各种工种操作、建筑工程仿真、建筑实体比例模型(见图3)、各类专业辅助软件等,可以满足所有课内实践教学及集中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工作,并为各种学科竞赛如识图绘图竞赛、测绘竞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结构大赛及创新训练项目提供更好的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校与土木相关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方案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建设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共赢。与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铁岭市建筑设计等十余家土木相关企业共建教学基地,涵盖施工管理、结构设计、监理、造价等多个就业方向,可以满足各种实践环节教学需要,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到企业,开展真实工程环境实践活动和工程训练,可以把理论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融会贯通,有利于快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和融入企业奠定基础。5)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制定适应“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与运行的保障与质量监控措施。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评估标准为基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积极调动全体教师与学生主动性;制定适用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时进行实践教学信息2024、处理与反馈促进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更新,成立学校及系专家督导组,对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与引导[10],针对实践环节中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考核体系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监督,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适应“学习产出”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如图4所示。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持续改进图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5结语
工程实践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 教学模型
一、引言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软件产业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软件工程试图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等专业技能。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尚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1.离散型、非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如C++/Java、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都配备了相应的课程实验。这些核心课程在理论授课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课程之间的前趋后继关系,但课程实验环节的实验内容由各个授课教师自行安排,未能体现关联关系,实践环节间孤立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现象。
2.重复实践小型软件开发,缺乏大中型软件开发过程实践。由于实践教学课程通常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每个教师自由确定实践内容,经常造成实践内容小型化、且重复的问题。比如,数据库开发实践环节,让学生实现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软件课程设计同样实践一个围绕数据库应用的小项目。两门课程实践内容的规模没能区分开来,后者规模较小,影响了对于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体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3.实践教学与科研、企业需求相脱节,教师自身软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侧重于理论环节,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足,对于软件工程的技术、方法的理解不够。该环节仅由在校教师承担,没有企业的指导和参与,导致教师凭个人感觉和经验教授的偏多,认识上把实践环节看作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对实践思路、设计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要求不高,未能改变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
上述问题,涉及到了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等两个方面,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在深入研究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知识点之间前趋后继关系的基础上,把理论教学中的关联关系体现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关联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本人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关联式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本囊括了本专业开设的所有实践课程。
关联式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如下特点:实践方式体现了一种分层次实践的思想,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实践内容体现了由虚拟到实用的转变过程;实践规模体现了以小到大,逐步累积的过程;实践主体由个体到团队的转变。
根据实践内容的难度和教学目标,将实践课程划分为4个层次:
(1)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训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以课后练习或实验指导书上练习为主要内容,锻炼编程能力,培养良好编程习惯。
(2)专业技能训练。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以理论课程的实验环节为背景,夯实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3)工程训练。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或自拟项目为背景,以合作方式建立团队,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应用进行需求分析、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通过从实际应用中提出的简单工程问题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团队精神。
虽然各个实践课程隶属于不同的实践层次,但各个实践课程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实践内容体现了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知识点之间前趋后继关系,形成了一种链式教学、渐进式教学风格,使实践内容不断在后继实践中得到复习、巩固与应用提升,使后继实践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专注于本阶段核心目标的实现的同时巩固关联知识,这利于学生对软件类课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贯通与全面掌握。
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要树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讲实践的基本思路,不再讲述实践的步骤和细节;充当一位工程项目的经理,负责提出项目的需求,检查项目(学生)的开发进度,监督开发过程,评定设计、开发和文档等的质量。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时,根据实践内容的规模和难度决定选择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实践方式,还是以团队合作为单位的实践方式,从而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逐步完成从“个体编程―小组项目合作―工程项目开发”的训练过程。在团队合作的实践方式中,需要特别注意团队的形式方式和构成。教师因遵循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可采用“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实践中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差异进行调整,将具有不同优势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尽量避免随意分组造成学习能力相差不多的学生扎堆,使得一部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失去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的氛围。团队合作的实践方式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发挥各自长处,既有利于丰富组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其他成员影响下弥补缺点,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自2006年起,应用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到目前为止,刚好有两届学生完成了整个实践过程,实施的效果比较明显。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在诸如基础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团队合作技能等几个方面与往届学生相比均有较大进步;通过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的工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的距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经历过几次微调和充实,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秀坤,张宪超,郭禾.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类核心课程关联式教学模型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24).
[2]卢雷,石冰,史清华.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8,(22).
上一篇:工程心得体会(整合5篇)
下一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