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89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2分钟。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员工教育;云平台;培训模式
随着总理在两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在企业员工培训教育领域内,“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能动性,同时对各工作岗位的传递方式和资源配置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推动创新了教育培训的模式,降低企业的教育培训成本。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设备遍天下的新时代而言,“互联网+”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的员工实现绩效的提升。
一、“互联网+”为企业培训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
首先,培训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以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线上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大力推动了教学培训模式的改革,给员工和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微项目、微课、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考核等多种形式,极大地补充了现有的培训模式,丰富了一些“企业大学”的培训架构。这些新的培训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微课”,微课是指的通过对不同专业性质或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不同的线上视频课程,一个专家的技能性内容授课,可供这个岗位的所有需要培训的员工观看,不限时间、地点,只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并且如果较难的知识点,观看一遍不能很好的理解,可以通过不断的反复观看研究,逐渐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真正掌握,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其次,“互联网+”培训成为了企业形象拓展的新外延。培训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成为一种企业品牌的推广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公众推送一些小知识、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品牌传播,从而引入口碑传销和多媒体营销。比如某产品检测机构,就通过定期推出“如何选购床上用品”“婴幼儿服装标准解读”这类公众喜欢了解的知识,以及定期以答疑的方式解答一些常见问题,一方面促使员工通过零碎的时间强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公众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并在日后有相关检测需求时,第一时间就想起该检测机构。但“互联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培训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培训项目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造成产品更新换代提速,它迫切要求相应的思维模式、培训体系以及经验案例必须加快同步更新,这必然给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带来了挑战。二是对培训讲师要求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很多知识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检索,这对培训讲师的能力提高了要求。三是培训效果评估有难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自身的素质都有所不同,所以造成线上学习很是零碎,容易造成学用脱节的现象,没有完全解决培训效果转化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二、面向企业战略发展的“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需要强大的运作系统来支撑,那么作为企业培训的战略导向而言,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设计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系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员工云平台培训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缩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差异,比如当你进行一次远程视频培训时,现有的培训软件系统能够提供高清视频会议播放和录制存档,并拥有文档共享、文字聊天、电子白板、画笔标注、视频轮询等功能,让你能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感觉置身于讲师所在的课室当中,对讲师进行提问,和学员共同探讨问题。与此同时,员工云平台培训解决了办公地点分散、人员培训时间不统一、培训场地受限制等问题。员工云平台培训新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重要管理系统,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从任意章节开始自主学习,真正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在“互联网+”企业培训中,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案例素材不再是封闭不变的,而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业务活动数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和改进,培训项目是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的核心定位就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分析企业员工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次数、学习时长、最热门课程、热门问题、热门讲师等,不断更新培训产品,为企业和员工个人注入新动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因此,在员工院平台培训模式下,员工能够紧跟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知识更新,并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和工作目标。员工云平台培训系统的建立,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并通过规划现有的人力资源,应对不同的企业战略目标,培训员工多样化的能力,注重培养关键性岗位的重要人才,将培训教育眼光放置长远,对企业的建设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融合,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注重培训的反馈,2024不同岗位的人才数据,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系统。“互联网+”企业培训的核心任务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动态平衡,尽最大程度开发企业现有人才的潜力,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实施的有效方法
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之中,云平台是人力资源培训系统的核心,云平台的培训数据与培训的内容和各个环节关系密切,通过不同的数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才能提高培训的高效性。云平台时刻记录员工培训的效果,通过跟踪培训结果,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培训网络,精准化的进行多方面或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培训,真正意义上提高公司员工的绩效。但要实施“互联网+”员工云培训平台,却也面临课程更新速度加快、课程互动、员工培训效果等挑战。因此,需要真正实现“互联网+”员工云培训平台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员工为中心”,摸清员工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导机制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换为自下而上,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深入摸清员工的实际培训需求,关注员工体验和参与感,让员工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识架构。而面向企业发展战略的“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主要是围绕企业和员工展开的,通过企业对员工展开云平台培训,进行员工培训数据的2024分析,总结培训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总结经验,完善培训机制,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最终观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用这种循环总结,分析改善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云平台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课程进行“简约化”,培训做到“碎片化”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当中,应该更加关注于员工在培训中实际记住的知识有多少,因此更应该将课程中智能终端可以储存和检索的东西大刀阔斧地进行精简,通过微课等形式,即使是一个案例、一个知识点也能裂变式地融会贯通其他知识点。此外,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传统培训中的长时间脱产培训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压力将会大大减少,员工可以摆脱在日常工作中还要进行培训的压力,通过微项目和微课等形式,在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培训课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给予满足。3、强调知识的高交互性,注重体验的“社群运营”“互联网+”员工云平台培训模式与传统培训相比,在培训互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强调知识的高交互性,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让员工更多地产生于知识的交互和链接。通过关键字的搜索,能在云平台的信息终端查询到相关的知识,让培训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在培训过程中,与讲师、学员之间的交流是培训体验的关键环节,与传统培训相比,在网络培训中培训体验可能会较差。建议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组群”“课程问答社区”等方式,能够实时评论课程,强化讲师和学员的互动,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的成就感、参与感和存在感增强。4、培训成果可跟踪、可考核在“互联网+”的员工培训模式当中,员工通过自主的进行线上的学习,通过个性化的选择,进行不同的学习,这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主管部门而言,难以进行整体化的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但是不同的学习内容都围绕着企业发展制定的,那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考试考核的方式,进行培训数据的2024从而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并可以有效确立完善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效率,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云平台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建立,通过运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分享,以及业务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从培训模式上不断科技创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通过云平台教育培训模式的多元化、高效化、个性化、层次化、技能针对化等一系列的特点,满足了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学习,使得企业的整体培训更加便捷高效,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提高绩效,反馈宝贵讯息,从而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鹏程、李敏、童雅、等:云计算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变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4).
[2]冷永刚:企业培训云平台的研究及设计[J].数字通信,2015(11).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现状 问题 跨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1-03
随着在线旅游日益普及化及“互联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必将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旅游企业的首选。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使用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必要从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角度,提出“跨界”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人才现状―以杭州典型旅游企业为例
课题组选取杭州旅游企业(含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旅游网络科技公司等)为调研对象,随机抽取152家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触网”现状和“互联网+”人才情况,2024了资料,统计了数据。
1.“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现状
根据课题组抽样调查数据整理,杭州152家旅游企业目前具备“互联网+”技能的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情况如下:
2.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现状(典型企业)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的杭州企业存在以下特点:
1. 90%的企业认为旅游企业“触网”转型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会对“互联网+”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2.在当前旅游企业“触网”转型面临的困难选项中,90%的企业认为网络运营技能人才匮乏是主要困难;95%的企业认为调整方向不明导致企业无从行动;8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3. 85%的旅游企业认为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70%的企业认为此举将倒逼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
4. 85%的企业认为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将统一思想,提高凝聚力,强化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并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
5.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议题中,100%的企业认为员工培训存在与工作在时间、精力上的矛盾;95%的企业认为员工忠诚度不高,担心培训后跳槽;85%的企业认同缺乏好的培训条件(如师资、技术、设备等)和培训环境;7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二、“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互联网+”旅游人才需求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
“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必须超前规划,并纳入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战略中。目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停留在政府层面,传统旅行社“触网”成效欠佳,行业协会在从事这项工作方面也没有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实施计划,加之不少企业以当前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塑造“互联网+”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任务;某些旅游企业自主开展的技能培训往往呈现出小、散、片面化的倾向,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对“互联网+”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使用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
2.“互联网+”旅游人才仍存在总量不足、待遇偏低问题
数据表明,杭州市“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在旅游技能人才中只占有41%的比例,绝对缺口数超过50%。“互联网+”旅游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用工制度与专业人才相比仍存在差距。在“互联网+”人才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3.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所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结构失衡
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逐步形成,造成传统旅游人才面临着转岗、转行,需要再培训、再提高;而“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因专业性较强,转变工种甚至转行的成本和危险性都比较大,从而难以在短期内向“互联网+”产业有效转移;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社会化机构培训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等,造成“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分布不对称、技能等级构成不合理,形成了复合型人才供需中的结构性矛盾。
三、加强跨界合作,培养复合型“互联网+”旅游人才
适应于“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跨界”合作,力争形成“三方联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1)全面规划“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结构、专业技能结构、工种结构等,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力求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浪费,有实效。
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研究和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开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对复合型人才在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加以科学规划,对企业用人进行指导,引导企业重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督促条件好的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2)加快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充分且有效地利用学校、城乡、地区和旅游产业带的不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做大做强。如建立区域或行业间的职教集团,形成资源整合和放大效应,促进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簇群建设;利用不同产业带内成熟的、技术领先的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各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作为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实施与此对应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形成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聚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3)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健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加大对紧缺“互联网+”旅游人才的政策倾斜,加大针对性经费投入,特别是向那些核心专业、市场紧缺专业、示范学校倾斜,要加强针对性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继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与引进、扩大相应专业的规模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运作机制和招投标办法,引导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政府提供全过程服务并出资购买其培训成果。加大针对性的经费投入,例如:可以采用职业教育券的发放办法,重点解决一些紧缺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使其成为制度,长期实施。同时,在加大经费投入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力度,健全项目申报、招标和监督制度,防止出现经费浪费现象。
2.实施学校引领工程
(1)从“互联网+”旅游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高职教育要真正做到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驱动”,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转变的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学校要积极关注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在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方面必须结合区域未来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充分关注,积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为此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2)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优化师资队伍,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互联网+”职业能力培训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教学知识的培训,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2)改革学科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按照企业对“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对学生忠诚、诚信、合作、交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新要求。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订单”培养,对旅游企业亟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采取单元式教学、模块化考核、学分制管理,以及走训制、导师制、非全日制教学等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教学形式。
(3)加强产学合作的力度,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跨界”合作,引进企业投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帮助, 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资源和一定的物质保障。
3.树立企业主体地位
(1)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建立一定的法规,明确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训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如退税制度等。企业应依法承担“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教育费用, 按职工工资总额一提取并列入成本,其中应有一半以上用于复合型人才培训。
同时,要在大型企业中发掘与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布局,花大力气建设一批“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旅游企业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复合型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为“互联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努力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复合型人才培训集团
“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靠单个学校或单个企业的资源来承担,显然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联合,利用各自资源要素存量优化组合, 形成复合型人才培训集体,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可以降低学校的生均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在集体组织的运行上,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成立一个可独立组织运行的机构, 实行教育产业的运行机构。
(3)创新企业的用人机制
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效应,科学地设置“互联网+”旅游人才岗位,判定岗位规范、任职期限、任职标准及工资待遇,实施人员全面考核、竞聘上岗,并且斌予相应的责、权、利。另一方面,提高“互联网+”旅游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人,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凭业绩和贡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优先为复合型人才办理企业纳入和补充医疗保险,更好地激励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多做贡献。
总之,“互联网+”旅游人才作为一个特定的功能群体,它既是一定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发展的重要支柱。构建“校校跨界、校企跨界、政校跨界”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责任与义务,为推动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人力资本优势,促进“互联网+”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8(4):18-33.盛世豪.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5(12):24-40.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26(7):2-7.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第3篇
当前影响培训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目标、培训时间、经费、培训对象数量、培训对象特质、相关科技支持等。本人整理、分析、2024
上一篇:工业经济局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