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26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4分钟。
家长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印记思品”课堂评价归根结底是为谁服务的?这是“印记思品”课堂评价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评价最终为谁服务问题,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评价指标)去评价和怎么(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去评价。倘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课堂评价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负效的。因为,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对课堂教学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一个引领教师根据评价共识进行反思、改进与重构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科学的、全面的、规范的、蕴涵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评价标准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我们课堂上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以学生至上”,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学生的成长才是有益的,对教育的发展才是意义深远的。“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是对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课堂评价活动的基本信念。“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与“印记思品”教学理念是共融互通、一脉相承的。“印记思品”课堂始终秉持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意义建构,充分透视课堂教学、学习行为背后的教育意蕴和价值选择。“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经历与成长阅历,这是“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必须审视的关键问题。一切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违反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必须从“源头上遏制”,摒弃于教师的意识之内,堵截于“印记思品”课堂之外。这样,在避免造成课堂的“硬伤”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避免对学生造成“意识的偏差”“学法的歧途”等“无形的渐进式的伤害”。因此,教师在课堂预设、情境创设、课堂构建、教学方法、课堂体悟等方面的设计都必须始终遵循规律,按规律教学,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这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二是聚焦学生学习行为。“以学评教”是“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即通过观课教师、家长甚至上课学生对课堂上学生预学质量、情绪反映、参与激情、展示热情、思维深度、三维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有深度的思考与交流,甚至是“带有火药味”的碰撞与激辩,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改进建议,让授课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认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再捋课堂教学思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艺术的再提升。总之,观课者的目光应落在学生身上,落在学生课堂的学习表现上,从而凸显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三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印记思品”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成长”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每节课堂中,让“印记思品”课堂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让“印记思品”课堂增值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要扩大课堂教育半径,改进落后的教学评价理念;需要扩大学生心灵半径,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需要放大学生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才能实现“印记思品”课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全面发展”的远大愿景。
二、评价内容:始终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
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印记思品”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不断尝试与扬弃,否定之否定,补充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一个比较明晰的以学生学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始终坚持思想品德课程性质与任务,聚焦“学生课堂学习行为”,遵循“以学生生命成长”宗旨,经过一定区域学校的实验与推广,取得了教师较大程度的认同,所在区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态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与提升。“印记思品”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特色鲜明,区分课型,指标各表”原则。“特色鲜明”是指“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必须具备思想品德课程的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性质与目标,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质。“区分课型”,即制定“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要区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社会实践课,课型不同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也需有所不同。“指标各表”是指根据课型的不同,各课型之间的评价指标既有相融共通之处,也有各具特点之处,需要不同课型不同对待。下面就以“印记思品”新授课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例加以说明:“印记思品”新授课课堂教学评价表包括基础性指标与创新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包括适学氛围、适度先学、独立思考、和谐生成等10项指标,几乎涵盖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这些指标都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生态、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观察与考量,教师教学行为都是置于服务学生的地位,旨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变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深度变革“印记思品”课堂。如“适学氛围”指标,目的是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心智在自由中生长,即通过明确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协助职责,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情绪。当然这包括教学前教室学习环境的布置与教学过程中积极学习情绪的营造。课前教室环境布置这里不赘述,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学的心理情绪,就需要教师彻底放弃采用强制手段甚至违法手段来控制课堂的做法,以避免学生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就需要教师娴熟使用教育教学技术,恰当运用课堂教学心理调适艺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就需要教师形成“大气”的教学风格,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以“强大的气场”征服学生,树立一种“自然而然的无形威望”。再如创新性指标,要求授课者与观课者重点思考与观察“是否具备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否具有符合学情的教学创意”。以“具备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为例,这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因为符合学生的、受到学生欢迎的个性化教学风格,需要教师经历一个“仿格—立格—破格—无格”的过程,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破茧化蝶”般全部教学生命浓缩的过程。看起来,这似乎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违背了“学生为本”理念,实际上这一指标的最终指向还是学生,还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必须“符合学生”,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不是仅仅符合教师的性格,符合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这就必须实现教师的性格、专业经历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融合、相统一。
三、评价原则:追求基于“学科特色的多样化”
“印记思品”始终坚持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秉持追求基于“学科特色的多样化”,明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考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尊重师生的课堂行为、课堂表现,重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学习情绪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旨在通过评价,让授课者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不足,提升教育教学技艺。客观性原则要求“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摒弃“七分褒三分贬”,防止出现遵循“固化程式”的“八股评价”现象,冲淡举办观课议课活动的初衷;摒弃“话语霸权”“评价独裁”,防止出现“一边倒”的“专制评价”行为,弱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摒弃“人云亦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现象,防止出现“随大流”“盲从”评价行为,导致课堂教学评价沦为形式。“实事求是、严肃活泼、畅所欲言、智慧共享”是“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客观性原则的核心元素。
2.多元化原则
“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坚持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真正让课堂教学的所有参与者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遵循传统课堂评价方式,汲取传统课堂评价的精髓,让观课者在宽松和谐氛围中进行评价,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真正“为授课者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让授课者、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既尊重了家长、学生的上课感受与主体意识,又满足了授课教师表达自我上课感觉甚至自我申辩的要求,使授课教师在与家长、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思想互换”中,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课堂的再建构。
3.发展性原则
叶澜教授曾说:“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再发展一步,他是否越来越主动投入学习中去。”发展性原则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获取,更多的是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也就是说“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重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深度、有成效、有创见,是否为将来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积累了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指出的存在问题,反思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度探究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人文性原则
“印记思品”是充满人类温情、体现人性关怀的课堂,“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同样必须具备柔情似水、爱意涟涟的质态。评课者必须关注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评价的是学生整体的学习行为,避免因某一个学生的课堂失态,而导致对教师评价的“全盘否定”;必须关注教师个体身心健康状况,考虑教师身体、生活、工作环境的突变,避免因一次课堂失误、失败,而导致对教师评价的“最终审判”。人的成长是一个“波浪化”前进的过程,谁都不能保证课堂教学中不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因此,“印记思品”课堂教学评价倡导“实施人性评价,培养有为教师”的评价理念,在教师失误时“扶一把”,在教师失败时“帮一程”,让教师在群体的温馨关怀与呵护中品尝人性之美,追寻教育人性的光辉。
四、评价体系:坚持“区分主次”的“四位一体”
家长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直以来,和其他课程相比,不管是在成绩上还是在课时上,体育所占比重都比较小。在学生的意识中,体育课堂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单纯是玩的课程。因此,对于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不够高。另外,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思想和精神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面对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及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对于终身体育的认识更片面,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花钱学习当前流行的体育项目,如台球、保龄球等,而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二)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响应和热情程度不够
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有些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知识,也就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够,对终身体育的响应和热情度也就不高。另外,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树立热爱体育的精神,不管是在高职院校,还是在家都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然而,学生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控制,终身体育的思想难免成为幌子。
二、传统体育教学创新的各种措施
(一)双向式互动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感不强,热情度不高。因此,要提高体育课堂质量,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首先,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情况,针对各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交流和引导。在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主导课堂,而在终身体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要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要以情待人,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之后和学生做好充分交流和互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共同交流、共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要起到引导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团队游戏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老师要善于表扬,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地进行表扬,看到学生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高职院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拓展体育课堂
终身体育的思想不断发展,深入民心,而当前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面对这一大的趋势,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进行。不得不说,终身体育思想不仅深入民众之心,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联系着高职院校与社会,肩负着变革高职院校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的双重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家庭、社会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破发展瓶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训练是有限的,而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工作,平时的体育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平时的锻炼,在教师监督的范围之外,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而家庭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辅助作用,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喜欢上体育锻炼。因此,家长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家长的辅助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家长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沉默;原因;策略
英语课堂沉默作为一个消极的课堂现象,它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甚至性格发展。寻找其沉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成为一个棘手的教学研究问题。
一、短期沉默的原因及教师应对策略
有些学生平时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大胆,踊跃参加课堂活动,并能在课堂上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在某一段时间内突然变得沉默,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类学生就属于短期沉默的学生。其原因一定来源于外界环境,该学生可能遇到了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或是同伴间发生了不愉快,或是英语学习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等。总之这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是由于受到了某种偶然的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其情绪低落,情感消极,不喜欢主动参与,于是愿意默默地坐在课堂的角落里,将自己置于课堂之外。
在英语课堂上,面对短期沉默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否则,这种短期的沉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很可能会恶化成长期沉默,从而影响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干预的及时性。教师要及时地关注这部分短期沉默的学生,并试图从情感因素出发,及时和学生交流沟通,排除造成学生短期沉默的原因,将这部分学生及时地引入积极的英语学习状态中来。
二、长期沉默的原因及教师应对策略
在英语课堂上,“会而不说”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属于长期沉默型。与短期沉默相比,导致长期沉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大多数原因都来自于学生自身。
(1)性格内向,不愿意说话,尤其是在大众面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他们不喜欢甚至骨子里抵触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表现自己,所以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当然这也与学生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家长的性格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比较独裁,蛮横,这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造成学生的孤僻性格,为此,课堂上保持沉默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常和家长联系,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适量地要求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性评价,增加其成功感和自我成就感,逐渐帮助其形成课堂参与的习惯,从而改变他们在课堂上“会而不说”的行为。
(2)自信心不高,怕表现不好。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容易抑制一个人的自信心,由于自信心不高导致的“会而不说”的学生一般有两方面的顾虑:“我的答案可能不正确,别人比我回答的更好”,所以他们更愿意把机会给其他同学,而自己默默地听;“尽管我知道答案,但我的发音没其他同学好,他们会笑我”,所以他们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想答案,甚至把答案写在纸上,或以很小的声音嘀咕出来,但绝对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正确想法。
对于自信心不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抓住时机,从知识、人格、创造力等多个层面发掘学生的长处,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会激发自信心不高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乐于表达自己,体验成功,并相信自己。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英语的口语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当然,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使用正确,恰达的语言给予引导和指示,留有再思考的空间,避免训斥,降低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的自信心。
(3)“自尊心太强,过于爱面子。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尊心比较强,他们非常在乎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他们觉得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会被认为是爱出风头,爱表现,然而“会而不说”的做法却恰恰是中国传统观念倡导的谦虚品质。同时当答案不是很确定时,他们更不愿自我表现,担心答案不恰当会被老师说,或被同学笑,与其这样,不如选择沉默来保全面子和自尊。
自尊心强的中学生,英语课堂上“会而不说”,是因为他们害怕不被尊重,怕伤面子,怕被羞辱和否认,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以正面的反馈信息,多说建议和鼓励性的话语,避免使用讽刺和挖苦性语言。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课堂参与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不会在课堂上沉默不语了,一旦会回答问题,一定愿意去尝试,去参与。相反,如果他们因为回答问题被伤到了自尊,他们会比其他同学更敏感,然后就像刺猬一样缩紧自己,静静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宁可“会而不说”。
三、教师指向型沉默的原因及教师应对策略
“学生的沉默,则往往被理解为对学习的消极应对与抵抗,是不成功教学的体现”。面对课堂沉默的窘境,作为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课堂教学思考,寻找问题的原因。教师指向型沉默的学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都表现地积极活泼,那么这些学生课堂沉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身,如师生关系、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的言行等。有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融洽,他们就不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表现地漠不关心,沉默正体现了他对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有些学生沉默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言行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如教师只关注好学生,给优秀的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或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会以一种非言语的方式命令他们下次不知道就不要说。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要关注课堂上沉默的每一个学生,通过调查和了解,如果发现学生的沉默行为只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就要及时地和学生交流,找到沉默的原因,并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言行,以帮助沉默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提问和参与课堂的讨论,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总之,中学英语课堂沉默的现象确实存在,并阻碍了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个问题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去关注和重视,让那些沉默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获得高效的英语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5.
[2]王标.课堂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8):9-10.
家长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1.教师队伍建设是“移动课堂”能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作为“移动课堂”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其最大的难处即自身职业素质的全面性。“移动课堂”的实施者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首先,实施“移动课堂”时,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教师的知识面不广,学识水平不高,就常常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尴尬场面的出现,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分工合作,明确职责。作好周密详细的计划;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发动学生广泛2024资料;到实地进行前期学习考察,记录积累资料,实地拍摄图片;认真扎实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以便对学生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惑必解。由此可见,专业素养中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是“移动课堂”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其次,教师实施“移动课程”时对“移动课堂”的驾驭能力是“移动课堂”取得实效的基础。对“移动课堂”的驾驭明显不同于传统课堂,其中在文史知识的学习、历史故事的考证、轶闻传说的追溯、自然景观的欣赏过程中,“移动课堂”能吸引学生的因素很多,甚至很多无关因素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的教师或分班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或全年级集中进行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小导游、小摄影师培训,或在实地考察时耐心讲解文史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抢拍自然美景和同学们活动时的精彩瞬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注意疲劳,大大增强了“移动课堂”的实效性。再次,跨学科知识也是“移动课堂”实施者的必备条件。置身大自然,身处开放的、动态的外界环境中,很多兴奋点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博览群书,掌握较为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这样,在“移动课堂”中就能生动有趣地给学生讲历史、说地理、话文学、描景物、谈人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收获快乐。否则,“移动课堂”的实施必将坐井观天,徒劳无功。最后,教师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职业道德更是“移动课堂”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说实话,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的移动课堂活动能搞得这么成功,真正最苦最累的是我们的教师(尤其班主任)。从制定计划2024、印发资料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小导游、小摄影师培训学习知识测试(竞赛)召开学生大会,强调安全纪律、学习要求,进行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社会公德教育联系家长安排师生和家长乘车、吃住行指导学生学习考察、写文章、画记忆画撰写活动小结出宣传板报、展示活动成果。当活动顺利结束时,我们的老师都筋疲力尽了,但是他们都欣慰地说:只要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愉悦了身心,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感到快乐。由此可见,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富有爱心的人才能担当起“百年树人”的责任,才能在“移动课堂”中增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效。
2.家长队伍建设是“移动课堂”实施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移动课堂”的实施,是将学生带到校外,安全问题自然是学校、老师和全体家长必然考虑的问题。这是“移动课堂”的实施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的根本原因。同时家长的自身素质、知识水平、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移动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家长队伍尤其是家长委员会成员和家长志愿者的素质建设。对家长队伍的建设应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家长参与“移动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多次召开各年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全面阐述“移动课堂”的意义、做法,并认真听取每位家长代表的想法、建议。通过开会培训,使他们明确了“移动课堂”对孩子学习知识与发展个性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们主动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并通过“家校通”平台向全体家长广为宣传,从而获得了全体家长的大力支持。之后,家长委员会成员与本年级老师一同研讨修改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为移动课堂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2)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每次“移动课堂”的实施,都要走出校园。因师资有限,外出时一个班除班主任外,科任教师一般只有1~2人,要管理一个班四五十个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没有家长志愿者的配合和协助是不可能成行的。因此,学校广泛征集家长志愿者,通过开会讨论、专题培训、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谈,让他们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学会从管一个孩子到管理几个甚至一个班的孩子。“移动课堂”实施前,他们与老师一道为活动准备队旗、拟写标语、制作横幅、购买食物和奖品;“移动课堂”实施中,他们与老师一道为孩子们学习考察搞好后勤服务和安保工作;“移动课堂”实施后,他们与学校、老师一道为活动作好宣传报道,成果展示。正因为有了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和热心参与,才确保了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老师工作得更轻松,学生学习得更舒畅。
(3)具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和学识水平。“移动课堂”的内容涉及了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科学、美术等学科,要想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仅靠老师在教室上几堂辅导课和作几次专题讲座是不够的,光靠老师一个人在实地考察中给学生作讲解更是不够的。因此,在“移动课堂”前,学校发动全体家长博览群书,与孩子一起2024资料;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老师编印的资料。实地考察时,主动热情地给孩子当编外老师和义务导游。
3.学生队伍建设是“移动课堂”实施的重要基础
“移动课堂”的实施,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更要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班队干部带好头,其他学生跟着走,学生自主管理,就会实现“移动课堂”的优质与高效。具体来说,学生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拔培养小助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从学科学习、工作态度、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特意选拔并培养一批得力助手,让他们做班级的“领头羊”“火车头”,带动全班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这可对“移动课堂”的实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使用管理小助手。小助手虽是班干部,毕竟是孩子,自身管理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移动课堂”实施过程中,该放手的放手,不该放手的还得自己亲自管。对班干部的使用、管理须从严、从细、从实,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班干部参与“移动课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3)倡导学生自主管理。“移动课堂”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管理难度较大。如果只有老师组织、家长督促或学生干部带头是难以保证全体学生实地考察的安全纪律和学习效果的。于是,各班以班主任2024、同学互荐、毛遂自荐的方式选出了小队长、小席长、小室长、小导游、小摄影师,分别管理同学们的路队、吃饭、睡觉、导游、照相。同学们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考察感到特别的轻松愉悦。
家长课堂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堂“边缘人”;教学观念
一.认识课堂“边缘人”
从事职校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教过许多班级。回想起来,各个班级都有这样的现象:在热闹的英语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神情冷漠,心不在焉,低头只管自己的事情,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他们要么在发呆,要么在聚精会神地摆弄自己的手指,要么在悄悄地整理头发丝……他们安安静静的,不说话也不影响他人,也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类人往往坐在边上或是后排,数量不少。他们就是课堂的“边缘人”。“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也有极端的因素,这种有好也有坏。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认为课堂“边缘人”,即在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他们或被压抑或被遗忘,成为整个班集体中最无关紧要的人。
在职业学校,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所以这类人群有时候被教师和同学忽略了。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势下,教学资源有限,所以普遍是四五十名学生构成一个班级。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客观上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关注每个学生,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客观原因,精神或思想脱离了集体,逐渐成了课堂的“边缘人”,时间长了,完全脱离了系统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不仅影响个人学习,对自身的个性成长、人格健全、社会适应能力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的长远考虑,必须特别关注课堂“边缘人”。
二、探究课堂“边缘人”的形成
1.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学生逐渐边缘化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存在。有些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差,课堂上听得模模糊糊,课后一塌糊涂,学习动机不足,懒于复习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享受到快乐,没有得到成就感,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越厌学越不会,越不会越厌学,以致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不记单词,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活受罪,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意向。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他们似懂非懂,下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有时干脆拿别人的抄一遍。
当然也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更不喜欢在公众场所表现自己。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相对开放和活跃,在热闹的课堂上,他们沉默、自卑,不敢去尝试和竞争。久而久之,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产生了偏差,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2.教师因素
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也是影响“边缘人”存在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既要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又要关注全体学生。调动积极性并关注全体有机统一,但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了主动、活跃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
此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实际上是两个交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信息流动过程:一个是学习过程,一个是交往过程。前者是“理”的系统,后者是“情”的系统。没有师生之间轻松、愉快、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就没有教和学的成功。教师对班级学生英语水平缺乏全面了解,与学生缺乏普遍沟通,所以难以在课堂上调动“边缘人”的学习兴趣。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职学校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英语学习松散、懒惰的态度。特别是在一些留守家庭中,家长关怀的缺失,监督的缺失,造成部分学生胆小、自卑的心态,很容易在课堂上自我边缘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家庭现象,就是“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和学习的影响。由于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较孤僻,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心里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慢慢地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放弃学习,成了课堂“边缘人”。
三、课堂“边缘人”应对策略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教师就是学生变化发展的巨大外部力量。教育心理学家古诺德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和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取决于我。”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课堂“边缘人”的出现。
1.关爱课堂“边缘人”,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有了爱心,才会用肯定的眼光去寻找他们的亮点,才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课堂“边缘人”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可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以真诚的态度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战胜自卑,重新树立自信心。只有教师加倍关爱他们,才能使他们觉得老师并不厌弃他们,且能理解他们,使他们受到鼓舞,得到心灵的满足,萌发向上的动力。
2.转变教学观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任何班级中,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有些教师倾向于横向对比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自然而然地否定了这类“边缘人”。对待这类学生,教师绝不能对他们“贴上标签”,而应当以一种更科学的态度和观点来审视他们。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坚持不懈,他们是能够改变的;教师应当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挖掘他们的个人价值,让他们自觉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教师应当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毫不吝啬地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3.改进教学方法
基础知识的薄弱是“边缘人”自我边缘化的主要原因。英语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授课知识的可接受性,既要适当拓展深化,也要关注“边缘人”。所以教师要摸清“边缘人”的原有英语知识、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改变教法上的一般化;要抓住他们“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的特征,采用由慢到快,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办法。
当然,适当的课后辅导必不可少。教师应利用课后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复习,教给他们一些巧妙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齐心协力转化课堂“边缘人”
教书育人,不仅要靠教师,也要靠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形成合力。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边缘人”的状况,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协商转化学生。
通过不懈努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可能会减少,但不可能消失。转化“边缘人”工作与素质教育相伴相随,适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寒假劳动实践心得(整合1篇)
下一篇:家长教育心得体会简短(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