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甄选5篇)

水墨丹青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2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个别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与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到来迎来了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深刻变革,是一次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中职教学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开展,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性。中职教学如果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因为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体育运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道德品质,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

一、素质教育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素质属于生理性名词范畴,它包含了大脑特征、神经系统特征、感觉感官特征和运动器官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素质是是对先天性生理特征进行解剖的过程。素质是个体知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总的来说,素质一方面反应生理特点,另一方面体现思想品德内涵。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智力、思想道德和自身技能进行综合性教育,使得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中专教育的办学宗旨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力。中专体育教学应该具备开发学生脑筋、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中专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体育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中专教育宗旨和学生身心特点,从心理、智能和品德等多个角度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在体育实际教学中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深度加深,才能给学生提供兼具深度和强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牢牢地把握住体育教学特征,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智和道德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策

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策略,也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超过半数的中职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上,无暇兼顾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状况。中职生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想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部分学校认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素质的塑造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在中职教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普遍呈现出意志不坚定、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的特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还要促进体育运动课程的内外一体化,拓宽体育学分评测标准以学分鼓励和评定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运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行为。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方面的特征,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寓教于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

(三)学校应与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合作

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为此,学校要积极地和社团组织合作,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来,将体育教学扩展到体育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晕染。通过和社团组织合作,学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接触到以往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科学合理地开展素质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w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各项体育运动的强度也是高低不一的。教师应该在课前首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调研,考察每一项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深度调研每一项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耐久所蕴含的含义,体会到这项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调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注意力集中和意志提升,并对在这项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进行事先预警,有效舒缓学生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退缩、放弃和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时,教师要积极地对其引导,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上的引导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在中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练习,体育教学具有具体性和直接性,中专体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条件和空间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好处,这样才能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2]杨永亮.浅谈现代中专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54-55.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质一般是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乃是学校体育的体质功能和首要目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篮球投篮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健体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对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摘 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从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

引言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摈弃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是强调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性自由发展进行培养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是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集中表现在“育人”上,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认为体育家必须懂得教育,而不懂得体育的教育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家。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的个性培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并全面的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后并参照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进行的,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意义深远:素质教育既有助于贯彻全面教育的方针也能够达到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还会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w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构成要素,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对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日常开展的课程,属于学校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学科之一,对学校其他课程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中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学科,素质教育要求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发展并深化到所有学校日常课程中,这其中就包括了体育课程,并且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师生,其内容中要求通过改革加深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强健学生体魄,所以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对象还是内容看,体育都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有,体育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表现在体育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学生在学业、身心上的发展,就像同志说的:“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与吾人,实居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速。”这句话也说明了“体强壮”能够使“学问道德”的发展更加具有成效,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三、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提高生活质量。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参加,沉浸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其心态就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熏陶,就会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在素质教育开展与深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并正确地认识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通过体育教育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锡林,陆建林,沈晓明,马江泓,赵云龙.论体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03(23):113-115.

[2]陈国瑞,黄力生.21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05(11):43-45.

[3]梁文魁,李建英,季跃龙.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4):22-2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