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1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孝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孝敬父母心得体会范文1: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因素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
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给父母增添了一种负担,然而,父母对我们是无私的、慷慨的,他们毫无怨言地抚养我们,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会努力做到最好。小时候,我们把这当成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们长大了,是否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呢?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我们孝敬父母的同时,也应懂得去与父母交流,假若我们不善于去与父母交流,父母会总把我们当作小孩儿去对待,不放心让我们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如果我们经常性的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体会,学习经验,同时也听听父母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发表我们对一些事的看法,我们将会在这种交谈中增长见识,扩充经验,父母也会看到我们的成熟,理解我们的想法,也愈加温暖了。
孝敬父母心得体会范文2:孝,是对母亲的微笑,是一次去掉所谓羞涩的主动认错,是为父亲敬上的一杯酒,是为母亲献上的一杯茶,是陪着父亲走一段路,是陪母亲说一会儿话。
父母就像微风细雨,润物无声,深情无言,在我灵魂的深处撑起一片绿荫,供我休息,使人生在努力生活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血脉的奔腾,生命与爱的厚重。
我们不必再去谈论父爱如山的厚重,也不必再去议论母爱如海的浩瀚,当你拥有它们的时候,你便是幸福的,当你珍惜时,你便长大了。
爱其实很简单,只需一句话就可圆满。
爱其实很实在,只需一件事就可永恒。
孝敬,我们经常挂在嘴上,却又经常忽略在生活上的细枝末节。一个人小的时侯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吊在父亲的脖子上,他们知道我的所有需要。长大之后却忘了这些,忘了母亲的需要。那好,给他们一个吻吧,挽起他们的手臂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微笑吧!这最好了!
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深情的举动,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起早贪黑的为我们,默默地奉献着,做女儿的难道不应该好好体味吗?
让我们用心作圃,轻轻地摘下一粒爱的种子,用辛勤来浇溉,用坚持和执著来修剪长成一棵树吧,为生长哺育他的大地投下一片绿荫。无言的父母将伴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孝敬父母心得体会范文3:孝敬父母,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父母给予我们的最多。首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供我们学习,给我们温暖。
我们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回敬我们的父母呢?
当父母疲惫不堪的时候,为他们送上一句甜甜的问候:“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太累了”,然后,递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暖暖父母疲惫的心;当父母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主动伸出双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父母分担一点点重担,让父母省省心;当父母淡忘自己生日的时候,及时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愿,摆一桌丰盛的生日晚餐,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虚心好学,勤奋上进,以优秀的成绩博得父母的欢心,以高尚的品质减少父母的担心,以健康的体魄赢得父母的放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啊,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尽一点孝道,多尽一点义务和责任,让自己不要留下遗憾,一点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孝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3月21日,我有幸聆听了局长郭斌同志的党课《传承红色基因 铸造孝警精神》。课后,我结合个人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是对党忠诚,如果对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方针政策、党的要求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对党忠诚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首先,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深入了解从风雨飘摇、饱受列强欺凌的旧中国,到国泰民安、国际影响力日见提升的新时代,党的光辉历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第二,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第三,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挑起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第四,自觉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按照党纲、党章规定行动,处处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民主法治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党内斗争修养,加强警纪警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铸造“忠勇、众志、实干、当先”的孝警精神,要求每个民(辅)警投入进来,对“忠勇、众志、实干、当先”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精神,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就谈不上投入。对此,我的理解是:忠勇,就是忠于组织忠于党,勇于任事,党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具体到工作中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遇事不挑剔、不逃避,不推诿,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众志,就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有人团结起来,凝聚成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战斗力;实干,就是务实而不空谈,每个人踏踏实实地把该干的事情干好。当先就是积极进取,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眼光更高一点、更长远一点,进一步提示工作水准和质量,争先竟位,打造孝感品牌。
孝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孝道——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在不少的家庭中,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敬老孝老的意识淡薄。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和弘扬慈孝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创建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童蒙养正的重要时期,让孩子知明礼、懂孝道,从小尊老孝老,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根本。所以,幼儿园必须重视慈孝文化的启蒙教育。本文结合我园的研究和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开展慈善启蒙教育的策略。
一、以爱的教育为原点,唤醒幼儿慈孝欲望
“爱”是慈孝行为的显著特点。如果幼儿不懂得什么是爱,不能去体验、享受被爱的幸福感,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不能初步感知爱老孝老的具体形象,就不会产生慈孝的欲望。我们一味地凭空要求幼儿孝敬老人、尊敬师长,那么他们只是出于被要求去实行慈孝行为,行动是脆弱的,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所以,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要以“爱”的基础教育为原点,让幼儿认识爱、感受爱,奠定慈孝品德的情感基础。
1. 让幼儿感受爱的温馨
“慈爱”在幼儿园里体现出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要给予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也是幼儿感受爱的有效载体。
“慈爱”在家庭中体现为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更是幼儿感受爱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请一些家长来园对幼儿讲讲自己怎样辛勤养育儿女的事情,也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爱我》的讲故事活动,让幼儿讲讲长辈关心爱护自己的小故事。通过同伴之间的故事交流,加深对爱的认识,分享爱的温馨,萌发爱长辈的情感。
2. 让幼儿学会关爱自己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只要孩子能洁身自爱,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这个道理,启迪幼儿增强自爱的情感。首先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安全自护教育八策略,即常规训练渗透、游戏活动实施、借助情景表演、儿歌教学理解、模仿训练强化、实践演练体验、自主参与探索、增强锻炼确保安全自护教育,让幼儿在教师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方法引导下,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救、自护技巧。并让幼儿懂得,只有在保护自己、快乐生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才能让长辈放心、幸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孝。
3. 让幼儿理解慈孝含义
让幼儿理解慈孝的含义不能抽象地说教,要通过古代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一幕幕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呈现在幼儿眼前。《三字经》中提到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就是适于儿童倾听的慈孝故事。特别是,要结合幼儿身边慈孝行为的典型实例,让幼儿感知慈孝的含义,为幼儿树立榜样。例如,我园大二班的叶嘉年,奶奶眼睛瞎了,他长年陪同奶奶一起睡,照顾奶奶起居,扶奶奶走路,帮奶奶拿东西。同龄人的榜样引领,有效地使幼儿加深了对慈孝行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尊老爱老的故事,说一说小朋友在家里可以怎样孝敬长辈。
二、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养成幼儿慈孝品性
心理学家费西纳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类似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小部分,它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许多观察不到的力量在对它发生作用。无意识活动的特点以及幼儿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无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品性教化方法,对幼儿养成慈孝品性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但无意识教育具有依附性,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才能发挥作用[1]。幼儿凭借亲身体验、体悟,才能使外部影响逐步内化,内在观念逐步外显,达到知行合一,使孝亲尊长活动收到显著效果。
1. 在多彩活动中体验慈孝
幼儿园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通过儿歌、三字经、故事、DCD、舞蹈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懂得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辛苦,懂得感恩;结合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彬彬有礼”礼仪小天使活动、“孝心宝宝在行动”、“种植感恩树”、“感恩的心DIY、感恩箴言”征集等多种特色活动。还可以把一些体现慈孝教育的故事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慈孝。
2.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慈孝
幼儿对家中父母的感恩和孝心是弘扬慈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所以,我园要求幼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孝心:学会对父母表达感恩和关心之情,常说“谢谢”“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增强自我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从整理玩具、收拾书籍、吃饭、穿衣、系鞋带、睡觉等日常琐碎的小事入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父母表达孝心的小事,例如帮父母拿拖鞋、给父母捶背揉腿、帮父母盛饭等等。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幼儿交流在家中对父母表达孝心所做过的事,及时捕捉亮点进行表扬,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启发、学习。
3. 在社区活动中体验慈孝
杜威明确指出要把儿童视为社会的一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扩充这些关系”[2]。所以,敬老爱老的观念要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我园位于鄞州区雅戈尔老年乐园附近,我们充分挖掘这个社区资源,把老年乐园作为尊老爱老的教育基地。教师经常带领中大班幼儿走进老年乐园,定期参加乐园“争做心理健康幸福老人”的聊天室活动,教师、幼儿在和老人聊天互动中培养了慈孝情感;平时每月一次走进老年乐园,幼儿争着向老人问好,牵着老人的手到户外散步,有时还往老人手里塞两块糖。老人们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慈爱之情油然而生。我园和老年乐园联合举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少同乐运动会是一大盛事,开幕式上,小朋友挥舞着红旗、鲜花、绿叶和彩环,用清脆嘹亮的童音一遍又一遍地向老人问好和祝福。老人和幼儿欢聚一堂,相互观摩体育技能。老人慈爱的赞叹、欢笑声,幼儿敬老爱老的热情,使会场洋溢着尊老爱幼的热烈气氛。
三、以家庭为亲密伙伴,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幼儿是否孝亲敬老,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对老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一个家庭里父母和长辈的关系好坏也会影响着幼儿对父母的关注程度。
1. 面向家庭宣传慈孝理念
幼儿园从宣传入手,开展“慈孝文化进家庭”工程。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网站宣传、环境创设等途径,让家长了解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幼儿园进行慈孝文化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可以结合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江北区慈城镇,向家长讲一些2024慈孝文化的历史故事和现在的典型事例,从而增强家长的慈孝教育意识,在观念和行动上与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做到对子女慈爱而不溺爱,并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慈孝言行创设机会,搭建平台。
2. 开展家庭孝亲悦亲活动
老人是过往薪火的传承人,是既有财富的创造者,是未来发展的导航师[3]。老人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幼儿园要引导家长让子女知道长辈有哪些长处,从而增强子女对长辈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果爷爷奶奶是乡下农民,可以让幼儿接触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情景,感知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崇拜他们的劳动技能,向他们学习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果爷爷奶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让幼儿羡慕他们丰富的知识,学习他们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让幼儿常与长辈交谈,记住长辈的生日等,懂得给老人买礼物。这些孝亲和悦亲活动,会使孩子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
3. 组织家长慈孝专题活动
笔者所在幼儿园以家长慈孝微论坛等为载体,引领家长进行家庭开展悦亲孝亲教育的情况交流,并开展慈孝专题系列活动:2011年3月,开展“慈孝文化我来说”家长征文活动,共征得文章128篇,家长们旁征博引《弟子规》《论语》等经典,阐述自己对慈孝的理解;2011年11月,开展了“慈孝之家”评选活动,全园家庭纷纷踊跃报名,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海选”活动。随着争做“慈孝之家”活动的步步深入,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慈孝故事“浮出水面”,最终评选出全园十个慈孝家庭,每一户都用最真实的事件折射出慈孝文化的影响力。更可喜的是,此次活动后,慈孝的内涵与外延在活动中不断扩大,从家庭延伸到邻里,从邻里拓展到社会。
“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终的道德根本,我们祈以进行“慈孝”启蒙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中,拓展幼儿品德教育的内涵,提升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从教育的源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晓轲.儿童德性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61.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8.
孝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人伦之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中重要价值规范,始终左右着人们思想和行为。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孝”作为重要基础的社会,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孝文化。在甲骨文中,“孝”字是由“老”字上半部和“子”字组成,按照《说文解字》解释就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在精神上崇敬祖先。当然“孝”的含义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孝”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血缘关系逐渐被重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孝”逐渐由崇拜氏族部落团体的共同祖先发展到对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再到对父母的遵从。“孝”逐渐从最初的宗教领域进入到伦理道德领域,具有“追孝”、“享孝”、“孝享”、“孝祀”等含义。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家族道德,赋予“孝”以纯粹伦理意义。
《孝经》将孝的地位抬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产生出来。《孝经》将“孝”界定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就是说孝不仅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还是可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有效手段。有了孝道,就可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的社会治理状态。所说孝是天下第一要道,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子女应该以善事父母为先。侍奉父母,祭祀祖先,继承祖德,这是人生的最基本德行。《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也就是说,善行始于事亲之后,才能推己及人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经?圣治章》有言:“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也就是说,一个人连生育抚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去爱他人呢?所以,人们最基本的仁爱应体现为“孝”、尤其是孝敬父母双亲。在古代很多朝代提拔官员都把是不是“孝子”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很多人也不愿意和“不孝”的人交朋友。所以一个人道德修养好与坏的评价标准,最主要是“孝”来衡量。
《孝经》将行孝分为三阶段“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得来的,应加以爱护,使它不要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是孝最起码的要求。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最大心愿是我们能够一生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如果我们受到伤害,最心痛莫过于父母。所以要孝顺父母一大前提就是要爱惜自己、免除父母的忧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身体的损伤是必要的时候,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大义有待彰显的时候,我们应当牺牲小我,“舍生取义”,忠是孝的又一种深层体现。它将孝引入到又一种境界。孝最终目标是一个人遵循天道建功立业,从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孝子不仅要自爱,而且要自强自立。所以孝子追求最终立身,只有不辱没父母,才是真正大孝。
《孝经》中阐发“孝”的具体内容。《孝经?纪孝行章》指出,孝子在侍奉双亲时应“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作为孝子在日常生活中侍奉父母要竭尽恭敬;奉养父母要面带愉悦的表情,心怀愉悦的心态;父母生病时要忧伤焦虑,细心体贴地去照顾;父母去世时要悲哀痛心,听从父母遗志;祭祀亡父亡母时,要极尽崇敬肃穆。这五个方面做到后才算侍奉父母尽孝道。可以看出这五事通过清晰阐述如何供养父母,进而侧重强调事亲态度,事亲应该满怀恭敬之情,不应有不敬的心态和举动。《论语?为政》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在父母面时刻保持愉悦心态和表情是很不容易的。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深切敬爱。《礼记?祭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悦,有愉悦者必有婉容。”只有源自对父母真诚的爱的孝才是真孝。
君子力行孝道还须遵守三戒,“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章》)。即孝子身居高位时要戒骄傲,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当孝子身处下位时要戒作乱,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恭恭敬敬事奉上司;当孝子处于贱位时要戒忿争,注意与别人和睦相处。居上而骄,在下为乱,在丑而争是大不孝。故君子应秉“五事”之法以行孝,戒“三不”之律以修身。修德正行终为家庭之孝子,社会之正人。此外,“致哀”和“祭祀”是孝子事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代表着孝子事亲的终结,孝子事亲,生则奉养爱敬,死则哀戚葬祭,尽到最基本责任。
《孝经》中这些内容让我们体会到“孝”是作为人伦关系、上下辈血亲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人们都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孝德是人类相生相养自然情感的流露,是人性真善美的本能体现。
二、忠君之孝――“以孝事君则忠”
《孝经》将“孝”这一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从人伦领域推至政治领域,“孝”又成为一种社会性道德准则。《孝经》概括先秦儒家2024孝和忠的关系,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范围,这样本是源于血缘宗亲之情的最根本人伦道德被赋予超血缘的政治意义。就社会整体而言,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孝经》)。君臣关系实际上是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展,把君王看做社会百姓的父母、将君权看做父权的特殊体现,这样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忠孝合为一体,事亲等同于事君,“以孝事君则忠”,且“忠可移于君”,就此将孝移作忠。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孝经》中的孝将事亲和显亲有机的统一起来,“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经》)。为“移孝作忠”奠定了理论基础。即由事亲到显亲,必须经由人子立身行道才能完成。立身行道须通过事君来实现,事君即需将孝移作忠。所以在当时社会忠孝一体是必然,是由孝的内在规定决定。孝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晚辈对长辈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社会成员之间、下级对上级所必须履行的责任。所以通过“移孝作忠”,忠孝一体思想被确定下来。而《孝经》中的这种忠孝一体的思想,实际上是体现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统一。孝的含义由最初的事亲敬亲,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但《孝经》成书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这和当时社会相适应。书中指出,身处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对孝的履行也有所不同。《孝经》根据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人之孝五等。
《孝经?天子章》讲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应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形于四海”(《孝经?天子章》)。即天子以身作则,爱敬父母,为天下人树立好榜样,使天下人皆能爱敬其亲,将这种道德教化于百姓,这就是天子之孝。古人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其代天地以大德来育教万民,除爱敬其亲、亲近民众外,还需博爱传孝道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德行孝,最终达到永享太平安乐盛世的状态。此是天子之孝。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侯应该“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孝经?诸侯章》),即居于高位不骄傲,勤俭节约、遵守礼法。只有这样才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孝经?诸侯章》)。从字面上看,诸侯之孝重在忠君,以此不坠祖业,以显父母。诸侯作为天子之臣,列国之君,对上要尽人臣之忠,对下要行修德之孝。因此有上秉王道,下施仁政,崇尚礼义,尽忠行孝,积德修善,安和人民,保守社稷的重要责任。此是诸侯之孝。
作为天子、诸侯之臣的卿大夫应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章》)。即卿大夫谨尊先王之命,不敢穿不合礼义的礼服,不敢说不合礼法的话语,不敢做不合道德的事。因其社会地位影响,卿大夫对上“事君”尽忠职守,绝对的服从先王之道,效忠于诸侯;对下“和民、利民”,言忠信,行笃敬。博得美誉以求保全宗庙,扬名显亲。此是卿大夫之孝。
作为地位更低一级的士应该“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孝经?士章》)。士的“孝”同样体现在忠君和爱亲两个方面,只是由于社会地位更低,他的“孝”更多的是付出。孝源于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敬,推广到社会就是对长辈的爱和对君王的敬。这里把对父母的孝扩展到了社会之中,强调用孝敬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忠贞恭敬的效命于君王,谨言慎行,谦恭有礼以“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⑨。此是士之孝。
作为国家基本成员的庶民应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章》),即顺应自然规律,区分田地的特性。据此来播种粮食。谨慎修身,生活节俭,以此来赡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此是庶人之孝。
以上是《孝经》对社会五个等级自上而下做出2024孝道的划分。值得强调的是,《孝经》虽将孝分为五等,但“五等之孝”只是从人的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来做以区分的,“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孝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区别的,它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所以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来不及尽孝,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这里“孝”已经被泛指为一切美德,成为当时衡量善恶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孝”渐渐被抽象为一种绝对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纳入“孝”中。“五等之孝”和“移孝作忠”都为后来的“以孝治天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五等之孝”的规定实际上是想让人们认识到在其位,谋其职。人们应该各安其分,各守其道,各尽其职,以此达到利于政治统治的目的。“移孝作忠”使君权和父权相融合的真正目的,则是力图将伦理与政治统一起来,使伦理政治化,以此宣扬用孝治、德治教化万民。《孝经》中强调的孝治侧重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律,通过人的我约束来维护社会安定,这是政治伦理化的体现。统治者以孝教化民众,其实质就是使天下人都甘心情愿的服从统治。“以孝治天下”是适合于当时历史环境的,是“孝”由理论上升为实践的具体体现。
三、《孝经》的现代意义
《孝经》论说人们要行孝道以及如何行孝道,将道德、伦理、政治社会溶为一体,以孝行天下、以孝道治天下。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和提倡,孝道也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君主教化万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今天我们应辩证看待《孝经》的现代意义。
“孝”强调“顺亲”,对父母的绝对顺从,“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下》),即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父亲对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子女在父亲面前虽可“谏诤”,但如果父亲不同,则子女只能“无违”。本来子女听从长辈的教导和建议无可非议,但若将其绝对化,则只能使子女过分的依赖父母、逆来顺受施行“愚孝”,这样子女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不利于人的解放及个性的展现,这在今天是应该予以摒弃的。但在中国古代,孝被看作是众德之首、教之所由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切道德善举皆根源于对他人的爱。孝是由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是合乎天性的。
孝提倡家庭养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各国普遍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中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如此之快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还不是很充分,总体上来说还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弘扬孝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孝道为中国社会提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法――家庭养老。“孝”最基本内涵就是事亲敬亲,而事亲也就是家庭养老。在孝指引下,老人不仅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细心照顾颐养天年,而且还能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适时的给予子女以指导,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可见孝文化的弘扬,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且还使家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风尚。
孝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血缘文化是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爱国和爱祖等同起来,由亲祖而爱国,“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岩,宗庙严故重社稷……”(《礼记》)由此将爱国和尽孝联系起来,这种“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孝经》中所讲“移孝作忠”的“忠”是“忠君”,将它与现代实际相结合,赋予“忠”以新意,即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孝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临沂“孝”文化特征
(一)临沂“孝”文化的地域特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七孝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可以说临沂的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沂蒙孝文化既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性。以这七孝为例为代表分析古代沂蒙人的“孝”传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孝养,这是从物质生活方面给父母以生活保障。如鹿乳奉亲的郯子、负米养亲的仲由。二是孝顺,即遵照、顺从父母的意旨行事,可称之为顺意,这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如闵损单衣奉亲、卧冰求鲤的王祥等。三是孝尊。孝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与父母满足,更要在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为父母着想,爱戴父母。如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啮指痛心的曾参、闻雷泣墓的王裒。上述的孝养、孝顺、孝敬仅是根据故事情节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划分,而孝的内涵是不能这样截然分开的。这些孝子不论采取的是何种方式,其实都是将“孝”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准则、一种情感,自觉地去孝顺父母的这样一种行为。
(二)临沂“孝”文化的普遍特征
临沂地处鲁南,受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临沂孝文化也具有山东孝文化的其他层面的一些普遍特征:一、忠孝两全。对国家而言,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孝忠相通,孝始忠结。二、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在与人相处中,应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这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三、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临沂“孝”文化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当代临沂孝子事迹和孝悌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十大孝星”、“十大敬老楷模”、“十大模范老人”事迹感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近几年,临沂市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临沂老年人口达到了181.9万人,占临沂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4%,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了30多万人,临沂老年老龄化加快,出现了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农村老人多等特点,在老龄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迅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在对待老人、养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些不孝顺老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这些情况说明,在新形势下弘扬孝道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临沂“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临沂继承发扬孝传统文化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一)突出创新,以孝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突出理论创新,在批判继承创新孝文化。在扬弃中凝练孝敬美德。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观念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华传统孝文化熠熠生辉。临沂传统的孝文化既有值得当代我们传承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与现代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建设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处理好“二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民间风俗与政策法规的关系。
2、突出实践创新,形成孝文化传承常新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发挥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实践创新,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首先,要推行孝道仪式化。孝既应发自内心、也要需要有载体、有仪式,无论是正在行孝,还是教儿女如何学习尽孝,都需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或简或繁,有之,方可学可效,便于传承。其次,要把孝提到公共文化的高度,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今天进行公共文化创新,则可与养老、老人文化、老人社区建设相联系,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当代创新。
(二)推动孝敬美德融入生活,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以“四进”为载体,开展“行孝”系列活动。第一,“孝文化”进机关开,展了以“感恩”、“回报”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号召各单位干部职工每周回家看望一次双方老人,每季度为老人安排一次体检,每半年给老人买一件新衣服,每年为老人安排一次旅游。各单位建立完善了“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德孝情况作为晋级评先的重要依据。第二,“孝文化”进农村,开展了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给老人清扫一次卫生、每周给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改善一次生活、每年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村委会将这些情况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定期评议。第三,“孝文化”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了以“问、帮、写、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每学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年和父母共读一本尊老敬老书,并激励学生争当“孝亲敬老”的好孩子。第四,“孝文化”进社区,各级妇联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争当“好儿媳”活动,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崇孝敬老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找准相应群体的情感共鸣点,营造出“家家倡文明,户户讲和谐,个个求上进,人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具有亲和力。
(三)以“孝敬”切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半功倍
上一篇:季度会议心得总结(整理1篇)
下一篇:表彰大会策划书(优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