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优选5篇)

绿叶与红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572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3分钟。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殖健康;育龄妇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对身体的健康也加强了重视。对社会群体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避免因不好的生活习惯而危害到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虽然目前我国所开展的健康教育已经获得了不少的成效,但在生殖健康这方面,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近几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对生殖健康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加上国家颁布的《2024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等一些政策的支持,生殖健康的相关教育工作也在慢慢发展起来。我国各城市的社区中,妇女保健是卫生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积极开展生殖健康的教育对育龄妇女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了解社区内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具体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社区内,建档的育龄妇女有1400名,运用电脑来从中随机抽取了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这300名育龄妇女中,从年龄状况看,处于15-19岁的为70名,所占比例为23.3%,处于20-29岁的为90名,所占比例为30%,处于30-39岁的为80名,所占比例为26.7%,处于40-49岁的为60,所占比例为20%。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妇女为150名。从学历状况看,文盲为10人,小学为60人,初中为90人,高中为40人,大专及以上为100人。从工作情况看,科技人员为60人,教师为80人,金融行业为40人,在家待业为30人,其他职业为90人。

(二)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三部分内容:生殖健康2024知识、生殖健康的状况、妇科疾病的检查情况,可以从日常卫生、性病防治、解剖生理、性生活质量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着手,对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300名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在问卷调查中,一题为两项,答对一项为1分,全对为2分。对150名已婚妇女性生活的质量进行调查,将具体的满意度情况记录在调查表中。在调查的同时,社区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健康教育,向研究对象发放与生殖健康2024的手册,对其干预持续一年时间。

(三)观察指标

从研究对象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意外怀孕、妇科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产生的医疗费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并详细的记录下来。对已婚妇女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并将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中,进行统计。

(四)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置为α=0.05。

二、结果

(1)将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所做的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成绩以及意外怀孕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后,问卷中获得了更高的成绩,意外怀孕的人数也比之前少了很多。

(2)将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育龄妇女发生妇科病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示,在接受健康教育之前,发生妇科病的为150人,之后变为了70人。

(3)将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育龄妇女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可以得知,在这150名已婚妇女中,原本整体上对性生活的满意率是60%,接受健康教育之后,上升为80%,明显超过了接受教育之前。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性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以往开放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很多育龄妇女患上妇科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发生生殖道感染疾病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害生殖系统,甚至是全身心的健康。相关研究表示,与健康妇女相比,发生生殖道感染的育龄妇女更容易患上性病。以往很多的社区中,将卫生教育的重心放在对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进行预防和治疗方面,对社区中妇女生殖健康不够重视,导致越来越多的妇女患上生殖道疾病。国家和社会应该对生殖健康引起重视,加大与医学领域的合作,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提供保障,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生殖健康的重视,尤其是育龄妇女,要让她们知道妇科病发生的原因,对性器官有全面正确的认知,从根本上减少育龄妇女感染妇科病的几率,指导她们养成卫生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好自己的生殖系统,维护身心健康。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让育龄妇女掌握正确的方式来做好避孕,避免因避孕不当而意外怀孕,从而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做好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国家、社区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成效。作为社区的护师,要形成正确的服务观念,努力为社区群众服务,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开展健康教育之后,患上妇科疾病的妇女明显减少,对生殖健康2024的知识也有了更全面、正确的了解,对性生活的满意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满意度逐渐提升。育龄妇女们积极改变了以往生活中不好的习惯,开始注重生殖系统的保护。健康教育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效,值得加大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区内开展生殖健康相关教育具有积极意义。社区应对生殖健康加大重视,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发放手册等等方式来做好生殖健康的预防工作,帮助育龄妇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遭受妇科疾病的困扰,也减女意外怀孕的几率,保护好她们的生殖系统,并更好的享受性生活,促进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 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 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 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 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 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 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 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 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2024。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2024。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摘 要]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对河北省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困难、家庭文化水平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善经济状况,保障社会权利;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第三,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预防救助工作。

[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群。为了研究之便,我们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或者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地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和自编学生与家长调查问卷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现状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从河北省经济发达县区、中等县区以及欠发达县区分别抽取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从中共抽取弱势群体子女2731人,同时随机抽取非弱势群体子女(对照组)879人,合计发出问卷3610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3145份,家长问卷3500份。最后,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处理。

一、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现状分析

综合scl-90自觉症状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

(一)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与对照组(非弱势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非常显著,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而在弱势群体子女内部各组之间,贫困生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弱势群体子女各组。其中,对照组scl-90量表总分的平均数为144.7分,远远低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也低于总分临界值160分,表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之间,贫困生组scl-90量表总分的平均数为166.9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也高于临界值160分,表明贫困生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最差。

(二)不同性别弱势群体之间

不同性别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性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性弱势群体子女。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和总分上,不同性别弱势群体子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抑郁因子分和恐怖因子分的性别差异又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在恐怖症状方面,女性弱势群体子女因子分超过临界值两分的人数比例为28%左右,而男性则不到20%;scl-90总分超过临界值160分的人数比例女性为47%,而男性则不到43%。

(三)不同年龄弱势群体之间

不同年龄段的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学校弱势群体子女scl-90总分超过临界值160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小学10%左右,初中超过40%,高中(或中专)则接近60%。

(四)不同等次学校中弱势群体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好、中、差三组不同学校等次弱势群体子女scl-90量表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和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差异非常显著的因子分和总分的平均秩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差学校” “中等学校” “好学校”。这说明差学校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最少,好学校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最多,中等学校介于差学校与好学校之间。学校的等次对弱势群体心理状况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二、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困难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人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的根源。调查显示,有19.66%的弱势群体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其中残疾人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最低;弱势群体家庭月开销在300元以下的占33.18%:500元以下的占63.9%,可见弱势群体家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弱势群体经济上的低收人性、生活上的贫困性决定了他们在于女的教育支出上就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最为严重的是,生活富裕的家庭与弱势群体家庭的强烈反差令弱势群体子女羡慕、嫉妒,继而自卑、仇视。“学校等次越好,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则越差”这个调查结果也恰恰说明强势与弱势的贫富对比会使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失衡。因为所谓“好学校”是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社会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而这些也正是弱势群体子女所缺乏的,在这种强势的包围中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自我封闭,这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家长文化水平低是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经济贫困往往导致知识贫困,“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调查显示,各类弱势群体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都较低,70%以上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可以从各个方面影响家庭环境,从而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创造财富的能力相对就差,家庭生活就会拮据;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家庭氛围的意识就差,常常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庭中的冲突、愤怒、攻击就在所难免;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就不会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脾气暴躁,情绪不稳,打骂子女便会经常发生。生活在缺乏文化氛围、情绪紧张、教育方式不当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子女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

(三)认识的偏差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尽管调查显示,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与对照组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非常显著,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并不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也不是弱势群体子女都有心理问题,恰恰有许多弱势群体子女非常健康、非常优秀。所以,上述社会的和家庭的因素固然重要,也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弱势群体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当他(她)们感到自己与周围同伴在物质生活上的显著差异时,由于缺乏正确地认识常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并逐渐远离伙伴,陷入孤独痛苦的心境,从而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调查显示:有26.64%的弱势群体子女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与对照组的19.6%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弱势群体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我们认为,对自我的认识偏差即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合理观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解释。见图1。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并不是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不合理观念b所产生,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相对来说,弱势群体子女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差,且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正视自我和接纳自我,这直接导致了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另外,学校教育的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如:片面地追求教学质量、升学率,造成学习气氛过分紧张;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教师不尊重学生等。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惧怕考试、孤独、自闭等心理。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与认识不清、专业心理教师和对学生心理辅导的缺乏也使得存在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子女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弱势群体是需要特殊关爱和援助的群体,他们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

(一)改善经济状况,保障社会权利

经济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可为发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要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从经济上扶助弱势群体,但是总体而言,在资源分配和权利赋予上,更多的是按照社会主流人群的主观意志排列组合,尽管这样会使弱势群体获得一些资源,但是所占比重很少。要真正改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处境,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并赋予他们发挥这些权利的公平机会,发展他们在使用这些权利时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援助弱势人群。

(二)重视家教育,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家长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政府要支持学校和社区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弱势群体子女抚养人接受教育,并对他们实行免费培训,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使广大弱势群体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预防与救助工作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各级学校都要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做好教育引导、预防与救助工作。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有心理健康和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长相关知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各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壮的体格是学生进行学习创作活动的基础。在职业院校中,独生子女的数量占有多数,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实际活动抓起,切实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一般都从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家里有家人呵护,但是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之前享受到的优越待遇将不存在,在心理会有极大的落差。而体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知识教育,提高自己的毅力。因此,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如何深入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这2个名词的内涵,其中体育教育就是指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体育训练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客观统一,有个健全的人格、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态良好、意志坚定、人际交往和谐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道德还可以塑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的学生渴望自主、好奇心强,在这阶段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劳逸结合,学习效果才会更佳。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他们受到家长极高的期望、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体育教育深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将从4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1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氛围

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多是老师单一方法传授知识,而且仅涉及到表层理论知识面,没有认真对每一个姿势动作进行教学,可能导致体育教育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之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想办法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老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适当地进行分组,使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各同学之间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但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团结小组其他同学。

1.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毅力。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受到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师生两方,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3创新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

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完成一个家庭的理想。

1.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素质的培养。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练习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比赛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提前了解到社会的竞争压力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多种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应该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受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职业学校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毅力,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可以很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应该围绕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展开。深入调查我国职业学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是我国社会重视的一项课题,各职业学校都应该以身作则。总体说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宣传体育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这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32-34.

[2]范松仁.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7-69.

[3]李建荣.现代独生子女体育观念和体质健康因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0-10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