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

墨色添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97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作为负责人,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并且以前我没有参加过校级社会实践小队的社会实践。可是我并没有畏惧,积极的请教上届的前辈们,与我的工作伙伴黄波多加沟通,有条不紊的作者本次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

本次实践我们看到了南通作为苏中崛起的战略发展核心,她起到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苏通大桥的落成也将其与上海经济圈联系的更加紧密。

短暂却很充实的七天里,从与做宣传,走访企业到做问卷调查,村民面对面交流,我们受益匪浅。但纵观南通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我总结发现“加强支柱产业,促进新兴产业”是南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反复回想着我们十三人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一幅幅画面让我无法平静。心里的那份感动油然而生。

企业领导人滔滔不绝的公司介绍,其间夹杂的是企业飞速发展的自豪感,敏锐科学的公司发展前景规划,让我们了解到企业人的艰辛。

政府行政人员忙碌的身影,与大家印象当中一张报纸一杯茶完全相反,感叹于政府发挥的作用也在日趋壮大。

五接镇的村民们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以及对我们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团的热情,对我们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欢迎。

穿着父亲工作服的小孩忸忸怩怩的都在墙角,透露着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的队员为之感动。

在这七天的共处中,似乎每一件事都有快乐的理由: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从中我们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能力;生活虽然很艰辛,但是从中我们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体会了窝心的温暖……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农村,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学院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主要形式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充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真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医学生志愿活动素来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贴近实际的服务方式被接受。医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志愿服务中能够把相关的医学知识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专业知识的应用又能吸引和调动学生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这种主动服务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我校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实施了“红十字十百千万”志愿服务工程。在不同层次地域建立服务基地。为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突出特色的医学生志愿服务,向社会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种志愿服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效载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在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认识社会、思索现实的实践,增强了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每年的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发现学生的变化明显。很多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了农村发展需求,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方面发展空间巨大,不少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卫生医疗中去成长成才。近年来,医学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第三,志愿活动巩固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医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增加了社会经历。尤其是通过开展义诊服务、送医药等活动,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在实践中意志得到了磨练,专业水平、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以医学生志愿服务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医学生志愿活动的发展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实践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践行。践行就是实践。通过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由“文本价值”向“实践价值”转化。为此,就必须认真研究怎样使它具有可操作性和渗透性,真正做到广泛认同、深入人心。党中央2024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可见,进一步推广志愿服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吸纳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是今后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也是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志愿服务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加强公民道德修养教育,唤起公民互助互爱意识,增强社会生机与活力。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支持。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用雷锋精神教育大学生,一直致力于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自觉加入到“做好人、做好事”的行列中,继承和发扬着“自愿奉献”的优良传统。

现如今,医学生志愿行为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自发组织起“环保使者”、“爱心使者”、“红十字会”等活动。开始从单纯地助人为乐向关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转化。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二)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第一,医学生志愿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志愿者行动提供了人们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医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工作中,协助解决人们在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功能。

第二,医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来,围绕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医学生志愿者以其独特的专业性质,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比如在防癌宣传、防治艾滋病、禁烟宣传中等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担了主要的义务。很好地传播了文明、健康的理念,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三,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符合时展潮流。广大医学生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中,既为服务对象解决了实际困难,又传播了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和谐、进步是时展的潮流。医学生志愿者们的助人精神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这种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志愿服务形式的完善,必将拓展科学化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扬光大

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年的实践表明,正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医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才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医学生志愿服务这一崇高而伟大事业进程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条件。从1994年起,团中央号召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援助行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各种志愿活动蓬勃发展。而医学生志愿者则以其特有的专业性质,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公益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医学生志愿者在赛场医疗救助等服务中均有突出的表现;5.12四川地震发生后,由我校医学生志愿者组成心理援助小分队和医疗义诊小分队奔赴地震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灾区人民送去慰籍。我校的“红十字十百千万”医学生志愿服务工程的实施,校、院两级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学校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的服务活动,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体系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近十年来,我校的医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学校团委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并且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得了全国金牌社团的荣誉称号。

三、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一)制度建设方面

1、将志愿服务经历纳入到医学生培养计划中。制定新入学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与考核办法,并具体实施培训工作,实施志愿者资格晋升制度。

2、发放志愿服务手册,提高广大医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同学们力所能及并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

3、根据医学生的成长需求建立和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即通过评选星级志愿者,创建志愿者晋级机制等,使其在管理上更加科学规范。便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极大地激发医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4、探索有效的方式强化对志愿者服务时间、服务质量的考核鉴定。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学校医学生培养计划中。志愿服务表现与学生评等评语、评定奖学金等紧密结合,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5、以“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为志愿服务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建立长久的基层服务基地。即为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广阔的服务平台,也为解决基层缺医少药的实际困难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二)思想教育方面

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思想教育方面甚为重要。结合形势,使志愿服务活动符合医学生成才成长的内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使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中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将更多的医学生引导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总结、创新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局面,更好的发挥志愿服务育人、思想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不断推动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刘孜勤.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程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5]强学而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o-economy in recent years, volunteer service presents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of using volunteer servic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ries to conver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 pursuit, which is important for countries to generate economic value.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志愿服务;经济效益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economic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258-02

0 引言

志愿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1 志愿服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载体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是奏响社会发展进步主旋律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要贯彻中央精神,还应注重社会实践养成,将志愿服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融入实践锻炼中。

1.1 凸显爱国主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以社会和国家利益价值为重,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不断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自身的境界,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志愿服务是以实际行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培养爱国爱人民的的价值观。

1.2 传递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之本。近几年,志愿服务作为蕴含丰富道德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这是因为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有了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志愿服务可被看做是大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的平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提升自身的各项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还能够传递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作为每个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同时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也更加有利于就业,有利于走向社会,创造价值。

1.3 激发友善情感 刘云山在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成指出“要把增强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重要着力点,使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作善举”。

人生必须筑牢“友善”之根基,彻底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友善之培育和践行,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家庭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融洽人际关系、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应该积极参与“三关爱”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善行义举,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打造好弘扬友善之风的平台。

志愿者的人文关怀与雪中送炭的真情奉献将会深得受助者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2 志愿服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困境

当前,我国虽然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但志愿服务自身的仍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

3 志愿服务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3.1 构建志愿服务的品牌实践平台 要想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是一个有效途径。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精心策划适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风采和成效真正的展示出来;将已经取得社会影响力,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做得更大更强,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宣传推广作用,鼓励和拉动更多人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中;确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能和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相悖;正确利用学生的寒暑假和节假日,在不耽误学生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更多的走向社会,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去,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更多的推广等。在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突出人文关怀,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敬老、爱幼、帮扶农民工、助残等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接地的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志愿服务的品牌实践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2 以爱国主义为导向,友爱品质为根本,友善情感为核心,提升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水平。有资料显示,在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当中,有70%是为了赚钱,有50%是为了社会责任而付出,有30%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这表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就导致学生无法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成长和锻炼。此时,学校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组织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应以爱国主义为导向,友爱品质为根本,友善情感为核心,提升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水平,使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志愿服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模式,以育人合力的最大化追求育人工作要求、工作难点、工作意义等方面的要求如实告知学生,让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诚信表现做好思想准备;志愿服务过中深入跟踪与了解学生思想、化解他们的心灵困惑,及时纠正志愿服务中某些学生的不佳表现。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的志愿服务一般都是在当地举行重大社会活动或重大节日时开展,地区以连云港为主,活动形式是学院负责组织、学生自主参加。今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乐于助人的友善情感在时间上予以延伸,在空间上予以拓展,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实现志愿服务的自主化;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普遍化。

3.3 提升志愿服务运行效率 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及社团的建立,对这类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资助和支持。高校志愿服务机构可以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形式和经验进行交流合作。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也应该和民间志愿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和民间志愿服务机构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以便大幅提升志愿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

同时,高校应该健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的评估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志愿者工作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自身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评估体系。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可以将组织内部的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高校可以把志愿者在学校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和择优表彰等评选相结合,对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评优、评先的优先权,借此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更多的志愿活动,并在志愿活动中更加努力表现,尽心工作。同时,对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可以在媒体上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树立榜样作用。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之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精神力量。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内电台、手机短信、报告会、演讲比赛等阵地和载体,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生动形象地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大学生心中。

4 效果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密切相接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而产生并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养人生价值观的第一步,人生价值观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4.1 大学生志愿服务经济成本较低 政府对志愿服务不需投入较多的资金,又能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志愿者向人民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免费,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最多是后勤补偿,如餐费、路费、服装费等。这和志愿服务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如政府支持、院校统一化管理,在大型活动中,如有志愿者参加,通过他们的无偿获得,可以大大降低活动的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社会团体对志愿服务活动也会提供赞助,其资金既不属于政府财预算,又能使志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赞助者也通过志愿活动得到了宣传自身、扩大影响的机会。

4.2 志愿服务可增加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资本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在迅速发展壮大,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扩宽人脉,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项调查为例,有75.34%的大学生表示参加志愿者服务能够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该校2014届毕业生中,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在求职期间备受企业关注,就业率高达99%,并且针对这部分学生就职后工作表现的一项调研现实,企业对就职学生的满意度高达87%。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对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培育其良好的人格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5 结论

在大学期间,学生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主动学习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必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人生创造价值也是一种工程,也是一种广义的价值工程理念,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价值观,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才可以深切体会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日期:2015年11月9日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倡导、社区志愿组织的推动、政策法规的规范与促进、社区全体公民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引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用心灵和行动传递关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参加“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等公益活动,让困难群众减少忧虑;通过帮助孤寡老幼、残疾人、军烈属、五保户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孤寡老人身边有儿女,军烈属身边有亲人,伤残者身边有兄弟姐妹,特困户得到关怀和照顾,让祖国大家庭更加富有凝聚力,促进了社会保障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满足心理需求。大学生是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的最直接原因。

(三)提高个人素质,促进自身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帮助他人中得到锻炼,从他人的微笑中得到满足,人生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渐渐地喜欢上帮助他人,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习惯,提高了自身素质,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对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与公益劳动、美化环境、抢险救灾、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活动,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最早的志愿者就产生于社区服务领域。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我国社区政策不断演进,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在国家民政部门的主导下逐步丰富、发展。自1993年12月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一项。

(二)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参与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立之初,报名参加的人数比较多,队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由于种种原因主动退出团队,或虽未退出团队但已经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到大二、大三时,除留下为数极少的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的社员均需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中补充与吸收,这一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且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哪些具体的部门与社团组织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活动,更不用说知道哪些具体的活动类型了。可见,在大学校园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深厚的氛围。

(三)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节假日参与活动居多。当代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主要以探访老年人、关怀残障人士和关爱儿童成长为主,在志愿时间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如雷锋节、植树节、劳动节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假日或者周末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对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时间安排方面往往会导致社区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一种常态化,这种偶然为之的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时候是出于老师或者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属于自愿而无物质回报的。在调查中,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何种激励方式最能让志愿者满意”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得到相关证书,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给予一定的公开表扬,相当部分调查者表示什么都不需要。在物质补贴上,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报销与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比如车费与餐费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以助人为己任,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并不看重物质奖励。尽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的褒奖,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一定程度的奖励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热情,并且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

(五)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机较成熟,“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互结合。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得到了满足,自身价值得到了提升,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也是“乐己”。被调查者中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都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个人价值和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是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最大的感受。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已经成熟,“利己”和“利他”的因素相结合。

三、促进大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把大学生志愿活动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认识,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机制,拓展社区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到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在市、区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联系,起到促进大学生和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的作用,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应着重思考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地立足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比如开创具有互联网金融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三)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整合力量。其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注意加强横向联系,结合专业,互相补充,走专业化、专门化道路;其二,加强与社区志愿者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所需、居民所急,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第一,各高校团委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团,确定不同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每个志愿者组织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第二,开展相应的培训。首先是基础性的培训,是志愿者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次是专业性的培训。一些大型活动,不进行培训,志愿者不能有效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另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定期开设讲座,开展服务,不同社团间可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

(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章程,完善志愿服务表彰制度。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激发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应该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价值道德为主体。

1、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有机的统一。

2、加强规范管理,落实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施条例。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和意见。在制定时应将大学生志愿者的进入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和管理、奖惩条例、评价机制等作详尽的规定。在执行实施意见或条例时要做到公开、公正,统一标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3、加强实践研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力平台。要加强跟踪调查,深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采集第一手资料,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切实长效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是志愿者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起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建立社区志愿服务资金会,保障活动资金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海军,倪赤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双月刊),2003.6.

[2]常春梅.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3]颜吾佴,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2.9.

大学生服务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缺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既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的原因。但是从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来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是大多数用人单位拒绝聘用他们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缺位。因此,高校应该千方百计创新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创造提高职业素质的环境和条件。

所谓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等方面,大致可分为个体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三个层面。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身体素质较差,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思维敏捷,头脑聪明,但立场不坚定,道德意识薄弱;文化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专业素质堪忧;擅长考试,但是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大多不具备必要的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志愿服务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志愿服务可以促进提升个体职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心理素质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质,促进社会就业。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是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志愿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宣传,志愿精神得到了传播。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这是因为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也是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过程。

第一,志愿服务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个体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素质能力的综合,在这里大致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第二,深入服务实践,增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个体各种素质能力发展和运用的基础,是一般职业能力的核心,只要身体素质正常,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实践,一般的通用素质能力都可以养成。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圆满完成志愿服务目标,志愿者们必须参加锻炼,使身体素质达到要求的标准。

第三,理论结合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志愿服务是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平台,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有选择性地参与志愿服务,这就为他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实践机会,从而有效提升专业能力。一般而言,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发展。

第四,锻炼辩证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大学生可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省察自己的观念或偏见,反思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在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地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为了清楚地认识新问题,需要自主判断问题并不断做出决定,其思维的系统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均能得到有效提高。

志愿服务能够极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而志愿服务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其一,志愿服务中的身份认同可以扩大社会关系资源。身份认同一般是指一个群体或者个体获得被大众及自身所能够接纳的社会身份。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构建起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以“圈内人”的身份理所当然地享受该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这种依靠身份认同而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会越来越大。

其二,在志愿服务中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包括组织者在内,人人都是志愿者,大家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因此大家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所属机构的管理、策划和组织工作。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目标的完成。这种民主、平等、友爱的工作环境、氛围,使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体验不同的服务岗位,不同的服务环境,接触不同的服务对象,扩大了人际交往面,提高了沟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四,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工作培养领袖气质。领导能力是职业素质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志愿服务由于其公益性质和无偿性质,只要个体愿意,往往都可以获得担当组织领导者的机会。而且同样由于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在这个舞台上,能否当好领导,常规的关系网和利益链条都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更看重的往往是志愿者自身的领导技术和个人魅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及志愿行动正是美国各高校进行领导力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一。中国学生在培养领导力这个层面,也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志愿服务能够大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工作信心,锤炼职业意志,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入职前一般都无工作经历,他们择业的观念大多受社会和长辈亲友对职业的评价影响,形成了想往大城市、高收入行业挤,不愿到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的观念。而志愿服务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最需要你的地方,才是最合适你的地方,也才是最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地方”。无疑,志愿服务对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至关重要。

其次,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没有就业经验的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类就业挫折,如面试失败,求职遭拒等,使自信心遭受重创。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就业体验,增强就业自信心。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

再次,志愿服务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职业意志。职业意志是指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有没有这种坚毅的职业意志是衡量每个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志。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许多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去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预定目标,这为他们以后正式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多样化的服务实践中将自我发展和职业探索相结合,既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又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职业素质。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并积极拓展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促进大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全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认识不够到位,许多人仍然把志愿服务当作简单的“学雷锋活动”看待,只看到志愿服务的行动意义,没有看到志愿服务的教育意义和示范意义。因此,要提高认识,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让志愿服务的观念在全社会扎下根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号召广大民众尤其是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志愿者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物质上给予支援、法律上给予支持。而社会各界也要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积极配合,大力宣传,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