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39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0分钟。
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 体育教育;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40-001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心理表现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经历失败与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学生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的丧失。这将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学生们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水平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景,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得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课程中,练习跳高的学生们就非常的抵触这项运动,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自己摔着,即使有防护措施,他们也很难真正做到突破自己的极限。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不要畏惧,但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意识会伴随着他们很久很久。
其次是消极思想和情绪失控。当学生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等,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在体育教学当中,这种学生不在少数,轮到自己实际训练的时候,总是你谦我让,老是想着自己能排到最后就排到最后。等到真正自己的时候,又是胆怯放不开,心理紧张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从而更容易使身体受到伤害,也使得心理产生了一种“我很没用”的消极心理。
最后人际关系不良也是造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表现特征,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大多性格比较多疑,缺乏对其他同学的信任感,同时也认为自己在团体中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在一些团体体育教学当中,例如跳绳运动,需要三个人来协同完成,此时同学们就比较不愿服从教师随机安排,自己挑选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组成一队。人际关系不佳的同学受到孤独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在跳绳运动当中,也不会积极配合,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时间长久之后,性格会越来越孤僻。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
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它,他们将会丧失一切斗志和力量,放弃一切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也会成为自我实现努力不佳的牺牲品。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和学生心理心情的自我调节,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多方面的配合和引导,才能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过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使得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这些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唯一带给孩子的不是动力,而是莫大的压力。而教师更高的期盼学生可以完成更加完美的体育成绩,是无可厚非的,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更上一层楼,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使得学生没有突破自己极限的能力,而是更多了点畏惧最高目标的胆怯心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家长和教师,这样做促使学生进步,但是学生在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早早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这无疑是最大的退步。学生无法跟家长和教师进行平心静气的交流,无法向家长和教师反映在具体体育活动中自己存在的真实问题。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的能力低下、智力水平低下等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仅归功到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是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自我肯定和鼓励。
2.对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方式
2.1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肯定自己的实际能力。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更加注重自己本身的能力和自信心,不要过多拿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与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对待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正确评价,积极面对失败和困难。
2.2引导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的同时,侧面教导学生如何树立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教导为之去努力。在他们生活和体育教学中,锻炼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接受能力,面对失败和困难,如何建立一个目标,逐步完成。培养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把努力的结果和失败的结果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
2.3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正确归因训练和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正确的归因训练,要求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将失败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相结合起来,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公正,面对一些失败的因素能够正确接受。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圈能够帮助习得性无助感的同学远离孤独,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使得他们在运动训练中相互帮助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范文第2篇
一、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金钥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为此,我经常做到用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想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认真学习的‘三个代表’和的‘八荣八耻’等理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把我们培养成‘四有’新人,而这些理论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北大学生,由于不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最后堕落成了在公园里把硫酸泼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的罪人,而受到法律的惩罚。马加爵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残酷的杀害他的四位大学同学,从而受到法律的严惩。整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
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在一定的场合下发展,创设优良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便能受到熏陶。情景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以情为经,将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思品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环境创设,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营造师生互动、情感共振的生命课堂,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活动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和内部认知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案例和素材,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生疑、思疑、释疑。以交际话题为中心,仔细挖掘,充分运用,因势利导,启迪学生同构情感。选择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谚语典故等材料,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增进知识、活跃思维的双重功效。
1.身体力行,明理感悟。在教学《关心他人》后,我视学生为子女,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悉心照顾,让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教学《热爱劳动》后,学校每周的大扫除,我不怕脏,不怕累,和学生一起清扫垃圾。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在教学《孝敬父母》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挂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当你得到父母关爱时的感受如何?当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受?想想父母在得到孩子孝敬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又有些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放一段事先录制好的学生家长感受的录音,激发学生内在的孝敬父母之心。
2.创设热点问题情景。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就是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问题情景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感悟知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的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品德课引来源头活水,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在热点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在教授《落实环保行动》时,我请学生设计一条绿色郊游路线,学生们兴趣盎然。从设计目的到郊游准备再到郊游过程和感受都体现了对绿色环保的深切关注,在活动中学生迸发的智慧火花令人兴奋、难忘。这样巧妙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仅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教育的境界,而且还使之再生、升华,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风趣幽默,培养学生的情感
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我效能感 英语自主学习
1.引言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学习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庞维国,2003)。因此,自主学习正在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然而就像任何其他学习方法一样,自主学习主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也会受到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2.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根据他的解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Bandura,1986)。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
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如焦虑、紧张等。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好很多。
在过去的20年中,不少学者都在这方面作了研究。马尔顿等(Multon,Brown Lent,1991)对相关研究作了分析,考察了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表明有14%的学业成绩可以归因于自我效能感。Schunk,Hanson & Cox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习者成功解决教学问题的比例呈正比,[5](P79)Mills & Pajares发现法语学习中学生阅读自我效能与其法语阅读水平也呈正比关系[6](P39),Graham & Weiner在回顾学习动机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认为相比其他的动机因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更密切[7](P63-64)。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得出过类似的看法。“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8](P20-27)。胡桂英对中国初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解释了初中生学业成绩22.3%的方差[9]。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被证明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付出更多努力,表现也更好;能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富有信心;情绪饱满,焦虑程度较低;使用学习策略时更加灵活;并能更准确地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价。
3.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下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
具体到英语自主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发挥进行分析:
3.1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成功经验会帮助学习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比如发现自己的词汇量比以前有所扩大或者写作水平较以前见长,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一旦学生培养了稳定而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体会不到成功的经验,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降低。
3.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当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增强信心,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学习者所选的榜样实力明显高于他们自己,那么他们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从而信心也会降低许多甚至放弃学习。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看到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时,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害怕自己也会像那些人一样徒劳无获。
3.3来自权威人士的言语说服
班杜拉等研究者指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因为权威人士的肯定或赞扬会使个体的信心倍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中去。但是一旦个体的工作受到了权威人士的否定或评判,那么他们的信心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停滞不前。在英语自主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人士。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如学生的单词记忆程度的提高)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保持沉默,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受到挫伤,甚至放弃以前的努力。
3.4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
班杜拉等心理学家认为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可以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例如,人们往往把自己在痛苦情景中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能力不济的标志;把自己在放松情景下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表现。学习者的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就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5其他方面的因素
个体活动中的个人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时间的因素,对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影响。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自我效能时,一般需要比较和整合来自多方面的效能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仅仅由于某一方面出现挫折就信心大减是不对的,应当从整体上对事情或问题进行分析,看看是不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自己的进程。
4.如何增强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结合以上对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各种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4.1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成就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过去某段时间的学习经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那么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习者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那么他们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本来就不足的学生,他们甚至会放弃所有的努力。
因此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不时地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擅长唱英文歌曲,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一旦学生的这些闪光点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肯定,那么就会转化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动力。班杜拉曾经这样说:“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1978b;Bandura et al.,1980;Williamsetal.,1989)”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比如单词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等。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要善于把这些进步当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4.2寻找良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通过相似的个体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要使榜样示范发挥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榜样和个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榜样必须要有能力让个体体会到成功经验。英语自主学习者在寻找自己的榜样时,应当是在各方面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而不适宜找远不如自己或者远高于自己的同学。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的自主学习者如果找一个阅读水平比自己差很多的同学作为学习榜样,而那个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并没有取得什么进步,那么他自己也会由此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如果他所找的榜样比自己高出很多,他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他自己可能会想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仍然不如人家的阅读水平好,这样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受到影响。
4.3调整好自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敬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当尽量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成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娱乐性的英语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压力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惧怕甚至轻易选择放弃,而是应当以平常心去对待。应当明白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包含有太多的词汇和句法等,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另外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考试中表现出的过度紧张情绪也会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相反,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相信自己的实力,那么他们就会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4.4设置合理恰当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与任务设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英语自主学习者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里记住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单词或句型,他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感觉自己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因此作为自主学习指导者,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否则一旦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那些任务和目标,就会信心倍减,大大挫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畏首畏尾,不敢继续。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制定目标和任务时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保证学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至少是部分地实现那些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5.结语
随着自主学习逐渐被广大学者和教师当作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的几个因素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总之,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作为指导的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都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
[3]王连水,邓小龙,张红梅.军队学员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A].高班颖.
[4]王子欣.军队院校教育新视点探索[C].北京:出版社,2006.6.
[5]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1):91-97.
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46-1
我院承担了医、药、护、技近十个专业的医学实践教学工作,每年来院实习的同学多达300余人。实习同学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接受着不同的学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找工作、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实习生或多或少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实习以及实习生难于管理,影响带教老师积极性等各种状况,针对于此,我们试探讨感恩教育在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实习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1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1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羔羊跪乳”、“义鸦反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都反映了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责任、情感。
1.2感恩意识的缺失
感恩意识缺失是指情感淡漠、只知受恩,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处理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为善。总之,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
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有着各方面的因素。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经济越来越发达,各种不良思想乘机而入,严重侵蚀着人们,如腐败思潮、拜金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是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社会因素。现在社会条件越来越好,家庭生活越来越优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已经走向社会或正要走向社会,备受呵护的独一代们相对来说没经受什么挫折,心理比较脆弱,处事比较自我等是造成感恩教育缺失的家庭因素。另外,现今功利教育体制下,随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造成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
2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方面
2.1加强认识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也是培养阳光心态的一个重要成分,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缺失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实施感恩教育首先要在认识上提高。
2.2情感唤醒
实施感恩教育要从情感方面入手,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性教育,逐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2.3实践结合
实施感恩教育就要结合实际来实施。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倡导的就是感恩父母,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还要感念社会与大自然,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实施感恩教育就要结合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来实施。
3感恩教育在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目前,处在医学实践当中的医学生承受着巨大的找工作和考研的双重无奈的压力。作为教学管理者,为缓解学生的压力,使之能安心实习,认真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架起学生、老师、患者之间的桥梁,更好的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尽早地融入实习环境当中,初步在医学实践教学中实施了感恩教育。
在实习生中实施感恩教育,我们从认识、情感、实践三方面入手。首先,利用岗前教育、学生会议、个别学生谈心时使他们认知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他们要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谐相处、养成感恩的心态。其次,从情感上唤醒感恩的心,让他们看到、想到父母、老师付出的心血,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们,不要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最后,结合实习中接触的人和事用行动感恩。如实习中对帮助、指导自己的老师要懂得感恩,对自己的病人也要学会感恩。对老师、对父母感恩,就要认认真真实习,主动去学,主动去做;要尊重老师,有事一定要请假,不能无故缺实习,不能随心所欲,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教学查房要先复习2024知识,这样才能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学有所获,查完房要用热烈的掌声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我国《医学实践管理规定》要求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征得病人的同意才能实施,对每一个病人要充满感激,感谢病人给你动手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对病人感恩就要关心病人,时时事事为病人着想,如体格检查不要冻着病人,换药要严格无菌操作等等。
大学生实习心得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习得无助感;二语习得;归因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于1967年提出“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在遇到连续的失败和失败的打击之后,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错误了评价和归因,从而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否定,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发现,无论是哪种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习得性无助感。尤其是在成绩比较差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而且影响深刻。他们会将个体行为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欠缺中,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极易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而将他们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习得性无助感将达到最大。
二、习得无助感在二语习得中的表现
1.自我效能感低
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点,当学习者持有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产生怀疑,从而倾向于为自己制定难度较低的水平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在活动中,他们往往会想象失败的场面、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力不从心之感使他们对学习望而却步。而面对二语习得时,特别是英语学习时这种情况更是普遍。时下经济全球化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必须通晓至少一门外语,而英语的学习则最为广泛。然而,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认为英语的习得很困难。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影响个体最终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归为四类,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韦纳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当学习者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子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较少。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学习关键期”的著名观点。所谓学习关键期,就是指在某一个时期,学习者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习得某种智力或能力。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就会对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以后将很难习得完全的母语。小学生因年纪较小,道德及行为标准仍然主要依据外界,思维意识层面主要表现为“接受”,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多数小学生觉得并不是太困难。但是相对于稍有成熟的初中生及高中生,他们的道德行为判断主要依据自身的心理评判标准。对当前初中生和高中生调查研究过发现以下两种情况的学习者容易出现习得无助感。其一,中学的英语学习无论从词汇、句型、语法、语言意识任何角度都比小学英语要高深许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断的受挫致使学习者感到灰心丧气,总结经验时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结果就出现了如“我不适合学英语”这类普遍情况。其二,当部分学习者发现英语很困难时就将失败归因于不正确的理由,学习动机消退,学习效率下降,习得无助感增强。
2.母语意识过强
语言之间是存在相通性的,而思维又并不是总是能受到个体严格控制的。我们总是强调,要想最快最好地学习一门外语,一定要强迫自己抛开母语思维的影响,努力用外语的思维进行思考。但事实上,如果完全脱离母语的帮助,外语的学习也将成为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运用外语思维其实上是一个运用程度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能完全脱离母语的思维的,只不过是运用的多或少的问题而已。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入学习外语时,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内化,并已经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多年。因此,二语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学习母语时获得的经验来指导自己掌握新的语言。但学习者发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即使强迫自己使用外语思维,也难以达到自动转化的程度。母语的思维习性习惯已成定式,这就在两种语言思维之间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因此当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分析时多次发现他们的汉语思维不能处理英语问题时,无助感再次产生,他们开始失去方向,在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之间徘徊,无法前进。
3.消极思维和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者常常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表现为烦躁、冷漠、绝望、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形成“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12-13岁是身体和心理的高速发展期,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失衡。心理的不稳定性造成学习上的不协调性,习得无助感容易产生。
上一篇:大学生实训安全心得体会
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心得(整理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