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48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4分钟。
大学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校自考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1.1没有围墙的大学,自考生来源复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应考者不受民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已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和身体条件等限制,均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职业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报考专业。另外,办班单位主要考虑经济利益,没有把好学生入学关,加上自考生没有学籍只有考籍,很难掌握学生入学前资料。这导致“三教九流”只要有钱都可涌入高校就读。
1.2自考生自控能力差,身心发展还未健全
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产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除各种社会因素外,还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2024。大多数自考生还处在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还未健全,其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主体原因。当处在青春期自考生的认识能力、自我控制等能力与其身心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没有得到正确解决时,在各种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自考生们往往误入歧途,出现不健康的和反常的角色扮演,正常的愿望被不正常的心理及行为所代替,从而与社会要求相背离,导致违法犯罪。
1.3自考生法制观念淡薄
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自考生来源复杂,法制素养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如下:
1.3.1不懂法而犯法
法律知识是塑造个体法律意识的前提,自考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不在乎。在入学前缺乏系统的和专业的法制教育,进入高校学习后,他们也没获得良好的法制教育,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差,便容易触犯法律。
1.2.2对“权”、“法”认识存在偏差
当关系到自身利益时,自考生法律知识匮乏滞后,但维权意识强,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够合理适当,容易走极端甚至违反法律。
1.3.3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薄弱
现在校的自考生大多数为90后,把个性和自由定位为反规则、破坏规则,不采取正当途径维权。他们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存在惧怕和怀疑心理,不清楚法律诉讼的程序,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自己的拳头管用”。
1.4高校自考生系统的法制教育处于空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按专业分课程进行。高校自考脱产助学班的办学单位按照全国考委和省考委规定的专业考试计划进行课程安排,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考试计划有的课程才安排教师上课。因此,系统的法制教育在高校自考生教育中处于空白的状态。
2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的价值
(1)通过法制教育帮助自考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健康成长,努力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既是公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
(2)通过法制教育规范自考生的行为,使其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使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3)通过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高校自考生违法犯罪。
3新加坡法制教育的经验在新加坡,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和教材,大学才开始有系统的和专门的法制教育。在新加坡青少年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却非常罕见。其经验如下:
(1)新加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约束青少年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青少年中进行宣传教育。
(2)对于极少数不良行为学生,学校特别设立了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中心或学生发展中心,用于疏导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
(3)有些学校实行个人导师制度,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负责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轻微不良行为问题。
(4)在教学方面,学校为违纪学生开设辅导课程,内容涉及校纪校规、公民道德、法律精神、心理辅导、代偿服务等。
(5)有些学校会在训律课配备一名法律专业教师或警察、官员,帮助犯错学生深入地学习法律守则,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和校园服务来接受惩罚,获得成长。
(6)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使得新加波的法制教育在温和的说教背后,有了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为社会保障。
(7)新加坡的很多学校把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8)在新加坡,学校和社会秉承其政府强调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要旨,注重给青少年营造一种自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氛围,把种种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4.1全国考委、省考委和举办自考脱产助学班的高校重视自考生法制教育
全国考委、省考委和举办自考脱产助学班的高校应高度重视自考生法制教育,按照《2024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2024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2024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宣传部、司法部2024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加强自考生的法制教育,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自学考试的专业考试计划,落实好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和师资。
4.2加强高校自考生法制教育需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自考生自控能力差,身心发展还未健全,容易心理失衡而导致违法犯罪。因此,高校应把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起来,找到问题症结之所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做好因势利导,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背景、认识能力、气质和性格,经常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异常之举,与学生经常交心,或者建立心理咨询信箱,情感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
4.3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切实的开展系列法制活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让自考生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寓教于乐,增强其感受性。
(1)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对学生进行系列报告会或讲座,如聘请司法警官学校教师讲课、人民警察讲述治安状况、专业律师案例分析和法院工作人员座谈等。
(2)开展文明执法活动,让学生以校园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为准则,进行“监督与处罚”。
(3)通过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水、火、匪、盗、青少年违法与犯罪的教育等。
(4)在班会中定期组织讨论特殊案例和事例,增加法律知识。
4.4自考生的法制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大学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治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4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24希望您及时采纳。
2024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一
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2024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二
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以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抓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素质,切实做好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切身感受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符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合作的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大学生法制教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使大学生认识守法的必要性和犯法的危害性。
法制教育不仅向我们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效武器。法制教育给我们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社会,它的含义是先进发达,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却存在违法犯罪的污点。在这其中,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实让人们痛心,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纪念,这些高素质且高智商的特殊群体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犯罪的深渊,这让同样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不禁扪心自问。
人生会面临多次选择,当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我们将作出如何的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面对那些选择了不归路的人们来说,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法、懂法、守法。这次法制教育课,我学到了2024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提高了法律意识,更明白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用智慧的头脑武装自己。总之,法律教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教育本事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素质,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生活又要有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
通过这次法制教育课程,不仅让我对于法律知识和犯罪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使我心灵上得到了法律的洗礼。教育和引导我们面对纷纭的社会,应保持法律,不可逾越之心;权益,务必维护之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家园。
2024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三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通过倾听学习,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
《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
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在学法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谈谈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能够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过程,能比较好的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对于教师本身,一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学习,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法》中,这两点是教师的为师之本。平日里要主动多参加培训和业务学习,多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请教他们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多听一下优秀教师的课,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让我们与法同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2024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四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xx老师。
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xx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案例:某学校的学生,利用网络传播犯罪方法,从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一个未成年人,却犯了罪。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犯罪的呢?xx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因为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诲,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以至于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偷盗、吸毒、贩毒等,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知道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美好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青少年犯罪,不仅毁了自己,而且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家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判断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大学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罚”;法制教育;法律法规;和谐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创建和谐教育的进程中,却仍然有一种不良、不和谐的现象——“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存在,始终影响和阻碍教育的快速、和谐发展。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新闻报道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听到或看到这些现象后,作为多年在一线教学、又从事20年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总是感触颇多:为什么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而上,做出与教育形势背道而驰的事情来;体罚现象的屡禁不止,频频发生,这与当前的和谐教育发展形势极为不协调,对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极大损害,也对社会、家庭、尤其是孩子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何扼制体罚这一顽症,杜绝体罚这一不良现象,努力构建和谐教育,本人有几点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和谐教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当前,个别教师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将“良心”、“道德”与“法”不分。明明是损害教师形象,令社会愤恨的、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与和谐教育格格不入的违法行为,却还在那里无知地辩解。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了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2024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要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为确保法律学习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加试法律知识,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中增加“体罚学生”的扣分值或实行“体罚一票否决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称职,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同时学校可以在家长、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启发、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家长监督教师的育人行为,让学生都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约束教师的不合法行为。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和谐教育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摒弃陈旧师生观念,启迪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个别教师还有这样一种片面地、错误的认识:“不打,哪能教育”,“学生只要能够成才,受点压抑,受点惩罚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认识是我国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是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人文教育相背道而驰的。为此,学校要加强教师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师长作风。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要让教师明白: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交流。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也要做到换位思考,以学生眼光看待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才能避免师生的对立,矜持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学习。提高育人水平
(一)学习师德理论,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学校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师德教育,就要深入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模范教师,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要通过“教师宣誓”、听优秀教育家、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等活动,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知名人士2024教师职业重要论述和名言,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
(二)更新教育观念,端正育人思想
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牢记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每位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学生观: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让学生在学校中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要求,最终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为了让这学生观真正地落到实处,教师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素质教育2024文件,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真正内涵,面向包括学生身心在内的每一个方面。学校也要彻底废除“谁升学率高,考试成绩好,准就一好百好”的错误评价机制。只有把升学率与教师经济待遇、奖励不挂靠、不联系才能避免教师不惜采用体罚或威逼学生的方法去提高学习成绩,才能使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师生业务关系优劣,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育人能力的高低。记得有一句话说过:“体罚学生”是一个教师最无能、最无责任心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和能力。首先应在教学上吸引住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减少摩擦。其次,要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吸取成功的教育经验,来充实自己。特级教师魏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教育形式别具一格,就值得借鉴,他经常叫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由于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学生在潜移墨化中受到教育。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出最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
(四)加强教师个性修养,提高自控能力
大学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保障工作全面开展
根据上级的要求,我校及时制定了“法律进学校”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其他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法律进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中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使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落实到位。同时,学校还将这次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对应的领导监督制度,确保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并落实到位。
二、认真学习党纪国法,树领导班子正气,扎实搞廉政建设
学校领导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打铁要靠自身硬。学校新班子领导把班子自身建设作为本学期全面树立实验中学新形象的突破口。多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狠抓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学习制度、例会制度、教学专题会议制度。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国法,对领导干部实行违反纪律追究责任制。要求全体领导干部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树正气,讲团结,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带头守纪律、树正气、出实招,干实事,在短时间内切实改变精神面貌。不准,对违规者从重处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大胆管理,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树立教学中心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召开管钱管物领导与2024工作人员恳谈会,严令遵守财务制度,坚决杜绝违反财务纪律行为。对物资采购、资料征订等敏感问题公开、透明,加大监管力度,大宗物品采购公开招标。勤俭办学,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遵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依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一把手负责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依法治校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做到人员、组织、经费三落实。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依法治校工作,解决依法治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
三、敢于揭疮疤规范师德建设促进规范化教学
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贯彻执行师德建设“十不准”,坚决杜绝有偿家教现象。
针对全校干部职工存在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多次召开会议促使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要求全校干部职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三种意识:1、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的意识。要求全体领导干部、全体教师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2、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以对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工作。3、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聚精会神抓教学的意识。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贫、经得住考验,要全身心地投入的教学工作中去,想方设法搞好教学工作。要树立主人翁思想,树正气,压邪气,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坚决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现象,营造风清气顺、团结向上的良好校风和教风。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规范、创新、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取两步走的措施。
第一步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行为敢于揭短。对存在的教学业务、课堂常规方面问题进行认真查摆,限期改正。第二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一是召开全校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全体教师会,认真分析、查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整改计划,并逐步落实整改。二是实行学校领导挂靠教研组制度,学校领导指导帮助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出台了《*实验中学集体备课制度》,要求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定”、“六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2024“两题”,达到“五统一”,级部、教导处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和检查,重实效不重形式。四是继续实行领导、教师听课、评课制度。五是实施学生问卷调查制度。六是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分析总结整改成果。七是制定实施二十条课堂教学行为规范,逐步杜绝不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上的出现。八是积极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创新达标评价活动,推出八十一节创新课。九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素质教育征文活动,以征文活动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准着力点,深化素质教育。
全体师生心系灾区见行动,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135571.1元。学校领导及时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师德教育建设会议,要求广大教师以“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提高素质,献身教育,乐在其中”为主题写出感想和体会,5月26日,学校组织了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演讲比赛活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质的教育服务,树立教师良好的教育形象,以实际行动向灾区广大人民教师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英雄壮举表示敬意。
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从点滴做起,平日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在工作中以各项教育法规来时刻衡量自己,担负起教师的职责和义务,用爱心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渴求知识的花蕾在充满阳光的空间里自由成长。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法用法活动,加大法制教育合力
召开学校“法律进学校”集中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协调会,以“法律进学校”为主题做好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开展“法律进学校”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大会,开展法律法规集中宣传日活动,制作2024法律法规的宣传标语以及宣传展板、宣传橱窗,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自觉学法守法,争做文明学生”签名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实验中学信息期刊、校园图片新闻、校园广播站、启明星文学社团等阵地营造“法律进学校”氛围。下发2024征集学校做好后进生的在转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典型案例的通知,制作展板上街宣传“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学校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法律知识,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声音,让法律意识在学生脑子里生根发芽;结合学习《国旗法》,学校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各个班级也认真组织召开了“爱国、集体、亲情教育”主题班会,以抗震救灾心系灾区见行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对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增强教育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使全体师生的精神受到洗礼。
针对实际,强调法制教育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学校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表演、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坚持在新生中普遍开展军训活动,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培养良好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立少年志愿者组织,组织队员上街执勤,学习交通法规,养成遵守交通法规良好习惯,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邀请当地政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他们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依法治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媒体的认可。5月14日淄博日报刊登文章《艺体教育结下累累硕果》介绍了我校的素质教育见闻;5月15日,现代教育导报以《*区实验中学素质教育花满园》为题整版报道了我校素质教育办学特色;5月30日鲁中晨报以“心怀教书育人天职,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题专版介绍了学校依法治教,强化规范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
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师生法律意识
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学校组织本校教师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让教师懂得利用课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法制教育。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除确保政治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团队活动时间及每周的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同时,学校领导也对此进行监督和检查。召开法律进学校”集中推进年活动主题班会,开展“法律进课堂”创新课比赛活动。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无违法犯罪现象。
政治课举办少年模拟法庭。细心组织学生排练,模拟法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司法警察均由学生担任。在“庭审”中,他们都非常投入,“审判长”镇定自若的主持庭审,“公诉人”与“辩护律师”精彩的辩论,“被告人”真诚的忏悔,使旁听的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有的学生感慨地说:“我以前经常听说法律,但就是不知道法律是什么,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使我的法律意识大大地提高了。特别是穿上‘法警’制服,站在‘法庭’上时,真希望自己能运用法律伸张正义……”。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受到了深刻教育,增强了法律意识。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六、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精神,弘扬传统积极创新校园文化上层次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淄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天的常规体育训练活动正常开展。为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全校学生的健康水平,学校对日常作息时间做了调整,每节课40分钟,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后专门安排一个小时课外活动,课间实行15分钟大课间制度。学校为各班配备了长跳绳、短跳绳、毽子、羽毛球拍、铁环等体育健身器械便于学生在课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活动,通过比赛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推广“两操一拳”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训练计划,认真展开训练教学,班主任积极协调配合,组织了2000名学生参加,利用活动时间在短短十几天内就把“两操一拳”基本动作教授完毕,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4月24日,市教育局2024领导专家到来校进行验收,效果很好。目前学校课间、课外活动呈现出全体学生积极健身的可喜局面。
启明星文学社活动红红火火。日前,文学社秘书长张春华老师在淄博市中小学文学社团建设现场会上以“加强校园文学研究,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题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学校启明星文学社的工作思路、经验做法和今后的打算,得到了全国中语会文学社团课题组副组长罗权的充分肯定。启明星文学社社长初四一班王来同学的文学作品集《梦在天边》即将由国家级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实现我们*区在校中学生个人出版文学作品零的突破。学校文学社团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心系灾区”征文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大学法制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关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09-03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南针,高校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培养政治合格、道德高尚、专业优秀的合格公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预设和规划。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全部,大致包括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其内容具有层次性、顺序性、交互性、综合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会受到社会变革、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制约。同时,它也是一个极具逻辑的结构系统,与受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认同能力是相适应的。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重要前提和途径。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两者的关系存在着争议。
现实的情况是,在改革以前,法制教育基本上处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控制下。在开放以后,法制教育才逐渐从形式上被重视起来。但依然处于道德教育之下的附属地位。
道德教育,因传统沿袭,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都很重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法制教育的位置相对尴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2024法制教育的政策文件,无论是1985年,全国人大决议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展开普法通识教育;还是1987年,原国家教委明确将《法律基础》作为独立课程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甚或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单独就法制教育发文,要求加强学校法制教育;而最终于2005年教育部、又将《法律基础》和《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合二为一,终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至今。法制教育始终与道德教育如影随形,没有从本质上被重视起来,无论是从课程教学方面,还是从高校重视程度,以及在大学生生活实践中,均处在形式的重视中,雷声大,雨点小,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其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和大学生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其二,法制教育依附于道德教育,高校内部法制建设形式化,学生自主管理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学生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缓慢。其三,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少,而且得不到保障,法制教育实践教学缺乏,常常流于形式。其四,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法制教育的平台建设,环境氛围的构建缺乏。其五,政府重视度存在,但行动乏力,社会、媒体关注和宣传力度不够,学术机构理论研究不足。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检析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控制和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二者的逻辑关系应是独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常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也缘起于法律与道A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调整公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而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另一种形式,规制公民的义务,依赖于社会舆论实施,它是公民2024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和原则的总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受到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二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法律贯穿着道德精神,道德的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过对法律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律的废、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伦理方向。法律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观点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恶而戒行。从法理上讲,二者的区别存在五点。首先,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用成文的规范形式表达出来,按照程序实施的。而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出现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而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其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这种惩罚是不经过程序,直接实施的。而违法是要按程序处理的。所以道德调节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道德制裁没有确定性。其三,二者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通过为公民指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而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公民有意识的行为。但法律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为,道德则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其五,二者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的体系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而道德体系结构则是个别的道德规范组织在一起,没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在国家主导模式下对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引导其树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的教育形式。其内涵是对大学生有目的地实施道德影响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代社会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 。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着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独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坚持以宪法为指导下的权利本位的法制教育,无论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还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部门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给予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识;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但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仅凭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为还需要借助法律规范来强制,进而进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为,也很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道德的高层次为人的修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约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层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呈现出互动性与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治元素,将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
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异质性,决定了二者独立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认清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律普遍性约束。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差别。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点,对于道德教育重视,忽视了法制教育,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必须以法制教育的独立发展为前提,加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重视法制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认真研究,以形成独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轮子走路,羽翼双飞,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决法制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独特性和固有本质,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实质为普法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大学法制教育应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渗透,那么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依然从道德考量,就会遵从于权威、人情和关系,最终会使得自身权利附属于权力。这和国家、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弱势的法制教育一旦与强势德育教育结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现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应蕴含的法治精神。要改变这种依附情况,法制教育必须有其独立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蕴含着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独立的意境。二者在约束路径上是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秩序的认同,也就是对法治的认同和内化,强调的是从大学生内心中有一种所敬畏的边界,树立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对法律在本质上的理解,侧重于对权利的彰显。强调他律,对于个体来讲,其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的约束,他律能够充分限制个体的为恶,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的不良外在行为。法律规范表达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是逐渐向上的,对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层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层次会越来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关心的是大学生自律情结,专注于义务的认同,在反思和自责的过程中,强化自新的修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精华,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
至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立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三、加强法制教育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发展,是由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所倡导的,摆脱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异性决定的。只有更好地独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各高校应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规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法制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教师的法律素养到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以及法制教育目标考核给与明确化,大学要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增加法制教育教学课时。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课时数,仅凭十几个课时很难谈及大学生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议单独开设法制理念课程。要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利用媒体、网络、社团普及法律知识和理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建构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积极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教育,而且要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媒体法制宣传,突出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参与,学校、社区家庭形成氛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
第四,注重法制教育的社会实践,构建法制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法制教育是实践性的科学,需要全方位过程性的努力。要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育模式,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从其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校法制教育社团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生自治组织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法治社会的体验和实践。积极培育家庭、社区、高校和社会容纳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法制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相伟.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3):97-98.
[2]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大文.2024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3):54-56.
上一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