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37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应引起高度的关注。感恩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感知感恩,认知感恩意识
所谓“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对手给我们的竞争动力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有学者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2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2.1家长的溺爱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2社会风气淡薄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四川打工青年陈相远在厦门营救落水者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被救者至今没有露面。从这位被陈相远救起后却神秘“蒸发”的被救者身上,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感恩意识缺失带来的一种冷漠与残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非常淡薄。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2.3学校教育的空白
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内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3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3.1感恩意识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感恩意识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技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成为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3.2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4感恩意识教育的途径方法
4.1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要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4.2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第三,在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
4.3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由于职校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4.3.1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
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感恩意识教育中去,更要身体力行,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4.3.2倡导新的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3.3积极开展学科渗透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的特点,强化、挖掘感恩教育因素,开展学科有机渗透。如可以把感恩意识教育渗透在《政治》学科中。通过《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的实际行动,并让这种行为辐射到家庭、社会、班级、学校,并逐步变成学生个体的自觉行动。再如渗透在《语文》、《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中。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师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小学生们感恩意识浅淡的深层原因分析
现在家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人父母的“错爱”。这种错爱往往无意识的表现在对孩子的溺爱上面,虽然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其实则不然,由于家长过多的任孩子肆意放纵,服务于孩子的很多需求,导致现在的孩子们容易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只要成绩好,父母就得满足我的需求,服务于我,我要吃的就要及时给我买,我要衣服不管多贵就要作为奖励。这种主抓的硬式教育,以成绩来说话的方式,着实让孩子们容易形成娇生惯养,认为只要我学习好,家长就要无条件的满足我,服务于我的理念。在加之小学生们之间易于攀比的心理特点 ,很多孩子晚熟,不懂事,不会知道家长赚钱有多么的来之不易,长期以来缺乏感恩意识,只知道考试考个好成绩就好,不在乎自己的品德是否败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了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理直气壮、等现象,甚至当小学们偶尔得不到满足的,出现了由爱生恨的心理过渡。可见教育孩子学会生活感恩,来让他们实践探索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二、如何在课堂上感悟“感恩”,领悟实践与探索
由于小学生们的思想发育还尚未逐渐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多开展一些品德教育的课程来教育孩子的品德,多增加一些实践的感恩生活课,让孩子学会感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入。1.多增加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同时,让孩子们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出拿学习成绩说话的这个圈套,知道什么是生活?应该怎么样感恩于生活?比如:小学生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假期的时候,老师自发的主动带孩子们组织了几场大型夏令营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以前很多孩子们是做宅男宅女的,每天到家、学校,都是几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对于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由于参加了集体活动,真正的参与到了他们的辛苦生活,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任性与自私,没有体会到身边默默关爱他们的人的辛苦,才真正做到有所感悟;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集体参与到了快乐的夏令营活动,认识到了自我,学会了团队合作的意识,遇到危险及时帮助其他同学,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2. 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渗透学习感恩情怀,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课程上老师要不断开展教育思考品德为主的话题,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人、有礼貌、会消费,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教他们感谢生命里帮助过他们的人,让他们对人有感恩意识,并逐渐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学会帮助他人,让他们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这前提老师和家长一定也要潜移默化的做好他们的榜样,单纯的说教是比不上老师家长们的行动,做为榜样的你们,对小学生们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生活小节要引起重视,感恩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个微笑,一个拾捡的动作,一声谢谢等,让学生们不仅要在课本上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生活中一样可以。
三、多在课堂上加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小抓起,重要是的先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虽然需要不断实践体验生活,但是前提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没有疼爱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么才能茁壮成长呢?就像先让孩子做感恩行为,可是如果他们是照做了,却不懂得真正的用心在做的原因,又有何用呢?所以多在一些课堂上讲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才会让孩子们对感恩有深刻的触动,所以在课尝上加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使之课堂教育才能更具感染力,真正得到感恩教育实践探索的作用。
结论: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很多人的呐喊,喊出的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应从小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激和感动。当今社会,孩子得到深爱,却不知感恩,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们个性的扭曲和坏习惯的滋生。要知道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孩子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当今社会荣辱观中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文明素养。因此,感恩教育迫在眉睫,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一、情——感受体验、感悟恩情
感恩教育并不是直接向孩子传授大道理,而是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让他们感受体验并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领悟恩情。因为幼儿的情感是直观具体的,他们既需要成人的关心呵护,也需要体验成人的爱意和恩情。我们要通过创设感恩的教育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让幼儿受到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感恩的情感,不断强化对恩情的体悟。如在幼儿园里创设自然角,动物饲养角,引导幼儿通过亲手浇灌、饲养照料,惊喜地发现小动物、小植物不断产生变化和成长,此时他们对自然的情感悄悄萌发了,在感受小动物、小植物的可爱之处,真切体验自己所付出的爱心喜悦。由此,教师借机因势利导,让幼儿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和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与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照料分不开的,激发起幼儿对父母的哺养之情的感激,自然滋生感恩的情怀,逐渐学会珍惜他人的恩情,尊重他人的感情,心怀感恩去善待周围的人事物。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晨间接待时热情招呼,以抚摸额头、拉拉小手的亲热方式欢迎他们入园。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拥抱他们,分担他们的忧愁,在离园等待时和孩子聊聊天,安慰安慰他们,孩子生病时主动打电话到家里关心,激发班级幼儿对生病孩子的关、爱之情。看到小植物、小动物受伤及生活中遭受着不幸的人,引导幼儿去关心同情他们,在心里产生怜悯和关爱的感情,而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行为,应该引导幼儿不惜吝啬地说声“谢谢”,并在内心心存感激,时时记挂他人的帮助和爱护。我们要在周围的家庭生活中营造对幼辈关心、对朋友友善,对长辈孝顺的充满温情的生活氛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培育感恩教育的沃土,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孩子从小感知体验“孝敬”和“感恩”,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
对于幼儿而言,感恩教育中的“情”尤为关键,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催化剂,感恩教育应在幼儿切身体验和感受恩情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为感恩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动力,并以良好的情感倾向伴随感恩教育而深入。
二、知——了解认识、唤醒意识
幼儿对感恩的认识,产生于感恩的意识。丰富幼儿对感恩的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这就是对感恩的认识和形成感恩的意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孩子感恩之心的“迟钝”,传统的德育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知之深,爱之切”,应着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他们知道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唤醒感恩的意识,强化对感恩的认知。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和施予,成长、成才、成家、立业,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我们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因此施恩与报恩是互相促进,施恩就要报答,才能在困难之时获得别人及时和诚恳的帮助。这是对施恩与报恩关系的认识,也是对感恩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我们慢慢地让幼儿认识的重要内涵。
让幼儿产生感恩认知的方式有多样,听故事、看碟片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教师生动讲解或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交流,能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如“乌鸦反哺”“孔融让梨”“漂母的一饭之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这些小故事不仅使孩子对感恩的认知得到加强,从中受到良好的感恩熏陶,还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善根,产生感恩意识,进一步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感恩认识,获得深刻的感恩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典范,也是幼儿获取感恩认识的有效方式。例如,我班上有个名叫心怡的小朋友,富有爱心,只要看到班上谁东西掉了,就会自觉捡起来;小朋友摔倒了,她会把他扶起……。这时我就会马上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她:你们看,心怡小朋友多么关心班级,图书架上的书乱了,她会主动整理好;看到玩具掉在地上,她会主动捡起来收放整齐。老师的话刚说完,其他小朋友立刻学着他的样子做起了好事。在心怡小朋友的榜样示范和影响下,班级其他小朋友也自觉地关心班集体,爱心和责任心大大地增强了。通过孩子教育孩子,能让幼儿直接地学习和模仿,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此外,成人的榜样也是幼儿学习模仿,产生感恩认识的直接范例,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幼儿提供认知和学习的榜样。如教师平时对智障孩子的不尽关爱,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细心地照料他们,并为这些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深厚的爱心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让其他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共同献出一颗爱心,不嫌不弃,接纳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好朋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中教师为幼儿树立了爱的榜样,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为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爱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让幼儿识恩、知恩,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认知的良好榜样,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三、行——练习践行,养成习惯
感恩教育最终应让幼儿养成会感恩、会施恩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情知行合一,形成感恩的自觉行为。“行”的实现是感恩教育的标志,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的,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情知行合一,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去练习、实践和行动,逐渐形成自觉感恩的行为习惯。
从开展自我服务实践入手,让幼儿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为感恩行为储备必备的技能。从小班下学期就开始培养小值日生,帮助分发碗筷、浇灌花草、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利用中、大班每周劳动日,组织幼儿清洗自己桌椅、洗晒玩具,整理学具、用具,自己叠被、穿衣、系鞋带等,让孩子在自我服务中学习承担责任,以培养爱劳动、关心集体的行为。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使用玩具做到“三轻”:轻拿、轻放,轻使用,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爱惜玩具的教育。其次,家园密切配合,大胆放手给孩子充分的锻炼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验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创设教育环境,直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我们抓住节日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主题教育。如“五一”节感谢劳动者的教育,“六一”节感谢成人培养的教育,“九月十日”尊敬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十一”国庆节的热爱祖国的教育。并以节日为主题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在“母亲节”开展了“爱妈妈”系列活动,有亲子讲演活动“夸夸我妈妈”,有“母爱颂”现场作画,还有亲子手工活动“花儿朵朵献妈妈”等。在“重阳节”开展了尊敬长辈的系列活动,包括朗诵诗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您真好》、歌舞表演《感恩的心》、亲子互动《我喂爷爷奶奶水果》等感恩教育内容。幼儿在唱、演、诵、画、讲、分享、制作等各项活动中,深深的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此时的亲情与爱心、感恩与教育得到了升华。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都说:“孩子变懂事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能经常帮助我们做一些家务事,听话了也不会吵着父母要这要那物品。”可见,主题系列活动和渗透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爱的情感,并使幼儿亲身实践爱心行动,深化了情感体验和认知行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感恩行为。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在校生 感恩意识 培育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技工院校德育应重视对学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引导学员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员真正成为知恩图报、能自觉担负责任和义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培育感恩意识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构想,因此感恩教育尤为必要。所谓“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加强对在校生感恩意识的培育,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懂得感恩、以积极思维对待人和事、控制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从而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以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家长普遍溺爱。目前,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看,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使得部分学生行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感恩层面呈现“精神真空”。
(二)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受挑战。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三)道德教育缺失。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主要在分数,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获奖率、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一些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极个别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严重影响感恩教育效果。
三、加强“感恩”意识的培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接触这张白纸最早的人,也是最多的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家庭关系。其次,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再次,要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
第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落实感恩行动。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冶,心灵得到震撼。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主体班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铸就他们的感恩品质。
第四,注重感恩意识的培育。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倡导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新闻媒体,例如广播、报纸、网络等,应该大力宣传高尚的社会道德风气,对于在感恩方面的先进事迹多加报道并给予赞扬,对于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这类的负面新闻应给予严厉批评,从而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以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四)形成感恩培育的合力。感恩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环节,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技工院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四、结语
感恩意识培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在校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8(11).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余姚市三七市镇中心小学 陆慧慧
【摘要】解决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还能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深化教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理念是解决感恩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培养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开展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感恩,实践感恩。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将感恩行为化为红丝带,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关键字】感恩教育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实践
【缘起】——不懂感恩的小单
笔者对于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源于一个二年级学生——小单,他是一个喜欢唱歌的男孩,一般热爱音乐的孩子都比较阳光,但他不是。他与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时常有,比如同学帮他捡笔,他却反告同学偷他的笔;同学借他橡皮,他从来不还,还把橡皮扔进垃圾桶。作为班主任,笔者也会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并加以正面教育引导,但是每次教育的效果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于是笔者对其进行了家访,想更深入地了解小单、帮助小单。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笔者还没进小单家的门,就听到小单对他的母亲大吼大叫,还用老家的脏话辱骂指责他的母亲,而她的母亲却在一边流泪。笔者当时大为震惊,这还是我认识的小单吗!以前只觉得他在同学面前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哪里想到在家里会有这样的一面。当天与他的母亲聊了很久,这次吵架的原因是他想买一个ipad,但妈妈不同意,只因这样一个小事!从他母亲那里得知小单经常对母亲大声叫骂,目无尊长,从来不体谅父母生活上的艰辛,没有一颗感恩仁孝之心。
小单的问题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一个新时代的小学生却没有一颗感恩之心,是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小单的个性,那其他学生呢?于是笔者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3.2% 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3.5% 的学生景仰体育与影视明星,只有4.5% 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只有5.9%的学生景仰自己的老师 ……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己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感恩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农村,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处在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时期,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的照顾。然而一些小学生却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二,淡忘教师的培育之恩
多数农村小学生能做到尊敬老师,从心底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然而,在小学校园里,上学迟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教导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不打招呼,甚至有些同学看见老师绕道走;还有些同学因为老师生病而高兴,认为这样就可以不上课了。
其三,无视他人的相助之恩
“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文明用语,可是部分小学生却不愿意说或者懒得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宝贵的仁爱和友情。
其四,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当代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苗头。对于小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较家庭而言较为频繁的活动地点。然而仍有少部分小学生对学校感情冷漠,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以及自己对学校肩负的责任。不爱惜学校的公共财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在校园里乱丢垃圾,不懂得保持学校的环境卫生。
【剖析】——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是由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摆在第一位,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德育就只是摆在桌上的绣花球而己,忽视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这一系列的教育缺陷,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感恩。
第二,家庭教育观的原因。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小学生在家里不仅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而且家长的过度溺爱更是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错误价值观,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父母不求回报地一味奉献。
第三,社会坏境变革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涌入我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一些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
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生在前三个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自主意识很强烈,但是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差,而且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不公。他们从来不会去反思自身的原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不知道何为感恩,怎样感恩。
【探索与实践】——农村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养他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感恩教育的价值关怀和人文情怀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应该选择涉及面广、可操作性强、具有实际意义的策略。
一、以“家庭”为依托,积极推动家庭感恩教育
家庭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需要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起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父母让孩子生活幸福,疼爱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过分的宠爱反而使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不知道感恩。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家长明确自己在感恩教育上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送祝福,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辛苦劳动一天回家后,可以让孩子帮忙倒杯水;在吃饭时,家长可以让学生帮忙拿碗筷等,并在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后对其进行感谢。感恩教育更应注意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二、以“活动”为载体,切实推进学校感恩教育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比如在庆祝“感恩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首2024妈妈的诗,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一首先献给妈妈的歌……这些都承载着亲情的温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我帮妈妈扫扫地”活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 、“我当一天家”等活动。通过下田干农活、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等实际生产和生活尝试,不仅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每天劳作的辛苦以及持家的不易,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锻炼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孩子能够主动帮助父母揉肩、捶背和分担家务,形成了关心家人、孝敬父母的意识。2、开展2024感恩方面的主题演讲比赛。3、学做家务,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家务甚至是农活劳动,学生们会有真切的感受,能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4、 利用语文课上的感恩教材进行教育。语文教材有很多很好的感恩材料,让学生多读,多学习,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才能“亡羊补牢”,培养起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以“传统美德”为背景,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我们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句子中就不难看出。今天的孩子还需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关注孩子,也对孩子寄予着厚望。教师可利用影视媒体,播放2024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从而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启发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知恩报恩美德,塑造鲜活的感恩典型。宣传一些在施恩报恩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逐渐树立以知恩报恩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道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村社区已经作为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家中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社区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应与家庭、学校一起,共同配合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一个社区有着浓厚的感恩氛围,生活在这个社区中的人们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感恩。许多社区感恩活动是班级中的家长组织的,由于同学们大多住在同一个社区,组织活动比较方便,参与率较高。他们暑假里组织了“给环卫工人送凉爽——小风扇”、“给敬老院爷爷奶奶送温暖——亲手做的点心”、“给公交车叔叔送清凉——冷饮”等一系列感恩活动,全力营造社会感恩氛围,这对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有着积极的作用。
【深思】——感恩于行,培养新时代美德少年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感恩显得尤为重要。感恩不是哥们义气,也不是以性命作为代价,感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小学生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用国家、社会的财产或者他人的利益去报答自己所受的私恩。如果自己现在受到的帮助在青少年阶段没法进行报恩,可以在成年之后报答别人,也可以将这种施恩行为传递下去,以此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施恩来说,我们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对于小学生而言,具备正常的施助心态对他们以后的人生特别重要,从小就形成这种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将大有裨益。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更要学会感恩。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让学生学会感恩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长辈成员的感恩,二是对同辈成员的感恩,显然前者比后的难度大得多,晚辈与长辈之间存在代际鸿沟。历史地看,对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成员的感恩一直受到传统孝文化的重视,善待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但是怎样善待父母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却受到忽视。但其实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种人性化的感恩,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情怀与感恩的表达艺术能催生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伦理关系,也能促进代际之间爱的传递和善的互动。感恩他人是天地之间人性的伟大所在,是万物之中人性的高贵所在,是社会生活中人性发展的渊源所在。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学生感恩教育必定是不完美的教育。学会感恩,这不仅关涉着学生个体当下的幸福,也关涉着家庭的和睦,还间接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恩教育于学校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培养新时代施恩、知恩、感恩于行的美德少年理应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把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为小学生输送积极的感恩知识。其次,开发和整合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践行学生的感恩行为。最后,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鼓励学生践行感恩。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与其说是试图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希望在某些方面使这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逐渐解决问题。由于时间较匆促,资料2024不够丰富,加上笔者经验、能力有限,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一问题的研宄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行更加细致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培新心得体会(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