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03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校舍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教育系统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教育局2024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教育实际,制订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全镇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发生的地质灾害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的紧急防灾、抢险救灾工作。
2.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的危急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而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即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称为灾害应急。
3.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与地质作用2024的灾害。
二、工作原则
1.地质灾害应急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2.紧急防灾、抢险救灾工作在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三、组织机构
1、中心学校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唐付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指挥长
常明学:
负责现场组织、医疗救护、后勤物资保障与食品监督
袁怀新:负责现场组织、抢险与救护
涂家军:
负责综合协调,信息传递、联络
张义树:
负责非常时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调整上学、放学时间
师利涛:
负责宣传报道、协调媒体和舆情管控
田晓丽:
协助负责后勤物资保障与临时食宿安排
各学校(幼儿园)校
(园)
长:学校总指挥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袁怀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13635702195
四、机构职责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达的其它地质灾害防灾救灾任务。
2.督促、检查各学校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调查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3.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负责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协同上级2024部门维护受灾学校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灾区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主要职责:
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2024部门,在校防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认真配合上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的2024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安定学生情绪,协助调运救灾物资、设置避险场所,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受灾学生;核定和报告灾情,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生救助和安置情况。
2.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负责协调2024职能部门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道路交通疏导工作。
3.宣传组: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宣传报道的协调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2024救灾物资的及时组织、协调和调配,组织、协调救灾物资的调拨和供应。
五、处置措施
(一)应急准备
当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中心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迅速上报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同时,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险情会商、研究部署抢险避灾各项工作。
(二)开展抢险避灾工作
1.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师生和重要财
产撤离,情况危险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2.对灾害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并做好灾害突发时的报警工作。
3.组织力量实施必要的应急避险工程,减缓和阻止灾害险情发展。
4.及时向2024部门报告险情和抢险避灾情况,以取得指导和支援。
5.一旦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情况宣布结束临灾应急期,确定撤消或继续保留危险区事宜,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治理方案措施。
(三)灾情应急
1.发生地质灾害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相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灾情,指导2024人员采取有效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启动灾害应急预案,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2.学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各应急工作组根据中心学校领导小组的指令及职责分工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采取紧急避让和抢险救灾措施。
3.一旦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领导小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宣布结束灾害应急,确定撤消或保留抢险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
六、报告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期间,实行“每日一报”制,遵循逐级上报原则。
1.发生地质灾害后,各校防范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开展灾情调查工作,并向学校防灾领导小组报告。
2.学校防灾领导小组及时向中心学校防灾领导小组报告,中心学校防灾领导小组再向教育局防灾领导小组和镇政府报告。
3.中心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向上级2024部门报告灾情及防治工作的情况。
4.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相关学校要将处置工作情况书面报告中心学校领导小组,中心学校再将处置情况书面报告教育局领导小组。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Abstract】China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and it is also the country with serious loss due to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Every summer and autumn,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egion,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storm, The frequenc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with unstabl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high, which leads to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数据采集装置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 device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77-02
1 引言
地质灾害指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震等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概述
2.1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受地质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技术的研究格外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从事该技术的研究。由于地质灾害现象普遍量大面广,成因复杂且治理成本颇高,当下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治理。由此看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装置成为重要的减灾防灾手段;以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为背景,对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区划,在易发生地址灾害区域装置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两部分。其中,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是通过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图形和数据进行采集及发送。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是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地质灾害预警和数据监测的目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在相互协调的作用下共同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将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各类地质灾害的现场结构及发生机理皆不尽相同,而传统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功能单一,只适用于监测某种特定的地质灾害。因此,应研究一种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进行监测。
2.2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类型,国内外的专家W者进行了长期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模型与理论,并对其部分予以验证。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从早期的灾害成因研究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区划,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随后形成了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更为精准的全天候数据采集监测,从而增强预警能力。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具有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及计算能力等特点的新型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础及成果。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感器需要采集电路,运用的传感器种类较多时,设计的成本会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区地势复杂,单一的数据传送方式不能保证数据得到有效传输,装置的监测地点环境恶劣难以保证供电及时。
3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
3.1 装置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由数据采集装置、云数据服务器及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部分构成,图一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半部分即是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具有对监测现场的2024数据进行采集的作用,随后经边界路由节点传送出去,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将该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功能[1]。为了更好地管理在野外环节进行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所有节点,保证数据的有效上传,需使用较为可靠的数据采集装置。互联网作为世界上互通性最为广泛的体系,将无线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即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送。采用分布式的设计方案,采集到的现场原始数据首先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进行保存,而不是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该方法大幅度降低了系统失效的风险。
现场原始数据以从上至下的流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线网络的数量,其中设置了4个监测网络,网络监测节点通过采集现场的雨量、泥水位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到达边界路由节点,边界路由节点则根据情况选择无线或有线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中,随后传入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储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访问云服务器,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警决策将信息传送至2024部门。综上所述,通过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设计出系统通信结构。根据不同节点的特点,选择对应的传感器类型。
3.2 硬件及软件设计
硬件的结构主要以原始数据采集的节点及边界路由节点的功能组成的,是以通过通信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调试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完成的微控制系统;在设计软件时,由于程序具有可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系统软件的设计应以分层次、板块化的特点进行设计。
3.3 装置调试
在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系统设计完成之后,通过调试来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及缺陷。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是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直至数据上传等步骤组成。因此,应对各步骤进行调试,以保证装置的有效性。其中,调试方式包括实验室调试和野外模拟调试两种。实验室调试是将装置中所有功能拆分,并用特定的调试工具进行单独调试;野外模拟调试是将装置置于真实监测现场,通过监测预警中心进行数据分析。两种方法并用,对整个装置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有效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原因不仅仅与降雨2024还与其所在地区的地势、岩体结构、植被情况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对各种地质灾害的信息进行采集及预警,对防灾减灾以及灾后及时救援提高具有重大保障,从而大幅度的减少了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2024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部署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召开这次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去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年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来讲,是经受抗台救灾严峻考验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一年,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省先后三次遭受强台风的正面侵袭,狂风暴雨引发了众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了抗击强台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台救灾工作中去。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共组织1700多个工作组(次),出动7000多人(次),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485处,将7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28000多人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成功预报11起地质灾害,使200余人幸免于难。
特别是14号台风“云娜”,在我省温岭石塘登陆后,百年未遇的强降雨在乐清市北部山区引发特大山洪与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当接到乐清北部山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时,由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专家组成的应急调查组,顶着风雨,冒着危险在第一时间最早赶到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安抚受灾群众,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了灾情。随后,省厅又以最快的速度从全省各地抽调了数十名地质专家赶往乐清北部山区,开展灾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地质专家白天爬山越岭,到野外实地调查,晚上连夜整理资料编写调查报告。我厅专家组提出的乐清市龙西乡等抢险救灾方案,当天就被吕祖善省长批示给温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按专家组的意见,组织好抢险救灾工作。在整个抗台救灾期间,国土资源部门动员部署及时,撤离避让措施有力,应急调查反应迅速,专业技术服务到位,为政府做好抗台救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省厅地质环境处和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李永生处长分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台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认真学习贯彻了《条例》
**年是我省全面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为了宣传贯彻条例,我们先后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县(市)长、局(科)长培训班,各市局也举办了基层土管员培训班,认真学习《条例》,提高依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能力。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由政府统一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体制已初步建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杭州、温州、湖州、绍兴、丽水、衢州六个市已建立了市属地质环境监测站,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使各市国土资源局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有了专业技术支撑。我们还组织报社、电视台记者深入到地质灾害现场采访,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社会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2、切实加强了防灾的基础工作
在基本完成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的建设,从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被动、无序逐步走上主动、有序。防灾规划不但划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还根据调查掌握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从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在此基础上,在全省开展了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相同比例尺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为乡镇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基础图件。这项工作我们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加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所有重点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并坚持汛期巡查制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刚才在会上作介绍的浦江县,庆元县二起避免人员伤亡的成功预报,就是当地监测人员认真负责、冒雨巡查,及时发现险情,果断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人员伤亡的成功典范。
3、全面提高了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为高效、有序地做好防灾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印发了《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试行)》,市、县及时编制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省厅成功地组织了全省重点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的现场演练。该次演练,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全程拍摄,入选全国《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大型科普教育片。杭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市也都组织了应急预案的演练。杭州市局还专门请来了原省武警总队的作战处两位处长,全程策划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室内模拟演练和野外实地演练。通过演练,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应急职责,熟悉了应急预案运作的各道程序和各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
4、继续开展了地质灾害的预报(警)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继续深入开展全省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在整个汛期,我们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向公众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等级预报,全年共地质灾害气象预报162次,在浙江卫视正点气象预报中播出32次,发送电子邮件445次,发送手机短信2000余条,在座的不少代表可能都收到过这一类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信息的及时,对各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5、不断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进一步推动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预防地质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着积极的作用。去年,省厅组织的我省重点工程项目青田滩坑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迁建选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及时查明了移民新址是一个古滑坡体,具有较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建议重新选址,这一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不仅使数千移民今后安身之地安全有了保障,还避免了一大笔经济损失。吕祖善省长,茅临生副省长专门对此批示,对评估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要求2024部门按照专家意见,做好移民选址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去年,我们完成了350余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审查备案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6、大力开展了灾害治理及避险搬迁工作
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及时制定了“**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落实资金开展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避险搬迁等工作。**年,省财政安排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600万元,对23处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与治理工程予以补助。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据统计,去年全省开展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的点有152处,投入资金1.3亿元,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省不少县(市)通过去年仙居的现场会,把地质灾害防治与下山脱贫,城镇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对那些危险性大,治理成本高的地质灾害点,采取避让搬迁的方法,使当地群众远离地质灾害的威胁。去年全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20余处,搬迁人员8300余人。
总之,去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2024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敬业奉献,努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参加会议的各级政府领导、各2024部门代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二、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过去的一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面临的形势还十分严峻。乐清“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虽然是百年不遇的强降雨所引发,是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但从中也反映出面上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还不够深入,地质灾害应急体系还有待于完善,部分山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还比较缺乏。同时,去年三次强台风的侵袭,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气象部门**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预计今年5-9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较集中,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较严重洪涝或台风灾害。**年全省气候预测分析的形势不容乐观。不利的气候条件又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这对我们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武器,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现在有部分同志认为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工作难做,思想上有畏难情绪,工作上有松懈现象。我们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重温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树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形象。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实践,作为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去努力做好。
2、从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理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我省各地存在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709处,威胁着13.62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地质灾害隐患不除、难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浙江”。因此,及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建立群测群防体系,使人民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在强降雨来临时,及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撤离,使他们避免灾害的危害;组织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威胁,是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大家要尽心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作出应有的贡献。
3、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是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是人们认识自然、掌握规律、主动应对、趋利避害的一种行动,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现状摸得清、基础工作实、预案编的好,一旦遇到重大地质灾害,能积极应对,有效防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强的具体体现,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反之,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来临时,手忙脚乱,应对无方,导致不应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能讲这样的政府及职能部门执政能力强吗?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不仅要有责任感,还要有能力作保证。一个对人民真正负责的政府及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还要从增强执政能力的高度,下决心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三、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据省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气候异常,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比较高,这对我们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省已进入汛期,而汛期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因此,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1、进一步修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指导性文件。虽然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去年就已编制。但总结去年防台抗灾工作,发现目前的应急预案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预案的启动、部门职责的分工落实、应急队伍人员结构,技术装备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全,可操作性不够强,亟待进一步完善。今年要按照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重点对乡镇、村点的应急预案进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要适时组织预案的演练,通过演练,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今年省防指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政府领导明确提出,五月份是全省各类防汛预案演练月。凡至今尚未进行地质灾害预案演练的市,务必在五月份完成预案演练。地质灾害发的重点县(市、区)也应当开展预案的演练,以切实提高灾害的防御能力。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防治规划的细化,要在对本年度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明确防治任务,提出防治对策措施,使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逐年加以落实。
2、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去年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的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要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模型,提高预报准确度的同时,将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向市和重点县推进。省厅信息中心已帮助宁波、丽水、衢州等市建立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运行系统,其它各市应尽快制订计划,筹集必需的资金,主动与省厅信息中心联系,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尽快开展此项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收看收听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的信息反馈工作,落实专人,明确职责和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填报信息反馈表,以便进一步查验预报的准确度,为修正完善预报模型,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组织地质灾害巡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在汛期,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落实监测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要选择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发给必须的监测、报警工具和防雨装备,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检查指导他们的工作。浦江、庆元成功预报的实例证明,监测责任人责任心强,对及时发现险情,做好防灾工作至关重要。在当前专业人员及专门监测仪器紧缺的情况下,要充分依靠群众,开展群测群防,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开展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试点工作。
根据省政府领导对《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2024进一步加强农村房屋、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和水库安全管理的请示》所作的重要批示,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乐清北部山区特大泥石流造成的群死群伤灾害,省厅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开展并完成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的调查与评价工作。这项工作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矿山、旅游景区等,以县(市)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大比例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与评价,为各级政府制定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选择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临安、永嘉、乐清、衢江、武义、景宁、龙泉等8个县(市、区)作为试点。要求查明小流域的地形地貌、气象、地质、植被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研究其发展和成灾的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要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2024县(市、区)要加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制定试点工作方案,落实好配套资金,选择好项目承担单位,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5、加强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
各市、县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经济承受能力,对稳定性差、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具体的年度勘查、治理计划,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组织有专业资质的队伍进行勘查,及时消除隐患。在项目实施之前应加强动态监测,逐点编制防灾方案;在项目实施之中,要加强质量监督;治理工程结束后,要及时组织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对属于下山脱贫范围内,而又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村民,因优先选择搬迁避险;对于不在下山脱贫范围内,又受灾害直接威胁的村民,且灾害点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或治理费用很大的,应选择搬迁避险,其用地申请省厅将优先考虑。为了规范搬迁避险用地审批,省厅正在制定2024管理办法,希望大家按文件要求办理。这项工作,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未实施搬迁避险之前,仍要落实责任制,做好预防工作。
6、加强重点矿山,公路,旅游景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要把抓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乱采滥挖矿产资源,乱堆乱放废矿渣,已成为诱发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今年是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年,要进一步督促采矿权人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认真制定防灾救灾方案和整治措施,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近年来,我省公路建设方兴未艾,目前各山区县正在实施“康庄大道”工程,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边坡治理工作滞后,修建过程中留下滑坡、崩塌隐患较多,今年以来已发生十多起滑坡坍塌。因此,我们要主动协同交通部门加强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建议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做好治理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我省是旅游大省,不少景区(点)都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同旅游主管部门,督促各旅游景区(点)管理单位,对景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建立群测群防体系,采取有效的防灾手段,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7、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地面沉降虽是缓变性地质灾害,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地面沉降危害面积大,对城市建设,防汛抗旱,农田保护都会产生潜在的巨大的影响,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低估。温岭就有几千亩基本农田因地面沉降,长年被水淹毁,无法耕种。为防止地面沉降的加剧,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发文,对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一律停采地下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要继续加强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监测,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建设完善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尽快实现GPS监测,有效控制地面沉降。要及时向政府报送2024地面沉降的监测成果资料,为政府制定202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8、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由于历史的原因,市县从事这方面的机构和力量总体上比较薄弱,很不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在目前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如此繁重的形势下,各市、县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中,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技术支撑单位来支持我们履行这一政府职能。市一级都要成立地质环境监测站。已经成立的要巩固、完善、提高,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尚未成立的要积极主动向市政府汇报,尽快成立这一公益性技术支撑事业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重的县(市)也应积极争取,创造条件成立地质环境监测站。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害;研究
1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一般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增大,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不仅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生命危险,还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三类: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3]。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其发生时间不长,但是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2010年在甘肃舟曲突降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导致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冲刷,雨水浸泡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地或者部分的顺坡向下活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常常给工农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地震、建筑施工及农村劳动中都会发生塌方现象。塌方是在较陡的斜坡上土体突然脱离母体掉落或者滚动、堆积在坡脚的现象。可造成对受灾对象的掩埋,造成人体被压迫,如果掩埋严重导致无法呼吸会使人窒息死亡,对于塌方的施救必须及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其松散的土质和特殊环境状况等因素很容易导致塌方。由于近几年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的现象,造成的群众伤亡及财产损失越来越多,地质灾害等级[4-5]也有升高的趋势。
2 国外地质灾害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之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和理论很不完善。地质灾害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现象分布规律,科学家们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且研究地质灾害的时间演化规律[6]。
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频繁地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地质灾害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人们开始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领域的探索。在90年代地质灾害评估趋于完善[7],WI.Garrison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这理论的提出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GIS大量运用于地质灾害工作[8]。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岩体力学的研究进展,各种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坡体研究。1986年Flac的出现可以解决大变形问题,能模拟某一柔软面的滑动变形,是岩土力学数值模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9]。
随后,高精度遥感技术出现,并且这一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实现是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现在的“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国外进行地质灾害研究的侧重方向,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
国外地质灾害的研究在今后也会有一些明显的趋势。由于“3S”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会更加注重对模型数据的整理、分析和预测,弄清楚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并对当地人民做出预警,以减少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这种预测不会局限于一定区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监测的区域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到最后会建立一个国家型的区域预警系统并及时对灾害发生做出反应。
3 国内地质灾害的研究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相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一直到70年代,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均以地震灾害研究为主,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也2024。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地震频发带上,在上个世纪,我国在防震方面的技术也不是先进,为此我们在地震灾害研究方面投入了许多时间。在“八五”期间,泥石流、塌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矿区灾害等地质灾害开始列入地质灾害的研究[10]。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坡体方面的主要研究在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方法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实验来深入研究边坡的稳定性[11]。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注重于边坡的破坏机理研究,提出了边坡变形和边坡累进型的机制模式,人们将边坡的形成与破坏之间进行关联,提出了许多观点。到了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者开始着手对地质灾害分类的工作,许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更多的学者注重模型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创造了许多适应性强的新系统,提高了地质灾害控制标准[12]。通过建立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来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的程度以及存在的危险系数,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防治规划[13-14]。
目前,我国主要以“3S”技术为核心来进行地质灾害的研究[15]。就目前取得的成果来说。首先,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预测监管方面取得了长远的进步,预测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16]。其次,经过这么多年众多学者的努力,我们基本掌握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其发生的区域,建立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网。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将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中,这些先进的技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成果之外,我国近年来也更加注重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自从进入21世纪,我国也更加重视突发地质灾害的研究,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现象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这些地质灾害现象前兆一般不明显,地质灾害活动强烈,造成的破坏严重。一些学者也开始着手建立域性地质-气象耦合分析预警的途径来应对这些突发性的地质灾害[17]。通过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模拟计算评估相结合,提倡实用性科技方法和GIS技术的应用来提出对当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进行评估,预测这些突发性的地质灾害[18]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在往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地域辽阔,我们也在不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在进行全国性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地理研究系统也会越来越完善。由于我国人口比较紧密,我们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应对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新的技术也应用在地质灾害的研究,特别是预测和防治方面,我们也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我们也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在不断的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通过学习将先进技术应用在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上。我国在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毕竟起步较晚,许多技术需要完善,数据的采取也需要更多时间去充实。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数据需要更高的精度[19]。同时,需要在保证可靠的基础上研究更加经济、方便的抗灾设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Z].2004.
[2]奚晓青,杨新宝.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J].2007.
[3]贺传奇,刘小兰,钟超.概述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
[4]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1998.
[5]王昌平.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等级划分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
[6]M Saito-Proc.Forecasting time of slope failure by tertiary creep. 7th Int. Conf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1969.
[7]F Guzzetti,A Carrara,M Cardinali,P Reichenbach.Landslide hazard evaluation:a 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 multi-scale study, Central Italy.Geomorphology, 1999.
[8]A Carrara, F Guzzetti, M Cardinali, P Reichenbach.Use of?GIS technology?in the 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andslide hazard. Natural hazards,1999.
[9]L Vulliet, K Hutter .Viscous-type sliding laws for landslides[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1988.
[10]孙建华,王建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Z].1998.
[11]Albert E.Long,汪伯煜.露天矿边坡稳定的研究[Z].1964
[12]XHRXL LI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Base System In Geology Hazards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1999.
[13]刘传正,李铁锋,程凌鹏,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工程地质,2004.
[14]曹修定,阮俊,郑宝锋,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2007.
[15]李媛媛,李晋,刘新华,等.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构建[J].2006.
[16]韩子夜,薛星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
[17]刘传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问题[J].水文工程地质,2001.
地质灾害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2024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2024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2024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2024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2024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2024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下一篇:地税部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学习心得